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苦樂人生

學誠法師  2011/12/09  大字體  護眼色

一、 末法洪流信仰危機·聽經聞法認識自心

過年了。過去大家都很喜歡過年——小朋友們過年可以穿新衣服、有好吃的,又可以到外面去遊玩,有壓歲錢;成年人過年的時候,有時間去安排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現在過年的方式跟意義跟過去有些不同:過去物質方面比較匱乏,過年的時候豐富一些,大家比較有希求心;目前生活普遍比較好了,市場出售的東西也非常豐富,應有盡有,但是現在人缺乏的是精神的食糧。所謂缺乏精神的食糧,就是內心世界的貧乏,心靈的空虛,信仰的危機。諸位來到寺廟裡邊過年,這個意義就很不一般。尤其是能夠在北京的寺廟過年,更加的難得,難能可貴。

我1984年在北京上學,88年底回去,上學期間——好像是84、85年——曾經在北京過過兩個年。從回去當方丈以後,差不多有20 年以上沒有在北京過年了。大部分過年都是在廣化寺,還在法門寺過過兩個年。今年我們大家在龍泉寺一起過年,意義也很重大。在龍泉寺過年,當然我們所關心的、所重視的是佛法方面的內容,而不是在世俗社會上面那些過年的方式。那麼對我們自己本人來講,有佛法方面的需求,要求法。我們在寺廟裡邊,如何能夠獲得到佛法?比如大家在這裡聽我講課,怎麼樣子的課程才是一個比較好的課程?是不是我們聽得懂是好的課程,還是聽不懂是比較好的課程?聽不懂的話,也可能講的人講得太深,我們聽不懂。也可能我們聽的人,基礎不夠聽不懂。也有可能緣份不好,聽不進去。那麼第二個方面,就是我們都聽得懂,那麼究竟什麼樣子叫做聽得懂?而這差別很大。我們不要說佛法能不能聽得懂,就是一般的講話,話裡頭的意思我們能不能聽得懂呢?我們能不能很準確理解對方說話所要表達的意思?不要說一個小時,就是說一句話、兩句話,我們能不能把它理解得很準確,這都是很難講的。就是——懂,它的程度是什麼。我說這個話的目的在哪裡呢?就是說我們在聽課的時候,在聽開示的時候,聽講佛法的時候,往往非常容易下定義說,我今天都聽懂了,或者今天都聽不懂,就是這樣子一個簡單的結論。那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種種的認識、看法呢?實際上我們這些認識和看法都是有問題的,是有問題的認識、有問題的看法。

二、凡聖之道心路有別·心法相應趣入聖道

為什麼我們的認識和看法會有問題?就是我們對自己的心並沒有了解認識清楚,內心世界是一個什麼狀態,內心世界是怎麼一回事。常常說修道,道是一條路,一條什麼路呢?心路歷程。那麼凡夫、凡人,有他的心路歷程,聖者也有聖者的心路歷程。聖人的心路歷程,功德智慧一直在增長;我們凡夫的心路歷程都是種種的煩惱、業、流轉,這樣子一個過程,這樣子一個經驗,這樣子的一種經歷。那麼也就是凡夫的心路歷程的這條道跟聖者的道是不一樣的。那麼學菩提道就要修道,修道就是要走聖者的道,而不是走凡夫的道。凡夫的道就是輪迴的道,聖人的道才是通向解脫,圓滿菩提,成就佛果的道。但是我們都是凡人,都是苦惱的眾生。如何進入到聖者這個道?也就是在凡夫道和聖者道之間它還有距離,也就是說我們如何從凡夫道進入到聖者道,中間還有界限。界限也就是我們進入聖者道以前的基礎,這個基礎是很重要的。這是個什麼基礎呢?比如說我們如何來認識自己的內心、以及內心上面的無明煩惱狀態、內心上面的問題。其次我們如何來改變和對治這樣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看清楚了,能夠去對治、去消除,如此下去我們才能夠進入到聖者道。不然的話我們都是在聖者道的前面。

