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圓覺經》之迷識四相

道源法師  2016/11/05  大字體  護眼色

《圓覺經》之迷識四相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這就是《金剛經》說的四個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裡的「壽命」,就是《金剛經》說的「壽者相」。但是你要注意看《講義》的科文「開示迷識四相」、「開示迷智四相」,先講迷識四相,後面還是這四個相,意義高深了,叫做迷智四相。你不看科文,只看淨諸業障菩薩章,佛的開示你弄不明白,覺得怎麼前後講得不一樣?這四個相,前面是從我們凡夫份上說起,我們是迷識,第六意識是妄想心,我們不知道起了迷,就生這四個相,叫迷識四相。下面講的是修行的菩薩,他起了始覺智慧,沒成佛還有迷,是迷智四相,淺深大不相同,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你要注意科文,先講迷識四相,清淨圓覺怎樣染污?先答覆這個問題。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一切眾生,自從無始以來就迷,找不出開始的時間,今生迷,前生也迷,再前生也迷,推不出個開始,所以叫無始以來。一切眾生都一樣,不是這一個迷,那一個不迷,一切眾生統統迷。「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因為眾生一開始就執著這四個相,四個相都是妄想出來。「認四顛倒為實我體。」這四個相本來沒有,他妄想執著實在有,這就是顛倒執著,本來是空的,他妄想執著有。

把迷識四相解釋一下:

一、我相:他執著身心,以為有個我,就是前面講的「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外面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合成的假相,他認為是真實的身體;裡面的心,是六塵緣影,有受、想、行、識四種作用,他認為是真實的心,這麼身心組合起來叫五蘊,《心經》上觀世音菩薩用功:「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本來是空的,我們凡夫執著有,就執著五蘊和合的假相為我。把受、想、行、識合起來叫心,裡面執著個心,外面執著個身,身心合起來的假相,認為有一個我。

二、人相:他執著一個我,也知道有六道輪迴,認為六道輪迴都是我在那兒轉生,我升天堂,我墮地獄,對著我,流轉於諸趣的相,就叫做人相。

三、眾生相:譬如有的人陞官發財,這就是盛;有的人貧窮下賤,這就是衰,富貴則生樂,貧賤則生苦。人在那兒流轉諸趣,有盛、衰、苦、樂差別的感受,種種差別相,就是眾生相。

四、壽命:一期命根不斷,叫做壽命相,他執著生命執著得厲害,我要活著,這就是壽命相。一期人生不過百年,執著這一期命根住世不斷。所謂:「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他認為要活一千年,這就是壽命相。我們是依著佛經解釋的道理,才懂得這四個相不應當執著,實際我們無始劫來執著慣了,人家一見面,跟我們說: 「你會活一百二十歲!」你聽見了很歡喜,是不是能活到一百二十歲不知道,但是你喜歡聽順耳的話。要是有人說:「恐怕你快死了!」你聽這話高興嗎?本來是假的,本來壽命相本空,無始劫來執著習慣了,人家說你能活得壽命長遠,你就愛聽。要是說你馬上會死,就不高興,你就知道這是無始劫來的執著。

這四個相都是妄想出來的,本來沒有,本來空,他執空為有,這就是四個顛倒相。把這四個顛倒相合起來就是我執。本來沒有我,妄執有我,執四顛倒為真實的我體。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要是順著前文講是「憎愛二心」,這裡講「憎愛二境」,因為境界都是從心裡生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境界都是《大乘起信論》三種細相:業識、轉識、現識,這三個細相都在心裡,可是有了現識現出相來,就變到心外去了。外面的境界,都是我們唯識變現的,但是眾生不知,他裡面執著一個我,外面執著一個我所,就是我所有。外面五欲的境界,順他的妄想心,他就愛;不順他的妄想心,他就憎。眼睛看見色,順他的妄想心,他認為是好色,就起愛心;不順他的妄想心,他認為是惡色,就起憎心。耳朵聽見的聲音,順他的妄想心,他就愛;不順他的妄想心,他就憎。如此類推,五欲六塵的境界,合起來就是憎愛二境。這就是執著有個實實在在的我,又執著外面有實實在在可愛的境、可憎的境。

