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懂得快樂的意義

達照法師  2015/01/20  大字體  護眼色

懂得快樂的意義

懂得生命的意義以後,我們還要進一步懂得快樂的意義——快樂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什麼是快樂呢?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

一、五欲六塵是凡夫快樂的根源

我小時候在農村裡面長大。農村的小孩子都在地上爬著長大的,他肚子餓了,隨便看到什麼東西,都會拿到手裡往嘴裡塞,甚至看到雞糞也可能會往嘴裡抓。他們的快樂有時候很天真,只要有幾顆小石頭,就可以坐在那裡半天玩過家家;城市里面的小孩子也一樣,有時候他拿到幾本童話書,往那裡一坐就可以看上半天。大人不屑的東西,小孩子卻樂在其中,因為他的標準很低,要求很低,他不懂得要求更多的東西。而我們成長以後,往往會把世間的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這五欲和六塵,作為我們快樂的根源。

按照凡夫眾生的業力慣性,滿足「我」的慾望就是快樂的,這個快樂對我們而言是最直接的。小孩子喜歡吃糖,給他幾顆糖哄一哄他,他就快樂了,就笑起來了;大人想要獲得某一種地位權力、名利財色,當得到時,那種快樂感是最直接的。當這些外在的條件滿足了你的慾望,你就感覺到快樂。這種滿足慾望的快樂,按照佛法所說是「有苦的快樂」——普通人所追求的快樂實際上是「苦中作樂,以苦為樂」。

二、滿足慾望而獲得的快樂都是暫時的

人們滿足慾望的渴求,導致了自我心靈的矛盾和糾結。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經歷過情緒的矛盾——兩個念頭在那裡打仗,心情鬱悶,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種沒有硝煙的戰爭,就是情緒的戰爭。有些人對於「學佛不學佛」也要矛盾,「出家不出家」也要矛盾,「這個地方去不去」也要矛盾,「這個事情做不做」也要矛盾……人們往往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因為找不到回家的路,失去了生命的方向感,矛盾自然而然就生長出來了。

而且我們還要知道,所有靠外在條件獲得的快樂,都會在獲得之後,慢慢地變得不再是快樂,這是人生中最大的一個矛盾。我們從小到大,不停地在追求。當你想要的結果被追到手的時候,你馬上會發現,這不再讓你感覺快樂了。大家有沒有看到,從小學到初中到大學到工作,從這個工作到那個工作,從這個職位到那個職位,從這座山到那座山,從這個風景區到那個風景區……人生的每一次追求,在追求到了之後,你都會發現,這不是你生命真正想要的東西。

然而我們最不想要的,都不可避免地來了。大家都不想要衰老,但是都走向衰老了;我們最不想要死亡,但是到最後都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死亡。前段時間,中國的國學大師文懷沙老先生,他的夫人去世了,他給他的夫人寫了一副輓聯。上聯他寫好了,叫「人人走向必然,這兒就是必然,誰個例外」。當時準備為他夫人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裡開追悼會,他身邊有人就把上聯發給我,叫我給寫個下聯。我寫的下聯是:「事事都需放下,哪日不曾放下,何必今朝。」

大家把手伸出來看看,你手上有什麼東西?全是空的!其實你每一天做的每一件事情,到了你的手上,又不在你的手上。你以為你擁有了這一把鑰匙,這就是你的家,其實不一定是你的家;甚至這個身體也不一定是你的,每天兩眼一抹黑,「三魂七魄夢中去,不知明朝來不來」。所以,每天都要放下,要是放不下,估計天天都得失眠。

事實上,人生中靠滿足外在慾望而獲得的快樂,都是暫時的。而且這種快樂,是你內心先需要一個東西,一旦擁有了你覺得快樂。假如覺得不需要它,你擁有再多,你一點快樂的感覺也不會有。有些人視錢財如糞土,你給他錢,他一點都不會覺得快樂,反而覺得這簡直是負擔,甚至是毒蛇;而對於需要錢的人,你給他錢,他就快樂了。情感也是如此。

所以,靠外在物質來滿足自己的人,他獲得的快樂就像走馬觀花,看了就過了,剩下的是兩手空空。為什麼很多人在物質享受的背後,感受到的是精神的空虛?因為他的內在沒有一個真正永恆的價值標準。

三、物質對精神的腐蝕

那麼內在精神追求的標尺到底在哪裡?如何才能讓我們快樂?

