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到修行佛法的時候,通常都會聽到人們說:「我只有早晚才有一會兒時間誦經和念佛,白天都要忙於工作和照料家務;這裡太吵了,我要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好好修行;我一天可以閱好幾卷經;我會每天念幾十遍咒」。人們總是用這樣的觀念來看待修行這回事,覺得只有念誦的數量才能顯示我們修行的多少,用這樣的觀念來對待自已,也同樣的去衡量別人,於是我們對法的修行被圈定在念誦的數量之中。久了就形成一種局限性的觀念,把自己的修行束縛在只有念誦……念誦的那段時間之內。
事實上,時間在無間斷的剎那相續,白天的十二小時結束了,夜晚的十二小時就續接而來;昨天的二十四小時過去了,今天的二十四小時就會跟上。時間就像流水,它只是相續的一條,但是,流走了不會再倒回來。我們的生命就像流水,與時間同步,所以佛陀聽到弟子說「生命在呼吸間」時,就對弟子的認識給予肯定和讚許。
我們的生活、工作、衣食起居總是用時間的概念來進行。何時該起床了?何時該用餐了?何時該上班了?何時該睡覺了。出家了鐘鳴板響,早晚課誦等更有嚴格的時間觀念,人生的一切似乎都被時間所限定。於是我們就用時間來設定修行,假若我們忙於事務,就用此來找藉口說我沒有時間修行,但是我們卻忽視了時間只是一個概念,事實上只有呼吸與我們相伴,我們應該把呼吸同修行和生活聯繫起來。只要有呼吸就會有時間修行。所以,在經典中有「觀呼吸」的修行方法,這種方法在過去的佛教修行中會時常被應用,現在南傳佛教國家的修行者,還是把它當作禪修的重要方法來使用。
因此,我們把法的修行同生活打成一片比較好,有了這樣的認識,就不會說我沒有時間修行了。泰國阿姜查禪師開示說:「法比任何你在這裡能找到的東西都要好,家裡的事物通常只會帶來麻煩,難得帶給我們平靜。在家庭與財務的領域中,只有會令我們煩憂與受傷的事物,法比它們有價值多了。如果置身於家庭事務中,我們一定要有法,不能沒有它。少了法,它們就不完整。不要輕忽,真的深入思惟法之後,我們就會知道它的價值。家庭事務始終存在,但是我們見法之後,就不會再執著於它們。雖然生活中仍有忙碌與糾葛,但是我們知道它們的本質,便不會再執以為真。
就像與小孩相處,他們常說:‘媽!看這個。爸!我想要那個。嗨!看看我。’父母親於是對他說:‘喔!當然,好!’但是卻不會把它放在心上。你回答是為了讓孩子感到快樂與安全,但是你的心並不會受到影響,因為你有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因此可以善盡家庭與世俗的義務,做你應該做的事,卻不會隨波逐流。你的目標是寂滅與離染,而非屈從與糾纏。這就名為圓滿的成就與受用,即使擁有資產,你也能如實覺知,知道如何使用與駕馭它們」。
又說:「我們必須了解,大眾前來這裡參訪比丘、比丘尼與寺院,他們不需要問你們任何問題,只須看你們的寮房與地板。如果地方整齊清潔,每一件東西都歸位,這就是沙門的行為,人們自然會生起信心。我們不需要對他們說教,只隨手整理好亂掉的東西即可。當我還年青時,我經常抽空到寺院周圍走動,看看寮房與森林裡的步道。若是發現寮房與浴室都很乾淨,道路也非常整潔,我就知道這個人是個好修行人;如果他還沒有開始修行,那麼不久的將來,他一定是個好行者。有些人小看這點,認為這只是小事,其實它不是。」
在中國佛教史上和《高僧傳》裡,我們看到更多這樣的故事。法是用來生活的,因為我們不可能離開生活。無論你住在鬧市,還是寂靜的山林;無論你獨處,還是群居,那都是生活。有沒有在修行,那就要看你有沒有法的認識和法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