我們在學佛經。佛經——佛講的,固然沒有錯,究竟了義,趣向佛果。但是我們學佛經的時候依然還是以凡人的心來學佛經、來學佛法。我們以凡人的心來學佛法的時候,還不是在聖者道,還是在凡夫道,凡夫道就是六道之一,這是有很大的不同。這個意思在哪裡呢?就是說我們在學經論的時候不等於說你已經就進入到聖者道,而實際上我們還是在凡道,沒有在聖道。因為我們在凡道,所以你會進進退退,反反覆覆。你有時候覺得佛法很好自己就很高興,有時候我們經論看不進去就會苦惱,就會痛苦。看得進去就快樂,看不進去就痛苦,就說明我們還沒有進入到這個路上。我們看經論相應的時間是很短暫的,看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可能只有兩分鐘三分鐘的時間是相應,可能很多很多的時間、很多很多情況下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相應——因為我們還是以煩惱的心去面對,不容易做到心跟法完全相應。心跟法完全相應就是能所雙亡的一個境界,那是很高的一個境界,實際上不容易做到。

三、認識苦樂思維業果·依戒調伏離苦得樂

其次我們常常談到快樂和痛苦,它們都是人內心的感受。內心感受到快樂是快樂,內心感受到痛苦就痛苦——也就是快樂跟痛苦不是外在的形象,是我們內心的形象。

我們內心為什麼會產生痛苦、為什麼會產生快樂?為什麼有時候產生痛苦、有時候產生快樂?會這樣奇怪呢?就說明有原因。我們內心產生快樂有原因,產生痛苦也是有原因。痛苦跟快樂的程度有不同——有時候就非常苦非常苦,有時候就是很痛苦,但是不會那麼痛苦;快樂也是一樣的,它有程度上面的不同。既然我們都是同一個人,既然都是同一顆心,為什麼我們自己的心把握不住呢?自己的心主宰不了自己呢?我們不要讓它痛苦的時候它偏偏要痛苦,我們要讓它快樂的時候為何它快樂不起來——這個原因在哪裡?這就是需要去探索的地方。內心痛苦的原因祛除以後,就不會產生痛苦;內心裡邊快樂的原因查找到了之後,我們才能夠快樂起來。也就是說痛苦跟快樂也是因緣所生,也是緣起法。

我們內心痛苦的時候無論是說話、做事,它所造成的業都是會去損人、害人,自然而然就這樣。內心痛苦的時候身語所造作出來的種種的業對別人會有害的。對別人會有害,就是一種惡業。那我們內心裡邊的痛苦是怎麼來的?它是過去業因的等流,就是過去業因惡業的這種因等流下來,所以這個時候觸到外緣已產生痛苦。過去的善因,你遇到好的外緣產生快樂,產生快樂的時候它又會去利人,同時又種下善因。痛苦的時候是因為過去惡業的等流,那麼你去害人損人的時候又種下了惡因,又形成了惡業。所以這個快樂跟痛苦的產生,結果就是因果。它不是無緣無故,不可能的。但不可能說一個人無緣無故他就很幸福很快樂,也不可能一個人無緣無故整天就是很苦。這個裡邊都是業在主導。怎麼叫做業決定一切呢?業決定一切就是決定苦樂。現在很多的痛苦很多的快樂,我們不容易那麼認為的。我們認為這個苦樂是別人強加給我們的,別人給我們找來的麻煩,都是因為客觀環境引起的;快樂是因為我們自己比較用功,自己比較自覺,自己比較努力,所以我會有快樂。這就是我們很大的一個問題,很大的一個邪執——就是說好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不好的事情都是別人的。不容易從業果的前後相續上來認識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人生在世幾十年,七十年,八十年,對聖者來講,可能就一個小時半個小時。極樂世界一天,娑婆世界一劫,聖者的時間跟凡人的時間不一樣,它能夠相當於這麼長!我們一生幾十年,對極樂世界的聖者來講,可能就是喝一杯茶的時間我們一生就已經過去了,甚至還沒有那麼長。我舉這個喻的目的在哪裡呢?因為我們會覺得這一生幾十年是很長的時間,不會認為這幾十年是很短的時間。因為很長的時間跟很短的時間判斷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從整個無限生命來認識,自然而然現在很多的痛苦跟快樂是因為跟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前有關係。相續-等流-相續-同類因。佛教裡六因、四緣、五果,那麼這種因就是相似的因,同類的因一直持續下來。

