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善用其心,清淨行為

弘恩法師  2021/09/1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善用其心,清淨行為

「巧願防非,離過成德,名為清淨。」巧願,是善巧的願。這個很重要,對於十信位的菩薩來說,他們怎麼去修行呢?

就是通過善巧的願力,來轉換自己的內心。就好比吃飯,我們遇到好吃的東西,就會產生貪心,想要多吃一點;遇到不好吃的東西,就愁眉苦臉,甚至心裡產生嗔恨。但是十信位的菩薩,他修行不應該這樣。

大家看《淨行品》 裡的偈頌:「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當我們吃到美食的時候,你不要貪著它的味道,那是世間法、生死法,是輪迴的法,我們貪瞋癡的念一動,就種下一個輪迴的因。

那應該怎麼辦呢?要時時警策,當吃到美食的時候,就馬上為眾生發願,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希望眾生一切都能滿願,心裡對世俗的五欲不再貪著。

如果遇到不喜歡吃的東西時,該怎麼辦呢?

「得不美食,當願眾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吃到不好吃的食物,也不要厭惡,要思惟菩薩以禪悅法喜為食,通過這種方式迴向給眾生,希望眾生都能得到「三昧食」,不要貪著世俗的粗色之食。世間的食物都是不清淨的,大家想一想,它種植的過程、生長的過程,尤其是現代,使用很多化學的肥料、藥劑等,都是很不清淨的,看著顏色很好,其實都不清淨。

因此,遇到世俗境界的時候,菩薩通過善巧的發願來回轉,巧願防非,防止我們的過失。「離過成德」,離了過失,我們心心念念之間,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功德。

所以,整個《淨行品》 就是告訴我們,要如何在世俗中修利益眾生的菩薩行。菩薩行不單是指給眾生捐了多少錢,幫了多少忙,對於十信位的菩薩來說,更重要的是心裡面的發願和迴向。

大家看《淨行品》裡所有的偈頌,第二段都是「當願眾生」。我們心心念念,都要想到利益眾生,不要捨離眾生。受過菩薩戒的居士就知道,一念捨離眾生,於菩薩戒的戒體都有所違犯,所以菩薩戒有菩薩的學處、菩薩的行處、菩薩的修行。菩薩修行的根本,就是心心念念不要捨離眾生。《淨行品》之於十信位菩薩的修行,就有這種「巧願防非,離過成德」的殊勝,這就叫清淨。

整天煩惱,是因為沒有善法的積累

喜覺支,指心生善法而得歡喜,我們修持善法的時候會心生歡喜。有些人為什麼整天煩惱很重?是因為每天沒有善法的積累,我們放逸、懈怠、散漫,一天到晚,心沒有正念的攝受,所以一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感覺「我這一天又白過了」,於是心中非常懊惱不安。

如果人這一天時時都以正念攝持,不管有事還是無事、忙或不忙,總是在正念當中,就會感覺這一天過得很清明、自在、歡喜,就會有一種法喜,連睡覺也會睡得安穩。

所以我們只有行持善法才能生起歡喜心,善法生起的歡喜心就叫喜覺支。

我們,要這麼向菩薩學習

經文:「詣大小師,當願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我們要善巧承事師長,承事師長的目的是從他們那裡得到法要,安住於種種的修行,所以拜訪師長的時候,要發願「巧事師長,習行善法」。什麼是「巧事」,就是不能用世俗的心去對待法師,現在很多居士把師父當做自己的親人,甚至產生依賴,這都是輪迴的苦因,你這樣拖著師父得不到解脫,挺可怕的,所以不要這樣。我們見師父就是為了學習佛法,從師父的身口意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法。

另外,「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不應見過失」,即不要見師父的過患,如果感覺與這位師父不相應,就合掌退出,再去找相應的師父,不要因此誹謗、非議師父,我們內心要時刻保持對師父的恭敬。對三寶,特別是對僧寶的恭敬,福德無邊。為什麼呢?末法時代,佛法二寶需靠僧來弘揚,恭敬僧寶就是在恭敬三寶。如果天天見出家法師的過失,罪業很大,很容易斷滅我們的善根。

