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嚴法師《如何去煩惱,得心安》

聖嚴法師  2010/10/0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現代人的壽命比古代人長,一天走的路,看的書、寫的文章,一天的任何生產都比過去增加很多,不過還是覺得時間不夠分配,不夠使用。

現代人所用的各式各樣工具也都非常便利,速度卻快得讓人非常緊張,不僅為自己帶來許多的煩惱,也為週遭的環境及相關的人帶來困擾。

現代人的空間感與古人也不一樣。過去的人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很不容易的事,現代人搭乘飛機,幾千里路、幾萬裡路,一下子就到了。雖然個人的伸展空間比過去寬廣,生活、生存的範圍也比過去大,壓迫感卻比過去沈重許多。

采菊東籬下卻不見南山

過去的人種種田,抬頭一望,遠山含笑、心曠神怡,故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幾朵籬笆邊的花、抬頭看看南山,非常地悠閑、自在、愉快。現代人即使在家裡種滿了花,卻少了那份對自然的認知,和從自然環境中體驗到的自在與樂趣。

人類的智慧創造了文明的社會,改善了飲食的習慣,也改善了醫療的環境。但是這些科技、醫療設備所帶來的便利,真的能讓現代人完完全全地感受到幸福嗎?

過去的災害大都是天然的,現在的災害則有很多是人為的。過去的氣溫、風和雨,跟人為無關,現在的冷、熱,卻都跟人為的幹擾有很大的關係,像是臭氧層的破壞就是人為的。現代人對生活環境的寧靜感和安全感 越來越少,很容易就覺得煩悶、困擾,隨時隨地都承受著壓力。

現代人終日忙碌、缺乏安全感,原因何在?不是沒有飯吃、沒有警察,沒有制度,更不是沒有法令,而是失去身心的平衡。我們應該用制度、用科技來幫助我們改善環境,結果卻讓我們好像騎在老虎背上, 越往前走,危險越多,安全感越少。危險越多,非得冒險不可;安全感越少,非得拚命追求安全不可。越追求安全,安全的程度越低,這不是悲觀,是事實。

許多人過得很不快樂、過得茫茫然,不知道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就是煩惱。如何在現代這個社會,讓自己心理平衡,減少一些煩惱,生活得輕鬆自在?首先要‘安心’。

會失去的就安心讓它失去

要如何安心?第一、要能知足常樂。知足常樂,雖是古人說的,如今還是很有用處。事實上,人需要的東西不多,想要的東西太多,因而造成自己的忙碌、緊張,給自己帶來很多的壓迫感。如果我們能夠盡自己的力,能過什麼樣的生活就過什麼樣的生活,能夠得多少就得多少。這不是說應該得到的不要,而是不應該得到的,或明明知道目前得不到的,就不要執著一定要擁有;或明明知道非要取這樣的態度來生活,就會快樂一點。

知足並不等於放棄生存的權利,也不等於放棄工作的責任,更不等於放棄努力進步的機會,而是順應自然、適應社會,因應所處的環境,那麼,生活大概不會有太多無奈和痛苦。

第二,心要向內看,不要向外看。心老是向外看,就不會有安全感,因為心外沒有安全的空間,也沒有安全的時間,不可能有絕對安全的保障。譬如要出門時,為了交通安全,買個保險,是安全還是不安全?明明知道不安全,才需要有各種的保險,顧慮一旦遭遇意外,可以得到醫療的補償;萬一不幸死亡,家屬也能得到保險金,不至於立即陷入窘境。

安住當下的心

其實,生活要踏實,唯有自求多福。自求多福就是居安思危,心中隨時預備著,不安全的事會發生是正常的事。當然不發生最好,一旦發生了,也不至於手足無措。不要指望我們的環境會給我們安全,也不指望他人來保障我們。唯有自我追求內心的平安,比向外追求安全更可靠。若能時刻安住於現在的時間與空間,我們的心就更容易安定踏實。

第三,心中要有所寄託。這個寄託不是金錢、地位、名望等向外追求的東西,而是由自己內心創造出來的,如興趣或信仰。有興趣、信仰時,不管任何時候,心比較不會浮動,不會覺得無奈,無助。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例如文學、藝術、運動等,選擇自己比較契合的項目來培養。任何一種興趣都可能被培養起來。興趣可讓自己在無聊的時候、在無助的時候,過得舒適踏實。萬一真的一無所有,自己的興趣還在。

