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無異元來禪師的參禪警語

2018/04/0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無異元來禪師的參禪警語

元來禪師的《參禪警語》,言簡意賅,言無虛發,對如何參禪、做功夫,作了簡明而中肯的開示,堪稱學道者「參禪指南」。現摘其大要如次,供讀者參考——

O學者先發破生死之心,要觀破世界身心,皆為假緣無實。

O要疑生從何來,死向何去。

O死之一字貼在額上,如一身全死去。

O不得耽著靜境。

O不得循人情。

O全身一個疑團,不見天,不見地,不見山,不見水,一切可亡。

O工夫不怕不得活,怕不得死,要疑情成一團而大死著。

O舉起話頭時,如貓之捕鼠,無一毫別念。

O不可在古人公案上卜度,妄加解釋。

O自心是佛名正信,心外取法名邪信,究明自心,親履實踐,至不疑之地。

O若真話頭現前時,履冰不寒,蹈火不熱,不為境轉,打成一片也。

O尋文逐句,記言記語,害工夫,工夫要心行處絕。

O工夫怕比量,將心湊泊,與道相遠。

O工夫在切之一字。

O用心真切,則不思善,不思惡,無昏沈,不掉舉。

O思維莫作詩偈文賦,與參禪相迷。

O工夫忌落空。

O勿將心待語,時節因緣必大悟。

O無可用心處,到萬仞懸崖之處,有轉身之分。

O工夫不得有伶俐心,如盲如聾,如撞著銀山鐵壁。

O工夫要知非,知非是出死之要路。

O工夫雖得輕安,或有省發,不可以為悟。

O不可作道理之會,不可作無事之會,不可作擊石火閃電光之會。

O遏捺妄心不起,莫守澄湛之地。

O莫以觀一切法空為禪。

O莫認無形無相之一物。

O莫認自己一靈之真性為眼見耳聞。

O莫以苦行為解脫。

O莫以燒身燃臂禮佛求懺為功課。

O莫散淡去、活潑去,逢人則歌舞歡樂,吟詠笑談,或橫行街市,以為了事。

O見與法身之理相應,見盡大地光皎皎地,不可坐住著。

O與法身之理相應,莫休歇去、沉寂去。

O與法身之理相應,莫認眼前隱隱有一物。

O與法身之理相應,見光,見華,見種種異相,莫作聖解。

O與法身之理相應,四大輕安,正偏道交,莫以作究竟。

附:《博山參禪警語》錄要 聖嚴識

博山無異元來(西紀一五七五——一六三O),又號大艤,是明末中國的一位禪宗大師,他十六歲聽《法華經》,接著便到五台山出家,先學天台三觀,經五年受比丘戒。當時無明慧經,倡曹洞法門於峨峯、及寶方、無異元來即在慧經的印可而得法。他的禪法,傅自曹洞宗,從他的《警語》看來,用工夫的方法卻與臨濟宗的看話禪無別。在明末四大師之中的蕅益智旭,也最敬服無異元來,可知這位禪師是當時非常傑出的高僧,而且講究鍛煉參禪者的方法。雖然他是禪師,卻是主張宗門與教下相通之說的人,故他著有一卷。他的《參禪警語》專門為指點學者而說。與戒顯禪師的《鍛煉說》站在長老自身的立場而言者,恰成對比。

一 初心參禪者須知

(1)做工夫最初要發個破生死心,堅硬看破世界身心,悉是假緣,無實主宰。若不發明本具底大理,則生死心不破。生死心既不破,無常殺鬼,念念不停,卻如何排遣?將此一念作個敲門瓦子,如坐在烈火焰中求出相似。亂行一步不得,停止一步不得,別生一念不得,望別人救不得。當恁麽時,只須顧猛火,不顧身命,不望人救,不生別念,不肯暫止,往前直奔。奔得出,是好手。

(2)做工夫貴在起疑情。何謂疑情,如生不知何來,不得不疑來處。死不知何去,不得不疑去處。生死關竅不破,則疑情頓發,結在眉睫上,放亦放不下,趕亦趕不去。忽朝撲破疑團,生死二字是甚麽閑傢具惡!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3)做工夫最怕耽著靜境,使人困於枯寂,不覺不知。動境人厭,靜境多不生厭。良以行人一向處乎喧鬧之場,一與靜境相應,如食飴食蜜,如人倦久喜睡,安得自知耶?(中略)吾人或處於靜境,只要發明衣線下一段大事,不知在靜境始得,於大事求其靜相了不可得,斯為得也。

(4)做工夫人抬頭不見天,低頭不見地。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千人萬人之中不見有一人。通身內外,只是一個疑團。可謂攪渾世界,疑團不破誓不休心。此為工夫要緊。

(5)做工夫不怕死不得活,只怕活不得死。果與疑情廝結在一處,動境不待遣而自遣,妄心不待淨而逢淨。六根門頭,自然虛豁地,點著即到,呼著即應,何愁不活耶?

