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一切法本來就是無分別

淨界法師  2023/09/0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一切法本來就是無分別

無分別智的意境是甚深的,這個「甚深」有二個:第一個【境智甚深】,第二個【法性甚深】。一個是能緣的智慧甚深,一個是所緣的法性真如是甚深。

【非於此非餘,非智而是智,與境無有異,智成無分別。】無分別智的所緣境是什麼呢?【非於此非餘】,【非於此】這個【此】指的是依他起性。無分別智的所緣境不是依他起性,因為依他起是有相的境界,凡夫都是在依他起產生執取,就產生了障礙。所以無分別智,它不是攀緣依他起;但是它也非餘,它也沒有離開依他起,因為你修習空觀,也就是在人事的因緣當中,觀察它無自性,而安住在空性。古德說【見相離相】。見相跟離相這二個,你要把它合在一起講;如果你認為見相跟離相是矛盾的,那你就沒辦法修無分別智。你同時見相,同時又離相,誒,這個就是【非於此非餘】。

【非智而是智】,這個是講能觀的智,它不是一般的智,因為這個智慧都是要分別,觀察、抉擇、分別,它不是智,但是它又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抉擇,它是一種不起於相的智慧。

【與境無有異,智成無分別。】這種智慧的甚深,它跟所緣境是沒有能所差別的,如如智契證如如理的時候,是能所雙亡,沒有差異的,所以我們安立它叫無分別,因為它能分別跟所分別都是如的相貌。這個是讚歎無分別智的殊勝,它能夠見相而離相,能夠能所雙亡,趣向一如。

【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我們要知道:你修無分別智的時候,你要了解一個道理:「一切的緣起法,它的本性是沒有分別」。這個觀念很重要。修無分別智,不是說一切法本來是有分別,那我們修無分別智,把它變成無分別,不是這個意思。不是說它本來是有分別的,那我們自己一廂情願的把它觀成無分別,不是這樣,這樣就不合道理了,這樣就變成顛倒了。而是說「一切法本來就是無分別」,我們修無分別智,剛好跟它的本來面目完全相隨順,這個我們要了解,一切法本來就沒有分別。

那為什麼會有分別呢?因為【所分別無故】,因為我們自己安立了名言,產生了很多的想像,這一切法就產生分別了。但是這個分別,從真實義來看是不存在的,是活在每一個人的妄想當中。

比如說,我今天看到桌上有一盤榴蓮。這個榴蓮是【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它沒有什麼義相存在。但是你看到榴蓮以後,你把它想像成:「誒,這個榴蓮的味道是甜美的,它的性質是滋養的」。哦!它的義相就出現一個正面的義相,就會推動你想要去吃它。如果你看到這個榴蓮,你想像這個榴蓮是臭穢的、性質是刺激的,你馬上會離開那個地方。所以你說它是什麼性質呢?【所分別無故】,因為它所緣的義相是不存在的,所以就給我們很多想像的空間。但是你不管怎麼想,這些在真實義上都是不存在的,所以【無分別智無】。

什麼叫做【無分別智無】呢?古德解釋說:既然一切法本性是無分別,而且是恆常的現前,那我們凡夫為什麼不能看到這個清淨的本性呢?如果一切法本性本來就現前,那應該每一個人都能夠契證真如,為什麼我們沒辦法契證呢?這個的答案是說:因為我們【無分別智無】,我們缺乏無分別智的智慧,隨順妄想而轉,就把真相給遮蓋了。所以無分別智的意思,就是把我們心中的妄想消滅掉,看到諸法的真相,這個就是無分別智的目的。這個地方的這句【無分別智無故】是很重要。

一切法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多的變化?主要就是因為它沒有真實相,所以給大家很多想像的空間。我們人跟人之間的相處,相互之間有障礙,要解決問題,要溝通一下。其實解決問題,只是對了一半,有些問題是不能解決。比如說:有些事情是有對錯的,這個在因果上是有對跟錯的,那應該解決,大家把話講清楚、說明白,這樣子就把問題解決掉了,因為這個在經論上的戒定慧裡面,有明確的規定、有教理的印證,這個事情,大家可以把話講清楚、說明白,解決問題。但是有些問題,是沒有標準的答案,通通對,只是個人看法不同而已,這樣子你就要知道,人跟人之間就不能解決問題,只能叫做化解問題。

