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土法門具體怎麼修法

維則法師  2023/09/14  大字體  護眼色

淨土法門具體怎麼修法

淨土本可無修,修是因為眾生迷失真心才不得不有種種法門的施設。法門平等本無高下,高下是由於眾生的根機不同而有差別。眾生的根機既有許多差異,自然修行的方法也分有許多種類。將許多修行種類歸納起來,總分有三門:一、觀想。二、憶念。三、眾行。皆依極樂淨土阿彌陀佛作為修行的主旨。

一、觀想者。如《觀無量壽佛經》上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

隋朝天台智者大師所作《觀無量壽佛經疏》上解釋說:「諸佛如來」至「從心想生」這幾句,泛明諸佛的身相。「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這一句,是教人遍觀阿彌陀佛。「法界身」者,指報身佛的法性身。眾生心若清淨,法身自在,故稱為「入」,此正是始覺合於本覺的意思,如同白日昇上天空。亦如清淨圓滿的明月,影現百川水中,說明佛身自在,能隨眾生心清淨而影現。

又「法界身」也指佛的法身,無所不遍,以法界為體。有人修得觀佛三昧成就,此乃始覺合(解)於本覺,本覺入於始覺,如是解入相應,故云「入眾生心想中」。「是心作佛」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眾生心清淨,能感他方應佛。因為佛的法身本來妙絕,無有色相可見,但若眾生心淨,依於業識熏佛法身,才有勝妙色相可見。所謂「是心是佛」這一句,因先前聽說「佛本無相,心淨故有」,或許以為心與佛條然有別,為泯除此見,所以直示是心即是佛。總而言之,自開始修學佛法起,名「是心作佛」,直至最終圓滿成就果位,即為「是心是佛」。

宋朝知禮大師所作《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中解釋說:要觀想佛身,當先明能觀的體性。體性也就是眾生的本覺,由緣起而成能觀。同時,本覺也是諸佛所證的法界之身。以諸佛如來沒有別的所證,全證眾生本具的體性罷了。如果在始覺時修行有功,本覺的法身才能顯現,所以說「法身從心想生」。又阿彌陀佛與一切佛,同一清淨法身,同一智慧德相,其度化眾生而應現化身之妙用也是如此。所以阿彌陀佛的法身顯現,也就是諸佛的法身。諸佛之德相顯明,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清淨體性。因此泛明諸佛身相從心想生,以作為觀察阿彌陀佛的觀體。

天台智者大師的《觀經疏》中,從「法界身」下這幾句,是就眾生與佛的感應道交這方面解釋。從「又法界身」下,是就解入相應這方面解釋。四明尊者宗曉大師所作的《觀經融心解》說,如果沒有初釋的「感應道交」,則觀想就不是在觀佛了。如果沒有次釋的「解入相應」,則眾生與佛的體性便成差殊。二釋相輔相成,才符合修觀想之法。

《觀經妙宗鈔》中又說:今此《觀經》中教人以心修觀想,不是直於五陰色身上觀本性佛,乃是托他佛的身相來顯明本性。故先明應身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入我心想中。其次說明佛身全是眾生的本覺。故觀想至應身佛顯現,即知本性已明。這實際是托外緣的義理來成就唯心觀。

若論「心作」、「心是」這兩句深一層的含意,那就是不思議一心三觀了。以有破有立名「作」,此為空觀、假觀二種觀。不破不立名「是」,即是中道觀。以全體「是佛」而修觀「作佛」,則空、假、中三諦俱破俱立。以修觀「作佛」而成就全體「是佛」,則三諦俱非破非立。即以中道實相之理修空觀、假觀,名「作佛」,能破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此三惑,能成就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法。故能感他佛法、報、應三身圓滿應現,同時也能成就我心之法、報、應三身當體果德。即以修空觀、假觀而契入中道實相名「是佛」,則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當體即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煩惱障、業障、報障當體即是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故是心是應身佛,是心是果德佛。由此可知「作佛」、「是佛」全在一心。修此空、假、中三觀,乃是十六觀的總體,也是一部《觀無量壽佛經》的極妙宗致。

