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有兩種人念佛最老實

佛智法師  2021/03/02  大字體  護眼色

有兩種人念佛最老實

念佛是我們的生命,那什麼是養分呢?就是法義的學習。往生靠什麼?我們的法身慧命靠什麼?靠念佛。如果不看書,不聽法,我們能夠堅持念下去嗎?就像一顆種子,如果是西瓜,種下去之後,這就是因,肯定結的是西瓜,這個沒有問題。那如果不曬太陽,不澆水,也不施肥,也不除雜草,也許最後還是死掉。

念佛的生命,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講,需要法義的學習作為養分。至於那些不需要法義學習,只要念佛就可以的人,除非他真的是這種根器。

能夠不學習,也能老實念佛不改變的人,印光大師說,只有兩種:「惟上智與下愚而不移。」

第一種,就是上智。

什麼是「上智」呢?就是通宗通教之人,像蕅益大師這樣的,什麼都通達了,他去念佛,就萬牛莫挽。因為他心中沒有任何疑惑,所有教理都通達了。他們的智慧達到了極限,深入經藏,明白教理,然後才來老實念佛。他們不會再去廣學多聞,不會去學大乘藏,就能老老實實念佛了。

他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念佛的殊勝,這種人很容易老實下來。

第二種,就是下愚

有些老頭、老太太真的可以,對他講什麼是自力他力、四聖道、淨土啊,他說:「師父,我都聽不懂你在講什麼!」甚至有些老菩薩,不僅聽不懂講的內容,連普通話都聽不懂,但能聽懂「南無阿彌陀佛」。這些老菩薩很慈祥,到寺院也不多話,每天笑呵呵的,就是念佛、做事,見到師父也很恭敬。

這樣的人,聽不聽法都可以,他每天自然就有法喜,時時刻刻就處在一種法喜充滿的生活,處在被光明攝取的自我滿足的狀態,他自可以念佛一輩子。

所以,「惟上智與下愚而不移」,這兩種人,他不會移動,不會改變:上智的人明白老實念佛的道理,他老實念佛;下愚的人不明白念佛的道理,他也老實念佛,這一點是最可貴的。

下愚的人,如果能夠老實念佛,甚至超過上智的人。他不懂道理也能夠老實念佛,問他為什麼要老實念佛,他也不知道,但是他能夠老實念佛——這種人是宿世善根深厚。

但是,我們絕大部分人,是不是這兩種人呢?我們是不是上智呢?估計都不是,因為佛教的書,我們都沒看過多少本,通宗通教更談不上。我們是不是下愚呢?可能也不算,因為我們還會到處跑動,會好奇,也想做一些事情。那麼剩下的人,印光大師怎麼講呢?「餘皆看自己努力」,就要看自己努不努力了。

真正能夠只念佛、不學法的人太少了,絕大部分人是需要陽光,需要雨露,需要種種的滋養,這個滋養就是法義的學習。所以,念佛是生命,法義學習是養分。

我們需要通過法義的學習,來紮根自己的信心,使念佛能夠相續。有法義的學習,就像一棵樹紮在很肥沃的土壤裡面,有陽光,有雨露,有養分,這樣念佛信心充滿。

生死事大,當老實念佛,一切的法義學習,只是為了讓這顆不安的心停下來,老實下來,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淨土成佛,不再輪迴受苦。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阿彌陀佛時時刻刻都在護念著我們

今天和太太(指奶奶的母親,係我們當地的習慣稱謂)通...

濁亂惡世成就易往卻非易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

念佛和八十八佛哪種懺悔力量大

問: 念佛需要拜八十八佛懺悔業障嗎?不是至心念佛能...

不能至心就不能往生嗎

問: 《無量壽經》十八願說的至心信樂,標準是什麼?不...

如何以念佛來對治雜念

如何以念佛來對治雜念? 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把...

收攝六根,調伏愛取

這個聲聞法這一塊我們講過,我們只用聲聞的一部分的概...

倓虛大師開示隨息念佛法

還有一種最方便的法子,就是呼吸念佛。 行人端身正坐,...

蓮宗四祖法照大師畫傳

一、禪觀入定,得睹遠師 法照大師(公元747821年),身...

忘失眼前生死大事的設想

【原文】 庚午四月,先太夫人病革時,語子孫曰:舊聞地...

佛教之三種簡易修持法

今天承諸位善友請我演講。我以為談玄說妙雖然極為高尚...

為大眾服務應該要有慈悲心

不管執事(執事是指在僧中做事,服務大眾的人)也好,...

不要怕錯,只怕不做

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是必然的理則,否則將滯留停...

佛視病人如親子

佛住在舍衛國時,有一位長者,請佛及眾僧去受供養。那...

印祖念佛經驗之談

印祖在《一函遍復》中提出了念佛的一個總的原則:不管...

為亡者做功德,比燒紙錢更有用

【其後家內婢生一子,未滿三日而乃言說。稽首悲泣,告...

色法的由來

色法在唯識學的定義叫做質礙,質是具有質量、重量,礙...

宣化上人:三毒是害人的魁首

人有貪心,永遠不快樂。若是不貪,就有快樂,所以要止...

星雲大師:生命如水

水有四德:沐浴群生,流通萬物,仁也;揚清激濁,蕩去...

佛陀身邊千二百五十常隨眾的由來

佛經中常出現佛的常隨眾大比丘僧千二百五人,這一千二...

修學淨土法門應該注意的事

1、依止佛陀經典參考相應祖師論著。 2、不宣揚神通感...

從六條路入佛門

各位善知識,大家在此講堂聚會,對佛教一定有興趣。有...

六根與六塵

過去,佛陀與眾多比丘住在庵羅林的精舍時,某日,許多...

【佛教詞典】十二處

十二處者,謂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

【佛教詞典】五俱意識

【五俱意識】 唯識宗將第六意識的功用分為兩類,一者五...

【視頻】崇慈法師《慧遠大師》

崇慈法師《慧遠大師》

【視頻】濟群法師《人生五大問題》有聲書

濟群法師《人生五大問題》有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