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宗修行路上的八種歧途

達照法師  2017/07/1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淨宗修行路上的八種歧途

這八種歧途,第一種是什麼?第一種是信不至誠,多求人天福報。

一個修淨土宗想此生得到受用的人,特別重要是這一點。整個學佛過程中,在皈依以後,你能不能更上一個台階,就看你對世俗的五欲六塵、世間生死、煩惱痛苦有沒有看透的智慧力。如果你把這個世界的輪迴痛苦看透了、看清楚了,在修行路上就不會只求人天福報。

我發現很多居士在信佛、念佛的過程中,出現一些麻煩、小煩惱,心裡就開始失望。然後就東求西求,甚至還要去求神問卦。佛法本來生命中至高無上的三寶,這種對阿彌陀佛至誠懇切的信願,在你遇到一些小麻煩的時候就變得一文不值,有沒有?

所謂至誠是什麼?就是無論是遇到什麼樣的境界,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你的心知道:我此生只求阿彌陀佛加持,觀世音菩薩、西方三聖加持,加持我順利過去。絕對不去求這些外道、求神問卦,也不只求生活過得好一點。

有些人信佛就是為了改善生活,這個沒錯,但你沒有至誠懇切地皈信阿彌陀佛,而是只信現實的生活,信禪定的快樂,信人天的福報,這樣就與淨土就不太相應,對於淨土宗真正深刻的道理,你會得不到很好的受用。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佛經裡講:過去皇帝舉行無遮大會,把整個國庫裡所有的財物都拿出來,讓國內百姓都可以自由地去拿一件。就像開佈施大會,這叫無遮大會。那小孩子呢?看到了蘋果、糖果、玩具,這些好吃的、好玩的,拿來就跑掉了。其中有個摩尼寶珠,只要拿到就什麼都會有,很多人不知道拿這個。因為它放在那裡不起眼。所有有智慧的、有眼光的人才會拿起這個摩尼寶珠。

這個摩尼寶珠就是我們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至誠懇切的心啊!我們常常把至誠懇切的心拋到一邊,然後開始相信鈔票、相信人情,相信世間這一切的輪迴福報。就像那個小孩子,雖然拿到蘋果也能吃,但是他所得到的實在太少了。如果我們以至誠懇切的心相信阿彌陀佛呢,生活的一切自然就會在阿彌陀佛的加持下得到順利解決。

所以淨土修行首先需要確立的一個信。彌陀要解裡面提到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第一個是信自--就是相信自己,相信今生能聽到阿彌陀佛淨土法門,完全是由於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所致,並不是我自己偶然碰到。因為阿彌陀佛有這個大願,他的光明要普照十方一切眾生。眾生機緣成熟,就要讓他聽聞到淨土法門。因為阿彌陀佛有這個願,我們今生才有機會聽到阿彌陀佛、可以念佛往生,可以了脫生死。也就是說,我們聽到淨土法門,就已經進入了彌陀願海,能感受到嗎?這個願海就是極樂世界的無量光明啊!所以當我們的身心融入了彌陀願海,就已經得救了。

大家已經是得救的人,可好像感覺還沒有得救,因為業障習氣還很嚴重。所以在「信自」上面,生起至誠懇切的心,確信已經得救了。然後以得救的心態繼續用功。這是信的第一個要點。在六信當中的第一個信中,如果我們能非常真誠、推心置腹地把整個生命,一切的價值籌碼全部放在這個上面,生起至誠懇切的信,我們就不會被世俗的人天福報所掩蓋,就不會得少為足。

佛法的加持可能會令家庭很順利、這生過得很舒服。但是不能保證你來生的幸福,會不會再來信佛,因為你是在輪迴當中。輪迴有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不確定。我們的心情是輪迴的,你看凡夫的心態是不是確定的,你說我現在心態很好,但是讓你念一個小時的佛號,你就會發現自己妄想很多。你今天看這個人很討厭,但是明天你升起慈悲心的時候,就覺得這個人還滿不錯。為什麼呢?不是這個世界不確定,是我們自己不確定。你也不確定,他也不確定,所以呢?這個世界大家都不確定,所以形成了這個世界的混亂、動盪不安,這是佛教講的輪迴。輪迴就是這樣子。