初聽大乘佛法聽不懂,聽習慣了很平常,除了心沒有外面的境界,你把這些名相聽懂了,要深一步研究。聽懂了是聞慧,深一步研究要起思慧,為什麼境界由我的心生出來呢?這樣追究一下,就追究到你心裡去了。外面的境界沒有可愛、不可愛,可愛、不可愛是由你心裡起的分別。比如同是一個人,你認為他可愛,就變成你的愛境;你認為他很討厭,就起憎噁心。實際是你心裡面有憎噁心,外面還是那一個人!所以外面的境界,完全是由我們的心生出來的。再拿社會來說,社會上的人穿衣服,時常變顏色、變花紋,今年流行什麼顏色、花紋,你看人家都穿這種衣服,就起了愛心,你認為這種顏色、花紋很可愛,就認為去年的衣服不合時代、不流行,覺得那些衣服討厭,這就是境由心生。境界沒有憎愛二境,是心裡有憎愛二心,你把憎愛二心降伏住,境界不是沒有憎愛二境了嗎?所以我們修行用功都從這裡開始,不然,大乘佛法聽了再熟,這些名相都懂,沒有聽到心裡,不能降伏煩惱。煩惱先伏後斷,伏都不能伏,還能斷嗎?再接著講,因為起了四個顛倒,這四個顛倒合起來就是個我執,心裡面有了我執,外面就生出來憎愛二境,「便生」二字你要注意,是由你心裡生出來的。

「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你認為有個真實的我體,結果是虛妄不實的,由虛妄不實的我體起分別心,生出來憎愛二境,憎愛二境是虛妄的,執著當成真的,這就是虛妄上加虛妄,心裡面的虛妄是我,外面的虛妄是境,於是越來妄想越深。

「二妄相依,生妄業道」,兩個虛妄相依起來,由虛妄之體,執著起來虛妄之境;由虛妄之境,再資發你虛妄之心,於是這二妄相依,屬於起惑,起惑要造業,可愛的境界,我要取得;憎惡的境界,我要除掉。於是要造業,一造業就生出來虛妄不實的業道。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本來沒有我,你執著有個我;本來沒有外境,你執著有個外境,這就迷惑,起惑就要造業,造了業要受報,流轉生死,都是虛妄不實的,但是眾生在這個圈套裡面出不去。在流轉生死,你還起惑,起惑還要造業,造了業還得流轉下去,盡未來際永遠沒完沒了,這叫做惑、業、苦三法流轉,就是苦報。惑業苦三法流轉,只有三個法,三個法都是虛妄的。你把它觀空,不是天下太平了嗎?但是眾生觀不空,起惑、造業,受流轉生死的苦果。「妄」字是釋迦佛加上的,叫我們警覺,實際眾生根本不知道是虛妄的。如果知道是虛妄的,又何必造業呢?他不造業,還受什麼流轉之報呢?《圓覺經》要叫我們成佛,從凡夫的性說起,處處加上一個「妄」字,處處叫你開悟。你知道圓覺的心清淨,怎麼會染污呢?就是你執著有個實實在在的我,再執著心外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境界,這樣清淨圓覺就染污了。

再講到為什麼迷悶不入,想開悟,悟不了呢?再由凡夫,講到二乘的境界。「厭流轉者,妄見涅槃。」二乘人看見生死流轉太苦了,厭惡流轉生死,要了生脫死,他就取得一個涅槃。他不曉得涅槃跟生死,是對待的假名言相。前面講到,「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生死是假的,等於作夢;證得涅槃,還是假的,等於作夢。但是凡夫不知,二乘人也不知,妄見一個涅槃可得,於是他要厭惡生死,要求證涅槃。

