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學道之人的五種心

2013/06/20  大字體  護眼色

學道之人的五種心

憨山大師在《示馬居士》法語中,以學道之人的五種心來開示馬居士。憨山大師所講的學道人的五種心主要為以下五種: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知身是苦本,心是妄想造業之本;第三要真真看破,世間功名富貴,聲色貨利,都是虛華不實;第四要怕今生造下惡業,將來一墮地獄,受種種苦,無人救護;第五要知現在命根,只此一息之間。若此息一斷,則再求今日參禪學道作福之事,永不可求,況受用富貴乎?

憨山大師所講的修道之人的五種心,是學道之人應當銘記在心的箴言,學道之人若具備此五種心,則對於目前一切虛華境界,自然冷淡,心地自然清淨,向道之心也日久彌堅。現對這五種心作簡略論述,希望能對同修有所啟示。

第一種心是要為生死心切。

學道的目的是為了斷煩惱、了生死。人活在世上,要經歷諸多磨難和痛苦,如果再不珍惜人生,作惡多端,以後還會在六道之中輪迴,求出無期,苦不可言。一個學道者從入道之初就應當認識到生死輪迴的苦楚,從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只有堅定了為生死的心切,學道者才會心無旁騖,專注修學。在修學的過程中,學道者才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塵世的污濁和人世的矛盾痛苦,從而能夠發起出離之心。

第二種心是要知身是苦本,心是妄想造業之本。

佛教講人生是苦,許多哲學家也認為人之所以有痛苦是因為我們有身體的存在。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人若要脫離人間的各種痛苦,就應當了卻生死輪迴,由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人一旦能夠修行成就,就可往生極樂淨土,永不再受人間之苦。

憨山大師為了促使修道者認真修道,特提醒學道者要時時想到身是苦本,想到自己在五濁惡世中所受到的各種苦難,更加增長自己的道念,從而積極向上,早日成就。

與此同時,憨山大師認為不僅身是痛苦的根源,而且,人心也是產生妄想和造作惡業的根本。佛教講一切唯心所造,凡夫之心妄念紛飛,現代社會的各種聲色貨利都在誘惑著修道之人,如果修行者沒有一顆堅定向道的決心,便很容易被外界的各種誘惑所俘虜,從而見異思遷。修行者若不能在修行過程中心如止水,就會被妄想所束縛。若是所產生的妄念是邪惡之念,就會成為造業的根源,有時還會在惡念的驅使下造作種種惡業,學道不成,反而墮落。因此,放生偈語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忘。心忘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所以,學道之人只有熄滅妄念之心,才能夠真正專注道業。

第三種心是要真真看破,世間功名富貴,聲色貨利,都是虛華不實。

功名富貴,聲色貨利,都是人之所愛,很少有人能夠看破。我們常說「名韁利鎖」,意思是說名和利就像韁繩和枷鎖一樣束縛著人的自由,使人得不到解脫。如果我們能看淡一些這些名利,我們將會過得輕鬆而充滿樂趣。

然而,在這個充滿慾望和追求享受的時代,人的慾望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也許是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功名利祿成了人們奮鬥的目標和人生的目的。歷史上有多少英傑,有多少文人墨客,因追名逐利而落得鬱鬱寡歡,無奈和悲憤。無論是官場、生意場,還是其他社會圈子,成功者、青雲直上者畢竟是少數,於是生活中演出多少為名利所困、所擊敗的悲劇。

名利確實可以給人帶來許多好處。恰當的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往往容易催人奮起,服務社會。然而,人生在世要想活得有滋有味,不妨在名利的砝碼上減輕幾分,看開名利,看淡名利,才能活出生命的本色,不為浮名微利而斤斤計較,也不因得到名利而飄飄然,要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

作為一名學道之人,在面對功名富貴之時,首先應當想到,一個人縱使有再多的財富,再高的知名度,最終也是要離我而去的,沒有一個真實的存在,到人身死命終之時,只有自己一生所造的善惡之業跟隨自己,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當學道之人看破名利之時,他才能夠不受名利的誘惑,進而能夠安心修行。

第四種心是要怕今生造下惡業,將來一墮地獄,受種種苦,無人救護。

學道之人應當明因識果。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始終要將因果放在心中,時刻銘記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時常畏懼惡報之苦,在日常修行生活中,時刻要想想如果人造作種種惡業,將會遭受境遇不同的苦報,或來世或生生世世在地獄之中受各種各樣的苦難。