健康的人是快樂的,每天讓自己全身的細胞活躍起來,不是在那裡懶洋洋的、不死不活的,這樣我們是快樂的。而心靈的健康比身體的健康更加重要。因為,行善積德,我們是快樂的;內心保持平靜,我們是快樂的……

但是對於這些,我們有能力自己掌握嗎?大部分人都缺乏這種給自己帶來快樂的掌握身心健康的能力。

世俗的追求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臨時的,而且背後會帶來更多的痛苦——不但追求到的快樂會失去,而且一旦習慣了這種物質享受,「免疫力」會很快下降。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物質條件變差,他的痛苦遠甚於從沒有過物質享受的人,兩者不可同日而語。相信大家都曾有過這種感受。

小時候,我的家鄉交通不方便,往往要等一個小時才等到一班車開往溫州。那時候的公共汽車像拖拉機一樣,是用柴油做燃料的,又吵又顛;從文成到溫州要花費五個小時,早上出發,晚上趕不回去。哎喲!那個時候有車坐還是很開心的,因為沒進過城裡。但是現在,即使讓我們站在那裡等二十分鐘車,可能就受不了了。家裡有車的人如果去等公交車,等二十分鐘或半個小時,可能就會抱怨:「怎麼還不來,車怎麼還不來?」

一旦享受慣了,人的內心承受力、「免疫力」下降得很快。物質是腐蝕我們心靈的一種重要毒素,除非我們的心靈已經根植了抗腐蝕的能力。其實物質本身不會腐蝕人,是我們自己誤會了,是自己養成的那種習慣和依賴,讓自己很容易脆弱,很容易受傷。

追求物質的享受,是大部分人在生活中的直觀感受。比如說,我們走路要走一兩個小時才能到達目的地,走得很累,而有人搭便車幾分鐘就到了,那我們就直接地感覺到:這個痛苦是因為缺乏物質(車)帶來的,我只要物質條件好了,有車了,我就沒有痛苦了。

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感覺到痛苦的時候,就試圖通過科學的發展來解決問題。所以你看,當今的科學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啊!科學發展給我們人類帶來的福祉是非常的多、非常的豐富、非常的精彩。但是我們要看看,自己的心靈有沒有被腐蝕。如果我們沒有被腐蝕,就能恰到好處地去享受這些科技帶來的成果;如果被腐蝕了,我們的心靈反而會更加脆弱。以前科學沒有發展的時代,為什麼沒有那麼多的抑鬱症病人,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抑鬱症病人?就是因為人的精神被腐蝕了。

這個問題,佛法或者傳統文化給了我們很好的解答。它們是把物質和精神連在一起來看待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達照法師文章列表

人生如夢了不可得

原文: 古人云:熱亂場中,難當冷眼。以三界無安,猶如...

人生最美的心境

一位老先生懷抱「我家門前清潔,別人家門也該乾淨」的...

為什麼淨土法門要不斷地講世間的苦

苦以折伏,樂以攝受。折則激其頑迷,而令起厭離。攝則...

念觀音菩薩能不能使命不苦呢

有一個居士來問我,他說:我覺得我的命非常的苦。命苦...

前進需要勇氣,拐彎需要智慧

從每個人成長的軌跡來看,人生天地間,路路九曲彎,從...

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

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

佛教對物質生活的看法

佛陀為我們揭示了一切皆苦的實相,更告訴我們解決痛苦...

時時心存感恩,人生何其美好

迷惑時,我們失去所有時間,開悟後,我們擁有全部世界...

【大藏經】梵網經

梵網經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大藏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舍...

【大藏經】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達照法師:覺悟要在身心功夫上點滴做起

所以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我們大家正因為知道了以後,...

放開手腳要怎麼放

放開手腳要怎麼放?就是只有你看到,你的內心是一個圓...

達照法師:生命的形成

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構成。人生幾...

「數沙」修行法語

一 問:修行人當謀何事?曰:謀道。 問:道可謀乎?曰...

【推薦】往生不是靠善業力,而是靠臨終正念

什麼是帶業往生呢?從唯識的角度來說就是,我們造了業...

心靈在放生中得到昇華

我生活在一個很美的地方,四面有山,四週繞水。是的,...

學道之人,慮宜遠,思宜近

慮宜遠,思宜近。我們在做計劃的時候,要有一個遠大的...

印光大師普勸念觀世音菩薩的開示

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久已成佛,名號正法明佛。但...

《悲華經》中記載的觀音菩薩本願

按照《悲華經》的記載,在過去的時劫中,當阿彌陀佛仍...

大安法師:念佛沒定力如何才能專注

問: 我念佛沒有定力,心中不得清淨,如何能專注念佛...

拜經後有什麼感悟

問: 請問當初是何因緣促使你對經文《華嚴經》等一字...

不可輕視外貌苦惱的修行人

雲居山近代也有這種事例,在一九五五年有一位名叫寬定...

世間有兩個字始終無人知道

有施主看了戒嗔的文章說,想出家當和尚,其實很早就有...

此岸與彼岸

當我們產生煩惱的時候,就有了此岸和彼岸;當我們當下...

比丘命終之後趣向何處

往昔,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佛陀告訴比丘...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

(一) 1.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2.知恩報恩為先,利...

【佛教詞典】造不動行已有隨不動識

謂有一類。於空無邊處天。繫心悕求彼作是念。願我當生...

【佛教詞典】寶王三昧

(術語)念佛三昧之美稱也。念佛者即三昧中之至寶,故...

【視頻】慧律法師《如如不動心性與生滅意識心》

慧律法師《如如不動心性與生滅意識心》

【視頻】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108遍)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108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