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淨土念佛與大乘教觀

淨界法師  2021/11/21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三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頁,我們講到乙二、圓修法門。

我們昨天講到淨土的感應道交,那麼感應道交站在淨土宗的角度,它從淺到深是有兩種的差別:一種叫做平時的感應道交,一種叫做臨終的感應道交。

什麼叫平時的感應道交呢?就是我們平常的身心世界產生的障礙,可能我們身上有病痛,可能外在的因緣有障礙,我們過不去了,所以我們以一種信仰的心,那麼很專注的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仰仗佛力攝受,這個坎就邁過去了,那麼這個時候感應道交它的內涵是什麼呢?主要的是信仰,因為你這個時候,平常的時候,你沒有標記處理複雜的生死業力問題,你只要把你第六意識給管好就好了,但是臨命終的時候就複雜了,因為臨命終的時候有一個東西會出現:是人臨命終時阿賴耶識現前。阿賴耶識的可怕就是你感覺不出它的存在,它只有在兩種情況下現前,叫作去後來先做主公,死亡的時候他出現,你來投胎的時候他也出現,平常他不出現,所以我們就忽略他的存在。到臨命終的時候,你處理,你面對的就不僅是第六意識那麼單純。那你是要處理你無量劫來,你每一生每一世都把一些生死業力交給它,它現在要跟你算賬了,這筆賬得好好算一算了。

那麼這個時候,如果你還是用平時的那種態度提起佛號,那你就完了,因為你平時那個佛號,面對你平時的障礙,剛剛好而已,到生死業力這一關你就過不去了。

所以臨終的感應道交,他除了佛號、除了信心以外,要多一個智慧的觀照。那麼淨土宗的人,你等到臨命終再知道這件事情,你就來不及了,你想說我平常佛號念得挺好的,該有的感應我都念出來了,但是你不知道臨命終跟平時那是不同的概念,那完全不一樣,第八識有沒有現前那是非常關鍵的,因為你平常你根本不用去管生死業力的問題,輕鬆多了。

所以到了臨終的時候,那麼它的要求,除了你的信心,關鍵是你的智慧的觀照,也就是說我們作為臨命終人,你提起佛號你自己要知道一件事情,你提起這個佛號不只是你走投無路了,需求一個離苦得樂而已,不是平常的概念,而是你這個佛號要帶有一種往生的力量,套一句蕅益大師的話,就是說你臨命終時提起佛號,它這個佛號必須要怎麼樣?要能夠莊嚴淨土!你必須把淨土給念出來啊,而不是說把生命的痛苦邁過去而已了,那是不同的概念了,你這個佛號只是處理生命的痛苦,跟這佛號,要把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把它念出來,那完全不同的概念了。

那麼怎麼樣才能夠把淨土、阿彌陀佛把他現前呢?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來先談談極樂世界的因果思想,你必須了解極樂世界的因果,你才知道這個佛號該怎麼操作,因為極樂世界的因果思想跟我們一般凡夫的因果是不同的概念,凡夫的因果是業力所感,你把業力準備好了,把善業準備好了,三界隨你去都可以。

但極樂世界的功德,它有兩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了:

第一個,我們看《阿彌陀經》裡面的極樂世界的安樂這一塊,阿彌陀佛在描述極樂世界的快樂的時候,他有一句話很重要,叫做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句話不可思議呀。凡是三界的快樂,一定是參雜痛苦,沒有例外。所以你三界的快樂,你就算生到天上去,你快樂享盡了,結果只有一個,那叫做樂極生悲,一定有痛苦等著你,三界的快樂沒有所謂的什麼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三界沒這個東西,極樂世界從來沒有痛苦,快樂就算享盡了,後面呢,後面繼續快樂,它根本沒有痛苦的相貌出現,所以我們合理的推論:極樂世界不是有漏的果報。因為有漏的果報,不可能出現這種相貌,說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三界的果報沒有這回事情,所以合理的推論極樂世界,它不是有漏的,從這個地方看得出來,從安樂道可以看得出來。

第二個看解脫道。極樂世界的解脫,他是怎麼解脫,諸位,他是在享受快樂的時候,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件事情也不可思議。我們今天把生命達到三界,三界的果報,你只有兩種選擇:你要享受快樂,你就要犧牲來生。說我福報大,你沒有錯,你今生有權利享受,你享受試試,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三界的快樂你一旦滲進去,你一定放逸,你一定起顛倒,你肯定遭罪,你就把來生給毀了。

