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業助行,培福載道

大安法師  2013/11/15  大字體  護眼色

淨業助行,培福載道

淨宗以信願持名為宗,以往生西方淨土為趣。念佛法門雖是大乘特別法門,然並不違異於大乘通途之因果律。西方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淨業所成,所以淨業行人亦應在信願持名的前提下,隨分隨力地修諸菩薩淨業,用以增上往生的品位。淨宗正助雙行,如順風颺帆,再加櫓槳,既穩且速。淨業助行甚眾,茲擬就三方面略施討論:一、淨業三福,利導眾生;二、普賢十大行願;三、般若導引淨業修持。分述如下:

一、淨業三福,利導眾生

淨業三福是釋尊無問自說,旨在利導末法凡夫的散善之法。《觀經》中,韋提希夫人於十方無量淨剎中,別選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志樂往生。「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韋提希致請的乃是定善往生之法。釋尊觀機逗教,深知定善一門,難以普攝眾生,為方便攝受散動下劣凡夫漸入彌陀願海,遂以無盡悲心,自開三福散善之行:「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淨業三福含攝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一切善行功德。三福依淺深次第,可例分為:一、人天福(世善),二、二乘福(戒善),三、大乘福(行善)。此三種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諸佛淨土莫不由此淨業以為正因而得以成就,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亦復如是。故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由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加持故,於此三福中,或單行世善,迴向亦得往生;或單行戒善,迴向亦得往生;或單行大乘福善,迴向亦得往生;或具行三福,迴向亦得往生。或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之人。淨業三福的義理廣大深邃,具涵一代時教之法要,融通淨土與聖道,為淨宗的廣泛弘傳以及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功能實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證。茲簡述如下:

1、人天福(世善)

凡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分述如下:

(1)孝養父母

孝道是我國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百善孝為先;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堯舜聖人之德,無非孝悌而已矣。古人崇信《孝經》,身體力行,移孝作忠,愛敬一切。孝悌作為一切仁義道德的根本,得到國人的廣泛認同與踐履。

佛教倡導知恩報恩的人文理念,對孝道尤加重視。《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證知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然與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遠博大的內涵。佛教的孝不僅應報答今生的父母之恩,併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僅停留在贍養承歡的世間善法層面,並且提升到令父母出離生死輪迴的出世法的高度。「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蓮池大師語),能勸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淨土,即是大孝。

孝道亦是菩薩從初發心到圓證菩提的不竭原動力。地藏菩薩因地為婆羅門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發弘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菩薩由孝心引發的廣大悲願,助成心地寶藏的無限開啟。釋尊將入涅槃,以人天之眾,囑累地藏菩薩,救群迷於末世,待彌勒以當來。此與孔門心法傳承給以孝著稱的曾子,若合符節。《孝經》云:「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證知孝養父母不僅是做人學佛的基石,亦是開顯自性功德的金鑰匙。

(2)奉事師長

尊師重道是我國優良的人文教育理念。諺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儒家有程門立雪之恭謹,禪宗有斷臂求法之至誠。師長開顯吾人法身慧命,是故吾人應竭誠盡敬。在佛門,師長亦稱善知識,即善知法要、導引眾生於菩提正道者。善知識的首要標準是具正信正見,心不住相;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學人奉事師長,莫念其短,應對師長常生敬畏。如夜行險道,有一粗弊人手執火炬,不能由於此人粗弊故,而不取火炬之光照。學人亦應如是,於師長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若學人不恭敬和尚阿闍黎(曾授一四句偈即是),命終將墮地獄。地獄受報已,生畜生中,作虎狼野干。畜生受報已盡,復生人中,具足眾惡,身形色力,不類常人。常被惡謗,遠離諸佛。生生愚癡,暗鈍無智,速墮地獄。是故欲得法益,應對師長具至誠恭敬心,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來報答師恩,方是奉事師長的本質內涵。

(3)慈心不殺

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種因。慈心的培植,宜從戒殺放生入手。一切眾生,皆具愛惜生命、趨樂避苦之本能。人與禽畜,同為血肉之軀,同具如來性德。且自無始以來,同在六道流轉,互為父母眷屬,今以善惡業殊,升沉各異。幸為人者,宜應憐愍飛禽走獸,不加殺食。若論殺業,無論胎卵濕化諸類眾生,皆能招罪,障生淨土。但於一切生命生起慈悲惻隱心,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亦是最上勝妙戒。

愛惜物命,乃儒道釋三家聖人所共倡。儒家有釣而不綱(釣魚而不撒網捕魚)、弋不射宿(帶有繩子的箭不射歸巢歇宿的鳥)及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之訓示。道家《太上感應篇》云:射飛逐走,發蟄驚棲,縱暴殺傷,非理烹宰,乃至行住坐臥,舉動施為,所傷殺物,其於天地虛空中,必有司命神,欽承上帝好生之德,隨其善惡的輕重,悉筆記之,毫髮無失。使殺生者現生減壽,招不如意;死則墮獄,備受眾苦。

釋尊開示:宇宙間一切有情,循業生死,由恩怨業力故,討債還債,負命償命,無有窮盡。《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吾人了知眾生冤冤相報的生命情狀,自應戒殺放生,培植慈悲佛種。如是便能截斷互殺互食的惡性因果循環,世間的天災人禍亦將大減。

有鑒於此,中國淨宗祖師力行倡導戒殺放生。永明延壽大師出家前作縣吏時,挪用庫錢買物放生,論罪當判死刑。永明大師臨刑顏色不變,言曰:「我放活萬萬生命,今雖死,逕往西方矣,豈不樂哉!」錢王聞而憐之,釋其罪,聽許出家為僧。蓮池大師作《戒殺放生文》,慈悲心切,感動慈聖皇太后遣內侍前來供養並恭請法要。其文彰顯如來同體大悲,萬代之下,尤能感發人心。印光大師有見於近代兵連禍結之慘痛,竭力倡導戒殺吃素念佛:「凡有欲家門清泰、身心康寧、天下太平、人民安樂者,請皆於戒殺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則求無不得矣。」面對當代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問題,戒殺放生亦不啻一劑上妙良方,而慈悲仁愛心,正是消弭戰火仇怨之清涼甘露。是故淨業行人宜應謹奉慈心不殺之教敕。

(4)修十善業

十善業的內容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慳貪,九不瞋恚,十不邪見。十善業相,若持而不犯,則為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為十惡。十善分上中下三品,分別招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身;十惡亦分上中下三品,分別招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善惡因果報應,如影隨形,決定不虛。

十善業不僅是世間的善行,亦是一切世出世間善行之大總持。經云:「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釋尊對一類不能出家具足眾戒的行人,指出行十善、念佛求生淨土的快捷方式,即世善為淨因,具足信願,皆可往生。

