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賾禪師勸參禪人兼修淨土

宗賾禪師  2020/09/03  大字體  護眼色

宗賾禪師勸參禪人兼修淨土

【原文】

夫以念為念,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念為無念,以無生為無生者,邪見之所惑也。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第一義諦也。是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則上無諸佛之可念,下無淨土之可生。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則總攝諸根,蓋有念佛三昧,還源要術,示開往生一門。

所以終日念佛,而不乖於無念。熾然往生,而不乖於無生。故能凡聖各住自位,而感應道交。東西不相往來,而神遷淨剎。此不可得而致詰也。

故經云,若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乃至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夫如來世尊,雖分折攝二門,現居淨穢兩土。然本聖之意,豈直以娑婆國土,丘陵坑坎,五趣雜居,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以是為可厭。極樂世界,黃金為地,行樹參空,樓聳七珍,華敷四色,以是為可忻。蓋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須托淨緣,以為增上。

何則,娑婆國土,釋迦已滅,彌勒未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娑婆國土,觀音勢至,徒仰嘉名。極樂世界,彼二上人,親為勝友。娑婆國土,諸魔競作,惱亂行人。極樂世界,大光明中,決無魔事。娑婆國土,邪聲擾亂,女色妖淫。極樂世界,水鳥樹林,咸宣妙法,正報清淨,實無女人。然則修行緣具,無若西方。淺信之人,橫生疑謗。

竊嘗論之,此方之人,無不厭俗舍之喧煩,慕蘭若之寂靜,故有舍家出家,則慇勤讚歎。而娑婆眾苦,何止俗舍之喧煩。極樂優遊,豈直蘭若之寂靜。知出家為美,而不願往生,其惑一也。

萬里辛勤,遠求知識者,蓋以發明大事,抉擇死生。而彌陀世尊,色心業勝,願力洪深,一演圓音,無不明契。願參知識,而不欲見佛,其惑二也。

叢林廣眾,皆樂棲遲。少眾道場,不欲依附。而極樂世界,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既欲親近叢林,而不慕清淨海眾,其惑三也。

此方之人,上壽不過百歲。而童癡老耄,疾病相仍,昏沉睡眠,常居大半。菩薩猶昏隔陰,聲聞尚昧出胎。則尺璧寸陰,十喪其九。而未登不退,可為寒心。西方之人,壽命無量,一托蓮苞,更無死苦,相續無間,直至菩提。所以便獲阿惟越致,佛階決定可期。流轉娑婆促景,而迷於淨土長年,其惑四也。

若乃位居不退,果證無生,在欲無慾,居塵不塵,方能興無緣慈,運同體悲,回入塵勞,和光五濁。其有淺聞單慧,或與少善相應,便謂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詆訶淨土,耽戀娑婆,掩目空歸,宛然流浪,併肩牛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擬比大權菩薩,其惑五也。

故經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則不信諸佛誠言,不願往生淨土,豈不甚迷哉。若夫信佛言而生淨土,則界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謝人間之八苦,無天上之五衰。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唯顯一乘之法,決定無三。歸依一體三寶,奉事十方如來。佛光照體,萬惑潛消。法味資神,六通具足。

三十七品助道法,應念圓成。三十二應隨類身,遍塵剎土。周旋五趣,普被諸根。不動一心,遍行三昧。灑定水於三千,引眾生於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圓滿。然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蓋解脫之要門,乃修行之捷徑。是以了義大乘,無不指歸淨土。前賢後聖,自他皆願往生。凡以欲得度人,先須自度,故也。

嗚呼,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失人身,萬劫深悔。故率大海眾,各念彌陀佛。百聲千聲,乃至萬聲,迴向同緣,願生彼國。竊冀蓮池勝會,金地法明。綺互相資,必諧斯願。操舟順水,更加櫓棹之功,則十萬之遙,可不勞而至也。