所以有智慧的人,他有福報他也不敢享受。所以三界的果報,你要追求快樂,你就要放棄解脫。你要追求解脫,不管你福報多大,對不起,把福報先收起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把六根給收起來,福報暫時不要用。我從來沒有看到三界裡面又享受快樂,又解脫的啊,蕅益大師說了你又要腰纏十萬貫,又要騎鶴上揚州,沒有這回事情,三界沒有這種人,除非你是再來人。

所以三界的快樂裡面你不可能有解脫的道,不可能的,因為這三界的果報,因為快樂和解脫是衝突的,你只能選一個。但是極樂世界不可思議的是,他享受快樂的時候,又自然能夠跟解脫相應,所以我們從他安樂道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我們可以論斷:極樂世界的功德,它是非業感引起,也就是說他不是業力所創造的,這點很重要。

淨土宗的人,他有一個盲點,他以為修福報就會到淨土去,很多人是這種概念。他就通過佈施持戒去修福,他就想要對這種有漏的善業去莊嚴淨土,你這兩個跑道是不一樣的,這兩個是不同檔次的東西,怎麼能過去呢?蕅益大師說你不要說人天的福報,你就是二乘的善根都不能莊嚴淨土,因為他不是業感引起。

極樂世界是不能用業力去召感的,不可以的,它只能夠用清淨的願力去感應的。諸位,你要知道,極樂世界是感應出來的,不是說你去修福報去莊嚴的,你那福報都是有漏的,因為你那福報都是打妄想,都是有所得的心,你修福報的時候都是打的來生快樂的妄想。你為了來生的快樂修福,標準的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是有漏的,快樂裡面一定帶有過失的。

所以諸位,極樂世界裡面的功德,絕對不是因為你的業力去招感的,而是用願力去感應出來的。那麼,既然極樂世界它不是業力所感的,那我們造了那麼多業怎麼辦呢?只有一種方法把它帶走,我告訴大家一個事情:罪業,你執著罪業肯定是不能往生,你執著善業也不能往生,因為極樂世界善業也不管用,極樂世界是所有的業都要打包,不管惡業善業,因為你只要你有所得的心一出現,你就跟阿彌陀佛臨終不相應,所以極樂世界是所有業到臨終的時候你都用不到,只有正念現前就夠了。

所以這個時候你一定要怎麼樣?你的所有的罪業,所有的善業,在臨終的時候,它必須在一種調伏沉澱的狀態,你才可能往生。想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的時候起惡念肯定不行,起善念也不行,只能夠起正念,善念都不管用。

那麼什麼叫臨終的正念呢?能不能講一個標準?有兩個標準,我們先看看善導大師怎麼說。

為什麼這個人提起來佛號的時候,這個佛號帶有往生的力量,能夠莊嚴淨土,憑什麼?我們看看善導大師怎麼說,善導大師他說,什麼叫臨終的正念?他引用十八願,他說這個人啊,十方眾生,這個十方眾生跟我們一樣,生死凡夫了,顛顛倒倒,但是他臨終的時候,他做了兩件重要的事,第一個志心信樂欲生我國,第二個乃至十念,這個佛號我們不講,因為這個佛號問題不大,我相信淨土宗的人,平常有念佛的習慣了,念個十聲百聲千聲問題不大,關鍵在於,志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兩個在比較起來呢,欲生我國對一般淨土宗中的人問題也不大,我相信一個人讀過淨土宗經論,看到極樂世界依報正報莊嚴,多少要好樂極樂世界,這個問題對一般人來說都很容易過關的,所以欲生我國這個問題也不大,它的成敗關鍵在於四個字:志心信樂,這是關鍵,這個地方就跟智慧有關係。

善導大師解釋志心信樂,他解釋的很妙,他說這個時候你得順從,順從本願,就是你的心,雖然你還沒有到淨土,你要向於淨土。他提出兩種概念:第一個,你業障深重,求出無門;第二個,彌陀大願必定救拔。彌陀大願必定救拔這一塊我們也放一放,這個跟前面的我們平時的感應道交有點類似,就先不談,關鍵在於很多人失敗在這地方:業障深重,求出無門。我們凡夫有一種問題,就是什麼東西都要強做主宰。就是說,當我們在三界得一個果報的時候,這個果報體,它就是業力然後是果報,本來就兩件事情,很單純,這個果報要不就快樂,要不就痛苦,兩種而已,但是我們會發現什麼問題呢?這個果報出現的時候,我們會把這個我放進去。我們把什麼東西都要跟我做個鏈接,你說你看到一個人,這個人跟你沒關係,他發生什麼事你一點都不會的掛愛不會痛苦,但這個人要是你的親人,你的朋友,你就有罣礙,因為你把我跟那個人連接了,你把我放進去了。

