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2017/08/2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宏海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一)

各位同修,各位道友,今天因緣殊勝,又在我們《華嚴講堂》,在騰訊《華嚴講堂》跟諸位聚在一起,來學習一篇比較簡潔明快的經文。那麼在這裡,此前給大家介紹過淨土宗的五經一論。今天我們講在五經一論裡邊篇幅最小的一篇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在學習這幅經文之前,我們先明確一下,說為什麼要講圓通章,當然我們一般都認為淨土法門作為所依的根本經典,淨土宗又是一個八大宗派最具有代表性的宗派。然後我們在專門弘揚的過程中也會講他力本願,帶業往生,橫超三界等等如此方便勝義的一些甚至對他很多賦予傳奇或者這些讚美。司空見慣似乎有時候沒有感覺,所以這次我們來把這篇經文開講,就是想把它掀開一切厚重的東西,清晰明瞭的講到說這就是佛在某一次講法的法會中,然後一個小章節,一小段的開示。那麼這段開示,又很直白地講出了修學的方法,如果操作得當,相續不斷,也就是說能夠成功的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我們一位叫大勢至菩薩,講過去他在凡夫的時候,怎麼樣修成就的過程。簡單極了。

一個方法一個堅持,但是說實話,來聽這篇經文的要求,確實是比較高的。除了我們要有這種佛學、學佛,在這方面有一些素養之外,還需要我們要很清楚知道,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所以在講這篇經文之前,我想先從幾點來跟大家做一個交待,也希望能夠調整到這樣一種狀態。首先我們來學習佛法,第一個就是要希望能夠真正的發心,佛門裡面常講發心,現在的佛法,在我們住持弘揚的現實層面中好多時候,比如說表現在世俗層面,花樣是非常多的,那麼我們在很多時候也走的多了,見的多了,到道場裡邊也有好多法會,那麼也有一些奠基、學術討論等等,具體的形式上的東西很多,那麼在這種引入耳目的東西,比較多的時候往往會什麼,會遮擋住我們對佛法本來面目的了解。有時候越是表現形式的變化多端,越就遮擋住了佛法本身的核心內涵。所以說在學習這部經典中,我們首先要反問一下,比如說釋迦牟尼佛為何要出世,為什麼他不當太子要去出家,然後為什麼六年在寂寞的山裡邊苦行了,每天只吃一麻一麥,他在菩提樹下打坐的時候,到底悟道、成道是一種什麼感覺。為什麼用了大半生的時間去弘揚佛法。這是每一位學佛弟子都應該考慮的問題。

如果把這個問題考慮清楚,那麼我們就發現說學佛是為了什麼。為了是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得到生命的解脫,生命的昇華,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覺悟者。特別是今天講的在佛法中,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告訴在無量世界的存在中,在這個宇宙的內容裡面,有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極樂世界。那麼通過我們專注憶念成功跨越,就可以達到從凡夫到聖者的溝通和轉化。是這麼一個法門。在私底下,我們一些在同修們在聊的時候,也有人做過這樣一種感慨,說或者學佛乃至出家這麼多年了,但是很少,他覺得居然很少碰到說真正願意往生極樂世界的人。

說沒碰見幾個,當然如果作為學佛的佛弟子好像聽到這樣的話,下意識會觸到自己的痛處。覺得怎麼會呢。這麼多學佛的弟子,每個人都念阿彌陀佛,大部分都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聽了以後,胸中會有一些不快,但是我們有時候也不得不承認,如果捫心自問一下,未嘗不是如此,就是是否真的,比如說現在出現了機會,讓我們可以往生,那麼是否我們真的立即抬腿就走,能不能做到這樣,我們的信心和願力,有沒有發到這個層面,還是要值得商榷的,所以,希望我們來聽聞佛法,能夠真正的發起一個願意了道,願意超脫,願意完全解脫三界六道束縛這樣真淨佛子,希望能夠發起真正的心。

再一個,來學習圓通章,還需要我們有心理上的調頻。就是把心態調頻到直面生死,因為現在學佛的居士也不少,很多,甚至年輕的也有,那麼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都想,比如開始覺得學佛有什麼利益,會有什麼好處,菩薩保佑到什麼程度,那麼等到上了一個台階,兩個台階,再往深處走,或者不明就裡,或者覺得說沒有發現一個更值得期許的東西,他就退步了,上不來了或者迷茫就停滯了,這就是為什麼呢,就是不知道,我們有時候也在弘揚佛法,就是從淺層次來講會做一些,好像說為了方便度化眾生,有一些稀釋,甚至有一些迎合,目標是為了先轉你再轉向三寶佛法,如果我們停滯到這個水平的話,那麼很可能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大家不要忘了,我們常說人是有貪慾的,人對於物質的追求始終不會滿足,所以說在弘揚佛法的上面,我們也要明白人對精神的追求,也是有貪慾的,如果你沒辦法呈現出來,最終極的目標,和最底盤的狀態的話,那麼他在物質上,我們說越多越好,精神上他也會有說一次一次的不斷滿足,如果不能夠呈現出來這個終極的狀態,他往往在這上面就會犯迷糊。

所以說,我們在聽聞佛法的時候,首先來調頻到學佛的深度和務實的本位來講,我們一定要知道學習佛法,要除掉隱患,我們直接告訴我們是為了了生脫死的,一定要把這個見地建立起來,否則學習佛法學的還可以,可是隨著深入覺得了生死,一提起生死,或者漠不關心,要不就不吉利,覺得生死,我還很年輕,生死跟我有什麼關係,等等這些來講,都是對於事實的漠然。

大家要想一下,其實我們從呱呱墜地,這個生命出現在時空法界的時候,我們所有生活內容就是邁向死亡,所以以前祖師們講到真正修行人要把「死」字貼在眉毛上,掛在額頭上,如果真正這樣,每天念念不忘則道業自成,自然就成就了。但是我們現在往往覺得,調頻不到這樣的視野高度,所以就會對佛法上有一些障礙。而且在真實的世界中人對生命的現象,他不明白說人是死不了的,在無盡的因果輪迴中,前世、後世、後世再轉後世,生生世世,只不過我們現在沒辦法打通前生後世的關口,就是投胎轉世,所以顯得在生命終結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本能引發的恐怖而已,其實人是死不了的,但是我們怎麼樣把它打通,這就是佛法要解決的問題,稱之為了生脫死。

第三個希望我們能夠善知教法次第,抉擇法門,因為我們在學佛或者接觸佛法的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在第幾層,而這個佛法的施設,它也有次第的深淺不同的,你比如說我們講到第一層是人乘和天乘,這樣的話就等於說,比如說我們修一些善,造一些福,不斷地保證我們在人天這個水平面,生命能夠保證這樣的相續。這是最低的一層,再往深裡走,我們就會說要了生死,要出世間,這是屬於就聲聞緣覺,我們常叫二乘或者小乘,那麼再隨著這個心量的擴大,這個自利的圓滿以後,開始利他,那麼發心就是菩薩發心了,在這種情況下,他的高度又提到一個,不但自己要得到佛法的利益,還要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夠依照佛法而得度。出離苦海。最後才圓滿的成為佛。

從始至終,你看人乘、天乘、聲聞乘、菩薩乘、佛乘、這是有五個階次的。那麼看看我們在闡述聽別人在闡述,乃至自己領悟的時候,是你站在第幾層,你知道行的哪一個法,不能夠上下混亂,就搞不清楚狀態,上次我記得在講《楞嚴經》的時候,就講到出離心的時候就說,說我們人在世間,有時候打個比喻,佛在經典裡面講到說,像蛆蟲在糞坑裡面,它每天還活得怡然自得,覺得世界就是這麼大,所有眼前的視野,就是整個世界的全部。

不知道出離,不知道這個糞坑可以出離,當時他一聽就覺得太不人道,佛法怎麼可以把人比作蛆蟲呢。這就是沒有明白教法次第放在哪個角度來講,特別是今天來講《圓通章》,它又是特別方便的橫超法門,在佛講法的所有法門裡面,其他法門都是憑照自己的力量,斷煩惱,證勝果,唯有淨土一門,它是依照佛的他力,憑藉自己的信願,直接橫超可以帶業往生,所以一個叫做聖道門,淨土法門叫做淨土門。一個叫做難行道,依照自己修行,淨土法門叫做易行道,一個叫做豎出三界,修淨土,求極樂世界是橫超生死,所以這種法門上面的抉擇我們要明瞭。這是第三點。

第四點,希望大家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能夠相續聞思,你看我們《華嚴講堂》,騰訊建立可以說是大眾的福報,有這個平台能聽聞到佛法,我們常說,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聽聞佛法太重要了,有時候我們對於法義的思維,並且隨之來產生行動去修行,改變,那麼一定是要我們的見解到位了,比如說打個比方,我們常說相信因果,那麼相信因果一定是你見解到了堅定不移的決定認為將來的果就取決於我們現在的因,那麼在這個因的時候,如果我有過失或者造一些不好的業的時候,做一些不好事的時候,你就相信確定他將來會感不好的果,那麼這個時候就可以把它止住了。

這就是從理上認識到位以後,那麼在行上才能圓滿,否則有時候,比如說我們好像有這麼一些見解,但是真正這個事情出來的時候,我們又把控不住,礙於情面,心慈手軟,其實看上去不能夠乾脆地,把這個因果上面種的苦因,將來感苦果給果斷地斷掉,說白了,還是理論上面沒有完全紮到根,認識清楚,這就是對於佛法的聞思不夠,所以說在佛法聽法的功德裡邊。

在印度裡面講到這麼一宗公案。當時在印度一個國家裡面有一頭大象,這個大像它是用來處罰死刑犯人的,有犯了死罪就拉過來用大象把他踩死,後來由於行刑的地方要改造,就把大象臨時給先放到廟裡,道場裡一段時間,那麼由於道場每天都住在廟旁邊聽佛法,它聽到說為善升天,為惡入淵,就是說下墮惡道,聽著聽著它就不踩了,來了死刑犯人它也不去踩了,後來到大臣出主意,又把它拴到一個屠宰場,在這種情況下慢慢每天看著殘忍的屠殺,它又習以為常,又習慣了,從此以後又開始踩了。又開始踩人行死刑,這從前後的轉化,就是聞思聖法的力量。所以我們想要學修一定要注重聞思佛法,相續聞思。不要斷。

最後一個是我們聽了佛法以後,還得修,還得用,還得每天要堅持地去由法來貫徹自己的身心世界,所以就是要堪當法器,因為聽了上面這些道理,可能我們覺得離自己還太遠,但是我們可以做,也就是說在經典裡面講到,說有人如果精進的發願修行,就像海水,用這個勺子,把這個海水給倒量完一樣,如果有人能夠這樣天天堅持不懈,終有一天能把海水舀完的,所以說這次講《圓通章》就是讓我們從聞思進入一個實修的階段。

掌握一種方法。不斷地研習對於染的脫離,對於清淨的這種貼近,終會有,修久了以後,久而久之就會有殊勝的覺受和感覺出來的,這就是堪當法器,就是每天要用很多時間,我們來思維佛法,來修學法門,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念又一念,一念又一念,專門用這樣的時間來執持名號。大家要知道我們身心世界,它既是障道的因緣,為什麼有我的存在,就是愛惜這個身體。幾乎我們一輩子都是被它欺騙,蒙蔽,又對它是百般呵護。全部的心理、情愫,都被它牽引在身上,但是這個身體它又是修道的無上法器。就看你怎麼用。

如果你的身口意用來造業去感果。那麼在輪迴中沒完沒了,如果你把這個身體用來每天修法,那麼它就是一個清靜的法器,現成就可以用。這就是看你怎麼用。希望大家能夠多念阿彌陀佛。今天的課程就是為了講這個歸結點。總之這一切,我們今天來聽聞佛法,為了生死,請大家把心調頻到這樣一種水平。如果你尚還沒有到的話,就設想到假如如果你面對是這樣的狀態,那麼你該如何取捨抉擇呢。比如說我們的生就是向死的一個過程,那麼既然佛法說有生死可了,有輪迴可出,那麼我們就不必要,依然堅持生命的低級重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圓通章》的緣起。

