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如何掃除自心的塵垢

學誠法師  2011/12/09  大字體  護眼色

各位法師,各位同修:

今天我們又要來講佛法。大家學習佛法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尤其是學習道次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我們大家也清楚下士道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不生起煩惱,中士道的所有的目的要讓我們如理斷除煩惱;上士道的目的就是要斷除習氣。這個就是很清楚告訴我們:第一步,不要讓我們生起煩惱;第二步,要對治煩惱;第三步,斷除習氣。無論不要讓我們生起煩惱,還是對治煩惱、斷除習氣都需要靠佛法。佛法才是對治煩惱的藥。煩惱很多,煩惱的作用也很大,煩惱的害處也很嚴重,我們把許許多多的煩惱概括為三種:貪、嗔、癡。又把貪瞋癡比喻為三毒,「毒藥」的「毒」。人如果吃了毒藥的話,吃多一點就會死亡。毒藥輕一點的話,對身體也會有很大的傷害。這是指有形有相的、看得到、摸得著的物質方面的有毒的藥。我們心裡也有毒藥。這三種毒藥對我們自己的生命毒害非常的嚴重。我們常常說,要把自己當病人想。佛法裡面說把自己當病人,不是告訴我們說,我們的身體哪個部位、哪個器官有毛病、不健康,而是一種比喻。意思是,比我們身上的器官的缺乏、身體的不健康還更嚴重。也就是說,我們生命的深層次已經中了毒了,我們的內心裡面有問題,不是一般的問題普通的問題,而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我們不容易認識到自己的內心有那麼多、那麼嚴重的問題。比如說我們起了一個煩惱,動了一個念頭,就猶如我們吃了毒藥一樣,對自己對別人都會有很大的傷害。這種傷害不僅僅說當下彼此之間傷感情、不和睦、令人難堪、心裡難過而已,實際上這種的作用還會持續,持續到明天、持續到未來、乃至持續到你的來世,更長遠的未來。就是我們吃了這個藥以後,中毒了。這些毒要把它拔掉、去除掉,就需要吃另外的一種藥,才能夠來救治我們自己心裡邊所中的這些毒——貪、嗔、癡的三種的毒,就需要靠佛法。

大家在家裡的時候呢,也有很多的佛經。那麼你生起煩惱的時候,這些佛經起不了作用。為什麼呢?因為你在煩惱的時候,經文你也看不進去。反過來說,你是以這個煩惱的心,面對境界的時候,煩惱的作用更強烈。那怎麼辦呢?就要換一個環境,比如說寺廟。那大家都在修道、用功,那我們的內心比較容易寧靜,不容易生煩惱。同時我們在寺廟裡邊又容易聽到佛法、聽聞佛法。聽聞佛法的時候,本身就是對治煩惱的生起、對治煩惱的現起,不起煩惱。而不起煩惱本身就是共下士的基礎和特點。問題是,我們自己在看經聽帶子的時候,因為以煩惱的心,所以我們聽的聲音、我們看到的文字也會都變成煩惱。在寺廟裡邊的時候,有同行善友、法師們為我們講佛法的時候,那我們內心有希求心、內心有信心,就會去接受、會去領納外在的這種境界,領納別人給我們講說的佛法的內涵。當我們領納的時候,佛法就起作用了。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因為我們的煩惱的心很重,並且常常在起煩惱,習氣也很嚴重,自己不曉得,也沒有能力去對治。這樣子的話,雖然學佛的時間很長,而實際上同自己的煩惱了不相干,沒有真正意識到認識到煩惱是對自己生命的毒害性有那麼的嚴重。

那麼如何來正確對治自己的煩惱?就要如理修行佛法、修持佛法。如理修持佛法,我們常常聽到六加行。那麼六加行的第一加行:灑掃住處,莊嚴安布身語意的所依。「灑掃住處」就是我們常常所講的清潔工作,打掃衛生、佈置場地等等這樣子的一些例子。莊嚴安布身語意所依,身所依我們常常講到的是佛像,語所依是佛經,意所依是佛塔。在印度、在南傳佛教國家的寺廟,在泰國、伊斯蘭卡、緬甸這些國家,廟裡面都是有塔、有菩提樹、有佛像。那我們中國也有很多廟裡邊有塔,塔、佛像、佛經,那麼這代表著身語意之所依。

