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修道宗范

淨界法師  2021/11/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2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5頁,我們講到丙一、先修出離心。

身為一個有情眾生,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沒辦法改變的本性,我們就是希望生命能夠離苦得樂,這是沒辦法改變的。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喜歡安樂,而不喜歡痛苦。比方說,你看有些人喜歡吃榴槤,其實他重點不在吃榴槤,重點是他的舌頭跟榴槤接觸的時候,他會產生一種樂受,他要的是那種樂受。因為如果他真正喜歡吃榴槤,那榴槤吃多了以後,變成苦受的時候,他就不要了。你看有些人喜歡睡覺,其實重點也不在睡覺本身,而是他的心跟睡眠一接觸的時候,他會產生樂受,他要的也是那個樂受。

我們追求快樂的感受可以理解,但是那個快樂的感受不能有過失,你要看清楚這個快樂的感受,是不是在今生跟來生會引來重大的過失?所以佛法是要我們追求沒有過失的快樂,這個地方你要抉擇清楚。喜歡追求安樂這沒有錯,問題是錯在你不應該追求一個有毒藥的蛋糕,我們喜歡吃蛋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要追求沒有毒藥的蛋糕。比方說聖道樂,比方說三昧樂。所以我們在過去生當中,在三界當中的輪迴,已經養成一種習慣性的,喜歡追求三界的五欲的果報,所以我們現在要把它經過如理思惟,把它慢慢的扭轉,所以聽經叫做潛移默化。我不可能像六祖大師頓悟,但我起碼能夠慢慢慢慢的修正自己的方向。

首先,我們要斷絕對來生安樂果報的執取,因為你追求來生的安樂,你在第三生會墮到三惡道去,因為來生的安樂有三惡道的過失。我們也應該拒絕對今生安樂果報的追求,因為它總有一天會失掉,與其你等到死亡來失望,你早一點慢慢把它放下來,免得構成臨命終的驚慌恐怖。因為你不管願不願意,它遲早要失掉,而且死亡它不會預知的,它隨時會到來。所以當我們如理的思惟:三塗的過失、無常敗壞的過失,我們慢慢慢慢就知道,這兩種安樂都不是我們的皈依處。

三、思惟暇滿難得

閒暇圓滿的人生是難得的。前面兩個「思惟生死的過患」、「思惟死歿的無常」,確定我們一定要出離三界。問題是什麽時候出離呢?很多人說我是想出離三界啊!但不急著今生,我可以來生再出離。這個觀念也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

人道難生,佛乘難遇;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

在整個六道當中,我們能得到「人」道的因緣是不多的;那麼得到人身以後,又遇到佛法的住世,這個因緣又更少了。所以我們如果失去了這樣一個,人身跟佛法的因緣,以後想要再遇到同樣的機會,就很難很難了!

我想我們研究《唯識學》會知道一個觀念,就是我們善根的功能會退轉,會退化、轉變。這當中有兩個理由:第一個是機,第二個是法。善導大師說為什麽會退轉呢?

第一、從內因力來說:就是我們本身的善根就比較淺薄,煩惱粗重。你不要看你今生好像道心很堅固,其實你看蘇東坡前生是五祖戒禪師,他前生持戒也是很精進,等到第二生變成蘇東坡,就放逸了。因為我們阿賴耶識當中,有很多種子,你現在的善根,只是一部分的種子。我必須要提醒大家:你現在表現的身口意,是你生命中的其中一部分,不是全部。你只是讓你「善」的部分表現出來,有很多很多「邪惡」的功能,還在睡眠狀態,它沒有消失掉,在睡眠,你把它叫醒以後,你就換成另外一個人了。所以我們本身的內心當中,有善、惡的功能,而且邪惡的功能是超過善良的功能。所以我們今生表現的這種身口意的清淨,只是我們生命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這個我必須提醒大家。所以我們內在的根機,本身就會退化。

第二、法:善導大師說因為去佛久遠,佛法的勢力慢慢的淡薄,你得到增上的力量淡薄了。我們每一個都知道,生命是無常變化,我必須提醒大家一件事情,我們生命是變化的,但是不幸的是它是往壞的地方變。諸位你看看:時間是往壞的地方走,如果我們的生命是往好的地方走,那我們今生不急,來生更有希望。問題是我們今天生長在減劫啊!佛陀不在增劫的時候出世。如果佛陀出生在增劫,歷代祖師都比我們差,那我們就沒有學習的對像,一定要在減劫,所以後後比前前更糟糕。我們會皈依上師皈依祖師,因為我們比祖師差。

