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學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

2019/07/1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學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

學佛第一個觀念,就是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看眾生的過錯,永遠污染自己,根本不可能修行。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有涵養的修行人卻從不會去看。若每天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要趕快懺悔,這就是修行。為什麼呢?

因為佛家講修定,總看別人有過,永遠不會得定,沒有定就沒有修為。因為心不停地隨著別人的境界轉,不停的著相。「見世間過」是什麼?六根著外面的境界相,著相!着色聲香味觸法,裡面生貪瞋癡欲諸想,才見到世間過。如果不著相,見不到世間過。自己改自己的過失都來不及,哪裡還能有時間去管別人?一管別人,自己就先起嗔恨傲慢心。

學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內心存有對我或對法的成見,境界現前,遇到與自己想法意見看法不同時,心中就容易生起煩燥與嗔恨心。但如果能夠放開胸懷,以歡喜心去接受遭遇的事物,偏執的心態就將會得到修正,而懂得念念反觀自照,境界反而成為反省的工具與修行之增上緣。

「我執」是很嚴重的一種心靈病態,也就是指人無法徹底了解自己,所以對種種有關於「我」的事物產生錯覺,認定為是我所擁有,是我的,因而過份執著,以至於捆綁束縛了自己。

好比「人世無常」但是我們往往不去認識、探究無常是什麼?無法給自己一個健康、正確的觀念,通常誤將世間一切視為永恆;直到有一天,因為疾病,住進了加護病房,才突然感到死亡的恐懼,才開始擔心能不能平安出院!然而,即使在瀕臨死亡時,卻沒想再與死神搏一搏,不會設法為自己住生預做準備,這就是我執的一種錯覺。

「法執」是指無法透視法的真相;是來自於知識上、見解上或宗教信仰上的錯誤執著。單就信仰而言,信仰的本身並無好壞,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與他自身最相契合的宗教,運用智慧理性的判斷、探討為什麼此宗教值得我去信仰;可是有些人就會有一種心態,當他專注於一種信仰時,對其它宗教就一概持否定態度,逢人就只讚歎己宗,貶低他派,彷彿只有他所選擇的宗教信仰才最正確、最優秀,這就是一種法執。

因此,學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內心存有對我或對法的成見,境界現前,遇到與自己想法意見看法不同時,心中就容易生起煩燥與嗔恨心。但如果能夠放開胸懷,以歡喜心去接受遭遇的事物,偏執的心態就將會得到修正,而懂得念念反觀自照,境界反而成為反省的工具與修行之增上緣。

佛說不要用抗拒的心態來面對這個世界。凡事以對立的心態對待,嘮叨、抱怨就會不斷,如此便難以寬容的心來原諒、接受他人不同的見解,於是就很難活得快樂、自在。我們想要解脫,一定要先了解心的毛病,面對現實、面對社會,以智慧來圓融事相、超脫凡情。

「我慢」是指以「我」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執之「我」而形成憍慢心。簡言之,即指自尊心過於強烈的心態。自尊心過於強烈的人,內心其實是脆弱的、無助的。人常常為了保護自我,不容許他人譭謗、批評,於是雖然給自己套上一個聖人的外殼,其內心卻充滿著高低不平的尊嚴,希望獲得他人的尊重。

置身在這個婆婆世界,每個人都非常「我慢」,你切記勿祈求他人給你面子。在個人修養方面,應該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倘若遇到非常驕傲,言語暴躁直衝的人,更應當以忍耐、謙退、柔和之心來應對,如此便可以避免無謂的爭執和糾紛。

「我癡」則可說是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癡」在經典上又解釋為無明,亦即內心無光明、無智慧。人的內心如果沒有智慧,就會有偏差的行為。

當一個人須藉由外界的讚美過日子,或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而激增對物慾的需求,或癡想一步登天、一夜成名之時,他將會因期待與失望,而陷入苦痛焦慮的深淵。佛說:「世上沒有任何人能夠給你痛苦,唯有你自己!」智慧之言,的確值得我們深省。

