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物質需求與精神生活

淨因法師  2016/02/2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物質需求與精神生活

外出朝山,行走於東北鄉間小道上。一老農肩挑重擔,迎面而來。他好奇地問道:「請問小師父,你是信佛教還是道教?」「佛教,你呢?」老農認真答道: 「我既不信佛教,也不信道教,就信‘睡教(覺)’。」說著,他又繼續幹他的農活。而我卻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啊!這位老農為了養家餬口,披星戴月,東奔西忙,他缺少的正是食物、睡眠。因此,他認為睡覺為人生一大樂事,信仰「睡教(覺)」也就很自然了。目前世界上很多人仍處在貧困線下,溫飽問題尚未解決,仍在為生活而奔波,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考慮精神生活!因此人類首先必須滿足必要的物質需求,然後才能談得上精神生活。也就是說必要的物質條件是精神生活的基礎。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早在公元前六世紀,佛陀就對這種思想進行了詳細的闡明。

佛陀為了尋求解脫人類痛苦之道,六年苦修,骨瘦如柴,身體極為虛弱,猶不得要領,終於意識到極端的苦行無助於人們對真理的認識。最後他接受了牧女供養的乳糜,重新恢復了體力,於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成正等正覺。這充分說明,即使象佛陀這樣大雄大力的人,尚且也要借助於物質條件而後才能集中精力走入精神世界,最終圓證佛果,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

佛陀成道後,四處游化教導眾生。一次佛陀和弟子們應供歸來,途中遇一極度飢餓之人,十分痛苦。弟子們清佛陀為此人說法,以減輕他的痛苦,但佛陀並未替此人說法,反而給比丘們講起法來:「比丘們啊,此人此時最需要的是一碗飯,而不是佛法。拿一碗飯來吧。」等此人吃飽飯後,佛陀才給他講法,引導他如何獲得財富和思想上的寧靜。

在《增支部》中的《鴦覺經》中,佛陀把人類分成三種:

1、盲人:這種人不知如何使自己擁有的財富增長,不知如何獲得新的財富,他們也無法區分道德上的好壞。

2、獨眼人:他只有一隻金錢眼,而無道德之慧眼。這種人只知道如何使自己擁有的財富增長和創造新財富;但不知道如何培養好的道德品質。

3、雙眼者:他既有金錢眼,又有道德之慧眼。他既能使他已有的財富增長,並獲得新財富,又能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此經美妙之處正在於它對只有一隻金錢之眼的人進行了生動的描繪。僅有道德之慧眼而無金錢眼的人並未被單獨列為一類人,因為滿足最基本的物質需求比單純的道德更有實際價值。這就是佛教中所謂「法 輪未轉,先轉食輪」的道理。為了進一步論述這個道理,在《中部》的《巴陀伽摩經》中,佛陀又把人類的最基本的渴望分為四種:

1、願我的財富通過正當的途徑一天天的增加。換而言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富有。財富是人們最渴望得到的東西。

2、當一個人富有後,他所渴望的是美名遠揚。他如此祝願:願我的美名傳遍四方,特別是要在我的親朋好友、師長中流傳。

3、當一個人既富有,又有好名聲,他祈求健康長壽。他如此祝願:願我健康長壽。

4、當一個人富有、美名遠揚又健康長壽,他自然希望死後幸福。他如此祝願:願我死後生天享福。

通過以上對《巴陀伽摩經》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獲得財富是人類的第一需求。所以佛教把必要的物質條件放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通常情況下,一貧如洗之人是不會過多地去考慮獲得美名、長壽和死後幸福的,這是由他們的心理狀態決定的。因為貧窮的人飢寒交迫,整天與貧困作鬥爭,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追求高層次的精神生活?!正如管子所說:「衣食足然後知榮辱」。因此貧窮很難和道德共生,而更容易與不道德成為孿生兄弟,貧困和不健康的思想往往是併肩而行的。