佛答覆淨諸業障菩薩的問題,叫我們明白,我們人人都有一個圓覺自性,圓覺自性本來清淨,何因緣故把它染污了呢?你先執著一個我,再執著一個我所。我所就是外面我所有的可愛、不可愛境界,就造業、受報,這樣把它染污了。二乘人高明一點,妄見生死,再妄見涅槃,本來沒有涅槃,妄見涅槃,圓覺自性還是不清淨。到 「妄見涅槃」這裡,佛答覆他,何因緣故,不能入清淨圓覺?下面兩句是結詞,就是佛答覆第二個問題,怎樣不能入清淨圓覺,想悟不能悟入,想證不能證入?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他怎麼迷悶不入呢?起了虛妄的知見,本來虛妄不實的境界,他都當成真實的。凡夫執著生死,二乘人執著涅槃,一起執著,想悟清淨圓覺,不能入了,下面解釋為何不能入?

「非覺違拒諸能入者」,再反過來解釋,你說圓覺妙性本來都有,怎麼迷悶不入?圓覺清淨自性沒有分別,不是清淨圓覺拒絕你,把門關起來,不讓你進去。「諸能入者」,包括凡夫、二乘。不是凡夫、二乘人要入圓覺,圓覺不叫他入,清淨圓覺沒有相,沒有生死之相,也沒有涅槃之相,它才叫清淨;也沒有出相,也沒有入相,它才清淨,不是圓覺拒絕你不要入。那麼怎樣入?怎樣不入呢?

「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消這兩句文,可要注意,我的眼睛看不見,但我要負責任,看了好多種註解,看過圓瑛法師的《講義》、憨山大師的《直解》,跟我體會的意思不大一樣,心裡不踏實。我又看圭峯大師的疏鈔,找出根據了,「有諸能入」,有能入的那個人,才入圓覺,就是你有能入圓覺的本事,你才入圓覺。「非覺入故」,既不是圓覺拒絕你入,也不是圓覺牽引你入。圓覺是個理體,它沒有出入之相,那麼什麼樣的人能入圓覺呢?「有諸能入」者,有信、解、行、證本事,就是依著前面的開示,如是信、如是解、如是行,一定能入圓覺。信、解、行、證,不說證,證就是入了,信解行等入圓覺。

看諦閑大師《講義》,更找出根據,「有諸能入」,是有能入的人,這個人有入圓覺的本事,什麼本事呢?圓修三觀,就是修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能圓修三個觀而不著相這個人,是個能入者,一定入圓覺。「非是覺入」,是這個能修行的人能入,不是圓覺把他牽引進來。就是你不入圓覺,或者你入圓覺,入不入都跟圓覺沒有關係。不入是你自己著了凡夫相,著了二乘相,凡夫著生死的相,二乘人著涅槃的相,都不能入。你是大乘權教菩薩,你修三觀,著了三觀的相,也不能入。修三個觀想,無論你單修一觀,或者圓修三觀,而不著相,都能入圓覺。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眾生怎麼迷悶不入呢?你動念,想入圓覺,迷悶不入;你息念,想入圓覺,也是迷悶不入。動念是凡夫,息念是二乘,圓覺本來沒有念,並不是息念沒有念。息念,是動了念才息念,圓覺根本沒有動念,也沒有息念,它是清淨圓覺,所以凡夫動念迷悶不入,二乘息念也迷悶不入。

