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迦旃延尊者為婆羅門除瞋

2023/06/0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迦旃延尊者為婆羅門除瞋

昔日,摩訶迦旃延尊者住在古印度阿磐提國的濕摩陀江邊,一處名叫獼猴室的石窟中。當時有一位魯醯遮婆羅門,非常恭敬地侍奉尊者的生活起居,一切都如侍奉阿羅漢之法。

某天尊者著衣持缽到人群中托缽乞食,隨後回到石窟,收好衣缽,洗淨雙足,便進入室內開始禪坐。魯醯遮有很多年輕的弟子,當時正在附近採集木材,經過尊者的石窟旁,嬉鬧地說:「住在這個石窟裡的剃髮沙門,皮膚黝黑,種姓平賤,並非出身貴族。我們的老師竟然這麼恭敬地侍奉他,如侍奉阿羅漢之法一樣。」

尊者在石窟裡聽到這些年輕人說的話,便出言勸阻:「年輕人!年輕人!別再說了。」這些年輕人聽了尊者的話,一時不敢再說,但隨即又開始譏笑,即使尊者再三勸阻,卻仍然不停地議論。

於是,尊者走出石窟對這些年輕人說:「年輕人!你們不要再說了,我現在為你們說法,當仔細聆聽。」這些年輕人答說:「好吧!你說,我們洗耳恭聽。」這時,尊者便說偈云:

「古昔婆羅門,修習勝妙戒,得生宿命智,娛樂真諦禪,

 常住於慈悲,關閉諸根門,調伏於口過,古昔行如是。

 捨本真實行,而存虛偽事,守族姓放逸,從諸根六境,

 自餓居塚間,三浴誦三典,不守護根門,猶如夢得寶。

 編發衣皮褐,戒盜灰坌身,粗衣以蔽形,執杖持水瓶,

 假形婆羅門,以求於利養。

 善攝護其身,澄淨離塵垢,不惱於眾生,是道婆羅門。」

這些年輕的婆羅門聽後非常生氣,怒罵尊者說:「你竟敢譭謗我們的經典、教法,辱罵婆羅門。」於是拿起砍好的木材,跑到老師魯醯遮婆羅門那裡去告狀:「老師您知道嗎?摩訶迦旃延居然譭謗婆羅門的經典、教法,還辱罵婆羅門!」 魯醯遮不相信,便對他們說:「年輕人!不要這樣說。摩訶迦旃延尊者一向重視戒德,不會譭謗我們的經典、教法、辱罵婆羅門的。」這些年輕人說:「老師如果不信,可以去找尊者問清楚。」

那時,魯醯遮並不相信這些年輕人的話,於是前去拜訪摩訶迦旃延尊者。與尊者互相問候之後,退坐在一旁,便問:「我那些年輕弟子有來過這裡嗎?」「他們來過這裡。」「您有和他們說話嗎?」「有,我有跟他們說話。」「是否可以請您把跟他們說過的話,再詳盡說給我聽?」

於是,尊者就為他詳細地解說。魯醯遮聽了以後心裡很不高興,便對尊者說:「我之前還不相信那些年輕人說的話,但現在我覺得您真的在譭謗我教經典、教法,辱罵婆羅門。」沉默了一下,又開口問尊者:「您剛剛說‘門’,到底什麼是‘門’?」尊者回答:「善哉!婆羅門!你的問題是如法的,我現在就為你解釋什麼是‘門’。婆羅門!眼睛就是門,因為能透過它看見外界的色塵;其他耳、鼻、舌、身、意也是門,因為透過它,我們能覺知一切法。」

魯醯遮聽後十分讚歎:「奇哉!摩訶迦旃延尊者!我問什麼是門,您就為我解說門的意義。您剛剛又說‘不守護門’,那麼什麼又是‘不守護門’?」尊者又稱讚:「善哉!問得好!你問‘不守護門’的意義,是如法而問,我現在就為你解說什麼是‘不守護門’。婆羅門!一般沒有智慧的凡夫,眼睛看外在的境界,對美色產生貪愛,心生攀緣執著;對於丑惡的境界,則是生氣排拒,不知離於貪愛繫縛、斷除無明煩惱,乃至身心不得休息,造諸惡行。這都是因為凡夫的心定不下來,因此在根門不能調伏、守護、修習。所有六根對六塵的境界,皆是如此。」