我們今天首先開始講一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它是一共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心經》還有二百七十個字,比《心經》還短,在佛法的整個體系中,我們可以把《心經》看作是講理之門,講理門,就是講道理這一門了。把《大勢至圓通章》可以看作是行門。我教你修行的訣竅,怎麼用功。是這樣的一個關係。所以說,這樣的一種行是最為簡單,又最為高深,其實特別好操作但是極其的難信,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首先我們要明白這一章它不是單行意義上的一個經典,它出自佛教裡面最著名的一部寶典,叫做《大佛頂首楞嚴經》,全稱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那麼這部經典在佛教裡面,有一個稱謂叫開悟的楞嚴,特別重要,當時《楞嚴經》還沒有傳到中國來的時候,天台宗有一位祖師叫智者大師,他寫了一個以法華三昧,創立了止觀,摩訶止觀,講到一心三觀這個理念,當時印度就有一個梵僧過來說,看到他寫的東西以後,說東土有人寫這個東西,居然跟天竺的《楞嚴經》的直譯相脗合,他覺得很意外,後來智者大師聽到說是原來印度還有一部《楞嚴經》沒有傳到中國來,就整整立了一個拜經台,在那兒整整拜了十幾年,但是他也沒有見到,所以我們現成的來學習,這部寶典中的精髓,修學部分是很有福報的。

因為當時《楞嚴經》是印度的國寶。印度的國寶龍樹菩薩從龍宮取出來以後,印度這個國家的國主,就不讓《楞嚴經》傳到國外。後來還是這部經典的翻譯者,叫般剌密諦法師,他自己經過難忍之忍,把這個帶出海關,把胳膊割開以後,又把字寫在小小的最薄的那種絹上面,卷起來藏在裡邊,針縫起來,這樣矇混過關,到了中國以後,上岸在現在我們的廣東,當時與被貶的丞相叫做房融的相遇,因緣具足了,把這部經典給翻譯出來,大家想想把經縫在這裡面,到了這兒又割開取出來,那在身體上要受到多大的痛苦,為法忘軀。所以我們現前今天學習這樣一部篇章,就出自於這部《首楞嚴》大寶典。那麼楞嚴裡邊講的內容特別的純粹,它的這種究竟層面,幾乎讓人甚至都接受不了。

特別是在五十種陰魔階段裡面,我們有因緣的話大家去了解一下。這部《楞嚴經》它作為正法的代表,一直是讓天魔外道很難接受。甚至有時候就誹謗說是偽經,所以在佛在《法滅盡經》裡面也授記過,說正法它是滅的第一個標誌,就是《楞嚴經》先滅。其次就是《般舟三昧經》。這是《楞嚴經》的大概。那麼在《楞嚴經》裡邊,有這麼一段內容是由二十五大聖人,佛的二十五位弟子每個人都向佛陳述他們過去,是怎樣修行成功的,每個人修行的法門都不一樣,所以在這個篇章裡面稱之二十五圓通。其實就是這二十五位聖者的修證報告。

比如說在裡邊有一個優波尼沙陀。他自己的貪慾心很重,就是貪色,所以他就修不淨觀。觀肉身之內沒有一個清靜之場。生出來不靜,死後白骨一堆,燒成灰,化為微塵又隨風四散,最後終歸於空。他觀察觀察,慢慢就觀察什麼,歸於空以後色空不二了,認為色身存在,最後火化了吹四散了以後就成空了,他觀色空不二,就證入成無學道果了。還有一個叫香嚴童子,他靜坐在一個地方,看見當前比丘在燒沉香木,這個味道飄到他的鼻子裡來的時候,他就反觀思維這個香從哪裡來。到底是從沉香上來,還是從我的鼻子生起的,最後不斷的思維思維,慢慢地意識不起根塵脫落了。就進入無分別的真實境界。

像還有是有名的彌勒菩薩,他修萬法唯識的定,說一切國土,一切內在的色身,外在的山河大地,都是我們常說的唯心變現的,這樣觀照觀照,觀照到唯心所顯真實狀態的時候,就遠離了我們的煩惱分別。證到我們佛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圓成實性。其實也是我們這裡講的圓通。等等等等這些,都是二十五位聖人來修行,他就是我們一個回歸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本有的這個佛性。

我們的智慧跟佛是一樣的。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顯現呢。就是我們現在有煩惱,有分別,有貪瞋癡,那麼再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來進行導歸的時候,這就是二十五聖人所證的圓通。就是這個心路歷程。所以我們這裡講到,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是講到什麼,是二十五位聖人中有一位叫大勢至菩薩這樣一位修行者,那麼他給釋迦牟尼佛陳述,他當時是怎麼修行成就的這麼一小段對話,我們今天截出來,給大家講一下。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題目。因為在講法的時候,我們往往先會貫題,因為所有這部經典的核心內容,基本上都被收攝在經題的內涵之中,我們常說一部經題,可以提綱挈領的把這部經義給濃縮的表達出來。所以每次講法的時候,我們首先來看一下這個題目,這個題目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幾個字。那麼首當其衝,我們要看一下「大勢至」如果大家到廟裡面去拜佛或者到西方三聖殿裡就會發現,中間是阿彌陀佛,這邊是觀世音菩薩,那麼這邊所供的就是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之一,一般我們見到觀世音菩薩,她上面頭頂上這裡一定是一個佛像。

那麼大勢至菩薩他在這裡,這個頂端這個纓絡上中間一定是一個寶瓶,每一尊菩薩都有通號和別號,菩薩是所有還沒有成佛,但是已經修行到甚深功夫之實的大修行大聖人們就叫做菩薩,這是通號,像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都在菩薩,這是他們的通號。那麼大勢至是別號,就是專屬於這個菩薩的一個稱謂。一般每一尊菩薩他的德號,基本上都是他修行功德的一個總結。你看為什麼叫做大勢至呢。至就是極至,好比這尊菩薩他成就的威德、慈悲、神通、力用、都已經非常到了一個大的一個功用上。

那麼在《觀經》裡面也講到說,此菩薩行的時候十方世界一切都震動,而且此菩薩坐的時候,七寶國土一切都動搖,一舉足一安坐都能夠震動十方世間,可見他的這種智力、威力、神力、勢力、大勢至是不可比擬的,並且光明熾勝,由於他念佛的功德力,念佛三昧的香光,熏修的力量功德非常殊勝。

另外一方面來講,為什麼叫做大勢至呢,大家知道,我們每個人的心性,就是佛性這種開發,就是我們修學佛法中一個顯現的過程。那麼就說明大勢至菩薩,他能夠專注念這個佛號一心不亂,已經都攝六根到一定水準的時候,他的這種境界很高了,心裡巨大這種勢能開顯出來了,能夠甚至在一念心中,能夠自在的直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入如來境地。所以有這樣的大勢稱之為大勢至。叫做大勢至。

那麼依照在,好像在《悲華經》裡邊講到,說大勢至菩薩,他的梵譯叫做摩訶那缽,在《悲華經》中講到說,阿彌陀佛因地轉輪王的時候太子裡面第一個太子叫做不眴,就是後來的觀世音菩薩。第二個太子叫做摩尼,就是我們今天講後來的大勢至菩薩。當時有一個如來佛叫做寶藏如來,寶藏佛。他為第一太子授記說你可作佛以後,第二太子也對佛說,說世尊,如我所有的身口意清淨福德,盡迴向佛道,就是我於其中間行菩薩道涅槃以後,我於其後次第成佛。就是說在先佛,就是在他前面這尊佛成道以後,他會發心,請這個佛來轉法輪,並且隨起所說的佛法,於其中間他也會相應去修學菩薩道,但是在這佛涅槃以後,他將會次第成佛。

而且他做佛的時候,所做的世間種種莊嚴一定要與這個佛無有差別。無有異。這個時候寶藏佛就告摩尼說,當於如是大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麼到時候你的號,叫做善住珍寶山王如來,由於汝願大千世界故,今字汝大勢至,這是他名字的由來。當然大勢至還有一個通號,什麼叫做菩薩呢。在佛門裡邊常常把菩薩叫做覺有情。又叫做大道心眾生,因為菩薩的殊勝之處在於什麼,他有別於凡夫,凡夫是不覺的。但是他是覺的。那麼對於阿羅漢二乘來講,二乘只能自覺,他不去覺他,但是菩薩他不但自覺,他還發心覺他。他唯有一樣不得比佛,就是覺行不圓滿。

所以稱之為大道心眾生。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的意思。有時候就叫大士,甚至要叫做高士等等,乃至叫做法師。法師這兩個字唯有大菩薩才有資格承擔。那麼菩薩,我們還要分開來講,有的叫做因地菩薩。有的叫做果地菩薩。因地菩薩就是確確實實,從修因證果一路走過來,再往佛的步履中邁進。這叫做因菩薩。確實他是這麼一個位次,這麼一個水平。果地菩薩就不一樣了,他屬於什麼呢。就是已經成佛了,為了輔佐某尊佛又乘願再來。來示做他的弟子也罷,常隨眾也罷,輔佐他來弘化眾生,佛門有一個名詞叫做什麼,扶惑潤生。就是故意留一點煩惱不斷。來跟我們染土接連的關聯,因為它有習氣、毛病、煩惱、故意扶植不斷來到這個世界裡面,潛藏在這裡度化眾生,所以我們一般把這樣的菩薩稱之為果地菩薩。

就是果後行因,常說的倒駕慈航和乘願再來,慈航普度就是這層意思。這是講到的菩薩。那麼這裡我們講到大勢至菩薩,跟觀世音菩薩兩個人,是無量劫來的同修道友,兩個人同行、同願、歷劫以來,不相違緣,在極樂世界先後成佛,功德也是正等無異,這是大勢至菩薩。

接下來我們要講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就是念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何為念佛,在講念佛之前,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叫念,念佛之念,在這個佛法裡面我們常說,你要守好自己的念頭,你要覺照自己的念,你心中有一念,你這會起心動念了,其實這個念,認識它我們說極其簡單,但是也特別難。大家想想說沒說,只要我們有念,起心動念,那麼我們就是有情,就是眾生,也可以說我們主觀能動性,那麼我們所有這些念頭,它是隨著外界的妄想錯覺的狀態,進行的時候,我們就是一個凡夫。如果我們把自己這種妄念能看清楚,不受其左右,不受其擺佈,悟到這個念頭不生不滅不動的話,那我們就是善良的。

所以說一切的法門也罷,一切的行門也都是針對我們這個念頭,讓他清淨讓他明白,所以大家可能理解到佛法裡面講到,佛講到現前的一念心性,現前的一念,大家好好悟這個,什麼叫做現前一念呢。它的功能作用巨大極了。直接導致了我們的前因後果。直接牽引著我們的六道輪迴。就是用這個念來管的。看你每天大家設想一下,我們現在起心動念,能知能覺的靈動之念,看你每天念到哪裡,你念的是什麼內容,你念一個影像,那麼這一念它就是一個種子。好比我們現在有時候體會一下,說我們到這裡,你看我們現在在北京,這是騰訊大廈,有時候我們去過天安門,我們心裡念一下天安門,馬上天安門的場景,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如果我們去過上海,意念一下南京路,東方明珠,外灘,去過香港,心裡念一下,維多利亞港灣,只要你的念頭生起來,那麼這個影像就出現,在我們的前生後世的這種現前境界感知中,都是一個念又一個念不斷地連貫,連貫久習成性,把它凝固化了以後,我們就呈現出外在的一切情景,一切世間。

所以在《楞嚴經》裡面說一切,這個世界因心成體,就是說到這個念,念頭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比如說我們現在每天,我們都演在眼前的一幕,我們現前眼前看到是我們的錄音棚,是我們的攝像器材,旁邊還有來聽法的同修,那麼我左轉一下這邊是一個場景,右轉一下這邊是一個場景,在右的時候已經左邊的場景不在了,在左的時候右邊的場景看不見了,前後顧盼之間,我們隨著我們整個感知功能的轉化,就出現在眼前的情景就不一樣,這其實就是我們一念又一念,念念差別形成的落謝種子,變現出來的境界,所以大家想想,我們的現前境界,我們的當來果報,我們的過去所作全由念為主導,在這裡進行關聯和變現,這就是《地藏經》裡面講到,「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剎那剎那都是這個念,包括如果高度集中來看,整個宇宙的形成,每一個眾生的出現,都是念力爆破而呈現出來的境界,念的這種數量的積累,就可以完全導致世界上,世界這個質的改變,這就是為什麼比如說我們念力的作用下,如果你都是煩惱種子,都是分別種子,那麼你依舊是一個凡夫,每天在這兒,那麼就到不了那兒,做這個,就必須從這個做到那個,呈現出來一個過程,如果我們在這個念裡邊種的是解脫種子,無礙種子,能把這個念,不是被念轉,而是能轉念的時候,這就是為什麼說即有殊勝功能的作用。可以應念。