佛經裡邊告訴我們說,掃地有五種功德嘛。第一種功德,令自心清淨;第二種功德,令他心清淨;第三種功德,眾天神歡喜;第四種功德,造就猛利的業;第五種功德死後往生天界。往生天界就是往生淨土,造就猛利的業就是戒律清淨,天神歡喜,自心他心清淨,也就是說我們灑掃住處的時候,清潔衛生的時候能夠令自己的內心清淨,那麼這是五種功德的第一種。我們如何又能夠把清潔衛生的工作同對治煩惱、如理修持佛法結合在一起?事實上我們從來就沒有這樣的一種聯想,說我們修行、對治煩惱要從搞衛生開始。那我們常常覺得這種搞衛生、做清潔的工作,都是沒有文化的人、都是智力比較差的人、歲數比較大的人做的事情。那個實際上,佛法就是告訴我們從這樣子一個最簡單的事情開始。以前我剛剛出家的時候,那麼寺廟裡面的老和尚他就告訴我說,你學掃地要學三年,學泡茶也要學三年。當時我們就很不好理解,讓我們就學掃地還要學三年,這很容易就會學會,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就學會了。並且呢,每天都要掃,不管是有沒有灰塵、有沒有垃圾,都要去清掃。那麼這就是修行的一種功夫,培養我們的長遠心。

那我們在清除塵垢的時候、清除垃圾的時候,那這些塵垢、垃圾是外在的,它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清除內心的貪、嗔、癡煩惱的塵垢。通過外在的塵垢這種比喻、這種象徵,來認清我們內在的煩惱的垃圾。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弟子,周利槃陀伽,他出家以後,釋迦牟尼佛告訴他「掃塵除垢」四個字,他學了三個月都記不住,但是最後他能夠大徹大悟。佛陀授記他說,周利磐陀伽是他所有的這種聲聞弟子當中轉變心意最殊勝的人。那他天天就是掃地,掃地掃到最後,佛陀這樣為他授記。

他掃地為什麼能夠會有這樣的一種成就呢?他就是能夠很認真根據佛陀的開示、佛陀的教授去實踐。佛陀為他講,「此塵是貪非塵土,塵乃貪名非塵埃,諸智者眾除彼塵,如來教中不放逸」。我們掃來掃去,都是要掃內心裡邊的這些塵埃,貪的塵埃、嗔的塵埃、癡的塵埃,這是三毒的垃圾。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不能認識到說自己內心當中的有垃圾、自己內心當中有問題,我們又如何來對治呢?我們又如何來清掃?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因為我們常常說,我們修行嘛就是念經、持咒、磕頭才算修行,很難說我們打掃衛生是在修法,那實際上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意識不到內心當中煩惱的塵垢的時候,那即便說我們天天坐在這裡念,口裡念念有詞,而實際上你念的跟我們心裡是兩個不同的情況。一直念佛經,內心一邊在起煩惱,甚至煩惱包裹的越來越緊,不僅不能對治,還會包得越來越死。

我們內心怎麼樣子能夠有這種清靜的狀態呢?我們內心只有煩惱對治了,內心才會清靜嘛,內心才會開明,內心才會有安樂。同時呢,因為我們自己內心清淨,別人看到我們,也生歡喜心,內心也清淨了。別人聽到我們說話,也很高興,內心也能夠得到清淨。天神看到我們,戒律無有虧損,內心清淨也很歡喜。所以說,我們要真正去認識到底怎麼樣叫做如理修持佛法。如果我們缺乏了最基本功、最基礎的條件,我們又能怎麼樣子去修行呢?我們自己的心不能打開,不能淨化自己的內心,修行佛法的人內心裡面還有很多的障礙,這是不夠條件的一種表現。所以六加行的這第一加行,它本身就是要清除自他的障礙、自他的違緣、同行善友之間的違緣,以及同善知識的違緣,認清自己的煩惱、認清自己內心狀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把我們自己內心提得很高,覺得我們這種現況、我們這種條件,一定要怎麼樣去修才叫做修行,那無疑就是我們在繞著這個路在走。繞著路在走就是,你不是走的一個直的路,你走了是一個彎的路。也就是你繞道繞了一圈最後還回到你原來這個點上去,就走錯路。所以我們學佛法,學習道次第的話,你真正要按照佛陀告訴我們的一點一滴去實踐,如果不是根據這樣子的正法去實踐的話,都是在白忙活一場。根本內在的煩惱調伏不過來,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前一段時間我也講過開示——《認識煩惱是修行的開始》,它的緣由就是在這裡。