所以第一,你不能生起至誠懇切,你出輪迴就沒有機會了,這是修淨土修行路上的第一個歧途。

第二個呢?信不真切,嘴裡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所以無所求」。

這部分人是在學習佛法的道理上稍微有一點進步,學習了一些禪宗、華嚴宗、其他宗派的道理,知道佛經裡面經常提到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阿彌陀佛就是我們自性的光明,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真心的體現。所以你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在我們的真心裡面往生。這個道理是很深的,有些人,他還是業障深重的凡夫,在現實中有很多習氣毛病、還沒有解脫的人,他對種種妄想顛倒還沒有足夠的認識,(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要接引這些凡夫眾生帶業往生,這是跟其他的所有的佛都不一樣的特點)。他一聽到一切法都是唯心所造、要講究明心見性、講究無相無功用性、灑脫自在,這樣一他反而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叫信不真切。

甚至有些人說: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方便教化,是方便之說、權巧之說。言下之意呢,就好像沒有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拿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一個說法讓大家先念念佛,讓心靜下來。這個觀念是極端錯誤的!我們要知道啊,西方極樂世界是完全如實顯現的一個世界,就像現在大家坐在這裡,彼此感受到你我他的感覺一樣。

只是說去極樂世界去有一定的標準,就像我們入個佛學院或者學習班,要經過考試,及格了才能進來,。要往生極樂世界也要及格才能去。這個需要信願行,你要過關,這麼一個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地方,這麼一個清淨的國土,我們是可以往生去的,是很真實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極樂世界就是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樣的一個很真切的世界。

有些人學習一些教理,知道一切緣起的法,一切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相是緣起,緣起本身是空無所有。因此真正證得空性的人是無所求的,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無所求的。然後在還沒有了生死的時候就認為:極樂世界是唯心所造,所以我不求往生。這樣的人我遇到過兩個,是在我剛出家不久,有一個出家人,他學了一些禪宗的道理,好像很灑脫,說話做事情都很放得開,他就說,禪宗的祖師大德有這麼一句話:「在禪堂裡面念一句阿彌陀佛,要挑水洗三天,把這個地方刷掉」。其實這是大德祖師接引學人特別的教導。他又說:「佛之一字吾不喜聞」。這也是祖師大德開導人不要執著。然後我遇到那個師父也這樣說:「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好了,他到臨死的時候非常痛苦,生病幾個月,躺在那裡哭爹喊娘。問他:「佛之一字你不喜聞,你現在還喜不喜歡聞」?他還執著我不聞我不求,到最後死得很慘。這是一個很好的警告:我們大家不要誇海口,功夫不到的時候,還是要老老實實。你明白了這個理,就認為在修淨土的路上無所求了,那你就出問題了。這是第二個容易出問題的。

在信上,至誠懇切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在理上要通過去;另一方面在事相上要按照以信願行三資糧的標準規範地去修行,這樣才能得到足夠的利益。

第三個呢?願不深廣,徒言慚愧自卑。

這樣的人也非常多,問他:你相信不相信有極樂世界?有沒有阿彌陀佛?說:相信。那你有沒有發願去成佛啊?他說:「不敢不敢,很慚愧,阿彌陀佛!我只求往生好了」。有沒有見到這樣的人啊?這是個錯誤的信號。如果一個淨土行人,你沒有發起菩提心,(所謂菩提心--就是深廣的大願,深就是我要成佛,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目的就是要成佛,不為別的。要有承擔的心,這叫深度。廣呢?就是要度一切眾生,我一定要普度九法界眾生都成佛,這叫廣。)他的願不深也不廣的時候,障礙就來了,這是很多人的問題,你沒有承擔的精神啊!

在三皈依時,要發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渡,煩惱無盡誓願斷。師父告訴你,你現在心裡要想:你要度一切眾生。我們大家就想:哎呀,我哪有這個能力啊!錯掉了,他是讓你發願,願是一種希望,並不是說你現在有這個能力啊!你現在沒有能力,你總可以這樣去想吧。這個願讓我們在心裡生起一種非常稀有的願望,這種願望可以成為我們修行很好的保護動力。因為你有了這個崇高的志願,在很多境界現前時,就知道我的目的在哪裡。

