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把「六和敬」精神落實到企業管理

寬運法師  2014/06/2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把「六和敬」精神落實到企業管理

「六和」是佛教的管理學

據經典記載:兩千多年前,佛陀身旁的常隨眾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龐大的僧團,要如何統理才能使其和樂清淨,發揮住持正法、度化眾生的集體力量?「六和敬」就是攝眾的方法之一。

《祖庭事苑》卷五列舉出「六和」: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即僧團中為求菩提,修梵行者,須為互相友愛、敬重之六種事。《大乘義章》卷十二則舉出:身業同、口業同、意業同、同戒、同施、同見等六者,稱為「六和敬」。

「六和敬」的精神,不但可以運用於僧團管理,而且可運用於生活、社會各個層面,包括企業管理。

「見和同解」是企業管理的基礎

「見」即是意見、見地或見解。見和同解,就是要在思想上、觀念上保持高度的統一。這個「見」,就好比一個公司必須要有一個宗旨、一個目標,要有一個清晰的方向,有了方向才能正確地運行併發展。我們做人有做人的目標,企業也要有企業的目標,這個目標的訂立,是集合眾人的意見而成的,是大家同意了的、一致的方向,這樣和合而成的一個宗旨及目標,才有凝聚力、創造力。否則,企業的組織就會鬆散。因此,企業經營必須要有內在的文化,這個文化就是整個公司的根本宗旨,由此而定出五年規劃、十五年規劃,乃至於一百年的規劃。所以,企業的本質不單是追求利潤,不單是追求有形的價值,還包括更多的無形價值,比如凝聚力及創造力。因此在任何公司、集團或企業之中,必須以「見和同解」為首要的前提。

每個員工背景不同、條件不同,價值觀也不一樣,這個社會或人生的價值是多元的,每個人所體現的都不一樣,有人覺得賺錢是價值,有人覺得奉獻是價值,這是本來就存在的事實。但是,在這「不同」之中,也可以「求大同存小異」,即企業發展的目標和宗旨,是和員工自身發展的長遠利益相一致的,企業有好的發展,自身才能生存,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才能不斷為社會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才能有機緣修養身心、提升人生境界。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們可以把企業作為修養身心的一個很好的平台,正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若以這樣的心態在企業中自我歷練,必能使我們身心受益、道德提升。

「戒和同修」有助建立良好的企業管理制度

佛陀製訂戒律,是所有僧人必須共同遵守的準則和行為規範。在企業管理之中,「戒」也就是制度,想達到一個目標或一種成效,就必須通過制度來管理。

當年佛陀針對僧團中出現的問題而製定戒律。僧人嚴格遵守戒律,才能和諧共住;佛陀涅槃前囑咐僧眾要「以戒為師」,可見戒律之重要,它是維繫僧團長期存在的關鍵所在,也是佛教存在兩千多年的根本保障。

在修行上來說,「戒」的意義其實不是戒別人,而是戒自己,所以,「戒」用在制度上,就是制度的訂立者必須「以身作則」,為員工們作出示範。自己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公司內的人員又怎能不自我警惕?管理人員六點半就上班,當其他員工七點鐘上班的時候看到了,自然就會很佩服,因此就沒人遲到,也沒有人敢早退。所以公司制度的訂定,目的就是希望擔任高管的人,必先自己守得住,然後再帶領其他員工、影響其他員工。這就是一種和諧企業文化的體現。

因此,若以佛教戒律的精神作為公司或集團的制度依據,就要對其精神有更深一層的領會:「戒」有小乘的「相戒」,即對僧人外在行為進行約束和規範的規章制度;還有大乘的「心戒」,這是更高層次的,是對僧人內心進行規範的戒律。僧人能做到「心戒」,就能擔負普度眾生的使命,同時就會自然而然地遵守戒律。這大概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吧。

在企業管理中,也有相應於佛教「相戒」層面的內容,即員工要在行為上遵守企業規章制度。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公司或集團的總經理能遵守企業決策程序,就會避免許多決策上的失誤;生產線的員工嚴格遵守操作流程,就會避免安全事故、產品質量問題的發生;財務人員遵守財務制度,就不會使企業經濟蒙受損失等等。