進一步解釋,凡夫天天打妄想、動念頭,當然不能入圓覺。二乘人要息滅念頭,修滅盡定,一念不生,灰身泯智。灰身,證得四果的時候,覺得身體很討厭,入了三昧,放了三昧火把身體燒掉。泯智,能證四果的智慧,也把它滅掉。這個眾生沒有了,歸入偏空涅槃,二乘人以為他得了大涅槃,那叫「息念」。凡夫你動念,迷悶不入;二乘你息念,也迷悶不入,不是圓覺叫你迷悶不入,是你自己迷悶不入。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這再推到你無始以來,妄執有我,因為由你無始以來本起的生相無明,最初生起的無明給你作的主。「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你動念是怎麼動的?由你根本無明動的,根本無明,無始以來就起的,說個一念妄動,起了無明,一念從什麼時候妄動?還是無始。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就當凡夫,凡夫就有無明,無明無始,無始以來本起的生相無明,就是《大乘起信論》三細六粗九個相,第一個相業識。由業識、轉識而現識,這三個細相還是八識的本體。再轉到智識、相續識,轉到心外去,變成心外的境界。可是為己作主的主宰,在眾生份上就是阿賴耶識、第八識,它是「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生死流轉就是無明,第八識就是本起無明,替你作主。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眾生有的是生盲,生出來就是瞎子,天地日月都看不見,五顏六色怎麼分辨?我們眾生的眼睛不好使喚,生來就沒有智慧眼。「身心等性,皆是無明」,因為生無慧目,我們身體的性,我們心裡的性,都是虛妄之性,不是圓覺之性。虛妄己性,統統是由根本無明,再起枝末無明,這麼起出來身相、心相,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統統是無明,但是眾生不知道。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譬如有個人五欲六塵,他都貪心執著,但是沒有執著自己的命厲害。拿佛經來對照,你看見社會上貧苦下賤的人,已經沒有人生的樂趣,但是依然愛他的命,他不肯死,要活下去。命就是他的命根子,所以什麼都可以不貪,命得活著,這就是眾生以無明為主宰,什麼都可以舍掉,舍不掉他的無明,因為眾生不知道命是假的,當成真的,他才執著。我們不曉得無明沒有自性,本體是空,所以被無明所轉,不肯斷無明。我們用功修行,不知道觀照無明,來破無明,以無明作主來用功,什麼時候能證到圓覺呢?可是無明最難斷,等於眾生不自斷命一樣。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是故當知!」怎麼知道你有我執呢?「有愛我者,我與隨順」,你本來有愛心要愛人,人家要是愛了你,你就跟他隨順。你沒有個我,怎麼跟人家隨順?這一試驗,就試驗出來有個我。再試驗一下,「非隨順者,便生憎怨。」對方不愛你,就不是隨順者,你就憎惡、怨恨他,你沒有個我,怎麼恨?憎愛二境,就試驗你有憎愛二心,就證明你有我執。

「為憎愛心養無明故」,這就講到心裡了,你天天依著無明作主來用功,由憎愛心養你的無明,你依著憎愛心來用功修行,越養無明越高,越養無明越深。「相續求道,皆不成就。」你用無明心來用功,來求證圓覺,怎麼能成就?

講到這兒,我們要迴光返照,聞慧要起思慧,我是不是天天生憎愛二心?天天生憎愛二心,你怎樣用功?不管你天天念多少阿彌陀佛,念多少觀世音菩薩,拜多少懺,念多少經,持多少咒。用功修行是要破煩惱、斷無明,才能證菩提、入圓覺。你以無明為主宰,一著相,結果不是在用功修行,都在養無明,越養越高,越養越深,你用無明心來求道,才真正是可憐愍者!不懂佛法的人,他天天貪圖五欲之樂,起惑、造業、受報,因為他不懂佛法。我們懂了佛法,五欲之樂不貪,要出家、要修行,五欲之樂沒有得到,天天修行用功,卻在養無明,你看冤不冤枉!

大陸上佛門有兩句土話:「當法師的架子大,老修行的鼻子長!」這是經驗之談,講經說法的法師,不好款待,一聽說請法師講經都頭疼,招待不好,法師發脾氣,因為講經的法師架子大!老修行不會講經,會用功,或者參禪,或者念佛,或者拜佛,或者持咒,老修行的鼻子長,碰到他的身體,他不發脾氣,碰到他的鼻子,發起脾氣來,無明火燒了三十三天,怎樣跟他求懺悔,他都不原諒!當法師不是在講經說法,怎麼越講架子越大,架子大不是貢高我慢的煩惱嗎?我慢,是五種根本煩惱之一,你天天貢高我慢,不是養無明是什麼?越養架子越大,越養我慢越高,就是你在那裡養無明。老修行修行煩惱會減少,怎麼動不動就發脾氣?因為他在養無明,越養無明火越大,發起來,你向他求懺悔,他還不原諒,你看看無明火多大?都是不會用功,真是可憐!