所以學佛人要恭敬每一個出家人,哪怕他是一個假和尚,我們遠離即可,不要去罵他,你知道人家是什麼來路?過去很多聖賢也顯現惡劣的形象。

《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不輕一切眾生,見到任何一個眾生都禮拜「如等現前當來,必定成佛,我終不敢輕慢於汝等」,我們要這麼向菩薩學習。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菩薩行利生之道

利行者,乃菩薩行利生之道也。 大凡悟道之人稱菩薩,未...

對逆境的反應和處理方式

快樂的人與憂鬱的人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對逆境的反應和...

以心境來轉逆境

人生的遭遇,不是好的,就是壞的。在佛法來講,好的就...

舍利弗不成菩薩的緣由

釋迦牟尼佛的座下弟子中,有位名叫舍利弗,他在佛的弟...

心的妙用

看山、看水、看花、看草、看人、看事,看盡男男女女,...

淨與不淨都是心在起作用

一名有潔癖的縣官僱請一廚師。一天,兩人為以什麼為淨...

感恩、懺悔可以清除業障垃圾

修藍博士說,當遇到問題的時候,你不要想因為什麼問題...

菩薩布施,等念怨親

菩薩知道貧窮之人就心懷多怨,所以首先要行財布施,把...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大藏經】【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大藏經】【註音版】供燈儀軌

供燈儀軌...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放下即自在

一個裝過臭水的容器需要清洗空置,一隻裝過牛奶的杯子...

唯識無義,一切法的受用是自變自緣

於定心中,隨所觀見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無別青瘀等...

朋友的四種類型

人生的朋友大致可以分成四種類型: 一種是在歡樂的時...

【推薦】打佛七的利益和注意事項

一、佛七的內涵 佛七,也稱打佛七,指的是淨業同修集中...

煲湯不放肉,也能很好喝

中國人喜歡喝湯,尤其是廣東人,老火靚湯是必不可少的...

弘一大師自述「不堪迴首」的人生

他是20世紀中國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前半生,他學貫東...

因緣果報如影隨形

《大莊嚴論經》中馬鳴菩薩提到,若是造作善業,自然就...

末法時期如何選擇善知識

問: 末法時期善知識很重要,該怎樣選擇呢? 大安法師...

大安法師:無醫藥可治時,學淨土的該如何做

問: 如有親屬有病,無醫藥可治時,淨土法門弟子該如...

手淫之人易被人輕賤的6大原因

眾所周知,邪淫是很損福報的,貴人若邪淫,則會淪為低...

拜佛的兩大誤區

我每天住在普濟寺,這是普陀山的首剎。那我們自古以來...

在家眾可否在寺院用齋

【原文】: 俗人本非應齋食者。然須借問,能齋與食;不...

曾國藩的人生「三貴」

曾國藩是晚清末年的中興四大名臣,他一生恪守立德、立...

這裡不是我們的久留之地

小時侯讀《一千零一夜》,記得裡面有這麼幾句話:塵世...

太強的自尊,會蒙蔽你的理性

【我慢】 這種那就更多了,你講得很有道理,他就不服你...

無間地獄的因與果與無間的由來

無間地獄的果是由什麼因造成的?經中講有四種恩太大,...

【佛教詞典】六神通

梵語 sad abhijāh。又作六通。指六種超人間而自由無礙...

【佛教詞典】曇摩難提

(人名)Dharmānandī,比丘名,譯曰法喜,兜佉勒人,...

【視頻】慧律法師《華嚴要義》屏東蓮雲寺

慧律法師《華嚴要義》屏東蓮雲寺

【視頻】大安法師《住處供養地藏菩薩能得十種利益》

大安法師《住處供養地藏菩薩能得十種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