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如果嗔心還在,「美」會受損失

明賢法師  2016/06/2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如果嗔心還在,「美」會受損失

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奪。不忍令速墮惡趣。忍招違前諸功德、忍感妙色善士喜、善巧是理非理事、歿後轉生人天中、所造眾罪皆當盡。——《入中論》

不忍辱會有四個過失:

第一是「使色不美」。尤其對女眾來說,「美」是至關重要的一個詞。但如果嗔心還在,「美」會受損失。相應地,忍辱必然對「美」有用。「使色不美」,這是月稱論師提出的第一大過失,將嗔心與容顏掛鉤。「使色不美」,不僅是說發脾氣時不美,發完脾氣也會遺留一些不美的元素掛在臉上。所以經常生嗔心的人,他的相貌會使很多人產生不悅。

第二是「引非善」。引來很多不善的惡業、冤業或者精魂、魍魎等,干擾生命、生活。

第三是「辨理非理慧被奪」。嗔心能將人的智慧奪走。本來平靜時很會分析:這件事是對、那件事是錯,這件事該這麼辦、那件事該那麼辦,很有智慧。但是一旦生嗔,智慧就沒了,辨別是有理還是沒有理的智慧就被嗔心奪走了。

第四是「不忍令速墮惡趣」。不忍辱,讓人以很快的速度墮落到惡趣。

「忍招違前諸功德」,忍辱有這些過失的反向功德:

「忍感妙色善士喜」,很多人希望自己變漂亮,而忍辱能感得容顏「妙色」,不僅是美色,而且是更加微妙的美色,使佛菩薩等善士都喜歡你。

「善巧是理非理事」,有理、沒有理的事情都處理得非常善巧,都知道該怎麼辦。

「歿後轉生人天中」,過世以後轉生人天,不會墮入惡趣。

「所造眾罪皆當盡」,所有的罪過、罪惡都會消盡。

選自《法寶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燃燒的六根之火

有一次佛陀帶領一千多位比丘出去游化,他們走到象頭山...

若能忍辱不起瞋心,最終還是自己受益

世間眾生同父母, 我如男女行孝養; 被他打罵不瞋嫌,...

靜坐但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佛教說:靜坐但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孔子也要求人們...

從僧衣看佛教三千威儀

前往寺院參加法會時,你看到的法師身著祖衣,威儀具足...

將冤親作父母孝,作諸佛敬

參禪人,首知瞋怒,為傷身害命之淵府,並不費大事。見...

如何對治瞋心

所言瞋心,乃宿世習性。今既知有損無益,宜一切事當前...

何謂「無生法忍」

這個無生法忍我們也解釋一下。在古德的註解當中也提到...

學佛的人先從控制情緒開始

常言道好言一聲三冬暖,惡言一句六月寒。這個說好話說...

【大藏經】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雞蛋算不算素菜呢

聽聞對方吃素,人們通常都會忍不住問一句:雞蛋算不算...

【推薦】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災難與人生意義的省思

近日接二連三的天災人禍不斷發生,如短期內多宗空難事...

功德最大的就是救命

阿彌陀佛。諸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這個機緣呢是剛剛...

恭敬稱念觀音聖號即能遠離淫嗔癡

【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楞嚴咒護身符,可以隨時都佩戴嗎

佛教的咒語確實是有加持力的,楞嚴咒也是寺院每天早課...

邪淫的六種情況

大概地說,邪淫就是與夫妻以外的人發生不淨行,但是詳...

以心的力量來化解與改善

曾經聽聞一則故事:有二人去醫院拿檢查報告,原本,某...

「十念法」到底怎麼念

問: 印光法師十念法,是十口氣念佛還是念十聲?臨終十...

造善成就安樂的果報,造惡成就痛苦的果報

我們看古代聖賢的教誨,有很多道理是相同的── 比方說...

末法眾生專修淨土法門

佛說了生脫死的修持法門很多,大體分為律、教、禪、密...

嗜肉者不可不知的食肉十大危害

現在,人們對肉食的慾望日益增長,一日三餐天天頓頓不...

聖嚴法師《動靜不二皆是禪》

現在的社會追求效率,造成每個人越來越匆忙,競爭越來...

和尚變金幣

很久很久以前,波羅奈國有個國王名叫夢譽。夜裡睡覺時...

【推薦】凡事太期待,結局必傷心

我有兩個親戚,她們的媳婦很像,都不做家事、好逸惡勞...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

極樂世界絕不是化城

化城是《法華經》裡講,為了引誘那些根機暗鈍的眾生,...

【佛教詞典】得度

(術語)生死比海,涅槃比彼岸,超生死而到涅槃雲度。...

【佛教詞典】六大

梵語 sad-dhātu。指六根本原素。又作六界。即地(梵 ...

【視頻】《了凡四訓》廣播連續劇(音頻)

《了凡四訓》廣播連續劇(音頻)

【視頻】淨界法師《佛制酒戒的因緣》

淨界法師《佛制酒戒的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