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徒快樂的秘訣

惟賢長老  2013/08/1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菩薩行的安樂行,不但要自己求安樂,還要所有的眾生也得到安樂。有人問,佛教徒真的知道快樂的秘訣?是的,我們佛教徒擁有快樂的秘密。現代科學就可以證實這一說法。現代西方科學家對虔誠的佛教徒的腦部掃瞄發現,他們促進快樂與平和的腦部區域異常活躍。最近在美國的一項研究已經發現,虔誠佛教徒腦部的「快樂中心」經常處於活躍狀態。這就解釋了佛教徒能保持平和知足心態的原因。

神經科學家認為,初步研究結果能夠為證明宗教修煉能改變大腦對某種環境的反應提供最初的證據。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小組對一些已經皈依佛門多年的人的大腦進行掃瞄時,特別留心對感情、情緒和性格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他們發現佛教徒左腦的「快樂中心」經常處於高度活躍狀態。杜克大學的歐文•弗拉納根教授在《新科學家》週刊中寫道:「我們現在能比較有把握地假設,人們經常碰到的那些看上去很快樂平和的佛教徒心裡真的很快樂。」

佛教徒的這種良好心態能一直保持著,不光在坐禪時如此。這表明,佛教徒的生活方式能改變大腦的工作方式。其他研究也表明,佛教徒處理恐懼和焦慮的大腦區域的活動比一般人要緩慢。這些研究成果最終能幫助研究人員繼續深入研究用於治療抑鬱症的坐禪方法。看來佛教的安樂行還是很有科學價值。

下面我就詳細解說四安樂行。

身安樂行

佛說我們的身應當遠離十種之事:一、遠離豪勢;二、遠離邪人邪法;三、遠離凶險嬉戲;四、遠離旃陀羅;五、遠離二乘眾,妨修大乘之行故;六、遠離欲想;七、遠離不男之人;八、遠離危害之處;九、遠離譏嫌之事;十、遠離畜養。既遠離已,常好坐禪,修攝其心,是名身安樂行。

第一種,遠離豪勢。你不要處處講究與豪權者接近。豪門,豪勢之門。修行人要注意,攀權附勢並不好。如果你經常攀權附勢,他將來得禍你也得禍,累及你身。關鍵的是,豪勢即依仗權勢或財產而作威作福,他們不知道修善,不知道修福,只是一味貪心不足。在原始資金積累階段,昧著良心賺錢,不知要害多少人,要搜刮多少人的財富,他們才能躋身富豪的行列。但他們不滿足,還想擁有更多的財富。錢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他的錢也越來越多。但他不是用這個財富去利益人民,而是貪婪成性,有一千想一萬,有一億想百億,貪心沒有止境。有的人想做官,他做官不是要為老百姓做事,做人民的公僕,而是以此為資本,搞權錢交易,腐敗墮落。最後貪官和奸商勾結,就成了豪勢。你跟這種人交往會有好處嗎?肯定是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要遠離豪勢,才能得到身心的安樂。遠離豪勢,這是促進身安樂的第一種現象。

第二種,不要崇拜邪神邪鬼。因為這些不但對你沒有好處,反而會害死你。魔子魔孫與魔王相近,外道徒、邪徒則與邪神邪鬼相近。那些自稱有神通騙人的「教主」,騙財騙色,搞得你家破人亡還不知道為什麼,因為你中了他的毒,迷了竅,連自已的本性都失去了。比如現在的「*輪-功」就是這麼回事,他嘴上說提倡「真、善、ren」,走來走去想上天國,就自殺、焚身。美國的外道搞集體自殺、集體跳水、集體縱火,造成很多人間悲劇。

邪人講神講鬼,害得你妻離子散,切切不要親近。邪法不要去學。他講神通,但他是邪道,不能正修,不能清淨三業,不能正式走解脫道,千萬不要親近。我們佛呢,不以神通論,而是以法論。遠離邪人邪法,可以得到身安樂。

第三種,遠離凶險的嬉戲。世間的許多遊戲是很危險的,比如那個殺人比賽,什麼鬥雞、鬥狗,以眾生的生命換來你一時的快樂,其實很殘忍。最嚴重的是那些政治騙子,用人民的生命做遊戲,那更是罪過無量。還有世間的走鋼絲,很危險,高空作業。還有歐洲的拳王賽,拳王對拳王,兩個互相比,不合適就把你打倒,昏迷不醒,生命都有危險。這種無意義的嬉戲不要搞,不要接近。佛陀要求佛教徒不要做這些凶險的事,要做對身心有幫助的事,這樣才能得到身心的安樂。

