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斷惡修善,迴向極樂

學誠法師  2014/01/0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斷惡修善,迴向極樂

善惡的定義是什麼?佛教所講的善惡與世俗上講的善惡有很大的的差別。世俗人認為:對我有利的就是善;對我不利的就是惡。佛教則不然。佛教認為對自己、他人,對現在、未來都有利的行為叫做善;對自己、他人,現在、未來都沒有利益的行為叫做惡。

有人說,我已經受過戒了,以前的所有罪業都懺悔清淨了。我在戒場裡又沒有造業。第一天上殿、過堂、誦經、念佛,什麼罪都懺悔清淨了。有位老比丘告訴他說:你的有些行為不威儀。可他就是不承認,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大有一派他非我不非的氣概。別人指出我們的錯誤與過失,不能認錯改正。從這一點上講,就已經造了惡。

早上打板鳴鐘時,還想多睡一會兒。不能依照歷代祖師的教導「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終日渾渾噩噩,無所用心,不知進取,修學乏力,這也名為造惡。早殿之時,有個別沙彌等到快要念經了,才匆匆忙忙起床、臉不洗、口不刷、邊走邊披衣,這就是有犯威儀的過失。

甚至有個別人在清淨莊嚴的念佛堂裡還說悄悄話,心理煩燥不堪,總是在念時間怎麼還不到呢?維那師怎麼還不敲引磬呢?他心裡不是在念佛,而在念引磬、念時間。繞佛,腳跟拖著地走,人家說拖泥帶水,可他卻是「拖地帶惱」。好像修行就是一種逼迫,那就會很苦惱,苦不就是逼迫義嗎?此是苦逼迫性。因為修行不是他心甘情願的事,總認為修行是一種很苦惱的事。既然這樣,又何必出家呢?出家就是要好好修行吧!

在過堂時,見到美味佳餚、飯菜可口,即起貪心。看到不合口味的飯菜就起煩惱,怎麼昨天白菜,今天又是白菜,心裡就起嗔心。在寺院裡,我們的衣食住行等所受用的一切,都是各地護法居士的供養的,也就是說有無量無邊的眾生發心成就我們的道業,讓我們在寺院裡安心修行,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如果成千上萬的出家人不耕不種,修行不得力,人家就會認為佛教靠不住。有時,聽到世人嘲笑出家人不務正業,誦經、念佛用錄音機代替,這話乍聽起來似乎很時髦,其實是在譏諷我們。

省庵大師在《勸告發菩提心文》中說:「支何懺悔業障?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吉羅小罪,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舉一動,恆違戒律;一餐一水,頻犯尸羅。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何況終身歷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從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為優婆塞戒,尚不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問其名,則曰我比丘也,究其實,則尚不足優婆塞也,豈不可愧哉!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

像這樣殊勝而又難逢的「精進佛七」,在自己的小廟裡是很難辦到的,更難找到近三百名僧眾在一起念佛共修。所以,這對我們短暫的一生修學生活中,將是非常有意義的。而有極個別人認識不夠,剛念三天就顯的有點不耐煩。如果這樣下去,請問:在漫長的修行路上怎麼能順利的走到盡頭呢?我們一定要把平常那種散亂心收攝住,不要讓它懈怠下去。

古人常講:「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而個別同學驕傲我慢習氣比較輕,但浮躁心理非常嚴重,開口說話,就好像跟人吵架一樣。坐在念佛堂裡也不能安心,不時地往外跑。我們的十師在傳授比丘戒那幾天裡,一坐下來就是四五個小時。我們青年人在生理上的控制能力應該更強,不要一會兒就往外跑,絕不可愉懶。

以上只簡單地舉出了幾點常見的習氣,請大家務必注意。總之,在我們的一天當中,每天清晨就應該考慮: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很簡單,做應該做的事情,就是修善;不做不該做的事情,就是斷惡,這就是名為「斷惡修善」。當然,說起容易,做起難。所以,道業要在漫長的修煉中才能逐漸成就。

在唐朝的時候,有位大詩人白居易聽說鳥窠禪師道行高深。有一天,白居易騎著馬專程去拜訪老禪師,來到山上,未下馬時見到老禪師在樹梢上靜坐,禪師一言不發。白居易知道自己失禮了,於是趕緊下馬,頂禮禪師,跪在地上稟白大師說:

「佛教的道理深如大海,佛教的經典多如恆沙。我根機淺薄,雖然看了一些佛經,但終不明白其中的究竟義理,願禪師開示一二。」

「佛教的經論眾多,道理甚深,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語言來概括:‘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鳥窠禪師開示說。「如此簡單的道理,連三歲的小孩都知道。」白居易失望地說。「雖然三歲小孩都曉得,但八十歲老翁行不得。」白居易言下恍然大悟,知道禪師說的是實在話。所謂「修行」就是修正我們不良的行為,端正身口意三業。如果行為不正,跟誰都合不來,跟誰都談不來,那你的路就越走越窄了,最終只剩下你一個人了。就像走獨木橋,十分危險,如果掉進河裡,沒人救你啊!