如果你的願不深也不廣,修行起來心量就很弱,很弱是什麼?你看這幾個字:給自己暗示--慚愧。常常覺得自己做得很不好,更要命是自卑,覺得我不可能成佛度眾生。你就局限了自己的心態。佛法告訴我們:每個人的真心就是佛啊!你的心,我的心,他的心跟佛心是無二無別,只要你當下能夠完全承擔下來,一切無明妄想就可以當下了斷。就像天上烏雲密佈,但烏雲撥開了,馬上就能見到太陽。烏雲有時候是半天或者一天,有時候綿綿細雨要幾十天才能看到太陽。原因在哪裡啊?力度不夠!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給自己的心封閉,封閉了也就是暗示自己:我可以做得簡單一點。特別是提到淨土宗的方便這一點啊,因為可以帶業往生,你平時沒有修行不要緊,你平時沒有功德不要緊,你平時做的壞事太多不要緊,只要你當下能轉過來信阿彌陀佛,一心念佛就能往生。所以我們就想:哦,好了,那我們就做個壞人,到時候能帶業往生,下品下生,也比娑婆世界要好多了,這種心態是要不得的。

要知道,如果以這種心態去念佛,恐怕你臨終連帶業往生的機會都沒有。古人說:取法其上,得其中也;取法其中,得其下也。希望那麼高,其實得到的很低啊。如果你希望往生極樂世界要成佛,那你有可能是中品、上品往生;如果只是希望到極樂世界下品往生,你就不可能往生。明白這個道理嗎?

嚴重的是什麼呢?我們很容易原諒自己:嗯,我是業障深重的凡夫,我就是這個德性,我幾十年來改不過來,我不像你們善根深厚,我善根淺薄。這些都不是理由也不是藉口。

不管你說你能不能聽懂佛法,你只要能夠生起來深廣的大願,你自然就知道自己的責任在哪裡。你看歷史上有很多象慧能大師,一字不識成為祖師的。淨土宗也有很多大德坐脫立亡的,並沒有多少知識學問啊!原因在哪裡?他的信心至誠懇切、願力深廣。

慚愧是什麼?就是自己平時做的不好,感覺有點後悔,我不該,這叫慚愧。如果你這種自卑和慚愧影響到你了,就不可以了。更嚴重是你把它掛在嘴裡,暗示自己:我是一個不行的人,是沒有能力的人,這樣子你就永遠進步不了。

在淨土宗念佛也是這樣,今天回去你就試試看,每天念佛一小時下來有沒有受用?有沒有身心輕安的感覺?有沒有念佛妄想很少啊?甚至妄想來也不會影響你啊?假如你都沒有的話,你要檢討自己了:是否是先把自己局限住了,有些人在用功過程中老是給自己暗示:我這個妄想很多,隨便念吧,念幾句算幾句,那你這一座肯定坐得不好。

所以你要想念佛得受用,就一定要生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渡無邊的眾生的願。整部《無量壽經》的核心就是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真正的發菩提心。

願不深廣的人很容易使自己變得自卑。諸位在念這句阿彌陀佛的時候,一定要想到:這並不是一件沒有文化的人、老太婆做的事情,而是你要成佛的資糧。你要懂得這個道理。

人家說:哎呀!念佛很容易哦,三歲小孩子也會念。好像很容易,實際上不容易,這是第三個歧途。

第四個歧途是什麼呢?願有他力,自不用心修持。

目前這個觀念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東南亞有些地方很流行,原因是由日本的本願法門所引起。本願是什麼?就是我願意往生就可以了,我已經發願往生了,那這個事情已經交給阿彌陀佛去做了,阿彌陀佛不是要接引我嗎?我相信阿彌陀佛已經救我了,我現在就可以吃喝玩樂,不用修行了。

特別是對道理有些研究,習氣又很重的人,他覺得淨土完全是靠他力往生,自己又可以帶業往生。他知道阿彌陀佛講:「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抓住了這麼一個理由,存在一種僥倖心理,認為我在臨終時總會往生的,所以現在該吃的吃,該玩的玩,自己就不用心了。甚至認為禪定、證悟、明心見性,開悟這一切不用在我們這個世界去了解,往生以後自然會明白,悟到這些道理。然後你現在對這些禪定、念佛三昧就不感興趣。這個問題在是有文化的人中很容易出現。有些人一聽到這個法門,像本願法門,就想只要發願就可以往生了,然後他身心很快樂。就是相當於有人告訴大家說:你現在聽到了這個法門,就相當於你的生死已經交給阿彌陀佛了,你就不用再管,這時他就很開心。其實淨土宗的信是要絕對相信阿彌陀佛、相信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我,我的整個生命的歸宿就是極樂世界。他一高興啊,就隨自己的煩惱習氣去轉,就不去修行了,這就又進入了歧途。