元祐四年冬,宗賾夜夢一男子,烏巾白衣,可三十許,風貌清美,舉措閑雅,揖謂宗賾曰,欲入公彌陀會,告書一名。宗賾乃取蓮華勝會錄,秉筆問曰,公何名。白衣者雲,名普慧。宗賾書已,白衣者雲,家兄亦曾上名。宗賾問曰,令兄何名。

白衣雲,家兄名普賢。白衣者遂隱。宗賾覺而詢諸耆宿,皆云華嚴離世間品,有二大菩薩名。宗賾以為佛子行佛事,助佛揚化,必有賢聖幽讚。然預此會者,亦豈小緣。普賢變名易號,不知誰何。今更以二大菩薩為首雲。

【譯文】

如果以念佛為有念,以往生為有生者,此乃是常見之過失也。若是以不念佛為無念,以不求往生為無生者,此乃是受邪見之所迷惑也。念佛的當體即是無念,往生之當下即是無生,如此才是中道第一義諦。是故以實相本際之真如理地來說,則不受任何一塵之染著,如是則上無諸佛可以憶念,下無淨土可以往生。

若是論及佛法之事相門中,則不可舍離任何一法,如是則總攝一切諸根塵識一切法也。因為所謂的念佛三昧者,乃是歸本還源之要術,指示開通往生極樂淨土之一道門路。所以雖然終日念佛,而不乖離於無念;雖然心中熾然發願求往生,而不違背於無生。

因此能夠凡夫眾生與彌陀聖人雖然各自住於其位,而能彼此感應道交;東方與西方雖然沒有互相往來,而神識卻遷往於清淨國土,這實在是真實而不可質疑的啊!

是故《阿彌陀經》云:‘若有人聞說阿彌陀佛之後,能至誠一心執持名號,乃至是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釋迦世尊與阿彌陀佛,雖然分別以折伏、攝受二種法門,示現居住於穢土與淨土兩個世界。

然而依照二位聖者之意,豈只是以娑婆國土,充滿高低的丘陵坑坎,五趣混雜而居,土堆石礫諸多山丘,污穢濁惡充滿於世界,以此而為可厭離之境。而極樂世界,黃金為地,行樹高大而參天,樓閣高聳以七珍為飾,蓮華以青黃赤白四色而開,以此而為可欣求的。

實在是因為初發心入道之人,忍力尚未純熟,必須依托清淨之外緣,以為增上修行之力。

何以如此呢?因為娑婆國土,釋迦世尊已經滅度,彌勒菩薩尚未降生;而極樂世界之中,阿彌陀佛如今現在說法。娑婆國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只能徒仰其嘉名;而在極樂世界之中,彼二大菩薩,可以親近而為殊勝之良師益友。

娑婆國土,諸魔競相造作,惱亂清淨修行之人;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大光明之中,決定沒有魔擾之事。婆娑國土,邪見邪聲擾亂心智,女人色態妖惑而使人淫逸;極樂世界,流水花鳥樹林羅網,皆能宣說妙法令人修行。並且正報清淨,沒有女人之果報。那麼修行者之外緣條件之完備,沒有一個比得上西方極樂者。信心淺薄的人,常常隨便就懷疑譭謗。

我曾經評論說:此方之人,無不厭惡俗世屋舍之喧鬧煩躁,而仰慕寺院蘭若之寂然幽靜。是故如果有人舍家而出家者,則必定慇勤地讚歎。然而娑婆世界具足的種種眾苦,又何止如世俗屋舍之喧鬧煩躁而已?

極樂世界之優遊自在,又豈只是和寺院蘭若之寂靜一般而已?知道舍家出家很好,而卻不願往生西方修道,這是第一個疑惑也!

出家之後千山萬里辛勞勤苦,向遠地去尋求善知識,就是為了要發明心地、明心見性,抉擇生死之大事。而阿彌陀佛,其色相端嚴,智慧具足,一切淨業圓滿殊勝,四十八願願力洪深,只要阿彌陀佛一旦發出圓滿之音演說佛法,則一切眾生無不明瞭契悟。願意到處參訪善知識,而卻不想要親見阿彌陀佛去學習佛法,這是第二個愚癡迷惑啊!

