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嚴法師《禪--人類意識》

聖嚴法師  2010/10/07  大字體  護眼色

一、佛教對人類意識的分析

佛教把意識分為‘心’、‘意’、‘識’,三個彼此相關的名詞。

‘心’,有真、妄。妄心是指煩惱,真心是講的智慧。所謂妄心,即是人類的意識作用。而所有人類的意識作用都是主觀的,有利害、得失的判斷或觀念,都不是真的,所以叫煩惱。唯有離開意識的作用,外在的環境和現像是什麼就是什麼,不加上自己主觀的、判斷的,那才是真的,才是智慧。也就是說,離開自我中心及主觀判斷之後,存在於純客觀的狀態,才叫智慧,亦即是真心。真與妄,兩者的心理活動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在於有我和無我。

妄心,又分成含有分別執著的意念作用的‘意’,和沒有分別作用的、生命的主體或本體的‘識’。也就是‘意’識和‘本’識。

一般常識或心理學,只承認人類及高等動物如像、馬、牛、猴、狗等有意識的作用,而否定低等動物如毛蟲、蚯蚓等也有意識的作用。但是,由佛教的立場來看,則承認它們都有意識的作用或識的本能。高等動物,有分別的意識作用以及生命持續的本識,具備兩個層次的識;低等動物雖然沒有分別的意識作用,但它們確具備基礎的本識,否則便不可能成為流轉生死的生命。

佛教的主要目的在度人,要幫忙人類去妄識而存真心,去煩惱而證菩提,以修行而使意識的作用變成智慧,也就是去意識和本識而僅僅存下了智慧的真心,不受業力影響而得自由、得解脫。能夠體驗到真心即是智慧的作用,那就叫作‘開悟’。

佛教既然把識分成本識和意識,本識是一切的人,一切的動物,甚至最低等動物都有的,而意識則是由本識而產生的,所以由本識基本的立場來看,眾生是平等的。因此,佛教的慈悲,除了要救濟人類,還要幫助所有有識的眾生。

二、禪宗對意識的看法

禪宗通常不用意識這個名詞,經常所用的是‘心’字。他們講的佛心,是指的真心,是智慧;而他們講的眾生心,是指的妄心,是煩惱。

禪宗的目的是明心見性。明什麼心?見什麼性?明真心,見佛性。眾生的心,由於有自我的意識、自我的立場和自我的觀點,便不能客觀,所以是黑暗的。明心,就是脫離自我中心以後所顯露的智慧,即是真心。真心顯現後,才能見到人人本具、眾生皆有的佛性。

由禪宗的立場來看。通常不管是真、是妄,都叫作‘心’,不叫‘識’,也不叫‘意’。因此,禪宗的語錄等文獻,都是在討論‘心’的問題。對於一個還沒開始修行的人,他心裡是不安定的,心裡的不安定則表示有煩惱,發現有煩惱時就希望能夠從修行的方法上得到幫助。這個修行的方法叫作安心、息心、澄心、觀心,這些都是從妄心著眼的。在這次你們為我的演講而作宣傳的廣告上有‘初心’二字,是指初發心,就是初發菩提心。菩提心的意思就是智慧光明的真心。

因此,只有理解禪宗的人才能知道禪師們在不同場合所講的同一個‘心’字,是指的智慧心呢?還是妄念心。在修行的過程中是屬於妄心,而修行的目的則是真心。所以,不論是基礎、過程、目的,都可用一個‘心’字來表達。

但是,西方的心理學僅僅用 consciousness(意識)一個名詞,就沒有辦法說明佛教整個過程裡邊的那個‘心’字了。西方的心理學以及一般人所了解的意識,對佛教的所謂真心和本識就很難說明。有智慧者的心理活動,是不是也叫作意識?已經得到解脫的人,在以無私的、無我的智慧如實地反映之時,如果還是叫它意識活動,那意識的定義就可能變成很含糊了。如果一定要把解脫者的智慧和一般人的煩惱都叫它是意識作用的話,那就應說成清淨的意識和不清淨的意識才好。

三、如何處理意識的問題?

西方人處理自己的問題時,大概是從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問題做起。禪的方法,則是教我們擺下自己的問題,才是真正地處理了問題。如何能擺下自己的問題?初步的方法,就是多為他人而少想自己。助人解決問題就是慈悲,慈悲從哪兒來?從菩提心來。發菩提心的第一步,就是放下自我的私慾,解救眾生的苦難。當你努力去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時候,你自己的問題也會同時消失。自我中心的漸輕漸弱,就是去妄心而明真心的過程,也就是轉煩惱而成智慧的過程。

心理醫生對待他們的病人,可能要問很多問題,病人在和心理醫生談過一次話之後,可能覺得已把問題解決了。但是,過了幾天,他們還會再來。嚴重的病人可能看了幾十年病,還是需要看心理醫生。但是,對禪者來講,不需要知道人家那麼多,如果了解他們主要問題在那裡時,根本不需要知道他們問題的背景是什麼,只要告訴他們一、兩句話,他們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所以比較省力。

用禪的原則處理問題,只要是觀念正確,原則清楚,便能多多少少的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所謂原則,便是不一定要正面的來給他解答問題,最好是讓有問題的人自己來面對它,或者是乾脆讓有問題的人不管那問題。

如何面對問題?即是告訴自己:任何事物、現象的發生,都有它一定的原因。我們不須追究原因,也無暇追究原因,唯有面對它、改善它,才是最直接、最要緊的。如果面對它亦無法解決,或不可能設法解決的話,則乾脆不去管它。那就會不了了之,不了即了。

