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義章卷第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義章卷第七

慧遠述

染法聚諸業義有十六門(身等三業 三性業 三受報業 三界系業 三時報業 曲穢濁三業 黑白等四業 五逆業 六業 七不善律儀 八種語 九業 十不善業道 十四垢業 十六惡律儀 飲酒三十五失)。

身等三業五門分別(釋名辨性一 辨相二 開合廣略三 輕重四 上下五)

第一釋名。辨其體性。色形聚積。名之為身。起說之門。說之為口。伺緣名意。依斯起作。故名身業乃至意業。名字如是。體性云何。身業有二。一者作業。二無作業。言作業者。論釋不同。依如毘曇。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色入所攝。彼說身作。是礙性故。色聚所收。是實法色眼所行故。色入所攝。所謂高下正不正等。若依成實。三聚法中。色聚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攝。色義同前。以何義故。十二入中法入所攝。彼宗之中。實色非業。凡是業者。要是假色。相續之中。有損有益。方名為業。故成實言。餘處生時。能有損益。名之為業。相續之中。後起異前。名餘處生。大乘法中。實有作業。相續乃成。義有兩兼。不得偏取。作業如是。無作業者。依如毘曇。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攝。是礙性故。色法所收。此無作色。非眼所行。唯意識知。故法入攝。若依成實。三聚法中。是其非色非心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攝。彼宗不說有無作色。良以無作不同形礙。故名非色。不同情慮。故曰非心。為意行故。法入所攝。大乘法中。義有兩兼。是身業故。得名為色。無色心相。名非色心。身業如是。口業亦二。一者作業。二無作業。言作業者。論釋不同。依如毘曇。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聲入所攝。是礙性故。色法所收。是實法聲耳所行故。聲入所攝。彼宗不說有假名聲以為業矣。若依成實。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攝。是礙性故。色法所收。是假名聲意所行故。法入所攝。相續之中。方有損益。故名為假。無作業者。論釋亦異。依如毘曇。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攝。是色性故。色聚所收。是無作法意所行故。法入所攝。若依成實。三聚法中。非色心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攝。不同形礙。故名非色。不同情慮。故曰非心。意所行故法入所攝。大乘法中。口業之相。類身可知。意業之中。諸論不同。依如毘曇。但有作業。無無作業。故彼論言。以三種故。意無無作。言三種者。謂善惡等三性法也。色法之中。三性並故。善身口邊有惡無作。惡身口邊有善無作。心法不爾。善惡不並。善心之中。無惡無作。恶心之中。無善無作。以是義故。但有作業。然彼作業。三聚法中心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攝。是心數中思數為體。故心法收。是意所行故法入攝。若依成實。意地具有作無作業。故彼論言。無有因緣令使意地無無作業。彼說作業與毘曇同。所言異者。不說心外別有思體。故彼論言。思若非意。更復說何以為意業。意行緣中說名為思。無作業者。三聚法中非色心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攝。不同形礙。復非情慮。說非色心。意所行故法入所攝。大乘法中有作無作。其中作業。思數為體。三聚法中心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攝。無作業者。是心業故。得言是心。非心相故。得言非心。十二入中法入所攝。意業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身業之中有其三種。善惡無記。善中有二。一止二作。離身三邪是名為止。禮拜等事是名為作。惡中亦二。一止二作。要期作心不禮拜等。是名為止。作身三惡殺盜邪淫。是名為作。無記亦二。一止二作。捨無記心所起身業。是名為止。起名為作。問曰。善惡止業之中。捨彼惡作。以為善止。捨彼善作。以為惡止。無記之中。何不捨彼善惡二作以之為止。乃捨無記作起之業。以為止乎。若無記中。還捨無記所作之業以為止者。善中之止。還應止彼善中之作不捨惡作。惡亦同爾。釋言。不類善惡二門。正相違返。正相違故。有二相翻。一總二別。總而論之。以善對惡。以惡對善。別而論之。善中之止。必翻惡作。惡中之止。必翻善作。無記望彼善惡二門非正相違。非正違故。唯總相翻。無別相翻。總相翻故。無記翻彼善惡二門。不別翻故。無記之止。不翻善惡二門之作。無記之作。不翻善惡二門之止。當分之中。止作相翻。口業亦三。善惡無記。善中有二。一止二作。離口四過。是名為止。讀誦讚歎如法之音。是名為作。不善亦二。一止二作。不讀誦等。是名為止。作口四過。是名為作。無記亦二。一止二作。捨無記心所起口業。是名為止。起名為作。意業亦三。善惡無記。善有二種。一止二作。止離一切不善業思。是名為止。起善業思。是名為作。惡中亦二。一止二作。要期之心。止離善思。名之為止。起惡業思。是名為作。無記亦二。一止二作。止離威儀工巧等心。名之為止。起此名作。問曰。殺生劫盜邪淫是身作者。口教他殺。仙人忿怒殺乾陀羅一國人民。是何業乎。論釋不同。若依毘曇。是身業攝。究竟成殺。要在身故。口教殺者。所教之人要身斷命。方始成業。仙人忿怒而殺人者。近住鬼神知仙意故。害彼國人。若依成實。口教殺者。則是口業。意瞋殺者。則是意業。故彼成實三邪品雲。口亦能教。意亦能為。但身多故。名為身業。餘業道中。互造例然。邪淫一種。唯是身作。以其成業要在身故。如涅槃說。此三業中意名正業。身口二種。名為期業。期謂期會。從其業思。期會集成。在於身口。故名期業。又彼經言。意直名業。身口二業。名為業果。以從業思成身口故(此二門竟)。