此外參訪時若是遇到大叢林有廣大住眾,則樂於依止居住。住眾較少的道場,便不想要依附安居。然而極樂世界當中,一生補處的菩薩,其數甚為眾多。諸多最上功德的善人,皆能聚會於一處。既然想要親近大叢林,而卻不仰慕極樂世界的清淨大海眾菩薩,這是第三個愚癡迷惑也!

此娑婆世界之人,最上的壽命不過是一百歲,而童年愚癡老時衰殘,還有疾病相連,昏沉睡眠,一生之中已經佔了一大半。菩薩還有隔昏隔陰之迷,聲聞尚且在出胎時迷昧不知前世,如此則寶貴如同尺璧之一寸光陰,十分已經喪失其九分,然而卻仍未能登於不退之地,實在是令人寒心。

而西方極樂世界之人,其壽命無量無邊,只要一旦托質蓮胎,則更無死亡之苦,能夠相續無間地修行,直至成就菩提為止。所以只要一往生便可獲得不退轉之位,佛果決定可以期待而得之。寧願流轉於娑婆世界短促之光景,而不願意求生極樂世界壽命之長年,這就是第四個愚癡迷惑也!

若是真的能夠位居於不退之位,證得無生之果,在五欲中而無慾執,居六塵裡而不染塵,才能興起無緣之大慈,運行同體之大悲,回入娑婆世界塵勞境界當中,和光於五濁之中廣度眾生。

若是只有淺陋之見聞、單薄的智慧,或是只與微少之善法相應,便自認為永遠超出四生之流,高登超入於十地之中,詆毀訶斥西方淨土,耽戀執著娑婆世界,則必定一無所得、而掩目哭泣空手歸去,將來在生死之中宛轉流浪,與牛馬畜生併肩而行,並且接續於地獄之中。真是不知自己是何人,而想要比擬於大權示現之菩薩,這就是第五個愚癡迷惑也!

是故佛經中說:‘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如果不願意相信諸佛誠實之言,不願往生西方淨土,豈不是非常的愚癡迷執嗎?若能夠相信釋迦牟尼佛之言,而往生於西方淨土,則是三界繫縛所不能拘束,劫末之災所不能傷害,遠離了人間之八苦,無有天上天人五衰之惱,尚且沒有惡道之名,更何況是有真實的惡道在淨土中呢?

極樂世界唯有開顯一乘究竟之法,決定沒有三乘之權說,歸依於自性一體三寶,奉事於十方世界之如來。阿彌陀佛放光照攝其體,萬般煩惱迷惑暗中消除,以佛法之禪味資養心神,六種神通圓滿具足。三十七品助道之法,應念之間圓滿成就。三十二種隨類應身,遍滿於塵剎的國土,周旋於五道眾生之間,普遍教化諸般根器。

不動於一心真如之體,而遍行於種種三昧,遍灑定水於三千世界,引導眾生出離火宅。如是自利利他,皆悉能夠圓滿成就。此即是唯心之淨土,自性之彌陀也,乃是解脫生死之要門,修行佛道之捷徑。是以了義之大乘經典,無不指歸於極樂淨土。前代之賢人、後世之聖者,無論自身或令他人皆發願往生西方淨土。凡是想要度化他人者,首先必須要自我度脫是也!

嗚呼!人們如果沒有深遠的思慮,必有近身之憂患。一旦失去人身,便要萬劫深深懊悔。於是率領大海之眾,各個稱念阿彌陀佛百聲千聲,乃至萬聲,迴向有緣之眾生,期願皆得往生彼極樂國土。

期望能夠得生於極樂世界的蓮池勝會,生於黃金之地、得到佛法之光明。只要大家互相勉勵資助,必定能夠圓滿達成此願。操持著順水之舟船,更加上櫓棹水槳之功,則十萬億國土之遙遠,便可不涉辛勞而到達。

