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慧法師:修行要抓住當下這一念

淨慧法師  2011/05/2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學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是要慢慢地使煩惱少一點,智慧多一點,覺照多一點;也就是要練習怎麼向內看,而不是向外看;如何管好自己,而不是去管他人。修行不選擇地方,不論在家出家,是男是女,是年紀輕的還是年紀老的,都可以修,也都必須修。修行更不要等待,不要等到什麼年齡,什麼地點,什麼時間,到處都可以修。何處青山不道場?辦公室是道場,家庭是道場,工廠是道場,坐在汽車上是道場,坐在飛機上也是道場,在馬路上行走,還是道場。不用選擇時間和地點,到處都可以修行。

修行要抓住當下這一念,如果當下這一念不能照顧好,修行就無處落實。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當下的,生命不在過去,不在未來,生命就在我們當下這一瞬間。我們的這一期生命可以活到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但是,即使是活到一百歲,這一百歲,也是由許多的生命點所構成,這許多的生命點也還是由無數個當下所構成。所以,當下就是生命活動的每一瞬間,我們如果能夠抓住生命活動的每一瞬間,讓它清楚明白,清醒覺照,修行就有了落腳點。修行的一個訣竅,修行的一個根本法門,根本下手處,就是要安住當下。能夠安住當下,覺照當下,讓每一個當下都是清醒的、清楚的,我們的生命就開始覺悟了,我們的生命就開始從無邊的煩惱中慢慢地解脫出來。

各位不妨在聽我講話的時候,就把你的思維、你的整個生命都集中在我的每一個語音上,不作第二念,慢慢地感受一下,看我們當下這一念清楚了,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糊塗了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這是最容易體會的一種修行方法,也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種修行方法。生命就在這一瞬間,我們要全神貫注生命活動的每一個當下,清楚地覺知我在想什麼,清楚地覺知我的生命此時此地活動的狀況是怎麼樣的。

在用功的過程中,不要想昨天的事。昨天就是過去,過去並不在昨天,也不在前一個小時,過去就是當下這一念這個流程的前一片刻;未來不是明天,也不是後一念,它是生命流程這一點的下一個點,這一剎那的下一個剎那。我們能夠把生命的活動觀察到如此微細的時候,安住當下,才真正能夠成為我們修行的一種高度集中的精神狀態。

所謂安住當下,就是要讓我們的精神高度集中在此時此地。《金剛經》上面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了不可得。過去的這一念心,像做夢一樣,煙消雲散;未來的這一念心,它還沒有來到,僅僅是一個幻想而已;現在的這一念心,就像水中的泡沫一樣,當生即滅。三心都不可捉摸,但是,我們就要在這個不可捉摸、心無所著的這個狀態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安住當下,一念不生,就是這樣的一種精神狀態、用功夫的境界。

在《壇經》的第一品當中,六祖大師講到他從黃梅得到衣缽以後,沿著贛粵從北到南的一條通道,一步一步地走回廣東去。當時,五祖座下的人得知五祖的衣缽,被嶺南一個砍柴的人得去了,很多人的心中都忿忿不平。其中,有一位惠明上座,未出家以前是一個四品的將軍,人長得五大三粗的,非常有力氣。他聽到這個消息,就夥同大家一起上路,要追趕惠能,奪回衣缽。究竟當時有多少人去追趕惠能?應該不只一個、兩個、十個八個,因為當時五祖座下聚集千人,想要奪回衣缽的,至少也有一百人或者幾十人。這些人同時上路,因為惠明上座身體健壯,又有武功,最先到達廣東與江西交界的大庾嶺頭。當六祖惠能看到惠明上座已經追趕到身邊,便坦然地將衣缽置於嶺上的一塊石頭上,自己就在旁邊結跏而坐。惠明上座見到衣缽,便喜出望外,馬上就要將其拿走。可他萬萬沒有想到,重量應該不會超過五斤的衣缽,在那個時候卻是如同大地一樣的沉重。惠明上座提掇不動,就在這樣的一個現實面前,他的內心當下覺悟了,明白了佛祖的衣缽並非是任何人可以隨便得到的,便立刻放下了想要搶奪衣缽的念頭,並向惠能頂禮悔過。然後說,我非為衣缽而來,我乃為法而來。此時,六祖惠能大師就向惠明上座說,你既為法而來,此刻就要屏息諸緣,一念不生。並進一步地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聽到六祖的開示,當下頓悟。他悟出了什麼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就在這個時候,我們生命的本源是什麼?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因為我們的思維不是在想善的,就是在想惡的,不是在想菩薩,就是在想羅漢,或者就是在想地獄、餓鬼、畜生,我們的思想一時一刻都沒有停止過。這所有的想法都是妄想分別,都不是安住在當下,只有讓我們的心回到當下,回到生命的原點,這個時候,你才能桶底脫落,才知道原來就是如此。