所以我們在生命當中強作主宰,本來人生是不能做主宰的,因為我們說的不算。生老病死是業力說的算,但是我們以為是我們說了算的,問題就在這,我們一直認為我們能夠主導我們的人生,認為自己一輩子走來,心有千千結,今生創造很多的痛苦,臨終把業力帶動起來,繼續輪迴。

它這個地方就是說,你到臨命終的時候你要相信,你不能再主宰來生,你必須把自己放空了。一個人能夠把自己的主宰全放棄了,你的業力就沉澱了,因為第八識它有個開關,就是第七意識,第八識沒有第七意識的加持,第八識的業力那是一個片段的業力,它不能把它串起來,它不能得果報的,它一定要有自我意識的概念,這個業力才管用,才能夠把它串起來,才能把幾組的業力把它組合成一起的人生。

所以一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如果你有自知之明,你知道啊,我今生被我主宰的結果就是,結果弄得自己傷痕累累,我來生我不想再主宰了,放棄主宰。當然他這個放棄主宰,那是通過苦諦的思維,業障深重,求出無門,既然我的念頭,起心動念都是罪都是業,那麼這個時候,他願意能夠把自我放下,然後一心皈命通身靠倒阿彌陀佛,這個時候這個佛號,那就帶有往生的佛號了,因為你的業力已經成功的能夠帶走了,那這個就是智慧的層次,觀察來生是無我,無我所。

它這個地方關鍵就是說呢,你反正你命終的時候必須把這個我抽掉,那個主宰性抽掉。我們一般人自作聰明,到臨終的時候,一直打妄想,我來生怎麼樣怎麼怎麼樣,開始規劃,結果果然就生死輪迴了,因為你一天到晚想要主宰,你就把第八識的業力給激發起來了。所以臨終的時候,一定要讓業力進入一種睡眠沉澱的狀態,而他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把這個主宰性給拿掉,就是你要放下。

所以善導大師對至心信樂解釋得很妙,這個志心信樂裡面有濃厚的智慧的成分在裡面。一個人自己要知道自己沒有能力,你不要再打妄想,他這個不打妄想是我已經沒有能力打妄想,所以在這個時候呢,志心信樂來自於,布畏生死,放棄主宰,然後再一心歸命,他這個皈依是帶有智慧關照的皈依,跟一種盲目的信仰的皈依,那也是不同的檔次。這個人能夠成功的超越生死,往生淨土。因為淨土法門,它不需要你有多大的福報,因為他根本不是你業力的召感,那你的業力不可能召感那種淨業的果報,就像蕅益大師說的,極樂世界是什麼境界啊?那是廣大無邊的依報國土,長遠無盡的正報壽命,那是無量光無量壽,你一輩子修福報都是有量的,你能夠莊嚴那份淨土。所以臨命終所有業都不管用了,當然我們今天所造的善業好就好在讓你臨終無障礙,就如此而已。你今生造的善業,讓你臨終能夠安穩地提起佛號,讓你臨終無障礙,這個也是很重要,但是真正去把阿彌陀感應出來,絕對不是業力,而是你的願力跟智慧這一塊。

那麼我們講到臨終的正念,它必須是信仰跟智慧的結合。那麼這種智慧來自於對苦諦的觀察,那麼放棄自我一心歸命,這個是善導大師的思想。那麼我們談談另外一種帶有智慧的皈依,它也可以把阿彌陀佛感應出來,那麼我們看看蕅益大師,他的圓修思想,他是怎麼樣來操作他的智慧,能夠成功的帶業往生,他的思想是怎麼樣?