2、二乘福(戒善)

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分述如下:

(1)受持三皈

吾輩眾生在無明長夜生死苦海中,惟依佛法僧三寶方可解脫困苦厄難,圓成本具佛性。是故眾生歸信佛門,首先得受持三皈依,後受眾戒,如法修持,菩提可即。既皈依佛,當以佛為師,始自今日,直至命終,虔誠敬禮,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既皈依法,當以法為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當以僧為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徒眾。

三寶有住持三寶與一體三寶二種。住持三寶者:釋尊在世,則為佛寶,佛滅度後,所有木刻、雕鑄、塑畫的佛像,名為佛寶;黃卷赤軸諸經典,名為法寶;比丘等五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和合無諍,名為僧寶。末法時,佛寶與法寶端賴僧寶得以住持與傳承,是故當慇勤恭敬僧寶。一體三寶者:即心本具離念靈知之真如佛性,名為佛寶;即心本具道德仁義之懿範,名為法寶;即心本具清淨無染和合的性能,名為僧寶。由知一體三寶,則克己省察,戰兢惕厲;再求住持三寶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寶,則可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即生成辦道業,永脫生死輪迴。佛門朝暮課誦,悉以三皈依為終結,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但令歸自,不說歸他,念念還歸自心,是名真三皈。三皈是淨業修持的必要前提。末法眾生欲證自性彌陀三德秘藏,亟須從事相生信發願,稱念彌陀名號,求生西方淨土,舍此別無捷徑。

(2)具足眾戒

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亦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條件。世尊為道制戒,制控身口七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成辦道業。是故戒律是修行的先決前提,亦是佛法住世之幢相。《觀經》云:「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隨願往生。佛戒的種類甚多,有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十無盡戒等。佛戒種類層次雖多,然皆以五戒為基礎,即殺盜淫妄酒戒。古德常云:五戒法是三世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間法中,個人品德、家庭幸福、社會安寧、國家治亂等,悉與五戒法的持犯相關。

戒律的精神,一是防非止惡而遠離身口意三業的過患,一是修善利他積功累德。印光大師開示持戒要領:「但於心中常存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則諸戒自可圓持。」吾輩淨業行人宜應攝心念佛,精持眾戒,以清淨戒德,迴向往生,增高往生品位。持戒念佛,不虛所望。

(3)不犯威儀

歷來以禮儀之邦著稱的我國,甚為注重社群與個體的禮節威儀,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威儀制心調心,防非止惡,身口意三業,行住坐臥,皆與一切戒作方便威儀,若輕重粗細,悉能護持,犯即懺悔,常時行持,熏習成性。儒家禮儀以誠敬為核心,佛家尤以尊重、恭敬、讚歎作為威儀的基本精神。相傳宋代理學家程子,一日偶至寺院,見院內寂靜無人,踅至香積廚,見數百比丘用齋,竟無一點音聲。齋畢,眾比丘唱讚迴向,音聲和雅嘹亮。程子見聞此景,大為慨嘆:「不意三代禮樂,於此復見!」淨業行人能如是護持身口意三業威儀,冰清玉潔,定能得到諸佛護念,人天恭敬,成辦淨業。

3、大乘福(行善)

凡有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分述如下:

(1)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萬善中王,是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大事因緣,莫過於發菩提心。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會歸本源,則是密嚴淨土。不起於座,能成辦一切佛事。此菩提心,必有因緣,方得發起。省庵大師例列十種因緣: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為令正法得久住故。就淨宗而言,深信切願即是無上菩提心。由厭娑婆苦、欣淨土樂往生淨土,得阿彌陀佛願力加持,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苦海,普度眾生。如是心行即是淨宗圓滿殊勝之菩提心。如是層遞發心,具無量功德,消多劫業垢,破無數魔網,永為成佛真種。吾輩淨業行人宜應拓大心量,以上求下化為己任,弘毅精進。以持戒念佛功德,迴向法界眾生,普願一切怨親同生淨土,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深信因果

萬有因果律是釋尊對宇宙人生性相事理的智慧概括。從類型上分,有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二種:其一,世間苦樂因果,即三世善惡因果報應。世間苦樂因果的錯綜相狀,展現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弘闊的生命背景中。前因定業,被命數所拘囿,甚或怨天尤人,乃怯弱凡夫被動消極之人生境況。苟能深知業由心造、命由心轉之理,力修道德,則前因不足恃,現因之善業心力轉變往世的業力,由此重鑄命運,體現人的主體性。佛教因果律惠迪吾人積極的人生觀。其二,出世間苦樂因果,通途佛法以勤修戒定慧為因,息滅貪瞋癡為果;淨宗特別法門以信願持名為因,九品往生為果。以佛地果覺為吾人修行之因心。攬果為因,超出通途修因證果範疇。妙因妙果,唯信能入,唯證方曉。

深信善惡苦樂因果報應是取得佛教徒資格的必要條件,亦是修因證果的不竭原動力。若深信三界六道生死輪轉苦者,罪業畢竟不敢觸犯。若深信極樂淨土無為法性樂者,信心一發,永無退失。明信因果亦是改善世道人心、重建道德倫理的必要基石。而因果報應之吉凶禍福,乃道德仁義依違真偽之實驗,令人敬畏因果律而建立自我調控機製。可見提倡因果報應,乃仰承天地聖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義之性德。吾人宜應仰遵佛言祖語,明因慎果,戰兢惕厲,現生力做道德君子,命終直入安樂淨土。

(3)讀誦大乘

諸大乘經典,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三世如來的法身舍利,十方眾生脫離暗夜險途之慧炬。釋尊一代時教,悉從妙明真心所流出,具有超時空的永恆價值。而對念佛圓頓法門的信解,深探教海,尋繹精要,甚為必要。讀誦大乘經典,開發智慧,即能油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勝心,獲得往生淨土、圓證菩提之實益。讀誦經典,宜應至誠恭敬,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念誦或默閱,一直閱去,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讀誦經典,能開顯自性慧光。恆時讀誦淨宗經典,常得西方妙境淨相之熏陶,以真如熏無明,轉識成智,法喜充滿。如需研討經典義理,可在讀誦之餘時進行。讀誦經典乃淨業行人重要的修持科目。

(4)勸進行者

淨宗念佛法門惠予九法界眾生離苦得樂之究竟大利,是故弘揚念佛法門,勸令眾生信願持名,求生西方淨土,稱佛本懷,功德甚大。善導大師云:「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觀經四帖疏》)淨業行人應以知恩報恩之心,隨分隨力弘揚宣說念佛法門,自信教人信,自行令他行;作阿彌陀佛使者,為娑婆眾生之勝友。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云:「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為他演說,乃至於一晝夜,思惟彼剎及佛身功德,此人命終速得生彼,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知自行化他的弘法者,佛予授記,速生淨土,速證菩提。弘揚念佛法門的方式不拘一格,或陞座講法,或隨緣勸化,或印送經論,或臨終助念,或往生現瑞啟人信心等。勸進行者,諸佛歡喜,淨業行人當隨分隨力行之。

