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安法師:什麼叫發邪心

大安法師  2011/08/1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什麼叫邪?發邪心,立邪願的相狀:「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這是第一種。我們讀這些文句,都要把它作為一面鏡子,來照照自己,我們自己的發心在這八種裡面對號入座,屬於哪一類?那麼這第一種是邪心邪願的相狀。世間有一類修行人,他也知道修行很可貴,也想走修行的道路,所以他也發心修行。但是他發心修行,一向以來的修行是什麼?不了解佛法的真理。佛法的修行就是修心,要究明自心,我們自心真如自性,具足一切功德。一切聖賢的學問都是在自心上,在銷歸自性上下功夫。儒家的學說如孔子也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代的學人,都是為己,為己不是說自己的己,這個己就是自性的明德,都是為了明明德,做這樣的學問。孟子也講做學問是「求其放心」,把放在外面的心求回來,這是在做學問。「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儒家的聖人都把學問放在自心上。那麼佛法更是心法,如果不在心地上下功夫,就偏離了佛法修行的軌道。我們大小乘經典,千經萬論,都是在「悉明唯心」,都是在究明我們的心地。現在很多學佛人很可憐,他都不了解自己的心,自心是什麼狀況,每天心猿意馬,沒有辦法去控制。自己每天打的什麼妄想,一概不知道,沒有在心性上下過功夫。為什麼我們要大家念佛,念佛就是在究明自心。我們的自心無形無相,但如何了解我們的心——你去念佛。佛號就是實相,借托萬德洪名,來顯我們的自性,單刀直入,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開佛知見,這就在究明自心。但你如果不在心性上下功夫,就憑著與生俱來的我執,去追逐外界的事情。我們的心無量劫以來都是奔馳在外面的五欲六塵上的,我們沒有一刻的迴光返照,安住在我們的自性裡面。所以有這麼一種修行人,他不在心性上下功夫,只知道馳騁在外面,跟沒有學佛的人沒有多少差別。

所以「但知外務。」外務有幾種呢?這裡列出了四個對像:

第一是「或求利養」,財利的供養。一切眾生都以財物作為他的外務,這是眾生貪慾的一個重要的對像——財色名食睡。他雖修行,但他還貪這些利養。我們也看到,很多修行人,包括由修行人所組成的所謂的機構,大多在開廟店,一進去,商業氣氛很濃,燒支高香要多少錢?抽個籤要多少錢?開個光要多少錢?他整個的就是求利養。這樣就使佛門的形象受到很大的傷害。要知道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尤其是出家比丘,如果他真心辦道,一定不會餓死的,佛菩薩會給他四事供養的,一切有信心的信眾,四眾弟子,居士會給他供養的。然而他對這些信不及,他一定要自己去求供養。當他的心去求供養的時候,他就不能究明心地,不能安心在道業上,那整個的他就成了一個公司的職員、老闆,是這樣的狀態。在南方的一些寺院,稱寺院的負責人就叫老闆,成了一家公司性質的。這是「或求利養」。

第二種是「或好名聞」,好是好樂,他還離不開虛榮。希望到處都知道他的名聲,要知名度。這都是虛榮心在作怪。於是他就會搞一些新聞炒作,讓很多報紙刊物來登自己的光輝形象,談自己做了什麼什麼事。做點小事,都要登報。這都是「或好名聞」。有的修行人可能不好利,但是好名。利放下了,對名的渴望就更大。

第三種「或貪現世欲樂」,貪現世五欲的快樂。要知道五欲: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啊!色聲香味觸,都是我們輪迴的根本。他看不破這些,放不下這些,而且掛著修行人的名義,還要去貪這些世間的快樂。有的人就更講排場了,出門都要坐名牌的車,如果不坐寶馬車,都丟不起這個臉。這是貪世間的快樂,不能淡泊明志啊!他因貪這些,不能淡泊明志,不能少欲知足,他那顆心就安定不下來。世間五欲快樂的滋味很濃,但是他的道味就沒有了。

第四個「或望未來果報」,他修行是想得到來世的人天福報,或者下輩子做人,能做大官發大財;或者修行想得到上天堂的快樂。 這些都是邪的發心。當我們看到這些文句的時候,真的有點感慨啊。現在很多學佛的人,可不就沒有擺脫「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的範圍。很多到寺院去的,到佛教團體去的,你去問問,有幾個真的是為了求解脫,求了生脫死成就佛果而來寺院的。很多人都是求福報,求保佑自己。甚至還有一種觀念,認為學佛了,怎麼才能表明你學佛得到利益了呢?一定要身體比別人更健康,錢要比別人掙得多,官要比別人當得大,才說明你學佛就有利益了。這些觀念還很有市場。於是很多人就振振有詞:我要積極勇猛地得到這些東西,我考上博士了,當上部長了,證明我學佛有貢獻,有利益了,別人就會來學佛了。他要做表範。甚至得了病,我一學佛就必須好,這才能說明我學佛很有利益了。我們聽到這些都膽戰心驚,這可是指錯了方向,發錯了心,這些都是邪的東西啊。佛教對世間這些五欲的快樂,來世的福報,怎麼去看待它?佛教對我們人生當中,遇到種種的逆境、障礙,怎麼去看待它?這要用智慧,用佛的知見去看待。