我們內心痛苦的時侯怎麼辦呢?只有去調伏、調和我們內心的這種痛苦。我們去調伏內心的痛苦,才不會去繼續造惡業。我們如果沒有去調伏,沒有化解內心的痛苦,如此下去,肯定我們會再造其他的惡業。再造其他的惡業,就會引發未來的苦果。同樣如此,我們身語二業得到調伏,那麼我們就能夠引發來世、未來快樂的結果。在凡夫的位次上,更多情況下,他內心是沒有調伏的,是得不到調伏的。那麼我們要調伏內心無名煩惱、狀態躁動,種種問題,要靠什麼呢?要靠戒律。戒調伏嘛,它清涼。只有靠戒律才能夠調伏我們躁動的心,才能夠把過去種種等流下來的業習氣給斬斷。斬斷的話,我們就不會再產生身語的造作去引發未來的苦果。反過來說,戒律的力量,讓我們身語的造作就變成善的,善法,那麼它會引發未來的快樂的結果。未來的痛苦和快樂固然是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有沒有調伏煩惱引起的,但是它表現出來的方式,是在身語的造作

四、修行學佛開啟智慧·利樂有情踐行佛法

所以我們修行佛法,修道——在家我們叫學佛,出家我們一般都叫作修行——那麼修行、學佛,出家住在廟裡面,為什麼名為修行呢?意味著寺廟裡邊的環境比較適宜修行,是一個修行的環境。我們出家眾也好,在家眾也好,來到廟裡面就適宜修行。在家的時候就不容易談得上修行,只能在家同佛法結結緣而已。真正我們要談到如何一步一步去修行,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說這是非常非常地困難,尤其是現在這時候。我們修行也好,學佛法也好,最重要的是培養一種智慧,培養獲得覺悟的能力。我們修行學佛,不是去找一個什麼見解,也不是去找一個什麼答案,更不是要去找一個什麼結論。它沒有結論,也沒有答案,是說我們能不能覺悟,能不能獲得智慧。我們有智慧,自然而然自己的身語意,跟生活、工作、學習……一切都能夠聯繫起來,都能夠融入。也就是我們內心裡面有智慧,是因為有覺悟嘛!所以就能夠產生智慧。有智慧,我們身語意的行為就不會犯錯。身語意的行為不會犯錯,都正確了,自然而然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為人處世,一切的一切就不會有問題。這些需要我們很認真去思考。究竟什麼是佛法,佛法就是要讓我們獲得這樣的一種覺悟、智慧。

那麼我們如何來獲得這種智慧和覺悟的能力呢?內心方面就是要從培養慈悲心開始。所謂慈悲心——大家都知道慈悲的定義——「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悲本身跟苦樂有聯繫,跟別人的苦樂有聯繫,跟所有眾生的苦樂也有聯繫,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跟一切眾生的生命有聯繫。所以成佛以後還是一樣要去度眾生,饒益有情。我們要成佛,也是要去度眾生,去饒益有情,才能夠廣集資糧。如果佛法不在自己的身心、生命上面去落實、去體現,它永遠同我們的生命是兩回事。那麼要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去落實佛法,我們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語意跟別人又有聯繫了。如果跟別人聯繫不起來,那佛法對我們個人來講也就用不出來,也就用不出去,你怎麼來消化佛法、怎麼來體現佛法?怎麼說明對佛法已經有悟了、入道了、入門了呢?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五、趣入圓滿華藏世界·構建無限生命藍圖

