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本煥老法師開示

本煥老法師  2010/06/24  大字體  護眼色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今天座上的幾位大居士要我來給大家講幾句話,但是我不會講話,那麼就把這幾十年來我個人修行中的一些心得體會,拿來跟大家聊一聊吧。

我本人是搞禪宗的,出家以後就到高明寺親近來果老和尚。來果老和尚同虛雲老和尚一樣,都是當代禪宗的大宗師,都是已經明心見性了的。來果老和尚是在金山開悟的,虛雲老和尚是在高明寺開悟的,我出家以後,有幸先後親近了這兩位大善知識,所以自己雖然沒有什麼修持,也勉強覺得幾十年的光陰沒有白過。

今天各位讓我來講禪宗,那麼我就先講一講禪宗的淵源。大家一定都知道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迦葉尊者破顏微笑的典故——‘以心印心、心心相印’,這就是禪宗這一頓超法門在印度,從迦葉尊者始,禪宗一直流傳了二十八代。到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的時候,他遠渡重洋到中國來傳法,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達摩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後傳法給二祖慧可,慧可傳法給三祖僧璨,僧璨至四祖道信,之後是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我也是這個宗門下的,傳到我這裡,已經是第四十四代了。

什麼叫做‘禪’呢?‘禪’,就是‘禪那’,翻譯成‘靜慮’,就是我們思想清淨地去來迴思慮。又翻成‘思維修’,我們可以在這個思想上去來迴思維,去修它。

禪宗這一法,現在名義上還存在,實際上在這門下,依此用功辦道、開悟的人是越來越少、越來越少了。在過去唐朝、宋朝、明朝,甚至於清朝,還有少數開悟的,像虛雲老和尚,來果老和尚都是屬於清朝的——這以後開悟的都沒有聽到。是不是沒有開悟的呢?開悟也有大、小之分。如我宗門下,大悟十八,小悟無數。為什麼我這樣講呢?我們對於一樁事物不明瞭,最終明白了,這就是一種‘悟’,這是一種‘小悟’;‘大悟’是徹底明心見性——二者完全是不同的。

宗門下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麼叫‘疑情’呢?它是指我們對一樁事情不明瞭,不明瞭這樁事情究竟是什麼東西,體現在禪宗這一法裡面,就是禪宗歷史上諸多的公案。過去祖師也講: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個是我本來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這就是一個疑情。也有祖師提‘狗子無佛性’。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為什麼‘狗子無佛性’呢?大家就可以從這裡入手,去參究它。這就是從那個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

明萬曆年間以後,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後,就提出一個‘念佛的是誰’——我明明知道自己念佛,那麼這個念佛的究竟是誰呢?在高明寺,來果老和尚就提倡‘念佛的是誰’這個疑情,就是教你在‘念佛是誰’這四個字上面去來回地、反覆地‘參’……。

禪宗中還有‘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等疑情。總而言之,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利益眾生、成就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不論用哪一法門,都是為了降伏其心。降伏什麼心呢?就是降伏我們塵勞、煩惱、無明、貢高、嫉妒、人我、是非這一切一切的心。為什麼要降伏這些心呢?因為這些心,都是我們生死的根本。我們從無量劫到今天,在六道輪迴中滾來滾去,都是因這些而起。有這些心,才有這些輪迴;如果沒有這些心,就沒有這些輪迴了。本來我們自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為什麼今天還有這一切一切的東西呢?都是由於我們自己所造成的。過去古人也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們‘性相近’,習氣就遠得很!本來我們自性的心是很清淨的,因為有了這些習氣的污染,才有我們今天的生來死去、死去生來,才有六道輪迴。那麼我們今天學佛用功,就是為了消除一切心,消除一切塵勞、煩惱這些東西。而這些東西怎麼去消除呢?不是說我們把這些東西都甩掉它、不要它——這些東西都是‘無相’的,既‘無相’,怎麼去甩掉它?我們的罪業也是‘無相’的。因為普賢菩薩講,我們從無始到今天,由身、口、意所造的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有相時,虛空都不能容受。既然這些罪業無相,那麼我們怎麼去消除它?不是我們拿一個什麼思想去消除它,也不是拿一個什麼東西來消除它,要拿我們這個心來消除它。我們每一個人,就是一個心、一個念。既是一個心、一個念,為什麼你這裡在用功,那裡還在打妄想呢?是不是有兩個心兩個念呢?不可能。如果我們有兩個心、兩個念,那麼我們將來就成兩個佛了,我們在用功的人,只有一個心、一個念。我們修行人在用功時,知道有了妄想,那正說明你在用功。如果你沒有用功,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妄想’。為什麼?我們一個人活了幾十年,一天到晚都在妄想裡頭。我們的生死及與其相關的一切,都是由妄想所造成的。不去用功,就不會察覺這種狀態,因而也就不知道什麼叫‘妄想’,什麼叫‘用功’。如果你今天能夠知道有了妄想,那就證明你的思想還在用功。

