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於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於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
印祖在這裡引用的是淨土根本經典《觀無量壽經》裡邊講到的淨業三福,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往生資糧,有正業有助業。如果從大範圍來看的話,這段講的就是助業。要萬善同修、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是印祖常說的開示。
這裡講到「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教我們尊敬奉事與我們有恩德的師尊,有道德、有號召力的引領者。我們常說師長,一個是師父,一個是兄長。師父輩、父母輩的是長輩,兄長雖然是同輩,可是先於我入門,先入山門為大,我們學習比人家時間晚,那我們就是執弟子相,要有孝養和奉侍的恭敬心來調治我們對法的皈依。
「慈心不殺」主要是從吃素上來講。這方面印祖也常在提倡,我們放生屬於從果上放生,吃素屬於因地上來放生。為什麼要殺生呢,為了飽我們的口腹之慾嘛,所以這裡講到「當吃長素」。如果我們能吃素,今天吃一天素,全世界所有的殺業就與我無關,我們就不必要在今天欠一個命債去償還,至少承擔共業這樣一個因緣,而且還是一個逆緣、違緣、惡因緣。這裡每一句話都聽起來很朴實,它裡面有甚深的道理,而且也非常的善巧。你看這裡講吃長素是一種,縱然你做不到,還可以吃花素。印祖解釋的花素就是吃三淨肉,有時候我們也叫五淨肉。他老人家說雖然你沒有斷葷,但是你不要親自去殺,算是吃花素。還有一種把花素理解為在六齋日、十齋日吃素,平常沒有吃素,這也算一種,也可以這麼理解。
從「修十善業」來講,最重要的是一個恭敬心和慈悲心。從身口業上攝住我們的惡業,常修善法等等,體現在我們具體的日常生活、人情來往中就是方方面面,印祖這裡完全是提倡儒家的仁義禮智孝,提倡傳統的盡分之道。「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為父的應該慈悲,關照晚輩子女,為子的應該孝順,為兄弟的應該有義有恭。我們佛門裡面也說,敬師兄、訓師弟,莫在佛門爭閑氣,跟世間是一樣的。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方方面面的家庭社會關係都顧及到了。這個話我們讀上一遍說起來容易,真正腳踏實地的修行,就是在這種近距離的、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進行,這是一個天然的道場,是我們繞不開的道場,是佛也要在這裡才能成就的道場。所以印祖講「恪盡己分」,就是我把我該做的做到,我盡的能力盡到,我盡的分盡到。但是這裡補了一句,這是特別重要的,很多時候我們頭一面能做得到,第二面做不到。「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就是不計他對我敬奉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大家要聽明白,這是一個核心的總結。
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我們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前面講的父子兄弟夫婦主僕,大家以為現在已經是新時代了,講究平等,哪裡有主哪裡有僕呀。其實在真正的關係維繫上,我們的現代生活依然如此。比如說我們家裡有保姆,有衛生工,乃至包括我們單位,上有上司,中間有主管,下面有職員,守門的還有個保安。我們是帶著這種差別心來梳理這種差別相的,凡夫是做不到平等的,你一定有向上向下,在當下的關係中盡我們之分,印祖說這樣「能於家庭,及與社會,盡宜盡分,是名善人」。
一切既然都是因緣所生法,為什麼要在因緣中盡已之分呢?往深裡講就是隨緣不變,隨緣隨份的一個道理和內涵。我們人與人之間,不管近的距離,還是遠的距離,無非是宿世有緣。那麼既然是宿世有緣,這輩子又重頭相見,肯定是帶著緣分,宿緣所追碰到一起的。緣分無非就是有順和逆兩種,不僅僅都是順的還有逆的,不僅僅都是報恩的,還有報冤的,不僅僅都是還債的,還有討債的。
在我們凡夫不得而知的、過去的深度因緣中,我們依照著這個原則修行,永遠都是佛弟子正知正見正行的狀態。我只管把我的分盡到,那麼他對我怎樣我不管,如果你在乎他對你怎樣的話,是順緣了還好說,逆緣的話那你就抱不平。所以恰恰這段開示告誡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我們如果把該盡的自己分擺平的話,自然而然、盡誼盡分就是一個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我們一輩子修的法,全是順緣、順水、順帆,臨終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是順水颺帆往生了。依照著福慧資糧,依照著往生的願力,依照著念佛的功德,這是理所必然勢所必然的。
所以你看,「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與佛心合,不管出世與世間法,你都要達到這個目標,這個狀態是對的。為什麼我們常說念佛法門是不廢世間法而成就佛法呢?就是從這一點上,你如果能夠盡分,那麼這就是往生的前提。我們有時候會覺得這有啥意思,不就是讓好好過日子嗎,如果你真能這麼去做,你就會發現日子過得跟演戲一樣,久而久之心裡就有數了,這種出離心自已就噴發出來了。在這樣的生活狀態下,在這樣發心的人生觀中,特別容易自然而然生起一種中道的、不極端的、跟空性見相應的出離心來。
「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於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 如果從反面來講,你雖然常念佛,就是我們常說的,口念彌陀心不入道,心不依道,就是你的心不在善法之道,不在隨緣之道,不在敦倫盡分之道。那麼你就與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這些,特別這裡講到一個鄉黨,就是我們說的老鄉,江西人叫老表。因為印祖是陝西郃陽人,陝西的渭南、咸陽、寶雞一帶叫老鄉都叫做鄉黨,就是咱們說的鄉村鄉里的人,一起的同鄉人。在這些就近的緣分中,我們不能夠盡自已的分,隨份隨力的去成就和隨順的話,那麼「心與佛背便難往生」。
「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因為你沒有利用好現有的因緣,依著唯心所現的世界,把自己的因緣擺順,所以你的心處處都是逆的,都是跟境界相牴觸的,那麼心與佛相違背就很難往生了,因為自心發生的障礙,佛也沒辦法垂大慈悲手來接引。這是從世間法的儲備上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