《妙宗鈔》上又說,修此觀想能令四種佛土淨,才是《觀經》的宗致。乃至說,此一部《觀經》本為韋提希夫人厭離凡聖同居穢土,希望求生凡聖同居淨土。所以佛教韋提希夫人修習十六妙觀,觀想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莊嚴。若修一心三觀成就,見思惑、塵沙惑的粗垢首先脫落,若不往生方便有餘淨土,還要生於何土呢。須知正為往生凡聖同居淨土,故立一心三觀。正因為修此三觀極妙,能破見思、塵沙、無明三惑。不僅僅感生於凡聖同居淨土。隨行人斷惑工夫淺深之處,自然感得方便有餘、實報無障礙、常寂光等三種淨土。如得病必須服藥,服藥本為身體安康。而今求得仙方妙藥,依方調配藥物服之。不但身體安康,兼能脫胎換骨而成仙。身體安康可比喻生凡聖同居淨,輕骨升仙可比喻感生上三種淨土。只是一藥,其功效尚且如此深勝。如修此一心三觀之妙觀,自然能淨四土。

《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上說:韋提希夫人本欲舍穢土求取淨土。而佛為她開示十六妙觀的修法,自然是要讓她舍穢必至於盡,顯明清淨而無遺。如《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呪經》中月蓋長者為免除毘舍離國人民的果報之病,請觀世音菩薩救治。及至觀世音菩薩宣說神咒,而能令聞者消除伏滅貪瞋癡三毒之根,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之果報。故修一心三觀而求生淨土者,當知見思、塵沙、無明三惑是造成穢土之因,以空、假、中三諦為證淨土之果。故塵沙、無明二種別惑斷盡,則寂光土淨,已證究竟三諦。塵沙、無明二種別惑未斷盡,則是實報土淨,屬分證三諦等等。

如上所明,修一心三觀,能破三惑,能淨四種淨土。至於有三惑未破而往生凡聖同居土者,只要依托勝緣增進修行,則方便有餘等三種淨土也是指日可待的。況且經教中有云:凡夫眾生由於所造五濁之業因,有輕有重,所以感生凡聖同居土也有淨、穢之別。而圓修三觀能令五濁之業因輕薄,所以感生凡聖同居土,依報正報最淨,比起修行戒善以及依其它經教修諸善行而感生安養淨土,其相差有天地之別。故天台宗以圓修三觀為定善。

二、憶念者。或系緣阿彌陀佛的相好莊嚴,或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皆名憶念。而此憶念,既有依理起觀的憶念,也有事相上的憶念。如《華嚴經》中解脫長者云:「我若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如來,隨意即見。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來,我若欲見,隨意即見。我能了知一切如來,國土莊嚴,神通等事。無所從來,亦無所至。無有處所,亦無住處。亦如己身,無來無去,無行住處。然彼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及與我心,皆如夢故。如夢所見,從分別生。見一切佛,從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猶如幻術,知一切佛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諸佛菩薩,悉皆如響。譬如空谷,隨聲發響。悟解自心,隨念見佛。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唐朝華嚴宗第四祖澄觀大師在《貞元新譯華嚴經疏》上解釋說,從「無所從來」下,正是辨明唯心之義。因為了知心體本來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故能即心而無心,便契入真如。又了知彼如來、國土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唯心所現故。既了知相皆唯心,又了知心體即佛。故能隨所憶念,無非是佛了。