《淨土十要》裡面有一篇文稿《念佛直指》,是元代的妙葉大師寫的。《念佛直指》中的第十七章就講的是「十大礙行」。妙葉大師非常慈悲,他知道末法時期的行人,一學佛法,他的魔障就會起來。魔障起來時,往往透不過這個逆境魔障,就會退失自己的道心,使無上甚深的佛法在他身上得不到利益。所以出於這樣的一念悲心,他就寫出十大礙行來,讓一切行人先把自己放在一個障礙逆境裡面,使這個障礙逆境成為修行道業、得到解脫的逆增上緣,這樣障礙反而容易得到通過。如果障礙得到通過,這就是以八苦為師,就能夠使一切障礙逆境都增強念佛的信心,使淨土的蓮華更為光明燦爛。如果不能把握這一點,即使你在一個順境當中,也會退墮。他這個十大礙行充滿著辯證法,真是把眾生的狀況描述得非常的確切。這十大礙行也不是妙葉大師自己創立的,他也是依據佛經裡面來的。

我們來給大家介紹其中幾個礙行,看他是怎麼闡釋的。比如對生病的問題,他說「念身不求無病」。我們修行人不要求無病,有病是好事啊。為什麼呢?「身無病則貪慾乃生」。你身體沒有病,非常強壯,這時候你的貪慾就上來了。大家想一想,自己生病的時候,是不是貪慾就會下降。如果身體營養非常豐富的時候,你什麼都來了,要幹這個事業,要得那個享樂,貪慾乃生。特別對比丘來說,你不要身體太強壯了。古人說:比丘常帶三分病。如果他強壯得像藍球運動員一樣的,道心又上不來,那就麻煩了。下面就是「貪慾生必破戒退道」。這個貪慾心上來了,他降伏不了,他就會破戒。一破戒,他就成了佛法戒海的一個死尸,就會被拋棄,他就會退失他的道業。所以,一個修行人要用智慧觀照這個病,病的性是空的,知病性空,於是這個疾病就不能對自己產生惱害。不產生惱害,這樣的疾病正好就是我們修行道業的良藥,「以病苦為良藥」。所以還要去求無病嗎?有點病是好事啊!

再看下面:「處世不求無難」。你處在這個世間不要求沒有苦難,沒有厄難。如果在世間你沒有一切厄難,你驕傲的心,奢侈的心就會起來。太順利了,那你就像獨生子女一樣,象驕傲的公主一樣,你驕奢的心就會起來,你就會欺負人,居高臨下,就必然會欺壓其他人,欺壓一切。所以要體會到人生的苦難,苦難的本性也是虛妄業力產生出來的,叫作「體難本妄」。所以這苦難也傷害不到我們。你知道它是虛妄的,就不會被這個虛妄的苦難所傷害。就像夢中你遭遇水難火難,你知道水火災難很痛苦,但你知道是夢中的水火災難,也不會傷害到你。「難亦奚傷」。所以以患難為解脫,這患難正好就是你解脫的增上緣。你在這種患難裡面,正好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在患難當中修行,你將死在安樂當中啊。

再看下面:「謀事不求易成」。你做某件事業不要去求很容易成功,如果事情太容易成功,你心裡就會生輕慢的心。輕慢的心上來,你必定會想「我多有能耐,多有能力」,這個傲慢的心就會起來。我們要用智慧觀照,一種事業是不是能成功,是成功還是失敗,這完全是我們宿世的業力所決定的,並不取決於你有沒有能力。世界上有能力的人多的是,為什麼他做不成。賺錢的人都想賺錢,為什麼只有少部分人能賺到錢呢?所以事情成功,不是因你的能耐。所以「以事難為安樂」。這個事情很難,你把它看成是安樂的事情。這是「謀事不求易成」。

再看:「被抑不求申明」。就是被別人冤枉了,誣陷了,這時候常常是:哎呀,我被冤枉了,我要到處來洗清自己的冤屈。但一個學佛人,你不要到處去申明自己是如何的清白。如果你被冤枉就到處去申明的話,你就人我沒有忘掉,人我是非就來了。你存人我是非,這時相互之間的怨恨會更加增長滋生出來。所以你在被冤枉的時候,你能忍得下來,忍下來,謙卑下來,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時間會說明問題。佛經上講,一個人誣賴別人,就好像吐痰,吐向虛空,最後這個痰落下來,還是污了吐痰人自己的臉。過一段時間知道了他是那個誹謗的人,他有什麼意思呢?這時候你不去申明自己,人家反而會覺得你這個人很了不起。所以「以受抑為行門」。受到別人誣陷的時候,你不去辯白,這就是你修忍辱波羅蜜最好的行門,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羅蜜。