(6)工夫做得上,如挑千斤擔子。如覓要緊的失物相似,若覓不著誓不休心。其中但不可生執、生著、生計。執成病、著成魔、計成外,果得一心一意,如覓答物相似,則三種泮然沒交涉,所謂生心動念,即乖法體矣。

(7)做工夫舉起話頭時,要歷歷明明,如貓捕鼠相似。古所謂不斬黎奴誓不休。不然則坐在鬼窟裡,昏昏沈沈過了一生,有何所益。

貓捕鼠,睜開兩眼,四腳撐撐,只要拿鼠到口始得。縱有雞犬在傍,亦不暇顧。參禪者亦復如是,只是憤然要明此理,縱八境交錯於前,亦不暇顧。才有別念,非但鼠、兼走卻貓兒。

(8)做工夫不可在古人以案上卜度,妄加解釋。縱一一頌略得過,與自己沒交涉。殊不知古人一語一言,如大火聚,近之不得,觸之不得,何況坐臥其耶,更於其間分大分小,論上論下,不喪身失命者幾希!

(9)信者器,不信者非器。諸行人欲入斯宗乘者,悉從信而入。信之一字,有淺有深,有邪有正,不可不辨。淺者,凡入法門,誰云不信,但信法門,非信自心。深者,諸大乘菩薩,尚不具信,……如雲即心即佛,誰云不信,及乎問汝是佛耶?則支吾排遣,承當不下。

自心即佛名正信。心外取法名邪信。即佛要究明自心,親履實踐,到不疑之地,始名正信。如顢頇儱侗,猜三枚相似,但云心即佛,實不識自心,名邪信。

(10)做工夫不得沾著世法。佛法中尚沾著一點也不得,何況世法耶?若真正話頭現前,履冰不見寒,蹈火不見熱,荊棘林中橫身直過不見有罣礙。始可在世法中橫行直撞。不然,盡被境緣轉將去,欲得工夫成一片,驢年也未夢見在。

(11)黃檗禪師云:「塵勞回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翻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此語最親切,若將此偈時時警策,工夫自然做得上。

(12)做工夫最要緊是個「切」字,「切」字最有力。不切則懈怠,為懈怠生則放逸縱意,靡所不至。若用心真切,放逸懈怠何由得生?(中略)切之一字,豈但離過,當下超善、惡、無記三性。

(13)做工夫最怕思惟做偈、做詩、做文賦等。

(14)做工夫不是將心待悟,(中略)只須逼拶令悟。(中略)因緣會合時,貴在話頭真切,逼拶令悟,非待悟耶。又悟時如披雲見天,而廓落無依,天旋地轉,又是一翻境界。

(15)做工夫要緊、要綿密、要融豁

何謂緊?人命在呼吸,大事未明,一口氣不來,前路茫茫,未知何往,不得不緊。

何謂綿密?眉毛與虛空廝結,針箚不入,水灑不濕,不容有毫釐間隙,若有毫釐間隙,則魔境乘隙而入。

何謂融豁?世界闊一丈,則古鏡闊一丈,古鏡闊一丈,則火爐闊一丈,決不拘執住在一處,捉定死蛇頭,亦不系墜在兩頭。漭漭蕩蕩。古德云:「圓同太虛,無欠無餘。」真到融豁處,則內不見有身心,外不見有世界,始得個入頭。

(16)做工夫著不得一絲毫別念,行住坐臥,單單隻提起本參話頭,發起疑情,憤然要討個下落。若有絲毫別念,古所謂雜毒入心,豈但傷身命,此傷乎慧命,學者不可不慎。

餘雲別念,非但世間法,除究心之外,佛法中一切好事,悉名別念。又豈但佛法中事,於心體上取之捨之,執之化之,悉別念矣。

(17)做工夫,人多雲做不上,即此「做不上」便做去。如人不識路便好尋路,不可雲尋不著路便休耶(中略)。古德云:「無門解脫之門,無意道入之意。」貴在體悉個人入處。

(18)做工夫最怕的一個伶俐心,伶俐心為之藥忌,犯著些毫,雖真藥現前,不能救耳。若真是個參禪漢,眼如盲、耳如聾、心念才起時,如撞著銀山鐵壁相似。如此則工夫始得相應耳。

(19)做工夫不怕錯,只怕不知非。縱在行在錯處,若肯一念知非,便是成佛作祖底基本、出生死底要路、破魔綱底利器也。釋迦大師於外道法,一一證過,只是不坐在窠臼裡,將「知非便捨」四個字,從凡夫直到大聖地位。

