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美好的滋味是從舌根而來的嗎

淨界法師  2024/12/1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美好的滋味是從舌根而來的嗎

寅一、非從舌生

阿難!若復此味生於汝舌,在汝口中,秖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變移者,舌非多體,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說是這個美好的滋味是從舌根而來。那麼假設這美好的滋味是從你的舌根而來,那這個地方有個問題了,就是口腔當中,每一個人只有一個舌根,一個舌根只能夠出現一個滋味(我們要作基本定義)。你只有一個舌根,如果舌根產生滋味,那你只能夠產生一個滋味。就好像說一棵樹——古德講出一個譬喻——說一棵樹長的果實,要麼是酸的,這整個果實都酸的;要麼是甜的,這整個是甜的;是苦的,全部是苦的。一棵樹長出的果實只能有一個味道,不可能說這棵樹有苦的,又有酸的……酸甜苦辣都有,不可能的。所以說,既然是你舌根所生,而一個舌根只能夠生起一個味道,那麼這個時候,舌根已經產生了酥味。

你如果同時又吃到黑石蜜(黑石蜜就是甘蔗糖),甘蔗糖是甜味,奶酪是咸味。這個時候你的舌根已經產生一個咸味,你遇到甜的東西的時候,你的舌根就不能再轉變味道為甜了。因為你的舌根已經生起咸味了,所以你對這個甜的東西應該沒有任何的反應,沒有任何的知覺才對呀。既然對甜味不能產生任何的反應,那表示你這個舌根就不是一個知味的舌根了。你只知道咸味,酸甜都不知道,那你這算什麼舌根呢?所以說,「舌根產生味道」不合理。因為你只產生一個味道,其他味道都不知道,那就不能構成舌根的定義。

假設你說你的舌根的味道可以變來變去,一下子變甜,一下子變酸,可以變移,那這個有問題啊。舌根只有一個體,不是多體,怎麼你一個體的舌根能夠產生這麼多滋味呢?你這一棵樹同時產生甜的水果,又產生苦的水果,這是不合道理的。因為你的舌根只有一個,你不能產生這麼多滋味的,不可以。

所以,這個「味道是舌根所生」是不合理的。

寅二、非從食生

那麼,假設是從食中而來,這是我們一般的執著。看經文:

若生於食,食非有識,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於汝, 名味之知?

說你吃到美好的飲食,你也正在享受那個美好的滋味,那這個滋味是從哪裡來呢?你說當然從飲食中來嘛!那這個有問題了。「食非有識」,飲食是一個無情之物,它沒有一個心識,沒有了別的心識,它是個無情,那麼「云何自知」?「云何自知」就是說,身為一個飲食,如果沒有用舌根來跟它作用,它的味道是表現不出來。你能夠感受到這樣的一個滋味,一定有舌根的作用。你說這個味道只有飲食生起的,不需要舌根。而事實上,身為一個飲食,它根本沒有了別性嘛,它怎麼知道這個美好的滋味呢?它一定要有舌根的相互作用。所以說,飲食沒有了別性,它怎麼能夠自己知道這個滋味是什麼呢?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如果你一定要說,飲食也可以知道自己的滋味啊,那這樣子,飲食可以知道自己的滋味,那是飲食自己在吃自己,那是他人在飲食嘛。飲食自己感受它自己的滋味,那麼「何預於汝」,跟你阿難尊者有什麼關係呢?那是飲食在受用它的滋味,那跟你阿難尊者又有什麼關係呢?又怎麼能說是你阿難尊者的舌根呢?所以,從飲食中出來,不合道理。因為你飲食再怎麼美好,如果沒有一個有了別性的舌根去接觸,那美好的滋味是顯現不出來的。

寅三、非從空生

若生於空,汝噉虛空當作何味?必其虛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則此界人,同於海魚。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咸,必無所知,云何名味?