極樂世界裡面為什麼七寶缽器,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它都是自然盈滿,應念就可以把它變現成質的改變,以念頭作為主導,反作用。想怎麼樣怎麼樣,我們現在是隨著念,外在的世界的激發,我們才必須怎麼樣怎麼樣,這就是凡聖的差別,所以說修行就是從念頭上下功夫,把錯誤的念改為正確的念,把染的念改為淨的念,把凡的念改為聖的念,把迷的念改為悟的念。僅此而已。但是這個念的力量,剛才我們講了,它是非常巨大的,對於念,需要我們一些悟性,大家聽了這個法以後仔細再想想,你看我們每一天從早到晚,所經的事,所見的人都是一幕又一幕。那麼我們要觀照一下,正當現在的一幕就是現在的情形,在發揮一念而顯現的時候,我們的前一念已經到了哪裡呢。我們的後一念又在何方呢。這一念又一念,一幕又一幕中,我們屬於哪一幕呢,這全是念的作用。所以我們來學習《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們在經題裡面最重要的是講念佛的念。

首先剛才講的是念的狀態,是一個什麼樣子,它有什麼功能,其次,我們就要知道不但念有狀態,那麼念的容量有多大,你看剛才我們說一念天安門就出現,一念維多利亞港就出現,一念上海外灘就出現,如果依照著天台的教法來講,就是佛法裡面有一個天台宗,它裡面發揮了一個,最圓頓的《法華經》裡面,講到一個義理是什麼,就是一念三千他用十種如是,因為十法界我們都知道,就是從六凡到四聖,六凡就是六道輪迴,四聖就是羅漢,緣覺,菩薩和佛,整個在佛門裡面叫十法界。

當然有時候我們聽了,對於佛法艱澀的語言比較古文化的表達,有時候覺得會離自己很遠,其實它很簡單,所謂的法界就是我們現在一個世界,境界,就是現在宇宙萬法的呈現。就是這樣子的。那麼他認為,每一個眾生隨著他的時空坐標不同,相互之間有的能感詔,有的互相不能感知,但是在這個維數不同,異度空間中,一共存了十個層次不同,最高到佛,最低到無間地獄的法界就是世界。這每一個世界裡邊,立足於自己的本位世界,比如說我們是人的法界,那麼我們上面有天人,再上面有羅漢法界,辟支佛法界,菩薩法界和佛法界,下面有阿修羅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從上到下立足於人的本位,還有另外的九法界,那麼每一個法界裡面居住本界,都有另外的九法界,十法界裡面各具十法界,就叫做百界,百界裡面要講到十如是就更加的艱澀,可能我們聽一下未必能夠理解,十如是就是說,如是是什麼意思,就是本來是這樣子,他講到如是什麼,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就是一切物體的本質,它的相狀,它的功用,它體現出來的狀態,然後它的前因後果。

然後之間的意外穿插,說一切這樣的就是我們說白了,就是整個世界的呈現,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十方三世,他方國土,全部就在我們現前,大家記住現前我們能思考,這一念中就可以具足了,這就叫一念三千,百界千如,成三種國土,這就不細講,大家了解一下,它大概表達的就是這現前一念中就具足了,所有整個宇宙萬法都在這一念中包裹。這就是念的容量。

大家要知道,念的容量如此大,所以我們才常講到什麼,十世古今,不離當下一念,那麼我們就要考慮,既然念的容量如此之大,上面的二十八重天,下面的三惡道,東方的琉璃世界,包括西方極樂世界,全部就在我現前一念的念心中具足,我們雖然現在在娑婆國土,可是極樂世界也是我本有的念,正如念心中所具足的,這樣的話,以我本心具的心,念我本心具的佛,怎麼會有我本心具的佛,不來接我本心具的具足念佛心的我呢。這就是對於淨土教理怎麼來領悟這個念,大家要好好悟一下念。這是念的容量。我們首先講一個念的狀態,再講一個念的容量。

那麼第三個我們還要掌握一下念的走向是怎麼樣的,什麼叫做念的走向。這個念,我們剛才講到他是每天起心動念的,那麼這個起心動念,他要看你往哪裡走,怎麼來掌控它,比如說我們前因後果,前生後世的輪迴,到底我們去哪一道就是由念來掌握的,就這一念,我們佛門裡面常有一句話,叫做「欲知前因,當觀現境」。就是你現在的遭遇。

「欲知後果,當看現心」你現在的念頭。所以在這個淨土中的祖師裡面,就開示到說,無念心體,就是沒有念,不生不滅的念的境界,只有佛才能證得,九界以還,就是說從菩薩以還,全部要起心動念,只不過有的猛烈,有的輕微,有的已經非常趨於平靜了,但凡所起一念,必定要落在這十法界之中,剛才講的從佛到地獄這十法界,十個世界之中,那麼如果你要掌控自己,到底將來你的生命呈現在哪個法界,那就要考察你現在的念它是什麼走向。祖師們是這樣開示的,他是說,六凡四聖,如果你不念出世間就念世間,不念人天就念三塗,不念三塗,三塗裡面你不念畜生、地獄、一定會念餓鬼,就看你念哪裡,所以說我們就要了察,我們每天所起的念了。

祖師開示是這樣講的,他說,如果我們每日起的念,跟平等大慈大悲的六字洪名,就是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相應,那麼將來我們所生就在佛的法界。再其次,如果我們與大慈大悲心,跟菩薩修的六度萬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相應,那麼我們將來所生的就在菩薩法界,做菩薩。如果我們能以無我心,因為二乘是修無我的,十二因緣,辟支佛修的十二因緣,說與無我心能夠跟這個十二因緣,逆觀十二因緣相應,從無明緣行,這是佛學上一些專業的術語,就是一個人輪迴過程中十二個階段,你順著它就是輪迴。逆觀它就是解脫。說你與無我心跟十二因緣相應,那麼你將來就在辟支佛法界。如果你與無我心跟四諦法門相應,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這是阿羅漢修的法門,那麼你將來就在什麼,就在羅漢法界。這是四聖。那麼再往下就到了六凡了,如果你與十善業相應,修十善業修得特別好,那麼你將來在哪裡,就在天法界。如果你以持守心,與五戒相應,殺、盜、淫、妄、酒,這是保人身的戒條,那麼你能跟這相應,將來就在哪裡,就在人法界。如果你還能持戒,也能修佈施,福報比較大,可是你的攀比嗔恨心特別大,那麼你將來就在阿修羅法界。你的念頭所使。看這就是四聖,三凡了,天、人、阿修羅,再往下就是三惡道,假如果你每天的念跟十惡業修的比較不能說猛烈,就是說反正半推半就,也不是很願意,但是也這麼做了,那麼將來你就在什麼,就在畜生法界。

如果你跟十惡業的程度處於中等水平,也不急也不緩,那麼將來你在什麼,就在餓鬼法界。人的生命轉化過程,如果你的心跟十惡業最惡的十惡業產生的共鳴,而且修惡法的時候非常投入,特別的忘情,很猛烈,那麼將來保準你就不必問人,命終的時候暢通無阻直入無間地獄。所以我們修行者,就是每天反觀所起之念,你的念與哪一道相應的多,與哪一道相應的猛,將來你的安身立命之處,就不要問人。就自己知道,在十法界裡邊隨意跨越取捨,就取決於你的念。這就是我們說的你念的走向。大家要知道,每天念往哪裡走。

再一個,我們要看一下雖然念的走向,這是以常態我們這輩子的生命過程盡形壽而言的,還有一個,大家知道還可以進行念的緊急處理,這就是淨土法門的殊勝了,我們在講《念佛圓通章》的念,在生命輪迴跨越的時候,和生命前生後世的呈現一種,它是起主導作用的,那麼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念的緊急處理呢,就是我們生命這輩子將要終結,下輩子馬上要開始,中間的這個階段臨命終時,為什麼在講的淨土根本經裡講到,特別是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講到下品下生中的時候,臨終的時候有善知識開示,以大的慚愧心發起猛烈心。

念十念佛,念念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都能夠往生的,這就屬於念的緊急處理。為什麼呢,大家要知道,我們生命在轉化的過程中,人在臨命中的時候是這樣一種狀態。要麼是心力,心力是變化多端,重處偏墮,就是看你這塊心往哪裡想,自己控制說想到哪兒,最後臨命終的時候壓在哪一念上,就隨著哪一念就走了。到輪迴或者是乃至你解脫也好,十法界去尋找你的安身立命之處。再一個就是業力,這個心力是心緒多端是重處偏墮的,那麼業力是怎麼樣的情形,如人負債力強者先牽,等於說你一輩子造的什麼業多,就誰對你,就跟欠債了一樣,你欠了一塊,兩塊,十塊,好像欠了好多,它起不了作用,如果你欠了一個人十萬一百萬,那他到這些人面前他最有發言權,就牽著你跟我走,到哪裡到哪裡,由著他,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業力,力強者先牽。

所以大家要知道,人在臨命終的時候,就跟一個亂世一樣,亂世就跟游泳比賽大家都在嘩嘩的游著,看誰的力量大牽引著你,到哪一道得冠軍,那就到哪一道受生,或者地獄餓鬼畜生,或者人天阿修羅界,或者往出世間的四聖法界,就看你造的是世間業,還是出世間業,是染污業還是清淨業都包括在其中。那麼這個時候正好趁此之際,我們就想說這個人在生命轉化的時候,心緒這麼亂,業力這麼多,這會他是沒有辦法作主的,如果你奮起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升起真信切願,直衝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馬上咵的一下子,改變到原來的業力行跡軌道,直接什麼,超凡入聖,這就是念的緊急處理。還是在念上。

你看,都是講到我們生命跨越中,這就是念。如果你能夠真正地,把剛才念的狀態也罷,走向也罷,容量也罷,緊急處理等等這個道理,大家確確實實能搞明白的話,那麼沒有人不會不念佛,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著重給大家講到念佛,為什麼要念佛,就是我們要知道念的原理,一切人的身心世界全體都是由念來主導的,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本質,生命的真相。

大家自己現在就反觀,哪一念我們能起心離不開動念,這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以說一切的法門是為了明心念,一切的行是為了淨心念,那麼明心之念不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我們要講的《圓通章》裡面講到的。淨心法門也不如念佛。你一念相應一念就是佛。念念相應念念就是佛,都是南無阿彌陀佛,一個妄想就擦不住,就等於說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一句佛號就具足了,明心和淨心的兩門功德,所以祖師們常說,世人但念阿彌陀,便是無上深妙禪,但念阿彌陀就是一個大修行人,《彌陀經》裡邊執持名號,《無量壽經》裡邊說,你好好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念佛。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什麼叫做圓通,圓通它是一種解脫境界,圓就是圓融,通就是通達,為什麼我們看到廟裡面,有好多時候供觀音菩薩的道場裡邊,所有的正殿都叫做圓通寶殿呢。觀音菩薩的寶殿,有時候觀音菩薩又叫圓通大士,這就是以她修行的德能,來給她立的稱謂、名號,圓就是圓滿究竟,沒有缺口了,通就是通達無礙,沒有障礙,為什麼我們現在學佛,大家都知道學佛就是學圓通,修行就是修圓通,我們將來證果就是證圓通。但是我們現在作為凡夫,我們既不圓又不通,有缺有漏,為什麼所障呢,你看,觀音菩薩在陳述她的圓通法門,就講到說,她從聲音下手,最後從能聞的聞性和所聞的聲音,都全部打成一片,擰作一團,進入不分別境界的時候,六根就互用了,這個圓通另外一層意思,比如說六根菩薩,可以六根互用,到了六根清靜為任運不染六塵的時候,六根就可以互用。