下列四種比喻,都是為了顯明唯心的事實,喻我心與諸佛無來無往,同時也別喻兼明不出不入等。四種比喻皆具四種觀行。一、「見一切佛,從自心起。」顯明正是唯心所現,故作唯心觀。二、因為是唯心所現,悟解諸法如水中影,故修空觀。三、因為是唯心所現,知一切佛如幻所作,故修假觀。四、因為是唯心所現,知自心諸佛菩薩,悉皆如響。悟解自心,隨念見佛,故修中觀。圓融而無礙,正符合《華嚴經》旨意。這段經文中「夢」,喻不來不去,「影」,喻不出不入,「幻」,喻非有非無,「響」,喻非合非散。

又如《般舟三昧經》,佛教颰陀和菩薩修佛立三昧,專念阿彌陀佛。其大略云:常念彼阿彌陀佛,譬如夢中見金寶親屬,相與娛樂等。永明延壽大師解釋說,此夢中所見比喻唯心所作,雖夢中有所見,其實空無所有,故無來無去。又如幻化並非實有,如是則心佛兩忘,而不無幻相。但也不妨有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空有無礙,雖無去無來,亦不妨普見。雖見即了無所見,常契於中道。是以佛實不來,心亦不去。然而心有憶念,自然能與佛感應道交,則知皆是唯心所作而自見。

又如《楞嚴經大勢至菩提圓通章》上說云:「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至「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這段經文,霅川淨覺法師以理事分判說:從母子相憶這個比喻來看,則是屬於凡聖同居土的事相念佛而已。但觀大勢至菩薩念佛自證無生法忍,則念佛的心,便不可單約事相方面理解。因為念佛時,必須心存空、假、中三觀,而佛具法、報、應三身,心破見思、塵沙、無明三惑,這樣無生法忍之位,才可以契入。

又如《阿彌陀經》上說: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淨覺法師解釋說,一心不亂,例前妙觀,同名正受,即屬於定心、定善。據前人之論,則分有理一心和事一心之別。若通達現前一念心之實性,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即與空慧相應,是理一心。若用心存念阿彌陀佛,念念不間斷,名事一心。

宋朝真歇清了禪師也說,一心不亂,兼含理事。若是事一心,人人都可以行之。由執持一句阿彌陀佛名號,達到心不散亂。如龍得水,一飛沖天;似虎靠山,縱橫無礙。此即《楞嚴經》中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種念佛可以連帶攝受中下二種根機。若是理一心,也不是用其它方法。但將阿彌陀佛四字,做個本參話頭,晝夜十二時辰中,直下提起正念。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念至前際與後際當下截斷,一念不生。至此境界,不必涉歷階梯次第,便可徑超佛地。

對於這段開示,我曾評說:不以有心念等,文有四節,可配三觀。初節「不以有心念」配空觀,次節「不以無心念」配假觀,第三節「不以亦有亦無心念」,是為雙離,第四節「不以非有非無心念」,是為雙即。這雙離、雙即二節,可配中觀。因為中觀,亦含有遮(空觀)和照(假觀)之義。合而言之,無非以修念佛而契入自性,顯其當處即空,全體即有,亦非空有,亦是空有。不可以心思湊泊,不可以言語擬議。心路絕處,即名為佛。

如上略舉數條,通名憶念。而各分理念和事念。其理念者,與圓修三觀相同。修此能破三惑,能淨四土。這種高深的念佛方法,可攝受上上等根機。至於事相念佛,近則感生凡聖同居淨土,遠則可以作為上三種淨土之因。降此以下,修事相念佛工夫亦有不等。如諸經中所說,或堅持一生繫念,或堅持三月繫念,或於每天晨朝修十念,或剋期七七日念,或定十日十夜六時中念,或一日一夜不斷專念。加以深信之力,淨願之力,諸佛加被力,皆得往生極樂淨土。又下而至於逆惡凡夫,臨終十念,亦許得生淨土。此攝受中等根機及下下根機的眾生。

三、眾行者。如《華嚴經》中普賢菩薩勸進善財童子以及海會大眾發十大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其一一願皆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業煩惱不可盡故,我此願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至「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殿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無數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乃至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極樂世界。」

又如《法華經》上說:「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慾所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