原因很簡單,當一個人連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都不能滿足時,他不可能想到完美的道德生活,他總是在想怎樣設法去滿足他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所以說,和一貧如洗、飢寒交迫的人大談道德義務,是不合時宜的,因為他們迫切需要的是一塊面包去充飢!我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幫助他們解決溫飽問題。只有當人們不用為吃和穿擔憂,他們才有可能進一步考慮他們的美名、長壽和死後幸福,他們才能逐步走進精神世界。所以說,在一般情況下,擁有一定財富的人比一貧如洗的人更容易講美德。佛陀常常告誡我們:比丘們啊,在這個世界上,貧困對於人類來說是痛苦是求得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一大障礙。佛陀進一步說,人類的這種痛苦只有通過社會的方式才能真正得到解決。國家的職責是積極的創造財富,消除貧困,把人民的生活水準提到較高的水平,以滿足人民最基本的物質需求,為享受高尚的精神生活鋪平道路。

也許有人會問,孔子的弟子顏回能「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又作何解釋?難道顏回沒有精神生活?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顏回不但有精神生活,而且十分豐富。但我們也必須承認,象顏回這樣的聖人千古少有,能和他比肩者自古能有幾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千百年來他一直是人們學習的榜樣。其次,顏回是那種「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之人,根據當時他的條件,他能隨遇而安,知足常樂,這不能說他窮得連飯都吃不上。更何況我們並非說窮人將永遠貧窮,絕對無法獲得任何精神生活。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一些經典把人類分為黑暗者和光明者兩大類:

1、黑暗者。又可分為兩種,第一種人既貧窮,又無信心,所以他們只能從黑暗走向黑暗,永遠沒有機會獲得解脫。第二種人貧窮,但具有布施心腸,又有信心,他們將會從黑暗走向光明,最後得到解脫。

2、光明者。也可分為兩種:第一種人富有,但無信心,他們將會從光明走向黑暗。第二種人既富有又有信心,他們將會從光明走向光明。

由此可見,一貧如洗的人也能從黑暗走向光明,最後獲得解脫。所以在佛教中,貧窮並非完全被譴責。佛教承認貧窮的人也能走出他們的困境,最後進入美好的精神世界,只是他們不能直接進入精神世界罷了。他們必須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使自己走出貧窮,早日走進精神世界。

綜上所述,佛教並不主張越貧窮越光榮,也不反對擁有財富,恰恰相反,正如孔子、孟子倡導的那樣:人民必須富庶,佛教也鼓勵人們富有。

在《阿彌陀經》中,西方極樂世界為「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這也許是世界上最富麗堂皇的國土!阿彌陀佛本身就是: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所以人們一見到阿彌陀佛便生恭敬心。根據佛經記載,佛陀也是相好光明無等倫,人們一見到佛陀就生恭敬心、歡喜心。所以在短期內歸依佛陀的人不可勝數。如果一個人因缺少營養而面黃肌瘦,人們一見到你怎能生起恭敬心、歡喜心呢?

在藥師佛十二大願中,第一是自他身光明熾盛之願、第三是使眾生飽滿所欲而無乏少之願、第十是使眾生解脫惡王劫賊等橫難之願,第十一是使飢渴眾生得上食之願、第十二是使貧乏無衣者得妙衣之願,所以在十二大願中,就有七個是關於物質方面的。在早晚課誦中,我們每天念誦的消災吉祥神咒、功德寶山神咒、如意寶輪王陀羅尼等咒都是祝願國土莊嚴、人民豐衣足食。所以佛教不但不主張人們貧窮,恰恰相反,佛教特別重視莊嚴國土,這樣才能利樂有情。

布施是利樂有情的一種手段,它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首,又在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中居第一位,可見布施是多麼重要。然而只有當一個人擁有一定的財產時,他才有可能行布施。當一貧如洗的人看到一個即將餓死的小孩時,他再有慈悲心腸,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餓死!因為他空有布施之心,卻無布施之力。心有餘而力不足啊!更何況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無論做什麼事,若缺少資金,則困難重重。汽車沒有油就不能運行。同樣,即使我們都非常熱心佛教事業,但若無必要的資金,則寸步難行,也只能是搖頭嘆息,無可奈何!因此佛教徒應該是華嚴富貴的象徵,而不是貧窮落後的代表。

也許有人又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佛教主張華嚴富貴,為什麼又要講四大皆空、捨棄一切、離俗出家呢?其實這一點也不矛盾。這只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空和不空的辨證統一。禪宗在講修行時,常常強調空,說世間名利皆如過眼之煙雲,我們的身體為四大、或五蘊和合而成,是緣生法,無自性,因而是空的,以此來破除我執,放下一切,在修行的道路上勇猛精進,以期早證佛果。以上這些都是從道心上講的。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必須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了生死並不等於不讓你生活,恰恰相反,我們應在了生死中學會生活。試想一想,不會生活的人怎能了生死?連人尚且做不好,怎能成佛作祖?!所以我們必須學會生活,使自己有一個強壯的身體,這是修行的根本。