乙二、圓修法門

我們看丙一的至心發願,我們看第十九願,先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丙一、至心發願  臨終接引願(十九)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好,我們看蕅益大師他對臨終的正念是怎麼規劃的?他的立足點是在第十九願。他說十方眾生,這個十方眾生跟前面的十方眾生,也都是約生死業障凡夫來說的。

這個凡夫呢,他做了兩件事情:第一個發菩提心,第二個修諸功德。這個凡夫,他受了菩薩戒,他心中有廣大的事業,丈夫自有沖天志,不成佛道勢不休,他有成佛的願力。

第二個他修諸功德,那麼這修諸功德當然六度裡面有福德資糧,有智慧資糧,但就淨土宗這塊偏重智慧這塊,因為極樂世界的福報不是你修來的,你是把它感應出來的,那是彌陀本願的攝受。所以淨土宗在修諸功德這塊,他是屬於智增上菩薩,偏重智慧,偏重在這迴光返照、正念真如。那麼他把菩提心跟這種空正見這兩種善根,他知道要成佛,在娑婆世界流轉肯定要遇到很多障礙,容易退轉,所以他把這兩種善根至心發願,求生淨土,這種人是這樣規劃。

也就是說他們把這個成佛當目標,但是把往生當作成佛的一個過程。那麼這個人到臨命終時是怎麼回事呢?假令這個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開示慰導,那麼使令他帶業往生,是這種情況。

那麼前面的善導大師的智慧是從業力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我業障深重,我過去造了這麼多的業,我肯定是沒法處理了,所以我只好放棄主宰,我人生再怎麼規劃也沒用了,因為你現實業力就是這麼多,所以他從業障深重求出無門而放棄主宰,那麼這個地方是為了成佛,為了圓成佛道為了菩提道而求生淨土。

也就是說前面的善導大師的善根是純粹淨土的善根,從善導大師的思想,我們看不出有成佛的味道在裡面,業障深重求出無門,肯定沒有成佛的概念,彌陀大願必定救拔也沒有成佛的概念,所以我們只能說善導大師的思想是純粹的淨土善根,但是他也可以往生,到了極樂世界他後面的大乘這塊不足的再把它補修就可以了。

那麼蕅益大師這個思想,這個人的水平高一點,他是把大乘的善根跟淨土的善根把它結合在一起,他的皈依,他是由廣大的理想抱負而皈依,他是為了成佛、為了菩提道而求生淨土的,所以他這個理想更高了,他站在成佛的角度而求生淨土,當然這個人為了要成佛,他發起了願力的時候,理論上來說受了菩薩戒的人,你真正受了菩薩戒發了願的人,你今生本來就應該放棄主宰,我相信沒有一個人受了菩薩戒,你受了菩薩戒你的目標為了來生而活,你今生肯定要放棄的,這個就不用多說了,所以他一定用願力來引導業力的,他這個人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了。

那麼一種是在業力的角度來放棄主宰,一個是為了成佛而放棄主宰,那麼我們來看看什麼叫做為了成佛而放棄主宰,他的相貌是什麼?蕅益大師其實在《靈峰宗論》他有更詳細的說明,這個圓修思想是怎麼回事能夠放棄主宰呢?你把這段文讀完了你就清楚了,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丙二、從心出發

現前一念之心,無性緣生,緣生無性者也。惟其無性緣生,故念名滿腔是名,念利滿腔是利,乃至晝所為,夜所夢,無不趨歸於一念之專注,而十界升沉從此出矣。惟其緣生無性,故熾然造集善惡之時,驀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設向此了不可得處坐定,則墮無為深坑,不能證法界無障礙體,不能起法界無障礙用。故須念佛求生淨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議圓頓法門,夫念佛者,豈有他哉。以此緣生無性之一念,念彼無性緣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無性緣生,則緣生亦仍無性,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佛名顯現,而不念時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種種雜念,縱不生雜念,亦恐墮在無生窠臼。故必以佛號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離佛號,此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靈峰宗論》

好,我們把它做一個說明。

首先圓教的思想,它從一種成佛的概念,而求生淨土,第一個關鍵就是要安住真如。什麼叫真如呢?簡單的說,天台宗有一個名詞叫現前一念心性,這個現前一念心性它有兩種相貌,依他的自體來說呢,叫緣生無性,它心性的本體是離一切相的,它沒有相狀,雜染相也不可得,清淨相也不可得。從一念心性的作用來說呢,他無性又緣生,他又能夠從清淨心裡面隨順因緣,又捏造出很多很多染淨的相狀。

那麼這個地方就是說現前一念心性,那麼我們一般人正常人只要你沒有修大乘止觀的人,當然不可能安住在現前一念心性,我們是安住在現前一念的妄想,這個心性和妄想差在哪裡呢?我們舉個例子:

比方說我們有一天去坐公車,坐公車時坐一段呢剛好有一站停下來,有一位老人家上車了,那我們坐在那裡,覺得那位老人家站著,我們第一念那一剎那會覺得不自在自己很慚愧,應該是老人家坐我要站起來,但是我們那時候坐的很舒服又不想站起來,就開始打妄想,其實我今天身體狀況也不太好,這位老人家雖有點老,身體狀況也還行,他再撐一撐也沒問題,所以開始打妄想。那麼突然間車子緊急剎車晃了一下,這位老人家差點跌倒,這個時候我們所有妄想破掉了,立馬站起來,請老人家坐下去。

就是說我們為什麼沒法安住一念心性呢?我們一直在攀緣,所以我們念頭一直在動,所以我們心隨妄轉,我們有很多的妄想,我們通過妄想來解讀人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如果不調伏過去的妄想,我們看不到娑婆世界的真相。所以這個時候,但是因為妄想它沒有真實性,妄想無性,你一迴光返照,你觀照妄想,你從什麼地方來?結果妄想是沒有根的,妄想它最怕你問他的過去,因為他沒有過去,所以你一旦問你的過去是什麼樣呢?你的根在哪裡呢?因為妄想是捏造出來的,它沒有根嘛,所以你一旦問它根的時候,它就消失掉了,它消失掉了,你的心性就現前,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那麼這個時候,當你安住一念心性的時候,你就會修觀了,第一個修空觀。

我們先看第二段,惟其緣生無性,這一塊很重要。要看到它的自性空,就是說什麼叫作大乘的一念心性修空觀呢?當我們熾然,就是廣大無邊的去造業,造業當然是第六意識了,積集業力當然是第八識,那麼凡夫就是第六意識造罪,第八識就是收集罪業,然後再有第七意識作為一個中間的橋樑,把他執著有一個我去主宰,造作者有一個主宰,收藏者有一人主宰,那個做主宰的就是第七意識,那麼你就是第六第七第八三個好兄弟一直在運轉的時候,你只要能夠迴光返照,驀地放下這一切法,了不可得,這個很關鍵,驀地放下。

當我們今天要從妄想的心回歸到真如的心,它的核心思想在無所得的觀念。就是說我們一天到晚打妄想,你不能去抗拒妄想,我們一般人的方法,你有辦法打妄想,我就用念佛持咒去抗拒你,那你這樣子時時勤拂拭,你修行也很辛苦,效果也不好,因為你一輩子念佛也不可能跟妄想抗拒,抗拒妄想不如把它空掉,那麼怎麼要把妄想空掉呢,就是說你要知道你為什麼要打妄想,佛陀在《楞嚴經》處理事情,他是要找根。

就是說你現在打妄想,你與其去抗拒它,倒不如用智慧去觀照它,他為什麼要打妄想呢?事出必有因。哦,因為他認為人生有結果,不管快樂不管痛苦,人生是有所得的,他才會要打妄想,所以這個有所得概念是所有妄想的根本,所以在整個我們破妄顯真,整個《楞嚴經》的它的七處破妄、十方顯見,它就建立一種人生無所得的概念,這個關鍵很重要。你只要知道人生無所得,你的妄想自然就淡泊了,那妄想就慢慢慢慢的淡泊下來。

所以建立一個無所得的概念,怎麼建立呢?

《楞嚴經》他從因緣切入,從因緣的開合,他說我們現在先不要管別人的人生,先看你自己的人生。我們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個因緣的開合。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當我們去了解生命開始的時候,你從什麼地方來?因為因緣和合。

諸位,因緣和合,虛妄有生,這說明什麼事情?因為有因緣所以生命才出現。所以說生命沒有開始,是吧?生命如果有自性,它就不需要因緣,它本來就要出現嘛,那是因為因緣而過去因緣積集了,突然間人生是從空性裡面無中生有,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從什麼地方來,你知道嗎?我們從空性而來,套一句禪宗的話,我們從本來無一物而來,所以人生是無中生有,你不是本來就是這樣子的,不是的,你本來是沒有的。所以我們每一個的生命的開始都是無中生有,是假借母胎由於業力而出現而已,所以人生沒有開始,因為因緣和合,所以才虛妄有生。

好,那麼你將要往哪裡而去?人生的結果呢,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我這個人死了以後我到哪兒去了呢?沒了,人生沒有結果,這個很關鍵。不管你今生活得滿意或者不滿意,反正最後的結果都一樣,就是沒有結果。

你看佛陀很喜歡用做夢來比喻人生,你一個晚上平均做五個夢,你上一個夢是轉輪聖王,對不對?那你轉輪聖王的時候,你這個夢結束以後,你又變成一隻螞蟻,那你做螞蟻的時候就想,我上輩子是轉輪聖王的七寶跑哪裡去了?沒了,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人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只有過程。所以既然沒有結果,你有所得的概念是不對的,因為你不可能得到任何東西。