我們修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離苦得樂,見性成佛。然後,以種種善巧方便度化眾生,《普賢行願品》說:「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於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所以,每個人欲證無上佛果需要無量無邊的眾生來成就。眾生不僅可以從順增上緣來成就我們,也可以從逆增上緣來成就我們。

我們修行菩薩道具體的綱目是六度萬行。六度的第一度是佈施,在極樂世界裡,你有錢,佈施給誰呢?極樂世界黃金為地,到處都是珠寶。可是,娑婆世界的眾生貧窮者多,他們不僅需要物質條件的佈施,更需要佛法甘露的佈施,教導眾生斷惡修善,讓芸芸眾生早日脫離生死苦海。

另外,處在娑婆世界裡,我們有因緣修無畏佈施,如到醫院裡為人獻血;一個小孩不敢走夜路,我們送他一程……都是無畏佈施。這些功德,在極樂世界裡就沒有機會成就。

持戒亦是如此,娑婆世界裡的有情也好,無情也好,都是我們所緣之境。面對所緣諸境,如果我們能夠把握得住,不損害有情與無情,斷惡修善,就是持清淨戒。若往生極樂世界時時刻刻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沒有娑婆世界的一切逆境,所以,就不能成就持戒、忍辱等功德。《大乘無量壽經》說:「佛告彌勒,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戒律)、忍辱、精進、慈心專一(慈心對待一切眾生,專一修道)、齋戒清淨(齋:過午不食),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眾善,無毫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

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惟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八苦)食毒(三毒),未嘗寧息。吾哀汝等,苦心誨諭,授予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轉相勸勉)自相約檢(約束檢點)。(言行)和順義理,歡樂慈孝(歡喜安樂,上慈下孝),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奉持經戒,如貧得寶,改往修來,灑(洗)心易行(捨邪歸正),自然感降(感應),所願輒得得。

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勝過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極樂世界的一天,是娑婆世界的一劫。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的功德之大,是不可思議的。可惜,我們的人生非常短暫,就活到一百年來說,從二十歲開始信佛算起。前面二十年沒接觸到佛法,什麼都不懂,更不知如何用功。二十年的寶貴時光就這樣虛擲了。到了八十歲以後,多成癡呆,變成老小孩,怎能有力量用功辦道呢?這樣,又去了二十年。還有六十年,一天睡覺八小時,又要除去三分之一的時間,這樣,又是二十年,餘剩四十年。

每天穿衣,吃飯等,至少須三個小時,四十年中,只剩下三十五年了。三十五中,讀書十五年,工作十年。這樣,在我們的一生當中,用功修道的時間,最多隻有十年。十年,聽起來好像很長,仔細想想,在無窮盡的時間裡,是非常短暫,微不足道的。你看一棵樹從小到大,都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能長出一棵有用之材。在十年的用功中,往往又不能專心,半信半疑,這樣,須要再次打折扣,減去五年。所以,我們的用功時間,用功的方法,非常值得去檢討、去研究。這樣,才不會茫然。

如果出家人在寺院裡,不懂得用功辦道,磋砣歲月。那就像印光大師所批評的「光頭俗漢」沒有兩樣。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上說:「云何念施主恩?謂我等今者,日用所資,並非已有;三時粥飯,四季衣裳,疾病所須,身口所費,此皆出自他力,將為我用。彼則竭力躬耕,尚難餬口;我則安坐受食,猶不稱心。彼則紡織不已,猶自艱難;我則安服有餘,寧知愛惜?彼則蓽門蓬戶,擾攘終身;我則廣宇閑庭,優悠卒歲!以彼勞而供我逸,於心安乎?將他利而潤已身,於理順乎?自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檀信沾恩,眾生受賜,則粒米寸絲,酬償有分,惡報難逃。」世俗上的人所吃所用是自己努力勞動得來的,而我們所用的一切都是施主供養的。我們務必珍惜施主供給的一針一線,披甲精進修證佛法。不要與自己的生命開玩笑,與生死大事開玩笑。這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我們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說不定哪一天,一口氣不來,便是來生。如坐火車去北京,有的人到南平就下車,有的人到杭州下車,有的人到上海下車,有的人到北京才下車。同一趟列車,可是上上下下的人都不一樣。這道理告訴我們:人生的道路是無常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痛念生死,痛念無常。這樣,我們的道心才能發起,發的勇猛,發的永久。