如果你生起這種堅定的信心,接著繼續用功修行,這就對了,怎麼繼續用功修行呢?就是你在打坐或者念佛的時候要專心。

帶業往生,這個話是很好,因為把極樂世界最方便的地方點出來了,但我希望大家不要想既然帶業可以往生,我現在就不要去消業了。這個心態是不好的。我們要想到:你如果想帶業往生的話,就只能到下品下生,而且還要十二劫看不到阿彌陀佛。一劫是多少年呢?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他要十二劫以後這個蓮花才能開、才能見到阿彌陀佛!你在那個蓮花裡面幹什麼?就是在那裡消除你的習氣!

如果你在這生就下點功夫,把業障習氣消除掉,恐怕就是花三五十年的時間把業障消除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中品或者上品。你到極樂世界蓮花就馬上開了,甚至不用到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蓮花就開了。在娑婆世界蓮花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活的時候也可以往生,就是你活在這裡的時候業障消除了,你的心花開放了。所謂心花開放是什麼?就是你見到真心了,就是禪宗講的開悟、淨土宗講的證得念佛三昧。

證得念佛三昧以後,你整個身心都融入了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裡面。雖然看你好像還在這裡,跟大家一樣的生活,但是你的心靈世界裡面完全是極樂淨土。這種人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沒有來去。因為他已經感受到極樂世界的莊嚴,娑婆和極樂沒有什麼差別。

如果我們不想用功,你的進步就很慢。如果你在這裡用功呢?修一天就等於在極樂世界修一百年,有人是這樣說的。但這個數字我認為不太確切,因為修行有精進和有不精進,是由各種環境的因緣鑄成的。大概的意思是說這個世界太苦了,要真用功的話,你的心力會很猛烈。比如說我聽過一個居士說他想要出家修行,要學佛,他就不顧一切。因為此生遇到佛法太難得了,再失去這個人身將會萬劫不復,像大海淘沙,什麼時候才能撈到我這顆沙。所以此生要趕緊用功修行,這樣子你的力度就非常強,而且打坐的時候就能夠忍受腿的痛苦,心態就變得平緩廣闊。

反過來說,在極樂世界修行的人,他是一切痛苦都沒有,他沒有那種強烈的對比,力量就不夠。也就是說我們在幾十年人生,路比較平順、沒有經歷大風大浪的,你修行起來進步會慢一點。經過大風大浪受過很多苦的人,他再來修行就什麼都能放得下,很容易就能放下,很容易跟清淨心相應。在極樂世界他生活太舒服了,他怎麼想就能怎麼實現,一切如意啊!所以他念佛和不念也一樣,所以他就可能就不念了。

我們大家也一樣,你沒有什麼病痛煩惱,生活很好的,你就不會很嚮往去極樂世界。如果你在家裡很煩惱,你跑到廟裡散散心、大家念念佛,身心感到很安寧後你會想:還是念佛好啊!是不是這樣?

所以我們這種依他力往生,求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在這個基礎上一定要自己深入地用功。要明白:你要求往生,不是死了以後往生,而是活著的時候就可以往生,現在你的心在極樂淨土你就是往生淨土了,這是第四點。

第五個歧途:行不入理,執著事相。

淨土宗的三資糧,它要信事信理。理是什麼?就是佛法的道理、真理。理是看不見的,用心能夠體會得到,我們叫理會。比如說不生不滅是一個理,但在事相上看不出哪一點是不生不滅。看到、想到的這一切都是有生有滅的。那不生不滅是什麼呢?我們體會不到!娑婆世界有生死輪迴苦,極樂世界沒有生死輪迴。沒有生死輪迴是什麼?我們體會不到!

