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佛教的慈悲與智慧

樓宇烈  2012/03/2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是「悲智雙運,福慧並修」。這裡,「悲」和「福」體現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體現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脫。「悲智雙運」是的大乘佛教就教義和宗旨來講的,而「福慧並修」則是從修道者的修行方向和方法來談的。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因觀世間眾生沉溺慾海,飽受生老病死之苦,從而發心出家求解脫之道。經過十餘年的訪師求道和潛心修行,釋迦牟尼終於證得了解脫生死輪迴之無上正等正覺(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之後,釋迦牟尼以此無上菩提法化導眾生,說法四十餘年,直至圓寂,以實踐他降生之時即立下的誓願:「三界皆苦,吾當安之」(《修行本起經》卷上);「此生利益一切人天」(《過去現在因果經》)。佛陀的這一誓願,體現了佛教關懷眾生、利樂有情的偉大的慈悲精神。

按照佛教經典原本的解釋,「慈」和「悲」是分別從兩個不同的方面來體現佛教對眾生的關懷的。慈是與眾生樂,悲是去眾生苦。如《大智度論》中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佛教視「苦」為一切世間法的根本相狀,求道修證也就是要脫離此無邊之苦海。所以,在拔苦與樂的慈悲精神中,亦以拔苦為根本。佛教的這種慈悲精神,在大乘佛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揚,甚至被視為佛教的最根本精神。如《觀無量壽佛經》中說:「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智度論》中則更明確宣稱:「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在大乘佛教所崇仰的那些佛、菩薩中,無一不有自己的誓願,然救世濟眾則是他們共同的誓願。此中,尤以地藏菩薩救度眾生的誓願最大、最為感人。據《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記載,地藏菩薩發願說:「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卷上)所以,後人為地藏菩薩所作的對聯曰:「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充分表達了地藏菩薩的宏大誓願。

大乘佛教中有許多救苦救難的佛、菩薩,除以上已提到的釋迦牟尼佛和地藏菩薩外,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等也是最受廣大信眾崇拜的救苦救難的佛、菩薩。應當指出的是,大乘佛教通過佛、菩薩體現出來的這種慈悲精神,並不是讓人們通過祈禱去期待佛、菩薩來救度自己,而是要信眾按照佛、菩薩的慈悲精神去實踐。上述「福慧並修」中的修「福」業,即是要求信眾通過對大乘佛法「六度」(六波羅蜜)中「佈施」、「持戒」、「忍辱」等修法的實踐,以實現利他的慈悲精神。中國的禪宗強調「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和「即心即佛」,認為「自性迷,佛即是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倡導「自性自度」,更是把實踐濟世利生的慈悲精神視作是否悟得「自性佛」的體現。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它不僅需要有一個各國人民、政府之間的平等相待和互相尊重的國際環境,更需要人人都懷有一顆博大的愛心和同情心。若能發揚大乘佛教慈悲利他的精神,將有助於人類愛心、同情心的養成和增長。

此外,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不單是對人類社會,它也遍及於一切有情之生命,乃至所有無情之山水土石。佛教對有情生命之慈悲,不僅體現於「不殺生」的戒律中,更體現於為救有情眾生之生命,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在佛典中有大量記載著佛、菩薩為救助有情眾生,不惜犧牲自己一切的故事。其中「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等是人們熟知的故事,雖不免有所誇張和極端,但它表達了慈悲利他精神的理想和昇華。佛教對無情山水草木的慈悲,則體現為對人類生存環境的良好保護。中國有句俗話:「天下名山僧佔多。」中國的佛教寺廟大多建在風景幽雅、環境優美的名山中,而他們對優美環境的保護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我們現代人如能從佛教的不殺生和同情、愛惜一切有情眾生之生命,以及積極保護生存環境等慈悲精神中學到一些東西的話,我想對改進當今世界面臨的嚴重的生態失衡和環境破壞,當會有所裨益的。

大乘佛教的智慧解脫

佛教認為,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和痛苦都來源於人們的分別心。佛典中常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就是說現象世界的一切差別,都源於人們的這種分別心。人們由分別心而起我執、法執,生貪、嗔、癡三毒心,成種種顛倒妄想,從而陷於無盡的煩惱、無邊的苦海不得解脫。對此,大乘佛教認為要得到徹底的解脫,就必須以無分別的、平等的「般若」智慧,從根本上去除人們的分別心。這也就是《金剛經》中所謂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對於現代人來講,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大概無過於「自我」的失落。而這種「自我」失落,完全是現代人盲目依賴物質手段和無節制追求物慾的結果。若追究其根由,也不外於佛教所揭出的貪、嗔、癡三毒心。貪,為人的貪慾心;嗔,為人的瞋怒心;癡,為人的愚癡心。貪慾是對名聲、財物等己所愛好的東西的無限制追求;瞋怒是對不合己意的有情眾生的嫉妒或憎恨;愚癡則是對事理的顛倒執著。三毒心的不斷擴張,使現代人在不斷擴張的物慾追求中,身為物慾之奴隸而尚不自覺;在日益發展的高科技面前,越來越被自己所創造的科技環境所支配,而走向「自我異化」。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失去了越來越多的個體自我本有的主動和自由,越來越找不到人生真實價值之所在。