我們這個功夫,是在高明來果老和尚教的。他教我們要起疑情。他這個疑情呢,就是要我們問‘念佛的是誰’,要在不明白處——‘誰’字這個地方去參究。有些人不明白,不明白這個地方,誰;再問它一句,到底是誰——反覆在這個不明白的地方‘誰’字上來回地參下去。你能夠在這個地方一直參下去,那麼這個疑情,就不僅僅是一個不明白,而是很有滋味的了。我們真正有了一個疑情,就會明白,這個疑情的力量是大的。就像我們吃東西,越吃越高興,吃酒、吃飯,好得不得了地吃,那個滋味很好的。而我們的功夫要在不明白這個地方、這個疑情上來回地去追究。所以我們只要一把疑情提起來。功夫就得現前。好了,你就在這個疑情上繞來繞去地參究,看看到底是‘誰’,就在這個‘誰’字上去用功夫。當我們粗粗地用功時,還是有妄想的,這個妄想很厲害,按我們宗門下的講話,叫‘一人與萬人敵’。什麼叫‘一人’呢?‘一人’就是我們參話頭的這個念頭;‘萬人’呢?就是我們的這些妄想。這些妄想很多、很厲害,你不打,它們自己也會打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它幾十年已經熟透了。而我們的功夫,卻用得很少。譬如你現在三十歲,在這三十年的時間裡,你有沒有用三十年的功夫啊?沒有。但你要知道,在這三十年的時間裡,你打了三十年的妄想,妄想已熟得不得了。妄想既已熟得不得了,它就成為‘細念’;而我們用功的這個念頭兒,是個粗念。這個粗念在上邊,細念在下邊,所以我們參‘念佛的是誰’,一會兒就不知念頭兒跑哪兒去了。

‘念佛的到底是誰’,它還要翻起來,這個‘翻’,我們用功的人叫‘翻業識’。‘翻業識’是不是把它去掉呢?不能去、不要去。不要去的原因是什麼呢?宗門下如果讓我們一心一意去降伏這些妄想。這些東西,就好比‘搬石頭壓草’——你看到地上草很多,去搬一塊石頭把草壓下去。看那個石頭,面上沒有草,是不是啊?但你把石頭搬起來以後,那個草照樣還是一樣。所以我們用功的人要‘斬草除根’,這是最主要的。如果不能斬草除根,而是搬塊石頭來壓上,那是沒有用的。這點希望各位注意。不要專門、有意地去壓這個妄想。但是不壓,用功時妄想又很多,怎麼辦?那就你作你的,它搞它的。為什麼這個‘它’這麼厲害呢?我不是講了嗎,它已搞了很長時間,它已經熟透了。你這個‘家’,你這個身體,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它所造成的。現在你從外頭領進一個生人,要把它趕走。而它已霸佔你的‘家’、身體那麼久,一個生人想將它趕走,真是不容易。它就是要跟你拚命,也要跟你打。所以我們用功的人,只有你作你的,它搞它的。我經常打這樣一個譬喻:好比妄想是十分,你用一分的功夫,妄想便剩九分;用兩分的功夫,妄想便剩八分;用三分,妄想剩七分。你用功越多,妄想剩的便越少。而我們之所以不能達到沒有妄想的程度,是因為我們功夫不夠深,思想不能統一。如果你的功夫深,那麼有了功夫就沒有妄想,有了妄想就沒有功夫,那就‘時時相通’了。一方面我們用功的時間還是太少,另外我們用功的念頭還是一個粗念,而打妄想的念頭還是細念,因為它已熟透了。如果我們用功的念頭最後成了像打妄想這樣細的念頭,就好了,那就是不參自參、不念自念、不疑自疑了。

我們現在是不是能做到這樣呢?

