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世有諸天鬼神其數甚多,何唯供養此十二天

2021/02/23  大字體  護眼色

世有諸天鬼神其數甚多,何唯供養此十二天

在不空大師譯《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中有這樣一段普賢菩薩自問自答的話:

問:世有諸天鬼神,其數甚多,何唯供養此十二天?安立國土,萬姓安樂。

答:謂十二天,總攝一切天、龍、鬼、神、星宿、冥官,是故供養、了知此十二天,即得一切天、龍等護也。

可見供養此十二大天意義非凡,何況此經乃普賢菩薩【無問自說】,正如‘佛說阿彌陀經’之於淨土宗,佛陀無問自說一樣的特殊。在經末佛陀又道出此十二大天的本地身份。

世尊說:是十二天,乃是往古諸佛,為度眾生而來現也。是故行者,不可依形勢天,唯觀彼天法身莊嚴。

又云:若人隨順我及汝(汝,指普賢菩薩)說,供養是天,於此天像前,講讀‘般若’甚深經法,令此諸天皆大歡喜者,諸天歡喜故,一切眾生皆得歡喜。一切眾生得歡喜故,諸佛亦喜。諸佛喜故,世出世間悉地圓滿。

這裡插一段,在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中佛陀提到有【三福德柱】。

"佛告淨威力士:善男子。有於三法為【福德柱】。福德莊嚴。福德來集。福德增廣。福德無盡。福德大海。福德叵思。何等三。謂:一布施莊嚴。持戒莊嚴。多聞莊嚴。又,淨威力士問佛:世尊。布施莊嚴。淨戒莊嚴。多聞莊嚴。是三莊嚴。何者為最。何者為勝。佛言。淨威。三莊嚴中‘多聞莊嚴’最可稱嘆。最勝尊上無上無上上。善男子。如須彌邊著一芥子。而是施福及淨戒聚亦復如是。猶如芥子。多聞莊嚴如須彌山。善男子。如一小鳥所住虛空。施戒莊嚴亦復如是。多聞莊嚴如餘虛空。善男子。布施莊嚴能作二事。何等二。能除貧窮、成大封祿。淨戒莊嚴亦作二事。何等二。一離惡道。二至善處。善男子。多聞莊嚴亦作二事。何等二。謂能除去一切諸見。能集一切智慧莊嚴。善男子。布施莊嚴是有漏報。淨戒莊嚴亦有漏報。善男子。多聞莊嚴無漏無報。是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應勤精進修多聞慧。"

「講讀‘般若’甚深經法,令此諸天皆大歡喜」。經中言:色天人眾,不耽世財,唯喜順正,所以不輕少施,而悅慈施也。

最後綜上總結兩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①供養諸天貢品多少好壞固然重要,但更重供養之用心和為人之品行;

②供養諸天物質供養雖不可或缺,但依然法供養為最。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說五大施經

佛世尊一時,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苾芻眾俱。 佛...

捨棄慳吝

一位大財主名叫提婆,為人刻薄、愛財如命,不但多方聚...

戴斗笠的地藏菩薩

記得是在八九歲的時候,讀過一個日本民間故事《戴斗笠...

佛說不清淨的布施

佛告訴毗耶娑,有人雖做了好事,但挾帶了功利性的不清...

三位僧人的神奇事蹟,原來佛菩薩就在我們身邊

沒有慧眼,可不要亂說話。讀了下面的文章就會知道,奇...

慳者喜捨

佛陀的大弟子當中,被人讚譽為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

把一切事物看成假的,你就得到真實了

我們若學菩薩,想離苦得樂,在你供養三寶的時候,下施...

慾火害人(普明法師的故事)

唐朝有一位普明法師,是濟川趙氏之子。最初在泰山靈岩...

人生之苦迫及其解脫

吾人因何而講究佛法耶?因吾人既已受得人身,常遇困苦...

偶爾也要檢查一下你的夢境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當然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但是有...

阿彌陀佛今天就來接引,我們會作何反應

一、一個設問 如果阿彌陀佛今天就現身來接我們往生極樂...

了解因果的道理,一切都能操之在己

經云: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以一切諸法,皆...

高聲念佛誦經的十種功德

《業報差別經》: 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 能排...

摩利支菩薩的功德利益

摩利支菩薩,梵語Marici,也作摩裡支菩薩、摩利支天、...

泥土的比喻

佛陀有一段時間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他...

中國古代文人的護生詩

中國古代著名文人中,有許多人對佛教有深厚的情緣,還...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一)前言 很多人以為,佛教是出世的,不主張有家庭...

念佛人與不念佛的人鮮明對比

一談到西方,就是死亡的代言詞,死了就什麼都沒有,非...

星雲大師:快樂之道

追求快樂,是一般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標。一個人如果擁...

勿營明日計,當勉後世義

《俱舍論》云:此中壽不定,末十初無量。謂南瞻部洲眾...

念佛的人,隨緣不動心最重要

大家來打佛七,難免一時間不適應。因為環境和生活條件...

掃除臨終的一切障礙

我們佛教的修學,相對於其他的宗教來說,算是比較多元...

【佛教詞典】家庭經

梵名 Grhya-sūtra。古印度吠陀祭儀綱要書,與「隨聞經...

【佛教詞典】說轉部

(流派)小乘二十部之一。經量部之別名。...

【視頻】道元法師《福慧雙修,願生極樂》

道元法師《福慧雙修,願生極樂》

【視頻】仁清法師《如何敬法》

仁清法師《如何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