說這個滋味是從虛空所生。我們有時候也會去嘗一嘗這個虛空,它到底是什麼滋味呢?是酸甜苦辣什麼滋味呢?這個虛空的意思,我們解釋一下。虛空有兩種虛空,一個是外在的虛空,一個是你嘴巴的虛空。這個地方所指的是嘴巴的虛空。假設虛空能夠產生奶酪的咸味,是從虛空產生的,那麼「既咸汝舌,亦咸汝面」。既然你的舌頭能夠感受到咸味,那麼你的虛空,不但是舌頭有虛空,外面也有虛空嘛,那這樣子,你應該整個身體都感到咸味。因為外面也有虛空嘛,你的臉部、身體,都應該感受到咸味了。那這樣有一個問題了:整個世界的人,就像大海中的魚一樣。因為魚就是在這個大海的咸味當中跑來跑去,全身內外都是咸味嘛。

那麼,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既然你經常感受到的只是一個滋味,一個咸味,那麼我們就不知道平淡的滋味了,因為沒有對比。你看海里的魚,它不管吃什麼都是咸味。大海的魚吃東西只有一個味道,就是咸味,沒有其他的味道了。所以,身為一個海中的魚,它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平淡,因為它從來沒有對比過。所以說「既常受咸,了不知淡」,既然不能了知淡的味道,你也就不能知道這叫咸味了,因為沒有對比過嘛。既然也不知咸,也不知淡,那麼這個叫什麼舌根呢?身為舌根,當然能夠分別酸甜苦辣。你永遠只知道一個滋味,那怎麼叫舌根呢?所以,生於虛空是不合道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覺得環境不好,為何不把你的心換一換呢

九種無為法:九無為說,窮生死蘊,就是深入地研究第八...

香嚴童子聞香氣而成就聖道的過程

前面是講總相,這以下講到他個人在有為當中所選擇的一...

【佛學漫畫】《法華經》故事之衣裡寶珠的譬喻

衣裡寶珠的譬喻...

性德

對修德之稱。言一切萬物本性之上各有善惡迷悟之性能也...

身與觸即如來藏性

這個身根,是一個內處;外在的觸塵冷熱澀滑,是外處。...

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

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印度的語言,中文的意義就是「我」的意...

如何是佛,捨我其誰

生命蘊涵無價之寶,我們卻在流浪乞討中度日,何其悲哀...

【大藏經】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大藏經】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大藏經】【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學佛要以智慧斷煩惱,不要著相修行

修普賢行願法門,發廣大的菩提心,盡虛空、遍法界,盡...

佛弟子吃飯時應觀想哪五件事

在寺院裡的五觀堂,吃飯之時要觀想五件事,名為食存五...

志公和尚十二時頌

平旦寅 狂機內有道人身 窮苦已經無量劫 不信常擎如...

念佛有哪些規矩和注意事項

問: 念佛有哪些規矩,有什麼注意事項? 答: 念佛本...

聖嚴法師《業障病》

業障病又分為外病、內病兩種。 外病是由於福報不夠,...

送畫觀音

某年,杭州城疫症流行,碰巧荒年,市民貧病交迫,十分...

榮西法師賣佛「金裝」救饑民

日本禪師明庵榮西(公元11421215),於南宋乾道四年(...

很恐懼死亡,該怎麼辦

問: 妹妹身體不好,總恐懼死亡怎麼辦?為什麼她放不...

對別人產生反感厭惡,是我們過去的惡業所感召

外在的境界都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折射。佛教中說,依報隨...

父母未生之前你是誰

障礙我們見到本有佛性的就是我們的分別心。其實分別心...

彌陀光音度地獄眾生

【彼佛相好神通,巍巍赫奕。至彼地獄最上之頂,垂臂彈...

佈施滿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

《經》云:有善男女,佈施滿四天下眾生四事供養,盡於...

臨終聽到佛號生瞋恨心,是阿彌陀佛沒有攝受嗎

問: 黃念祖的《念佛三昧文》中提到一個和尚念佛念得...

慧律法師:老實念佛制心一處

如果有人問我:法師,我今年七十幾歲了,隨時可能會死...

勿以嗜欲殺身,勿以財貨殺子孫

有些父母、長者非常想不開,就想著要給孩子多留一些錢...

彌勒菩薩下生後的世界環境

關於彌勒佛的一些情況,北傳的四部《阿含經》中,除了...

【佛教詞典】法敏

(579~645)唐代僧。丹陽人,俗姓孫。八歲出家,初從...

【佛教詞典】天宮寶藏

經藏之異名。據傳,佛入滅後,法藏隱沒於天宮與龍宮二...

【視頻】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寺院慢版)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寺院慢版)

【視頻】《大乘大集十輪經》自誠法師唱誦

《大乘大集十輪經》自誠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