而在企業管理中做到「心戒」的層次,那就是更高的境界了。比如,總經理面臨市場高額利潤的誘惑,能根據企業自身狀況和實力進行決策,而不是一味地「貪著」於好像能得到的利益,這樣就能避免決策失誤,避免企業蒙受大的損失。以前韓國出現的經濟危機,就是大企業過分追求多元化所造成的,就是超出企業自身經營能力的限度所造成的;從內心根源上說,是過度的貪慾所造成的;當前歐美經濟危機,從根源上說,也是過度的貪慾使然;可見,「心戒」是如此重要!它能將人內心「貪、瞋、癡、慢」等煩惱和積習轉化為「清淨心」,能使企業經營者正確地決策,能使各級員工真正做到從內心深處遵守企業規章;如此的話,企業管理就會更上一層樓,企業發展將鴻圖大展。當然,回過頭來我們說,「心戒」的成就也是長期從行為上遵守「相戒」的結果;這當中必須要經過長時期的磨練,或者說是內心的歷練。

「利和同均」是合理的利益分配機製

世間上大部分的人,之所以日夜忙碌奔波,無非是為了各種不同的利益。企業中的「利和同均」,就是將利益平等分配到集團或機構中的每一個成員,令每一個人都能受惠,都能得到好處。但是,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在現實生活中,你高我矮,這就不平等;你站我坐,這就不平等;你說我聽,這就不平等;你富我貧,這就不平等;你有我無,這也不平等;世間怎可能有平等?我們只是在不平等之中,尋求相對的平等;企業管理之道,其實也是一樣;無論是高管或一般員工都必須平等對待,互相尊重,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比如說,職員的制服是一樣的,福利條件是一樣的,乃至升降職級的機會也是一樣的。

當然了,我們所說的「均」不單是把物質利益平均地分配,因為平均不一定是平等或公平。公平是說員工物質收益的多少應該與付出勞動的多少形成正比關係,否則就不是公平,就只是表面上的平均。因此,公平意味著多勞多得。我們說,佛法講平等,是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意義上的平等;但由於眾生修為程度、精進程度不同,所以就會有現象上的不平等——我們都知道,菩薩有不同的修行階位;因此,企業也應該有一套激勵先進的措施,目的就是激發員工的勞動熱情與幹勁,使企業不斷運行併發展。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由於種種錯綜複雜的因緣或條件,有些員工雖然盡了很大的努力,但還是沒有得到很好的物質利益回報;這就需要企業不斷改進管理措施,創造更加公平的環境,做到不斷向更公平的方向前進,盡可能激發每一個員工的積極性。這樣才是真正的「利和同均」。有了平等的利益,才能將人心安住,成為企業發展的潛力。由此可見,利益平等,實在是非常的重要。把集團成員的心安住後,自然就會形成一種歸屬感,就會達到一種同心協力的服務精神,為企業的未來發展開拓出更好的出路。

「身和同住」是和諧的員工關係

在企業管理的層面上,在一個企業中,員工必須有相同或相似的行為及習慣。例如:企業員工身著統一或相似的服裝,可以展示企業規章的整齊劃一;員工之間禮貌及友善的行為,如見面微笑、親熱地打招呼;某些員工有困難時,其他員工都樂意幫助、照顧;員工對待顧客有統一的禮貌語言、舉止及態度等等。

所以說,從源頭上講,佛教「身和同住」是在僧眾本著共同的「見」——「見和同解」的根基上而外顯的,是在僧眾懷著共同的目標追求——修行成佛的根基上而出現的。企業管理也是如此,企業員工都有相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追求,那麼,他們外顯的行為就能一致。一味追求利益的企業,員工的行為必然都表現為貪婪、互相拆台、彼此恩怨重重等。「視產品質量為生」的企業,員工的行為必然表現為工作仔細認真、精益求精,操作工人能嚴格遵守生產操作的規則及程序,管理人員能抓緊質量問題而絲毫不放鬆等。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企業,員工的行為必然表現為樂於助人、為人慷慨等。

企業員工都能遵循「身和同住」的規範,員工之間必然能和諧相處,大家都會感覺很快樂,這樣一來,企業的生產效率、管理效率、市場開拓效率自然就能提高,企業的發展一定能蒸蒸日上。可見,「和」也是一種生產力,是一種隱形的生產力,它的力量非常大!

