【原文】
客曰:弟子復憶昔念佛時,遇一禪人教雲,念佛法門,只在第七識上用功,參禪法門能在第八識上用功,何不捨念佛而參禪乎?弟子愚蒙,不了此義,未知是否,請師證明,究竟如何?
答曰:此事不定,參禪功夫,亦有淺深;念佛功夫,亦有淺深。但以參禪功夫,全仗自力,境界雖深,比較愈難。念佛功夫,專仗佛力,境界雖淺,比較愈易。
若論念佛功夫,普通行人,最初下手,本由第六意識心,念念執持阿彌陀佛名號。由此持念純熟,漸漸轉到第七識心。若能念念在第七識上用功,足可往生西方,因是比較愈易。
何以故?不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謂淨念相繼者,即第七識心念念相繼也。蓋此第七識,名傳送識。雖不及第八識之不動,較前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而勝過多矣。何以故?因眼、耳、等之六識,終日與六塵相對,拖泥帶水,不名為淨。唯此第七識居中,不與六塵相對,故名淨念。蓋此淨念,即是正念。
凡念佛時,若正念現前,心能作主,歷歷分明。正念若失,心難作主,雜念紛飛。雖則高聲念佛,自己皆聽不到。縱聽得到,總不十分句句明瞭。
是以念佛行人,當在第七識上注意。何以故?凡臨命終時,能作主宰,正念分明,待佛來迎者,即此第七識正念之心,歷歷分明也。若論正念之心,六識、七識、本無分別。但以六識不淨,七識純淨,又以六識散亂,七識不亂。譬如種子,住在地中。復如果核,住在果中。
須知念佛行人,善能入佛果覺,住佛正定。會得一念全體,全體一念者,即在第八識上用功也。是以古人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所言在定之心者,即第七識心,住在第八識心中也。此第八識,名含藏識。入此藏識,即入一心。依此一心念佛,自然漸漸不亂。
皆因入己本覺,即是入佛果覺。非離自己本覺,別有如來果覺也。以此功德,迴向西方,臨命終時,決定往生。但品位高下,亦隨各人功行淺深不同耳。
【白話譯文】
客人說:弟子又記起以前念佛時,遇到一個參禪的人說,念佛法門,只在第七識上用功夫,參禪法門則能在第八識上用功夫,為什麼不捨棄念佛來參禪呢?弟子愚癡,不了解此話是不是正解,請法師證明,到底是怎麼回事?
師答:此事也不一定,參禪的功夫有深淺,念佛功夫也有深淺。但是參禪的功夫,全仗自己的力量,境界雖深,比較起來更難。念佛的功夫,專仰仗佛力,境界雖淺,比較起來更容易。
若論念佛功夫,普通念佛行人最初下手,是從第六意識心,念念執持阿彌陀佛名號。由此持念純熟,漸漸轉到第七識心。若能念念在第七識上用功夫,足可以往生西方,因此比較容易。
為什麼呢?《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謂「淨念相繼」,即第七識心念念相繼。這個第七識又名傳送識,雖然不像第八識那樣不動,但與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相比,則殊勝很多。為什麼?因為眼、耳等前六識,終日與六塵相對,拖泥帶水,不稱為淨。只有第七識居於中間,不與六塵相對,故稱為淨念。此淨念,就是正念。
凡念佛時,若正念現前,心能作主,歷歷分明。正念如果失去,心難以作主,雜念紛飛。雖則高聲念佛,自己皆聽不到,縱然聽得到,總不能每句都明明瞭了。
所以念佛行人,應當在第七識上注意。為什麼?凡到臨命終時,能作主宰、正念分明地等待佛來迎接的,就是此第七識正念之心,它是歷歷分明的。若單論正念之心,第六識、第七識本來沒有分別。但因為前六識不淨,第七識純淨,又因為前六識散亂,第七識不亂。譬如種子,住在地中,又如果核,住在果中。
再者如果念佛行人,能夠善於入佛果地覺,住在佛的正定中。知道一念全體、全體一念的境界,就是在第八識上用功。所以古人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所說的「在定之心」,就是第七識心,住在第八識心中。此第八識名含藏識,入此藏識,也就入一心。依此一心念佛,自然漸漸不亂。
因為進入自己的本覺,就是入佛果地覺。不是離開自己的本覺,別有如來的果地覺。以此功德,迴向西方,臨命終時,決定往生。但往生品位之高下,亦隨各人功夫的淺深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