搜集古董、郵票、硬幣、銀幣等,雖也被稱為興趣,但這種興趣是佔有的滿足。擁有的時候,覺得快樂;擁有之後,又想要更多。內心貪得無厭,永遠無法滿足,也不能從中獲得安定的喜悅。

奉獻也是一種興趣

興趣不一定是有形的東西,譬如利用閑暇時間當義工或志工,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洗洗衣服,打掃廁所、清理環境等。這不是向外追求,而是奉獻自己來尋求內心的滿足及充實。像這種助人的興趣培養起來,對自己的安心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一種寄託是信仰,是思想的,尤其是宗教的信仰。不管信什麼宗教都一樣,有一個宗教的信仰,是我們最終、最實際的歸屬。有宗教信仰的人,對死亡、對危險,不會有莫名奇妙的恐懼。譬如信神的人,認為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輪到我倒霉時,任憑我如何擔心也沒有用。如果信佛,則認為這是因果報應,因果沒有輪到我,不需要擔心,因為根本沒有事,如果輪到我,擔心也沒有用,我又何必擔心?對於死亡,信神的人說很好,可回歸天國;信佛的人也說很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因此,有宗教信仰的人,對於危險、恐懼、不安這種情緒,可以減少很多。在中國人的環境裡,因為儒家背景的關係,對於宗教信仰比較淡漠一點。但是,能培養出像孔子那樣偉大的思想修養,沒有宗教信仰也沒有關係,他本身就是一個宗教。如果尚未到達那種層次,人還是需要宗教信仰,讓我們能夠減少一點煩惱。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印光大師嘉言錄--釋普通疑惑

● 以下論理事: 世出世間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

打掃心靈的房間

房間要經常打掃,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居住在這樣的房...

放下屠刀就真的能立地成佛了嗎

在日常生活和影視劇作品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放下...

看破無常是不是逃避現實與消極

問: 看破無常是不是逃避現實?不執著是否過於消極?...

磨煉心志二十四字

磨煉心志二十四字,離苦得樂超越生死: 別不平、莫抱怨...

這樣算是厭離娑婆的表現嗎

問: 弟子今年三十歲,因患有心理疾病,經濟條件可以...

怎樣才算不盲修瞎練

問: 怎樣才算不盲修瞎練?感恩法師 宏海法師答: 第...

皈依後在行為上要注意哪些

問: 皈依之後在行為上要注意哪些?《地藏經》上說:...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聖嚴法師:識人識己識進退

人不可能是孤立的,一定跟其它的許多人有關係,不能天...

聖嚴法師《照見五蘊皆空》

智慧不產生作用時,菩薩和眾生是一樣的;智慧產生作用...

聖嚴法師:四聖諦講記

四聖諦是基礎的佛學,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後的第一個夏...

聖嚴法師:忙人時間最多

在座的居士們,多半是非常忙碌的人,都還能夠安排時間...

為什麼人越到晚年越要收心安住

我們平常當然理觀不礙事修,理事圓融,你該拜懺還拜懺...

大學生如何擺脫頹廢,樹立人生觀

大學生甲: 作為一名大二的學生,我對自己的大學生活...

學佛以後,修行的三個重點

我們學佛以後,有三個重點可以修學:第一個是因緣,第...

六大進補的誤區

誤區一:用進補代替鍛煉 醫學家對人們提出忠告:生命...

【圖】虛雲老和尚120年的傳奇人生

虛雲老和尚誕於1840年,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溥...

別把自己看的太重

一隻駱駝,辛辛苦苦穿過了沙漠,一隻蒼蠅趴在駱駝背上...

受過菩薩戒,那個願力會產生一種動力

為什麼要這樣發願呢?因為法性無斷絕故。因為你既然整...

生命的顛倒與真實

厭離娑婆的心,和欣求淨土的心,可以是互動的,有時候...

懶是大恐怖!你想要的美好統統離你而去

別譯雜阿含經 八十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只樹給...

放生的意義所在

一切眾生,佛性相同。放生是要我們在生活中以慈悲心去...

參禪如何起疑情看話頭

參禪用功這一法,首先要明白道理,這個道理呢,就是路...

飯前供養偈

供養偈: 「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

【佛教詞典】心機

(術語)謂心之發動也。大日經疏七曰:隨種種樂欲心機...

【佛教詞典】木曜

(天名)九曜之一。位於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之南方...

【視頻】紹雲法師介紹虛雲老和尚惜福

紹雲法師介紹虛雲老和尚惜福

【視頻】大安法師《阿彌陀佛攝生三願》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攝生三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