春節期間我們要念誦《華嚴經》。《華嚴經》裡面所描寫的是華藏世界不可思議的境界,非常地清淨、莊嚴、圓滿。華嚴的境界也就是佛教最完整的宇宙觀,這些世界是聖者覺悟以後告訴我們的。它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呢?我們不知道華藏世界,也不知道佛的世界到底是什麼,他這麼講是不是這回事我們也弄不清楚。既然是這樣子,那麼佛的世界也好,華藏世界也好,我們又如何來認識它呢?作為一個人,每個人在自己的思想裡、生命裡應該有一個藍圖。什麼意思呢?比如說,我們要建一個大殿,蓋一座房子,要畫圖紙,要請人去設計。畫圖紙就要去想這個房子怎麼回事,什麼結構、什麼形狀、什麼顏色、多高、多長、多寬、門開哪裡、窗戶開到哪裡、裡面幾個房間、以後這些房間裡面要擺什麼東西……事先我們都想得很清楚,這是一個藍圖。如果事先我們都想不清楚,畫圖紙的人也很難畫,他只能根據自己的一些認識給你畫一個圖紙出來,然後施工人員根據這個圖紙去施工建設。這個房子當然也有可能造出來,但是跟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認識還是兩回事,不是我們真正最需要的。

一般的人只是說,我一生中要有什麼成就、要賺多少錢,在社會上面地位要多高、勢力有多大,把這個作為目標,很難真正去建立一個比較好的世界觀。世界觀就是我們生命的藍圖,生命的圖紙,就是我根據這個圖紙來生活,根據我自己的藍圖來生活,這樣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如果沒有這樣一套系統完整的生命藍圖,那我們的生活就是很瑣碎。佛法的生命藍圖是把依報和正報結合起來考慮的,所有外在一切跟我們正報聯繫在一起,跟我們的心聯繫在一起,跟我們的行為聯繫在一起。它不是專門說明外在世界是怎麼回事,外在的世界跟我們內心的世界是相聯繫的。如何來聯繫?是通過我們身語的造作,身語的行為,通過業把它聯繫在一起。

我們念誦《華嚴經》就是最好的一個寫照:依報正報莊嚴。然後我們怎麼修行,經裡都講得非常清楚,並且境界非常廣大,包容一切,是圓滿的教法。所以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那麼「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就是依報正報的結合,依報正報的圓滿。我們在念誦的時候,在理解的時候,就是要把佛法這樣一個信仰建立在自己的生命的藍圖當中,才能夠真正莊嚴自己的人生。否則我們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內心世界就會很虛弱。只是說我以後要成佛,可佛怎麼回事?佛在天邊,碰不到摸不著。久而久之內心的力量是會越來越弱的。但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佛的世界,有一個很具體的形象,這樣力量就更加強了,然後我們慢慢慢慢去調試。

六、依靠共業度脫生死·踐行聖言趣向菩提

我們常常講度眾生。過河要靠一隻船,佛法就是一隻船。但是,從此岸要到彼岸,光有船還不行,還要靠人在這邊去搖櫓,靠人那邊去划船。不會划船的話,這個船可能還要翻過來,你一樣還會死,是不是?划船、搖櫓,這個就是用功,就是我們的修行。你慢慢地去搖,才能夠搖到對岸。你搖不好,它就去不了,它是辯證的。學佛法也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夠到達對岸,弄不好還是會翻船,這個是真的。

那麼怎樣才比較保險呢?就是你在一隻大船裡頭,很多人一起搖,你自己雖然不會搖,這個船也不會危險。只要這個指揮的人、指導的人有這個技術,他就能夠掌握方向。這裡就是說大乘法跟小乘法的一種區別。小乘法完全靠自力,靠個人的力量,靠別業;大乘法靠共業,就把我們業的力量融入到善法的共業當中。