所以我們必須清楚就是說你的解決生死的問題,你來生處理比今生更難處理了。換句話說,你拖得越久對你越不利。第一、你本身善根會退化;第二、來生再來的時候,你所遇到的三寶跟今生的三寶,完全不一樣,素質差很多,你要花加倍的努力,才有辦法達到你今生的效果。

所以我們在修學出離心的過程當中,你要很清楚的知道,你越早出去,越容易出去,時間拖的越久,對我們是越不利,因為生命是往壞的方向在走。這是佛陀的預言,叫做五濁惡世,末法時代,三寶的光明越來越暗淡、越來越暗淡…可能你對今生的三寶不是很滿意,但是我告訴你,你來生的話會更失望!一定更失望!你不可能遇到更好的三寶,佛陀已經預言嘛!離佛越久遠,法越來越薄弱;離佛越久遠,眾生的善根越來越糟糕。所以我們要很清楚:

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

所以我們的出離,必須現在要完成,這是把時間的定位把它決定下來。那麼講得這麼多就是說,我們希望追求安樂,但是我們應該追求聖道的安樂,而不是追求五欲的安樂!

比方說你看我們去大殿拜佛,剛開始可能不是很習慣,但是勉強自己不能拜,要他拜;不能專,要他專。拜了二十拜、三十拜以後,欸,你的心跟佛號慢慢有幾分相應了,會產生一種法喜的快樂,這也是一種快樂。但是這種快樂,是沒有過失。它沒有煩惱障、業障、報障。比方說,我們靜坐,我們身心很舒暢,內心跟佛號相應: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在一念的寂靜心當中,也可以產生安樂的感受,但那安樂的感受是寂靜的,而不是躁動的。所以,我們現在追求快樂,應該改變方向,應該讓自己追求一種沒有過失的快樂!

我想我們一定要有一個觀念,你說要一個人放下、放下。你怎麽讓他放下呢?他都還沒有安住,怎麽放下呢?

我講實在話,一個人真正放棄世間五欲樂,他一定要在聖道當中得到法喜。只有聖人的心,是無所住的,我們凡夫的心,一定有所住。所以我們要放棄三界的果報,唯一的可能就是你要趕快上路!你必須在佛法當中,得到一個安樂的處所,你才可以把五欲的東西慢慢放下,否則你放不下,因為我們是有所住的。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喜歡追求快樂,這個方向沒有錯,但是應該追求一個,沒有過失的快樂。所謂的聖道樂,比方說三昧樂、比方說聖道樂,這個就是我們開始要改變我們的過去的一個希望。把追求五欲的快樂,改成追求聖道的快樂。

這個是講到出離心的修學方法。第二個,我們看正修菩薩心。

丙二、正修菩提心  分二、丁一、四弘誓願。丁二、自他交換。

丁一、四弘誓願

菩提心,就是把前面的出離心加上一個大悲心,就是菩提心。這地方有兩個內容:一個是「總相」的修學,一個是「別相」的修學。

◎四弘誓願:

淨界法師:修道宗范

「總相」的修學,這個菩薩心就是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二、煩惱無盡誓願斷;三、法門無量誓願學;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四個蕅益大師把它分成兩類:一個是依「苦、集」二諦而發心;第二、依「滅、道」二諦而發心。這個苦、集二諦佛陀詮釋的是一個生死的因果、雜染的因果。這個滅、道二諦是涅槃的清淨的因果。

這個地方就牽涉到種性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在受菩薩戒的時候,諸位今天受了菩薩戒,你都發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事實上,上求佛道跟下化眾生,在剛開始是互相衝突的,初心菩薩你不可能同時上求佛道而同時下化眾生,你做不到的!所以就分成了,每一個人他的一個先後次第,就造成了不同的種性。所以有所謂的悲增上菩薩、有所謂的智增上菩薩。

在龍樹菩薩的《智度論》中講出一個判斷方式:

說在飢荒的時代,你只有一碗飯,你同時遇到了佛陀,也同時遇到了乞丐。那麼你在直覺的情況下,你不要太多的思索,你在直覺的情況之下,用你的內心直覺的表現出來,你會把這碗飯給佛陀,還是給乞丐?