諸位,不管你福報大,不管你業障重,我們沒有一個人會在今生當中得到任何的東西,所有因緣的假象,只是讓你快樂跟痛苦的過程而已,你今生走過以後從結果來看,沒有一個人是有所得,所以你的妄想是白打了。也就是說其實從《楞嚴經》的角度,他從大海里面創造一個水泡出來,而這個水泡破了以後,又創造一個水泡,而前後兩個水泡是完全獨立的個體,其實我們今生跟前生都是完全獨立的,你只是繼承前身的業力,你沒有繼承前生的生命,這個很重要。

所以,既然今生是無所得,那你幹嘛去主宰呢?你主宰的結果也是無所得,人生沒有結果,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當你知道人生你不可能得到任何東西的時候,你就安住當下,你這個人心就靜下來了,你也沒有任何東西值得你主宰。

那麼無所得的概念以後,你這個時候因緣就驀地放下,這一切法了不可得,當然你了不可得時候,你在這個了不可得的地方住下去,那就偏空了,你起不了妙用。

這個無所得而放下,這個了不可得而驀地放下,這個地方很重要!諸位,站在凡夫的角度,我們以前犯一個錯誤,當我們心中有罣礙的時候,有一個因緣不對頭的時候,我們犯一個毛病,我們想要去處理它,結果因緣越處理越複雜,其實因緣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而不是處理它,你讀完《楞嚴經》你會有個結論,其實人生的因緣,只能夠放下,不能處理,我們以前總是想要處理因緣,結果因緣越處理越複雜,因緣不是可以處理的,除非你是聖人。

我再講一次,因緣最好的處理就是放下,就是不處理最好。

所以他從放下當中,他所有的因緣業力沉澱下來,這個時候他可以重新開始出發,為其無性緣生,他這個人從假入空以後,觀照人生無所得的時候,諸位你知道,什麼人有資格打妄想,你知道嗎?他進入空性以後再出來,這個人有資格打妄想,我們沒有資格打妄想,因為我們打妄想會當真,他曾經回家以後再出來,他所打的妄想通通是對的,因為他不當真了,他這個時候打妄想叫做借假修真,我們叫借相修心,對不對?你看我們現在凡夫打妄想叫住相修心,住在妄想裡面去活動,我們是被妄想牽著走。

就是說,我們一個人沒有經過無所得空性的三昧洗滌,你沒有進入空性之前,你為什麼沒有資格打妄想呢?因為你打妄想,你那個心中的影像會牽動你,它會誤導你,你叫作心隨妄轉。但是,這個人修過《楞嚴經》以後,他知道無所得以後,他來打妄想,他這個是利用這心中的影相,念佛念法念僧,他利用這個影相來創造了生死的功德,他這個時候打妄想,跟我們打妄想就不一樣了,他這個時候叫借相修心了,當然他不可能念名念利了,他能夠憶佛念佛而創造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如果這個時候他不打妄想就偏空了。

但是這個時候,我們其實都想清楚了,但是我們這個時候,我們在唯識的名詞不叫打妄想,叫如理思維。

所以,我們心中的影像,它有兩個階段,你要先放下它,你要曾經放下它,你才可以重新再去憶念它,所以它是兩個階段,從假入空,再從空出假。所以,安住一念心性有兩個階段:第一個先從假入空,先把妄想放下,放下無所得,你打這妄想白打,最後結果就是沒有。那麼,無所得的概念以後,你進入空性以後,這個時候你雖然沒有,但是得開創未來,你要借假修真,你要佈施你,要有一個佈施的相狀出來,你持戒要有持戒的相狀,你要成就持戒的功德,你要有身口意的相狀,要借相,所以他這個時候要借相修心,來創造種種的菠蘿蜜,來憶佛念佛,來開創未來,他這個空性,從假入空,走出過去,開創未來,這兩個都叫作安住一念心性。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故須念佛求生淨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議圓頓法門。

就是說當一個人經過真如三昧,從假入空以後,他開始在規劃未來的時候,他知道憶佛念佛求生淨土是最好的假相,所有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所有的相狀以憶佛念佛求生淨土這個相狀最好。