綜上所述:淨業三福含攝著十方三世諸佛教化法界眾生的主要內容,其義理境界超逸地球文明之外,同時亦與地球文明具有互滲相即的密切關聯,為淨宗在閻浮提的弘揚提供了強勁的生命力與圓融無礙的發展空間。茲將淨業三福的內在價值,略標五點如下:

其一,淨業三福融和淨宗與本土文化(儒家與道家)。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便成為我國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側重於經邦濟世的實踐理性,而淨宗念佛往生的思想卻是出世的超越精神。作為異質文化的淨土教能否融和儒家文化,便直接影響到其在中國生根開花的可能性。正是淨業三福中的孝親尊師、慈心善業提供了淨宗與儒家相互融洽的基本理念。而道家對仙界靈境、洞天福地的神往以及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在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的信仰中,亦能獲得高程度的耦合與超越性的滿足。淨宗文化即世而超世的特質,為其融和儒家與道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受儒道文化浸潤的中國人,亦以博大的襟懷,將淨宗文化納入華夏文明體系中,使中華文化更為深邃與超越。

其二,淨業三福會通淨土門與聖道門。淨宗念佛法門仰仗佛力,往生淨土,深具他力果教之特質,然亦含攝奉持戒律、廣修六度萬行等聖道門的內涵。由此俾令淨業行人不至流於恃淨宗帶業往生而安心造惡之邪見。於娑婆穢土修持三福之行,難能可貴,功德甚深。《無量壽經》云:「齋戒清淨一日一夜者,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可見信願持名、仗佛慈力往生的淨土門與慈心專一、齋戒作善的聖道門可以並行不悖。明瞭正助關係,亦可相得益彰。三福修持的淺深亦影響到往生品位的高低與淨土獲益的優劣。淨業三福體現出自力他力相即互滲的特質。

其三,淨業三福滋培淨宗信根。淨宗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聞即信受者,皆宿世善根深厚之人,甚為稀有。釋尊為使障深慧淺的下凡眾生,漸培淨宗信根,是故勸修三福之行。經云:「若於福德初未修,終不聞斯微妙法。勇猛能成諸善利,常聞如是甚深經。」培福載道,福至心靈,方堪聞信念佛妙法,成辦往生淨業。釋尊悲心利導十方眾生,尤其是末法罪苦凡夫的善巧方便,可謂周全備至。

其四,淨業三福締造人間淨土。淨宗雖以橫超三界六道為終極目標,然亦以同體悲心關顧淨化現世依正二報。吾人如能奉行孝養父母,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自然會營造出一個風調雨順、祥和安樂的太平盛世。如能進而奉行戒善與大乘行善,即可轉娑婆穢土為人間淨土。證知淨業三福內具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大乘菩薩精神,對當代道德文明建設,具有深廣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其五,淨業三福莊嚴西方淨土。吾人一念心性週遍法界,與西方淨土交光互攝。吾人信願持名,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便有一朵蓮苞綻放。蓮苞的光色大小,與念佛人的行持呈正比例相關。如果念佛怠荒,行持退失,蓮苞亦隨之萎悴。此外,吾人念佛音聲,經由名號光明的媒介,匯入西方淨土的妙音交響樂中。由是,淨業三福不僅積累往生資糧,淨化現實世間,同時亦在莊嚴西方淨土。

由上五點可見,淨業三福功德力用甚為深廣。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貫攝因地菩薩自利利他的淨土行。釋尊引聖人之行業激勵吾輩凡夫,勉行三福,以福顯慧,助成信願持名往生之淨業。淨業三福內具法界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住持佛法、續佛慧命之命脈,是圓滿理想人格、轉凡成聖之航標,亦是淨業行人增上往生品位的重要參數。吾人宜在信願持名之前提下,隨分隨力行之。

二、普賢十大行願

普賢十大行願是修學大乘佛法的基本準則。普賢十大行願,約因來說,就是正因佛性(即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大菩提心);約緣來說,即是緣因佛性(十大行願具足離染行、方便行與大悲行);約果來說,十大行願即是了因佛性(每一行願具足與佛性相應的無分別智)。

普賢十大行願是淨宗修持的重要科目。淨土經典記載:參與無量壽如來法會的四眾弟子、諸菩薩聲聞以及天龍八部等,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又以十大願王,勸進華藏海眾,導歸西方極樂世界。互文證知:普賢行願與淨宗因緣甚深。

十大行願的內容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茲分述如次:

1.禮敬諸佛

禮敬諸佛旨在生起敬信善,格除我慢障。內存恭敬之心,運於身口而遍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禮敬過去佛與現在佛,稍具善根者皆能做得到;而禮敬未來佛,非有相當的智慧平等心難以做到。因為禮敬未來佛,即是禮敬現在一切眾生。吾人憍慢之罪不在過去佛與現在佛上,皆在當來佛上。是故當於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慢心,則為自傷。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是釋迦本師對大勢至菩薩所宣示,對淨宗修持尤具深意。此品講述有一比丘名常不輕,當他在路上遇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時,悉皆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可是有些人覺得他太囉嗦,有些人則認為他是在諷刺而生氣,有人傲慢地認為你有什麼資格為我授記,於是便向他投擲棍棒、石頭或土塊。然而常不輕比丘不生瞋恚,只是退到受攻擊的範圍之外,更大聲地重複那些話,一生如是行持。常不輕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獲得六根清淨,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命終之後,得值千萬億佛。釋迦本師就是那位常不輕菩薩。

常不輕菩薩為身口意三業禮敬諸佛提供了一個典範。不輕眾生而深敬,即是坐如來座;忍於打罵,即是著如來衣;以慈悲心常行不替,即是入如來室。又深敬是意業,讚歎汝等皆當作佛是口業,故往禮拜是身業。常不輕菩薩不專讀誦經典,但以禮拜作為自己的修行,凡夫眾生只具理性佛,尚且禮敬;況修因證果的佛陀,更會禮敬。常不輕菩薩的行持,對初心菩薩降伏我慢,培植忍辱慈悲、正直平等的心態,是一付良藥。此良方以大勢至菩薩為當機,實為淨宗修持之所必備。能具常不輕菩薩平等恭敬心,則念佛三昧不速而成。

禮拜在淨宗修持中不可或缺。經云,至心禮佛一拜,罪滅恆沙。宋代王龍舒居士每日禮佛一千拜,臨終站著往生。拜佛引發行者的虔敬心、降伏我慢。又拜佛儀式通過單純相同形式的無限重複,容易令雜亂的心念有序化。拜佛時眼觀佛像,以佛像的莊嚴引發自心的莊嚴,依現量(直覺)的集起(綜合)獲致對自性妙心的體悟,故淨宗行人每日行持,禮佛一項,不可或缺。