沒有一個好的身體,我們就不可能專心致志地修行。試想一下,一個病魔纏身的人,想要專心致志地修行是多麼困難啊!為了借假修真,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必要的物質條件還是相當重要的。事實上,有情眾生根本就離不開物質生活。因此《俱舍論》講: 「經說世尊自悟一法,正覺正說,謂諸有情,一切無非由食而住。」《增一阿含經》亦云:「一切眾生皆依食住,有食則存,無食則亡。」所有這一切都說明佛教中還有不空的一面。如果我們為了強調空的一面,而否定了不空的一面,那麼,這種空是偏空、頑空,未能真正理解空之真諦。其結果必然會使人們誤以為佛教主張貧窮,終將導致極端——苦行。反之,如果我們片面強調不空的一面,拚命地去積聚財富,這只能導致另一極端——縱欲主義。佛陀早就明確地指出,苦行和縱欲是兩個極端,對正常的修持是十分有害的,我們應該拋棄。正確的修行方法是中道——八正道。因此我們必須正確地理解空與不空之間的辨證關係。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美好人生,從心做起

心,在佛教中有著最為豐富的詮釋。認識自己的心,把握...

替母親打掃心房

小雅的父親去世一年多了,母親還是沒有從悲傷的情緒中...

入清涼境除熱惱心

在夏三月中,夏至一過便是一年中最炎熱的三伏天了。人...

念佛時有兩點要注意

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二點要注意:一個是你能念的心,...

唯一要擔心的就是我們心是否清淨

《維摩經》上面所說的,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

心善是最大的福田

那年,他只15歲,父親與人合夥開辦不久的工廠不幸倒閉...

為什麼人越到晚年越要收心安住

我們平常當然理觀不礙事修,理事圓融,你該拜懺還拜懺...

心靈的解放

一、 在你說任何話之前,先問問你自己,是否必要;若...

【大藏經】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原文】 般若心經云: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

如實知世間即是出世間道

世間有很多煩惱和痛苦,繁雜社會,芸芸眾生,從出生到...

六根的功能沒有錯,錯在你的攀緣心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我...

未受三皈五戒,算不算盲修瞎練

問: 頂禮法師,請問法師,未受三皈五戒,算不算盲修瞎...

一位20歲出家僧人的心路歷程

和大部分同齡人比我是幸運的。幸運的是自己在童年聞到...

慈忍治瞋恚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

《宗教不宜混濫論》白話譯

(圓濤法師白話譯) 【原文】 如來說經,諸祖造論,宗教...

天乘十善業之意業

我們看第三個意業。前面是身口,身口當然是共於五戒的...

雞蛋真的很有營養嗎

很多人認為雞蛋是人不可缺少的營養食品,每天都要進補...

一比多更好

有兩位相交多年的朋友,結伴到遠地去經商,兩人身上各...

我們最該多說的兩個字

一個週日的早晨,我剛行堂回來,看著同學在水池邊彎著...

世上沒有無因之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阿彌陀佛,各位大覺世間的有緣,大家吉祥。 我們今天利...

韋提希夫人替末法眾生請法

現在的眾生是末法的眾生,業障很重。對比自己,會發現...

境之善惡,由心之善惡所感

適接手書,並《大士集》,不勝欣忭。大士碑文,經黃君...

「三藏」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即便對佛教並不了解的人,也知道古典名著《西遊記》中...

佛不能直接給你什麼

佛存在的意義就是讓人發現心中的寶藏,一旦你發現了自...

【佛教詞典】梵摩三缽羅

二十八部眾之一。面如天女,頭戴天冠,左手覆按於臍邊...

【佛教詞典】離染服

為袈裟之異稱。意謂遠離煩惱雜染之衣。據心地觀經卷五...

【視頻】大安法師《2024年夏令營開示與答疑》音頻

大安法師《2024年夏令營開示與答疑》音頻

【視頻】慧律法師《妄心尋樂徒增痛苦》

慧律法師《妄心尋樂徒增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