因此,禪宗的祖師們,對弟子們的接引和問答,往往都是答非所問,或者是根本不答,或者以動作來協助他們。

曾經有位禪師,見到一位求法的僧人推門求見,他便把門立刻關上,一連三次都是這樣。到第四次時,那位僧人用快動作把門推開,禪師亦以快動作把門關上,正好把那僧人的腿給壓斷了。本來他是要去問開悟的方法,當腿子被壓斷時,他已經什麼也不需要問了。

另外一則,是關於馬祖和他弟子之間發生的故事:有一天,有位僧人請示馬祖:‘能不能請您把菩提達摩從西天(印度)帶來的是什麼告訴我?’馬祖說:‘我今天沒有這個心情,你去問智藏師兄吧!’僧問智藏,智藏說:‘我今天頭痛,你可問懷海師兄去!’僧問懷海,懷海則說:‘這我倒也不會了,你還是去問馬大師吧!’僧人又回到馬祖面前。馬祖罵道:‘你真是個笨蛋!智藏的頭髮是白的,懷海的頭髮是黑的。’就這樣已經把問題解決了。

從修行的方法來說,禪宗為人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離念的方法,另外一種叫觀想的方法。以上所舉的兩個例子,是屬於離念法,又叫不立文字的頓悟法,也就是不必通過經驗、知識、思考、學問的過程和努力,只要當下把自己放到時間與空間之外,把自我意識的屏障全部抖落,赤裸裸的,一絲不掛的,那就叫作‘心無罣礙’。那也就是‘不立文字’的‘直指人心’。

第二種是所謂觀想的方法,是用轉移意識的焦點,或把意識專注於某一句話、一樁事、一個點、某一個念頭。例如用數息觀,是注意呼吸的出入,以及呼吸的數目,或者注意小腹蠕動;有的是注意念佛時所念的佛號或菩薩聖號;或者是觀想人的身體,從死亡、經腐爛、而到只剩一副白骨,到最後,骨頭也沒有,只剩下白光。用這種觀想法,也可以使人的煩惱和意識漸漸沉澱、澄淨,而漸漸產生智慧。

所以禪的方法,跟心理醫生或精神病醫生的治療方法不一樣。但是,有嚴重精神病和心理問題的人,可以用打坐的方法作為輔助治療;卻不可希望從治病而要求達到開悟的目的,否則會引發更嚴重的精神病或心理的問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明月之心不可無

有一個老和尚到了垂暮之年,決定把衣缽傳給弟子,無奈...

禪師的笑

唐代一個瘋和尚名叫寒山禪師,別人看他語無倫次,東一...

把地藏聖號念好了,這些法就都會了

我們中國漢地修的禪定,都是修的祖師禪,問念佛是誰,...

【推薦】淨宗修行路上的八種歧途

這八種歧途,第一種是什麼?第一種是信不至誠,多求人...

【推薦】星雲大師《廣結善緣的幾種方法》

過去,有的人在路上點一盞路燈跟行人結緣,有人做個茶...

生活中的修行

一、 從國王的三個問題說起 俄國的托爾斯泰有一篇很有...

看看你學佛之後是否走對路

一、慈悲心是否有增長 1. 在初地菩薩之前,慈悲心是否...

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中修行

不僅是天天在念佛就算修行了。因為修行就是用佛法的道...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禪修可以幫助大家提高學習效率

當我們學習一樣東西時,如果心力不能專一,注意力不能...

聖嚴法師《歡喜心快樂做功德》

有的人會疑惑,做義工的「功德」,究竟可以讓人得到什...

藏頭白、海頭黑

問: 有位出家人問馬祖禪師一個佛法上的問題,馬祖說...

聖嚴法師:智慧不起煩惱

不要以為開悟才是智慧,智慧是頭腦冷靜,是理智、理性...

佈施越多福報越多

從佛法的因果關係來講,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

以至誠念佛為正事,別存見佛見境界之心

所說的甚深利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應當在往生西方...

副經中的副經

《莫到老來方修道》,我們在講淨土法門的部類門,也就...

常吃山藥的益處多

自古以來,山藥一直被視為物美價廉的補品。雖然貌不驚...

你適合出家嗎

佛友和我聊天,聊完後問我:師父,你看我適合出家嗎?...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也就是仁、智、勇。 第一個要素就是...

李連傑與聖嚴法師座談記實

當揚名國際的影星,遇上宗教界知名法師,他們會碰撞出...

欲速脫輪迴之苦,莫如持名念佛

念佛求生淨土,乃一門圓攝百千法門,非舉一廢百也。但...

八萬劫後,未脫鴿身

八萬劫後,未脫鴿身,這也是一個佛經典故了。有只鴿子...

本煥老和尚數十載慈善護眾生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句話是本煥老和尚...

這樣去觀想才能減少痛苦

佛教導說:要經常思惟,現在我們生存的現實和周圍環境...

何謂臨終正念分明

正念是意根。無貪無惑故分明。省庵大師《西方發願文注...

【佛教詞典】菩薩坐

即半跏趺坐。又稱半坐、半跏、賢坐。安坐時,以一足跏...

【佛教詞典】一中

(術語)設齋食普及於一堂之中也。又云一普。聯燈會要...

【視頻】妙境法師《壞脾氣者也可以得道》

妙境法師《壞脾氣者也可以得道》

【視頻】《宗門要語》有聲書

《宗門要語》有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