這時候他眼睛就可以聽聲音,不是說只有耳朵才能聽聲音,一根就具足了其他五根的功能,打通了。圓融無礙,就叫圓通。這是一種證的聖人境界。那麼大勢至菩薩,為什麼這裡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他就是以念佛修行而得的這個圓通境界。所以我們要知道,歷史上比如上個世紀,圓通的無礙,這種無染,這種解脫的這種感覺,禪定境界像上個世紀有名的太虛法師,他那會在修禪的時候也是前半夜看經書,後半夜打坐,結果他當時在普陀山的普濟寺,旁邊現在叫錫麟禪院,在那個地方閉關,那麼看完經書以後他就入定了,入定了以後,感覺到剛剛晚上定了,半矇半醒一下,突然間早上了,普濟寺鐘聲敲響了,由於這個鐘聲一敲響以後,馬上他就入了一種悟境,當時形容一切如凌空影像,融為一體,不知道自己是世界,還是世界是自己,完全就是整個萬事萬物就融為一體,無礙,這就是悟境。

我們常說的圓通。虛雲老和尚當時,在高旻寺禪堂坐禪的時候,有一天晚上打坐眼睛一睜,就把禪堂給吞沒了,證到清靜心的時候,看到禪堂外邊有一個人隔壁去那兒廁所裡小便,他當時還以為說自己看錯了,怎麼禪堂都沒有障礙了,外邊離著老遠的人在廁所裡小便,第二天跑去問問那個人是那會在小便,他才知道是出境界,打通了,我們常說的圓通。那麼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通,就是由於我們有煩惱障,我們所知障,這在佛法專業上其實就是我們的煩惱。妄想,無明集聚起來,我們對於一切物質的佔有欲,對一切人事的支配,對一切境界,好的想得到,不好的想遠離,所有的這些分別慾望,這就是我們障礙,佛門裡邊叫做見思煩惱,叫做塵沙惑,叫做無明惑等等這些就是我們的障礙,最主要的從人的表現來講,三毒煩惱無時無刻不充斥著我們的視野,歸根結底,就是妄想多,我們通不了,因為現在在做夢,妄想,許多人就是一夢又一夢,每天都在做夢,不醒夢,那就通不了。夢裡邊就有愛的,作不了主,所以我們常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財就是說賺的越多越嫌少,色就是說我們現在看一下這個社會,有時候我們這種外在的環境。一切的世間好像都在勸修貪色法門。有時候我們也為了飽口福,勤造殺業,你看欲得富貴,很可能就要與盜相伴了。舉世也找不到「誠信」兩個字。整個現在人的心的道德,整個外在的環境,都好像成一個毀五戒失人身的道場。所以我們生活一切皆是障礙。生活中處處都是給我們設障,當然我們就通不了了。沒有平等心,這所以說圓通就是圓融無礙的體現,首先它能夠在十法界大做示現佛事,像觀音菩薩一樣普門示現,再一個能將六根門頭的功能互用打通,這就叫做圓通。

大勢至菩薩就是由於念佛的功夫,而得到這個圓通的境界,這麼一個小小的篇章,就叫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當然這一講,我們主要的內容就是大家要把念的內涵要想想清楚,這不但對於修淨土法門而言,整個佛法都是為了這個來作註解的。好,那麼我們第一講就到這裡,把這個前提,大家來聞法的前提的一些心態,應當具備的一些素質先做了一個交待。然後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經題給我們做了一個通貫,下一講我們正式邁入正文。

(二)

 各位同學,各位道友,現在是我們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第二講,在上一講給大家講了一下經題,也就是「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這十個字。今天我們就要正式邁入經文了。請大家首先來看第一段,說「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坐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們來看這句話,為什麼大勢至菩薩叫法王子呢,在佛法裡面我們常把佛陀叫做法王,無上法王,叫妙湛總持不動尊,那麼在世間,我們也知道說世間的皇帝叫做人王,在比如說上面的四天王天,他叫天王。

所以說這個法王,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叫做王,王就是什麼呢,自在的意思,就是想怎樣怎樣,隨心所欲,完全佔據主動權,那麼於法自在是佛陀,就稱之為法王,於人自在,那自然就稱之為人王。首先明瞭了法王以後,我們要知道法王子,就是說已經非常圓滿,領悟法王之法的太子一樣了,紹隆佛種,住持佛法,在傳承佛種中以法為家,這樣的一種以度生為事業的大菩薩,就叫做法王子。大家看釋迦牟尼佛的法王子是誰呢,就是文殊菩薩,那麼只有法王子才能夠荷擔如來的家業,化度一切有情,稱佛本願,暢懷本懷,這就如同我們說世間的兒子,可以繼承父親的事業家產一樣的,是這樣的一種關係,所以菩薩是繼承法王佛位的人,這就稱之為大勢至法王子。

由於修證的不同,在佛門裡面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稱謂。比如說「子」,所有的眾生都稱之為佛的兒子,他的慈悲來關愛一切眾生,那麼對於菩薩來講,我們就說是佛的親子,因為他已經跟佛的法相應的最高了,那麼二乘,就是羅漢或者辟支佛就是佛的庶子,就是次一第,不是最貼近的,那麼凡夫,我們一般稱之為佛的養子,當然這是一個比喻,就是在法相應度上而言的,而大勢至菩薩已經證到佛的法王子位了,是這麼一個意思。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什麼叫做同倫呢,就是我們常說的善友,我們世間不是講同學同事,在佛門裡面就講同修同門,這就是同倫就是說他的同行善知識,我們在佛門裡面善知識,大家都知道聞名為知,見行為識,是人益吾的菩提道業,那麼就稱之為善知識,有教授善知識,有外護善知識,這裡同倫就是同行善知識,大勢至法王子的同行善知識,那麼由於這裡說,從難行到起修匯入淨土法界,共成清淨海眾所以叫做同倫。

為什麼這裡有五十二位菩薩呢。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說,這是有五十二位清淨海眾,跟大勢至菩薩來共同參加楞嚴法會的菩薩,有這麼多數,但是這裡五十二菩薩的所指,其實是指我們通途修學法門中,五十二位菩薩的階位,這個我們稍微對佛法的修學次第,有些了解都知道,依照著自己的力量,從初發心到圓滿佛果,一共有五十二位的修學次第,一開始是通常我們說的四十一位,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那麼在十住中,又從初住,發心住上開出了十信,所以就十住、十信、十行、十迴向、十地了,在十地上面還有一個叫做等覺,再開一位叫做妙覺,這就是一共五十二位,等覺就是說已經就像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已經照到功夫甚深智慧,已經有資格做,有做佛這樣資格的一種菩薩。所以叫做等覺。那麼妙覺,就等於說再高一等,與佛無異的可以說是候補佛,像觀音菩薩、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所證的果位都屬於妙覺了。

在五十二的階次中,我們常說叫做三祇修六度,百劫種相好,就是完全憑藉自己的力量,一點一點的修,一點一點地把煩惱往下放,往乾淨斷,那麼斷完以後,自然而然一步一步所證的,無為解脫之法,最後直至成佛,大家知道,這樣的一種時間段一共有三大阿僧祇劫,我們一般都把修學裡邊,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是第一大阿僧祇劫,從登地以後就開始算一個分水嶺了,登地從初地到七地是第二大阿僧祇劫,從八地最後到佛位,這是第三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有多長,我們首先來看,一個劫有多長,我們人的壽命最大的福報的時候,有八萬四千歲,那麼隨著大家造這個惡業,福德越來越減,過一百年減一歲,減減減,直至減到十歲,到了十歲以後物極必反,大家開始慚愧,懺悔,說不應該這樣下去,修善法,又開始慢慢建立道德標準,開始修學善法,那麼福報又開始增,又增增增,過一百年增一歲,這麼一增一減,八萬四千到十,十到八萬四千,這叫一小劫,二十個小劫叫一中劫,四個中劫叫一大劫,阿僧祇劫就表示說數不清,無央數大劫,這麼長的時間,是我們常說的通途成佛之道,從初信裡邊,發心住裡面的第一個信心,一直到以信為主,到最後的迴向心,這是十信,從發心住一直到灌頂住,這是十住,從十行裡邊,從歡喜行一直到真實行,這是一步一步的十迴向,十地的往上修。

我說幾個大家就知道怎麼來了,比如說修十信心,首先你的信心是要聞到大乘法,心無疑惑,這時候是你的信行為,比如說十住裡邊,第六住,就說正心住的時候,這個時候是什麼境界呢,就是聽到別人稱讚,誹謗自己語言的時候,心定不動,正直安住了,一點不會受景響,大家想這是正心住,這還在開始邁步。這叫做八風吹不動,我們說的端坐紫金蓮,到了這地步,這才十住裡邊的第六正心住,經過十行,比如說在第十行真實行裡邊,真實行裡邊講到是什麼,這個地位的修行是什麼,常能夠修忍辱,謙卑恭敬,不害自己也不害他人,悟到身體本來是空寂的,那麼這是從無嗔行進到真實行裡邊,真實行裡邊,第一誠實語,學習三世諸佛的誠實語,言行不二,如說而行,如行而說,這叫做第十真實行,剛才講的是第九無恚行,無瞋恚的,這個忍辱修的好一直到第十真實行。

我們再來看一下第十真實行,從第一誠實語以後,學習三世諸佛的真實語,那麼言行不二了,說這個話如說能行,如行而說了,言行完全相應了,這時候才是十行的真實行,那麼乃至到登地以後,到了極喜歡地,第七地遠行地,比如說第八地,第十地裡面,第五地有一個叫難勝地,只有證到難勝地的時候,才把真俗相違之法看作真俗圓融之法,不相違而相應了,什麼意思呢,就是證到這個極難地的時候,才可以說圓融無礙,世出世間都是一樣的,到哪兒都一樣,唯心所現等等這句話才可以說了,可以說在娑婆世界,跟往生極樂世界這時候已經打通關口了,是這個地步了,大家想想,靠自己的力量有多難成就,所以我們常說,三祇修六度,百劫種相好,那麼這裡講到為什麼說,大勢至菩薩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就是代表五十二個階位,為什麼很有意思的是在圓通章裡面,大勢至菩薩是修念佛法門,往生極樂世界成就的人,那麼恰恰這裡同倫五十二菩薩,恰恰是依照著通途法門,我們說的豎出生死,這樣一種修法的五十二個階位,作為大勢至菩薩的同倫,來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呢,大家仔細悟一悟,這我以前也講過這個圓通章,有一次突然發現,恰恰這說明什麼,豎出三界之難,橫超生死之易,導歸難,迴向易了,這是第一方便,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與憑自力五十二個階位的艱深跋涉,修學天壤之別,雖然說歸元無二路,可是方便多門中有難有易差別太大了,橫超生死。

我們再來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凡是菩薩來祈問法門,一定要來稟告世尊,必然要先到佛前面去頂禮磕頭,當然這也是我們同時三業身口意,相應的一個修學法門,一般我們都講到從皈依開始,一開始就要說聽說頂禮,也常說頂禮法門,也常說頂禮法師,但是大家要知道,這個看似最入門簡單的禮節,它也確確實實是最高深的修學方法,這個禮拜有很多種,可是我們往往很多情況下,大多是在逢場作戲,或者說是一種稀裡糊塗,半推半就完成任務的一樣,敷衍了我說到頂禮,給大和尚頂禮,給法師頂禮,真正的頂禮法門,它有七種的差別,磕頭,比如說有時候我們講到傲慢禮,也叫我慢禮,看上去在那兒磕頭,其實心高舉著,沒有一點點謙卑,恭敬的心思,完全是以傲慢自居,身體在禮,心往上揚。還有一種叫做唱和禮,就是說口中是同聲唱和。

可能大家一起向上排班,至誠禮謝法師三拜,說聽完佛法以後,但是他雖然身隨著禮拜,頭也不著地,心也不觀想,或者拜佛的時候也不想佛,就這麼半推半就,剛才講到敷衍了,這叫做唱和禮,那麼這裡大勢至菩薩頂禮佛足,他屬於恭敬禮,確確實實心裡發自內心對佛陀的恭敬,那麼口稱本尊,那麼身體五體投地,這叫恭敬禮,當然還有另外的四種,比如說內觀禮,就是身體雖然禮佛,但是他心是觀自己的內心,也跟我們說的時時在用功,就跟禪宗的觀心一樣,參究一樣的,那麼再一個是平等禮,就是認為佛佛平等,禮一佛即是禮一切佛,或者觀想佛身遍虛空法界,自己的己身是遍虛空法界,每一尊佛前面都有自己在頂禮一拜,這就是佛佛平等,叫平等禮。