此行願最後以四無盡作譬(虛空無盡,眾生無盡,眾生業無盡,眾生煩惱無盡),禮敬諸佛亦無有窮盡,顯示菩薩行者捍勞忍苦的長遠道心,在虔敬禮佛中,消除業障,開顯慧光,成就淨業,禮佛境界與自性開顯呈正相關。

2.稱讚如來

如來即是不生不滅的性德理體,稱讚如來功德甚為殊勝。釋尊的因地,因以「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一偈讚嘆弗沙佛,而功超九劫,先於彌勒之前成佛。證知修持稱讚如來這一行願,可以速增福德智慧。如來的本跡理事,具無量功德,須有甚深的如理智與廣大的如量智,方堪稱述讚揚。譬如自在天王,有一名叫善口的天女,口具五百妙舌根,一一舌根能出百千種音聲,一一音聲與百千種音樂相應。其聲清澈,旋律和雅,讚佛功德。普賢菩薩稱讚如來的妙辯,以大海般深廣磅礡的音聲,無有間斷地廣讚諸佛如來無盡的功德。從「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人能說佛功德」偈頌可見,諸佛如來功德,讚莫能窮。

稱讚如來,弘宣佛法,需要辯才。所謂四無礙辯,即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樂說無礙辯。如是四種辯才,九地菩薩方得具足。吾輩凡夫如欲速具如是辯才,唯有往生西方淨土,得阿彌陀佛神力加持,便應時可得。

吾輩學人,欲發大心,弘揚淨土法門,自愧辯才欠缺,應懇請佛力加持,施以辯才。諸大乘經提示,若不得如來神力加持,而能說法,無有是處。由是,釋尊慇勤勸勉行人,或誦經,或誦八十八佛,久之便可得妙辯。站在淨宗角度,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乃總持陀羅尼,含攝萬德,如至心持念久久,無礙辯才自得顯現。古往今來,由念佛發辯才的事例甚眾。淨業行人隨時隨機廣說阿彌陀佛因行果報,大願功德,即是稱讚如來的殊勝體現。稱讚如來這一行願修持純熟時,則風聲雨聲、車聲馬聲、木魚引磬聲,皆是稱讚如來之音聲,如西方淨土水鳥樹林,皆演法音,由心回轉故。

3.廣修供養

這一行願離慳貪,與前二行願並修,能令現行三業清淨。一切菩薩道人皆修供養,如釋尊因地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阿彌陀佛因地,為圓滿成就大願,無量劫來積功累德,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又諸菩薩,常以種種上妙供具,供養諸佛。如是供養,一一皆有廣大殊勝果報。在吾輩凡夫份上,無福報置辦上妙供物,亦應隨分隨力,每日最少以長燈一盞、檀香一枝、清水一杯,而作供養。供養功德,在心不在事。以至誠心供養一華一水,亦是功德圓滿。或以一華供佛時,當作觀想,身諸毛孔,令一一毛孔,出無數華雲,運想擬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華台,諸佛受之,於十方界,施作佛事。其它供養,亦復如是。是知但運一心,廣大無際,功德智慧二種莊嚴,六度萬行,無不圓滿。

無量供養按性質分,可分為財供養與法供養兩種,而以法供養最為殊勝。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法供養的內涵,凡有七種:一者如說修行供養,二者利益眾生供養,三者攝受眾生供養,四者代眾生苦供養,五者勤修善根供養,六者不舍菩薩業供養,七者不離菩提心供養。法供養的內涵與功德,甚深甚廣,茲不詳述。在眾生份上,財供養不及法供養功德大,如能三輪體空,財供養即是法供養。《維摩詰經》記載:維摩詰大士接受長者善德的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隨即告知善德長者及與會大眾:「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為具足法施。」行人作財佈施時,應持平等無相之心,深觀能供所供,皆是實相。如是供養,理事圓融,財供養與法供養,並無二致。

財供養又分外財與內財,內財(頭目腦髓)供養,難能可貴,若能稱性,亦是法供養。《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過去日月淨明德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法華經》。喜見菩薩樂修苦行,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心生歡喜,即念我得三昧,皆是聞《法華經》力。即入三昧,從虛空中雨種種華香,滿千二百歲,以香油塗身,於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願力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千億恆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聲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佈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可見融通財供養與法供養,廣修供養的行願方臻圓滿。

4.懺悔業障

這一行願能離愚癡,能令過去、未來身口意三業清淨。行人首應慧心覺照,自己無量劫來,獨頭無明為煩惱種,受無數業報身,一一身造無量業。所幸業力無形,不見相貌,如果業力有體相面積的話,盡虛空界容受不下。菩薩尚且如是,何況悠悠凡夫。吾人生此娑婆濁世,必是業重之人,由煩惱故,造諸惡業;復由惡業,結諸苦果。輾轉相因,喻如連環。諸佛慈悲,教令懺悔,切斷惡性循環鏈。自知有罪當懺悔,垢障除滅,諸苦自息,任修何法,皆易成就。

懺悔有能懺十心與所懺十心。所懺即所治順生死十心。此心如廁蟲樂廁,不知不覺。所懺十心是:一、妄計人我,起於身見;二、具足煩惱,外遇惡緣,我心增盛;三、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五、事雖不廣,噁心遍佈;六、噁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不懼凡聖;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以上十種順生死心,致使長在苦海,永無出期。

既知所治之病,宜知能治之藥,故須明瞭能治逆生死十心:一、明信因果;二、自愧自責;三、怖畏惡道;四、不覆瑕疵;五、斷相續心;六、發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隨喜他善;九、念十方佛,如說修行;十、觀罪性空,永滅罪根。以上十種逆生死心,明辨是非,翻除惡法,有事有理,應細思之。

懺悔有二種,事懺與理懺。事懺屬漸教的方法,理懺是頓教法門。事懺除枝末罪,理懺除根本罪。事懺有相應的儀規,初機較易下手;理懺則需深通教理與觀法。故淨業學人宜從事懺入手,漸至理懺。下學而上達,能從心上改過,即如斬毒樹,直斷其根,無須尋枝摘葉。

懺悔業障的功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若貪瞋癡煩惱纏綿,即令吾人身心弊劣。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欲修行魔障重重,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或妄言失志等,皆屬作孽之相。遇此應發大慚愧心,大勇猛心,至誠懺悔,改惡遷善。行之久久,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或修行因緣順遂等,皆是罪過懺除之象。然於此不可矜誇自耀,滯而不進。應如普賢菩薩所勸,常修懺悔,虛空界等盡,懺悔乃盡;而虛空界等不可盡故,懺悔亦無有盡。至誠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是懺悔業障的最上妙法。

