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俱絺羅尊者問生死

證嚴法師  2013/11/20  大字體  護眼色

俱絺羅尊者問生死

學佛,就是要學得可以清楚知道「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但是談何容易啊!不過,佛陀懂得用智慧來引導我們,首先要我們「心靜」,心若能靜下來,一切的境界就會很明朗。如此,即可反觀自己,了解「我現在是怎麼生活?」人若看得開,自然對生死就會放下、自在。

無明乃虛幻不實 應透徹放下

佛世時代,佛陀與弟子有段時間都住在王舍城的竹園精舍。由於弟子眾多,所以有一群弟子由舍利弗帶領住在靈鷲山。舍利弗「智慧第一」,比丘們心中若有疑惑也會請教他。

有天,摩訶俱絺羅尊者在打坐時,忽然想到:「自己是怎樣出生的呢?人生為什麼會有生死無明?」他打不開這些謎題,便起身走到舍利弗的禪房。俱絺羅很恭敬地對舍利弗說:「尊者,我心中有一點疑惑。佛陀常說眾生是因無明聚集而衍生,到底無明在哪裡?它是從哪裡生出來?要怎樣才能解開無明?」

舍利弗回答:「無明是出於無知;因為無知,所以不明白。其實,它就是從不了解『色、受、想、行、識』的虛幻不實而衍生,因為我們沒有用心去體會。人生從未離開過『色蘊』,看得到的東西都是色,色有生有滅。我們不了解物質為什麼會有生滅,因此常會起執著心,那就是無明,再來是不了解『受』心中的感受。只要看到、聽到或接觸到的人事物,心中都會有種種的感受,看到順意的就高興;不順意的就生氣。若不知道感受的虛幻性,就會有煩惱,這也叫做無明。」

又說:「平常人感受後,就會有自己的想法,若境界過後還執著於形象,這也叫做無明。為什麼有生死這種『行蘊』?也就是來自於執著。我們用『意識』來感受外面的境界,所以造作很多事後又心生後悔,這都叫做無明。若無法透徹明瞭『色、受、想、行、識』這五項,心就會解不開、放不下,這也叫做無明。」

觀察生滅變異 反觀自心明鏡

舍利弗這段話是很抽像的道理,我們要怎樣學佛,才能學到對「色、受、想、行、識」都完全透徹、了解?這就要憑我們自己去用心。譬如大地上的泥沙、石頭、草、樹木,甚至我們的人體,這一切都包括在「色蘊」中。

一株草為什麼會從土裡生長出來?是因為有草的種子和泥土、水分、陽光、空氣聚合在一起,才會長出草來,而且花草長出來後,仍離不開泥土、水分、陽光和空氣這些因緣,才能不斷地成長,但草長到一定的時間就會變黃、枯萎,這就是「行」的變化,行蘊不斷地生滅變異。

人生也一樣,一定是經過嬰兒期、幼年期,然後少年、中年,再漸漸進入老年。在這段時間,到底是怎樣長大?我想每個人對自己的身體都無法透徹了解,不只無法了解,對生滅無常的「識蘊」,也就是自己的想法、感受也無法透徹明白。

在醫院裡,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病患,各有不一樣的人生觀念。有的人很怕死,一生病就想到死的恐怖!因此,有的人不是真正病死,而是「怕」死,是心理的惶恐、鬱悶,而加重他的病情,但也有些病人卻很樂觀,病也就比較容痊癒。

曾有位肝硬化的病患表示,在他「百年」之後,要將他的遺體捐給慈濟醫學院作為病理解剖,他表示自己這輩子對人類沒什麼貢獻,在最後能將這副臭皮囊奉獻給醫學教育,內心感到很欣慰!如此灑脫、樂觀的人,可以說已經將「色」蘊看透,他對生死早已看淡,不管「受、想、行、識」是否了解都已無關緊要。

初步的「色」看得開,一切也就能看得開,所以,要好好反觀自心;心如能靜下來,無明才不會籠罩著自己的身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修行人就要修到心靈不死

不論你學這八萬四千法門哪一法門,但這有個前提。什麼...

暇滿人身最難得

生活在有機會聽聞佛法的地方,這樣的人身是無價的珍寶...

「今天」是我們擁有的唯一財富

一個青年去尋找深山裡的智者,向他請教一些人生問題。...

真學佛者視一切眾生為父母

新都王自安居士,有子應辰,幼業儒,一日思生死事大,...

濟群法師:如何消除我執與貪心

我們要消除我執,必須依靠止觀的力量。通過禪修培養止...

世間的一切皆不可得

我們對這個死,時時刻刻都要放在頭上,放在腦海里。有...

以八正道度生死流

往昔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在摩竭國神祇恆河水邊時,世尊...

有生必有死

佛陀於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弘法期間,一天,波斯匿王...

佛今在何處

唐順宗有一次問佛光如滿禪師道: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

生氣了就繞著房子跑三圈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個叫愛地巴的人,每次生氣和人起爭...

自在隨緣安住於任何境界

佛陀在拔耆國時,與諸大阿羅漢,如舍利弗、大目犍連、...

順治皇帝出家的故事

明末有位老僧,在峨嵋山高峰結茅庵隱居。老僧終年不下...

家庭也是道場

【提要】: 家庭是道場,生活作佛串。慈悲感恩和為貴...

朝著正確的方向走去,總有一天會到達目的地

經云:過去有人,癡無智慧,極渴須水,見熱時焰,謂為...

聖嚴法師:感同身受,就能放下執著

凡人都有七情六慾,當我們剛陷入七情六慾的泥淖裡時,...

勸人合作布施比單獨布施功德大

《優婆塞戒經》摘錄: 1、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本。...

一生中這八種朋友是必不可少

有這樣一句歌詞:朋友多了路好走。於是,我們便急著把...

聖嚴法師《對自己的良心及奉獻負責》

一個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一般人大多是為了自己而...

比丘尼談出家後如何對待兩性慾望

很多朋友問我,出家後我如何對待兩性慾望。 這確實是...

淨宗祖師蕅益大師的故事

蕅益大師本姓鐘,字素華,晚年才自號蕅益老人。他的祖...

每一個剎那都是唯一的

有個小孩子,在讀小學的時候,他的外祖母過世了。外祖...

過去世不知道造了什麼業,應該如何懺悔

我們今生造的業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向佛菩薩發露,對不...

【佛教詞典】調御丈夫

梵語 purusadamyasārathi,巴利語 purisadamma-sāra...

【佛教詞典】解脫深坑

謂只求自己解脫的人,不能圓滿自利利他的德行,猶如墜...

【視頻】大安法師《如何念佛》

大安法師《如何念佛》

【視頻】大安法師《2016年農曆十月初一在線答疑》MP3

大安法師《2016年農曆十月初一在線答疑》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