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個《法句經》的兩段,把這個一切法正,一切法邪做個總結。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這個地方講出了兩種生命的結果,那麼先講一個道理說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說我們在佛教裡面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修了很多的法門,我們也佈施也持戒也念佛也持咒,那麼誰來引導我這麼多的善業呢?意先導,你心裡的狀態,你的思考模式引導著你所有的善業,由你的思想來做主也是由你的思想來引導它造業。那麼假設你今天是以染污意,就是你追求世間的那種雜染的名利,那麼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你總有一天要嘗到痛苦,如輪隨獸足,就像這個輪子永遠跟著前面的動物在走,這個輪子是不能決定的。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要解釋一下為什麼他積集善業最後是痛苦呢?
這有兩種可能,如果你學佛得很早,你很年輕學佛,你大概到中晚年你的福報就會現前,這是正常的,佛教就是不斷地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嘛,所以你的生命就很快會改變,你會很快地出現快樂的果報。如果你發菩提心的人,面對這個果報他是不迷、不取、不動的,他繼續會往前走,他不會住在這個福報,但是這個福報一定會出現,因為因果法爾如此。但如果你一開始的發心你就為了福報來修善業的,糟糕了,你這福報你就通不過去了,你就住在上面了,然後你就開始享受了,就放逸了,那麼你今生就開始放逸,你來生就直接墮落了,因為你善業提前起現行了,所以你在享受福報的時候你的煩惱就開始活動了,福報享盡,你第二生就墮落了,這是第一種情況,你學佛很早,你善業修得很多,到晚年福報現前,因為你發心不正,結果你陷入了福報的陷阱當中。
你不能夠說福報害人,因為你自己的發心不對,因為很多人也是福報現前,他走得過去,他追求更好的東西。這個生命是這樣,你要拒絕檔次低的東西,你後面的東西才會出來,佛法修習是一層一層的,佛法會先給你比較低層的東西,你不要你再往前走,它再給你更高層的,你再不要它再給你更高層的,它是一層一層出現的。如果你學佛得早,你晚年就起現行,這個就考驗你的發心了。你發心錯了,你今生就直接陷進去了,你第二生就直接墮落了,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人他比較晚學佛,他善業相對的修得比較少,他的福報到來生才起現行,那麼這種人第三生墮落。來生你會很快樂,但是你跑不掉,這種快樂你跑不掉,你一定陷進去了。因為你第一生你在造善業的時候,你的心就住在這裡了,所以第二生福報現前的時候,你一定會放逸,你絕對跑不掉的,然後你是第三生墮落。所以這個痛苦什麼時候出現呢?不是馬上出現,因為你積集善業怎麼會有痛苦呢?它是在善業結束以後出現痛苦,可能是來生,也可能是第三生。當然要怪就怪自己,因為你的一開始的發心檔次不高,所以你就容易陷進去。
第二個我們再看看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這個道理跟前面一樣,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所有的行為是由內心來主導的。假設我們以清淨的菩提心來發動我們的口業——我們讚歎別人做很多的慈善事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諸位,如果你發心發的水準高一點,你還是會享受快樂的,但這個快樂不會障礙你,這個叫作自在的快樂,而不是帶業的快樂。
你看有些人他人生活得很快樂,但是這個快樂不會讓他墮落,他不為所動,他能夠很快地從快樂走過去,得到後面更好的東西,他要的是摩尼寶珠,他不會在乎這種路邊的生滅的小花。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他福報現前的時候他走了過去,有些人走不過去呢?就是你自己的發心不同。我們每一個人學佛一定要先修善,一定要斷惡修善,你一定要先有人天乘的基礎你才有所謂的出世的功德,所以學佛很矛盾在這裡,我們都要修善,但是修善的結果就會出現福報,而出現福報就會讓我們迷惑顛倒,這個地方是大問題,那麼就跟你剛開始的發心有關係了,如果你發心的時候發得很高,你為了成佛為了求生淨土,你很容易從快樂的果報裡面輕輕地走過去,福報變成你一種增上,因為你有福報,你更專心的斷惡修善度眾生,所以福報為你所用,你是主動權,你掌握了福報,福報聽你的。
如果你發心錯誤,你就被福報牽著走,福報牽著你走,你就墮三惡道去了,你要有心理準備,我們一定要經過福報這一關的,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過得了,就是看你的調伏力,引導力了。因為你一定要先斷惡修善,一定要先修善業,然後才有所謂的修止觀,所以說我們往生淨土的人我們要知道阿彌陀佛的名號是很大的功德,無量光、無量壽,你在佛號裡面操作你會創造廣大的功德,但這個功德有很多種可能,你現在就是說你怎麼樣引導這個佛號趨向於淨土,這是我們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