如果你選擇給「佛陀」,那你這個人是屬於理智行的,你在未來的生命當中,你會先完成上求佛道,再完成下化眾生。你是屬於智增上菩薩,你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在佛堂用功跟三寶結緣,然後剩下的進修再去度化眾生。

如果你這碗飯會選擇給乞丐,你說佛陀…你會給眾生,總而言之你會給眾生,不管什麼理由。那麼你會給眾生,表示你這個人是「悲增上菩薩」你的未來生命當中,你可能花很多很多的時間去度化眾生,剩餘的時間再去佛堂拜佛。

這個沒有對與錯,但是這個會影響到你整個生命成佛之道的過程。智增上菩薩會先成就聖道,再成就福報、成就人緣。你看有些人,他修的很好,但不一定有人緣,講經的時候才三、四十個;你看有些人他沒什麽修行,因為福報很大、人緣很多,聽經的人幾千個,但是講出來沒什麽道理,但是他就是有人緣,重點不是他講什麽,他就是有人緣。

那麼這個地方就說明了:菩薩道當中有「悲增上」、有「智增上」。如果你在因地,所緣的境,是眾生的法界緣眾生的苦而發心,多分來說,你是「悲增上」;那麼你是緣「佛道」殊勝而發心的,多分來說,是屬於「智增上」,這兩個差別。那麼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總而言之,我們生命當中要有一個願望,要有一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望。前面是一個消極的出離,我們應該放棄三界的果報,這個地方是一個積極的追求。所以我們大乘佛法是有所放下、有所追求,小乘佛法放下以後就沒有了。菩薩是放下三界有過失的快樂,而追求這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理想。

為什麽要「發願」呢?我們發了菩提心,為什麽要有一個誓願力,要把這變成一種願望呢?

這個古人說菩薩的願力有三種功德:

第一、引生修學的動力:我們一個人有了願望,我們才有修學的動力。你看有些人進步很慢;你看他,人家打板去作早課,他也去作;下殿他也跟人家下殿,但是十年下來,沒什麽進步,因為他沒有誓願力。一個人沒有願望,他作功課叫做應付。

我想諸位要知道:佛法你應付的去做,跟你主動的去追求,效果是完全不一樣。

你看打佛七就很清楚:七天之前,來打佛七,七天以後,同樣一句佛號,你念佛、我也念佛,我一句佛號都沒有比你少,但是念完七天,效果完全不同。有些人是有備而來,真的是為了消業障、追求臨終的正念而來念佛,所以他那個佛號的背後,那個阿彌陀佛,念那個佛號的背後,有一種動力,有一種願望來推動這一句佛號。有些人他無所謂,反正你打板,我就進來,念完了,就下去休息,七天以後,完全沒改變,這個佛號暫時進入阿賴耶識裡面睡眠,叫成就善根,就是你沒有動力。一個人沒有願望你就很難進步。這是第一個,引生修學的動力。

第二、確認我們修學的方向:我們的精神體力是有限的,你必須集中你的心力,才能夠有所成就,你所以越早立定方向,你越容易成功,否則你的資糧都分散掉了。

第三、是最重要的突破自我設限:我們從《唯識》的角度,我們是活在過去,我們這個阿賴耶識叫做「恆轉如暴流」,這是「水流」的思想,上游的水流會影響到下流。我們昨天會影響到今天。今天的你,是從什麽地方來?你從昨天來,那麽昨天的你,是從什麽地方來?從前天而來的。假設我們不設定目標,我們永遠活在過去,我們很難突破過去,因為習慣性的自我意識。所以你設定目標以後,才能突破過去,開創一個新的未來。