佛教以戒、定、慧三學來對治貪、嗔、癡三毒,教導人們以佈施心去轉化貪慾心,以慈悲心去轉化瞋怒心,以智慧心去轉化愚癡心。大乘佛教以本來清淨為諸法之本性,既不應有人我之分別,亦不應有物我之分別。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為利,自尋無盡之煩惱,實為自我清淨本性之迷失。俗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對於每個人來講,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試問,世上有哪一個人不是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去的?由此可見,對於每一個人來講,大乘佛教以清淨本性為自我是極其深刻的。

清淨也就是空,不過大乘佛教是不離色言空的,他反對各種離色空、斷滅空的說法,並斥之為戲論。因此,大乘佛教並不否定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以及人們必要的物質生活。他只是要人們不要迷執於物相,沉溺於物慾。人類創造的財富,歸根結底是屬於全社會的,對於個人來說終究是身外之物,不僅不可執著貪求,更應發心施捨,還之於社會大眾。一個迷執於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個人身心之欲求放在首位,這樣他也就把自己封閉於自築的牢籠中,終日用盡心計謀略,落得個無窮得失煩惱,而終歸於空虛茫然的人生。若能打破我執,視人我諸法平等無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則必將體現出自我的真實價值,識得清淨本性之自我的本來面目。

由此說來,大乘佛教之慈悲利他精神和智慧解脫法門,在今天還有其合乎時代的現實意義,可為現代人精神修養的資糧。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什麼是菩提

菩提,梵語,此雲覺、智、道。廣義而言,即三乘聖人能...

放掉妄想,才有辦法對治它

為什麼有些人他煩惱很重,但是他很快能夠突破?為什麼...

20則哲理段子

善於謀人,有容乃大。分享20則哲理段子,或許能幫助你...

聖嚴法師《智慧100》

第一篇 智慧之眼 ■.智者多聞 多聞令志明,已明智慧增...

佛為什麼要創造五淨肉讓比丘吃呢

預記末法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

智者的十大追求

頂級的學業是擁有聖賢的智慧; 頂級的事業是廣利一切...

沒有垃圾的人,只有垃圾的心

當我們眼裡看到這個是垃圾人、那個是垃圾人時,我們應...

大乘思想為什麼要強調福慧雙修

我們前面講到,當時窮子遇到父親的心態叫做心懷恐怖,...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大藏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捨...

單提一聲佛號

大家來打佛七,事先一定有所準備。七天之中,一切放下...

對治愚癡,作善為業

三善十一者:無癡者,於諸事理,明解為性。對治愚癡,...

你這樣去想,心驚膽戰啊

用功的人,你晚上做夢是不是還知道用功,夢中有七八分...

惟賢長老《論禍福之本》

世間現像是相對的,有空間的,有超空間的;有生物,有...

蓮池大師警策

傷足自規(四條) 一、自今已往,得一時筋骨輕安、行坐...

舌頭的妙用

廣慧元璉禪師初學道的時候,依止在真覺禪師的座下參禪...

重僧寶之名義,防世人之譏嫌

嘗聞:驪龍頷下有珠焉,雨一切財物,凡有求者,悉皆如...

【推薦】不彰別人的短處,不炫自己的長處

不要彰揚別人的短處,應該要為他極力的隱瞞;不要炫耀...

在家居士該不該花精力追求升職加薪

問: 在家居士該不該花一些精力追求升職加薪,以及更...

向外攀緣,人生無解

這個思惟死歿無常,它所對治的是對今生生命的五欲的愛...

為什麼偏空涅槃只是個化城

然此三人,修行證果,雖則不同,而同斷見思,同出三界...

怎樣才能讓心變清淨

凡夫的心總是心猿意馬,漂浮不定,好比躁動的猿猴一樣...

持名為往生正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

向鬼神祈禱就是邪見

世間人生病或者有危險災難等等不幸,不知道念佛修積善...

深信切願定得往生的原理是什麼

問: 請問法師,深信切願定得往生,我相信佛無虛言。但...

「常住物」有四種分類

常住物有四種:一、常住常住物;二、十方常住;三、現...

【佛教詞典】高顯處

梵語 stūpa 之意譯。音譯作窣堵波。又作塔、冢、歸宗...

【佛教詞典】五百結集

又作五百集法、五百出。佛入滅之年,於阿闍世王保護之...

【視頻】能傑法師《超越輪迴修證次第》

能傑法師《超越輪迴修證次第》

【視頻】佛教卡通:大迦葉的故事

佛教卡通:大迦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