5.隨喜功德

隨喜是見人作諸功德而讚歎歡喜。隨喜功德能除嫉妒障,起平等善。經云:隨喜之福,如一人賣香,一人買香,旁人染其香氣,於彼二人,初無減少。又云:大千海水,一毛破為百分,滴取海水,可知其數;隨喜之福,不可知數。而嫉賢妒能則導致心胸狹隘,我心隆盛,障菩提道,這一行願即是一帖對治的良方。

隨喜的對像是四聖六凡所有善根功德。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從初發心修菩薩道,到究竟成佛的所有福德智慧,難行能行、難舍能舍的種種波羅蜜門,以及從果向因、示現八相成道諸功德,都應殷重隨喜;乃至三惡道眾生的微薄功德,諸如馬不欺母、麒麟不踏生草、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等,悉應隨喜。

以佛眼視眾生,眾生無不是佛;以善眼視眾生,眾生無有不善。淨業行人宜應訓練自己的目光,只見眾生之善,不見眾生之惡,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助人之善,成人之美,拓寬心量,自他不二。在佛法弘傳中,有諸多佛菩薩倒駕慈航,隨喜幫助世尊成就度生大事,所謂「一佛應世,千佛讚助」。或作弟子,或作護法,或作影響眾,乃至或作逆惡(如提婆達多),這些佛菩薩的隨喜之行,不可測度。

隨喜功德的行願是鍛造世間君子與出世高人的重要手段,是獲取殊勝福報,一本萬利的快捷方式,吾人應深自勉旃,努力行之。

6.請轉法-輪

菩薩為悲愍眾生故而請法。轉法-輪即是佛將自悟之理轉至眾生心中,自覺覺他,輾轉不息,如輪常轉。這一行願,能除謗法障,起慈善根,為欲令正法住世,開悟眾生。《維摩詰經》云:「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

請佛轉法-輪,普度群萌,是無上殊勝的功德。由一切諸佛唯智唯德,菩薩即以窮法界之智而請佛說法,是故一切諸佛無不雨大法雨。然菩薩唯願唯行,諸佛即以甚深願力而加所請,是故菩薩無不獲於大益。當知菩薩常請,諸佛常說,未曾間斷。昔釋尊初成正覺,默念佛法甚深難解,眾生不能信受,徒施無益。復念諸佛常得梵王勸請,方轉法-輪。念是事已,放白毫光,遠照三千大千世界。時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承佛威神,作念往請。慇勤再三(梵王初請,梵王與帝釋同請,大梵天王重請),「幸以法光,除諸暗冥,唯佛大慈,不舍本願,如師子吼,如天雷震,為眾生故,轉於法-輪。」釋尊受請,觀機往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人初轉法-輪,開始了四十九年弘法生涯。

佛本為度眾生故出興於世,為何要懇請方說呢?原由有二:一者重法不輕說,二者輕說人不敬。佛常誡莫為非人說法,亦莫將法傳與非人,皆恐輕法慢法,不但無福,反而招損。《周易•蒙卦辭》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昭示發蒙之道,不可以我(師)求童蒙(生),必待童蒙求我。佛菩薩雖念念以教育成就眾生為懷,然須待其懇求,求之誠,則告之必達。尊師重道,學人獲益。故請轉法-輪,即是上順諸佛之心,下順眾生之心。佛以說法度生為本懷,然無請不說。故有人請法,自是上順佛心。眾生有欲求法而不知請,請則眾生得聞佛法故歡喜,即是下順眾生之心。

佛在世時,可請佛轉法-輪。佛滅度後的今日,我們應如何實施這一行願呢?佛經告訴我們,佛法除佛之外,菩薩、聲聞乃至有正知見的修行人均可說。故常請法師大德講經說法,提供講堂,廣為倡導,即是請轉法-輪的實施。如自己對佛法有所契悟修證,願與眾生說,即是請自心佛說法。如隨緣講說阿彌陀佛大願,勸勉眾生念佛往生,乃至一句兩句,亦有功德。另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如光盤、刊物雜誌、印製佛經等廣為流佈,無情說法,亦屬請轉法-輪之列。故有智慧人,一切時、一切處皆能修請轉法-輪之行願。

7.請佛住世

佛是大智大覺者,佛住世弘化,能令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圓證無上菩提。所以佛欲舍壽命時,我們應頭面頂禮,懇請佛長久住世,作眾生大導師。

佛如來的住世與涅槃,由時節因緣所致。《大般涅槃經》記載:釋尊臨涅槃時,出大音聲,普告眾生:今日如來應正遍知,將欲滅度,若有所疑,今悉可問。四眾弟子,天龍八部,咸皆悲嘆,愁憂苦惱,舉身啼哭,哀慟捶胸。俱詣佛所,頭面頂禮,抆淚而言:惟願世尊莫入涅槃。世尊默然,不果所願,同時號哭。釋尊慈悲,為大眾顯現金剛堅固不壞紫磨黃金無畏色身,告諸大眾:我涅槃後,應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復懈怠,散心放逸。語畢,寂然無聲入於涅槃。可知諸佛世尊作佛事已,法爾應入大般涅槃。

佛示現涅槃,內含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乃對治凡夫習性的有效方法。《法華經》云:「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這段經文點出眾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對長久住世的人、事、物,不生希有想,反生厭怠心;而對將逝的人、事、物,生起緊迫感與難遭心。

譬如嬰兒,母親每天在側,於母不生難遭之想;得知母親將離他遠去,渴仰思戀之心便沛然而生。如來涅槃對眾生的心理衝擊,亦具如是效應。比如:壽高120歲的老外道須跋陀,得知釋尊將入涅槃,忽感慞惶,想到慧燈將要熄滅,法船將要沉沒,趕忙向佛所奔來。釋尊慈悲攝受其為最後一位弟子,為說正法,須跋陀聞法,當下漏盡意解,證阿羅漢果。為報佛恩,須跋陀在佛前先入涅槃。佛敕大眾,以雜香木荼毗其尸。

本行願除請一切諸佛住世外,一切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一切如說而行、如行而說的善知識,悉在勸請之列。然以淨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理念而言,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無有間斷,亦即是請佛住世。

8.常隨佛學

普賢十大行願中,前七願是菩薩的願行,後三願是菩薩的迴向行。本行願是迴向菩提的自利行。常隨佛學提升人的生命品位,速證菩薩道果。常隨佛學即是依托佛從因至果,所歷之行,所為之事,以為所緣之境,引發心智隨而學之。釋尊從初發心,精進不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惜身命,至誠求法度生的種種菩薩行,悉是吾人學習的表範。