好,那麼這段的總說說明以後,我們看第二個別名。

這個人念佛和一般人念佛不一樣,他以緣生無性之一念,念彼無性緣生之佛名。我們一般人打妄想念佛,那只有佛力不可思議,只有一種力量,因為你心裡面沒有力量,一天到晚打妄想,你的心要解被妄想給綁住了,但是按照蕅益大師的思想,當你能夠安住一念心性把妄想拋開,觀無所得,把妄想放下以後,你這個念佛人你是兩種力量,你念佛比一般人多一種力量,叫做能念的心不可思議。

所以為什麼有沒有修止觀,差就差在這裡,你沒有修止觀,你的心是打妄想的、顛倒的,因為你一天到晚都在動,完全靠佛力,這個時候你念佛就有一種力量,那叫做佛力不可思議;那麼這個時候一個淨土三昧的人,能念的心一念心性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所以,佛名既是無性緣生,它也是緣生無性,所以念一聲有一聲佛名,念百千萬聲,有百千萬聲佛名,所以按照圓教的感應道交,那必須要能念所念性空寂,才有資格談感應道交難思議。

就是說真正的感應道交,按照蕅益大師的高標準,你要把妄想給放下,這個時候你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你要站在一種同體的法性,能念的心是清淨的,離相清淨的,所念的佛也是離相清淨的,這樣子才有資格叫作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時候才能感應道交,當然這個標準就高了。

所以你不念佛的時候,假設你只是安住離相清淨,還沒有借相修心,假借佛號來創造極樂世界的功德,那麼這樣子就有點偏空了,所以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所以你一念心性雖然從假入空,從此還要從空出假,因為你不從空出假,你安住一念的清淨心,你到最後就是不知道來生要去哪裡了,你沒有開創未來,只知道走出過去,所以必須以一句佛號來帶動我們的清淨心。

我們看最後結論: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按照圓教的思想,他念佛是怎樣的?先調整心態再念佛,先把心態從顛倒妄想而調整到一念心性,這個時候一念心性再起佛號,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強調心力不可思議,先把心帶回家。然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再提起佛號,創造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他是兩個次第。

臨命終的往生正念,是一定要放棄娑婆世界的主宰,一定要的。但是我們從善導大師跟蕅益大師不同的概念,就是說善導大師的智慧是有相的觀察,他從娑婆世界的無常痛苦,他看到人生是不能主宰的,因為你沒有辦法主宰,因為人生的業障太多,沒有辦法主宰,沒法主宰,也可以說是善導大師的放棄主宰是,他不敢再主宰下去了,因為業障深重,求出無門。但是蕅益大師的放棄主宰是沒有必要主宰,因為他本來就無所得,如夢如幻,你有什麼可以主宰的呢?

我再講一句,善導大師的智慧是從苦諦觀進去,他覺得人生只有痛苦,因為業障那麼多,你也不可能出離了,他看到那麼多的痛苦,未來有那麼多的業障等著他,他趕緊撤了,不敢再主宰了。

蕅益大師他放棄主宰,是覺得人生本來每一個生命都是無所得,所謂的主宰,那根本是自欺欺人,你根本沒有辦法主宰,所以最後沒有必要主宰,不管你是不敢主宰,不管你是沒有必要主宰,總而言之,臨終一定要把因緣放下,結論!因為你想主宰業力,你就要把第八識給激發起來。

總而言之,不管你用什麼方法,不敢主宰也好,沒有必要主宰也好,淨土宗臨終的正念,就是你不能刺激你的業力,就是這個道理,你才可以帶業往生。

當第八識現前的時候,你能夠不迷不取不動,你不能刺激它。我業力沒有消,但是它成功的在沉澱的狀態,那麼這個時候,當然善導大師那個方法,訓練上比較的容易,因為思維苦諦這塊比較容易。但是思惟苦諦,我要提醒一下,苦諦這個諦是個真理,那是思維痛苦的真理,然後產生放下。

我曾經遇到很多居士跟我講一個觀念,說師父,我痛苦,我根本不要思惟,我今生一路走來就有很多痛苦了,他的痛苦的經驗來自於今生的經驗,這個地方會有問題,你知道有什麼問題嗎?因為你今生的痛苦不全面,天上你沒有去過吧?是吧,所以你今天,如果你沒有透過智慧,我今生一路走來,人生的痛苦我已經都清楚了,我不要去思維了,你今生所體會的痛苦是所有痛苦一部分而已,所以你這樣的厭離是不可能全面的,你會厭離你不喜歡的這一塊,天上的快樂你不會厭離。所以很可能你的佛號,一天天念,念念,念了半天跑到天上去了,因為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放棄的主宰是,痛苦的這塊你不想主宰,但是快樂的這塊你還想主宰,所以就到天上去了。