做不到,所以只好由它去。它要進來,就不管它。你的功夫越來越深、越來越牢,妄想自然越來越少。所以我們參話頭也好,念佛也好,或念經咒,都要好好用功。所謂‘打得念頭死,法身方能活’,念頭打不死,法身不是能活的。所以我們要想把妄想剷除掉,就要好好用功。要從根本上徹底地把它剷除,這才是真用功。我們現在用功的人,都是在靜坐上面用功,但一動起來就沒有功夫,甚至在定中的時候,這個功夫還沒有把握。什麼叫‘把握’呢?剛才我提到的‘念佛的是誰’,這個不明白,不是完全的功夫,是要在這個不明白的地方起疑情。為什麼要起疑情呢?古人講:‘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就不悟。’我們有了疑情才能悟。為什麼有了疑情才能悟呢?大家想一想,因為這個疑情,它真正地功夫得力,可以疑成一團、打成一片,什麼妄想也沒有;真正地功夫得力,可以忘身心、忘世界,一切都能忘的。

我們用功的人要達到這種功夫,不是一下能做到的。當然過去古人、祖師都是一聞就開悟。一聞就開悟,那是在什麼時候?那是在唐朝到清朝,那個時候的人善根深厚。可是我們現在,越到後來眾生的孽障越深重,善根福德越薄。要知道,那些用功用得好、一聞就開悟的人,已經走了很長的路,我打個比喻:比方我們去廣州或香港,這一千里路,我們是坐飛機、火車,搭汽車,還是步行?當然我們坐飛機最快了,是不是啊?火車要慢一點,汽車更慢一點,步行就更慢了。但是不管快慢,總是要走;幾時不走,幾時不能到。所以我們佛教,最主要的不是講,講得再好,那都是假的;最主要的是要行。我們一定要行才能到家,不行不能到家。

我們用功的人,首先要從靜中對於我們的功夫有把握。怎麼叫‘有把握’呢?靜中你一坐下來,把功夫一提,哎,功夫就現前,那個疑情就現前。但是這個疑情,有時現前、有時不現前;有時提起時間不長,馬上又沒有了——所以我們用功的人,最主要要有慚愧心。古人講,我們用功的人要如喪考砒,像死了父母一樣,有痛切的感受,用一顆真切的心來修行。所以古人來求法、來用功,他那種思想不是隨便的。

比如說慧可二祖,本來他在出家以後專門打坐、坐禪,後來他的師父就叫他去親近達摩法師。當時達摩祖師在那裡面壁,是不睬人的。那慧可二祖就到他那裡去親近他、求他說法。達摩祖師不睬他,一天不睬他,兩天也不睬他。最後達摩祖師說:‘輕心慢心,焉能聞法。’慧可二祖站在外面,當時天在下雪,凍得不得了,‘唉呀,祖師說我輕心慢心,不能聞法。’那時的出家人,有一個袋子,裡面裝一把戒刀,他就取出刀,把手臂割下來,獻給達摩祖師,祖師還是不睬他。慧可祖師又凍又餓,雪下得更大,而且胳膊還在淌血,紅地齊腰,唉呀,他很難受,就說:‘師父,請您替我安心吧’。他請祖師替他安心。祖師說:‘好,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二祖就來回地找他的心,找找找,找了半天找不到,‘覓心了不可得’——我這顆心找不到了,於是達摩祖師就講:‘好了,我與汝安心竟。’哎,他就開悟了。咦,這些祖師過去只一句話就開悟了,為什麼呢?你想一想,我們現在這些人,哪個照他這個樣子去求法哩?有沒有說站在雪地裡去求法,有沒有說把個胳膊割下來去求法哩?

想起古人,他的志向大,善根深厚,求法的心切,因為有他這個樣子,馬上‘覓心了不可得’——找那顆心,找來找去找不到——就開悟了。那麼我們現在找自己的那顆心也是找來找去找不到,是不是開悟了?顯然不是的。所以有時,我們用功的人,要發大道心,要發慚愧心,要發生死懇切心。如果沒有發這些心,我們要想把功夫用好,很不容易。這樁事情,從無量劫到今天來,都是向外馳求,我們今天卻轉過來找自己;那麼既是找自己,如果不能發一個慚愧心,不能有一個大的生死懇切心,要想把疑情提起來,是很不容易的;要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也是很難的。所以在這裡,我要講講古人的這種生死心、懇切心,這種大毅力。今天在座的大家都是佛菩薩的弟子,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好好用功辦道。但是誰能開悟呢?人人都可以開悟。為什麼人人都可以開悟呢?因為我們大家都是未來的佛。未來佛的遲早呢,要看我們用功的遲早,看我們福德、智慧程度,看我們培福修慧、利益眾生、成就眾生、結眾生緣的程度。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我們能照著做,將來一定會成佛,會了生脫死。