(20)做工夫不可避喧向寂,瞑目合眼,坐在鬼窟裡作活計。古所謂黑山下坐、死水浸濟,得甚麽邊事?只須在境緣上做得去,始是得力處。一句話頭頓在眉睫上,行裡、坐裡、著衣吃飯裡、迎賓待客裡,只要明這一句話頭落處,一朝洗面時摸著鼻孔,原來太近,便得個省力。

(21)做工夫最怕認識神為佛事。或揚眉瞬目,搖頭轉腦,將謂有多少奇特。若把誤用神當事,做外道奴也不得。做工夫正要心行處滅,切不可將心湊泊,思惟問答機緣等。(中略)若大理徹時,一一三昧,從自心中流出,思惟造作何啻霄壤也。

(22)做工夫只在一則公案上用心,不可一切公案上作解會,縱能解得,終是解非悟耶。《法華經》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到。」《圓覺經》云:「勸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將螢火熱須彌山,終不能得。」洞山云:「擬將心意學玄宗,大似西行卻向東。」大凡穿鑿公案者,須皮下有血,識慚愧始得。

(23)做工夫提起話頭,只是知疑情打不破,畢竟無第二念。(中略)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工夫不可須臾間斷,可間斷非工夫也。真正參究人,如火燒眉毛上,又如救頭然,何暇為他事動念耶?古德云:「如一人與萬人敵,覿面那容眨眼。」看此語做工夫最要,不可不知。

(24)做工夫自己打未徹,只可辦自己事,不可教人。如人未到京城,便為他人說京城中事,非但瞞人,亦自瞞耳。

(25)工夫或得輕安,或有省發,不可便為悟也。

博山當時看船子和尚「沒蹤跡」句,一日因閱《傅閱》,見趙州囑僧云:「三千里外逢人始得」,不覺打失布袋,如放下千斤擔子,自謂大悟。逮見賓方,如方木逗圓孔,始具慚愧。若悟後不見大善知識,縱得安逸,終是未了。

賓方勉餘偈云:「空拶空兮功莫大,有追有也德猶微。謗他迦葉安生理,得便宜。」此是百尺竿頭進步句,衲僧輩不可不審。餘嘗謂學者云:「我得寶方不肯兩個字,受肜不盡。」

(26)做工夫不得作道理會,但硬硬參去,始發得起疑情。若作道理會,只是乾爆爆底,豈但打不徹自己事,連疑情亦發不起。

(27)做工夫不可作無事會,但憤然要明此理。若作無事會,一生只是個無事人,衣線下一件大事,終是不了。如人覓失物相似,若覓者始了,若覓不著,便置在無事甲裡。無有覓意,縱然失物現前亦當面錯過,蓋無覓物意耳。

(28)做工夫不可作擊石火電光會。若光影門頭,瞥有瞥無,濟得甚事?要得親履實踐,親見一回始得。若真真得意,如青天白日之下,見親生父母相似。世間之事,更無過者。

(29)做工夫不和求人說破,若說破,終是別人底,與自己沒相干。如人間路到長安,但可指路,不可更問長安事。彼一一說明長安事,終是彼見底,非問路者親見。若不力行,便求人說破,亦復如是。

(30)做工夫不只是念公案,念來念去,有甚麽交涉?(略)

不但教不必念,不妨一一舉起話頭,如看「無」字,便就「無」字上起疑情。如看「佰樹子」起疑情。如看「一歸何處」,便就「一歸何處」起疑情。疑情發得起,盡十方世界,是一個疑團。不知是父母底身心,通身是個疑團。不知有十方世界,非內非外,滾成一團。只待彼如桶箍自爆。

(31)做工夫不可須臾失正念,若失了參究一念,必流入異端,忘忘不返。

如人靜坐,只喜澄澄湛湛,純清絕點,為佛事。此喚作失正念,墮在澄湛中。

或認定一個能講能譚能動能靜為佛事,此喚作失正念認識神。

或將妄心遏捺,令妄心不起為佛事,此喚作失正念。將妄心捺妄心,如石壓草。(略)

或觀想身心如虛空,不起念,如牆壁,此喚作失正念。玄沙云:「便擬凝心斂念,攝事歸空,即是落空亡外道魂不散底死人。」總而言之,皆失正念故。

二 疑情與生滅心

(1)疑情發不起,皆是滅心使然。若肯一念知非,全身放下,見善知識,求個入路則可。(略)

(2)做工夫疑情發不起,將情識妄想心遏捺令妄心不起,到無起處,則澄澄湛湛純清絕點。此識心根源,終不能破,於澄湛絕點處,都作個工夫理會,才遇人點著痛處,如水上捺葫蘆相似。此是生滅心,非禪也。