吾輩凡夫,或無力量傚法菩薩的大悲苦行,亦可從平易處下手,漸臻福德智慧之高妙處。如釋尊自己掃地,托缽化緣,抬人汲水,看護病人,為盲比丘穿針,自修房屋做泥水匠與木匠,乞僧舉過等,均是吾人亟須傚彷的懿範。

淨業行人常隨本尊阿彌陀佛學,彌顯親切而必要。《無量壽經》記載:法藏菩薩在不可思議曠大久遠的時劫中,積累培植菩薩無量的功德善行。心中不生起貪慾的覺受、瞋怒的覺受、傷害他人的覺受;甚至心中也不生起貪慾、瞋怒、害他的細微念頭。心不粘著於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境。成就忍辱之力,不計較一切痛苦。慾念薄少,知足常樂,沒有染欲、瞋恚、愚癡三毒煩惱。恆常安住於三昧寂靜中,觀照智慧自在無礙,沒有虛偽諂佞邪曲之心。容色和柔,言語親切。預先了知眾生的心意,主動前來問訊、提供幫助。勇猛精進,無疲無厭。專求大乘清白之法,用以惠施利益一切眾生。恭敬佛法僧三寶,奉事師長。以大願莊嚴,引導永劫的大行,以萬行圓滿宏願,並將功德迴施於眾生,令其功德成就。我既念佛,當行佛行。佛既如是成無上道,我亦應當如是成就。

淨業學人除傚彷佛行外,亦應向修持淨宗的諸大菩薩看齊,以之調正吾人修持的路向。無量壽如來會上,諸大菩薩及賢護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此諸菩薩既皆如是,我亦學佛,同為佛子,應起精進,學習如是。

總之,佛是九法界眾生中最尊者,如淤泥中生蓮花、猛火裡出優曇那樣的稀有。諸佛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的一切言行舉止,都是吾人依止的表範。如是因,如是果,我們應祛除悠忽懈怠的習氣,奮大精進,立大誓願,當以阿彌陀佛的願行為自己的願行。學文殊智,行普賢行。當學觀音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當學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當如彌勒菩薩,受佛重誨,守護弘揚淨宗經典;當以淨宗所示要義,深生信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當生成就往生淨土。如是方契釋迦彌陀兩土世尊度生出世之本懷,方滿常隨佛學的願行。

9.恆順眾生

本行願隨順眾生種類根性,饒益成就,即利他行。以般若觀照,法無自性,物我皆如,平等饒益一切眾生,成就圓滿大悲。對九法界種種根性的眾生,均以對待父母與如來那樣的恭敬心,稱性隨順供養承事,不生分別。對迷走生死險道的眾生,導向菩提正道;對無明黑暗中的眾生,說法施以光明;對客走他鄉的貧窮眾生,令學佛法,令知自心之佛性,獲致自性寶藏。

恆順眾生的理念有四:其一,佛與眾生,同一體性。若於眾生尊重,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其二,佛以大悲為體性,若不順眾生,則不合佛體。其三,由大悲催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就佛果。菩薩是眾生與佛之間的橋樑,二者關聯甚密。眾生好比生死曠野中的樹根,菩薩的大悲就好比滋潤樹根的水,佛果就好比繁茂的枝葉花果。可見慈悲是成就佛果之因,正如水滋樹根是華果之因一樣。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其四,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證知恆順眾生的行願具有無限深遠的意義。

恆順眾生引發行人的恭敬心、大悲心、平等心、忍辱心以及善巧權智,是十大行願中甚為精要的修學科目。這一行願義理深邃,境界宏闊,攝自他二利,融生佛一體。未成佛前,首應廣結人緣,亦是成佛後從果向因度眾生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踐行這一行願,能有效地和諧人際關係,助成事業成就。恆順眾生根性而度脫之,乃無盡時空的佛事。淨業行人往生極樂世界,方能究竟圓成此願。吾人在此世間,亦應隨分隨力而行之。

10.普皆迴向

普皆迴向是將前九願所作的功德善行,回轉趣向三處,即迴向實際(如如理),迴向菩提(如如智),迴向法界眾生。本行願能除狹劣障,生廣大善,俾令一切眾生常得安樂,悉得解脫。

迴向在佛法修持中,具有微妙而深遠的心理效應。古德云:修行前導,莫尚乎發心;眾善指歸,莫要於迴向。凡夫眾生從無始以來,不知諸法本空,四大非有,競執我人之見,橫生憎愛之心。所修善法,但為己身;所得功勳,唯歸眷屬。是以徒增業果,不得出離三界火宅。普賢菩薩教示我們發迴向心,將今生洎往劫多生的善法,但有利益,悉施眾生。舍有所得心,向彼真如實際,唯求無上菩提,用以拓展心量,速證佛果。

淨業行人亦應有廣大的心量,宏闊的意象,幽深的境界,才能成就無上殊勝的功德。迴向之行,正具拓展心胸,放大功德之妙用。迴向將自己所作諸多零散功德彙集起來,如百川溪流匯入大海。並將所有功德迴向實際,迴向菩提,迴向眾生,如是便令所集功德如原子鏈式裂變一樣,迅猛倍增,一毫之善皆遍法界。從萬法唯識的理念來說,行人的心識放大,功德亦隨之擴大。另外,迴向之行能充實加固願力,加快成功的速度。就好像我們知道遠方有一群窮困的人需要救濟,雖然也打算前往賑濟,但心志力量尚未到決定即刻實施的力度,只是停留在「規劃」階段;而經過迴向之行的催化,立即便產生行動,置辦物品,刻期前往。

可見迴向於無形中為內心充電,加快成就善行道業的速度,正如凸鏡收攝陽光得以燃燒紙片一樣。淨宗行人亦應將念佛及淨業助行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淨土,迴向法界眾生,願一切眾生發心念佛求生。如是迴向,功德不可思議。每經一次迴向,即增大往生的願力。淨業行人無論作何功德,乃至施一錢之微,救一蟻之命,都要迴向西方,作往生資糧,轉成無漏的出世願力。如是增上,願力勝過業力,臨終決定往生。法爾如是,阿彌陀佛願力如是,淨業行人當自信自肯而力行之。

淨宗迴向具雙軌迴向之特質:一是往相,二是還相。淨業行人以念佛與修助行的一切功德,心心念念,作願迴施眾生,同生極樂世界,此是往相迴向。同時又發願:往生淨土後,回入娑婆,普渡苦惱眾生,出離生死苦海,此是還相迴向。這二種迴向,皆以無分別心,緣一切眾生,成就平等大悲心。證知淨宗念佛法門乃徹始徹終大乘菩薩道,確能安立一切眾生於無上正真之佛道。