那麼別業跟共業區別在哪裡?就是業的性質、業的行為,這種行為相應不相應。相應的話,它就融入到這種共業。不相應的話,你就是別業。就是哪怕人在一起做同樣一件事,心不在一起,業就不在一起。只要心在一起的時候,自然而然它業就相應了。比如說,我們大家都發同樣的心,那麼,在德塵居工作也好,在雲水堂工作也好,哪怕在內院工作也好,它都是一樣的——都是一個寺廟,都是為三寶做事,都是承事供養三寶,都是佛門的淨地,都是共業。在同一個佛堂裡頭做事,你心不在一起,業也不在一起。心不在一起,即使在一個佛堂裡面掃地,肯定你掃你的,我掃我的,你掃一半,我掃一半,是吧?要麼,我掃我的,你掃你的,反正最後也把佛堂掃乾淨。但是,這兩個業它不相干的,就是你做的事情跟我做的事情不相干。

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走聖者道,要順著聖者道去走才有希望。要順著聖者的道去走、去做、去實踐,就必須把我們的行為同佛菩薩的行為、同聖者的行為去相應,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同聖者的行為去相應,比如佛菩薩告訴我們修行要怎麼修,做事要怎麼做,怎麼調心、怎麼用心、怎麼用功,那我們照著去做就是相應的。因為這些經典是佛菩薩、祖師大德們講的,是他們語業的體現,寫成文字,我們照著去做,就跟這個業相應。我們相應就不會錯,相應就順著這個解脫道。相應不是說我們今天相應,明天不相應了。我們心心念念時時刻刻,一天又一天都是這樣用心,這樣是不會錯的。而不是說我們在佛門裡邊修行用功的時候,一定要怎麼樣……自己去講一套出來、搞一套出來,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凡人怎麼會有那種經驗呢?凡人只有凡人的那些經驗,絕對沒有聖者的經驗。更不是說,我們拿佛經上面的片言隻語作為一個藉口,這個就是發菩提心,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我們常常說利益眾生、利他,利他不等於是菩提心。為什麼說不能相等呢?因為利他的人很多,不學佛法的人也有利他,是不是?社會上學其他宗教的人也有利他的。佛法所談到的利他有特定的含義——就是說去利樂有情,沒有條件。並且,自己要成就佛果,必須這麼做。那麼,利樂有情,就要利益他們一起來學佛法,去解脫生死求證涅磐,並且是心心念念這麼想的。而不僅僅是你沒有車費了,給你十塊錢;你沒有飯吃了,給你一盒盒飯;你沒藥了,給你一瓶藥……這就是菩薩?不可能那麼簡單。那世界上面所有人都是菩薩了。不是因為是佛教徒,我給你一瓶藥,我就是菩薩了。那人家不是佛教徒,給你一瓶藥,他就不是菩薩。不是這麼來劃分的,是不是?當然,你給他一瓶藥也是利他,但利他不等於就是菩提心。

所以,我們要學大乘佛法。如何認識我們真的是大乘佛法、還是二乘法、凡人法,就要把整個概念搞清楚,然後看我們是跟哪一道相應。要走大乘道,要走成佛之道,那肯定要照這套去走,去實踐,才是有可能的、有把握的。如果不照這套去做,我們所有點點滴滴的經驗都是錯誤的,最後不能有成就,這個是真的。

七、於三法印悟師友緣·依師友緣啟發淨信

佛法的最基本的理論,比如說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諸行無常」是從時間上面來說明,一切有為法剎那剎那在生滅,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諸法無我」是從空間上面來說明,世間上面任何事物都是彼此相依共存的。所謂相依共存,就是說你自己存在的時候能不能感受到對方的存在,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自己存在的時候不能感受到對方生命體的存在,不能感受到依報的存在和它的重要性,實際上就是對自己認識不清楚。因為對方的存在、別人的存在、依報的存在、山河大地的存在、國土的存在,本身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很多的痛苦、很多的煩惱,都是根源於什麼呢?我執、法執。就是覺得自己最重要,或者說我需要的東西對我來講是很重要。其實世界上面一切的現象、一切的事物都是相依共處的,不能說我需要的時候才覺得它重要,不需要的時候可以不去想它,可以不去要它,可以不去理它,不把它當回事,這肯定是不行的。