出家學佛,首先要有這樣的深刻認識,其次,下功夫培養自己的心力,即內心對修行產生一股無比強大積極的力量。得到這股力量以後,無論是順境逆境,都能夠站穩腳跟,學修自如。

接下來談「迴向極樂」。我們每天所做的一切善事,應該迴向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麼迴向是什麼意思呢?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賺了十元錢存到銀行裡,存在銀行裡的錢又生錢。隨著時間的推移,錢就變得越來越多,數目就會越來越大。迴向功德也是如此,我們把所有的功德都迴向到極樂世界去,那我們的功德就會逐日增長。

如果念佛以及所做的一切善事,不迴向極樂,無疑將會變成人天小果,這樣,未免太可惜了。娑婆世界的有情念一聲佛號,極樂世界八功德池中就會長出一朵蓮花,如果念佛功夫越來越深,這朵蓮花就會越長越大,越來越明顯;如果念佛不得力,或在修善法的方面不認真,不廣結善緣,這朵蓮花就會越來越萎縮。極樂世界的蓮化枯榮與自己的念佛功夫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每天晚上進行大迴向,其目的就是把當天的念佛等功德都迴向到西方極樂世界。

最後,奉勸告諸位,每天臨休息前打打坐、念念佛,然後,把當天所做的一切善事迴向極樂,正所謂「萬善同歸」,就是這種意思。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從點狀的佛號,提升到片狀的佛號

在淨土宗,當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我們生命當中會出現...

一心三觀和淨土宗的臨終正念有何關聯

淨土宗是比較特別的法門。我們一般人的修行是要靠自己...

飢寒困苦愛易除,義無反顧往極樂

貧窮之人是由於多生多劫沒有種植善因,所以今生窮苦潦...

能夠信願念佛是人中芬陀利華

對西方淨土依正莊嚴,阿彌陀佛的光明、願力、德行,要...

歷險思佛悲願深

前些日子遇了一小難,爬山登陡峭石級的時候滾落了下來...

元照律師由輕謗淨土,轉為專志西方的心路歷程

大智律師簡介 大智律師,即宋代靈芝元照大律師,他是南...

深心誓出愛慾海,念佛頓斷生死流

人身難得而易失,三途時長而苦重。 深心誓出愛慾海,念...

淨業行人為何要讀誦大乘經典

《觀經》中佛為何提出淨業行人要讀誦大乘經典?因為念...

【大藏經】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大藏經】【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看看這些名人是如何惜福的

有人說越有錢的人越摳門,按這種邏輯,頂級富豪豈不是...

自性的映現

蓮池大師《自知錄》上說:「怨天尤人最損福,一次減三...

百歲老中醫的養生觀

羅明山是四川省綿竹縣有名的老中醫,他在114歲時仍然身...

化解心中怨恨的三個方法

怨─它是恨的累積,它跟嗔不同。 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

這種滿願不是好事

好多人請了占察輪,不知道怎麼用。最重要的是相應,相...

九大素食功效超乎你想像

不論東西方都有藥補不如食補的觀念,飲食能影響健康,...

清淨光明真富貴

在波羅奈城有一位長者之子耶舍,非常聰明且富貴勝人,...

為什麼很努力卻掙錢不多

佛法中講:財佈施得福報,有福報才有財富。我們要明白...

採訪極樂寺靜波大和尚

您對南華禪寺舉辦禪悅行夏令營活動是怎麼看待的? 我...

見別人殺生無法救護,該怎麼辦

問: 見別人殺生,雖想救護,但力不從心,該怎麼辦?...

如何讓業力的相續暫時沉澱下來

在我們修行中,是透過拜懺,懺悔等方式對業力進行直接...

自律管好自己,慎獨切莫放逸

我年輕時有一次前去看望一位老和尚,他房間的牆上貼著...

把人生看做一次旅行

《紅樓夢》裡的開篇偈語說道:人人都說神仙好,唯有功...

佛教婦女的故事

一、觀音菩薩 救苦救難 聖像金容 家家供奉: 大乘妙...

以肉來行孝乃無知之人之作為

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何可謂不遵父吃肉...

【推薦】當時好像是被人欺負了,其實那是消災免難

我們不論學一門技術,或者念佛也好、參禪也好,要面對...

【佛教詞典】殺生等五門分別

【殺生等五門分別】 p1007 雜集論七卷十二頁云:。又殺...

【佛教詞典】如意輪

(菩薩)如意輪觀音也。...

【視頻】歧路指歸

歧路指歸

【視頻】行善與戒淫

行善與戒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