再有一種叫祈用禮,就是說雖然身體在禮佛,可是禮佛,他是把它作為一種剛才講到的法門,這個我們現在常說禮拜,禮拜,有時候我們念佛的行人,也一定要常禮拜,禮拜是修行的初門,為什麼你看藏地的修學行人,他一開始要磕十萬個大頭呢。這就是加行,你在修學的時候你首先自己有業障,有違緣,你要遣除,隨著禮拜這種功夫的加深,你的福德資糧也越結越厚,這個時候那麼你在修學佛法的時候,就會具足善根福德因緣,不會有大的違緣出來,資糧積累的階段,更應該多多的去禮拜,所以這裡的起用禮就是把禮佛,作為修因證果大用的一個手段,那麼當然最究竟的就是實相禮,從禮佛就可以證到實相,正在禮,突然間人我雙亡,既沒有所禮之佛,也沒有能禮之我,我佛兩亡,這叫做實相禮,大家看一個禮拜,頂禮佛足,頂禮都有這麼大的文章,所以我們確確實實要常修拜懺法門。有時候我們在禮佛的時候也可能只有數量而沒有質量。

大家要曉得,這個禮拜的時候,以前有祖師們在禮拜,拜佛拜的時候突然間開悟的,也有拜佛拜的淨土的瑞相,乃至佛身現前的,也有一生就是一部經典,你看為什麼《法華經》就是經中之冠了,之王了,那麼在天台教下,或者修學行人中,禮經的時候光禮《法華經》就是有一個修學儀軌。當時智者大師有一個拜經台,就在現在的天台山華頂,九華山也有一個拜經台,智者大師就禮拜法華,那麼有一次在讀誦的時候,他禮拜拜到突然間讀這個經的時候,他入到法華三昧中了,這都是禮拜的功德。而且我們在磕頭的時候,大家要知道,我們每個凡夫最大的煩惱執著就是有我,以我為輻射點,以我為核心輻射出去都得為我所,這是一個根本的煩惱,所以把我能放下來,恰恰就是俯首頂禮磕頭的時候,這就是折服我慢,我記得我那會去普陀山出家的時候,確實是不如法,一點都不懂得佛門儀軌,一點禮都不懂,見了我們剃度師,見到師父,那會剛剛見到出家人,旁邊的師兄介紹說這是老和尚,我還就就示意的點了一下頭,根本不懂得說趕緊要磕頭,磕下去,沒有這個福德那會,所以說禮佛確確實實。

你想在世間傳統的這種思想裡面,都說要給長輩來磕頭,來請安,倫理道德上,現在我們一個時代,已經衝垮了都忘失掉了,可是佛門的規矩還一直存在著。特別是從禮拜中來求,入門的第一步,禮拜中來求福、求慧。這個禮拜的學問很大,但是我們的質量也要到位,剛才講到不能有數量,還得有質量,我們在拜懺的時候,或者說你自己在頂禮本尊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把全身心的身口意,全部調動起來,為什麼說禮拜最容易攝心呢,最容易得三昧呢,就是你的每一頂禮心裡觀想,口裡稱念,身體禮拜,身口意三業全體步調一致,或者說往昔所造諸惡業,對於自己這種罪業的真實懺悔心,或者說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等等這些,每一次禮拜,你的本尊都必然要觀想,他就在前方此處,我的每一禮他都心知肚明,我的每一拜他都完全觀照到,這樣漸漸漸漸竭誠盡敬。

我們印祖說了竭誠自可轉凡心,這就是禮拜出來的功德,你看大勢至菩薩,已經成了法王子了,一到佛跟前,而且乞佛問法的時候還要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向佛敬白,我們要知道由上而下叫做告,你看古時候的打入皇帝頒佈聖旨的時候,他是位至人中之尊,那麼向臣民說的昭告天下,所以由上而下叫做告,由下而上叫做白,在道場裡面,往往我們常會見到說淨白大眾,等等這就是說從恭敬的來講,這裡的而白佛言也是這個意思。

而白佛言說什麼呢,我們再往下看,「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這是講到,大勢至菩薩早已破掉我執了,大家想想法王子,《金剛經》裡面形容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為什麼這裡叫說我憶往昔呢,它是隨順世間凡情而說的假名我,是這麼個意思。再一個,另外一層意思,過去因為在凡夫地的時候,大勢至菩薩也是有處處我執,那麼現在已經得到無我境地,是從我至無我修行轉化過程,而且這個轉化就得力於念佛法門。

在凡夫的時候,他就是,怎麼講,憶我、念我,在那一個起心動念的時候,沒有我的參與他就不行,所以他這裡,你看大勢至菩薩,我憶往昔,就是憶到他在凡夫位的時候,他是憶我、念我的,我憶、我念,也可以做這麼一層理解,當然這裡我們從凡夫的層面來講,講到回憶,憶想到當初,但是對於大勢至菩薩這種觀照絕不是這樣的,所有整個法界親證的是現量境界,哪一個眾生生此、死彼,前因、後果,十方三世,一切國土中的人的活動,人的情形,他都完全可以徹見。那何必還說我憶往昔呢。他過去一生又一生,一世又一世,所有的因地修行,他現在已經證到後面講的無生法忍。完全可以一念等觀。不必要憶了。所以這裡說我憶往昔,還是依照凡夫就自己而言親自看到了,只是依著凡夫這樣說,我還憶往昔,我憶曾經的時候,你看為什麼智者大師,在讀誦《法華經》的時候,讀到《藥王菩薩本事品》,突然間入到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如果從時間上來講的話,智者大師到當時佛陀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會場的話,已經有將近千年的跨越時間,他怎麼還能回到靈山法會現場呢。這就是佛法的秘密。

十世古今,不離當下一念。大勢至菩薩已經親證到十方三世,一念洞見,他跟一念一念不一樣了。過去、未來、現在當下了之,所以說他隨順在場的聽眾,稱作我憶往昔恆河沙劫。實際上只不過是大禪定中,現前觀照,有一世在,那個時間段,怎麼樣呢,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你看在這麼多的時間前,有一尊佛出世,我們為什麼說一尊佛出世,就是又示現了,佛另外一個名字就叫如來,如來是什麼意思,就是後佛如先佛一樣再來,乘真如不變這個之理,一次又一次的示現八相成道,來成正覺就叫如來。所以這裡講到說,有佛出世就是有如來又來了,乘願再來了,叫做什麼呢,名無量光,還是阿彌陀佛名字的內涵是什麼,無量光、無量壽。所以,這裡的無量光佛,其實也就是後來的無量壽佛,阿彌陀佛,一開始阿彌陀佛學習念佛法門求生淨土,阿彌陀佛成佛十劫,他還作為他的輔佐菩薩。

就開始合稱為西方三聖,前因後果,不會混亂的,所以說這裡講到的說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在《法華經》裡面也講到,阿彌陀佛在恆河沙劫前已經就發過願,要救度法界的有緣眾生,他方國土,隨眾生機而示現八相成道,當無量佛滅度以後,又有十二名如來在一劫時間內,相繼八相成道,這麼長的時間,這十二如來在《無量壽經》裡也有提出,這裡沒有把他具體的名號提出來,我們這裡給大家讀的了知一下,在《無量壽經》裡面記載了說,「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你看最尊第一,為什麼我們平常說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或照百佛世界,或照千佛世界,」說他的光量,「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恆河沙佛剎,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靜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眾生,遇斯光者,歡喜踴躍,若在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

你看,連在三塗極苦之處,見到這光明,都能夠離苦得樂,十二如來,那麼這十二如來,都在這一節劫的時間相繼出現於世,從無量光佛到最後的超日月光佛,那麼首尾呼應,這些上述佛內在的功德立名,都是以他的功德立名。我們當然不可能一一給大家講,就是這裡挑幾個給大家講,就是說阿彌陀佛還有其他名號,他所有的名號功德分門別類的,給我們表達了阿彌陀佛的什麼功德,比如說為什麼叫做無量光佛呢,無量就是無有稱量,沒有一個局限性、沒有約束性,一旦有約束,就有不到之處,而阿彌陀佛這種光它是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所以通過它表達的內涵就是說什麼,可以分身散影,無邊無量的去接引求往生的眾生,大家想,如果說有在就有不在,他有量,到了這兒就到不了那兒,那麼遍法界這麼多求往生的行人,他能夠接的過來嗎?為什麼,就是他可以分身無量,無量光佛。

再比如說無邊光佛,只要是對治我們見解上的偏頗,我們人的本能就是常說偏見,差別心、比較心,為什麼常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都是表明人類的行為,就是喜歡比較,有好就會有壞,有強就會欺弱,有是就會有非,有男就有女,有老就有少,總是陷入這種不是這邊就是那邊的分別對待,妄想的根本煩惱,就是依此比較得失而來的,所以叫做無邊光佛。那再說無礙光佛,像阿彌陀佛有光,它有一種穿透力,這是任何障礙都不能陰擋這種光明的攝照。那麼不僅它這個有質量,這種物質不能夠障礙,就是我們凡夫眾生的無明煩惱,也不能障礙,大家想想,我們念起來南無阿彌陀佛,正當煩惱熾盛的時候,只要一念佛號提起來,馬上就能得心清涼,無礙光佛充滿在我們的身邊,我們自己看不到。

只要一個人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念出來,馬上有四十里的光明就照出來,在身上顯現,鬼道的眾生能看的見,說無礙光佛就是無礙,我們在講《圓通章》,其實就是圓通的內涵。生死無礙就能做的了主,一次又一次生死轉化之際他不會迷失掉,始終有覺照。示現無礙,就可以說去九法界內說法度化眾生,度眾生無礙就可以說正面引導他也行。反面逼迫他也行,總歸是使一切眾生開示人天涅槃正路,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這都是無礙的。怎麼都行,我們對礙,障礙的礙,你看,咒語來講,為什麼我們有時候在道家寫一幅符呢,寫一道符貼在門上,那麼這個東西人看上沒什麼感覺,可是對鬼神就有礙,鬼神看見障礙就過不去,這就是障礙,那麼阿彌陀佛就叫無礙光佛。

再比如我們講到歡喜光佛,歡喜光佛就是用於對治我們的瞋恚煩惱的,因為在人生的記憶中,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誰沒有一個冤家對頭呢。當種種違逆的人和事陰礙著我們,比如說我的,不能由著我。我的慾望不能滿足,就會不期然生嗔恨心,失去理智,造了好多惡業,又遭惡果,進入一個惡性的循環,那麼念阿彌陀佛,他的慈悲歡喜光就會遍照,就可以轉我們的嗔心為歡喜心。

大家想,比如說一個人我們正當跟他憤憤不平,要跟他一見高下,要報復的時候,突然間,如果你是一個真實的淨土行人,你想想,我們都要往生到極樂世界,還要跟他一般見識的嗎。馬上這件事就被沖淡了,不足掛齒,為什麼,因為格調高了沒有什麼大不了,有時候還覺得可笑,我都往生極樂世界,我還跟他生什麼悶氣,歡喜,我不但自己往生,我還看他可憐,我還希望把他早日度化到極樂世界,那更歡喜,成就一個凡夫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是成就一尊凡夫作佛,以這樣的心念阿彌陀佛,這就是歡喜光佛。

再比如說不斷光佛,不能一一講,時間關係,那麼不斷光佛就是對治我們懈怠,大家知道修行最怕的就是斷、停滯,為什麼佛門有戲論說學佛三天佛在心間。學佛三年佛在大殿,學佛十年佛在天邊呢。就是因為你有斷。我們常說修苦行,不是說非得把自己弄得苦淒淒的,吃多少苦,他就去是在最難的苦行就是堅持,所以有的居士,你看一開始學佛的時候,信心跟鋼條一樣,過一段時間就成了面條,最後在廟裡邊就成了油條,這就是他的真誠心斷了。我們每個人過去也曾發過,出離三界的修道之心,只因為懈怠煩惱,所以修行到現在還不得證果,而還在生死大苦惱中。