所以對修淨土宗的人來說,進步不大主要是因為行不明理。行不明理,在相上執著。比如說想著念佛,拿著念珠每天非念兩萬、三萬、五萬不可。更有甚者,用嘴巴喉嚨喊出來,但是心很亂。行住坐臥,衣食也非常固執,一定要這樣那樣,原因就是不明理。如果明白理,相上就不會執著。當然,初步修行的人一下子就明道理是很難的。不要在表面上裝模作樣,一定要內心中跟淨土、跟菩提心、跟成佛度眾生的心相應。這個相應就是理,不相應就是沒道理。

憨山大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拜佛的時候千萬不要打妄想,特別是一個小時、半個小時的拜佛。拜下去要想著阿彌陀佛,身口意三業一定要相應,如果拜下去想孫子、兒子,那成了拜什麼了?當然拜了以後求佛菩薩保佑家人,這個發願是可以的。執著拜下去的這個相,心裡卻生起貪瞋癡,就很不可取。這樣的念佛很難相應,修行幾十年也覺得自己沒有進步。

如果進入這種身口不相應的歧途,表面上在用功,實際上心裡並沒有跟表面對應,這就是不明理。

其二,淨土講的往生、極樂世界,確確實實就是我們的真心、佛性,顯發出來的就是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就是阿彌陀的意思。所以講自性彌陀,極樂世界種種鳥、種種樹都能說法,而且七寶池、八功德水,這種種莊嚴都是我們自性具足的世界。如果不明白這個理,會有一種隔閡感,覺得自己是個受苦的凡夫,阿彌陀佛的才是極樂世界。現在要想:我與阿彌陀佛的心交融互攝,我的心即是阿彌陀佛的心。《觀經》裡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先要體會到自己的心就是佛,然後再來念佛,那就是「是心是佛」。

是心是佛就是理,是心作佛就是事。理上不明,事相上想要做佛是沒有用的。不是說在大殿佛的位置上模彷彿就算是佛,而是心要與佛的智慧慈悲、無所得相應,這才是理。修行中不明理時,會常常糾纏於生活中很多雞毛蒜皮的事,比如跟家里人不和、跟寺裡、居士道友間不和。自己還覺得很有道理,很虧了似的。甚至覺得別人都不修行,就自己在修行,這樣是非就大了。

還些人不修行、不用功,覺得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見面哈哈一笑,相處起來很容易,開始用功時反而有矛盾了。矛盾在那裡?就是各執己見,把自己的行持看作修行的最高標準,把別人與自己不相脗合的看作不修行,這就是理上不通。我們大家心中生起成佛度無邊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心,也相信當下自心就跟極樂世界是相應的。當感受到這種菩提心時,用念珠念佛也好,站著拜佛也好,每個人依自己的淨土法門來修持,互相絕對不會有障礙。這樣,即使家里人不信佛,他們都會感受到你那種灑脫、智慧。

如果大家學佛修行入手對了,沒有出現這些問題的話,你身邊的人只會覺得你學佛越學越好,不可能阻礙你學佛。除了一些意外,比如自己用功很好,但旁邊人蠻不講理。那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就另當別論。重要是我們自己千萬不要出問題,這是第五點。

第六點:行入理體,廢卻事修。

這也是有些人在用功時容易遇到的。在打坐的過程中,有經驗的人會有很多受用。比如說打坐時,手或身體會空掉,接著感覺身心一片空寂,進一步甚至感覺這個世界還有山河大地全部都空掉了,之後他可以在佛法的教理上體會到:原來這就是無我無人無世界、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空無所有,是水中月、空中花,不要再執著。

這個理的體會是對的,可緊接著他卻在事相上開始執著了:廢卻事修,不再拜佛了,見到師父也不合掌了。因為覺得反正一切法無所得、無相無求。這樣的人容易出問題,特別是在修行上有受用的人。

受用一般是兩種:第一種是得到一些禪定的受用。有些人在念佛的時候會進入正定,佛號還一句一句很清楚地在念,身心卻開始空掉,世界也跟著空掉。他覺得既沒有念佛的人,也沒有所念的佛了,好像這一切都沒有了。此時他感覺理已明瞭,自己在心地上下了功夫,他卻廢缺了這個「事」。有些嚴重的甚至覺得戒律不重要,如此一來就生起邪見,就會墮落。

另一種是念佛時自己就跟從書本上看來的這些「理」相應了。有些人念佛會有這樣的感受:念佛一段時間以後,嘴巴開始不想念了,好像念不起來了,於是就停下來,空在那裡入定了。事實上這種定是有深淺之分的。現在大多數人修行環境不是特別好,實修的不是很多,入的一般都是欲界定,還談不上初禪二禪。這種定就是你的心很空,既不念佛也不做事,覺得很愉悅、很舒服。繼而開始貪著,貪著了以後問題就出來了。之後他的心就很難再在事相上老老實實地把佛號一句一句地念起來。他一坐下來就老想自己不要念,趕緊進入這個空的境界,貪著這個空靈的感受。在淨土宗來說,這人是進入歧途了。如果是修禪定的人,或者說他不求往生,只求在娑婆世界修行成佛,那他也還不算進入歧途。