魯醯遮嘆道:「奇哉!摩訶迦旃延尊者!我問什麼是不守護門,您就為我解說不守護門的意義。請問,什麼又是‘善守護門’呢?」摩訶迦旃延尊者對婆羅門說:「善哉!你能問我‘善守護門’的意義,問得很好。要仔細聽,好好地思惟,我現在就為你解說‘善守護門’的意義。有智慧的修行人,眼睛看見外在的境界之後,對美好的境界不生貪愛,心不攀緣執著;對丑惡的境界也不厭惡,心不生煩惱。因為他們恆常收攝,把心安住,如實地明白心當離於貪愛繫縛,以智慧斷除無明煩惱,所以也就不會造作各種惡法、不善法,從解脫的智慧中得到滿足,一切煩惱皆得止息,心也能保持正念,這樣就是善於調伏、守護和修習根門。就像眼根對色塵一樣,其他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也是這樣去調伏守護。」

魯醯遮嘆道:「奇哉!摩訶迦旃延尊者!我問什麼是守護門,您就為我解說守護門的意義。就像有人尋找有毒的藥草,卻反而得到治病的良藥。今天我就是這樣,本來很生氣地來到這裡,您竟以法語滋潤我的身心,讓我像沐浴在智慧甘露中。」魯醯遮婆羅門聽聞尊者所說的妙法,內心歡喜不已,起座而退。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第九》

省思:

宋朝妙普禪師云:「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干戈治太平。」修行就是在每個當下,守好自己的起心動念,守護根門,莫著六塵,堅住正念,隨順覺性,時刻反省檢討,覺察覺照,處處作主。對好的境界不生貪愛,對壞的境界也不生瞋恚,如此在生活中實踐,深化修行,相信日久功深,必能與道相應。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如果嗔心還在,「美」會受損失

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奪。不忍令速墮惡趣。忍...

【推薦】生氣的時候,默念三句話

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父母。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曾經...

世俗忍辱觀與佛教忍辱觀

忍辱波羅蜜,是六波羅蜜之一,為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理和...

控制憤怒情緒的策略

大多數憤怒管理計劃都借助認知行為療法的一些技巧來幫...

吹滅心頭火

報紙有一則這樣的新聞:一個青年,因為追討朋友欠他的...

「忍」的重要性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忍是一種度化眾生的法門,具有深刻...

嗔心會造惡業招致苦果

嗔有發怒、生氣之意,是一種對自己不喜歡、不如己意的...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佛遺教經》中講: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關於...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大藏經】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大藏經】【註音版】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大藏經】【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信徒與固執的比丘

獲得世間利益的方法和證得涅槃的修行方法絕對不同,佛...

因為不知道,所以勇敢

一個下雪的晚上。農村有戶人家,半夜裡有人敲門。主人...

與丈夫合不來的原因和解厄之道

紀曉嵐的外祖母曹太恭人,曾經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滄...

四事之教

釋迦牟尼佛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在古印度毘舍離城的祇園...

沙彌的等位與類別

沙彌,在佛陀初期的僧團中是沒有的,沙彌在佛教中的出...

虛雲老和尚:在忙中修行

《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謂一切聖賢,能轉...

入禪之門第三講:四祖禪法

今天的題目是道信大師之禪法。大家知道,道信是中國禪宗...

弘一大師也崇信念佛

弘一大師以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

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是為向前

很多時候,得不償失,好好想一想;很多小偷,很多損人...

什麼樣的人應當來學佛

今天一件事情的反思,使我想跟大家說一說,關於什麼樣...

佛法不在遠處

從前有個少年由於貧困,苦惱,迷上了求仙拜佛,可以解...

【佛學漫畫】禪宗五祖弘忍大師

弘忍大師雖然距今已有千年的歲月,但他的行止生平與智...

不能分心太多

一個皈依佛門不久的小沙彌,近日有些心神不寧,他不僅...

記憶力差該怎麼辦

問: 記憶力差怎麼辦? 萬如法師答: 經文咒語記不住,...

生命可以透過努力,作很大的改變

「忍辱」跟「精進」,它們兩個也不是什麼功德,但是它...

越到晚年,觀照智慧就越重要

一般來說初學者要多修止,因為你觀慧薄弱。一開始先念...

【佛教詞典】三量

1、現量、比量、聖教量。現量是用不著意識思索就能夠直...

【佛教詞典】入定佛

又作肉身佛、即身佛。略作肉身、真身。據彌勒下生經載...

【視頻】《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女聲潮語讀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女聲潮語讀誦

【視頻】六字大明咒(女聲)

六字大明咒(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