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楞嚴經說啊我們一個人都是哪,比如說我們一個人有很多障礙,你們猜猜看,世間上只有一個人可以障礙你,那個人是誰?你猜猜看。對了!這件事情發生過了,你自己揮之不去,你一定要把它拿出來,不斷的想——「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就是說,本來我們心性,一念清淨,本來清淨嘛,那麼你有這個業力,你遭遇到這個相狀,但是業力釋放完以後,這個相狀照講「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它是消失掉了,但是幾十年來,為什麼你揮之不去呢?
因為你「自心取自心」——你自己攀緣你心中的假相,你把它抓住了,所以它在你心中一直停留下去,是你自己不讓它走的了,不是說我們本來有這個相狀,不是了,我們本來沒有相狀的,我們心中本來就有相狀,那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了。
所以《楞嚴經》它的一個角度,就是修行人第一個把生命歸零——把心帶回家。你如果不把心帶回家,你這一條路,你的菩提道路就很難走下去,你帶著無量無邊的相狀啊,你是心有千千結,你負擔很大啊,你菩薩道怎麼走呢?你必須把所有的好壞相狀全部放掉,回歸到你一念本來的面目。
所以,《楞嚴經》強調一個菩薩,他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第一個概念:安住真如——清淨的本性。就是你必須站在一個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你必須站在一個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你必須站在一個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這句話很重要哦!你本來沒有煩惱,但是你也是要對治如夢如幻的煩惱;你本來沒有業障,但是你也是要好好的拜八十八佛,來懺悔如夢如幻的業障;你本來沒有生死,但是你也努力的去了如夢如幻的生死,這叫稱性起修。
這個觀念,你建立起來,對你很重要。如果你認為煩惱是真實的,真實有的,你用佛號——我跟你拼了,那你就很辛苦了。如果你不把生命歸零,重新開始,你這個菩薩道一路走來,你就很難走下去了,你跟過去就糾纏不清了。
你讀讀《楞嚴經》,佛陀一再的告訴你自己——把心帶回家,要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面對因緣——以不變應萬變,這些假相——來就來,去就去,你的心就像鏡子一樣——來則顯現,去則不留,你才能夠真正做到心無罣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