我今天所講的是淨土宗修證的基礎。也就是說在世間修習這些禪定,盡管他有定力後可以斷卻煩惱、開啟智慧,可實際上並沒有解脫生死,三界還未出去。這其實是有失淨土宗宗旨的。進一步說,如果他在這些有感受的境界上,還是同原來一樣簡簡單單,吃飯穿衣、有禮有節,保持著一樣的心境,心既沒有傲慢起來,也沒有自卑下去,這樣後再進步就很快了。

第七點:對修行的境界沒有充分認識。雖有修證,誤而會去,誤會了。

淨土宗的一些祖師,其念佛證悟的境界很高,不比禪師開悟的境界低。

在修行過程中,有些人念佛一有受用,(這個受用可能是正確的)然後他去問別人,那人講「你不是求往生的?再進入你就會走火入魔……」之類的話,他就害怕了。簡單打個比方說,有些人念佛進入初禪時,全身發熱,感覺火燒火燎,於是就去問:「我念佛時怎麼那麼熱啊?」不真懂的人就告訴你:「這個不行的,你可能是什麼什麼,說了一大通。」

實際上人是地、水、火、風這四大組成的,只要讓身心靜下來,四大的運作就會正常起來。我們平常生病都是因為這四大調節地不夠好,主因則是我們心神太過散亂。指導四大調節的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思維妄想。你要是妄想紛飛,靜不下來,地水火風就調節不好。所以有些人會去練太極拳或者鍛煉身體,做些專注的事,身體就容易健康。

比如,你的身體的火大不夠,念佛一段時間後,出現禪定的境界,四大調節調節給你補足起來,當補足得多的時候,身體就會感覺特別熱。實際上這樣會更好,可你一害怕就不敢再坐了,也不敢再靜下來念佛了,反而去廟裡參加淨土會啊,參加拜懺啊,敲敲打打的,這樣子反而覺得沒事了。實際上是退卻了自己修行證悟的境界。

另外一種,不是在禪定境界中,而是有些初步學人在念佛過程中妄想忽然一下子多了起來,他就害怕不敢再念了。例如有些人開始念佛時,非常虔誠地用功了大概兩三個月,感覺很清淨,念佛真好!但在兩三個月到半年這段時間裡就開始煩惱起來,煩得不得了,妄想雜念不知道從哪兒來的,雞毛蒜皮的事全能浮現在腦海中。他就開始害怕了,想:我以前念佛挺好的啊,現在怎麼越念越亂了?是不是走火入魔了?於是就退心不敢去念了,事實上你正好就上當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是因為我們很少觀照自己的心。當你迴光返照時,你發現自己的心其實是很肮髒混亂的。我們的眼睛平常都是往外看、耳朵都是往外聽,一到不往外看、不往外聽的時候,我們就呼呼大睡,睡醒以後又開始往外跳,所以心一直是往外奔馳。對自心的真實狀況卻很少了解。

而打坐則可以使自己的心開始收斂。坐在那裡慢慢體會自己身心的狀態。禪定越深,對自己的心就了解得越透徹。這樣的人通過念佛使自己不斷進步,從而更有能力來觀照自己。

這實際上就像一間千年暗室,房間很暗,灰塵很多。平日沒有燈光,我們就看不見。有一天,陽光從門縫裡照進來,你看見了灰塵在滾來滾去。沒有陽光就看不見了。

有些人說你們還修什麼行啊,我活得很瀟灑。其實這種人煩惱非常多,甚至他一停下工作就受不了,不是找朋友聊天就是搓麻將。一直在隨這個滾滾紅塵的妄想裡顛倒。

當靜心下來念佛,一段時間後,有點智慧了,智慧的光明就開始迴光返照,便發現自己的心原來有許多煩惱。既然看見了,該怎麼辦呢?你看見了就慢慢地去消除它。如果妄想一來你就害怕,那你就永遠沒有機會證悟淨土宗的念佛三昧。很多人雖然有所進步、有所修證,但他不懂這個道理,以為自己出了問題,或者以為已經得到了受用,然後就退步了,這是很可惜的。這是第七種歧途。