我講一個實際的真實的故事:發生在美國的一個故事,在一個聖誕節的晚上,有一個小男孩,他是一個很貧窮人家出生的小男孩。打著赤腳,走到一個賣鞋的櫥窗,在那櫥窗前站了很久,看上一雙很漂亮的鞋子。那麼站了一段時間以後,外面下著大雪,店裡老闆看這小孩子站這麽久,就去關心說:「小男孩,你想幹什麽?」這小男孩說:今天是聖誕節,說老先生你可不可以代我向上帝禱告,看看他能不能把這雙鞋,送給我,當我的聖誕節禮物?這老闆說:好!那你進來坐吧。請他坐下,他說:你在客廳坐一下,我幫你去問一問上帝,看他的意思怎麽樣?這個老闆就進去了,過了一會,這老闆又出來了,他說:你的心意,我跟上帝報告了,上帝回答說,他沒辦法給你一雙鞋子,他只能夠給你一雙襪子,你穿這雙襪子,去找你自己的鞋子。這個鞋子你要自己去找,他不能送給你。說完之後,老闆幫他穿上襪子,就把這小男孩送走了。

經過幾十年之後,這位老先生收到一封信,信上說:我真誠的感謝您對我的忠告,在我小時候,您就給我一個非常美好的願景,給我一個希望的目標,我現在已經找到我的鞋子。我寫這封信來表達你對我的金玉良言。然後署名美國總統林肯。

林肯先生他說,他小時候的這一段遭遇,對他人生產生很大的突破,因為上帝給他一個願望——要他去找他自己的鞋子,讓他發自內心的去追求,而不是上帝送給他。

我想,受菩薩戒也是這個道理,說實在話,佛陀是不能幫你追求任何東西的,佛陀創造一個好的因緣,讓你自己發自內心誓願,由你自己來度你自己。所以,當你面對三寶的所緣境,許下了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的時候,你的生命產生巨大的變化。表示什麽意思呢?表示你的過去已經不等於未來!

我們一般沒有受戒、沒有發願的人,你大概過去是怎麽回事,大概你死的時候就是怎麼回事,不會改變的。過去就等於未來。所以算命就把你算的很清楚。但是你發了願的人,過去已經不等於未來,你的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所以,當我們發了出離心之後,還要立定一個誓願,是上求佛道的誓願。我一定要我的讓生命當中,不斷的往佛道的方向走。

一個人,要永遠保持進步,這一點很重要!

因為我們的生命是動態、變化的。你說:我保持原地不動,不可能!生命沒有不動的,你講不動,你是外行人講外行話。生命是一個遷流的……我們是活在一個動態的生命,你只有二個選擇,要嘛進步,要嘛退步。所以我們要讓自己不退步,唯一的方法,就是每天保持進步,這是第一個:「上求佛道」。第二個,在你的生命當中,盡可能去幫助苦惱的眾生,來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

那麼這個就是我們受了菩薩戒之後的第一個,緣眾生苦而發大悲心;第二個緣聖道的功德,而發起上求佛道的心,這是兩大願望。

丁二、自他交換

淨界法師:修道宗范

我們怎麼去對眾生產生大悲心呢?以下,根據寂天菩薩的教授,寂天菩薩的方式叫自他的交換。『自』就是我們愛護自己的心,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但這種心態不好,對我們非常不利的,後面會說明。那麽『他』是愛護他人的心,關懷他人的心,這種心態對我們是非常重要,而且對我們幫助非常大。那應該怎麼辦呢,我們應該把這個愛護自己的心,把它調整為愛護他人的心,這個就是心態上的轉變。這個轉變有三個過程:第一個、你要思惟「自他平等」:

自他於苦皆不欲,願得安樂此心同;

他之求樂亦如我,自他等視求加持。

我們應該要去思惟一件事情,我們內心的心情,想要離苦得樂,但是你不要忽略了一件事情,其實無量無邊的眾生,也想要離苦得樂,這一點是沒有差別的。所以,我們的心跟無量無邊眾生的心,都喜歡遠離痛苦、都喜歡追求安樂,這樣的心情是完全相同的。換句話說:「他之求樂亦如我」,無量無邊的眾生,希望離苦得樂跟我的心情一樣,所以我們應該把自己跟他人,平等的看待,來求上師的加持。

我們一般人,總是覺得自己很重要,這很正常。你看相片的時候,第一個會看誰?一定是看你自己,這是人性。所以人性是自然的。美好的德行要栽培的。

那麼我們一般人只知道自己要離苦得樂,而忽略了其實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他們心中也有這種希望,所以我們自己跟眾生沒有什麽差別,不要老是覺得你很特別,其實我們跟眾生完全一樣,這一點很重要!把自己跟他人的界線打破,不要老是只注意你自己,這個觀念對我們不好。因為我們也沒有什麼特別。你自己很特別,你注意你自己是可以,其實我們沒有特別。