比如說,我們明天要吃飯,今天就要準備好米呀、油呀,看看有沒有菜,有沒有鹽,有沒有柴禾……肯定都要弄清楚,明天早上才有東西吃。今天我們如果沒有去檢查,明天到時候肯定吃不上,要麼就不夠吃,隨便缺少一個都不行,你都吃不了。這些物品、食物對我們都是有關係的。就是說,我們在一個團體當中,不需要很多人去關心這個問題,煮飯的人會去關心,炒菜的人會去關心,典座會去替我們關心。這就是說明一個團體的重要性——大家可以分工合作。而不是說這件事情跟我們沒有關聯,它都是有非常直接的關聯。我們很大的一個毛病和問題就是:我需要的東西趕緊給我,馬上能夠到我的手裡。常常說急求果相——你沒有前面的因,怎麼會跑到你的手上去?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學佛法,我們常常講師、法、友。這個師、友的緣是非常非常地關鍵。你這個緣份不好,佛法肯定學不進去;你這個緣份好就是說自己知道、曉得如何同別人去結緣,也就是如何跟別人去相處,如何跟不同的人、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層次的人去相處。那麼這有兩種不一樣的情況。一個是你在高位的時候你如何跟下位的人去相處;另一個是你在下位的如何跟高位的人去相處,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位的人跟下位的去相處,如何能夠相處好?很重要的一個認識就是說,在高位的時候不要認為自己是在高位。比如說在學校裡面是老師講課,那麼自己如果認為自己是老師,就要求學生如何來尊重你,如何來對你有禮貌,如何對你客氣。別人做不到,別人做不好,你就煩惱。那你當老師,跟這個學生說「我們是同學」,如果這麼去安立,就不會有問題。看所有人,大家都一樣平等。

那麼當學生,就是下位的人,對上位的人如何來認識呢?你就不能認為「我們是平等」。認為「我們是平等」的話,你絕對學不到東西,肯定老師不教你。這是很簡單的,對不對?如果說老師跟學生是平等的話,那你為什麼要當學生呢?你可以畢業了,還再要學什麼?你沒有什麼要學的,根本沒有必要進學校。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事情。就是說老師可以當學生,但你學生不能說我就是老師。很重要的就是我們一個心態的問題。否則我們走出去的話,你這種心態它會等流。等流——你到哪裡都會說我比你好,我佛法學的比你好,我可以教你。自己的智慧之門就堵住了。怎麼能夠智慧增長、開啟智慧之門?不可能,因為你到各個地方都覺得比別人高。別人是不是能夠當老師是別人的事情啊,不是我們的事情,明不明白?你總這樣認為:一個老師專門就是教我,要對我如何如何,如果不是怎麼樣子的話,就會怎麼樣。這都是一種理想主義、一種幻想,都是不可能的。如果一個老師確實非常非常高量,他不可能就是專門教你一個。即便是專門教一個人,他也不可能是教你,這是肯定的,不是很簡單的事情。那麼如何讓這個高量的老師能夠教我?首先你緣份要好,這肯定的。用社會上面的語言來講就是關係要好。

首先你沒有這個緣,它就不相應。沒有這個緣,即便說你有這個主因,但缺乏外緣。那這個緣怎麼辦呢?我們就要去創造。所以我們在佛門裡邊信心、關心、禮拜、供養、承事等等,這些就是培養對師友的緣、對善知識的緣、對佛菩薩的緣,佛法才能夠生起來,信心才能夠生起。而不是說佛菩薩需要我們去關心,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培養對佛法的信心,佛法才能夠產生起來。

