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如何以禮待人,顯見自心中佛

衍慈法師  2016/10/3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如何以禮待人,顯見自心中佛

禮是禮貌,待人的禮節,禮儀等,第一堂課已講過。現引古德四句話說明與人相處之道:

「臉上無瞋真供養、口裡無瞋出妙香、心裡無瞋無價寶、不生不滅是真常」。

(1)臉上無瞋真供養

人,第一眼被人看見的便是臉,所以一個人有笑容,令人心生歡喜,便結下良緣。有些人經常黑口黑臉,別人看見了,都怕了他、遠離他。笑容要由內心發出來,微笑是一種美德,令別人歡喜接近,這是真正給人佈施結緣,是最好的供養禮品。

(2)口裡無瞋出妙香

嘴巴,要用來講好的話、講有意義的事,講佛法,多念佛念經。不要說是非長短,不利於團結的話,所謂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亦可以喪邦,邦是國家,把範圍縮小,便是家庭,語言用不好,往往造成家破人亡。

很多口業典故,都提及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大家要慎言。作為一個佛教徒,對無價值的話不要講,以免造口業,要隱人之惡,揚人之善,更加不可以打妄語、惡語、綺語、兩舌等。

人的舌頭,為什麼會這麼短呢?就是因為口業不清淨之故。經上說,若三世不妄語,其人舌頭長可覆臉。彌陀經上說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因為十方諸佛是真語者,實語者,所以舌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我們不妄語不講是非,口業清淨自然出妙香!

(3)心裡無瞋無價寶

無價寶,是說其價值數之不盡。

世上所有萬事萬物都是有盡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不究竟的,經上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佛陀在《八大人覺經》教導我們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說明,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的,如火一燒,水一漂,什麼也沒有了,(嘉利大廈的火災便是一例)。山河大地,都在成住壞空變遷著,我們的身體生老病死,心念生、住、異、滅。明白萬法唯心,心若清淨無瞋,行為自然端正,那就真是無價之寶。

(4)不生不滅是真常

不生不滅是講我們人人本具的自性。真常者,永恆不變是指我們的自性常住。

以上四句偈,教我們如何以禮待人,以事顯理,便見自心中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衍慈法師文章列表

星雲大師:內心的無限潛能

宇宙萬物都有它的性能,性能好的物品持久耐用,性能不...

你只要不隨妄轉,就有救了

我們不能在因緣所生的一念心識去跟妄想對治,你不是它...

但以迷而未悟,故長作眾生

眾生心性,與佛無異。但以迷而未悟,故長作眾生。華嚴...

禪與淨土殊途同歸

疏文: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意蓋如是。是則禪宗、淨土...

一切具足,何假向外求覓

大珠慧海向馬祖道一求佛法,馬祖告以:「一切具足,更...

所有顯現皆是識神所變現,切不可認以為真

古人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總的來說,不論什麼好...

沒有找到真如自性,所以才會寂寞

下面把妄想作一個總結: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

見性是離一切相的,沒有寂靜相,也沒有擾動相

我們看第一個,開合寶掌來證明客人跟主人的道理。看經...

【大藏經】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大藏經】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欣求極樂的兩個修觀方法

怎麼欣求極樂呢? 思惟依正莊嚴,成就內心的安樂;思惟...

以今生之苦海,渡涅般之舟

苦難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成就一個時代。知苦識苦,...

福報大的人怎麼厭離娑婆

有些人厭離娑婆有困難,為什麼他對於厭離娑婆有困難?...

因愛則生憂,因愛便有畏

一、《圓覺經》: 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

念佛的精進與調適

各人應盡最大的力量去念佛,但須各自量力,不可用力太...

枉費稻穀

台灣有一句俗話:有樣看樣,無樣自己想。看樣:學人家...

是什麼因緣觸動了十法界的門

我們時刻的檢查自己的內心的相貌,從而反省自己的心態...

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

【原文】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

有兩種念佛人最老實

念佛的生命,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講,需要法義的學習作為...

讚美的魅力

有一項管理髮現,最受歡迎的同事是有團隊精神、樂於助...

如何判斷發心的正與邪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

心若無塵

心若無塵,人的氣質和品位便得以提升,生命便蘊涵著高...

只看到揮杖鞭策的外相,見不著無相的慈悲

有一天,一頭迷路的鹿跑進高山寺境內,明惠上人看了連...

學佛不能學成孤家寡人

現在有一部分在家居士,總想自己弄出點什麼名堂,試圖...

戒律衰敗之原因

近處來,比丘尼學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卻寥...

喜貪美色美味,當修如是觀法

如經中說,修定的人要離欲及惡法。離欲即指離開五欲。...

【佛教詞典】長耳和尚

(?~950)五代僧。泉州(福建晉江)人,俗姓陳。法號...

【佛教詞典】供燈

(儀式)以燈明奉施佛像塔廟也。...

【視頻】求道要以德行為本(蓮池大師)

求道要以德行為本(蓮池大師)

【視頻】惟賢法師《十善業道經講記》

惟賢法師《十善業道經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