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意識分別當中是否也有輕重的不同?對有些事情我們的分別是特別的重、也特別的快,面對這種粗重的分別,已非單純的自我說服就能夠解決,應該用什麼方法來對治?
我們修無分別智的空觀,要兼修事修。所以你無分別智以後,後續要提起佛號,趕緊提佛號。空觀的智慧,它相應的快,但是它有一個問題,它很難相續,相續也太難,所以我們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是馬上提佛號,不是哦!你要先修無分別智,再提佛號,為什麼?
有些人他完全不修空觀,他就提佛號,他有什麼問題呢?
就是你的執著是用佛號把它壓下去的,凡是壓下去的東西它一定會反彈,總有一天你壓不住它的。但是你用空觀來照它呢,是一種對治,會破壞它的結構。所以如果你一輩子都不修空觀,你遇到事情,你的不分別只是轉移目標,把對這件事情的執著轉到佛號去,那麼換句話說你的遍計所執性、你的攀緣性一點都沒有破壞,你只是轉移而已,
或者說壓抑而已,這種壓抑式的念佛,總有一天你會壓不住的,總有一天,因為它是無始劫的習氣,你念佛是短時間的幾年的時間。所以你不用佛法的空觀的藥,你只是一路的用事修來跟它壓著,你總有一天壓不住的。但是你只是修空觀,你把它暫時調伏了,你不提起佛號,也不行。所以無分別智修完以後,趕緊提佛號,這個合乎大乘的中道——無住生心!這個是合乎中道思想的。
我們今生的一些修行,你比方你今生起了菩提心,斷惡修善,你今生也會有一些美好快樂的因緣出現,這個是花報。但是為什麼佛法要我們今生要全盤的放下呢?它要你不要把精神放在今生,你把精神體力放在今生,你今生已經是有漏了,它的本質是有漏,就算上面多一朵花、多一個水果,又怎麼樣呢?它的本質是輪迴的果報,就是說雖然我們今生好好念佛、好好持戒,你今生人生也會產生命運的改變,但是你都不能去執著,今生要徹底的放下。
所以佛法叫你放下今生的意思就是:你的精神體力要完全放在創造來生上。也就是說你今生只有一個意義,你人生只有一個意義:為了創造來生而活!這是佛法的思考。當然這個是針對一定要往生的人來說了。諸位,為什麼它要你放下今生?是這樣子,韓信的軍隊只有三萬的軍隊,項羽有十萬大軍,憑什麼韓信能夠打敗項羽?最後那個時候,在垓下的時候,最後一戰,韓信能夠用三萬的軍隊,打敗項羽的十萬軍隊,憑什麼?
因為他背水一戰!他過河以後把船都燒掉了。
諸位,你憑什麼用短短的幾年的時間,去了生死,憑什麼?你憑什麼用短短的幾十年的時間,去解決無量劫來留下的問題,憑什麼?憑的就是你放下今生的那個決心——我一定要成功嘛。
所以你如果又分心在對今生的果報的一種攀緣,你的精神體力就分散了。本來你的精神體力就有限了,你面對又是一個強大的敵人,你要沒有背水一戰的決心,你就完了。所以你要知道佛陀很多的規劃,他是有道理的。今生跟來生你只能夠選擇一個,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你不可能「腰纏十萬貫」,又要「騎鶴上揚州」。你要選擇,你又要享受今生榮華富貴,你來生又想求生淨土?不可能,不可能的,因為你沒有足夠的決心。
一個會往生的人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背水一戰!因為你面對的敵人是一個無始劫的業力。往生與否只有一個字,就是你的決心夠不夠而已了。其實不是佛號念多少,諸位,你沒有決心你佛號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也沒有得生之理」,你要是決心夠,一句佛號乃至十念就夠了。所以一個人,如果你現在是我很想要往生,你大概不會往生了,你只是很想要往生嘛,是吧?可有可無。
所以我們在學唯識,你會發覺,你不能對今生有任何的縫隙,它無分別智就是所有的縫隙,把全部攀緣娑婆世界的門全部關住,把所有的精神體力放到來生去,你才可能成功的。所以你無分別智不要隨便操作,它是對治你心中的執取,不對治外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