所以,諸位,痛苦的覺悟不是靠人生經驗的,你才活幾年呢,你可能把三界全部走過一遍嗎?不可能嘛,他是靠道理的思維。臨命終要你放棄是全部的三界,不是你人生的那個痛苦,那個經驗而已,沒那麼簡單,所以你沒有智慧的觀照,你只有靠人生的經驗,你過不去的。所以它是兩種智慧:

第一個,對三界痛苦的總相觀照,所有的快樂通通不安穩,我得到它我遲早要失去它,我失去它的時候更痛苦,所以我寧可不要。這是一種智慧,因為他知道三界的快樂,你都要付出代價:有煩惱故,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苦故,三界所有的快樂,你都要付出三種代價:第一個,他有煩惱的帶動,得到就貪愛,失去就瞋恚,有貪嗔的煩惱。第二個,你一定會造罪造業,一定要造殺盜淫妄的罪業。第三個,你來生一定要繼續生老病死的折磨。他是通過道理的體會,苦諦,既然你再怎麼弄都是痛苦,乾脆我放棄了。所以,一心皈命。

第二個,一念心性的觀照。人生本來三界就是如夢如幻的,所以他放下了。

好,我們先談到這兒,總而言之,它有兩種放棄主宰的方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看破、放下、念佛

今天和大家講看破、放下、念佛。因為以前有一位居士向...

思地獄苦,念佛自然懇切

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

用念佛機念經或念佛,作用是一樣的嗎

問: 請問用念佛機念經或念佛,作用是一樣嗎?特別是念...

印祖因念佛痊癒眼疾,而對淨土起信

印光大師出生六個月大的時候曾經患過比較嚴重的眼病,...

「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極樂」的三種解釋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佛說阿...

有這樣的信心,才算得上深信淨土

原文: 若正修淨業時,倘達摩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不起貪計身見願

第十 不起貪計身見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

讓阿彌陀佛住到心裡來

有些人問:是不是念佛不需要次第啊?實際念佛也離不開...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大藏經】【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念經前一定要吃素嗎

念經前能不能吃素,這個問題可以先問問自己。吃素,是...

拜佛含蘊深奧醫學原理

我還有一點經驗也許可以提供給您們參考一下,也許在病...

別被淫慾騙了

淫慾是一切罪惡、恥辱、災禍、疾病、痛苦、煩惱、失敗...

很多大菩薩為何還要求生極樂世界呢

問: 法師,經典裡面講,有很多都已經是大菩薩了,他們...

心裡裝什麼就會跟什麼結緣

1.心裡裝著善良,裝著寬容,裝著真誠,裝著感恩,你的...

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第十四 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

古人最初發心,真為生死大事

古人最初發心,真正為生死大事,決志出離,故割愛辭親...

寺院和廟宇是一回事嗎

人們常把寺院和廟宇混為一談,其實它們是兩回事。寺院...

先吃冰激凌 還是先拜佛

到圓通寺的大殿拜怫,在我右邊拜佛的是一位中年的婦人...

念《阿彌陀經》,等於到極樂世界走了一遍

我們上晚殿主要是念佛,念阿彌陀佛。這樣安排的目的,...

【推薦】不眷戀,也不逃避

佛法雖然談到人生有種種苦,但這並不代表修行佛法的人...

聖嚴法師:追求更高層次的快樂

所謂「欲樂」,是因外界刺激而得到短暫的快樂感受。然...

淨業行人臨終時是否也要受四大分離之苦

問: 淨業行人信願持名求生極樂,但病苦纏身,臨命終...

貧窮人知因果

有一個極其貧窮的人,他住的是破草屋,穿的是破衣服,...

《無量壽經》不可思議的獨特的地位

由於釋迦牟尼佛以悲愍心特別地留這部《無量壽經》作最...

彭鑫博士:認為SY無害於健康的誤區

傳統西醫認為:精液的主要成分:蛋白質、核酸、葡萄糖...

【佛教詞典】開講

(雜語)始開講釋也。講座之初日。對於解講或滿講而言...

【佛教詞典】五大

(一)梵語 paca mahā-bhūtāni。指體性廣大,能生成萬...

【視頻】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化

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化

【視頻】淨土必修五部經典之《佛說無量壽經》

淨土必修五部經典之《佛說無量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