我們如果沒有去對治煩惱,我們的各種痛苦會越來越多,不能解除。我們常常講到八苦。這些痛苦,現在有這些痛苦,過去也是這些痛苦,那麼我們未來呢,一樣也是這些痛苦。今生今世我們得到人的身體,固然是因為我們在過去造做了成為人的業因,所以今生能夠得到人身,但是不等於說,我們過去世就修行,修到什麼程度。當然也有人過去就有修行過,那不等於說我們所有人在過去都有修行過。你看世間上面還是有那麼多的人,你讓他來到廟裡邊來,來拜佛、來聽經,他肯定不聽,那麼,就缺乏善根啊。但是他們也是人吶,甚至也很有身份、很有地位的人,很有學問的人。所以說你得到人身,不等於說你前世修行就很好。我們如果不修行的話,這些痛苦、這些問題肯定不能解決,一直會在不斷的累積,不斷地持續下去。佛法把這八苦最後都歸到五蘊熾盛苦。這個的痛苦既不偏重於物質方面,也不偏重於精神方面,它五蘊和合。我們前面的那些的痛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等,這三種是我們內心的痛苦。生老病死,是我們身體上面的痛苦。

那麼身心上面的和合的痛苦,這是最後一個五蘊熾盛。那麼無論是身體方面的、心理方面的、身心和合方面的,你要把它免除,不要讓它有這方面的痛苦,惟獨需要佛法才能夠去除、解脫,解脫什麼,解脫痛苦。痛苦怎麼解脫?不要有業,不能造作召感痛苦的業。我們如何不能去造惡業,要斷煩惱。煩惱怎麼斷,要靠佛法來對治。所以我們用佛法來對治煩惱,煩惱對治了就不會造作業。沒有這種業就不會感招八苦,沒有了八苦我們就解脫,這樣子一種功績。在廟裡面我們常常聽到無限生命這樣一個命題。我們如何以無限生命來審視自己的人生?如何以無限生命的基本框架來看待自己的一生?如何以無限生命來認識到自己的完整的存在?那麼也就是說,我們能夠完整認識到自己存在的時候,對自己的生命才能夠看得清楚。所以完整認識到無限生命的存在,就是過去它是怎麼存在,現在它是怎麼存在的,未來它是怎麼存在的。過去的存在我們不曉得,未來的存在我們也難以預料,我們現在是怎麼存在呢?能不能認識得清楚呢?如果是長短方圓青黃赤白,分不清楚。我們不曉得自己真正要怎麼辦?怎麼來用功?我們生命要的是什麼?如何來豐富自己生命的內涵?如何來培植自己成就佛道的資糧?如何相信業果?如何生起皈依心?瞎子沒有看到外在境界的能力,這樣子的話,在走路的時候就會有危險,在做事的時候,沒有辦法去做事。那我們如果對這些問題認識不清,就是盲修瞎練了。

所謂盲修瞎練,在佛堂裡頭,我們僅僅是一些宗教的儀式。大家念的時候跟著念,跪拜的時候也跟著跪拜,合掌的時候也跟著合掌,來的時候也跟著來,走的時候也跟著走,就僅僅是儀式、一些程序而已。離真正對治自己的煩惱還有很長的距離。對於生命存在的命題,不僅僅是從空間上面來決定,還可以、還應該從時間方面來看待。我們的生命經驗、生命體會、生命的過程都可以證明這一點,也可以找到這方面的契入點、下手處。雖然我們從某個角度來講,自己的生命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死亡,也就是前一刻、前一念自己的軀體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不等於說我們的知識、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經驗、我們的能力也死亡了、也過去了。那麼恰恰這些可以持續下來,可以延續下來。只是說我們過去的那個時間裡頭的我的這種身體,已經推移到現在,所謂前面一念、前面一秒、前面一刻的那個有形有相的血肉之軀不存在。因為昨天的我、過去的我已經跑到現在,已經跑到今天來了,所以那個看得到、摸得著的我的血肉之軀、五蘊和合之身不存在了。