綜上所述,普賢十大行願的功行德用,超勝絕妙,實為淨業行持一大輔翼。然在凡夫份上,殊難圓滿受持。於此,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便凸顯其方便而究竟的功用。誠如《無量壽經》(唐譯)所云:「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意為:十方眾生企冀作佛,只要念佛生到西方淨土,即是超勝普賢願行的妙莊嚴路,普賢十大行願只有到極樂世界方能疾速究竟圓滿。行超普賢表證念佛法門的殊勝,德遵普賢指陳淨業助行的必需。可見普賢十大行願與淨宗關聯甚密,淨業行人宜應關注並力行之。

三、般若導引淨業修持

般若是大乘佛法的綱要,開般若正智即是開佛知見,亦稱為離念靈知。菩薩六波羅蜜中,前五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若離般若,則非波羅蜜(到彼岸)。證知菩薩六波羅蜜一以般若波羅蜜為本。《大般若經》云:「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般若是險惡徑中的導師,迷暗室中的明炬,生死海中的智楫,煩惱病中的良醫。般若不明,則萬行虛設。

淨宗作為大乘圓頓法門,與般若關聯甚密。般若真空與淨土妙有,相得益彰。古德所謂萬象參天,觀之而無色;群音揭地,聽之而無聲。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般若乃淨業修持之良導,滲透在淨業行人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圓成佛道的全過程,茲略舉數端:

1.般若助成對念佛難信之法的信解

淨宗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而般若慧劍,能直透疑網,對念佛法門當下擔荷。釋尊首先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宣示念佛法門,寓意即此。淨宗真空妙有之深層奧義與般若相連甚密。阿彌陀佛因地作法藏菩薩時,開根本智,稱性而發四十八大願。爾後,經無量劫,住般若正智,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了達諸法緣起性空,以大慈本願,從空出假,在性空的幻化中,莊嚴佛土,雙照空有二邊,妙契中道,體現淨宗深旨。西方極樂世界由阿彌陀佛妙明真心所流現,念佛法門舉體是般若正智。凡夫以生滅心揣度淨宗妙義,每每愈推愈遠。所以凡夫眾生難信念佛法門。若有人能信淨宗,即是內具的般若善根與淨宗事理因果的耦合。以文殊智修一相(念佛)三昧,亦是法爾自然之事。所以吾人注重身口意三業的修持,培福開慧,即能助成對淨宗念佛法門的信解,由信解歸投彌陀願海,成辦往生大事。

2.般若助成終極關懷的確立

無論是修行的道人,還是世間的凡夫,都要面臨和解答精神歸宿(或曰安心立命)這一人生大問題。儒家將至善作為心性的安頓處,基督教將天堂確立為人生的歸趣。以般若為先導的淨宗,則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道作為究竟的指歸。淨業行人獲得並認同這一終極關懷,便會專志奉持念佛求生淨土的大安樂法門,飄泊的人生遂爾得以安頓。

心念的安頓對人生的質量與歸趣,關聯甚密。《金剛經》中,須菩提恭問釋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大乘無量法門,在心性安住與降伏妄心上,各有方法與手段,茲不詳述。淨宗念佛法門在住心與降心上,直截了當。心安住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上,慧身寄寓於西方淨土七寶池蓮華中。淨業行人宜發廣大心,普願法界眾生,同生極樂世界。在降伏妄心雜念方面,至心持念彌陀名號,正是降伏妄念的妙法。佛號如清水珠,能令吾人的妄念澄淨。念佛不是強行降伏妄念,不是與妄念對峙按捺,而是巧用轉移法,轉染念為淨念(佛念),最後歸於無念。誠如古德所云:「忽然起念念彌陀,平地無風自作波。念念消歸無念處,豈知無念亦為多。」

念佛法門暗合《金剛經》無住生心之旨。都攝六根,至心念佛,不為五欲六塵所動,即是無住。正無住時,一句佛號孤明歷歷,即是生心。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所以念佛法門下手便是安住與降伏,便是轉識成智,顯現般若的妙用。六字洪名是開顯吾人如來藏的無上法寶,執持名號即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念佛求生淨土即是止於至善。

3.般若即逆境為道場

淨業行人在人生的際遇中,難免會遭遇到種種逆境。於時,得有般若正觀,明瞭苦空幻化,不尤不怨。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逆如獲至寶,方名素患難行乎患難,方可於娑婆穢土種植西方淨土因。元代妙葉大師於《寶王三昧念佛直指》中,創立十種大礙之行,俾令行人先居障難中,而令眾魔諸惡障難之境,不能侵擾障礙行人。這種心性觀念上的訓練,譬如黃金與烈火同爐,火雖欺金,金必成器。其十種大礙之行是:

第一,念身不求無病。身體無病則貪慾容易生起,貪慾生起定會破毀戒律,退失道心;了知疾病乃眾緣而生,本性空幻,便不以疾病為苦惱。因此以病苦為良藥。

第二,處世不求無難。世間無患難則驕奢之心定會生起,驕奢起便會欺壓一切;了達患難本來虛妄,患難又何有傷害?因此以患難為解脫。

第三,體究心性不求無障礙。修心無障礙則學道易於躁進求速,躁進躐等,必定未能證得自謂證得。解了障礙本來無根,障礙自會寂沒。因此以障礙為逍遙。

第四,修行不求無魔。修行無魔則願心不堅固,願心不固必定沒有證道而自稱證道;了達魔本是虛妄,魔何能干擾?因此以群魔為法侶。

第五,謀事不求容易成就。事情容易成就則心存輕忽侮慢,志意輕慢必會誇耀我有能耐;考量事情的成敗,都是隨業而定,並非取決於能力大小。因此以障難為安樂。

第六,人際交往不求有益於己。交往有益於己則虧欠道義,道義虧欠必會看見他人的不是;察知交情厚薄總有前因,交情親疏乃隨緣而立。因此以虧己利他之交作為資糧。

第七,接交他人不要求隨順適應自己。他人的隨順適應則容易引發自己的傲慢心,內心傲慢必定會強化我執;體悟人之處世,都在酬還宿世的業報。因此以冤家對頭為園林。

第八,行善積德不要求回報。行善冀望回報則意有圖謀,意有圖謀必會揚名爭寵;明瞭善德無自性,照見福德無常,並無實性。因此視佈施之德為遺棄之屐。

第九,見利不求沾分。利益沾分則癡心妄動,癡心妄動則必定妄圖利益,毀損自己;了知世間利益本空,希冀厚利必定徒生煩惱。因此以疏遠利益為富貴。

第十,被人欺壓不求申屈喊冤。申屈喊冤則存人我之見,有人我之見必會滋生怨恨;受人冤抑能忍耐,安忍冤屈為謙德,欺壓又何能傷害我。因此以受冤屈為修行的法門。

淨業行人常起般若觀照,便如鴨鵝入水,不受粘滯,即塵勞為佛事,轉逆境為道場。若生恩愛時,當念西方淨土眷屬無有情愛,我是將生淨土之人,宜應遠離情愛;若生瞋恚心,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願生淨土的人應舍瞋恚心;若遭苦逆時,應當繫念西方淨土沒有眾苦,但受諸樂;若遇樂境時,應當繫念西方淨土的快樂,純一無雜,無量無邊。凡對境歷緣,皆起般若觀照,則一切時、一切處,無一不是淨業助行。