「我見」就是指看法不同。一般人都會執著在五蘊背後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也就是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這種意識型態,就會導致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是對的;由於強烈的‘我見’,致使人與人之間產生不必要的爭執。

好比夫妻之間,因為看法不同而發生爭吵,兄弟之間因財產分配不均而對簿公堂,這種事情亦多有所聞。

「我愛」是指深深執愛著自我,通俗而言,就是所謂私心。人最大的私心,是愛自己。凡是和自己有切身關係的人情世故,都是他貪戀、佔有的對像。從情感的角度來說,夫妻、男女之間的感情,是獨一無二、不容許第三者的介入,連子女對父母的情感,也不容他人佔有、分享。從事物的角度來探索,人往往為了權勢、地位、名利,因此患得患失。

因貪愛所造成的煩惱,其實是無量無邊。當一個人過分執著於自己所擁有的,沉醉於成就當中,是非常容易迷失的。

事實上,當我們死了之後,什麼也帶不走,只有那些因為功名利碌、私心染著所造下的業,會緊隨著我們生生世世而輪迴,所以,想要修行得到解脫,一定要從去除(我見、我愛、我慢、我癡)這四種心態下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法化導,救人心之陷溺

大凡一個國家之政治法律,無微不至,那還有不逮之處?...

真我與假我

生活中,我和許多人一樣,總是慣於從身外尋找參照物,...

如何對待世間種種困難障礙

俗話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人生的道路上...

聖嚴法師:消融自我

自我的消融,是要從自我肯定及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完...

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

豪貴學道難,英雄到老皆歸佛

所謂豪貴學道難:意思是,富貴的人,他不關注無常,不...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自從學佛後跟人格格不入....

一個居士說:自從學佛後,似乎跟人處處格格不入了,因...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七心訣

心善 善良是養生的一大營養素。一個人行善事,能經常...

忽然臨命終時,爾將何抵敵生死

預前若打不徹,臘月三十日到來,管取爾熱亂。有般外道...

冬天,應多吃這些「大塊頭」

俗話說:春吃花、夏吃葉、秋吃果、冬吃根。根菜是指以...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念佛法語

1最先根本文: 求生淨土,信為最先。從始至終,信為根...

貪淫的十種過患

一、貪淫之人,即使生到六欲天上當天帝,享受色、聲、...

還壽生、打吉祥還債等是否如法

問: 寺廟裡面所做的佛事,如超度、還壽生、打吉祥還...

【推薦】在繁忙中就實現最大的自在

我們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在一種強大力量的推動下,在...

禪詩三百首

1、無相偈六祖惠能大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

佛學常見辭彙(一畫)

【一地】 (喻)佛性好像一塊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

只要往生到極樂,都能獲得不退轉

正定聚者,揀異邪定不定。以凡夫邪外已定,初心進退未...

生活忙碌的在家人應如何學佛

問: 法師慈悲,請問對生活忙碌,想發心修行的在家人...

蓮宗十一祖省庵大師畫傳

一、父親早亡,少年出家 省庵大師(公元1686-1734年)...

【推薦】從事餐飲行業造殺業的人如何轉行

北京阜成門內大街,有一大葷館子,名九如春,生意很發...

了解阿彌陀佛之前,先了解他的特色

念佛法門,普遍在整個大眾當中,是很多人修學的。 但是...

聖嚴法師《盡心、盡力、盡可能學習》

每一個人都需要工作,即使是才剛剛懂事的兒童也不例外...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佛教詞典】說法妙

(術語)法華跡門十妙之一。如來說大小偏圓之法,咸使...

【佛教詞典】星祭

(行事)宿曜經說人人當年星本命星侵犯則其人有災。如...

【視頻】南無阿彌陀佛(廣心法師)

南無阿彌陀佛(廣心法師)

【視頻】大安法師《西方發願文注的緣起》

大安法師《西方發願文注的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