「口和無諍」——「愛語」是有效的激勵方式

在叢林規約裡,為了避免常住的是非和紛爭,要求大眾同住,必須要做到口業清淨。「口和無諍」的理念來源和註解是「四攝法」當中的「愛語攝」。我曾經去過五台山,那裡有位住持,他的一句座右銘就是要時時「愛語」。他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什麼是良言?良言就是善言、使人得益之言,這樣的一句好話,會令人三冬都覺得溫暖。相反,「惡言傷人」,即使是在六月天亦會令人覺得寒冷,「惡言」也就是傷害別人的語言。

「愛語」非常重要,如果管理層能做到愛語,常說真誠關心、鼓勵、讚歎員工的話,令他們感受到真正的關懷及體貼,這樣的話,他們就會信任你、支持你、佩服你,彼此就能建立一種互動的關係,從而達到和諧合作的氣氛。所以,「愛語」是管理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語言其實是一門很高深的藝術。在管理操作中,同樣一句說話,用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效果就會有天壤之別。例如,管理者或主管知道某員工在工作上出現問題、或在為人處世上有些缺點,如果管理者能開誠佈公地當面說出這個員工的錯處,雖然難免有批評的味道,令他感到不舒服。而當這位員工不在場的時候,管理者若能心懷坦蕩地向別人講述或讚歎他在工作上的成績乃至是人品上的優點,如果他聽到主管在自己背後所講的話,必然會從內心深處生起對主管的敬佩,同時亦會注意改善或矯正自身的缺點,努力工作,從而做出成績。

相反,如果這位主管反過來說同樣的話,當面說這個員工的好話、背後卻說指責他的壞話,俗語說:「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這位員工聽到主管在他背後說的話,他的內心又會作如何感想?

所以,同樣的話,「好話」、「愛語」或是「壞話」、「冷語」,看你在什麼場合說、以什麼心態說,效果可能會完全不一樣。可見,語言的根基還在於內心,這也能體現佛法的根本宗旨——修心。如果說話者內心光明、無私,就算表面聽來不好聽的話,也是充滿善意、愛意的。相反,說話的人內心狹隘、自利,那麼即使是和言愛語,也會像鋒利的刀子,能傷人於無形。當然,佛教還是強調「身、口、意」的一致,即心裡想的就是說話表達出來的、也是行為外顯出來的。然而,表面上看來似乎衝突的「言」與「意」或「言」與「行」,更能體現大乘佛法以慈悲心為本的精神,當然這是更高的境界,一般修養的人比較難以做到,這用到管理上也可稱為管理藝術。

「意和同悅」是強調要關注員工的各種需求

「意和同悅」是說修行者能知道其他人的種種需求,並給予滿足,從而使他人感到愉悅;同時亦深知任何人都有最終成佛的本性,因此能尊敬他人,所以,僧眾能和諧共處。

在企業中,上至高層管理者,下至一般員工,每個人的天資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因此,每個人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對同一個人來說,在其不同的人生階段中也有不同的需求。有智慧的管理者就能體察下屬和員工的不同需求,使之得到實現和滿足。如此而來,大家就能和諧、愉快地相處。佛經裡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就是要先滿足眾人對生存的需求,在這個基礎上再逐漸引導人們向善直到生命的終極解脫。

在企業中,剛入職的年輕員工,他們謀生的需求最為迫切,因此,要注意培訓他們的勞動技能,使其盡快掌握,並注意隨其工作技能的提高而不斷增加他們的待遇;到企業工作一段時期的員工,要根據他們的工作業績,對其給予相應的升職鼓勵;對不太適應原工作崗位的員工,要根據他們的特長,安置新的工作崗位等等。而對整個企業來說,若企業經營已有一定規模和效益,就要注重社會公益事業,這樣能使企業有社會擔當意識,企業也會有更高的聲譽,效益自然會邁上一個新的台階。這樣一來,企業全體員工的工作熱情就會被激發出來,員工彼此之間也能和諧愉快地共處。

管理者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心

佛法講,修行無止境。對企業來說,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也是無止境的,我們要不斷超越自身的有限性,不斷邁向新的成功領域。

