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方的識變,前面我們比較偏重在造業這一塊,這個地方講到受用果報。就是說我們除了我們今生在造業以外,我們的果報是怎麼受用的?當阿賴耶識把業力釋放出來的時候,落實到我們的身口意的時候,變成一種快樂痛苦感受的時候,它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呢?有一個偈頌很重要,在天親菩薩的《唯識三十頌》說: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這個偈頌解釋,我們看附表第九,我們把它回顧一下我們前面說過的一些道理,再用這種果報的受用這一塊,來做一個解釋:
由一切種識,我們在受用果報的時候,所有的果報的出發點是阿賴耶識,或者異熟識的種子出發的。阿賴耶識,在第九頁,我們看這個最上面那個第八識,第九頁是不是有一個表,有一個表最上面有一個圓圈,這個左邊寫異熟識。當我們在今生投胎的時候,第一個能變就是異熟識,它會把最強大的業力,已經成熟的業力,釋放出它的果報出來,你的正報的根身,你的依報的人事、山河大地、所有的環境,它就把它變現出來了。當然第八識它本身它只是一個業力的釋放,但是第八識變現出來以後,接下來如是如是變,這個如是如是變,就是阿賴耶識的業力要起現行的時候,它是三種變化。
第一個,異熟能變,它從業力的角度變現一次。
第二個,它思量能變,你在你變現的果報當中,它本來是因緣和合的假相,它本來只是一個能量的釋放,但是你自己捏造一個自我,恆常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我,然後有一個我就有我所,這些是我所受用的,你就把一個平等的法界,本來是一個剎那剎那生滅的一個果報的平等一真法界,你把它切成兩塊:一個是我,一個是我所。這個是誰弄出來的呢?第七識——思量能變,由我去執著這一切的我所。當然每一個人的執著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對外境的執著是很重,有些人是比較樂觀,比較輕薄,這個我法二執,每一個人當然不太一樣。總而言之,我們一定會在生命的果報當中,捏造一個自我概念出來。
第三個,了境能變,就是你的名言的思考,有些人會比較做正面的思考,它在變現果報創造自我以後,他會以一種感恩的心、寬容的心,來面對人事,這種人的人生,他比較容易生起快樂的感受;有些人會用一種比較刻薄的心、批判的心來面對人事,這種人不容易生起快樂。所以當阿賴耶識在釋放業力的時候,讓你受用果報的時候,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經過三次的變化以後,以展轉力故,三種力的交互作用,異熟、思量、了境的三種,你各種感受就出現了,就到最後變成受,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就出現了。
所以我們今生的感受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業力,第二個是你的思考模式,你的思想,你的心理素質好不好。比方說我們之前講過這個《前世今生》,有一個凱薩琳居士,這個是一個女眾居士。她在果報的受用的時候,有一個地方出了差錯,就是她的心跟水接觸的時候,她產生極度的恐懼跟痛苦的感受,當然這個感受從什麼地方來?事出必有因,諸法因緣生,一定有道理的。
來,我們來看看三能變:
第一個,業力的變現。其實從人的果報來說,水不應該是有傷害性的,不應該,因為它不是刀劍,它不是毒藥,所以從客觀的條件,從業力的角度,水是沒錯的。就算每一個人福報不同,他看到的水,頂多就是質量差一點,不至於說傷害,所以異熟能變,這個問題應該不大。
第二個,思量能變,這個有點問題了。她應該有很堅固的執著。問題最嚴重就是第六意識的思考模式,因為她過去生的生命經驗,她把水安立一個非常不好的名言,她認為它是一種毒藥,它是來傷害她的,所以水就果然變成了一種傷害的角色,所以她這個是思想出了毛病,後來她經過心理醫師的輔導,她開始把過去的名言給轉變了。
所以說我們在變現果報的時候,有客觀的業力,也有主觀的你的思考模式,這就是所謂的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然後以展轉力故,各種快樂痛苦的感受彼彼分別生。所以我們今生的快樂痛苦,取決於第一個你的善惡業,第二個取決你的心理素質。這個地方是講到果報的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