所以我們在寺廟裡邊學佛法,不是跟社會上面學知識,它兩回事的。學知識的話,靠我們的腦筋,靠我們的記憶能力,靠我們的思辯;學佛法是靠培養我們一個非常正確的心智模式。所謂心智模式就是智慧慈悲的這種能力——對所有的眾生都是慈悲心,非常有智慧,什麼事情怎麼處理,知道怎麼做。我們就是來擁有這種能力,而不是說我知道這個事怎麼做、那個事怎麼做,不是這樣的意思。事情沒有來你怎麼知道怎麼做?這個事情在不同的時空因緣下,處理是不一樣的,處理的方式跟結果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知道怎麼做,就擁有這種能力。所以我們學佛法就要來得到這個能力。無常、無我,時間上面是無常,空間上面是無我,這兩個的統一是寂靜,涅槃寂靜。有情顛倒、執著諸法,有我、我所,所以起惑造業、流轉生死,內心不得寂靜,有很多的痛苦。而佛菩薩聖者他悟到,一切時候在時空狀態下的無常性、無我的特性,所以他內心就容易寂靜,煩惱就容易消除,痛苦就比較容易遠離。就能夠慢慢慢慢對佛法相應,慢慢慢慢來開發我們內心的世界,莊嚴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未來越來越充滿信心,越來越有希望,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的下手處、立足點越來越堅實。以此供養大家,阿彌陀佛!

願此殊勝功德,迴向法界有情,盡除一切罪障,共成無上菩提!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人生是苦,人身難得

釋迦牟尼還是太子的時候,感悟到生、老、病、死之苦,...

不要生活在過去

在太平洋布拉特島附近的水域裡,生活著一種魚,它的名...

這個壽命不值得我們去貪戀

眾生濁,三緣和合(父緣、母緣、自己的業緣)為體,色...

人生箴言—聖嚴法師語錄

四安 :提升人品的主張 安心在於少欲知足 安身在於勤...

不要再問我你的前世是什麼

不要想那些不可能發生的事,不要整天為了不確定的事而...

人生要淡泊名利,才能活得自在

生活中,人們的煩惱大致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身...

沒有這幾個經歷成就不了大事

《孟子與盡心篇》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人生的目標該如何設定

設定目標當中有二個內容:第一個是自利的功德,第二個...

【大藏經】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莫失好時,若失好時則不可救

講完信、願、持名,佛陀為什麼又講今現在說法呢? 這個...

寬恕別人給你帶來的12種好處

人的心病從什麼地方來?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無法寬恕他...

信佛與學佛的差別

信佛是學佛的開始,學佛是信佛的實踐階段,更進一步而...

有時候求佛菩薩為什麼不靈

我們有時候向佛菩薩祈禱,有時候靈驗有時候不靈驗,菩...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經文: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

一生的罪業和臨終時幾句佛號,誰輕誰重

問: 《安士全書》中有一個故事,說唐代的張善和一生...

早晨第一杯水該怎麼喝

健康的肌體必須保持水分的平衡,人在一天中應該飲用7...

唐代高僧慧日慈愍三藏法師

我們中國佛教弘揚中,最能夠落實到行處的,就是禪宗和...

聖嚴法師:奉獻工作也是菩薩精神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人沒有錢不能生活,工作所得...

《無量壽經》十二次翻譯帶來的啟示

《無量壽經》在大乘佛典當中的獨特地位,尤其是十二次...

【推薦】父親臨終的慘狀讓我深信因果

我叫李小英,今年27歲,父親李明裕,祖父李根陽。家住...

地藏菩薩的本生事蹟

關於地藏菩薩本生事蹟,大乘佛經裡有幾種記載: (1)...

萬法一幻叢,死生一幻場

餘昔游海門,登妙高峰,入無際三昧,入楞伽室。睹東坡...

「十念法」到底怎麼念

問: 印光法師十念法,是十口氣念佛還是念十聲?臨終十...

用短暫的痛苦,來解決長遠的痛苦

什麼叫精進呢,《廣論》當中提出了兩個定義。就是當我...

改善生態環境要從心做起

由於人類日趨膨脹的物慾與自我中心主義,地球的生態環...

【佛教詞典】違

【違】 p1255 瑜伽十一卷十二頁云:何等為違?謂由於彼...

【佛教詞典】清淨勳

(雜名)指如來言。以如來有清淨無垢之勳功也。...

【視頻】佛門泰斗夢參老和尚追思法會全程

佛門泰斗夢參老和尚追思法會全程

【視頻】禪淨雙修的蓮池大師

禪淨雙修的蓮池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