你可能會覺得有些事情,人跟人之間有些事情把話講清楚了,會比較好;但有些事情話是不講清楚比較好,話沒講清楚,彼此間的差異還能夠互相包容,達到一定的平衡跟默契。有些事情把話講清楚了以後,大家扯破臉,永遠形成對立。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一切法本性是沒有分別,問題是大家都捏造很多很多的想法在心中。而這個想法,如果不牽涉到對錯的,其實不要去碰觸,讓修行者自己慢慢提升、慢慢提升。

所以我們研究戒律,你知道這個【七滅諍法】,其中有一個,佛陀告訴我們:如草覆地。就是這件事情很難處理,佛陀說用這個草把它蓋起來。有的人就想:佛陀怎麼這麼消極呢?事情應該要講清楚、說明白!大家坐下來,你怎麼樣,我怎麼樣,講清楚。其實這樣子,可以處理一部分的問題;有些問題真的是不要處理,通通不能動,不動的時候還能保持一定的平衡。大家不斷的提升自己,從個體生命慢慢回到整體生命,把心帶回家,慢慢慢慢悟到真如理的時候,大家看到生命是如夢如幻的,這個時候,大家會一笑置之。

但是程度不夠的時候,你去碰觸這個,尤其是法執的問題,很容易就引起諍議。所以你讀到這句話:【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其實你在人世間的相處,你就知道很多事情是不能解決的,只能夠化解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讓時間慢慢的淡化,這個是最好的方法。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知心無念,這個概念很重要

這個地方重點在這四個字,知心無念。我們一念心,每個...

如何能達到妄念減輕的境界

問: 如何能達到妄念減輕的境界? 大安法師答: 你首...

專注這句佛號,不管念頭怎麼樣

問: 弟子時常靜坐念佛很攝心,但是在念佛堂、唱佛號時...

從妄想轉向真如,就靠這六個字

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過程當中,倓虛老和尚提出了六字真...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忘念,則無一切境...

【推薦】修無分別智要從哪裡著手

問: 師父慈悲,聽您上課時曾經說過,有一母親他有兩...

做到當下的無慾而為

一個活在頭腦中的人,他的思想是無法停止下來的,因為...

同樣一個東西,每個人產生的想法不同

這個妄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念明瞭的心跟外境接觸的...

【大藏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qi)梵(fn)游化諸國,至廣嚴城,...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卷上.聆志居士念誦)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念佛是二力法門

龍樹菩薩乃是現生證得歡喜地(初地)之菩薩,其出世本懷...

飲酒的三十六過失

1、資財散失;2、現多疾病; 3、因興鬥爭;4、增長殺...

持不殺戒的功德

大乘以不殺戒為首,淫戒次之。小乘以淫戒在先,殺戒居...

如何正確的拜佛和念佛

佛教中念佛的方法有很多種,今天我們來介紹一種五點記...

普賢十大願的精神

普賢菩薩作為法王之子,在《普賢行願品》中,發大弘願...

佛陀教誡比丘們如何捨貪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

現代學佛人犯的一個嚴重錯誤

現在太多學佛的,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包括年輕的比丘...

《六祖壇經》與生活禪

時間過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禪夏令營,今天就要結束了。...

哪種類型的人婚姻痛苦較多

問: 請問,哪種類型的人婚姻痛苦較多? 了幻法師答:...

藥師法門的意義及修持儀軌

第一:我們為什麼要修學藥師法門 我曾給我的《藥師經》...

誡心外求法

只求心不外馳,念念與佛號相應。若或心起雜念,即時攝...

淨界法師:修淨土的人不要想著你造的善業

這個顛倒的有情眾生,對於「攝藏此識」,這個第八識的...

無論離合,婚姻都是一場修行

關於如何處理家庭倫理關係,佛陀在《善生經》中把在家...

一念十念可往生,為何還要三萬五萬

問: 一念、十念可決定往生,為何要一日三萬、五萬? ...

學佛不是不顧家庭,而是讓人看破

在學佛的過程中,絕對不可以單顧自己不顧家庭,那是不...

聖嚴法師《安定人心責無旁貸》

現在我們要救世界、要救人類的未來,只有三個條件:一...

【佛教詞典】拈花示眾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說,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

【佛教詞典】宿作外道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此外道計一切眾生受苦樂之報...

【視頻】界詮法師《過堂小知識》

界詮法師《過堂小知識》

【視頻】道證法師《菩薩戒本經》白話淺述

道證法師《菩薩戒本經》白話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