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佛教信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飯前都要唱念「二時臨齋儀」(即供養偈和供養咒),然後才可用齋。但我們很多人都只知道這一基本儀式,卻對念誦供養偈的含義並不明瞭。為了方便大眾對「二時臨齋儀」的理解,下面就其內涵作簡要介紹。
「二時臨齋儀」在佛門中俗稱「供養偈」和「結齋偈」,是出家人在早齋和午齋前必須念誦的偈咒。出家人之所以在早、午齋時念誦這些供養偈咒,是因為,佛製出家人早上、中午可以用齋,而晚上是餓鬼進食的時刻,出家人在此時是不准用齋的。由於餓鬼沒有食物可吃,如果僧人晚上用齋,吃飯時的碗筷之聲會令餓鬼生起瞋恨心,加重他們的罪業。
因此,佛製出家人要過午不食。出家人晚上不進食,是為了憐憫餓鬼,培養慈悲心。不過,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由於很多叢林都實行「農禪並重」的生活方式,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教優良傳統,出家人如果只吃兩頓飯,在體力上消耗太多,不利於身體健康。於是,很多寺院允許出家人用晚餐,但必須生起慚愧心,將晚餐視為「藥石」,即用於延續生命的醫藥,要求出家人不准辨別味道的好壞。因此,晚餐便不念供養偈語。
「二時臨齋儀」的內容豐富,含義深刻。其全文如下:
「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早齋念誦)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午齋念誦)
薩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隸主隸,准提娑婆訶。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供佛(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二時臨齋儀」除了早上念誦「粥有十利,饒益行人……」,中午念誦「三德六味,供佛及僧……」之外,開始與結尾所念的內容都是相同的。
從「二時臨齋儀」的內容可知,在早、午齋供之前,首先要供養諸佛、菩薩,然後供養僧眾等修行之人,最後在結齋時以法供養迴向給佈施飲食之人。這就是供養佛法僧三寶的意義。
出家人之所以在齋前要先供養三寶,是因為在浮沉生死的「冥冥大夜中」,須仰賴「三寶為燈燭」,以般若智慧照亮心性的大道;在流轉六道的「滔滔苦海中」,須依循「三寶為舟航」,修福修慧,究竟離苦得樂。因此景仰三寶、感恩三寶,並以三寶為人間最大福田,發恭敬心、菩提心而至心供養。
出家人在早齋時通常念誦「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至於佛門早餐食粥的來源,據《摩訶僧祗律》云:「佛住舍衛城時,難陀母作食。先飯比丘,然後自食,復作釜飯,逼上飯汁自飲,即覺身內風除,宿食頓消,由是多水少米合煎,複用胡椒蓽茇調和,以奉世尊。由是佛聽比丘,從今日後,許食粥,有十種利。時世尊即說偈曰:持戒清淨人所奉,恭敬隨時以粥施。」據《摩訶僧祗律》載,食粥具有十種利益:
一、資色,資益身軀,顏容豐盛。二、增力,補益衰弱,增長氣力。三、益壽,補養元氣,壽數增益。四、安樂,清淨柔軟,食則安樂。五、辭清,氣無凝滯,辭辯清揚。六、辯說,滋潤喉舌,論議無礙。七、消宿食,溫暖脾胃,宿食消化。八、除風,調和通利,風氣消除。九、除饑,適充口腹,饑餒頓除。十、消渴,喉舌沾潤,乾渴隨消。因為粥有這十種利益,所以要用來供養修行之人,使他們得到無邊的善果,達到究竟常樂的涅槃彼岸。
在中午念誦供養咒語時,還要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其中「三德六味」即在告訴我們作為供佛和僧人的飲食,一定要三德完備、六味俱足,方為合法,否則便是對佛和僧有失恭敬。所謂「三德六味」即是清淨、柔軟、如法三德,淡、咸、辛、酸、甘、苦六種味道。若廚中之人,備辦僧人之食,能夠揀擇乾淨,便合於清淨德;食物若能精細甘和,便合於柔軟之德;若能應時置辦,製造得宜,便合於如法之德。
對於「六味」,紫柏大師在其《示廚》一文中指出:「蓋淡味為諸味之體;咸味其性潤,能滋於肌膚,故味之調者,必以鹽為首;辛味其性熱,能暖臟腑之寒,故味之辣者為辛;酸味其性涼,能解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為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為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臟腑之熱,故味嗇者為苦。」
以「三德六味」的甘美飲食供養諸佛及修行僧,能夠令諸佛菩薩和僧伽大眾生起歡喜之心。食用這種飲食,如嗅旃檀,如飲甘露,五內調和,身適心安,顯資色力,使身心健康,智慧顯現。
「三德六味」的上妙飲食,不僅要供佛及僧,而且還要「法界有情,普同供養」。為何要供養一切法界眾生?因為人生在世,事事皆以因緣和合方得成就。衣食住行,無一不是借助眾生之力方得圓滿,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所以發感恩心而供養。而我今雖衣食飽暖,世上卻有無數饑民餓殍,乃至廣大惡道眾生受罪無限,「人溺己溺,人飢己饑」,因此也應當發廣大心、慈悲心至心供養。在提出供養諸佛菩薩、僧伽及一切法界眾生之後,供養偈中讓人作如下觀想:「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這幾句偈語告訴出家之人,在每天吃飯之前,應當經常提醒自己要以法為供養,讓自己沉浸在法味之樂中。
僧眾接受十方施主的飲食供養,應當將這種功德迴向給這些施主,使他們因飲食供養而得到善報。因此,在早、午齋結齋時要唱頌:「薩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隸主隸,准提娑婆訶。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這也是對施主飲食佈施的一種祝福與感恩。祝願供養法會齋飯的護法居士,因以歡喜心種此清淨佈施的善因,必將得到世世飲食無虞、究竟安樂的善果。僧眾每天念誦,以示不忘,從而能激發積極向道的信心。
佛門諸供養中,以法供養為最。法供養能夠令眾生成就佛法智慧解脫的因緣。對於沉淪苦海的世間眾生來說,除了飲食的供養之外,他們更需要修行佛法,解脫煩惱。正因於此,在早、午齋結齋時,僧眾常要念誦「供佛(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祝願眾生未來皆能至少達到阿羅漢聖者的境界,其中「所作皆辦」指因修行而梵行已立、生死已盡,從而「具諸佛法」的智慧與光明、自在與解脫。
「二時臨齋儀」是佛門修行的重要一環,也是每天必須進行的功課。在早、午齋時,念誦如上偈語,能使自己常念諸佛菩薩之功德,感恩施主的供養,警示自己收攝內心,精進用功。從而以恭敬心、報恩心、慈悲心、清淨心,誠心供養、結齋、祝願,最終令身心清淨,法喜充滿,成就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