但是呢,不等於說我們精神領域的那些內涵不存在,不等於說我們的煩惱不存在,不等於說我們的業力不存在。比如一個小孩子,他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感到很傷心,感到很悲哀。那麼他僅僅局限於一點,拘泥於一點。他不能有著更長遠的眼光、更寬廣的心胸來看待所發生的問題。我們大人、成年人,我們就比較成熟了,也就是有更長遠的眼光,所以知道說在小孩的時候要做什麼事情;在青年的時候要做些什麼事情;在中年的時候要做什麼事情。哪一件事情該做,哪一件事情不該做。這就是我們自己的人間的經驗的累積。這種經驗,也有好的經驗,也有不好的經驗;也有正確的經驗,也有錯誤的經驗。就是不好的經驗在累積,好的經驗也在累積。善的業在增長持續,惡的業也在增長和持續。因為我們是同過去的發生的事情聯繫起來看待,聯繫起來分析,聯繫起來決定。所以他知道說這件事情該做不該做,這件事情要不要做、怎麼做,是基於過去的經驗來判斷我現在應該何去何從,何作何為,怎麼辦。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怎麼做的目的是在於未來,在於未來的成就,在於明天的成就,在於明年的成就,在於更長遠未來的成就。所以,家長就會讓小孩子去念書,小學、中學、大學。如果不去念書,以後就沒有出息,就沒有學歷,沒有文憑,沒有文化,他知道這有連帶的關係。我們把生命再拉長,不僅說一個父母,或者自己父母的父母——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的經驗,那麼這些經驗也只有幾十年,一百年。佛菩薩的經驗他就是很長遠的,他是從多生多世、生生世世,從無量劫這樣子的一個時間的流變過程。來看我們這幾十年所做事情的意義。那當然這樣子的經驗,是不一樣的。自然而然它的判斷的標準也就是不一樣的。

它所做出來的抉擇也就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根據佛陀的經驗,根據佛法的標準,來看待、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來為自己的人生作抉擇。不然的話,我們的所作所為也就是這幾年、這幾十年的一種意義。甚至就眼前的一些意義,眼前的一些成就。這樣子的話我們就划不來,就不是真正在學佛法。我們如果僅僅把眼前的事情做好,這是非常不夠。我們眼前的事情做好的目的,是為了未來的成就、為了來世的成就——就是現在注重的是種因,而不是注重的是成就、注重的是成功。如果不是學佛法的,那麼他馬上種下去的因就要求立刻兌現。這個是不一樣的。比如說你在社會上面去工作,一天要多少的工錢,他先要跟人談清楚。他知道說這個不會白做。你如果讓他白做,他肯定不會做。為什麼呢?他的成就就是著眼於當下、著眼於現在。我們學佛法、集資糧,不一樣了,大大不同。這個意思在哪裡呢?也就是說我們在佛門裡邊做事,如何來判斷自己的成就,如何來判斷自己的成功,如何來看待自己是做錯了還是做對了?就是不能看眼前。看眼前,就看不清楚,看不明白,容易犯錯。看眼前是世間人的標準,是普通人的標準。看長遠,從生生世世來看,就是佛法的標準。那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過去,一直剎那剎那在生滅。但是過去了不等於沒有,而只是從現在的存在,轉化為另外一種的狀態在存在。那麼,當然這種存在,我們不學佛法的人,或者說我們佛法學不夠的人,他不容易很真切的感受到說,我現在的這種生命的狀態跟過去世有那麼密切的聯繫。