那麼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攝持我們精進不懈,他用這種光量,促使我們對淨土的信心不斷,發願往生的願力不斷,念佛不斷,執持名號,它是一個不斷的內涵。若一日乃至七日,所以以前祖師說過,說你對於淨土有什麼心得,祖師一句開示,一信永不再疑。這就是不斷,不再改悔。不斷光佛,不但不再改悔,也不被其他宗派教派,乃至修學其他法門扭轉見地,學修佛就要一門深入,就咬定了,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如果被轉了這就是斷了,不斷這是非常的功德大了,為什麼我們說打佛七,為什麼說打禪七,就是在這相續的一段時間內始終不斷,密集型的修學就可以剋期取證,這是不斷光佛。

再比如說無稱光佛,沒有用語言文字表達,淨土法門,因為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阿彌陀佛,接引行人往生,那麼凡夫可以帶業到極樂世界,見佛聞法,蓮花化生,裡邊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水鳥樹林都能夠講法。這一切的功德沒辦法用語言描述圓滿。不可說,所以這叫無稱光佛。種種的極樂世界的殊勝情形,我們常說只能與此方比擬,不可此方親見,總歸這樣的光功德最後稍作了一下,最後佛名超日月光,我們這個世界都是日月星三光為照明的。

那麼這些日月星只能讓我們照明,不能讓我們悟到自己的心性光明,它是業力召感的有障礙,過不來,但是阿彌陀佛能念我們眾生身心柔軟,催發眾生善根顯發,斷無明煩惱,所以叫超日月光佛。這是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大家都知道這十二尊如來,相繼的在一劫的時間內八相成道了,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剛才大概把十二如來的名號功德,給大家做一個貫通,不能一一再講了,我們就明瞭一下佛的名號功德。

再來看,「彼佛教我,念佛三昧」。你看,大勢至法王子就是在超日月光佛那學習的念佛法門,念佛三昧,那麼念佛,我們眾所周知,在華嚴宗的祖師裡面列了,把它念佛列為四種念佛方法,比如說有一種,我們常說到實相念佛,這是一種最究竟,最高層次的就是念自性天真佛,念這個實相,如果說從嚴格地講來,實相念佛還不算作淨土法門的修法,而是禪宗下參禪,問父母親未生的本來面目,念佛的是誰,他是這麼一種手段,那麼真正到淨土裡面的念佛,要麼是觀想念佛,用自己的心觀想,想比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觀想西方三聖,觀想阿彌陀佛,老是用信念觀想。

這是叫觀想念佛。還有一種觀像念佛,有的時候心比較散亂,或者覺得有一尊阿彌陀佛,哪一尊佛像特別相映的時候,他就把它供起來,這樣可以盤腿坐在對面,就觀著佛來念,這樣心容易收攝,不容易打妄想,這叫觀像念佛,注目觀瞻,那麼我們這裡大勢至菩薩,所示的念佛方法是叫什麼,叫持名念佛。一心稱念。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通過持名念佛來契入到三昧之中,什麼叫三昧呢,三昧就是禪定,叫做正定,我們說正確的狀態。本來的狀態。是我們心性本來一個不生不滅,如如不動的狀態。正受就是正確的感受,一切都是萬法,都是緣起性空,空有相融,這種不二法門,一真法界。入到這種裡邊就叫三摩地。所謂三昧又叫三摩地。

念佛法門,諸位要曉得,它是三昧之王,我們知道一般的三昧,我們也有比如說修哪個法門,讀經也罷,受持哪個咒也罷,都能得到三昧,但是一般的三昧他有這樣一個作用,就是有的能夠斷除貪,但是它斷不了嗔,有的只能夠斷除嗔,但是它治不了欲,淫慾,只有念佛法門,它不但能夠對治貪瞋癡、淫慾、睡眠,一切這些煩惱都可以念佛法門搞定,所以念佛法門可以說是三昧之王,真正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到一定境界的時候,就可以得一心不亂,再隨著更加的加工用行,就可以證念佛三昧,證到念佛三昧以後,破煩惱、證空性、發智慧、得神通、出辯才,那都是附帶的產品,念佛三昧。

你看在上個世紀,我們蓮宗的十三祖印光法師,有一次在他冬天打七的時候就說,去年開始,臘月就開始,我妄想著,說妄起證念佛三昧,就自謙說我想證念佛三昧,後來誰知念佛宿業跟三昧,同一不生不滅,他是這麼表達,最後還很有意思說,佛光普照法界,誰能與我分憂爾,其實就是老人家親證念佛三昧了,一般人看來說誰能與我分憂,就是他還沒得到三昧,宿業還沒有懺完,這就是念佛三昧的功德。這裡大勢至菩薩說到,超日月光,教他怎麼念佛呢。怎麼入的念佛三昧,是他的親教師,這是這一段經文。那麼再往下一段經文。就要開始講到念佛三昧的基本原理了,到底我們講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怎麼念呢。下面這段經文都有很好的交待,特別是打的比喻非常的親切,那時間關係,我們到下一節的時候再與大家一起來分享。

(三)

各位同修,各位道友,阿彌陀佛,那麼接著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第三講,在佛法裡面一般有這樣講法的範式,從因明的角度來講叫做宗因喻,什麼叫宗,宗旨的宗,先跟你講一個道理,那麼如果上根的人能夠聽到道理,就馬上知道了,那麼如果聽不明白的話,進而言之就要講原由,給你講然,所以然,都跟你講,你就明白,如果還不能明白,這個時候會給你打一個比喻,也就是譬喻,這就是所謂的宗因喻,那麼這裡開始,下面經文就是打了一個比喻,作為念佛法門修行上面,我們必備的一種心理定式,我們來看經文,「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來看這句話,這裡開始打了這個比方,就是眾生世界的情景是如此,我們常說,關係這樣,所以這裡就是以情致情,就是以人之常情來作喻,來表這個念佛之心力,首先,這裡你看比如這裡世界兩個人,憶就是用念來念,一個人專心致志的想著另外一個人,一專為憶,而他想念這個人卻把他給忘了,這樣子的話,這兩個人,你看若逢不逢,或見非見,我們一方面理解說,一個人是有逢有見,因為佛憫念眾生,另外一個人是不逢不見,因為眾生忘了念佛,也可以理解成佛念眾生,眾生不念佛,所以說雖逢而不逢,雖見而不見,是這個樣子的。

那麼這裡比喻就是說佛心與眾生心,大家知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心,所以佛心是念念充滿於法界的,他對於眾生這種無條件,全方位,開敞式的念是始終都在的,但是眾生沒有一點向佛,只向紅塵中念,我們念他是容量如此巨大,可是在凡夫來講,他念了紅塵就不念佛,為什麼我們常說人情濃了道情就淡了,道情濃了人情就淡了,就看你念用在哪裡,所以這就等於說50%等於0,說俗了就跟談戀愛一樣的,你一個人念就不會有感應,談戀愛也得有兩個人有感應,兩情相悅,這念佛也是如此,不過這裡念的是道情,得有求往生心,在中國的佛門上,有一個著名的公案叫做豐幹饒舌,豐幹當時是唐朝的一個和尚,大家都知道騎個老虎很有名,那麼當時有一個候補官他是候補的,就是本來在窮困潦倒的時候,奉命去台州赴任,就是現在浙江的台州縣,天台山就在那個地方,那麼當時患了一種劇烈的頭痛,命就在呼吸之間了,已經沒辦法,前途都要,再不能繼續下去,毀滅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跟佛法有因緣,有幸得到豐幹大師的治理就給他治癒了,在這種情況下,他感恩下就問說,說台州府還有高僧,有沒有什麼人了,還有什麼高僧,結果豐幹和尚就告訴他說,台州天台山國清寺有兩個,寒山、拾得是文殊和普賢的化身,那麼去了,這個官去了國清寺以後就去參禮兩個僧人,到了客堂,就是廟裡面的接待場所,去問知客師父,負責接待的人,說這廟裡面有沒有叫寒山和拾得兩個和尚,結果知客就說,你怎麼問他們倆呢,你好歹也算我們這麼一個官,他們倆是瘋子,你問他幹嗎呢。

說不可以,不可以,怎麼能說成是瘋子,我一定要禮拜他,那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時候那我給你叫來就行了,何必親自去呢,說不行,一定要親自去,沒辦法,去了大寮,其實就在那兒燒火做飯,那兩個人,去了頂禮,寒山、拾得,二人轉回頭一笑就奔向寒岩了,那麼這個候補官一直追到寒岩,寒山、拾得回過頭來說了一句話,說什麼呢,說豐幹饒舌,就是豐幹和尚太多嘴了,因為聖人一旦被發現住在世間,他馬上就要捨報,哪怕從頭再來換一件衣服,所以當下就被捨報了,失漏了佛的秘因了,在這種情況下,還多了一句話說什麼,彌陀不侍,禮我何為,說阿彌陀佛你都不去侍奉,你禮我們倆來幹嗎。轉身就入到岩石裡邊。岩就自動合上,再也沒有見。

這就是典型的雖逢不逢,若見不見,為什麼呢,原來他問的這個和尚就是,豐幹和尚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你看還向他去問這邊有沒有高僧,當面錯過,這就叫或逢不逢,若見非見,所以你看,同在當時的浙江奉化的布袋大肚子和尚,也是走的時候,彌勒真彌勒,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認不出來,當面錯過了,那我們想想,其實遍法界三界到處都是菩薩,我們常說乘願再來,常說倒駕慈航,常說廣度眾生,那他不來這苦海度,那到哪兒去度,許多都是我們當面錯過了,認不出來,為什麼,心沒有在道上,沒有菩薩心,我們去朝山,五台山,文殊菩薩一萬眷屬常住五台,去普陀山,觀音菩薩的應化道場,能沒有他的眷屬嗎。

地藏經裡面說,每一身化百千萬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都到哪兒去了,認不出來,這就叫做若見非見。那麼這樣的話,就會說明我們跟佛的心,我們是不隔而隔的,而佛心跟我們的心是隔而不隔的,對接不上,感應不到,那就沒辦法,所以這裡講到的說,這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這個狀態其實就是說到說,只有兩不相隔才能從生至生,同於形影,為什麼呢,就是說這裡也講到,我們常說的阿彌陀佛的法門有他力,但是也要靠自力,我們全部靠佛力,或者全部靠自力都是不容易成功的,現在只有說兩個互念,那麼才能夠必然生效,兩個人互憶,憶念甚深,那麼二人從今生到來生都不會分離,如同影與隨行一樣的,是這一層意思,另外,二人互憶也表達說必須什麼,不是泛泛的淺念,而要甚深的憶念,再一個,光靠佛力,自己不修也是不行的。是這樣一種法義上的表達。

所以在當時的印度時代,佛在王舍城的時候,講經二十多年在王舍城,可是大家知道王舍城裡面有九億人,九億人裡邊有三億人見佛聞佛,還有三億人知道有佛,但是沒有機會見佛聞法,還有三億人不見不聞,不知道有佛,不見。特別是有一個城東老母,佛有一句話度化她,她不信佛,不願意見到佛,佛就用神力,她看見佛她就躲,從東邊來他朝著西邊,佛用神力從四面全部朝她走過來,她索性把眼睛擋起來,所以可見是佛光遍在,眾生有盲,那麼兩個人互憶。這就等於說溝通呼應一樣,如磁鐵吸針一樣,不但此生能見佛,乃至他生盡未來際亦常見佛,為什麼,就跟形體與影子一樣,聲音跟迴響一樣,明鏡跟光明一樣,它不相捨離,相互熏習的。趨近於佛的身口意,所以說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再往下看,「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無」。你看,又一個比喻,那麼這個比喻,比前一個比喻更加的親切了,前面一種好比我們說的,用這種友情來做比喻,這裡用親情,並且是親情中世間情見裡面。最為濃的就是母愛,它對於說把佛比作母親對於兒子,這種無私無求奉獻,這種情見是跟佛是最相似的,所以佛更加的,可以說無緣同體的大慈大愛,那麼這裡雖然十方如來,是廣義上的講說,為什麼說十方如來憫念眾生呢,其實狹義上而言就是阿彌陀佛,剛剛講到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含藏法界一切如來之身,所以見阿彌陀佛就等於見到十方如來,生極樂淨土就等於生一切淨土,那麼阿彌陀佛憐眾生就像兒子一樣,我們經文裡邊常講到佛視眾生,一切眾生都如同獨子一樣,為什麼在《法華經》裡面講到,大富長者窮子喻,《火宅喻》裡邊也講到,佛陀就好比大富長者,受苦的眾生就等於火宅中他的兒子一樣,所以「三車虛設憐諸子,火宅同離赴樂邦。」