那麼,既然人人都能開悟,為什麼現在沒見到幾個人開悟呢?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我們放不下。大家想一想,既然放不下,也就提不起;能夠放得下來,才能提得起——所以放不下這件事情,是我們用功辦道、了生脫死的一個大的障礙。那麼放不下的是什麼呢?放不下一個‘我’。樣樣都是‘我’,‘我’這個家庭,我這個妻子、兒女,都是‘我’的。什麼都是‘我’的——為了你,也是為了‘我’;為家庭。妻子、兒女,全部都是為了‘我’——從無始劫到今天,我們大家都死死抱著這個‘我’,放不下這個‘我’,大家想一想,如果沒有這個‘我’,我們人世間不也很快樂嗎?我們不也早就了生脫死了嗎?

這裡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過去有一個老太婆,她是個佛教徒。她很想用功,也想請寺裡的方丈開示開示她。但過去的方丈不是隨隨便便可以見的,要先稟告客堂,客堂到方丈那裡,方丈還有一待者,侍者再去報告方丈,方丈同意才能見,不同意不能見。但這個老太婆一心一意要請方丈開示她,於是客堂就轉告侍者,侍者又稟告方丈:外面有個老太婆請和尚開示。那個方丈講:‘隨她去!…‘隨她去’就是不睬她。哎呀這個老太婆呢,聽了方丈說‘隨它去’,她就一天到晚‘隨它去’——哎呀‘隨它去’,什麼都隨它去!結果她的孫子掉到水裡去了,人家跟她講她也隨它去。哎,她沒有這個‘我’了,如果她有這個‘我’,她就會趕快去救這個孫子是不是?!她沒有這個‘我’了,她連孫子都不要了,她也‘隨它去’了。又有一次她家著火了,房子燒了,人家跟她講,說‘不得了,你家裡房子著火了!’嘿,她也隨它去。唉!,這個時候,她連家也不要了,孫子也不要了,為什麼?她沒有一個‘我’——她如果有個‘我’,還不是趕快去救孫子,趕快去救這個家了嗎?就這樣,呃,她開悟了。大家想一想,我們用功有什麼期待,沒有什麼期待,大家只不過放不下一個‘我’,如果大家能真真實實放下一個‘我’,那麼用起功來還是很快的。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障若除,有什麼不快呢?

我們真正用功的人,首先要在靜中有把握。靜中有把握以後,還要在動中有把握。但是這種用功怎麼用法呢?高明寺來果老和尚講:‘我們吃飯,要吃在功夫上;屙屎,要屙在功夫上;走一步路,要走在功夫上……要處處不離功夫。如果心心都是功夫,念念都是功夫,那個功夫有什麼用不好!’希望大家想一想,我們有沒有真真實實念念都在功夫上?恐怕很不容易。原因是什麼?念頭跑到哪裡去,跑了很遠你自己還不知道——所以禪宗用功的人就講:‘不怕念起,但怕覺遲。’我們的念頭起,那沒關係,它起就讓它起,但是我們要‘念起即覺’,我們念頭一起來要即覺:這個念頭一起來,或是功夫的念頭,或是其他的念頭,一起來,馬上去覺照,馬上把功夫提起來。

我們用功的人,光靜中用功還是不夠的,還要在動中來用功,要在動中一切處有功夫,才算得有一點功夫。靜中有功夫,動中有功夫,還是不夠,還要在睡夢中有功夫。過去有一個禪師,他去請開示。問他靜中有沒有功夫,他說:‘有功夫’;問他動中有沒有功夫,‘有功夫’;間他睡夢中有沒有功夫,‘沒功夫’。沒功夫怎麼辦呢?他就一天到晚睡覺,專門睡著來用功。一睡睡了三年,最後枕頭掉到地下去,呃,他開悟了。所以我們光在靜中有功夫是不行的,還是在動中有功夫;動中有功夫還不行,還要在睡夢中有功夫。為什麼要這樣子呢?我們念佛要能念得‘打成一片’,參禪要參得‘疑成一團’,怎麼叫‘一團’呢?就是這個裡面沒有其他的東西,沒有第二念的東西,就只有用功的功夫這一念的功夫。所以我們念佛,念前也是佛,念後也是佛,念念都是佛。但是念佛光在靜中念還不夠,還要在動中念佛,還要在睡夢中也念佛。即使這三點做到了,也還是不夠。為什麼?大家想一想,一天有二十四個鐘頭,要二十四個鐘都有佛,那才叫‘成一片’。參禪的人呢?古人講要‘疑成一團’。靜中有功夫;動中有功夫,睡夢中還有功夫,這個才叫做‘疑成一團’到那個時候,桶底脫落,就開悟了!是不是啊!所以各位要想功夫用好,第一要放得下。放不下,你的功夫就用不好;第二要想用好,就要靜中用功,動中也要好好用功。動中要把握功夫還是很不容易的。在高明寺時老和尚講:‘我們走路的時候要踩在功夫上,如果沒有功夫,那麼這一步路就不走了。’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真正地時時用功啊,你那個眼睛哪裡還去東張西望、東翻西翻的——沒有的。如果你自己想一想,真正時時地把握自己的念頭,念念都在功夫上,恐怕自己的眼睛都不敢翻了,是不是啊?我這裡講,大家好好回想一下,究意怎麼有功夫,怎麼沒有功夫;我們的功夫在,怎麼樣;不在,又怎麼樣;再一方面,把那個功夫提起來,有沒有疑情。