第二個、在平等當中,其實我們自己是比較輕,愛護自己是有過失的,愛護他人是成就功德的。所以我們心態轉變時,意味著我們內心當中功德的出現,看偈頌就清楚了:

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

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相換求加持。

既然我跟眾生都一樣想要離苦得樂,那到底誰比較重要呢?我們應該思惟:我們愛護自己,我們今生的體力,所有的修學都追求自己的快樂,這樣只有一個結果造成自己更多的痛苦!這一點,跟我們原先的思考有點不同,我們好像覺得,我為自己的快樂,我會更快樂,其實這是錯誤。

諸位可以想想看,我們為什麽會痛苦?因為有罪業。那為什麽有罪業呢?因為有無明。為什麽有「無明」呢?因為我們有私心、有「自我意識」。我們總是認為在身心世界中,在剎那、剎那變化當中,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我』,然後對這個「我」產生愛著。由這愛著的結果,跟別人產生對立,然後就→起煩惱→造業→招感痛苦的果報。所以自私自利的心,是痛苦的根源,這個諸位要永遠記住!

為什麽會有痛苦?是我們自己讓自己痛苦!

世間上我講實在話,沒有一個人會讓你痛苦,是我們自己一種愚癡的心,給自己痛苦。所以愛護自己的自私心,是所有罪業、痛苦的根源。反過來,我們把這樣的心態轉成愛他,就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如果我們今天把生命當中把愛自己的心,轉成愛護他人的心,將它當作你生命的理想來實踐,那麽,你會創造更大的功德!

所以「生、佛差別從此出」。為什麽佛陀在因地,也佈施、持戒…這個善業,在他的心中,結果出現了萬德莊嚴;我們過去也曾經佈施、持戒…但是這個持戒的心,在我們狹隘的自私心當中,只是變成一種微小的人天福報。同樣的善業,在佛陀的心態當中,產生廣大的功德;同樣的善業,在我們心中,產生這麽狹隘的果報?因為我們的心態不夠美好!所以眾生之所以變為眾生,佛陀之所以變成佛陀,是因為他們的想法有所不同。

所以:「自他交換求加持」,我們應該把凡夫的自私心,轉成佛陀愛他的心。我們的心態會決定我們的狀態,諸位要知道。正如印光大師說的:你看同樣是水,擰…有比較利益眾生的慈悲心,牠喝了水,轉成了牛奶;毒蛇因為瞋心重,牠也去喝水,轉成毒液;同樣是一池水,牛喝了變成牛奶,毒蛇喝了變成毒液,因為兩個不同的心態,造成了不同的狀態。

藏地的法王,曾經要我們思考,生命就是一個抉擇,你要想想看,當我們今天出現一個天平的時候,左邊是我們自己的安樂,右邊是無量無邊有情的安樂,你會選擇什麽?當然是無量無邊的有情比較重要。所以我們應該要為理想而活,我們應該要實踐菩薩道,以這樣的意樂,來推動我們的善業,不要老是為了自己,這樣的心態才是成就諸佛功德一個正確的心態。如果我們老是自私自利,一輩子沒有什麽成就。這個心態的轉變很重要。有了這樣的認識,再看第三段:

自他交換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

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現在我們也知道:愛護他人的心,對我們是非常有利的,所以開始以我們在因地當中的善因,跟今生所受用的樂果,這種殊勝的因、殊勝的果開始迴向,把我們所有今天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些廣大的福德資糧,迴向給法界眾生,希望他們的苦因跟苦果,都能夠消滅無餘。我們的心態開始去注意眾生。就好像是虛空的風一來一去,產生取捨,我們擇取眾生的苦,而我們施捨我們自身的快樂,發自我們犧牲、奉獻的精神,由此發起大悲心,來祈求上師的加持。

這地方是說:在修學佛法當中,除了所修學的法門,你的心態是很重要的。你到底愛護自己比較重?還是愛護眾生比較多?這個地方會影響到我們未來果報的差別。這個地方,我想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懺公師父常常講的一個觀念,他說我們修行人有三個重點:

解門、行門、性格

這當中他認為性格最重要;我們一個人有天大的解門、天大的行門,性格不好都不行!所謂的性格是什麽呢?老人家說:什麽是一個好的性格呢?只有三個字,就是學吃虧!學吃虧這三個字,我體驗了很久很久,現在有一點心得,我覺得[吃虧]這個道理非常好。我現在很喜歡吃虧,我很希望我付出很多,但是我得到很少。我覺得這個對我非常好,我剛開始對於這樣的遭遇,不是很滿意,但是我覺得在我生命當中,我希望我的吃虧的因緣要越多越好,因為學吃虧的好處實在太多了。

簡單舉兩個例子:諸位,如果你在常住,你付出的很少,結果你得到了很多,你覺得這種因緣好不好?不好!對啊!你在耗損你前生的福報,你付出的很少你得到很多,那你在耗損你前生的福報,那你今生是福報越來越少。那些差額是從哪裡來的?絕對不是從天上掉下來,表示你的生命是在退步當中。反過來,你對常住付出很多,但是沒有人知道,沒有人把你當一回事,非常好!你的生命在進步當中,你這個人前途不可限量、不可限量。這第一個,你不一定有美好的過去,你可能也沒有一個暫時的現在,但是你肯定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如果你很在意你的「未來」,那你應該「學吃虧」!這第一點第二個從學吃虧當中,增加我們的菩提心,培養一種內在的德行。一個菩薩,什麽事都斤斤計較,你很難把菩薩事業做好,某種程度來說,行菩薩道會有很多障礙,需要靠一些願力來支持。

這種「願力」就是:你願意代眾生受苦學吃虧的心情。往往也是這種心情,使令你產生了突破。我們剛開始是發學吃虧的心,來幫助眾生,結果這種心態,反而幫助了我們自己,這樣子的。諸位懂這意思嗎?你學吃虧不一定是幫助別人,因為對方得不得度,有很多複雜的因緣,但是肯定是幫助你,對你肯定有好處。

你們以後學習菩薩戒,菩薩戒有: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三大部分。攝律儀、攝善法這斷惡這一部分,當然菩薩所對治的是貪、瞋,治瞋比較重。攝善法戒菩薩很重視六波羅蜜,特別是智慧的學習。在攝眾生戒這一部分的戒,你把它讀完之後,只有三個字,就是學吃虧。你度化眾生就是學吃虧——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就從這樣的心態當中,慢慢慢慢的成就廣大的功德莊嚴。說實在話,你心態不改變,你不可能進步,因為它是根本嘛!所有的善業,都跑哪裡去了?諸位想想看:你所做的善業,還是是安住在你的心中在你的心中蘊量。如果你的心量狹小,如何培養廣大的功德呢?不可能的事情。我們說一切唯心造。我希望我們:先調整心態,比你去做廣大的善業這件事更重要;你有美好的心態,你才有美好的狀態。

所以在這個地方,自他交換就是說:你要相信我們去幫助眾生,比幫助自己更重要。當心態改變時,生命就完全不同了!

最後講一個小故事,讓諸位去體會一下。這個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的,但重點不在真假,重點是你能不能從這裡得到啟示:

佛陀有一天派一個使者,要這個使者到天堂跟地獄去考察。這個使者首先到地獄去,剛好看到地獄眾生在吃飯,但是每個地獄眾生,都是面黃肌瘦。然後呢,他看到一個現象,地獄的眾生,手上拿的筷子有一公尺長,非常的長。每一個人都把筷子往自己嘴巴夾,結果沒有一個人吃得到,所以弄的很苦惱。這個使者看了之後,非常感嘆,搖搖頭走了。

他又到天堂去了,看到天堂的人,每一個天人氣色非常好,容光煥發。剛好也在吃飯,筷子也是一公尺長,但是大家拿筷子是夾給別人吃;你夾給我吃,我夾給你吃,大家吃得很高興。

這個筷子就是我們的心態,你有兩個選擇:如果,你的筷子是「往內」,那你的生命就完了,沒有前途。你不要告訴我說,你一天拜幾百拜,都沒有用,因為你根本的方向是錯誤的,是自私的心態。事實上,『筷子』的方向,有兩種選擇:第一個「往外」,第二個「往內」,所產生的結果完全不一樣。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有兩種選擇:第一、為你自己而活;第二、為別人而活;慈悲心跟自私的心,但是你選擇了以後,你要為你自己選擇的付出,得到一個結果。