第八種歧途是資糧偏廢、如鼎失足。

資糧就是淨土宗的三資糧,淨土宗講信、願、行,真信、切願、力行,這三個實際上是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昨天有居士問我:「師父,淨土宗的三資糧裡面,是不是信最重要的?」諸位,你們說是不是「信」最重要?那「願」就不是最重要的嗎?如鼎三足,寶鼎三個腳缺少任何一個都不行。

但說法的人會針對各人的根器而有所偏重。比如有些人念佛,他願意往生,要成佛度眾生,但是他對極樂世界始終有一點不敢相信。師父就會告訴他:「信是最重要。」因為對他而言,寶鼎三隻腳中的兩隻都很好,可另外一隻快塌掉了。於是就說這隻腳最重要,把它先扶起來,這是對機而言。其實這只是針對這一類人,而其他聽法的人剛好聽到這個話,就以為只是信最重要,別的都不重要。那錯的可就是你了。同樣,若一個信願十分懇切的人念佛卻馬馬虎虎,那師父就會告訴他:「修行是最重要的,信願只是基礎。」

實際上三個同樣重要。現在有些人特別強調「信」,因為我們對極樂世界真信不夠。據實而言,如果信是至誠至懇的,你就一定會發願求往生;若你的信和願具足了,你就不可能不去念佛修行。而在我們未懂得這個道理、還未真正走上修行之路前會有所偏重。

當你真正升起真信切願,這三個就是連帶關係,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就是說一個「信「已具足了後面的「願」和「行」,即」信「的本身也是一種」行「,因為這種信心會給自己很大的力量。「願」也包含了你的「行」和「信」,所以這三個本身是圓融一體的,千萬不要將它們拆分,一拆分就如鼎折足。你把它折掉了就很難往生了。

現在很多人在強調信願的同時,卻忽略了自己的修行。而且他還有理由,理由在哪兒呢?藕益大師說過一句話:「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之高低否,則看持名功夫之深淺。」這兩句話是連起來說的,但是現在有些人把它拆開一半說: 「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這下可好,那我只要有信願就行了。你看看,竟然這樣去解釋。其實這是斷章取義、絕不可取的!藕益大師後面還有一半:「品位高低否,則看持名功夫之深淺。」這句話什麼意思啊?品位高的功夫深,品位低的功夫淺,起碼得有功夫才行。如果你連淺的功夫都沒有,那就是連低的品位也沒有了,就是說九品裡面的一品也都沒有了。那你能到哪裡去啊?你還能往生嗎?所以信願行是一體的三個部分,如同我們人的一個頭,一個身體,兩個腳。倘若這三部分任何一個被去掉了,你都不可能是一個健康的人。

還有就是:你存在著夾雜、懷疑以及間斷的心,故而你會倒退。雖然你在一些境界裡有所受用,卻因為夾雜、懷疑、間斷使你變得我慢或自卑,修行便會被這些心障礙住。實際上,在你懷疑的時候、或者無論證得任何禪定境界時、心散亂的時候,要一直念下去,如法地念下去。你看到這個法門好,就去求這個法門,看到那個法門好,就去求那個法門,這是夾雜的。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念《無量壽經》、後天念《地藏經》,東想西想、東念西念,這樣對修行用功不利。故而說夾雜。

間斷是什麼意思呢?這個間斷不是說你現在念佛、等下不念了,而是指信願行三者的間斷。比如說,你在這裡聽法師講經,覺得蠻有道理,就很信了;等下你出去了,你可能又去信其他什麼了,又去信你的生活去了,就不再信極樂世界了,這就是間斷。

在信上有間斷,在願也是一樣。我們始終把究竟成佛作為生命的歸宿,這是我們的願。但是這個願一到生活中就找不著了,提醒你也提不回來,這就是間斷了。所以在信願行這三個方面,都有懷疑、夾雜、間斷在裡面。

總結

這樣的八種狀況,如果我們都調理好了,也就是說你至誠懇切地信仰極樂世界,第一你就不會以世俗的五欲六塵、人天的福報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第二你不會把這個無所求的真心作為一個簡單的理由,而不去求生極樂世界;那麼第三個呢?就是當我們發起了成佛的願時,你的身心要感覺到自己已得到了阿彌陀佛的這種力量,我一定要為一切眾生去成佛,發這種大乘菩提心,而不能簡單地說:「哎呀,娑婆世界太苦了,我趕緊跑掉算了。」你跑掉是對的,「算了」是不能給你算的,你的家人、親戚朋友還在這裡受苦,你怎麼能算了呢?所以你跑掉還要來度他們,包括跟冤家仇人以及一切眾生。

在願上,我們一定不能覺得有阿彌陀佛的願力接引,自己可以不用功了。如果我們不明理,事項上就不圓融,但如果你理卻廢了在事相上的修行,那我們如何得到佛法的利益呢?