這個疑情啊,它的力量很大,如果真正的疑情在,可以忘身心、忘世界。比如我們虛雲老和尚,他在終南山居山的時候,煮什麼東西就吃什麼。有一次煲馬鈴薯——煲起來之後他去打坐。哎,這一坐就坐得定下去了。這一定呢,定了好多天,他自己還不知道,旁邊的人好幾天沒有見他,過去一看,他還在那裡打坐,就把引磐一敲,替他開靜。開靜以後,他說:‘吃飯啦,吃飯啦’,叫人家吃,把他煲的那個東西打開一看,哦,裡面的東西長了毛兒,長得很深。計算一下,他入定已六、七天了。所以我們真正用功的人,一定下去就很長時間。再講個例子,我們的玄法師去印度取經時,在路上呢,看到有一個墳堆,但是那個墳堆呢,旁邊下雪的地方都有雪,只有那個墳堆上沒有雪。那時玄法師跟他講,叫他們把那個墳堆挖開。挖開一看:哦,裡面坐著個出家人。玄奘法師就替他開靜。開靜之後,他就問:‘迦葉佛出世了沒有?迦葉佛出世了沒有?’原來他已經定了幾千年了。所以過去古人講:‘定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

剛才我們講起疑情,如果起不起疑情來,光一個‘念佛是誰’的句子是沒有多大作用的。光念這個句子,跟念‘阿彌陀佛’沒有什麼區別;而且如果念‘念佛是誰’,還不如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還有阿彌陀佛的願力,他用他的四十八願來攝受你、加持你,到了時候,就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你參禪,那麼你要明白,參禪是叫你參,不是叫你念。這是什麼意思呢?打個比喻:比如我們把門鎖起來了,鑰匙找到,才能打開家門。我們參禪就如同找鑰匙,翻來覆去地去找念佛的是誰一一或是找‘講話的是誰’也一樣。我們天天講話,講話的是誰?大家能答嗎?不能答。不能答的原因是沒找到怎麼答。真正找到了,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時你就會答了,但是這個答呢,不是一般的答,不是隨隨便便地答,不能隨隨便便地答。未證言證,未斷言斷,這個是犯大妄語的,不許可的。而我們如果能夠真真實實地到了那個地方,它自自然會示現的,自己會找到自己。

不管開悟不開悟,今天大家在這裡真真實實地參禪,一心一意地好用功,必定是有好處的。為什麼?參禪就好比往家走,你今天也走,明天也走,一天到晚不停地走,總有一天會到家的。像過去那些一聞就開悟的祖師,那是因為他原本已經走到了家,或只差很少一點兒,一轉過身來再走一步就到了家了。所以我們現在,不論自己是已經走了十里,二十里、一百里,都要打起精神來,努力前行。參禪這一法是祖師留下來的,過去有很多人開悟,得到這一法的利益,我們能夠依著這一法去走,是一定不錯的,或早或晚,我們大家都能到家。用功時有一點要記住,即切切不能有執著。宗門下是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切都要斬得乾乾淨淨的,什麼也不可得,哪怕有一絲一毫的掛念也不行。如果貪戀一個什麼東西,這也就是個生死。過去古人講:‘去年窮,不算窮,還有卓錐之地’——卓錐之地,就是過去老太婆納鞋底用的錐子那麼大的地方——‘今年窮,窮到底,卓錐之地也無。’我們參禪的人,用功就要用到這個地方,才是真實到家。

好了,今天我就只講了我自己的,也不知道你們各位用功用得怎麼樣。現在是九點鐘,還有點兒時間。我的意見呢?大家有什麼問題,最好提出來,我們大家一起研究研究,好嗎?(鼓掌)

1.請法師講一下,什麼是開悟,開悟之後的境界是什麼樣的?