他不容易升起這樣一種信心。我們有時候也會意識到,自己在過去幾年、幾十年,不用功、做錯事,僅此而已。他就不容易去聯想、去檢討說,過去幾年,過去幾十年,自己應該怎麼做,自己應該怎麼學,自己應該怎麼修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也就是自己有時候可能會意識到說,過去有浪費時間,但是很難反省到,我們如何很好的來使用自己的時間、不讓它空過,善用時間。我們過去的多少年時間都浪費掉,自己不能去反省,不能去很真切認識到這樣的損失。自然而然,自己生命的這種經驗又會等流下來、持續下去,現在的時間也不會珍惜。我們信仰佛教的人,學習佛法的人,就是要時時刻刻、分分秒秒,把握時間。如果不把握時間,那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一直在過去。一直在過去,我們沒有修行,沒有在積聚資糧,就意味著我們不斷為自己的生命造成損失,就一直在損失,一直在虧損。善業沒有得到累積就是在虧損。

一直在虧損,忽然間有一天,我們的生命結束了,死亡了。那個時候,我們唯有業隨身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們在如理修持佛法的時候,就是要時時刻刻找到自己生命最深層次的原因、煩惱。我們常常聽到一個詞嘛,叫做薪火相傳。這個火,它需要靠柴來燃燒,那麼這個柴燒完了以後,這個火還會再去燃燒別的柴火。我們人的生命也是一樣,它一生又一生持續下去,這塊柴火燒盡了,它的火能夠再燃燒下一塊的柴火,下一塊燃燒完了以後,又能夠再接續另外的一塊柴火。這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人的生命,固然同過去有關係,也能夠延續到未來。同時呢,我們人的生命也會受到別人的影響,我們自己的生命的所作所為,也會去影響別人。我們一塊木材、兩塊木材、三塊木材、十塊木材、一百塊木材,你扔在一起,一樣都能夠同時一起燃燒,都能夠再燒。就是,我們大家在一個廟裡邊,坐在佛堂裡面,我們自己內心跟別人的心,我們自己的業跟別人的業,他是匯在一起的,叫做別業嘛、共業嘛。我們每個人是一塊木材,我們一百個人就是一百塊木柴,我們一百塊木材在一起的時候,就是一百塊木材都在燃燒。

心心念念都是會互相相應,互相影響,互相啟發。業力不可思議嘛。我們在寺廟裡邊,我們所造的業,是跟三寶相應的,跟佛菩薩相應的,都是清淨的、無漏的,自然而然,我們內心的智慧的火焰也容易在增長,容易在燃燒。反過來說,我們如果是同一些不入流的人,甚至同世間上面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也會被影響,當然也有可能我們也會去影響別人,我們好的時候也會去,但是我們不好的時候,我們也會被別人影響。那麼這個就叫做互相影響。看哪一種的力量比較強,我們如果不小心、不注意的時候,我們就在被別人影響了,這是肯定的。如果我們有注意的時候,我們時時刻刻能夠提起佛法正念的時候,知道防護內心的時候,就不容易被別人不好的業影響。如果不是的話,那麼我們還是原來的那樣子一顆煩惱的心,自然而然,煩惱跟煩惱它就會相應了。煩惱跟煩惱相應,煩惱不會跟智慧相應,智慧是對治煩惱的。對治煩惱的過程就是我們整個修行的一個過程。那麼也就是說,我們在寺廟裡邊不生煩惱的時候,就到下士道;你在對治的時候,就到中士道;你的習氣都沒有,那就到上士道,那個很不容易做到。

你要做到不起煩惱,都不是很簡單的事情。當然能夠有一段時間,可以不起,打比你一個小時啊,兩個小時啊,一天兩天啊。你能夠永遠不起煩惱,永遠不起煩惱就意味著你煩惱已經被對治了,你才不會起。所以,大家在寺廟裡邊來,做事也好,用功也好,你不用擔心說自己有煩惱,自己說錯話、辦錯事,這也是很正常的。我們做錯的時候,怎麼辦呢,如何來以此為鑒,如何來在這樣一個境界上,體現自己?我們常常在寺廟裡邊會聽法師說,在這個事件上,我們心靈得到提升、資糧得到累積。往往都是在這些逆境當中提升和累積的,但是我們通常的思維習慣說,一定是拜佛念經的時候,才是積聚資糧的,挫折逆境的時候,甚至說倒茶、掃地、搬椅子、佈置場地的時候,這在累積資糧。有時候有人給我們講說,這些事情是在累積資糧的。我們也可能說會隨即附和是累積資糧的,而自己內心不容易真正去認同說這是在累積資糧。從這點就能夠說明,我們內心同佛法,相應不相應的標誌了。