所以說,修行最根本的法門,就是要安住當下。安住在當下,實際上就是一念不生,因為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把一切的思慮、妄想、分別、執著,全然放下,連放下的這一念心也放下了,你說還有什麼東西能夠捆住我們呢?還有什麼東西能夠讓我們歡喜或者不歡喜呢?歡喜不對,不歡喜也不對,因為一切事物的真相既不是歡喜的相,也不是不歡喜的相,既不是清淨的相,也不是不清淨的相。所謂實相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謂非相者,非善相,非惡相,非喜相,非怒相,不是乾淨的,也不是邋遢的,不是人,也不是魔,把一切的分別都排除了,這個時候所見到的就是如如不動。「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者,如如不動,「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我們在禪堂裡用功夫,就是要把所有的相掃除乾淨,這個過程就是我在禪堂門口寫的那副對聯,首先是要「專注一心不亂」,專注到一心不亂了,那就是徹底地、全然地安住當下了,然後才可以有高度地覺照,「照見五蘊皆空」。五蘊者,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就是由色、受、想、行、識五個要素組成。這五個要素沒有一個要素能夠獨立存在,它們互相依存,一旦分離了,生命也就結束了。不但五蘊分離的時候我們的生命結束了,即使是五蘊相聚,它也是其性本空的。只有把我們這個生命徹底地看破了,也就是看空了,方可徹底放下。放下了,就可以得到自在,那就是「度一切苦厄」了。所以,我們要學習「照見五蘊皆空」,能空就能放下,能空就能安住當下,能空就能斷煩惱、開智慧。不過,真正在用功的過程中,不要有斷煩惱的心,也不要有開智慧的心,一切無所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只要功夫到了,一切都不求而自得。

希望我們在這七天當中,好好地把握這四個字:安住當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慧法師文章列表

逆境才是考驗你的時候

一點事情不如你的意,馬上那個無明就來了,這也是業啊...

實際修行過程中間要防止四種病

《圓覺經》上面說過: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

順逆皆方便,存乎一心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你現在桌面上有一個蘋果。這...

妄想不管煩惱不停,你修行什麼呢

學佛的主要任務是戒定慧三無漏學,你仔細觀察一下,晝...

可以同時修多個法門嗎

問: 師父,一個修行人可否同時修幾個法門?其實,很...

培養第二念的反擊力量

我們的修行,第一件事是什麼,諸位知道嗎?就是創造一...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人就是這麼不同,相似的遭遇,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能有...

安了一個「我」,修行統統卡住了

明心見性的人,他們的心境是什麼?古來大德有幾種形容...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捨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大藏經】【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達摩大師傳授入禪門的四句口訣

菩提達摩大師是中國禪宗的奠定者,而奠基不僅僅是建立...

善知識者應具足八種功德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如何持戒修行才能為善知識?...

趙州公案「無門關」

(一) 禪宗一法,本來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沒有公案可...

修習禪定的一些方法

禪宗分五家:臨濟、曹洞、雲門、法眼、溈仰。臨濟宗是...

佛陀為何主動宣說淨土法門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這個淨土法門的特色,印光大師說是「他力門、果地教」...

微細的愛

蘇東坡有一首五言詩,我非常喜歡: 鉤簾歸乳燕,穴窠...

印祖文鈔--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

人生有些苦連我們自己都意識不到

有的人說我一輩子感到很快樂,我沒感到痛苦。其實,人...

清代高僧省庵大師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我們一直講淨土宗的祖師,已經講...

不斷憶念你的清淨本性

在整個修學當中,我們透過佛法的修學,開始內觀,開始...

在家居士的四法寶

昔日,佛陀於捨衛國只樹給孤獨園弘法,有一位婆羅門青...

四十八大願——(第7願)皆得天耳徹聽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

缺少的不是知識能力,而是胸襟和境界

雨果曾說過:世界上最寬廣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寬廣的是...

貧女變皇后

過去,有一座名山 晝闇山,由於山中有眾多賢聖僧眾隱...

救世必先救心,心乃諸病之源也

饑饉旱潦,刀兵瘟疫,皆心之所感召也。嘗聞醫之治病也...

【佛教詞典】受想行識

(術語)五蘊中之四蘊也,此四蘊皆為心法,故稱曰非色...

【佛教詞典】淨洗濃妝

禪林用語。表示洞山功勳五位之奉位。即奉侍君主者,清...

【視頻】早課(開成禪寺)

早課(開成禪寺)

【視頻】阿彌陀佛(道證法師四字四音)

阿彌陀佛(道證法師四字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