修學之人若能時常念及地獄眾生所受的各種苦難,想到假使自己投生地獄後無人救拔出離苦趣,那種對世間五欲六塵的貪戀之念就會減少許多,造作惡業的念頭也會當下熄滅。與此同時,他們的善念善行也隨之增加,為自己的將來種下了善根,將來也會遠離苦趣。

第五種心是要知現在命根,只此一息之間。

若此息一斷,則再求今日參禪學道作福之事,永不可求,況受用富貴乎?佛陀在世時曾問弟子:「生命在幾間?」許多弟子都作了不同的回答,佛陀都不滿意,其中只有一個弟子說:「生命在呼吸間。」佛點頭讚許。人的生命其實很脆弱,一息不來,一期生命也就終結了。

俗話說,「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看看我們周圍的人,少年夭折者有之,英年早逝者有之,能夠活到耄耋之年的人,已經是很不容易了。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天災人禍、貧窮疾病隨時都有可能奪去人的生命,一個人也許剛才還有說有笑,一息不來,頃刻之間就陰陽兩隔。

對於生命如此短暫和脆弱,憨山大師要求我們要珍惜生命,善用人生來精進修道,不要將修行的事都拖到明天去做,要知道,「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一旦學道者失去人生,再想用功修行,已經沒有這樣的機會,更談不上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了。

以上是憨山大師向馬居士所開示的學道之人應當懷有的五種心。這五種心不僅是對馬居士的勉勵,就是對當今的修行者也是一種警策。願現世的學道之人,在身心放逸之時,多想想憨山大師的這五種心,你就一定能夠懸崖勒馬,心繫道業。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對惡法的態度

當我們修習四念處以後,接下來要修助行四正勤。 四正...

能成才和幸福的八大要義

一個人的成長都有一定的因緣,向好向壞來自教育的重要...

哥哥搜狐當老總,弟弟出家當和尚

哥哥張朝陽在美國讀到博士,創建搜狐,在名利成功中迷...

【推薦】印祖一生教化的三十二字箴言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真為生死,...

轉五蘊為五智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如法修行 如佛親教

過去,佛陀曾住在迦毗羅衛國的尼拘律園。一日,斛飯王...

必須下很大功夫來面對每一個起伏的心念

我們在學院裡面,乃至於在修道路程上,往往會迷失方向...

內心的中道

中道二字,並不是指我們的身和語,而是心。當我們不喜...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大藏經】【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心不在內

【原文】 楞嚴征心,謂心不在內者,指真心也。若妄想心...

人心的九個結

從前,印度有一位叫無著的菩薩,他是佛教非常有名的一...

信是修學佛法的基礎

信是修學佛法的基礎,如果沒有信,就會遇到許多問題。...

先超越妄想,才有辦法放下主宰

一個有志氣的修行人,一定追求臨終的感應道交。臨終的...

宏英居士往生紀實

無諍念佛守本分 預知往生彩蝶送 宏英居士,本名吳巧英...

修行不是為了得到,而是為了放下

快樂不是我們的歸宿,痛苦不是我們的歸宿,內心的平靜...

佛教對於愛情的看法是什麼

問: 佛教對於愛情的看法是什麼? 淨因法師答: 要想解...

極樂的五塵境界,就是彌陀的三身四德

關於積集智慧的資糧,本經講到有二種因緣:第一個是有...

你想什麼,就和什麼感應

禪宗有一個公案,我們把這公案跟這個比較一下: 有一個...

念佛和教育孩子哪個優先

問: 念佛和輔導孩子學習,在時間安排上,有沒有先後...

說話的藝術

舍衛城內的大長者家,近來喜氣洋洋,好事連連:長者的...

往生的根本靠的是什麼

下面有一段蕅益大師非常獨到的見地,就是站在我們凡夫...

迷茫時就讀讀這8句話

1. 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要麼辭職不幹,要麼就閉...

業果和定業能不能轉?

在《地藏經》第一品裡有一個問題,業果能轉不能轉?定...

諸佛境界,實是吾人各具境界

圓頓大法,塵劫難聞,得與勝會,確是多生善根深厚,切...

如何看待收取藥物回扣的現象

問: 末學有個問題請教,我是一名醫生,業內常有收取...

【佛教詞典】二種利行

【二種利行】 指自利、利他二行。菩薩所修之行,依其別...

【佛教詞典】結護

(術語)謂真言行者,結印契誦真言守護所修之法也,又...

【視頻】十大弟子-目犍連尊者

十大弟子-目犍連尊者

【視頻】六字大明咒(瑜伽焰口)

六字大明咒(瑜伽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