所以聽了《圓覺經》,你反省反省,佛法聽了一年,是不是比沒聽佛法以前,貪瞋癡減少了一點?各人的煩惱不一樣,或者貪心重,或者瞋心重,或者愚癡心重。你的貪心重,是不是聽了一年佛法,貪心減少了一點,減少,那就進步了。越來貪心越大,這就顛倒了!你的瞋恨心重,動不動發脾氣,管不了自己。現在聽了大乘經,你求懺悔,再不要動瞋恨了,聽了一年,比去年瞋恨心減輕一點,這就進步了。你越來瞋恨心越大,這不是在養無明,是什麼?學佛法不要學顛倒,聽到這些經文,要聽到心裡去,要會用功,怎麼用功?天天修行,不要著相;不著相,還要天天修行,這樣就對了。你天天養無明,無明相續不斷,你修什麼法,求什麼道,皆不成就。

所以修行要降伏憎愛二心,怎麼降伏呢?我們凡夫外面的境界要觀空,這個人可愛,我不要愛;這個人討厭,我不要討厭,慢慢會用功,就把心降伏住了。先伏後斷,能降伏住不起憎愛二心,慢慢就把生相無明斷掉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破除法執的相狀

我們看看,講到出世的聖人,佛陀也給他一些建議: 非明...

宣化上人:魔境來時不要執著

魔境為什麼來的?就因為你修行、你用功,它才有的。如...

念誦這部經所得的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的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

佛為什麼說無相

佛法是很普遍的法門,無論是有知識的,無知識的;貧的...

於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別故

由於現前現住安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

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佛法對人生的解釋,是從因緣的角度來解讀人生的,說諸...

對水泡很執著,結果失去了整個大海

若見聞知,性圓週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並...

寧攪千江水,莫動道人心

禪堂中死一般的寂靜,寂靜得似乎空無一人,只有守關的...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珍惜自己的人生與福報

做回人不容易。因為在六道輪迴當中,我們看到,豬馬牛...

如何以念佛來對治雜念

如何以念佛來對治雜念? 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把...

為什麼淨土法門那麼重視信願

信、願是理觀,持名是一種事修,但在實際念佛時,這三...

不知最親切

有時候出去旅行,一兩個月的時間沒有看電視、沒有聽廣...

如何變不利為有利

有人說: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同樣,一個人的缺點...

在世俗中,佛弟子該如何看待爭取呢

問:在世俗中,佛弟子該如何看待爭取呢?是應該什麼都...

往生淨土的願,絕非世俗濁欲

佛教說這個慾望,比如具體談到五欲財、色、名、食、睡...

【推薦】人為什麼會發脾氣,原因在哪裡?

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發脾氣,但是我們還是發脾氣,控制...

佛門裡的平等、寬容大度

有一次,有弟子找佛源老和尚告狀。說寺裡的僧人把偷偷...

死期不定,死時除佛法外餘皆無益

我對死亡一直沒有什麼感覺,總覺得死亡都是別人家的事...

要想離開畏懼所求皆滿,應該這樣去做

【十二緣所怖。追求苦所依。歸敬地藏者。皆安住無畏。...

竿影見佛法

從前,印度有座寺院,裡面住了四位神通廣大的道人。城...

大安法師:念佛就不需要持戒嗎

問: 現在有的法師提倡念佛不需要持戒,並且說現在連...

阿彌陀佛不只是管往生

雖然阿彌陀佛是管大家生命結束時的往生,而藥師佛是管...

股神巴菲特的簡單生活

他11歲開始買股票,現在覺得還是開始得太晚了。 14歲...

【佛教詞典】非心非佛

(公案)以是心是佛之語翻案而為一個之公案者。無門關...

【佛教詞典】觀經化前序

(術語)唐善導科分觀經之序分與他師異意,以如是我聞...

【視頻】《佛典故事》有聲書

《佛典故事》有聲書

【視頻】大安法師《圖繪佛影》

大安法師《圖繪佛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