答:開悟啊,就是我們對一個東西不明瞭,最後明瞭了,這是開悟。我們沒開悟的時候,就像瞎子一樣,成天閉著眼睛瞎摸;而開了悟以後呢,就彷彿睜開了眼睛,這個地方那個地方有不有攔路石,就清清楚楚了,路就好走了。但我們不是說開了悟,明心見性了,就成了佛,再不用做事了。不是的,我們開了悟以後還要繼續用功。因為佛是覺行圓滿的人,我們雖然已經見到了‘法性’,有了‘覺’,但‘行’還不圓滿,所以還要繼續努力。但開了悟以後,他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就好用功了。

2.現在末法時期,是修念佛法門比較好,還是參禪比較好?

答: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治我們眾生的病的。就像藥房裡的藥,你有什麼病,他就下什麼藥。你覺得哪一個法門好、能治自己的習氣毛病,能與自己相應,就選哪一個法門好了。

念佛法門,是佛到忉利天為母說法,摩耶夫人看到娑婆世界很苦,所以佛最後開一個方便,將西方極樂世界示現給大家看,叫大家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

永明延壽禪師有一個《四料簡》:‘有禪有淨,如帶角虎。’就是說我們坐禪的人,如果再念佛修淨土,就如本已威猛的老虎又帶了角,那豈不是更厲害嘛!我是三六年出家的,算來出家已經六十多年了。這六十年來一直習禪,但我自己的迴向還是要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呢?因為我現在沒有把握說將來一定做什麼,所以要念佛,要阿彌陀佛的願力來攝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順便說一下,《普賢行願品》是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好的。為什麼呢?它的後面有一段話,‘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覺得誦《普賢行願品》生西方極樂世界好。

我們每個人的心、思想都如大海的水,一天到晚不停。可是你想過沒有,你成天地想東想西、想好想壞、想來想去,有什麼好處呢?有那個時間念念佛不是很好嗎?我自己平生沒有事的時候,就念佛或參禪,或看經誦經,把功夫撲在佛上,我不喜歡把思想放在其他不好的地方上。不知道在座的眾位是怎樣用功的?不管怎樣,希望大家都好好發心精進,希望我們能在西方極樂世界再見。

3.請問老和尚,念佛人臨終時要注意什麼?

答: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少福德因緣。什麼叫福德?你修廟也是福德,念經也是福德,行菩薩道也是福德,這些都叫福德。福德很重要,因緣也很重要。比如某個人,他做了很多好事,有很多福德、功德,本來可以去極樂世界的,但是可惜呢,他最後要走的時候,家里人這個哭、那個喊,得了,他走不了啦。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是有情眾生,你看爸爸媽媽要走,舍不得,又哭又喊,哎,他/她見你喊他/她,舍不得他/她走,他/她心也就舍不得你起來,結果你就把他/她拉得走不了啦。所以這一點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注意。另外希望在座的大家能組織一個念佛團,有人要走的時候,大家去幫他念佛,成就他。他家人再哭呢,叫他到外頭去哭,不要在跟前哭,聽到沒有啊?(眾笑)

禪七第一天

從今天開始打精進禪七。精進禪七又叫生死七。要在這七天當中剋期取證。能開悟,就生;不能開悟,就死。所以叫生死七。在這七天當中,我希望大家要精進,要堅持把這個生死七打下去。大家都想一想,我們今生能夠得到人身,又能夠聞到佛法,又能夠出家,今天又有機緣在這裡參加打七,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用功,珍惜這次難得的因緣。我們離開父母,一切都不要,出了家當和尚,為了什麼?為了了生脫死,為了成佛作祖。這了生脫死、成佛作祖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是隨隨便便,馬馬虎虎就可以混過去的。大家一定要精進。只有精進,才能明心見性,才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那麼怎樣才算精進呢?在禪堂裡,大家跑了坐,坐了跑,整天不歇氣,這個叫精進嗎?精進不僅體現在身體上,還要體現在思想上。不僅身體要精進,還要在思想上精進。思想上不精進,跑死了,坐斷了腿,也沒有用。最主要的是要在思想上精進。思想上的精進才是真精進。若老打妄想,跑了坐。坐了跑,則算不上精進。為什麼?因為你這個生命一口氣不來就沒有了,若思想作不得主,光身體精進有什麼用?所以,大家一定要在思想上精進。

