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修道當中遇著一些個障礙,這個障礙也有順緣、也有障緣,你怎麼隨這個緣?
咱們舉事實說吧!現在你的功用得很好,很進入,業障來了,干擾來了——看著是好事,實際是障緣。如果你沒修行,就是你沒感,沒感這個障緣還不來、不應——感應、感應!當你一修行,你用功用到將要成功的時候,障緣來了。
這個例子很多了,像我們住山的、獨修行的道友們。我在上方山——就河北的上方山,現在改成公園了——我一個師伯,同一個法門的,他在上方山一斗泉——那個地方有個石頭,有個泉叫一斗泉。他幾乎要近於成道,業障來了。從來沒誰請他,也沒誰跟他來往,等他要進入成道的時候業障來了,人家來請他到北京一個大廟做方丈。這是好事,一個山裡的和尚,人家請你做方丈,而且廟很有名的,那他很高興去做方丈去了。
方丈做了不到一年,人家是找他藉他一個名望,完了就把他給攆了。他等再回山、再修道,以前那個境界沒有了,以前那個進度沒有了。就像我們做一鍋飯,已經要熟了,一個插曲,你去忙著做別的事,這個飯火斷了,飯夾生了,回來你再想吃,是生飯。那你回來再想修行,從頭來吧!還不曉得產生什麼障緣。
這叫什麼呢?循業發現。有的循業發現是成就的循業發現。當你要墮落,突然遇見善知識給你種啟發,這也是循業發現。兩途都有。但是因為我們沒智慧,掌握不住。如果你自己能掌握住,那就好了,絕對能成道。把這件事當為因緣、當為自然,全是錯誤的。那叫「識心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如理地思惟,你以你智慧的觀照合理不合理。合乎什麼理呢?合乎佛教導的。
所應知的這個知是個什麼?「世間無知」,那要有知是什麼樣子呢?「無知」就是不解悟,不知道生死,也不知道修行的根本,把一切事情都認為是自然的、是因緣所生的,這個不合乎圓解。咱們現在是從初學到圓解、到圓悟,學《楞嚴經》,《楞嚴經》就是從你初知到圓解圓悟。那你應當要知道拿經來對照,對照你的行為,一切惡業不讓它循業發現。那你認識到了,它成長不靈了,感覺著「唉呀!我這是業現前」,你能掐斷,那你就不隨業轉。有兩句話,「心被境轉」,你的心被一切境界相轉了,那就是凡夫了;「心能轉境」,一切逆緣的境界,我都把它轉成順緣,即同如來。
但是我們在這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有沒有這個智慧?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你這個智慧得產生力度——你明白,明白但力量不夠,你轉不動這件事情、現象,那你就被現象給轉了。若力度要夠,那就轉過來了。
所以我們經常說求佛菩薩加持、求三寶加持,到這個關鍵時刻,這是最重要的時候,這是真正的求三寶加持,你產生力度,你智慧上頭增長。智慧長了,煩惱就輕了,煩惱就轉不動了,就被智慧轉。
假如說你現在功夫用得很好,正在緊要關頭,或你在塔院那地方沒什麼限制,你修行得很好,將得力了,好,常住、如瑞師父派人來要你到常住開會,完了要你來當執事。完了,就把你的力度給撤銷了。他們說得多好聽的——你到常住當作行菩薩道,利益大眾,比你一人修行功德大得多。你聽著多好,去吧!你這功力沒有了。將來再修,從頭再來。就像我們燒鍋要煮一鍋飯,正是飯要熟沒熟的時候,你底下火撤了,這個飯夾生了,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
一者靠自己掌握,堅持!我們常常地當你功力一夠的時候,業風來了——你在普壽寺修行很好,或你家裡頭來個電報,媽媽病很重,要你回來照顧。你已經學佛這麼多年,回來吧,照顧照顧媽媽,用佛法幫助媽媽修行。這很正大光明,這多好,又盡孝。但是你想再回去、再回來,再修功力到那程度,辦不到了。
為什麼我們修行要經過無量劫,大家就知道了。所以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不歷僧祇獲法身」,不要經過很長時間證得法身,就是頓超直入、立證菩提。這得有大智慧,沒有大智慧,境界現前,克服不了。
有些事都是淨緣,不是染緣,染緣你也能克服,淨緣你沒辦法。淨緣,好比你在這修行,人家讓你做方丈,當人天師表,當然這是好事、淨緣,但是你的修行可斷了。有人拿這樣說:「唉呀!你這自修,自了漢。你過去,對於公眾是行菩薩道,多光明,多正大。」去吧!行菩薩道去吧!完了,菩薩道也沒行成,聲聞道也沒修到,況且所修的不見得是聲聞道。這叫什麼?這叫循業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