次明開合廣略之義。開合不定。或總為一。通名為業。或分為二。一者作業。二無作業。此如上辨。或說為三。於中有三。一就具分別。謂身口意三種之業。二隨義分別。一者作業。所謂身口二種作業。二無作業。所謂身口無作之業。三者非作非無作業。所謂意業。三就性分別。所謂善惡無記之業。或說為四。謂黑白等四種之業。或說為五。如雜心說。身業有二。作與無作。口業亦爾。則以為四。意唯有作。通前說五。若依成實。意地亦有作無作業。若從是義。說業為六。或分為九。身口意業各有三種。善惡無記。則為九也。又如成實九業品中。更說為九。何者是乎。彼說欲界有其三種。一是作業。二無作業。三者非作非無作業。此如上辨。色界亦爾。則以為六。無色有二。一無作業。二者非作非無作業。通前為八。及無漏業。通前為九。或分十三。如毘曇說。身口有五。一者善作。二不善作。三無記作。無作有二。通前為五。無作二者。一善無作。二惡無作。無記羸劣不發無作。身業既然。口業亦爾。則以為十。意地唯有三種作業。通前十三。若依成實。意地亦有善惡無作。據斯以論。業有十五。或復說為二十三業。善業有十。謂不殺等。不善亦十。謂殺盜等。通身口意三種無記。便是二十三種業也。廣以分之。數別難窮(此三門竟)。

次辨三業輕重之義。三業之中。何者最重。於中先以身口二業。對彼意業以辨輕重。後別論之。言以身口對意辨者。意業最重。一切身口。由意成故。又惡業中邪見最重。能斷善根。作一闡提。善業之中。三乘出道最為殊勝。世間之中。非想業勝。皆是心作。故知意重。次就三業別明輕重。身中最重。出佛身血。口中最重。所謂破僧謗方等經。意中最重。所謂邪見惡業。如是善業之中。菩提之業最以為重。此三種中。身輕口中意為最重(此四門竟)。

次辨上下得報不同。如龍樹說。不善有三。謂下中上。下生餓鬼。中生畜生。上生地獄。善中亦三。謂下中上。下生修羅。中生人中。上生天生。又更分別。惡有四品。謂下中上及與上上。下生修羅。中生餓鬼。上生畜生。上上之者生地獄中。善中亦四。下者生人。中者生天。上品之者。得二乘果。上上之者。得無上果。又涅槃中善分四品。下生欝單。中生弗婆。上生瞿耶。上上之者。生閻浮提。蓋乃對道以分上下。彼欝單越。不任受道。下善生之。中上二品。生處難解。若對道法。中品之善。應生瞿耶。上生弗婆。但彼經中中上兩品。約報分耳。南閻浮提。受道中勝。上善生之。若對果報。以分四品。下生閻浮。中生弗婆。上生瞿耶。上上之者。生欝單越。三業之義。略辨如是。

