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轉紛諍為正義.化戾氣為祥和

寬運法師  2014/12/0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轉紛諍為正義.化戾氣為祥和

面對今日社會種種紛諍、不安、惶惑等亂象,我們要如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呢?其實,世間的事情都是相對的,可是在現實生活當中,許多人卻經常從自己得失的角度來衡量事情的好與壞,有些人每天都為蠅頭小利而樂而憂,而悲而喜。然而,由於人們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象,不知道有很多事情其實無法馬上判定是福是禍──許多時候,得到未必是福,失去也不一定是禍。沒有挫折就不會有智慧,沒有付出就難以有收穫,任何事情都必須付出代價。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古語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禍與福的關係,其實是互相依存的,而且可以互相轉化。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在一定的條件下,福會變成禍,禍也可能變成福。但「福禍」間的轉化,到底要什麼時候才可能出現呢?「盛極必衰,物極必反」,是必然的真理,故《周易》裡有「駁極必復」和「否極泰來」的言詞,都是向好的方面轉化的期待。

因此,反觀現時社會局面的混亂與不安,不禁令人對「盛極必衰,物極必反」此一道理,作更深一層的省察與思維。什麼是福、什麼是禍呢?世間的禍福應如何如何去釐定呢?正如《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之受禍受福並不是上天賜予的,而是自己造成的,所以佛法說「一切唯心造」,命運決定在自己。可見,社會、人生的種種問題、煩惱,其根源乃在於我們的「心」。這個「心」就是禍福之本、禍福之源,所謂「心能生萬物,心能造萬物」;「心淨則國土淨」,心染則國土染,人的行為其實都是由思想所支配;有怎麼樣的思想,就有怎麼樣的行為;有怎麼樣的行為,就有怎麼樣後果,這是一連串的關係──佛教稱之為「因果」。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真正免禍得福,得到安樂、幸福的生活,乃至從凡夫到菩薩、從眾生到成佛,就必須努力實踐以下幾個原則。第一,要以慈悲為中心;第二,以因果為指導;第三,以善惡為行為標準。

(一)、要以慈悲為中心

以世間而言,「仁愛」可以說是我們中國數千年來的傳統思想,我國傳統文化的中心其精髓就在這兩個字。儒家「德治」的思想,其基礎就來源於「仁愛」。我們中國人的祖先所提倡的、所強調的,就是要以「仁愛」為中心。

何謂「仁愛」呢?「仁愛」的體現,在於人與人之間要達到和諧,所以《中庸》說「以和為貴」。那麼,在這個「和」的原則之下,子女對父母要盡孝道;兄弟之間要和睦;後輩對長輩要尊敬;朋友之間要相互信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如此形成的倫理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就叫做「倫理道德」或「公德」。這個道德標準是以仁愛為中心,體現在人與人之間要以達到仁愛為主。家庭、父母、兄弟、夫妻、兒女、朋友之間、上下級之間,能達到這個標準,就是「和為貴」的具體呈現。這樣的話,人間就沒有爾虞我詐,就不會互相欺騙、攻擊;整個社會自然就德化了,就會呈現出一種和合向上的現象,就能達到「德治」的理想。就像萬物,到了春天在和暖的陽光之下,就會欣欣向榮。萬物欣欣向榮,就有生氣,而不是殺氣。這個「仁愛」思想是我們中國數千年以來的傳統思想。

人能如此,就與天心相合,就一片和氣,就有種種吉祥的現象,所謂「和氣致祥」。反之,人類互相爭鬥、互相欺詐,就會與天心不合,就會出現種種不正常的現象,例如氣候反常、風雨不調,各種災害頻生,這叫做「禍」。所以「仁愛」這個根本思想實在是非常的重要。在中國古代哲學中,無論是儒家或道家,在這方面都講得很多,尤其是《易經》的內容更是精微深奧,意義深刻。

若以佛法來說,佛教的原理則較高,由仁愛上升到慈悲,這個範圍就更廣大了。慈悲遍及於生物,遍及於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那就比仁愛高等多了。佛教無論是從理論上、實踐上,抑或是從內心修養上講,都講得更高、境界更深;不過一般人可能無法一下子達到,唯有菩薩才能做到,所以我們就要學菩薩,學菩薩的大悲、大智、大願、大行,以「慈悲」為中心,以慈悲為出發;有了慈悲,一切問題自然能夠迎刃而解。

(二)、以因果為指導

佛教的道德就是以「因果」為指導思想。宇宙世間萬事萬物,無論是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人生現象,一切一切都離不開因果法則。正如《法身舍利偈》所說:「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佛陀最初說法就是說因緣生法:一切萬物、一切事相沒有因、沒有緣起,就沒有果。誰也不能否定因果法則。萬物是相對的,有善就有惡;有清淨就有污染;有無明就有智慧;有煩惱就有菩提,不同的因緣,就有不同的果報,這是絕對肯定的──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為善受福,作惡遭殃」。這在唯識法相上講,有六因、四緣、五果。從三世流轉來講,有十二因緣,其中的關係都講得很微細。