但是他的子女就是兒子去埋頭造業,不肯回頭,西方三聖始終在那兒,可是子若逃逝,佛念也沒有用,逆子你聽不到聲上,那你不信不念就如同一個絕緣體,他不能感應,所以說如子憶母,如母憶子,歷生不相違,你看我們學佛,就是要,從逆子變為憶母之子,不能夠再去逃逝了,所以要子若憶母如母憶時,要迴心,要轉意,從我們學佛上道,聽經聞法,生起善根,皈依開始,南無、禮敬、拜懺、供養、讚歎、讀誦,哪一個不是憶佛念佛法門,憶佛念佛才能成佛,這樣母子天性相觀就不違遠了。

所以說這裡用母子喻來比喻說不相違遠,母子為什麼呢,天性相觀,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個叫曾子的,他是天性就特別志孝,非常孝順,他養育他的眼睛看不見的母親,每天上山去砍柴,那麼有一天他上山砍柴去了的時候,家裡突然來了客人,老媽媽眼睛瞎的也沒有辦法,乾著急,這個時候就希望兒子快點回來,怎麼辦,沒有手機那會,只好著急了用牙齒咬自己的中指,她自己一咬一痛,山上的曾子就感覺到心口痛,馬上就知道母親有事,就把柴給趁早回家來了,這就是母子相憶不相違遠,是這麼第二個比喻。

我們再來看,「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大家來看,情有喻,母子喻,開發了我們的心態和情懷,那麼你看若眾生心,馬上佛講法非常有智慧,趁熱打鐵,若眾生心憶佛念佛,就是讓每個人念佛不斷,馬上正在念,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就以念佛心就可以見,在現前見,在當來見,可是你必須這個心始終在這個佛法中來念,都攝六根,後面講到的,念是什麼意思,你看念是「今」下來一個「心」,今心就是念念不斷,現在就立刻馬上憶念佛寶,佛陀,今現,現在馬上就要用這個心憶念起來,那麼現前當然就必定見佛。

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這個心是亂的,是濁的,那麼一句平等無盡的功德名號,只要開始在我凡夫念的功能中進行著,那因果必然現前當然就會有果,什麼果,見佛之果,見佛就有成佛之果,成佛就是度眾生,度眾生就是成佛,那麼一起成,一起見,一起度,總歸是三世同時,即見,即成,即度,念念相應,這不是就是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所以我們常要念佛,修行,特別是念阿彌陀佛,我們要當作心頭一個甚深常在的秘密,往生極樂世界,說實在的,算命的風水八字都看不出來,那麼依照世間法來講,念一聲佛就離佛不遠一聲,起聲佛念,起一念佛念,就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之因。

所以特別是這裡講到的淨土法門,有一個千古奇冤,就是我們都把往生當作要死了,馬上要死了才往生,或者老人病人消極了文盲臨終的時候,趕緊要助念,這就是淨土法門所有的表達了,殊不知這裡講到的現前,那你現前念的工夫,甚至活著就可以見,現前定中就可以見,三昧中就可以見,念茲在茲,這個佛念跟佛也是同於形影的,有我們能念的心,用佛果地上這種覺,相互融合,那麼念念不斷,這不就是佛嗎,以佛的覺為自己的心。那麼這樣的話就可說去佛不遠,就是離佛越來越近了。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最重要的一句話,這裡特別說到方便,大家知道我們一切的法門,都是要見方便的,比如說慈悲觀對治你的嗔恨心,數息觀對治你的散亂心,這叫借這個方法來作為方便,來達到我修行的功用,和所到的目標境界。那麼像天台宗也有三止三觀,有次第,有次第就有方便,但是憶佛念佛不是借這個方便,這個佛號就是一真法界,通身念起來的,就是我們常說的萬法皆空,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相的自然狀態,不是講方便,一句佛號就是念起來的,就沒有能念的我和所念的佛了,不用方便,當下就是真實人,這就是不假方便,我們老是在,比如說念佛的時候,投身紮進去念的忘我,這個時候就是好境界,一念相應,念念相應,就是不假方便,就是一真法界,就是不二法門的境界,現前就在咫尺了,但是我們凡夫人從中出來的時候,回過頭來的時候再看的話,又覺得說好像說凡夫心,在針對剛才我念的時候,我剛才有沒有煩惱,中間走什麼過程,或者一會出來一會進去,那這個時候我們就有了什麼,有了進出了,只要你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咬定,那麼當下就是心開之狀態,心開了,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什麼叫做心開,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心就開了,所以我們現在最主要的任務,立足於凡夫就是要念,念南無阿彌陀佛,以真信切願來念,執持是什麼,咬著不放,我們平常心一散,一亂,一懈怠,一掉舉,那就是放開了,不在那個道上,不在那個佛號上,所以說這樣的一種方便,稱之為不假方便之方便,所有的一切法門都是方便,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可是一句佛號是不容分說的,你信就信,你念就念,你退一步不念不信,退一步求實的時候,那就退到方便了,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因為這一句佛號它是總持法門,我們常說進極樂世界就是法界之都,念南無阿彌陀佛是總持法門,總什麼,總一切功德,持一切妙義,具足了戒定慧三學,包括六度萬行,全部彰顯在現前一念心性,有佛號充滿的時候,那不見佛見什麼,我們一切行為,一切法門不就是為了這樣嗎。如此化凡為簡,點石成金之法。

所以古德所謂的說,「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至含元殿,無須問長安,」念佛念起來,所有的六度萬行,八萬四千法門都在里許,你已經到了北京,待在太和殿裡面,你還問北京在哪兒,是這樣子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有時候我們覺得一句名號還不夠,覺得對這個佛號沒有信心,有的覺得修禪定才能往生,或者業障消完了才能往生,或者我這輩子還是女身,我得轉男身的再往生,這一聽很有道理,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就是執持不下去了,就是以於名號的功德,對持名的法門沒有足夠的信心。

所以說我們在修學淨土法門的時候,大家一定要知道信願行,信願行,什麼叫做現前承擔當下受用呢,包括宗門下面的超情離見,《楞嚴經》裡面講,什麼叫超情離見,就是你在上面多說就多說了,少說又不夠,那你怎麼能跟這個真實狀態對接呢,就是唯有信仰,全盤信仰,佛說怎樣就怎樣,佛說去哪兒就去哪兒,隨順諸佛真實教誨,完全於佛知見轉為我知見,我們常說見地重要,還有比這高的見地嗎,佛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那你就不用再折騰其他的了,念佛念到水到渠成自然自得心開,一句佛號就能開佛知見,所以說,這經是佛說的經,這菩薩是修成的菩薩,那這會錯嗎,名聚萬德,以名招德,以德應名,轉他功德為自功德,這是什麼樣的話呢,所以我們說人人皆在輪迴,可以人人皆可成佛,同樣人人皆可往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這麼一條路足以了。

所以說既然能夠悟到這樣的正知正見,那這就是香,證佛知見,這個佛號就是香,我們念佛號就如同染香人一樣,不斷執持名號念,那麼就倒果成因,來熏習我們凡夫之心,以佛的果地覺果的名號,這就如同染香人一樣,雖然自己沒有香,但是在有好香,和有香的地方待得久了,那麼在這種加持中你能不染嗎。我們常說隨著好人學好人,隨著巫婆學跳神,你看大家有沒有見到,有時候如果我們說看中一個人,那麼他的語氣,他的好惡,他的思想觀點,甚至他常說的這些常用的詞,常說的話,口頭禪,都下意識被我們不經意脫口而出,這就是染,如染香人,佛就是香。

佛用五分法身香,常說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樣的香熏習我們煩惱無明的種子,那我們就會變凡心為佛心,打個比方,就跟一條蛇鑽到竹筒子裡面,它自然而然就會直了,如染香人,這個染是很重要的,我們在世間,你看一塊去分享佛法,或者有的居士同修家裡,你老說比如說初學佛吃不了素,後來慢慢沒關係,他皈依了佛門,常跟同修師兄弟們打交道多了,自然而然有一天他就不願意吃肉,這就叫如染香人,會莊嚴他的身口意,會親近他。

好,我們再往下看,這個時候大勢至菩薩,就開始直接告白他的修行方法了,你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大家先來看這句話,特別有意思,這裡才是真正的菩提心自利利他,這時候大勢至菩薩說他修因的時候,他其他本事什麼沒有,就是以念佛法門,以念佛的心念怎麼樣能證到無生法忍,大家想想,從超日月光佛的如來座下,秉受念佛法門,依教奉行執持名號建立直通車,你看,直心直口來念佛,從凡夫入到聖人境界,這裡的入無生法忍,可不是說悟入,他是證入,我們入也有悟入和證入,悟是這個道理你明白了,花就開了,可是你還沒有住到裡邊,證入是完全可以Hold住了,證入無生法忍了。

什麼叫做無生,就是不生不滅的道理,忍就是忍可,認定,安住,一般依著教法來講,我們說忍有三種,第一叫生忍,生活的生,就是說能夠忍受有情這種追罵,或者誹謗甚至動手打等等這些,他能忍的住,別人的讚歎,誹謗等等,他都不分別,不會動心了,這叫生忍,那麼法忍,就是說等於說外在的自然身心世界上,比如說一切的寒,熱,風雨,飢渴,老,病,禍害了,他能忍得信,不會受它牽連,這個時候安然不動了,這是一種甚深的功夫,大家想我們平常說身安則道隆,一生病或者說窮的吃不上飯,餓的明天都不知道在哪兒日子過的時候,那你還怎麼修行佛法,忍不住,亂掉了,那麼生忍,法忍,這都是低水平的忍,最高層次的是無生法忍,就是佛說萬法皆空,不生不滅這個道理能安住不動,這就叫無生法忍。

所以說這裡講到的說忍,我們可以認為是剛才講到認可,安住,再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就是信心,為什麼能忍得住,為什麼首肯這個境界,覺得這才是真正本來面目,這才是宇宙萬法的真實狀態,就是因為他信,信是通過什麼,他證道了才信,為什麼我們說修因證果,證到這個地方他親見了,所以他信了,入無生法忍就是也信了也證了,以信方便入的無生法忍,以念佛心信願行,所以說這種對他,對念佛法門沒有懷疑,不為其他言論所動,我們現在哪有忍的住,凡夫有忍嗎,天天說我是一個往生淨土行人,天天說往生往生,稍微聽到哪有一個養生的好處,馬上就隨著去了,就養生去了,就早忘了往生,怕死。

對於修行人,對於往生極樂的人,大家要知道死亡是一個輝煌的起點。所以說,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今於此界是哪一界,我們常說的三界內,五行中,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那麼這裡就講的是欲界,大勢至菩薩在欲界度化眾生,就我們這個世界成就的,所以你想就是在我們現在這個物慾橫流這個地界,在這個熙熙嚷嚷利來利往,在這裡你想修皆是虛忘之法,難難難啊,所以與其難,不如捨棄難取易,憑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授不取,你想一個老太太,讀到攝取不捨的時候,經文裡邊,說不懂什麼叫攝取不捨,到阿彌陀佛面前磕頭,問說能不能告訴我什麼叫做攝取不捨,晚上做了一個夢,她在前面跑,阿彌陀佛胳膊伸了無限長就抓住她,她跑到哪兒拽到哪兒,往回拽,她再跑他再拽,告訴她,這就叫做攝取不捨。就揪著你不放,你只要碰到佛菩薩,你就再沒有輪迴下墮的機會,他揪著你不放,這就叫攝取。