第四種,遠離旃陀羅。就是要遠離嚴熾、暴厲、執惡、險惡人、執暴惡人、主殺人等,也就是要遠離那些兇殺成性、殘暴好鬥的、流氓之類的人。因為這些人殺心盛大,惱害眾生,見者傷慈,能壞善法的根本。對於險惡的人要遠離,免得遲早身受其害。有的人跟他玩,要麼是受害,要麼是近墨者黑,也變成流氓。所以你看到吊兒郎當的人要注意,沒有好的生活習慣,好逸惡勞,或不務正業,甚至傷風敗俗,違法亂紀。如果你是有能力的大菩薩則不在此例,你可以用慈悲心去度化他,但你要有這個能力,否則他會傷害到你的。

第五種,對二乘之人要遠離。二乘之人即只顧自己的人,他們不願意與別人分享幸福和快樂,崇拜個人主義,只知道自私自利,忽略了大眾利益。這種人很難和你同甘共苦,在困難面前就退縮。遠離二乘之人,與具有同樣菩薩精神的人交往,才與道業有益,才能得到身心的安樂。

第六種,遠離欲想。欲想就是六塵境界,具體就是五欲境界,財、色、名、食、睡,你不要在中間去貪戀,有些地方就不要去參加啦。你們看世間上那些娛樂場所、歌舞場所,出好多事情。那些跳舞的,男的也變了,女的也變了,要離婚,產生很多社會悲劇、家庭悲劇。這是無意義的嬉戲,對修行沒一點好處。

第七種,遠離不男之人。不男之人,就是不男不女的人,雖然佛教不主張歧視同性戀或變態的人,但我們提倡做常態的人。

第八種,遠離危害之處。我們這個社會,很多危害性的東西就在我們的身邊,比如戰亂、鬥爭的地方,水濕容易生病的地方,乾燥上火的地方,水中含有不良元素的地方,有放射性物質的地方,等等。遠離這些危害人身安全的地方,融入到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環境,這樣才能使得身心健康、安樂。

第九種,遠離譏嫌之事。凡是引起譏嫌的地方要避免,不然產生痛苦。避譏嫌在佛教戒條中是有的,比丘、比丘尼戒都是有的。遠離譏嫌可以使佛教的整體形象和個人形象不至受損。因此作為一名佛教徒,能夠在生活中時時刻刻觀察自己、檢點自我,潔身自好,就可以避免別人說壞話,避免別人對自己的譏嫌。

當然若是眾生誤會我們的好心,我們的善行被他認為是個人的利益使然什麼的,那沒有關係,不能因為他譏嫌我們就不做好事了。就像你捐助佛教的慈善事業,小人之心的人會說你肯定有罪過,不然你怎麼會捨得捐款呢?或說你做了壞事良心發現,才拿點錢來騙人。也有的人說你是為了名譽才捐款的……這是嫉妒的魔鬼在他心中作祟,他自己做不了主,所以他來誹謗你,譏嫌你,你就不能因為魔鬼的嫉恨而退行善之心!不能因為別人譏嫌你而放棄你的善行!

第十種,遠離畜養。基於慈悲心來說,畜養有一定的過失,因為你強迫囚禁眾生,並以此為樂。有的人養小狗、小貓,把大量的學習時間、工作時間花在逗樂去了,這就是不務正業,玩物喪志。況且動物身上有一些我們不了解的傳染病,跟動物接觸太緊密,很容易得怪病,什麼狂犬病之類的,得了就活不成了。應該把精力花在學習正法上,而不是玩弄弱小的動物。

以上是關於身體力行方面應該注意的事情。假使能夠注意這些事情,你身體就能夠得到安樂,你的安全就能得到保證。這叫做「身安樂行」。

口安樂行

上面介紹了身安樂行,現在進一步講口安樂行。口業應遠離四種非法語,以防止因口業造成的過失。因此應該:一、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二、不輕慢,謂不倚大乘而輕蔑小乘也;三、不讚他亦不毀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安樂心法,是名口安樂行。

第一,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不要喜歡專門說別人的過失,不要譭謗經典,背後說小話,說張三李四不對,結果起是非。這一點我們學佛的人要注意。你到了學佛的地方,好好念佛,好好參拜,不要兩個之間唧唧喳喳的,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師父不對。這個要不得,那個要不得,結果最要不得的是自己。在家居士菩薩戒裡有一條,叫「不說四眾過失」。說人過失實際是自己最大的過失,因為你的心境整天停留在過失上,當然不可能進步了。

我們佛教徒要說人好話,這在菩薩行裡叫「愛語」。應該多讚歎別人的功德,而不是說三道四。說話時要隱惡揚善,宣揚眾生的優點,讚歎他所做的好事,你的心就與善道相應。禍從口出,首要是管好自己的嘴,要多說利人的話,少說是與非。