道次第也告訴我們,這本身就是累積資糧。有可能我們已經知道了,聽過了。我們知道了,我們聽過了,是不是我們認同呢?那我們怎麼樣子叫做認同呢?認同這樣子一套道理,或者說,要跟自己有關係。我們一談到佛法,它必須跟自己有關聯,如果跟自己沒有關聯的話,那麼就不是佛法了。因為它,佛法本身,要來解除所有眾生的痛苦,包括所有的眾生,當然也就是包括我們自己。反過來說,我們在談論佛法的時候,如果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說,跟佛法有什麼關聯的時候,那麼你又怎麼樣去說明,佛法跟其他的有情有關?因為佛法本身,是要解決一切有情的問題。那我們自己都不需要佛法,自己都意識不到說,佛法對自己有多麼的重要,那麼,你又如何能夠證明你告訴別人的佛法是真正的佛法,你是真心實意要去幫助別人?也就是說,我們自己,佛法學的比較好的時候,至少我們自己不起煩惱的時候去幫助別人,才能夠真正讓別人得到幫助。

我們不起煩惱,就是要修行、自己要用功,否則,我們生起煩惱的時候,我們還不知道說自己在生煩惱。就如我們有病的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在生病,只有醫生告訴我們的時候,我們才知道。有時候,醫生告訴我們的時候,我們還不相信。但是醫生會告訴說,你的身體,哪些指標是不符合標準的。心電圖怎麼樣、血壓怎麼樣、膽固醇怎麼樣,把這些指標給你列出來。儀器一檢測,你很多的指標不夠,很多的指標超標,不信都不行。中醫他會跟你講,什麼病是什麼特徵。佛法也是一樣,他告訴我們說,貪慾有什麼表現,瞋恚有什麼表現,愚癡有什麼表現,你有這些特徵,有些什麼問題,就說明說我們有這方面的煩惱,有煩惱就會有危害。那大家在佛法的用功上、修行上,有相當長的時間了,所以,今天我們,談得也是比較實在的一些問題。

如果我們談得不實在的話,都是在談玄說妙、談空說有,我們談一套理論,我認為。可能大家覺得,佛法離自己很遠。如果要把佛法談到離自己很近,談到自身的時候,有時候我們也會覺得,這個內心很不好過,甚至說內心很痛苦,不知道怎麼辦?這個時候就是非常重要的時候,因為我們認識到說內心有問題,內心有煩惱,內心有痛苦,不是說不去管它,不去理他,恰恰我們自己要正對治。正對治,一點一點的對治,慢慢在對治,就要找到對治的方法。我們在對治的時候,那麼就是真正用功的時候,是真正叫做如理修持佛法的時候。所以來到寺廟,三寶地,我們都是在如理修持佛法,我們千萬不能以一種很狂妄的心、很高慢的心理,來看別人,這些要不得的。我們只有平心靜氣、只有非常的虛心,也非常的認真,踏踏實實,照著佛法去實踐,一步一個腳印,去落實,同自己的生命真正相結合。