企業管理確實是一門甚深的學問。一個企業的發展,必須要上下同心,這就是「六和」的精神。唯有「六和」精神才能產生真正的凝聚力。沒有凝聚力,就無法產生動力與創造力。唯有動力與創造力,才能推動企業向前發展。

現在的企業人才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如果一個企業有好的宗旨,有好的文化,自然就會有好的意念、好的產品。在各種善緣、成熟條件的配合下,自然就能建立一個正面的團隊精神,每一個成員都具備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真正達到「同德、同願、同行」的目的。

企業管理如何才能成功?必須從我們的「心」出發,「要管理別人之前,先學習如何管理好自己」,這是任何一種「管理學」的先決要件。「自我管理」是每個人一生的首要功課,透過自我管理,學習和自我對話,從而找到心靈的活水源頭,讓「管理」哲學不只可以發揮在企業裡,更可運用於人生中。

佛教的管理學,就是要管理者首先管好自己的心。因為心的力量是最大的: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把心管好,便能夠影響週遭、改變局面。如果一個人的事業、家庭、健康、親情、友情每一樣都做得很好,內心自然就會自在安樂。而最重要的是,管理者在不斷提升智慧的同時,必須要保持慈悲之心,一方面領導企業提升業績,另一方面,用「以人為本」的精神,幫助員工,貢獻社會,利益眾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寬運法師文章列表

生意人的四個錦囊

有一生意人,雖然事業做得很大,日子卻過得不快樂。他...

細微的破綻可能導致失敗

偶爾到朋友辦公室玩,發現在他的案頭上,所有的辦公用...

奔向成功的十個好習慣

一、不輕言退縮 二、不停學習,不斷修正。 三、坐言起...

要看淡權位

權位,只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塔,海浪一來,就垮了,連沙...

良好的心態才能成為命運的主人

你也許無法改變自己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的位置,但完全可...

8個優秀人才必備的品質

歲末年初,許多人懷著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凡事都要有計劃

人在世間上生活,每凡做一件事,都要有預備、有計劃,...

修淨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務,人何為而不修乎

原文: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覓安下處,卻出幹事,抵暮...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大藏經】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大藏經】【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在淨土中還有身體的顯示嗎

問: 在淨土中還有身體的顯示嗎? 宏海法師答: 這是個...

【推薦】男女間交往須知

現代男女在交往異性朋友,乃至於隨著感情的加深而相互...

遮止無意義的話語

有人想:我是生存在現代社會的現代人,難道連說話的權...

端正思想消除極端

有些人在修輪迴痛苦的時候,會出一些問題。我遇到過這...

生命中最愛的女人

一天,一個信徒請教禪師:我是個有家室的人了,但現在...

出家有些什麼樣的條件

關於剃度出家世人的看法非常矛盾,有人認為是了此殘生...

修行人心不要急躁,也不要生卑劣心

《華嚴經》裡講: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

人生所有的相遇都不過是久別的重逢

人生本是一場旅行,當你被業力無情的拋到這個世界的那...

殃福追人猶影隨形

有一段時間,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遊行弘化。當時...

比羅陀守德招福

佛陀時代,有一位名叫修陀羅的長者,擁有無數的財富,...

聖嚴法師《在不斷的錯誤中學習》

我們常說: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可見修行必須要有修...

宗賾禪師勸參禪人兼修淨土

【原文】 夫以念為念,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

四聖諦

「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佛陀因證...

寒冷的冬天來了,請給鳥兒一把米

冬天給鳥類施食與放生一樣重要!冬天是枯竭的,沒有食...

快樂與否取決於覺照

根據佛教所說,人是由五蘊構成的:色、受、想、行、識...

為何五蘊的身心世界,本質卻是真如本性呢

菩薩遇到因緣的假相,第一件事情,不是馬上處理,先觀...

【佛教詞典】圓融三諦

(術語)謂台家圓教所談之三諦。三諦為空假中,藏通二...

【佛教詞典】三種離菩提障

(名數)離菩提障之三種法門。即遠離我心,遠離無安眾...

【視頻】妙境法師《死後如何不去三惡道》

妙境法師《死後如何不去三惡道》

【視頻】慧律法師《猴子水中撈月》

慧律法師《猴子水中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