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濟群法師:如何修學戒律

濟群法師  2011/06/19  大字體  護眼色

以往,學人往往把戒律孤立起來修學,甚至將戒律當做一切,只見戒律而不見佛法,使持戒成為一種形式、片面而孤立的行為。事實上,戒律只是佛法修學體系的一個基礎,必須將其放在整個修學體系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學戒、持戒。在此,我想從佛法修學體系的五大要素,來談談如何修學戒律。

一、皈依是靈魂皈依,是持戒的靈魂。

我們受戒,是從皈依中獲得戒體。比如五戒、八戒、沙彌十戒,都是由三皈獲得戒體。所以在受持五戒、八戒的儀軌中都有皈依的內容,分別為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

比丘戒也不例外。僧團成立之初,僧眾曾依「三語」受戒。只要對三寶生起信心,對著僧團三稱「我某甲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今於如來所出家,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即可獲得比丘戒體。後來,因為眾生的根機、信心都不如從前,才形成羯磨受戒的儀式,通過隆重的儀軌,使受戒者納法於心。

但皈依始終是戒律的靈魂。惟有對三寶具足信心,戒律才能產生相應的效果。有多少信心,就會有多少持戒的自覺性。如果不是佛教徒,對三寶沒有信心,戒律對他們就只是一些條文而已,並無多少實際作用。

所以,我們受戒前必須對三寶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否則就無法得到戒體。惟有深信三寶,對三寶所發的誓言才會產生效應,不然可能只是說說而已。如果有一天三寶在我們心目中失去地位,那麼,曾經對三寶所做的宣誓也就難以產生效應了。

可見,戒體完全是建立在我們對三寶的信心上,建立在皈依的基礎上。所以,我們皈依之後還要不斷修習皈依,以此堅固道心,強化戒體力量。一旦信心減弱,戒體的基石就會隨之動搖,戒律在我們心中也將失去份量。

二、發心是根本發心,是持戒的根本。

任何一種戒律,都有相應的發心基礎。如聲聞戒,是依出離心而建立。惟有以出離心持戒,才會導向解脫。否則的話,無論持五戒、八戒,還是沙彌戒、比丘戒,只是人天善法而已,無法成為解脫之因。

菩薩戒,則是依菩提心而建立。這就必須發菩提心或受菩提心戒,在此過程中強化菩提心的願望。當我們真正把菩提心變成自己的願望,把「我要利益一切眾生」當做自己的使命,再來受持菩薩戒,才會具有力量。所以,菩薩戒必須以菩提心為前提,方能導向無上菩提。不然,即使受菩薩戒,行菩薩行,同樣會流於人天善法,與無上菩提了不相干。反過來說,如果有出離心,有菩提心,即使持的是五戒,也將成為解脫之因,成為無上菩提之因。

所以,首先要把出離心、菩提心的根本建立起來,依此持戒,而不只是單純地按照戒條行持。

三、正見是方向正見,是持戒的方向。

佛法修行主要分為戒和見兩部分,並有各自的理論體系,似乎兩不相干。其實,戒和見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戒的清淨有助於見的禪修,另一方面,見地透徹者必能認真持戒。古德云:「五度如盲,般若如導」,正是說明般若正見對持戒的指導意義。有了正見,才能正確理解戒律,實踐戒律。所以,八正道是以正見為首,六和中也強調見和同解。

戒律是一種條文規定,或一種做事程序。每條戒的製定都有相關緣起,並具十種利益,即「攝取於僧」至「正法久住」的「十句義」。所以,我們學修戒律不應僅僅停留於對條文的了解,而是要從制戒的緣起及意義中認識佛陀制戒的精神。依此精神,方能對戒律有全面認識。

關於持戒的正見,首先要正確了知戒律的開遮持犯,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何為犯輕罪,何為犯重罪;哪些情況下可以開許,哪些情況下不能通融。如果沒有這些認識,或是把戒持得生硬僵化,或是假「圓融」、「方便」的藉口,任意歪曲戒律,受如不受。因此,了解開遮持犯,是持戒修行必須具備的正見。

此外,還要正見緣起因果。心靈各種因素的產生及成長,皆由相關因緣所致。確信每個起心動念將在內心留下痕跡,形成因果,我們就會自覺防止不善言行,避免惡業之因,這是持戒的重要心理基礎。可見,對心靈因果的透徹理解,才能使我們真正認識到持戒的意義所在,認識到惟有持戒才能阻止內心不良串習的延續,擺脫生命的惡性循環。

佛法的核心是解脫,持戒同樣是以解脫為目的。戒律雖然稱為別解脫,但只是在事相上別別解脫,並非究竟解脫。因為究竟解脫是依無漏慧的力量,而無漏慧的開發來自空性正見。因此,持戒須以空性見為指導,在識達開遮持犯的前提下,了知持犯相亦了不可得。正如《大智度論》所說:「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羅波羅蜜。」在世俗的緣起因果中,開遮持犯相雖宛然存在,但在勝義的空性中,開遮持犯相也只是因緣假相。倘不具備這樣的認識,就會像道宣律祖所說的那樣,「執則障道,是世善法」。

佛法的中道正見是不落於空有二邊的,這樣持戒,方可為得定發慧奠定基礎。

四、止觀是保障止觀,是持戒的保障。

持戒和止觀是什麼關係呢?我們往往以為,持戒是持戒,修定是修定,開智慧是開智慧,很少將之聯繫起來。事實上,持戒同樣離不開止觀修行。

我們為什麼要持戒?是因為戒律由佛陀製定,覺得應該持,還是真正意識到持戒對修行、解脫確有利益?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認真加以思考。

