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繫心一緣,久習則成就

南懷瑾老師  2013/08/24  大字體  護眼色

繫心一緣,久習則成就

《大寶積經》云:【佛言,文殊,汝入不思議三昧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

《大寶積經》上有一段文殊菩薩與佛的討論。文殊菩薩故意裝作不懂而問佛。文殊菩薩在佛教中代表大智慧,一個人成佛成道是大智慧的成就,不是兩條腿一盤做功夫的成就,最後的成功悟道是智慧。你把佛經當劇本、現場記錄看就有意思了。佛問文殊,你是不是經常進入那個不思議的境界呢?換句話說,你常常入定嗎?

文殊菩薩說,世尊,沒有這回事!「我即不思議」,我本身就是不可思議!這個心性之體,天天想明心見性,你見到哪裡去啊!我們自己身心本身的功能就是不可思議,為什麼還要再去找一個不可思議的定來入呢?就是這一句話答覆完了。

所以,學佛真正的道理在哪裡?我經常說,佛下生以後兩句話就告訴你消息了,「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我是個什麼東西?把這個根本找出來,你就同天地一樣,與宇宙同體,就如莊子所言:「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佛不是只講他自己,每一個人的我,個個都是佛,你悟到了,唯我獨尊。那個佛菩薩、上帝、主,沒有你去拜他,有什麼用?你拜他,他就靈了,一切都是我。這個我的真體找到了,就如文殊菩薩所說,你本身的生命就是不思議。「不見有心」,為什麼還要進入一個我?我進到哪個我去呢?我進到哪個心裡去呢?

文殊菩薩的理由還沒有說完:【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係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恆與定俱。】

千萬注意!學佛要做功夫的,不管你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參禪也好、修止觀也好,文殊菩薩這一段話,把所有成佛之路的方法告訴你了。未頓悟自性不思議,就要漸修繫心一緣。

這裡實際做功夫的人要注意!不管是念佛、修密、修止觀,文殊菩薩在這裡把成佛之路通通都講完了。「我初發心」,關於發心兩個字特別重要,經過幾千年來的演變,佛教的發心已經變成一個專有名詞了。要叫你做個功德,就說你發個心吧!要你來出個勞力,說你發發心吧!這個發心就是動念、動機,發動心念的作用,但真正佛法中的發心是悟道,明心見性才叫發心,也就是發明心地法門。然而到了後世的佛教則變成勸人出錢出力的一種說詞,一聽到發心就知道要從口袋裡掏出錢來,反而把真正佛法的意義搞狹小了。

文殊菩薩說,我開始發心的時間,也就是立志,「欲入是定」,想證入不可思議的定之境界。然而真正達到了,便無所謂定或不定,而是自己心性的本體,它本身就是個不可思議的三昧之定。你只要隨時如古德所言「一念回機」,則「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請注意這個「機」字,我們這個思想、感情的念頭,整天機關關著向外面亂跑,只要我們把機關開了回轉來,就已經是你本來的那個東西,這東西你本來已經得到的就是「便同本得」。這話講得清清楚楚,你向哪裡找?但是,我們一打起坐來一念回機,跑回來之後還要再找本來,因此笨呀!自己上自己的當!這樣做功夫,那你三大阿僧祇劫慢慢去找吧!

「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現在他成功了,成功了才知道以前走的都是冤枉路。他說,我現在才曉得,實在沒有一個心相,沒有一個方法、現象而進入不可思議的三昧境界,無所謂入,無所謂出。比如我們心裡的行為,現在對某一個人非常生氣非要打他不可,一念回機,突然一想這個小子呀!算了!好吧!好吧!我倆不要生氣了。這一念回機即本善的,用不著加力量。心理行為的起用如此,入定、出定也是一樣。

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文殊菩薩的簡報,知道定的境界沒有一個樣子,你若以為定還有個什麼樣子呀?以為入定了裡面有光哦!外面也放光哦!假使這樣以放光為是,我們都會向你恭維,不怕受能源危機的威脅,將來把電線在你身上一接就好了。入定了有放光沒有呢?有看到內在放光,也有看到外在放光。但這往往變成非量境界,不理它就對了,理它就不對了。理它就變成非量,不理它就是現量。你覺得自己放光了,然後光太小了一點,把它放大一點就好了,這則是比量,都在那裡玩弄妄心。你懂了這三量的道理,就能隨時隨地都在現量中,「一念回機,但同本得」,意識的現量是一切呈現的,現量就是一切本來擺在你前面的嘛!文殊菩薩也這麼說,「無心相而入」。

