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用心去看清這人生的真相

2016/12/0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用心去看清這人生的真相

當一件件衣服被我撈到盛清水的桶裡之後,原先的那個桶,一眼望去,全都是洗衣粉的泡沫。

是因為那些泡沫太漂亮?還是下意識裡的一些連我自己也沒覺察到的原因?我開始玩弄那些泡沫——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這似乎顯得有些可笑而又奢侈,畢竟,早已過了玩泡沫的年齡。那些泡泡在燈光的映射之下,個個都有七彩的光環,看起來實在是非常的漂亮,把手放進去,是一種溫而軟的感覺——因為有了這種溫軟的感覺,我就不太把洗衣服當苦差事看待,除了在寒冷的冬季,我總會用手去搓洗衣服而不是把衣服到入洗衣機裡了事。可是,雖然我如此地喜歡這些美麗的泡沫給我的感覺,我卻抓不住它們。當我想把它們抓在手裡的時候,它們便從我的指間往外逃竄,鬆開五指,手內便一無所有——原來,我真的是什麼也抓不住。

人生是否就如這桶裡的泡沫,美麗,卻也抓它不住?單就生命本身而言,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有過青春靚麗的年華,膚腠潤澤,氣血充足,而隨著寒暑遷移,便都慢慢地變得發白面皺,形色枯萎,精神昏昧,最終,化骨成灰。生命尚且如此,那些必須依附於生命才有意義的金錢權勢、功名富貴又如何呢?古人說「石崇不享千年富,韓信空成一代謀」,又說「人間富貴花中露,紙上功名水上漚。」可知,這些也都是無常的,就算美好,亦不過黃粱一夢。就像《金剛經》裡所說的那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 如電,應作如是觀」。

如果那些塵世中的浮華,都不過是一場如泡如影的夢幻,我們又何必心為形役,苦苦去營求太多?畢竟,「房屋千棟,睡不過八尺;財富萬億,吃不過三餐」,僅就維持一般正常的生活質量而言。我們所需要的並不會太多。穿著無須追求華麗時髦,只要可以蔽體御寒;飲食不求美味刺激,只要可以維持生命體正常所需的養分。若能如此知足常樂,生命當可少卻許多的奔波與勞頓。

抓不住美好的東西,總是會讓人覺得痛苦而又無奈,就好像美夢醒來後難免會滋生惆悵與失望。但人生就是這樣。一切都是無常,所謂的繁華亦是因緣遇合的假象,就像把水和洗衣粉放在一起攪拌後生成的泡沫,雖然美麗,卻終歸幻滅。與其心有不甘地接受這種痛苦與無奈,不如用心去看清這人生的真相,若能從繁華里看到了平淡與家常,從此亦可變得從容而安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曲折所帶來的財富

宋代詩人楊萬里曾在《過鬆源晨炊漆公店》詩中寫道:莫...

萬法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再來看附表,事相上是造作、有相...

雲居山竺慎師身上發生的一個事情

你要是見到境界,也不能生歡喜。一生歡喜也同樣找麻煩...

華嚴與人生智慧

非常感恩夢老和尚和王教授的因緣,能來此與大家聚會!...

這世上誰能靠得住

親人能靠得住? 兄弟姊妹之間為爭奪遺產反目成仇,打...

遵循生活的規則

一年夏天,有位爸爸準備帶著他的孩子們到海邊戲水。前...

把心真正放在佛上面

念佛是靠我們的信心和願力,心清清淨淨地念,是要把心...

人生聚散總是緣

因緣實在是宇宙人生最奇妙的真理!世間萬事,成也因緣...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學佛切勿執理廢事

佛在《阿彌陀經》中告訴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五濁惡世...

為什麼念佛會沒有效呢

有人說念阿彌陀佛沒有效,他肚子痛的時候念佛也一樣痛...

楞嚴咒為何有如此強大的感應力

楞嚴咒感應力非常強大,我們讀誦學之能除一切苦。 一:...

功名富貴如何能求得呢

【餘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

閻浮提眾生的業感差別

閻浮提眾生身口意三業能感得百千種報應。有現報,現世...

發心的意義與類別

發心,又作初發意。、新發意、新發心、初心、發意。發...

聖嚴法師《苦報與福報》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生活得最愉快、最豐富,也是最...

【推薦】這些牛都是過去在寺院住過的出家人

有人覺得:我們這裡規矩太嚴,動不動就打香板,這樣打...

朝暮課誦的意義

課誦是寺院每天必不可少的修行儀式,即指定時誦經、持...

佛弟子應如何正確看待疾病

問: 佛弟子應該如何正確看待疾病? 慧律法師答: 不...

讓勤儉節約成為自己的道德標準

《中華美德故事儉朴篇》裡有一個春秋時魯國宰相季文子...

貪瞋癡三毒

一、貪 貪又作貪慾、貪愛、貪著,略稱欲、愛。是對於...

能在動中修,這更是功夫

昨天有一位出家人問我在忙什麼。我說這段時間,上午忙...

佛教徒如何對待所謂的「瑞相」

佛在經典中告訴我們:自誓受戒的時候,一個先決條件就...

把「六和敬」精神落實到企業管理

六和是佛教的管理學 據經典記載:兩千多年前,佛陀身旁...

五戒表解

殺戒 釋名 斷命曰殺,有情曰生。...

【佛教詞典】菩薩作意修

【菩薩作意修】 p1128 顯揚十六卷一頁云:二、菩薩作意...

【佛教詞典】含飯語戒緣起

含注戒本·百眾學法:「佛在舍衛,居士設食,六群含飯...

【視頻】上求下化皆不能離的妙法(大安法師)

上求下化皆不能離的妙法(大安法師)

【視頻】界詮法師《淨土或問》

界詮法師《淨土或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