4.般若的有無關涉淨業的成敗

《無量壽經》中,釋尊開示娑婆世界有四類眾生,接觸淨宗念佛法門,或信或不信,或修持或不修持,或成就往生或未能往生,種種因果事相,悉與般若智慧相關。

第一類眾生,接觸佛法,也行善積德,但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分別西方淨土不如天界快樂,對天界的微妙五欲生嚮往心,認為極樂世界無有女人,缺乏豐富的愛情生活,單調乏味。此類眾生缺乏般若智慧,不知天福享盡,還會墮落,終不能出三界牢獄。以淨宗理念來看,天道亦是苦趣,亟須超越。釋尊針砭此類眾生:「而未能出三界獄中,常處輪迴而不自在。」(《無量壽經》宋譯)這類迷戀天人之福,不求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不在少數。

第二類眾生,不念佛求生淨土,無求菩提佛果之心,反恃世智辯聰,貢高我慢,邪見顛倒,好為人師。如是之人,焉能出離生死苦海。這類眾生中以知識分子居多。他們憑著宿世的些許慧根,博覽群書,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以生滅心測度如來性覺圓海,不自覺地造了許多謗佛謗法的言論,諸如:西方極樂世界是理想國的神話,西方淨土是太陽神崇拜的變種,一真法界是虛映折射,等等。淨業行人對此類言論不可盲從。

第三類眾生發心念佛,廣作眾善,然而取相分別,情執深重,諸如:我念佛怎麼還沒有到一心不亂呀,怎麼還沒有見到佛光呀,我念佛怎麼身體還不見健康呀,等等。修善也互相攀比,你供養了多少錢,我供養了多少錢等。如是心有取舍,情有執著,不合無住生心的般若正智,所以雖也精進念佛,續其善根,到西方疑城胎生,五百年不能見佛聞法見菩薩僧。淨業行人對此應深加警誡。

第四類眾生,以無相智慧,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不求人天福報,志趣無上菩提。這類眾生是淨宗正修行人,熾然修行諸善,而不取相,轉有為善行成無為的淨業正因。如是念佛能與阿彌陀佛願力感應道交,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淨土,圓成佛道。

上述四類眾生的因行果報昭示:淨業的成敗與般若的有無呈正相關。淨業行人宜應注重般若的開顯,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在現生隨緣修菩薩道,住無為之理體,作有為之佛事,普度眾生而無度生相,上成佛道不著成佛相;雖熾然求往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不落兩邊,從容中道。

處理好佛法與世間法的關係,佛法不離世間法,先做世間正人君子,以此為基點,模鑄聖格,凡家庭與社會的一應責任,亦盡心盡力地完成。當相離相,即事而真,即塵勞為道場,轉煩惱為菩提。心繫佛號,注想西方,隨緣度日,理事圓融。淨宗念佛法門提供我們究竟的安心立命與終極關懷,吾人宜應遵從佛語,信願持名,仰賴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出離生死苦海,穩達涅槃彼岸。

以上討論的淨業三福、普賢十大行願與般若導引淨業修持三種助行,展示淨宗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的特質。淨宗念佛法門的特質,體現為他力本願,帶業往生,橫超生死,一生成佛。而大乘通途之修持,亦可作淨業輔助增上之力用。尤其現代眾生根機陋劣,環境穢亂,如果不藉培福之基,難免遇緣退墮。所以,淨業行人在信願持名的前提下,勉力於聖道門的修持,亦是不可或缺的舉措。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單持佛號力量小,需要兼持咒語嗎

問: 有一種說法認為,單持佛號力量小,兼持咒語力量大...

往生成就四種不退

極樂世界的四土有特別之處,奇妙之處,就是四土也圓融...

示華權師病中法語講記(印光大師文鈔選編)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此等苦事發現之...

大安法師:往生唯靠彌陀,而密宗要視師如佛,如何看待

問: 昨天聆聽你的開示,頗感受益匪淺,感恩法師。可...

四土圓融速成佛果

依天台從斷惑的程度來分,十方剎土有四種:凡聖同居土...

念佛人與不念佛的人鮮明對比

一談到西方,就是死亡的代言詞,死了就什麼都沒有,非...

念佛法門之奇妙殊特

【疏文】 諸聖者,佛及菩薩也。自凡望聖,隔之又隔。而...

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

菩提,是覺、佛果的意思,即無上正等正覺或阿耨多羅三...

【大藏經】【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藏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舍咒來念佛

請看第三十一:何名念佛之人。定茂想舍准提咒而專門念...

供齋薦亡的注意事宜

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

持大悲咒可以往生西方嗎

問: 一位師兄看到《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若諸人天誦持...

對自然界心存敬畏

現在各大旅遊區風景點也被過度開發。本來去旅遊去登山...

持戒念佛,父母也得利益

無論出家在家,念佛求往生,必須孝養其父母。尤其出家...

好樂淨土,尊重名號

大方向我們在學習淨土的時候,你要分成兩塊,第一個你...

不要向生活投降

真金需要火煉,經歷過苦難的人,人格會更完善。但是,...

供養佛塔獲殊勝功德

佛陀曾開示,供養佛塔功德甚大,應當精勤誠心供養。 過...

聖嚴法師《內在的自心世界》

世界又可分為幾層次:個人世界,眾生世界,佛世界。個...

佈施多而福報少的原因

《菩薩本行經》裡面談到,若有眾生不能以至誠心去佈施...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

中國佛教僧人的稱謂

為了隨順中國傳統文化的名諱、禮儀,中國佛教僧人的稱...

【推薦】在繁忙中就實現最大的自在

我們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在一種強大力量的推動下,在...

印光大師綜述念佛人的種種誤區

一、修淨土者應當修學的經典: 《印光大師文鈔》中摘...

禪門公案:誰是知音

宋州(今湖北襄樊)廣德周禪師,承繼青原行思法系,是...

肉類毒素直觀圖示

...

【佛教詞典】音義

解釋文字形態、發音、語義之典籍。我國很早即有一般史...

【佛教詞典】丹霞燒佛

鄧州丹霞山天然禪師,曾到洛東慧林寺,因天寒,遂取殿...

【視頻】天因法師《過午不食有很多的利益》

天因法師《過午不食有很多的利益》

【視頻】《地藏經》劉科靈居士讀誦

《地藏經》劉科靈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