元估四年冬天,宗賾夜裡夢見一名男子,戴著黑色的頭巾,穿著白色之衣服,年約三十歲左右,風姿面貌清新美好,舉止行動飄逸優雅,以手作揖告訴宗賾說:‘我想要加入長老的彌陀念佛會,希望能夠書寫一名會員。’宗賾乃取出蓮華勝會的記錄本子,手中秉持著筆問曰:‘先生何名?’白衣士人云:‘名普慧。’

宗賾書寫之後,白衣士人又云:‘我的家兄也要書寫會名。’宗賾問曰:‘令兄何名?’白衣士人云:‘家兄名為普賢。’說完之後白衣人便消失不見。宗賾夢醒之後詢問諸長老大德,大家都說:‘《華嚴經》的〈離世間品〉,有兩位大菩薩之名。’宗賾我認為佛子推行佛事,幫助佛陀宣揚教化,必定有聖賢菩薩暗中讚助,然而菩薩能來參預此勝會者,可見念佛求生淨土豈是一個小因緣而已!普賢菩薩常常變換名字、改易稱號,不知道誰也許是菩薩呢?因此如今更以二位大菩薩作為會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地藏菩薩亦弘揚念佛法門

問:在一些打地藏七的師兄眼裡,好像對一句佛號念到底...

靜坐的方法

至於問到靜坐的方法有多少種的問題,據我所知,只有一...

發起往生的願力

到了晚年,尤其五十歲以後,你最好都攝六根,不敢說做...

大安法師:冤親債主能否臨終障礙往生

問: 請教大安法師,如果沒有解決好與冤親債主的關係...

極樂世界才是我們的家鄉

那這個專攝念佛人歸於淨土。這個歸就是歸還。這個歸給...

往生極樂世界九品蓮位圖文詳解

上品上生: 往生之因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

幹任何事,決心和長遠心很重要

今天我聽到這樣的言論:我們到這裡參加打七是來種善根...

深心誓出愛慾海,念佛頓斷生死流

人身難得而易失,三途時長而苦重 深心誓出愛慾海,念佛...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勸父母念佛書

爸媽: 願二老展信歡喜! 您二老已皈依多年,可謂是老...

阿彌陀佛是在自心之內,還是在自心之外

問: 《阿彌陀經》有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

修行是否進步的五個參考標準

一、智慧有沒有增長、煩惱有沒有減少? 果然有進步,...

持戒跟智慧是缺一不可的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這是講到聲聞跟菩...

持戒念佛,萬緣放下

今天講:持戒念佛。 因為《觀無量壽佛經》講過,若人...

何謂「轉輪聖王」

好,各位,阿彌陀佛!大家吉祥。 今天在這裡想跟大家談...

佛說不敬論說師長長短的果報

阿難問佛陀:世尊,若是有比丘,對他們的老師或和尚,...

慧律法師《往內在尋找自性》

開悟不是從外在找尋,而是不斷觀照內心才有可能獲得的...

曾以為非,今則為是

我們現在常常提到一個詞:三觀。三觀就是一個界定的標...

一生中這八種朋友是必不可少

有這樣一句歌詞:朋友多了路好走。於是,我們便急著把...

心律法師:分手,也可以很美好

近來關於明星分手的傳聞不少,其實說起來,明星離婚,...

若欲不受苦果,必須先斷惡因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佛不二,凡聖一如。由迷悟之攸...

欠錢不還會遭什麼報應

願意將錢借與我們,這說明對方對我們很好,也很信任。...

真如三昧能遣除煩惱障、所知障

健行三摩地,健行就是堅固而不可破壞的意思,就是首楞...

專注做事少成見

在修行中我們的智慧是因為我們的成見給障礙了。要想開...

最根本的世間善法

太虛法師講過一句話:人成即佛成。說的是:我們在人世...

【佛教詞典】四韋陀院

(堂塔)天竺祇洹精舍之中,有四韋陀院,以許佛徒之研...

【佛教詞典】佛門

佛之法門、佛教之門。又作釋門、法門、緇門、玄門、真...

【視頻】《施食獲五福報經》楮訾

《施食獲五福報經》楮訾

【視頻】大安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意》新加坡

大安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意》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