不要譭謗經典。佛陀宣說的經典是為了方便度化眾生的,不能以成見說某某經某某典的不是。比如,學密宗的偏偏說顯教經典不徹底、不究竟,學顯教的低等,密宗高一籌;學禪宗的,說念佛的太簡單、太淺,或說學密是說食數寶,只有禪宗才是究竟;學了些經教的就說別樣修行的只講修,不講研究教理;專門修行的就譭謗研究經典的……這樣彼此譭謗。其實經典、各種修法都是佛說的,這不成了譭謗佛法是啥嘛?佛根據眾生的根機說出各種法,因機施教、應病與藥,你何必彼此譭謗呀?我們太虛大師智慧很高,他判攝佛法,就不採取宗派與宗派相對立的態度,提出了大乘「八宗平等」的思想。你們有些讀過太虛大師文章的人都曉得。

哪八宗呢?就是流行於唐代的律宗、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真言宗、禪宗、淨土宗等。太虛大師把八個宗派歸攏,融入「三宗」,即「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太虛大師以此三宗來判攝一切佛法,這三宗也是平等的,各有特點,都是佛說的法,都是導歸諸法實相的。

今天我們也不能分什麼宗派,現在我們是統一的佛教,沒有大小乘的歧視,沒有顯與密的區別,所有的佛法都是平等一如的。平等一味的佛法是今天對佛教教法的看法,至於對佛學的學習,可以根據眾生的根性,授以律禪淨密等。

所以口業不能說譭謗他人的話,更不要對經典譭謗非議。

第二,不輕慢他。輕慢就是看不起別人,只有自己很了不起,目中無人,說話狂妄、傲慢。輕慢別人要不得,這也是犯口業。輕慢心也是學佛的障礙,我們要努力剋服,才能得到身心的安樂。佛家的語言是真實話、正直話、和合話,要戒除妄語、粗惡語、離間語、下流語,輕慢別人或對別人的過失加以譭謗,都是要不得的。

第三點,不讚他亦不毀他。這說的是中道思想。有的人不是毀人就是說些無益的話,如平常說的溜鬚拍馬屁。我們要讚歎也要有根據,不能光閉著眼睛亂吹,把拍馬屁當成讚歎人。錯了,做好好先生不是佛教徒的行為,我們要善惡分明,對於惡人惡事,敢於反對制止,對於好人好事,我們讚歎隨喜。

第四點,不生怨嫌之心。不單是在語言上不說這些,而在心裡也不要生怨恨,除了不要在背後嘰嘰咕咕以外,心裡面都不要生怨,要慈悲、謙和、對人平等。縱然有怨,也要化怨為親,不要出諸口上,連心裡頭都不要這樣子想。

這個叫做「口安樂行」。你這樣子做就可以安樂了。否則就要惹是非,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看歷史上很多大臣,有時一句話不對頭,就被關監、被殺頭。清朝設了文字獄,那些議論皇帝、議論朝庭的人,就會被關進監獄、被殺頭。都是嘴巴引起來的禍事。

意安樂行

「意」嘛,就是意識,我們內心。我們有身口意三業,這意業最重要,因而要使意業清淨,讓我們身心安樂。第六意識如何得到安定?如何得到心安?

因此意應棄四種惡:一、嫉諂;二、輕罵;三、以大行呵罵小行之人;四、爭競。意遠離此四種,則得常好安樂,修養其心。故名意安樂行。

第一,不嫉諂。你內心要遠離嗔恨和嫉妒的障礙,不要憍慢,不要自以為是;對於有能力的人不能諂曲,應好好向他學習,而不是去迎合奉承他。不嫉恨,不嫉妒,不諂曲,是我們佛教徒做人的基本原則。

第二,不輕罵。即內心不要輕視別人,要尊重人。言語出之於口,不要罵人,對人要友好互愛。不要認為他不行就輕視他,這不是佛教徒做人的態度。睦鄰友好,尊重他人,不輕視任何人,這是佛教徒的傳統美德,我們今天要繼承和發揚這個美德,才能創建新的社會道德品質與社會秩序。

第三,不要以行大行而呵罵小行之人。不要以大行呵斥小行,不要自以為是,見小行就譭謗。這中間也包括不要譭謗念佛人,不要譭謗修禪的人,對於修密法的人也不要譭謗,不要呵斥,都要尊重,心存平等。一方面我們對於逆境不要惱羞成怒,要學會涵養一切,做一個有修養、有道德品質的佛教徒;另一方面對於行菩薩道的人,要隨喜讚歎,不能以嫉恨之心去譭謗。我們應該去學習大行之人,跟著有德行的善知識,學習他們的為人處世,學習他們的道德風範,學習他們精勤修學的精神,學習他們自度度人的高尚人格,這樣我們才能走上涅槃寂靜的道路。