接下來就是在修證的過程中,得到一些境界後不能害怕。有了證悟了還要繼續努力,因為這個證悟是很正常的情況。有些念佛人一說禪定的境界或者身心空掉了,他就害怕,他想:我就只管好好念佛,不要有這些境界。那就可能永遠得不到證悟。其實自己的心早就提得很高了,卻不能證悟,現法現樂沒有得到體現。實際上你學習了這個道理,通過修淨土宗,整個生命會變得跟極樂世界一樣清淨莊嚴,這才是淨土宗真正的奧秘所在。故而不妨以一句佛號來證悟自己人生的這種品格。

最後一個是信願行這三個千萬不要偏廢,哪方面缺少了就一定要把它補起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達照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法師念佛時很享受,為何弟子卻覺得很難受

問: 怎樣才算真信切願?是不是不必身勞形苦的念佛,也...

往生淨土三資糧

淨土三資糧為:信、願、行。即是信仰、發願、修行。...

無論如何也要選「往生淨土」

臨命終時,我們沒有辦法選擇是在那一個舒服的時候,無...

惟賢長老:淨土教的殊勝和修法

各位師父、各位居士: 我於四月二十六日由重慶到蓬溪...

聖人、妻子和老虎

有一個青年,聽說喜馬拉雅山的山腰上居住了一位有德行...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推薦】一句佛號就能收攝散亂的心

不學佛之前,都是散亂、黑暗、狂躁的心,在裡面加入佛...

明賢法師的修行因緣

我追隨了一個大眾很少了解的群體:他們的價值觀鄙視名...

【大藏經】在家菩薩戒本

在家菩薩戒本(六重二十八輕讀誦儀軌) 香讚 爐香乍熱...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大藏經】浴佛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達照法師:真正的快樂和痛苦

其實人生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凡是在古今中外人間社會上...

出離心跟菩提心生起的標準

問: 出離心跟菩提心它生起的標準? 達照法師答: 出...

達照法師《痛至極處苦何在》

療治痛苦的佛法 我們打七,這麼十多天來啊,想必大家...

朝著正確的方向走去,總有一天會到達目的地

經云:過去有人,癡無智慧,極渴須水,見熱時焰,謂為...

日落西山憶故鄉,急需檢點辦資糧

佛法教導我們:人要自己掌握命運、掌握生死,就是避免...

為富不仁的果報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弘法。一日,波斯匿王...

不要攀緣,要遠離名利,老實念佛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若夢,魔...

阿修羅的十種原因

阿修羅是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端或容貌丑陋...

把門關好

有個小偷晚上鑽進一座寺院,想偷東西,但翻箱倒櫃的都...

不知道妄想是空的,就很難改變它

《楞嚴經》就是從今開始改變我們的心態,這個時候你來...

造佛塔與繞塔的功德

塔的歷史典故 佛塔,梵文譯名是窣堵婆(STUPA),略譯...

迦旃延尊者為婆羅門除瞋

昔日,摩訶迦旃延尊者住在古印度阿磐提國的濕摩陀江邊...

護身符不靈

朝山路上,有人和師父要個護身符,聖耀師父講了下面這...

以善來對治糾正不善

一般人多半不清楚什麼是善與不善,什麼是好的心與不好...

天台八教丨頓教

天台教法,主要有化法、化儀兩大類的教化方式。藏、通...

如何切除內心深處無明與煩惱的腫瘤

問: 如何切除內心深處無明與煩惱的腫瘤? 慧律法師答...

【佛教詞典】為暫支持食於所食

【為暫支持食於所食】 p1177 瑜伽二十三卷十四頁云:雲...

【佛教詞典】羯邏藍識

(術語)寄託於羯邏藍之心識,即十二緣起支中之第三識...

【視頻】妙境法師《遠離障道因緣,就容易得道》

妙境法師《遠離障道因緣,就容易得道》

【視頻】《佛說十二頭陀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十二頭陀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