要不要盤盤腿子?要不要打打坐?要的,不要還不行。「如人學射,久習則巧」,等於學習射箭一樣,練習久了,功夫到了就成功了,就巧妙了。熟能生巧。因此想了生死還是要盤腿,還是要入定。久了以後隨時一念回機,隨時一念可以四大不管就丟掉了。「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因為練習久了,每箭射出來都准了。隨時都在定中,不管是走路,講話或是做事忙得很,因為練習慣了,變成不用方法就到了。就像我們學佛的人搞慣了以後,一說話:「喂!老兄呀!請你來一下。阿彌陀佛!我請你辦一件事情,阿彌陀佛!」那個阿彌陀佛有口無心,念慣了,在在處處都答覆別人最好的話,這個很禮貌。所以說:「以久習故,箭發皆中」,念念都在佛境界裡頭。

「我亦如是」,文殊菩薩說,我也是這樣,「初學不思議三昧」,從開始練習入定到現在如同學射,剛開始愈定愈糟糕、心愈亂。怎麼辦呢?「繫心一緣」,只好找一個點來把心拴在那裡,念佛、觀佛或研究教理都是。「若久習成就」,久久練習成就了,「更無心想,恆與定俱」,心裡頭輕輕鬆鬆、坦然安住,不需動念,卻能隨時都在定中。文殊菩薩的這段報告多好!太切實了!這些寶貴資料在哪裡呢?在佛經裡頭,大家不看有什麼辦法?現在永明壽禪師幫忙我們,很多人都買了大藏經在家裡,那真叫做大藏經,大大地把它藏在那裡,然後廣度眾生,讓書蟲飽餐一頓。

真正的佛法都在經典裡頭,現在我們的大法師,這位永明壽禪師把它提出來,所以,大家做功夫沒什麼要顧慮的,你只要肯去做,久久練習自然就有成就。你說,我學佛也學了三年了,也打坐了三個月,為什麼不能入定?你那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天坐半個鐘頭就好像諸佛菩薩都欠你了,你很對得起他們一樣,這樣是不行的。要久習!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南懷瑾老師文章列表

真正的自己

一所寺院的監院師父,參加法眼禪師的法會,法眼禪師問...

破了本參,還有沒有妄想

未開悟的人,舉心、動念就是妄想;開悟以後,舉心、動...

船子和尚與夾山禪師

這幅圖描繪的是禪宗極為有名的公案,說的是唐代夾山善...

星雲大師《文人與禪》

各位教授、各位同學: 今天承蒙貴校的邀請,能夠有機...

牛過窗櫺,為何尾巴過不得

禪宗公案中有一則牛過窗櫺的著名典故。五祖法演禪師說...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永嘉玄覺禪師在《奢摩他頌》開頭就說:恰恰用心時,恰...

禪堂中的茶道

茶道是從中國禪文化中衍生出來的。這不僅因為趙州禪師...

以無心之法對治妄心

參禪貴實踐,要真參實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謂真參,就...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大藏經】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大藏經】【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念佛之人不可傚彷愚人做愚癡事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還壽生、寄庫等佛事。以還壽生...

漫談社會上誤解佛教的人們

一、對佛教歧視的人 這種人又分二類:一類是有意的,...

現三寶形象的,都不應該隨便使喚,否則損自己的福報

若看到沙彌,即使是孩童年齡的小沙彌,也一樣要禮敬,...

功德是被自己的後悔心破壞的

《廣論》上說,菩薩能夠不顧惜自身一切的生活資具,包...

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

佛教傳入東土以後,能夠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生...

每一項快樂都含帶著日後的痛苦

日常生活裡讓人不如意、不開心、痛苦、煩惱的因緣那樣...

淨界法師:皈依的意義與方法

我們今天跟大家討論的主題是關於皈依的意義與方法。在...

牛頭馬面的來歷與職責

民間常說的牛頭和馬面,一般都知道是地府中的兩位官差...

經常夢見鬼神或已故的親人是怎麼回事

佛在《地藏經》中說,如果未來世諸眾生等,或者在夢中...

盡心佈施必解貧困

《法苑珠林》上記載:隋朝的時候,終南山有一位高僧,...

修行不必罣礙衣食 真修自有龍天護持

《佛藏經》上說,出了家的人,應該一心用功辦道,隨順...

難行能行的虛雲老和尚

虛老是湖南省湘鄉人氏,俗姓簫,父玉堂公,曾任福建省...

印光大師《臨終三大要》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倖免者...

受天人供養第一的牛嘶尊者

在這裡舉一個例子,講阿羅漢能受天人供養。釋迦牟尼佛...

敬佛第一,怎樣才算是敬佛

威儀門第一個就是敬佛,怎樣敬佛?我怎麼怎樣做,才能...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是什麼意思

整部《楞嚴經》的修學重點,就在破妄顯真。那麼在整個...

【佛教詞典】遏部多石窣堵波

【遏部多石窣堵波】 p1254 西域記三卷四頁云:瞢揭釐城...

【佛教詞典】掠虛頭漢

禪林用語。斥詈慢心躁急、似是而非之禪者。又作掠虛漢...

【視頻】父母未生之前的面目(明海大和尚)

父母未生之前的面目(明海大和尚)

【視頻】《文殊菩薩十大願》聆志居士念誦

《文殊菩薩十大願》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