第四,不要競爭名利。佛教徒不但表面上不要與人爭鬥,在內心上也不要起競爭之心。競爭之心表現在行動上就有是非得失,內心不平衡,行動上就要惹事生非,就要遭禍。不競爭並不是沒有競爭能力。你踏踏實實地工作,不跟人爭名爭利,但你辛勤勞動的回報一定不會少的。名利是身外之物,有的時候不一定是好事,做事低調一點對你是有好處的。當然菩薩為了利益眾生,以大名聞世,大建法幢,那是為眾生的緣故。

能做到這四點,就可以令人身心安樂,這個叫「意安樂行」。

誓願安樂行

誓願安樂行,又作慈悲接引安樂行、夢中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樂行。即菩薩愍念眾生於法華一乘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於是自誓欲得無上菩提,以神通力、智慧力引導眾生,入於此法;菩薩發此誓願,而安樂行法華之法,稱為誓願安樂行。這個誓願就是菩薩誓願。

你發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宏誓願,就要堅持不懈地落實在我們的行動上。願力不可思議,有願力必得佛菩薩加持。這種願力就是對於眾生不起厭離心,不起捨棄心,時時要起悲憫心,攝受他們修行,要以悲心攝受一切,要有這個堅固的誓願。有這個誓願,你的精神就愉快,諸天神就護持你,你就能度過任何困難,任何艱難困苦都難不倒你,因為你的心念強大,與菩薩無異。因發四宏誓願,行於四宏誓願,可以得到安樂。這就是「誓願安樂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十件事會嚇跑快樂之神

快樂之神為什麼總是擦身而過?因為有十件事會嚇跑它。...

靜波法師:慾望少一點,快樂就多一點

前語 釋靜波:現為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佛...

飲食知止足,常樂在空閑

我們生活在欲界,自然飲食的慾望也就熾盛。財食往往是...

以法自娛,了伎非實

伎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伎非實。 伎:古泛指...

十個人吃飯,每個人看到的飯菜完全不同

講到根、塵、識三法,佛陀為了讓我們了解生命的因緣的...

皮克的99塊金幣

皮克很快樂,皮克是地球上最快樂的叫花子。 我為什麼...

慧律法師《增進快樂的三個要件》

釋迦牟尼佛說人造十惡。身體有三種惡業:殺,殺人、殺...

如何讓身口意能夠清淨

迴光返照,就是觀照自己,找自己的缺點,《楞伽經》云...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大藏經】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大藏經】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免受外力奪走精氣、被外力所害,要用這個方法

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得菩提時,由本願力,觀諸有情,遇眾...

【推薦】佛是教我們開發佛性,而不是強調個性

有一些人雖然學佛很久,但是時常都還強調自己的個性是...

事業成功是宿世福報還是今生努力?

問: 世間事業的成功是宿世修行、集聚福報得來的,還...

臨終無助念,平日的努力是否都付之東流

問: 印祖多次開示臨終助念及佛化家庭的重要性。若家...

臥床默念佛號會有罪過嗎

原文: 臥室若不潔,可將佛像供於淨室,日請來熟視一二...

念佛人需要了解中陰四大的分解過程嗎

問: 專修淨土信願持名的念佛人,需要了解中陰、四大...

趙州禪師的「十二時歌」

趙州從諗禪師所著《十二時歌》情真意切,頗顯禪僧家本...

不要自以為聖,要以人為鏡

如何化解嗔恨心呢?不要從忍(世俗忍)下手,而要從思...

放生償還所欠的無數殺債

我們多今生累劫以來,所造所欠的殺債,可能也虛空也裝...

道秀法師嗔心墮為蟒蛇

在《高僧傳》上說:南北朝有一個道秀法師。這個道秀法...

「無常」即是「無我」

一、無常是苦 佛法的基本觀念是苦,因為無常所以是苦。...

一生做好人,為什麼婚姻還是不幸福

問: 佛教說善有善報,為什麼我一生做好人,婚姻還是...

生命的「倉庫」---第八識

第八識等於是我們的一個倉庫。當我們生命結束的時候,...

心律法師:生命中的嫉妒苦

歷史上、文學作品中有很多關於嫉妒的故事。 戰國時期...

真正的供養如來

佛陀八十歲那年,抱病來到末羅國的拘尸那城。 那時,...

心如弦直,可以入道

佛說二十難中云:得人身難,生中國難,得遇佛法難,親...

【佛教詞典】一境四心

又作一水四見。譬如一水,本無有異,蓋因天、人、餓鬼...

【佛教詞典】觸支差別

【觸支差別】 p1450 瑜伽九卷二十頁云:眼觸云何?謂三...

【視頻】沙畫中的佛學:佛陀成道

沙畫中的佛學:佛陀成道

【視頻】妙境法師《佛教徒要有得涅槃的願》

妙境法師《佛教徒要有得涅槃的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