又如《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中發十種心,往生極樂。「佛告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者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若人於此十心,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又如《觀無量壽佛經》中佛告韋提希夫人:「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天台智者大師所作的《觀無量壽佛經疏》解釋說,初一種福業可與凡夫共行,第二種福業可與二乘人共行,最後一種福業屬大乘行者所修,不與凡夫、二乘共通之法。

又如《大乘無量壽經》中,開示有關上、中、下三輩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的各種修因方法,以及其它諸經論中所明誦經持咒,建塔造像,禮拜讚頌,奉持齋戒,燒香散華,懸繒幡蓋,凡一行一事,足以作為求生淨土的資糧,皆可藉之以信願迴向之力,沒有不往生淨土的。

如上隨意引這幾段經文,通名眾行。然而各人所發之願有大小,行持工夫亦有勤惰之不等,而其所修又各有理事之不同。且如《華嚴經》所說的普賢十願,《大寶積經》所說的菩薩十心之類,依此修行而往生極樂者,其所感的依報國土之殊勝和正報身相之莊嚴,以及所見之佛,所聞之法,比起那些小乘行者之流,自然有很大的差異了。

(演蓮法師譯文)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推薦】九十歲老母親往生紀實

一九二九年二月二十四日,母親出生於廣東省雲浮市雲卜...

大安法師:念阿彌陀佛一切魔不得其便

【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者:末世修行,多諸障難,一虧...

參禪無秘訣,只要生死切

今之參禪不靈驗者,第一無古人真實志氣,第二不把生死...

不可用通途教理,衡量淨土法門

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

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

一、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如來一代時教,智慧深廣如大海...

不能往生的錯誤方式,一定要注意

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與...

生死的大事

【然平日則區區趨名競利,雖百錢之物,亦不肯棄舍,而...

修行要先問自己安住了沒有

修行第一件事情不是趕快去修行,不是! 第一個,你不得...

【大藏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大藏經】【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學佛應有的態度與認識

一、深信因果,恭敬得益 印光大師:欲得佛法真實利益,...

【推薦】最尊貴的客人是父母

正上班時,婆婆打來電話說家裡來了客人,問我能不能回...

佛陀說愚癡有六苦,唯有念佛得大解脫

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說到,愚癡的苦,有六種之多: 一、...

貪戀娑婆修行的功德不想往生可行嗎

問: 頂禮法師!佛經上說,娑婆世界修行一日一夜,抵得...

為什麼中醫提倡五點鐘早起

早睡早起佔人體健康的百分之七十,心態、飲食、及時調...

受到了傷害遭受痛苦,也是有大利益的

當受到傷害,遭受痛苦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天塌了,地陷...

每天念佛就好嗎,還要不要念咒念經

問: 每天的修行,除了念一句佛號以外,是否還需要念...

慧律法師《佛陀的格言》

各位尊敬的護法居士大德,每年的九月份,也就是水陸法...

十方諸佛的功德都在這個名號裡面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這...

臨終時是否必須有正念才可往生

臨終時是否必須有正念才可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提法本身...

昌臻法師:學佛從做人下手

為什麼學佛要先從做人下手?太虛大師說,學佛先學做人...

惟賢法師:佛教日常生活的禮節

1、合十 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

夫人學道莫貪求

學道(唐龍牙居遁禪師) 夫人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

修行從忍耐開始

法遠圓監禪師在未證悟前,與天衣義懷禪師聽說叶縣地方...

出家猶如脫海險喻

過去,有位智光長者請佛陀為大眾宣說出家與在家之勝劣...

聖嚴法師《不放棄自己》

問:導演李安近年非常風光,但他在成功之前,有六年時...

【佛教詞典】口力外道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以口譬太虛。謂萬物本為由一...

【佛教詞典】二種涅槃(二)

二種涅槃者:   一、有餘涅槃 新譯曰有餘依,依者有...

【視頻】大愛電視二台直播

大愛電視二台直播

【視頻】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常識》

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