在佛教經典中,說到人生現象、社會現象的,有這幾句話:「自作自受,共作共受,先作後受,不作不受。」這是因果法則,自己造了,自己就要受;大家造了,大家就要受。我們先造了這個因,時間成熟了自然就要受這個果。無論時間長短,或今生或來世,都必須要承受,誰也無法逃避。所以說,不作就不受,不造因自然就不會有後果。現時香港社會混亂、不安的局面,到底是誰造成的?香港每一個人其實都有責任。

因此,我們學佛,就是要在起心動念處時時以因果法則警戒自己、規範自己。試想,如果一個人連妄念都不起,還會做惡事、做壞事嗎?以佛法來說,起妄念就是造「業」;為佛弟子者,必須要做到身、口、意三業清淨;而身業、口業都由意業發動,也就是說,一切以思想為先導,沒有思想就沒有行動,所以我們要關注、守住自己的思想。

如果我們真的懂得、明白了因果,自然就會在思想深處時常警惕自己,要正確分辨什麼是善惡、邪正;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上殺人、放火、搶劫、貪污、腐敗、欺詐、色情、吸毒、販毒等罪行,那些以身示法的人,不但損害了自己、破壞了家庭,還危害了社會。究其原因何在呢?就是因為違背了因果,他們起心動念都是惡的、壞的,處處損人,處處害人。所以我們要以因果為指導思想,才能建立真正的道德、法治、和平的社會。

(三)、以善為行為標準

現在世俗很多人都講道德;但為什麼這個所謂「道德」常常行不通、常常出現問題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因果,甚至是否定因果。既然否定因果,那還什麼道德可言呢?所謂「善行」,若以佛教的定義來說,「善」以利他為前提,而利益他人的結果,最終還是利益自己,所以佛教提倡「自利利他」、「自他兩利」;不單現在有利,將來也有利;這就稱之為「善」。但是這個「自利利他」,要如何才能做得到呢?

據《優婆塞戒經》載,佛陀告訴善生:菩薩須具足八法,才能自利利他:

一者、壽命長遠:壽命是指世間壽命而言,壽命長遠的菩薩,成就的功德多,自然自利利他的事業亦大,若壽命短促,成就的功德少,自利利他的事業也小。菩薩求壽命長遠,也是自利利他功德的一種。

二者、具上妙色:這是指色身之相應具莊嚴功德,凡修養功夫高的人,其外在的色相也會表現莊嚴的氣度,令人見了生敬畏心,所以有上好的妙色莊嚴,可自利利他。

三者、身具大力:這可以分為五力、十力、十三力等等,無論是多少力,菩薩都應修學具足,方可自利利他。

四者、具好種姓:這是依印度古代社會型態說的,當時的印度,分四大種姓。婆羅門、剎帚利是貴族種姓,是好種姓;吠舍、首陀羅是賤姓。凡生於婆羅門種姓者的菩薩,較能自利利他。這不是根據階級觀點,是依因果觀點而說的。因為凡過去世造諸善業者,必生好種姓之家;因善根因緣成就菩薩,所以較能自度度他、自利利他。

五者、多饒財寶:修菩薩道必須修布施,修布施有賴多財,所以凡有多饒財寶的菩薩,較能自利利他。

六者、具男子身:菩薩有男子、女子之分,二者比較,男子身菩薩諸多條件勝於女子菩薩,故較能自利利他。

七者、言語辯了:就是辯才無礙,菩薩於諸經義,必須一一明瞭,才能辯才無礙,用以自利利他。

八者、無大眾畏:這可分為自、他二解,自無畏者,是自己於大眾前說法無有所畏;他無畏者,是眾生樂與親近而無所畏。無論二者中屬於何者,都能自利利他。

相反地,「惡」就是以損人為前提,以致自害害他,最終損害的還是自己;不單現在不好,將來也不好;這就稱之為「惡」。這個善惡的定義是相當標準的,因其中蘊含因果道理在內。所以學佛人要以智慧為先導,以利他為前提,在行為上,我們首先必須要有利人的念頭,不要處處只想到自己;利他就是「善」,利益眾生就是「大善」;害他就是「惡」,害一切眾生就是「大惡」。小惡就受小苦,將來的果報較輕一點;大惡就受大苦,三塗地獄的報應都有可能。不單現世受苦,死了以後還要在三塗(地獄、餓鬼、畜生)中再受報,那是非常可怕的。