所以一個修行人,他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一定會碰到如上等等這些逆境的。生病、苦難、事情很難辦成、被人冤枉……,但是在這些逆境當中,你如果能夠把它作為修道的逆增上緣,明瞭世間這些真相的苦空無常,你就不是具有佛的知見,具有智慧了嗎?如果你不這樣去做,反而一天到晚念佛,就一定要身體健康,一定要做事沒有障礙,一定要考上什麼博士學位,都把學佛念佛用於追求世間的東西去了。這是不正確的。大陸很多念佛人都停留在這個觀念當中,突破不了。所以在這裡給大家講一下省庵大師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這都是邪的範圍。

我們看到很多的人學佛都為求人天福報,都擺脫不了這些名聞利養,世間五欲的快樂,來世的人天福報。這都是很可憐的,都離開了學佛正確的軌道和正確的目標。那麼正確的發心是什麼呢?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慾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跟上面正好相反,一個大乘的行人,他不求名聞利養。名利是世間的動力機製,是輪迴的根本,我們要離開這些東西。也不求現世五欲的快樂,這些五欲的快樂全體都是苦,沒有什麼樂可言。來世的福報也是三世怨。你以今生持戒、念佛、修善的福德感得下世人天福報,但得人天福報的時候,你就迷惑顛倒,又去造惡業,第三世就墮下地獄了,這不是三世怨嗎?所以這些都要放下。發心只為了生脫死發心,為成就無上菩提發心,這樣的發心就叫「正」。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心理素質不好,順境也會產生障礙

問: 請法師慈悲開示,三輩往生中上輩者要捨家棄欲而做...

別辨心相明去取——圓心之相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

大安法師:往生極樂要如何發心

問: 發菩提心是往生條件之一,出離心能不能等同菩提...

為何有些人積集善業到最後是痛苦的呢

看看這個《法句經》的兩段,把這個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宣化上人:多退初心

人有時最初發心要學佛法,或者最初發心想要出家,但出...

發五種心決定往生

厭離心:此界八苦交煎,怨家會聚故。 欣慕心:西方萬...

修行應發三種心

從上諸祖教人參禪,雖有超佛越祖之談,其實要人成佛作...

不論你修行哪個法門,這四個心都至關重要

人的心很多。過去的人把人心定不下來,叫做五心不定,...

【大藏經】【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每天念佛和看經的時間應如何分配

問: 每天念佛和看經的時間應如何分配? 大安法師答:...

以淨土法門作為自己安心立命之所

業緣就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受業力所牽引,有種種的因...

一念至誠,必有所感

一念而飛一光,這是善導大師他所示現的,無論是中土還...

要有出離牢獄的心

修道,那就是像一個人披上盔甲,上戰場,一人和萬人去...

什麼是世俗諦與勝義諦

問: 什麼是世俗諦、勝義諦? 宏海法師答: 世俗諦,...

懺雲法師:打佛七的宗旨與方法

我們打佛七,宗旨在了生脫死,了生脫死的方法在一心不...

忍辱波羅蜜與阿Q精神

當你碰見一個人無理的咒罵你、譭謗你,也許與你素無瓜...

為什麼要吃素

吃素有益健康,早經醫學的證實,不信請看:台視隔壁的...

信願持名,去極樂蓮華里安身

念佛法門雖然簡單容易,但卻是至圓至頓的。蕅益大師說...

生命中的三大福田

財富來自於哪裡?來自於給予。當我們恭喜別人發財的時...

作惡一日有餘,行善千日不足

你要下輩子保持人身,你得修中品的十善業道,你得要持...

「遠離顛倒夢想」中的四種顛倒

若如大火能燒盡一切執著,不僅對有為法不應起執著,對...

一天至少要有1小時獨處空閑

《廣論》云: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善心一境性。 這個部分...

要包容不要包庇

包容別人不容易,需要有耐心,因為當我們受到打擊或是...

印祖為何反對女眾出家

問: 弟子在《印光法師文鈔》中讀到說:至若女人有信心...

【推薦】用三三四把佛號攝住

當我們開始觀察名號的功德,而產生信心;也觀察淨土的...

【佛教詞典】猛利樂

【猛利樂】 p1036 瑜伽八十三卷十三頁云:猛利樂者:謂...

【佛教詞典】三願的證

又作的取三願。意謂取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十...

【視頻】惟賢長老《人生佛教與菩薩學處》

惟賢長老《人生佛教與菩薩學處》

【視頻】界詮法師《淨土生無生論》

界詮法師《淨土生無生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