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家如何看待自殺

心律法師  2013/04/1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佛家如何看待自殺

佛教雖然說有生皆苦,但並不代表佛教認同自殺。相反,佛家是反對自殺的,並通過戒律約束制止佛教徒自殺。

佛教的各種戒律中,都以「不殺生」為根本戒之一,不管是在家的,還是出家的佛教徒,「不殺生」都是必須遵守的。不殺生,就是說不僅不殺害有情識的眾生,而且還不自殺,因為自身也屬眾生之列。而自殺不僅殺害了自己,也同時殺害了住在自身中的八萬四千蟲,更何況自殺還會傷害了關愛自己的親人朋友。

佛教還以因果業報法則告誡人們自殺、殺他。說自殺、殺他者,就會墮入地獄受盡苦刑;地獄刑滿,生餓鬼中受飢寒交迫之苦;餓鬼罪完後再託生畜類,之後再生為人,還得受異熟果、等流果等餘報,易再造自殺之罪或受被他人所殺的報應。

佛教反對自殺的根本原因及防治自殺的根本方法,在於其人生觀。佛法認為:即此諸苦俱備、很不完美的人身,也是極為難得,極為珍貴的。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墮於餓鬼、畜生、地獄,其苦況更百倍、千倍、萬倍於人。既得人身,應識其難能可貴,極度珍惜,發揮人的優越性,創造最高的人生價值。起碼應盡到必盡的家庭、社會責任,做一個俯仰無愧的好人,獲得現世的安樂幸福。

若積德行善,更可創造後世的安樂幸福。若能聽聞佛法,歸依三寶,依法修學,可獲究竟的解脫、永恆的安樂。若自殺而失去這寶貴人身,則失了現世、後世、究竟的利益安樂,是最無智、最可悲之舉,為最大的虧失。至於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挫折、苦難,只要有珍惜人生的正確態度,以佛法無常無我的智慧如實觀照,自不難以理智和毅力去戰勝厄難、衝出重圍,這正是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

身為大患之本,眾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識此生死苦因...

卻到蓮池更迴首,世間螻蟻盡紛紛

貴人雖貴未為欣,死後還他一個墳。 三謝園亭空燕子,五...

在病苦中如何能信願念佛

問: 請慈悲開示,在病苦中如何能信願念佛? 大安法師...

【推薦】品茶

一位屢遭失意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普陀山普濟寺,慕名...

這是我們修行的第一個心態

信的四種內涵。首先是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我們所處的這...

轉變知見離開痛苦

(一)正知見 佛法指出了苦的事實,目的是要我們遠離諸...

人生如苦海,學佛到彼岸

人生如苦海,每個人自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便是哭喊著與痛...

殺生業報因果實錄

序 「因果報應」是中國社會裡所熟悉的觀念,每遇善人...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大藏經】【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大藏經】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紫竹林中觀自在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剛才在觀音跳,講了半天的觀音菩...

一個人墮落三惡道前,會有一些前相徵兆

那麼假設不幸的是,我們今生的罪業,它在臨命終的時候...

少吃肉的10個益處

美國《健康》雜誌刊文,總結了少吃肉的10個益處。 1.減...

一生中不必計較的20件事

1、吃虧:吃虧是福。 並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慶幸,並非...

沒有跟三寶結緣,你就失去了被救拔的機會

禮敬諸佛,廣修供養修學皈依。 在菩薩戒,佛陀提醒所有...

男女之情讓我們脫離不了輪迴的苦海

世間最讓人流連癡迷、割捨不下的就是男女癡情。男歡女...

五逆罪人能不能往生呢

有人又提了一個問題,《佛說觀無量壽經》裡面說,五逆...

有多大智慧,就得多大的解脫

供僧如供佛,你能至誠懇切恭敬,以清淨心供養三寶,完...

我祈請佛力加持,可為何總碰到不如意事

問: 我每天都念佛迴向給我妻子,祈請佛力加持工作順利...

如何供養出家人

僧者為眾生之良友福田,所以稱為福田僧,能令眾生植福...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觀照篇)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我們...

哪些供品不能吃

問: 齋跟素? 夢參老和尚答: 吃素就是不吃葷,不吃...

因果同時,念佛當下成佛

我們一般講因果,都是講異熟的因果,但下一段就講到因...

在名利的海上航行

清朝的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鎮江的金山禪寺,由住持法...

晚清巨商王熾的「商道」

王熾(1836~1903年),字興齋,漢族,雲南彌勒縣虹溪...

以生死大事為急

省庵祖師曾經寫一封信給茅靜遠居士,師對茅靜遠居士這...

【佛教詞典】常樂我淨

(一)大乘涅槃與如來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稱涅槃四德。...

【佛教詞典】四山

用以表示人身無常,必受生、老、病、死等四相逼迫之譬...

【視頻】認識因果

認識因果

【視頻】慧律法師《第一義諦》(七)

慧律法師《第一義諦》(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