我希望今天參加這個精進禪七的各位,都立一個大志願。什麼志願呢?就是從今天晚上開始,在這七天當中,大家一定要把自己的本來面目找到。大家用功時,要有這個決心,這個意願。沒有這個決心,這個意願,要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要發願。發了願才能真正的思想上精進。在這七天當中,不但要在坐著的時候好好用功,行、住、臥的時候也要用功;不但要在禪堂裡好好用功,上廁所、睡覺吃飯時都要好好用功。如果只在禪七打坐時用一下功,走出了禪堂,思想放鬆了,妄想連天,盡打閑岔,這樣是不行的。所以,希望大家從今天開示這一個時刻開始,立下一個大志向,下一個大決心,一定要在這七天當中,好好用功,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好好用功!參!

禪七第二天

我昨天講了,現在是禪堂剋期取證的時間。要在這七天取證,最主要最主要的就是要發道心。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心,什麼也辦不成。我們大家選擇了出家,為了什麼?並不是說沒有飯吃才出家,並不是說沒有辦法活下去了才出家。既是出了家,就應當有一個大的志向,有一個大的決心,這樣,你才能把用功辦道搞好。出家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明心見性,為了了生脫死,為了成佛作祖。但是,明心見性、了生脫死、成佛作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原因是什麼?因為現在是末法時代。佛在世的時候,出家人的根基好,只要佛一呼,善來比丘立即鬚髮自落,袈裟著身。要知道,佛的正法已經過去了,像法也過去了,現在正處於末法時期。我們講末法時代,意思是說,我們眾生的業障也重,根基也淺,善根也薄,所以才稱為‘末法’。佛在世時,眾生的善根深厚,所以,修行自然很容易開悟。在唐代,也有很多開悟的祖師,他們修行很精進,往往因為一句話就開悟了。為什麼我們現在修來修去,還不能開悟?這不能怪別的,只怪我們自己的業障太深重,善很太微薄。但是,雖然是這個樣子,我們今天還能夠得到人身,還能夠聞到佛法,還能夠出家修行,這也是很不容易的。這麼不容易的事,我們已經得到了,所以,我們要珍惜人身。怎麼珍惜呢?我希望大家一定要立大的志向,一定要發大的道心,一定要精進辦道。古人講,要想了生脫死,用功辦道時,思想上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喪考妣’。如果沒有這樣的緊迫感,沒有這樣的堅決心,要想把功夫用好,談何容易啊!

我聽說台灣有很多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出家,我很高興,因為,這些大學生能夠出家,一方面說明他們有善根,再一方面,他們的文化水平等各方面的素質都是具足,只要好好髮道心,好好用功辦道,好好學習佛法,將來他們就是很好的佛門人才。佛教現在正缺少人才。這些人將來會成為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教化眾生的法門龍象。但是,這些大學生,高材生出家了之後,並不是萬事大吉。我希望他們還要繼續發大的道心,精進辦道。有了高的文化水平和學歷,並不意味著什麼都好,什麼都具足,還需要發心修行,所以,大家要謙虛,要努力,把功夫用好。大家想一想,釋迎牟尼佛是一個太子出家,他家裡什麼都有,出家後,他父親送幾車好吃的、好穿的給他,他都不要,還要堅持苦行,每天吃一麻一麥。大家想一想,佛祖,一個太子如果他不出家,可以王位天下;他以一個太子的大福德來出家,他有沒有因此而要好好地享受享受、要好好地驕傲驕傲呢?沒有。不但沒有驕傲,他反而還要到深山中去幾年苦行,一麻一麥,坐在那個地方,蘆葦穿膝。我們大家都是佛的弟子,是不是應當向佛學習呢?我想應當。真正有一點道心的,真正想了生脫死的,真正想超凡入聖的,真正想明心見性的,毫無疑問,應當發大的道心,應當向佛學習。大家看過《法華經》,裡面講,佛本來已經成佛無量阿僧祗劫,但是為了度眾生,他還要化現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八千返,還要精進修行,用功辦道,其目的就是想給我們眾生作一個好的榜樣,以激勵我們發道心。所以,我希望,不管是大學生也好,博士生也好,既來到佛門,就要好好修行,不要擺架子、自高自大,要好好髮道心。出家是為了將來了生脫死,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的。帶著這種心出家,自然不會貢高我慢。如果出家之後,還要擺架子,貢高我慢,我覺得太不應當了。所以,希望各位,不管是高材生也好,低材生也好,都要發道心。沒有道心,什麼也做不成。釋迦牟尼佛,他是一個太子,有大智慧,大福德,他還要發道心,精進修行,我們的福德、智慧與佛相比,差得很遠,所以,更應當發心精進。我希望今天在坐的,既是出了家,就應當好好用功。