所以,「諸法因緣生」,這個『因緣』前面講過,就是你的心態。所以,我們講如是「因、緣、果、報」;你的心態,能決定你的「種性」,也就決定你未來生命的一個結果;你的精進,只是讓結果出現快跟慢而已。所以,你的心態已經決定了方向,而你的資糧力、你的精進與否,只是讓這個結果出現的快、出現的慢,如此而已。這就是我們說的:大乘的第一個根本,確認我們一種利他的菩提心。

我們不是要你做很多事情,其實菩薩道做很多事情與否,那是看因緣,「利他」不是說:從今開始,什麽功課都不作了。不是這個意思!你該做什麽功課,還做什麽功課,但是心態轉變一下,「自、他」的心態轉變一下。你會發覺:當你不再注意自己的身心世界,至少痛苦會降低很多!很多痛苦都是你自己攀緣來的,有一半是依他起性,一半是我們的遍計執,是你的想像力把它擴大了。

這個利他的心好處很多,你今生會減少很多罣礙痛苦,來生你會往無上菩提因緣走,好處很多。所以我希望,在剛開始的時候,你第一步就踏對。學佛啊,你看《法華經》最不好的就是到後面再回小向大、再來調整,那是很多的悲哀,一開始就把它走對,你可以走得慢,但是就把它走對!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星雲大師《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今天各位到這裡來聽佛法,...

佛教不是說的,而是行的

古來的人,修道的人多,得道的人也多,這現在出家的人...

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來做功夫

都攝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這個六...

「息諸緣務,一心行道」這個非常重要

先看總說,師修淨土,久而彌篤。這是一個總說,印光大...

衣食之中無道心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

濟群法師《論自力與他力的融合》

學佛修行有兩大途徑:一曰自力,一曰他力。有人重視自...

為何要強調專修

建立信心之後,再看第二種是就行立信,就是在修行上建...

不受他人控制之六法

不受他人控制之六法: 不成無有自由之奴僕; 不成夫妻...

【大藏經】【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佛教對心的五種描述

我們的所作所為,無不是由我們的心來指揮。我們的心性...

諸佛皆以慈悲為根而行菩薩道

《彌勒所問本願經》 中,佛告訴阿難: 我在因地求道,...

臨命終的心有三種狀態

臨終一關,最為要緊。印光大師先標出整個重點,就是臨...

修行者為什麼必須節制淫慾

從此大文第二,便顯餘義。一、明六天行淫,二、明諸天...

一斤米的價值

一青年向一禪師求教。 大師,有人讚我是天才,將來必...

唯識有何重要意義

問: 唯識法相所明何事?有何重要意義? 答: 唯識法相...

雞蛋算不算素菜呢

聽聞對方吃素,人們通常都會忍不住問一句:雞蛋算不算...

什麼是真正的愚人

【竹窗隨筆原文】 世人以不識字、不解事為愚,此誠愚也...

恭敬稱念觀音聖號即能遠離淫嗔癡

【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臨終提不起正念,阿彌陀佛能把我救走嗎

問: 我們都說要對阿彌陀佛有信心,然後一定要相信阿彌...

慳貪長者的佈施

昔日,在舍衛城有兩位長者,一位名為最勝,一位名為難...

念佛功德能消一切惡業

凡皈依佛法之人,無論男女,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

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今天我們學習《淨行品》偈頌的第一〇七願: 入其家已 ...

【推薦】深圳最大海鮮酒樓改賣素餐 看老闆改變的心路歷程

剛到新梅園圓通素食城(深圳店)時,感覺很是驚訝。一...

印光大師開示化痰止咳丸方

【製法】用荊芥 桔梗 紫菀 百部 白前 陳皮 桑白...

佛教如何解釋各種夢境

我們做了各種夢以後,心裡就會牽腸掛肚,想要找人來解...

【佛教詞典】幻日王

(人名)梵語曰娑羅阿迭多。譯曰幻日。為摩揭陀國之王...

【佛教詞典】僧堂

指禪林中僧眾日常修禪起臥之堂捨。又稱雲堂、坐堂、選...

【視頻】湖南衡陽南台寺

湖南衡陽南台寺

【視頻】什麼叫做用功(道證法師)

什麼叫做用功(道證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