為什麼說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大家看,為什麼不說去淨土,是歸呢,去的話,我們一般說這個地方,有可能我沒去過我才說去的話,歸是什麼意思,是歸心似箭,這曾經是我最熟悉,本有的家鄉,所以才叫做歸。印光法師有一句話,「客路溪山任彼戀,故鄉風月有誰爭,自是不歸歸便得,」那說明我們本有的佛性裡邊,這種心性裡邊顯現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始終是我們心念的容量之中的內容,我們從娑婆到極樂只不過是回家而已,本具的,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說到這裡我們特別說一聲印光法師,奇巧的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印祖把這篇,給摻在《淨土五經》裡面去的,而他老人家自從在普陀山,南海普陀山法雨寺掩觀,開始幾篇有名的論文,《宗教不宜混濫論》、《淨土絕疑論》一搭這個法緣,一旦打開以後一發不可收拾,從始至終就是老老實實,以淨土法門來勸導一切有緣善眾,你看,印光法師,就是說大家多念阿彌陀佛,你要怎麼怎麼念阿彌陀佛,苦口婆心,他一輩子的行為恰恰就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說的,我本應念佛,經於此界攝念佛人是歸於淨土,特別是在民國年間的時候,印光法師,他往生後這件事才傳出來的。

當時在江蘇有一個楊信芳女士,這個楊信芳女士,當時在民國二十五年,他還在上海中學念書,那個時候上海有一個民國年間,最著名的法會就是息災,護國息災法會,是印光法師去主法的,那麼這個楊信芳她作為高中女生,還跟他媽媽在江蘇,晚上做了一個夢,說觀音菩薩在海上一座大蓮花上面,告訴她們,說你們怎麼不去親近大勢至菩薩呢,說大勢至菩薩現在正在上海弘法,你們不去親近,說誰是大勢至菩薩,說就是現在的印光法師,這個夢一醒以後,母女兩個人不學佛,也不知道,旁邊鄰居家太太有一個學佛的,她就問說,佛門裡邊有一尊菩薩叫大勢至嗎,說是啊,西方三聖之一,說有一名高僧叫做印光法師嗎,說有啊,說他在上海弘法嗎,說不會的,印光法師在普陀山怎麼會在上海弘法,結果當時上海不是有一個,最有名的報紙是叫《申報》還是什麼,上面就登出來,她們看見了,說當時的印光法師,正在上海主持護國息災法會,這個鄰居太太一看,說這是,這就是印光法師正在上海,母女兩個趕緊前往去馬上就皈依印光法師,把夢說了以後,印祖馬上呵斥,說不許說出去,說出去是以凡濫聖,你就非我弟子,這是到印光法師往生以後在追悼會上,母女倆才把這事說出來,才知道印光法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最後一句,「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你看,最後一句才總結陳辭,把修學淨土法門,這個最簡單明瞭,誰都能夠達到的方法,就這麼說了,很簡單,說佛你問契入圓通的方法,我其他也不知道,我不敢講,但是念佛這個我在行,怎麼樣呢,下手的時候把六根攝住,眼耳鼻舌身意,那麼最容易走的是什麼,是耳根,讓六根不去攀緣外在的紅塵六界,就不會產生六識,我們十八界,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不是凡夫的特色嗎。

所以在這個其中就把這給截斷,讓他六根不能夠對六塵產生六識,就在從中把它截斷,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反聞用念,心裡想的清清楚楚,口上念的明明白白,耳朵聽的清清晰晰,把這六根自然就轉起來,攝住了反聞反念的這個功夫,就叫淨念相繼。一個妄想都插不進來,以前祖師們,打個比方,就如同貓抓老鼠,全神貫注的盯在洞口一樣,不能夠分神的,這就叫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專心致志的,不要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唯有佛,這樣的話,入三摩地,斯為第一,什麼叫三摩地,前面講了三昧,有時又叫做等持,凡夫有人我是非高下的分別,離開這個分別就平等了,就等持,入三摩地,這也是三昧,正定,圓通的又一個異稱而已,說入三摩,就是欲證無生法忍,只有這個方法唯排名第一最為容易,下手易而成功高。

這就是我們講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家要知道,念佛,依照著大勢至菩薩的開示,確確實實要用功打成一片,一念相應,念念相應,起心動念都是佛。那麼自然而然自得心開,如果我們一起妄心,你看,我們每起一念妄念,必然是將來一世的受世之因,它是個輪迴,有牽掛的,所以就是唯有佛,唯有西方極樂世界,一信,信阿彌陀佛就在西方,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願,這個世界只有眾苦,彼佛國土,但受諸樂,行,就依著圓通章裡面這麼簡捷明快,清晰明瞭的開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只管念去,念念相續,自得心開,但凡去念,莫問前程自然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所以你看印祖說到,這是為淨土行人的最上開示,那麼就不但說圓通章為訣竅了,也是我們淨土修行人中最上根人的開示,現前見佛法門,我們一般中下根者就是沒辦法,臨終再見,你信願念佛,臨終沒問題,但是臨終往生屬於被動的,現前念,那就說明你隨意自在主動修成就了,若一日,七日一心不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大家要知道,不是說要等你死的時候現,如果你念的熟了得了三昧,活著就現,這個教理大家要來回把它盤活,這就是第一方便,無上了義,最極圓頓之念佛法門。

今天時間關係,跟大家分享這麼幾個,這麼一段小篇經文,下面因為我們要落實到行門之上,我們花一點點再跟大家講一下關於念佛有怎樣一種念佛方法,那麼首先來講,我們現代人比較忙,大家在滾滾紅塵裡面節奏行色匆匆,都不知道每天干嗎,去哪兒也不知道,反正就像一個失去了引擎的大飛機一樣,大家都往前開,什麼都是快速的,很忙的,有一個方法就是十念法,這個十念法很簡單,你比如說你在早上和晚上,朝暮的時候,首先洗涮好了以後,家裡有佛堂,我們同修就對著佛堂跪著也行,站著也行,坐著也行,沒有了就向著西方合掌,先三稱南無阿彌陀佛三稱,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南無大勢至菩薩三稱,然後念南無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似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這是讚佛偈。

讚佛偈念完了以後,就說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然後十念法是什麼呢,十口氣,一進一出為一口氣,叫做一念,這一口氣大家不要故意拉長肺活量,也不要故意憋氣,你一口氣肺活量有多大,你能念幾聲算幾聲,念一聲也算一念,相續這麼十念,這就是今天的功課,早上晚上就結束了,完了以後,再念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最好念一心皈命文,就是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這個偈子,迴向一心皈命文那就最好了,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十念法最簡單,這就是往生的正業,能夠打保票往生,但是這個法門有一個什麼特色,就是你盡形壽不能斷,天天如此,這就是當時慈雲懺主我們為朝裡邊,天天朝臣,上朝很忙碌的這些臣子們,給他們製定一個修學念佛的功課,當然我最近也有一點點,就是說感覺是什麼呢,就是平常你在閑暇的時候,你也可以用十念來念執持名號,就是你每十念作為臨終十念這樣進行觀想,馬上要往生了,很急切,這十念要奮起,提起正念來念,十念再十念,十念再十念,不斷這樣相續執持,這個功夫,就等於你臨終來攝常時,以常時積臨終的心力的功德,這個比較很受用,大家試一試,這是十念法。

最好你還有時間的話,端身正坐,再執持名號,這是念的方法,那麼再一個,就是我們打坐的時候,有的人也會有些什麼,就是上火,由於有時候,有的人他一邊念還得帶著觀想,但是有時候太高舉的時候,這個心老上向上揚,再有的人打坐不得其門的話,他打坐的時候會心火上炎,這時候有的時候身體就不調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由於觀想自己坐在一座青蓮花上,或者蓮花上蓮花開合,把心繫在下面,這樣慢慢就會好了,還有如果我們在上班途中,或者是地鐵,公交上面,那麼畢竟學佛在主流社會裡,有的人還覺得你很怪,那麼你有這個誠心念,你就用金剛念,金剛念就是嘴在動彈,可是沒有聲音,別人聽不到,自己聽自己心聲一樣的,它還是有聲音的,聽這個心聲一樣,這就叫做金剛念。再一個如果煩惱熾盛的時候,你可以頂針念,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又一句,把這個給化掉,壓下去,或者在昏沉犯睏的時候可以大聲念,出去經行念,把一身氣向上一揚,吼出來,也是全身心給念通了,像我們講梵唄的時候可以開胸髒,這是具體的一些念佛,當然關於念佛,有的人還喜歡觀字念,就是端身正坐,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一個字一個字從你眼前這樣觀過去,但是一筆都不能少,工工整整,一個一個觀過去,這樣也容易攝心。

總而言之,這是能想到這些,你怎麼念的相應怎麼來,二六時中,一天吃喝拉撒,當然廁所,不恭敬的地方不能出聲念,你想怎麼念怎麼念,怎麼相應怎麼來,沒有如法不如法,只要念起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行了,甚至我們在平常做事,或者做一些不太需要用心思的時候,你把心繫在西方,係在西方極樂世界,西方三聖依正莊嚴上面,這也是一種念。總歸我天天日日月月年年,我每天都是心趨向西方,決定這輩子要往生成就,那麼就等於說一棵大樹一天砍一斧子朝西,兩天踹一腳朝西,倒的時候自然而然怎麼樣,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到那個時候,這輩子修成就,也不枉遭遇到佛法,也慶幸修了淨土法門,確確實實六方廣長舌相,真實不虛,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的時候,我們的道業就成就了。

希望以這次來我們《華嚴講堂》我們騰訊佛學頻道,結這個殊勝的法緣,供養給此時,或者將要能夠見聞的有緣同修們,以淨土一門來跟大家結善緣,也希望能夠與一切法界的眾生,同生西方淨土中。

阿彌陀佛。

現在我們再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好,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宣化上人:六根互用念觀音

念觀世音菩薩,不但口念得清清楚楚,而心裡也記得清清...

都攝六根,下手在聽

現在修念佛法門,應當依照大勢至菩薩講的,用如子憶母...

文珠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的一章。...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往昔的因緣甚深

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那念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大安法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什麼意思

問: 《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跟大勢至菩薩學念佛

國人一般比較熟悉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以其大慈大悲...

宏海法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一講) 前言: 佛法的流傳,主要是要有人來講,有...

大安法師: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講記

前 言 諸位大德同修: 在結夏安居精進佛七期間,與大家...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

【大藏經】肇論

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大藏經】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世間有五種不易

黃龍慧南禪師說世間有五種不易。一化者不易。二施者不...

四種修道的方便門

生佛不二,平等共有者,唯此現前離念靈知耳。諸佛以隨...

人體最容易生病的器官

人體最容易生病的器官是什麼?不是心臟,也不是肝腎,...

道證法師:念佛人唯一的障礙

接著再談到助念存心的問題。我們應該要存感恩的心,就...

有位老和尚走幾步路,就把《華嚴經》念完了

度眾生一定要發四無量心,在度的同時要達到能、所雙亡...

母親的存摺讓他改過自新

不到20歲的兒子,遠在東京闖蕩,苦苦營生。幾乎每個月...

聖嚴法師《走自己的路,不必比較》

如果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和別人較量的話,會是很痛苦的...

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

空有雙照,悲智雙運成就菩提心。 前面的業果叫作有相行...

無量劫來造了那麼多罪業,為何還能往生淨土

我們是有罪,所以才來輪迴,這是事實。但是有罪,有些...

和尚也需要與時俱進嗎

為什麼和尚也需要和時代同步? 不同的人,會給佛教下...

【佛學漫畫】佛陀本生故事——捨身飼虎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

【推薦】就算貪戀一枝草,也還要再來輪迴

一、那蜈蚣呢?被你一扔,不知道有沒有摔傷啊?! 有一...

真心求淨土者,勿憂臨終之退悔也

【原文】 一人問:釋迦如來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

這種境界並非功夫,而是一種可怕的幻妄相

這個用功人啊,說起來也明白,功夫到了什麼地方了。這...

老做小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裡拜訪住持。這位年輕的住持對身旁...

無錢的為衣食忙,有錢的貪婪色慾不得出離

有種人一生在世,晝夜奔忙,癡想豐衣足食,貪圖歌台舞...

【佛教詞典】毗婆娑羅王幽死

(故事)增一阿含經八謂提婆達兜惡人便往婆羅留支(阿...

【佛教詞典】真解脫

真正的解脫,即佛的涅槃。...

【視頻】佛教是不是心靈雞湯

佛教是不是心靈雞湯

【視頻】佛七大迴向

佛七大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