蓋為最初不肯參話頭、起疑情,縱遏捺得身心不起,如石壓草。若死得,識心成斷滅去,正是落空亡外道。若斷滅不去,逢境緣時,即引起識心。於澄湛絕點處,便作聖解,自謂得大悟門。縱則成狂,著則成魔。於世法中,狂妄無知,便起深孽,退人信心,障菩提道。

(3)做工夫疑情發不起,將身心器界,悉皆空去,空到無管帶處,無依倚處。不見有身心,不見有世界,非內非外,總是一空。謂空便是禪,謂空得去便是佛。行也是空,坐也是空,空也空去,行住坐臥如在虛空中行。此是生滅心,非禪也。

不著則成頑空,冥然無知。著則成魔,自謂大有悟門。

若真是個參禪漢,發起疑情,一句話頭,如倚天長劍,觸其鋒者,即喪身失命。

(4)做工夫疑情發不起。將身心看破,純是假緣,其中自有一物,往來、能動、能靜、無形、無相,於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散則遍周沙界,收則不立纖塵。向這裡一認認定,不肯起疑情,不肯參究,便謂了事人。此是生滅心,非禪也。

殊不知,生死心不破,將此等為快意,正是弄識神。一朝眼光落地,便作不得主,隨識神牽引去,隨業受報去。(略)

以此觀之,參禪全要見人,若自作主宰,總用不著。

(5)做工夫疑情不起,於境緣上生厭離,喜到寂靜無人處坐去,便覺得力,便覺有意思。才遇著有些動處,心即不喜。此是生滅心,非禪也。

坐久則與靜境相應,冥然無知,絕對絕待,縱得禪定,凝心不動,與諸小乘何所異也。

稍遇境緣則不自在,聞聲見色,則生怕怖,由怕怖故,則魔得其便。由魔力故,行諸不善,一生修行,都無所益。皆是最初不善用心,不善起疑情,不肯見人,不肯信人,於靜謐處,強作主宰。縱遇善知識,不肯一念知非,千佛出世,其奈爾何?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執我與離我

修法從身求者,猶如泥裡淘金,煮黃沙求漿粥,無一法可...

印光大師念佛法語10則

1、吾人欲了生死,實不在多,只一「真信、切願、念佛...

參禪的先決條件

我們一講到禪修,就會想到在禪堂裡面兩腿一盤,監香師...

淨界法師法語--智慧的抉擇

◎ 生命是無常的,在那無常變化當中,每一個變化你都沒...

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之修行篇》

小人專希望人給,給過就忘 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必報...

離了妄想,你在什麼地方

初發心的人,用功怕妄想;久坐的人怕昏沉。我說你們這...

他這念頭一動,你折了好大的福

打禪七,就是來用功辦道的。用功辦道是要吃苦頭的,坐...

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禪師和岩頭禪師同行至湖南鰲山時,遇雪不能前進。...

【大藏經】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佛教的兩種懺悔方法

當我們在修習懺悔的時候,有一個偈頌值得我們注意,在...

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更為重要

人生的需求可以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二者必須兼顧...

整個《法華經》譬喻品就講這兩件事

這個地方是第一個,火宅喻。其實火宅喻是包括了兩個部...

在家如何修行才最高效

我們在家居士為了生活,還得有個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

但以迷而未悟,故長作眾生

眾生心性,與佛無異。但以迷而未悟,故長作眾生。華嚴...

指與月

有位無盡藏尼,雖為女身,精研佛理,平時常誦《涅槃經...

佛號要怎麼念

佛號怎麼念?佛號要聲聲心心,就是每一聲佛號都有你心...

念佛如同醒夢

【原文】 今念佛求生淨土,正返迷歸悟,至圓至頓,概以...

電腦族應常吃的食物

整天忙於電腦前工作的人群易受亞健康影響,工作是無法...

參禪與修淨土的人,還需要研讀經教嗎

原文: 有自負參禪者,輒雲達摩不立文字,見性則休。有...

只念佛不學其他經典可以嗎

問: 有很多人動員我們,不要學《金剛經》、《楞嚴經》...

慳財者世世貧窮,慳法者世世愚癡

這個慳就是耽,是愛的意思。不過耽比愛的勢力更強大,...

財物化為灰燼,商人竟能悠然睡覺

有位商人的家裡失了火,不僅房子嚴重損壞,連財物都幾...

順治皇帝出家之迷

太宗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在叔父攝政王多爾袞輔佐下即了帝...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

關掉生死業力的開關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前面是一個...

【佛教詞典】諸菩薩悲

【諸菩薩悲】 p1349 瑜伽七十四卷十五頁云:問:諸菩薩...

【佛教詞典】於內受心法修循受心法觀

【於內受心法修循受心法觀】 p0754   瑜伽三十二卷十...

【視頻】南無觀自在菩薩(楮訾)

南無觀自在菩薩(楮訾)

【視頻】淨界法師《孔子的無所畏懼》

淨界法師《孔子的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