來看看自己,到底還在起煩惱,還是不起煩惱;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對治煩惱;看看自己,還有哪些的習氣。雖然你不起煩惱,但是你還有這方面的習氣,還有這煩惱方面的習氣。只有成佛的時候,才能這些習氣完全沒有,在成佛以前,還是會有習氣。所以剛才我談到說,上士道還要再對治習氣。我們先第一步不要讓它起煩惱;第二步,我們一點一滴去對治。寺廟裡邊,大家有這樣一種氛圍,是每一個人發心創造、營建起來的,所以每一個人的發心都是非常的重要。那有些人修的比較好,修得時間比較長,那麼有些人剛剛開始學。我們學的比較長的人,學的比較久的人,也不能去輕視初發心的人。反過來說,我們初發心的人、初學的人,要很好的、很認真的,向學的比較久、比較好的同行道友學習,就是要有學習的模樣、楷模,那我們跟著去學習,就不會錯。如果常常認為說,自己最好,我可以沒有學習的人,沒有學習的對像跟模樣,那我們就很有問題。那個菩薩學五明,菩薩在所有的眾生的身上都能夠學到佛法。佛法就是要在所有有情的身心上去體現去落實。那麼我們今後呢,在佛法的引導的過程當中,會一步一步更加深入,同時呢,一步一步會更具體、更直接,跟每一個人掛上鉤。希望大家多發心,好好發心。迴向。

願此殊勝功德 迴向法界有情 盡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學會用這五種心讓生活充滿禪意

生活中要有一點禪意,才會幽默,才會開朗。禪,不是佛...

真正的高貴

三個人喝同一口井水,一個人用金盃玉盞盛著喝,一個人...

如何從內心尋找幸福

一、如何面對逆境 生活中,一旦遭遇逆境,如身體不健康...

聖嚴法師:揩磨此一片田地

衲僧家,枯寒心念,休歇餘緣,一味揩磨此一片田地。真...

不肯出門的戒嗔

戒嗔還不是和尚的時候,也是生活在山裡,那還是十幾年...

慧律法師《從心開始》

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請放掌。 祖國大...

念佛可以懺除我們的三障

宿障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這三障,障礙著我們讓我們...

如何才是開悟

一、無心可安即可開悟 有一個相當著名的公案: 禪宗的...

【大藏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大藏經】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大藏經】【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藏經】大悲咒註音版

1)南na 無mo 喝he 囉la 怛dan 那na 哆duo 囉la 夜ye...

【推薦】修行楞嚴,成就解脫

念《楞嚴經》,持《楞嚴咒》功德很大,能消除業障,增...

如是修五門行,速得成就

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 何者五門?一者...

修心養性的九大療法

對待生活多一份寬容和理解,我們的生命中就會多一些陽...

無瞋才是最好的供養

我們可以看見這世間上,每天報章新聞不知多少人被殺或...

日常所有的障礙,都當做臨終模擬考

我覺得,一個人到了五十五歲,你日常生活就是一個戰場...

親人是「冤家」還是「眷屬」

小的時候在老家,我們那裡有個順口溜:土地是枷鎖,兒...

把聽經聞法納入你的功課裡面

【有些人學了一輩子佛法,為什麼他的身口意沒什麼改變...

佛為什麼不現身讓眾生看見

問: 眾生不信佛法,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大放光明,顯示...

千辛萬苦求佛偈

從前有一位修道人,名字叫做善信。他出生的時候世上已...

大安法師《徹悟禪師語錄》

第1講 今天跟大家討論的是《徹悟禪師語錄》,徹悟大師...

如本法師:為什麼會做夢

真正達成無夢的境界,要修證到佛之果位才無夢,不但凡...

如何應對念佛時的妄想雜念

問: 如何應對念佛時的妄想雜念? 大安法師答: 當你...

開悟不是想出來的

功夫用踏實了,開荒種地,磕著碰著都能開悟。 香嚴禪師...

逆境也能種福田,看你怎麼善用其心

我們只要能夠善用其心,都是我們修福德的機會。第一個...

聖嚴法師《非干我事》

仰山慧寂禪師問溈山靈佑禪師:「百千萬種現像一起來的...

【推薦】應該為現在做點什麼呢

有一天,我在敦化南路散步,突然有人從背後追上我,她...

【佛教詞典】經文

(術語)經之文句。能詮義理者。即經文為能詮,義理為...

【佛教詞典】初二迴互

指「洞山五位說」中之第四位「偏中至」之境界。洞山五...

【視頻】佛教動畫:舍身飼虎

佛教動畫:舍身飼虎

【視頻】平興寺觀音菩薩成道日剃度法會

平興寺觀音菩薩成道日剃度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