另外,佛法不分高低,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平等的,沒有厚此薄彼之分。只要能發心出家,只要能用心辦道,任何人都有開悟、解脫的可能。所以不要認為出了家就高人一等,那是錯誤的。沒有哪個人高人一等,佛法是平等的。高人一等,不是你自己來高的,自己高是高不成的,人家來尊重你,恭敬你,抬高你,那才是高的。修行人不能自高自大、驕做自滿。若心存貢高我慢,那乾脆就不要出家。為什麼呢?常言道‘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們出家修行,用功辦道,就是要把這些貢高我慢,這些壞思想、壞習氣統統去掉。這些不去掉,你想要在佛法中討個受用,是不可能的。所以,希望大家在這樣一個精進禪七中,要用功辦道。要用功辦道,首先就是要發道心。發道心要你自己發,不是要我發,得到好處是你自己的,不是我的,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誰也不能代替你。好、‘大家去好好用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宗九祖-蕅益大師

1.生平 蕅益大師(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號西有,別...

「無」為入禪的方便法門

講到話頭禪,事實上話頭禪並不是一個發明,而是很多唐...

持律弘教的慈舟法師

慈舟律師行解精進,弘傳華嚴而希心蓮宗,與弘一律師同...

116歲肉身和尚:妙智法師

妙智法師,俗姓蔡,名松蒼,祖籍福建福州,生於清光緒...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緣作基礎

學佛就是向佛學習,學習佛是如何覺悟的。佛就是覺,《...

「鋼樑磨繡針,功到自然成」的曬蠟法師

過去我在觀宗寺時,聞諦閑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學僧持律法...

入禪之門第二講:達摩禪法

如果說禪真正有門可入,那個門也僅僅是個方便,禪本來...

不可忘失自己清淨之心,這就是道

從前的人沒有禪堂,坐什麼香呢?沒有。六祖說:生來坐...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無這「四心」不能參禪

參禪人,有一坐三十年鐵志,可以辦道。 此一法無長遠心...

往生淨土要不要發菩提心

我們現在來反推一下。比方說你求生淨土,卻不發菩提心...

如本法師:守口業的果報

口業如果能守得清淨,功德是無限量的,其果報美好難思...

人心就像一個容器

裝的快樂多了,鬱悶自然就少; 裝的簡單多了,糾結自...

菩薩的兩大根本——誓願力跟觀照力

從這樣一個萬法唯識的道理,菩薩生起了兩種的功德力:...

佛陀開示居家八法

居家八法出自《雜阿含卷四九一經》,是佛陀教導在家人...

沒有掙扎就沒有進步

有一天,彈簧衝著壓力大聲叫道:人們喜歡的是我,又不...

身邊的善知識

善知識是叫人遠離諸惡,奉行諸善的善友,是每個人生活...

生活忙碌的在家人應如何學佛

問: 法師慈悲,請問對生活忙碌,想發心修行的在家人...

如何判斷真心與妄心

真心跟妄心,我們凡夫是永遠混在一起的。我們現在修行...

御馬三法

佛陀教化眾生的方法,總是應病與藥,觀機逗教。是什麼...

【推薦】三界這一關跳出去,後面那一段就很好走了

為什麼說要往生淨土呢? 前面我們只講到念佛能夠破除障...

現在能聽聞佛法,應該珍惜這一因緣

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 佛陀,...

不開口的真相

過去有一個年輕人,陪著新婚的妻子回鄉下娘家探親。時...

持戒念佛,本是一門,淨戒為因,淨土為果

《華嚴經》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

人際交往的六不合七不交

一、六不合: 1、不與私慾太重的人合作,因為他們看不...

【佛教詞典】方

梵語 di?。乃唯識宗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即指方位、...

【佛教詞典】五心

(術語)覺知外境時,順次起五個之心。即卒爾心,尋求...

【視頻】阿彌陀佛助念佛號(台語版)

阿彌陀佛助念佛號(台語版)

【視頻】大悲咒(王心雅)

大悲咒(王心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