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摩訶迦旃延尊者住在古印度阿磐提國的濕摩陀江邊,一處名叫獼猴室的石窟中。當時有一位魯醯遮婆羅門,非常恭敬地侍奉尊者的生活起居,一切都如侍奉阿羅漢之法。
某天尊者著衣持缽到人群中托缽乞食,隨後回到石窟,收好衣缽,洗淨雙足,便進入室內開始禪坐。魯醯遮有很多年輕的弟子,當時正在附近採集木材,經過尊者的石窟旁,嬉鬧地說:「住在這個石窟裡的剃髮沙門,皮膚黝黑,種姓平賤,並非出身貴族。我們的老師竟然這麼恭敬地侍奉他,如侍奉阿羅漢之法一樣。」
尊者在石窟裡聽到這些年輕人說的話,便出言勸阻:「年輕人!年輕人!別再說了。」這些年輕人聽了尊者的話,一時不敢再說,但隨即又開始譏笑,即使尊者再三勸阻,卻仍然不停地議論。
於是,尊者走出石窟對這些年輕人說:「年輕人!你們不要再說了,我現在為你們說法,當仔細聆聽。」這些年輕人答說:「好吧!你說,我們洗耳恭聽。」這時,尊者便說偈云:
「古昔婆羅門,修習勝妙戒,得生宿命智,娛樂真諦禪,
常住於慈悲,關閉諸根門,調伏於口過,古昔行如是。
捨本真實行,而存虛偽事,守族姓放逸,從諸根六境,
自餓居塚間,三浴誦三典,不守護根門,猶如夢得寶。
編發衣皮褐,戒盜灰坌身,粗衣以蔽形,執杖持水瓶,
假形婆羅門,以求於利養。
善攝護其身,澄淨離塵垢,不惱於眾生,是道婆羅門。」
這些年輕的婆羅門聽後非常生氣,怒罵尊者說:「你竟敢譭謗我們的經典、教法,辱罵婆羅門。」於是拿起砍好的木材,跑到老師魯醯遮婆羅門那裡去告狀:「老師您知道嗎?摩訶迦旃延居然譭謗婆羅門的經典、教法,還辱罵婆羅門!」 魯醯遮不相信,便對他們說:「年輕人!不要這樣說。摩訶迦旃延尊者一向重視戒德,不會譭謗我們的經典、教法、辱罵婆羅門的。」這些年輕人說:「老師如果不信,可以去找尊者問清楚。」
那時,魯醯遮並不相信這些年輕人的話,於是前去拜訪摩訶迦旃延尊者。與尊者互相問候之後,退坐在一旁,便問:「我那些年輕弟子有來過這裡嗎?」「他們來過這裡。」「您有和他們說話嗎?」「有,我有跟他們說話。」「是否可以請您把跟他們說過的話,再詳盡說給我聽?」
於是,尊者就為他詳細地解說。魯醯遮聽了以後心裡很不高興,便對尊者說:「我之前還不相信那些年輕人說的話,但現在我覺得您真的在譭謗我教經典、教法,辱罵婆羅門。」沉默了一下,又開口問尊者:「您剛剛說‘門’,到底什麼是‘門’?」尊者回答:「善哉!婆羅門!你的問題是如法的,我現在就為你解釋什麼是‘門’。婆羅門!眼睛就是門,因為能透過它看見外界的色塵;其他耳、鼻、舌、身、意也是門,因為透過它,我們能覺知一切法。」
魯醯遮聽後十分讚歎:「奇哉!摩訶迦旃延尊者!我問什麼是門,您就為我解說門的意義。您剛剛又說‘不守護門’,那麼什麼又是‘不守護門’?」尊者又稱讚:「善哉!問得好!你問‘不守護門’的意義,是如法而問,我現在就為你解說什麼是‘不守護門’。婆羅門!一般沒有智慧的凡夫,眼睛看外在的境界,對美色產生貪愛,心生攀緣執著;對於丑惡的境界,則是生氣排拒,不知離於貪愛繫縛、斷除無明煩惱,乃至身心不得休息,造諸惡行。這都是因為凡夫的心定不下來,因此在根門不能調伏、守護、修習。所有六根對六塵的境界,皆是如此。」
魯醯遮嘆道:「奇哉!摩訶迦旃延尊者!我問什麼是不守護門,您就為我解說不守護門的意義。請問,什麼又是‘善守護門’呢?」摩訶迦旃延尊者對婆羅門說:「善哉!你能問我‘善守護門’的意義,問得很好。要仔細聽,好好地思惟,我現在就為你解說‘善守護門’的意義。有智慧的修行人,眼睛看見外在的境界之後,對美好的境界不生貪愛,心不攀緣執著;對丑惡的境界也不厭惡,心不生煩惱。因為他們恆常收攝,把心安住,如實地明白心當離於貪愛繫縛,以智慧斷除無明煩惱,所以也就不會造作各種惡法、不善法,從解脫的智慧中得到滿足,一切煩惱皆得止息,心也能保持正念,這樣就是善於調伏、守護和修習根門。就像眼根對色塵一樣,其他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也是這樣去調伏守護。」
魯醯遮嘆道:「奇哉!摩訶迦旃延尊者!我問什麼是守護門,您就為我解說守護門的意義。就像有人尋找有毒的藥草,卻反而得到治病的良藥。今天我就是這樣,本來很生氣地來到這裡,您竟以法語滋潤我的身心,讓我像沐浴在智慧甘露中。」魯醯遮婆羅門聽聞尊者所說的妙法,內心歡喜不已,起座而退。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第九》
省思:
宋朝妙普禪師云:「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干戈治太平。」修行就是在每個當下,守好自己的起心動念,守護根門,莫著六塵,堅住正念,隨順覺性,時刻反省檢討,覺察覺照,處處作主。對好的境界不生貪愛,對壞的境界也不生瞋恚,如此在生活中實踐,深化修行,相信日久功深,必能與道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