如果僅僅因為戒由佛陀製定才去受持,我們會覺得,持戒只是為了佛陀而不是自己。那麼,對佛陀沒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前,我們往往會對持戒敷衍了事。就像很多孩子在沒有認識到學習對未來人生的重要性時,總以為自己是為老師讀書,於是就會想方設法地敷衍老師。同樣,我們沒有認識到持戒對現有人生的意義之前,一旦戒律規範和固有習慣產生衝突,我們往往會找到種種藉口,什麼「戒律過時了」,什麼「現在不實用了」,等等。總之,是不會真正把它當做一回事。

惟有真正認識到持戒對生命的作用,我們才能調動持戒的自覺性,而不是以任何藉口敷衍。那樣的話,等於是害了自己。所以,我們要經常對每條戒進行思考和觀察,認識受持這條戒的利益,及不持這條戒的過患。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觀察修的過程。當我們對每條戒或每種做法經過深入思維,明確受持利益和不持過患後,自然就會認真對待,將心安住其上,這也是修習止觀的內容。

此外,我們還要進一步修定,修空性慧。如果有了禪定基礎,持戒便能事半功倍。我們之所以覺得持戒艱難,正是因為內心躁動不安。尤其是面對各種外緣時,各種妄想此起彼伏。在這樣的內心波瀾中,我們往往會失去控制。但若是有相應定力,能將心安住在善所緣境中,很多念頭就無法產生活動。一個有定力的人,尤其在定的狀態中,必然不會犯戒。比如定共戒,就是在禪定中成就的,在定中自然具有防非止惡的功能。

而依正見建立的觀照力量,也是持戒的有力保障。當我們以佛法正見觀照世間,觀照財富、地位、名聞利養時,就會透徹其虛妄本質,從而保有超然的心態。尤其是具備空性慧之後,所有念頭都無法構成幹擾,即道共戒。當心安住於空性時,五欲六塵只是漂浮的影像而已,是沒有力量產生幹擾的。反之,如果沒有真正看破,對輪迴及五欲六塵還有期待貪執之心,心便會隨串習左右,那樣的話,持戒自然也就格外艱難。

戒是定慧的基礎,而修定發慧又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持戒。如果沒有定和慧,持戒只是依靠意志的力量,那是比較被動的。倘以定慧之力作為輔助,持戒就有了堅強的後盾。所以說,止觀是持戒的保障。

以上,結合修學佛法的五大要素,提出如何修學戒律的幾點方法。

修學戒律,一是要根據佛陀制戒的精神來實踐,二是要把戒律放在整個佛法修學體系中重新認識。惟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理解戒律在修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指導我們更好地持戒。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觀身罪重故,不敢不生淨土

經典云:犯一個突吉羅小罪,如四天王的壽命五百歲的時...

持戒之人,所求如願;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對於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

不守戒就是末法的表現

受戒後要本著止惡防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去做,那就...

斌宗法師《傳授在家菩薩戒開示》

前言 這次貴社社長德欽法師,暨李炳南老居士等,發心...

受戒與不受戒的差別

在家人通常說:心好就好了嘛,受什麼戒嘛,不受戒與受...

能持戒不犯,就沒有苦果

出家人頭上燒了幾個香疤,為什麼?還有知道的嗎?三壇...

佛陀看病比丘的因緣

問:在戒律中,佛陀說:你們若不互相看視病人,那麼誰...

守攝諸根食知自節

久遠以前,有五位沙門在波羅奈國的深山中隱居修行。這...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大藏經】【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濟群法師: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問: 從佛法角度來說,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濟群法師...

濟群法師:吃素能吃蛋嗎

問: 吃素後,蛋類能不能吃? 濟群法師答: 嚴格的素...

如果沒有「我」誰在成佛和流轉

問: 如果沒有我,誰在成佛?死後又是誰在流轉? 濟群...

慢心的幾種不同表現形式

慢,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驕傲,也是根本煩惱的重要組成...

如何對治第六意識的粗重分別

在第六意識分別當中是否也有輕重的不同?對有些事情我...

老比丘尋死為佛所救

佛陀時代,有一國家名為多摩羅,在都城外七里處有間精...

末世眾生仗自力斷惑證真,甚難甚難

原文: 接手書,知居士有向上志。然未知法門所以,及與...

【推薦】這是佛祖給我們的考驗

末學以前在醫院,看了一位十七歲的男孩子,他是埔裡高...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本經的修行重點在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它是一種...

半信半疑的人能否往生

問: 如病人生前半信半疑,阿彌陀佛能帶他往生西方嗎...

居士如何如律如法護持三寶

問: 請教法師,居士如何如律如法護持三寶? 宏海法師...

心為萬法之根源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關於心地法門。一個老嫗住在深...

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無論做消災延壽還是薦亡的佛事,印祖別具慧眼,提倡:...

聖嚴法師《原諒背後說壞話的朋友》

人前不說別人好,人後不說別人壞的人不多,當你發現你...

五蓋四障與八尋思

菩薩四十六輕戒之三十七於他有苦不為拔 《集頌》:疾病...

河潭和尚念佛成就的不凡事蹟

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一位在韓國佛教界不太出名的老和尚...

【佛教詞典】鶴勒那夜奢

梵名 Haklena-ya?a。又稱鶴勒那、鶴勒。為西天付法藏第...

【佛教詞典】三乘共學十地

(術語)謂幹慧地等十地。是般若經之說,以其示聲緣菩...

【視頻】觀世音菩薩心咒

觀世音菩薩心咒

【視頻】慧律法師《末法時期知見紛然》

慧律法師《末法時期知見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