由此可見,善、惡兩個方向,兩條道條,到底哪一條可行、應行,自然就很清楚了。

結語

「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句話是絕對正確的。所以我們要對自己一切行為,承擔責任。我們不要怪責別人、怪責社會,我們要檢查自己,自己的心才是禍福的根本。我們願意走「善」的道路、「福」的道路,還是願意走「惡」的道路、「禍」的道路呢?在現今價值迷失的社會中,尤其是年青人好高騖遠、盲目追求理想的心態,很容易就會判斷錯誤、選擇錯誤、很容易就會走錯方向;如果萬一不小心真的走錯了或做錯了,就要懂得覺悟、懂得「回頭是岸」;知錯能改是永不嫌遲的,怕就怕我們執迷不悟,知錯不改,以致一錯再錯,這樣的話,誰也幫不了我們,將來苦果出現之時,才識得後悔,可惜為時已晚矣。

在現實生活中,大部份人往往往都是以我為中心的、都是我執、我見,都是自私自利的,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別人;只看到片面,看不到全面;只看到表象,看不到本性或本質;所以佛法就是教導我們要打破我執,放寬心懷,提升道德境界,以大眾利益為依歸。因此我們學佛就要好好觀察自己、調節自己、反省自己、改善自己,令自己在行為上有所軌範,確實能做到不偏不倚、不過不失,那就是必須要以慈悲為本、以因果為指導、以善惡為標準,力求真正做到止惡行善,積極助人,自他兩利。佛教自利利他的精神,使人明白人生的最高價值在於為人類社會謀求幸福,成就人們高尚的內心世界,養成高尚的人格,突破小我,成就大我,從而達致淨化心靈、和諧社會的目的。如此人們才能獲得光明、喜悅、自在的人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寬運法師文章列表

八正道與改善人群生活

太虛大師說:佛說之八正道,乃依之觀察人生宇宙真相而...

為什麼要以「和」為貴

中國古代以和為最高的價值。孔子弟子有若說:禮之用,...

性盡人己參天地,心同日月耀陽春

你若能會得,就是百草頭上祖師意。 末法時代,就是人心...

如果有人跟你爭執,你就讓他贏

性如體,識如用,性是我們的本體,意識就是我們產生出...

生活不是戰場,無需一較高下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

【東林原創漫畫】夫婦間的解怨妙法

【東林原創漫畫】夫婦間的解怨妙法...

世間人很喜歡看熱鬧,最愛看你生氣

你要記住師父這句話:整天想要報復別人,你就先倒了,...

古人的10句家風名言

治家以和平兩字為主。 這是清代學者錢泳在《履園叢話治...

【大藏經】【註音版】慈悲藥師寶懺

慈悲藥師寶懺...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慾望適度則為利,過度則為害

如果生活是海,那麼慾望如潮。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欲...

起心動念一舉一動,全部都是佛法

我們往往搞錯了,以為所謂修行就是說我每天抽一個小時...

無視生命的苦痛 源於心靈的麻木不仁

《論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宰我問孔子:爹媽死了,非...

淨土諸祖師對「信」的闡述

淨土法門以仰仗彌陀願力往生安養為本質內涵,所以深信...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白話解釋

蓮池大師所作《戒殺放生文》,精闢圓頓,事理兼備,悲...

具此三福,則淨業大成,往生上品

戒定慧三學,為學佛及修淨業者之根本,而戒尤為要,故...

血肉施蟻的烏龜

一時,佛在舍衛城,有憍陳如等五比丘得到了羅漢果,八...

工作特別忙,沒有時間念佛怎麼辦

按:印祖在《文鈔》裡講信願行中的持名正行,主要是從...

法愛法執是修行的障礙

法愛,簡單的定義就是:自己認為自己的法很了不起,生...

禪宗的觀心方法

真正的禪宗很簡單,五代以前的祖師,就是用直指人心,...

善導大師:水火二河白道喻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為行者說一譬喻,守護信心,以...

凡在三界裡打滾的,這些都是障

但凡在三界圈裡面打滾,所有的家人呀,親人呀,好友呀...

水喻成功人生的三種境界

一位年輕的商人被搭檔出賣,人財兩空,痛不欲生,決定...

即心是佛,云何識自心

洪州黃檗希運禪師。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

老僧坐一日,勝過千年忙

晚年的大安禪師終日端坐,不言不語,無所事事。大家在...

印祖因念佛痊癒眼疾,而對淨土起信

印光大師出生六個月大的時候曾經患過比較嚴重的眼病,...

【佛教詞典】清淨法界

【清淨法界】 p0961 佛地經論三巻三頁云:清淨法界者:...

【佛教詞典】世俗

何等世俗故?謂以世間道摧伏種子所得滅,是故世尊別名...

【視頻】南無觀世音菩薩(開松老和尚唱誦)

南無觀世音菩薩(開松老和尚唱誦)

【視頻】妙境法師《智達法師地獄受苦的啟示》

妙境法師《智達法師地獄受苦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