三性業義三門分別(釋名辨體一 分相二 就人分別三)

第一門中釋名辨體。三性業者。所謂善惡及與無記。順名為善。違名為惡。此違與順。如下五品十善中釋。非違非順說為無記。解有兩義。一對果分別。中容之業。不能記得苦樂兩報。故名無記。二就說分別。中容之業。如來不記為善為惡。故名無記。名義如是。體性云何。善有二種。一者生得宿習今成。二者方便對緣新起。不善唯一。不分生得方便之別。何故如是。一切惡法。皆由過去久習性成。不假現在。方便修起。為是不分。無記有四。所謂報生威儀工巧及與變化。苦樂兩報。名為報生。進止往來。是其威儀。營世生務。說為工巧。十四化等。名為變化(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相別有五。一約世法以為三性。一切凡聖身口意中止作兩善。斯名為善。止作兩惡。齊名不善。報生威儀工巧變化。通名無記。二約出家道法分別。一切凡聖身口意中止作兩善。名之為善。止作兩惡。齊名不善。報生無記威儀工巧及與變化。義別有三。如律中說。順法所作。斯名為善。違法所作。通名不善。非違順者。說為無記。三對果分別。生樂名善。生苦不善。不能生者。說為無記。於此門中。凡夫學人身口意中止作兩善。名之為善。能生樂故。止作兩惡。齊名不善能生苦故。報生威儀工巧變化。說為無記。不能生故。無學聖人。一切所作。通名無記。不能記得未來果故。故地持中。羅漢所犯名為無記突吉羅罪。罪既無記。善等亦然。四對理分別。理謂空理。順理名善。違理不善。非違非順。說為無記。於此門中。凡夫所作善惡無記。悉名不善。取性心起。違空理故。三乘聖人順理之行。名之為善。三乘聖人隨事所作。說為無記。五對實分別。實謂不空如來藏性。於此實性。順名為善。違名不善。非違非順說為無記。於此門中。諸佛菩薩真證行德。名之為善。凡夫二乘一切所作。悉名不善。菩薩法中緣修無漏。亦善不善。相順名善。以性違故。說為不善。餘非情法。說為無記(此二門竟)。

次就人論。人謂凡夫聲聞緣覺菩薩及佛。凡夫二乘及與菩薩。具有三業。如來一人。大小不同。小乘法中。宣說如來有善無記無不善業。如雜心說。又如成實。佛報無記。餘德是善。大乘法中。宣說如來一向是善無惡無記。故地持雲。唯有如來。一切皆善。大智論中。亦同此說。故彼宣說十八不共一向是善。三性之業。略之云爾。

三受報業義三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就處分別三)

第一釋名。言三受者。所謂苦樂不苦不樂。逼惱名苦。適悅名樂。中容之受。捨前二種。是故名為不苦不樂。亦名捨受。所言業者。善惡等因起作三受。故名為業。問曰。善惡能生五陰。以何義故。偏雲受業不說色業想等業乎。如成實論三受品說。受是實報。故云受業。餘是名報。故闕不論。言受實者。苦樂等報。正酬過去善惡之因。故名實報。自餘色等。非是正對善惡二因。故不名實。但是相從說以為報。故曰名報。彼論復言。受是最勝。故云受業。餘者不如。所以不說。所言勝者。酬因明顯生欣生厭。其力功強。故名為勝。餘不如是。故名不如。彼論復言。受於緣中相別可得。故云受業。餘不如是。癈而不論。云何受心緣中可得。如人說言火苦火樂。如是一切。以受緣中發生差別。酬報義顯。故名受業(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問曰。何業能得苦受乃至何業能得捨受。釋言。惡業能得苦受。善業能得樂捨二受。惡業得苦。義在可知。善業之中。何者得樂。何者得捨。毘婆沙中兩師別論。一師釋雲。善有三品。謂下中上。四禪已上上妙之善。能得捨受。故彼論言。得不苦不樂。是說為上善。中下二善。皆得樂受。問曰。下地以何義故無捨受報。毘曇釋言。下地是麁。捨受是細。下地不寂。捨受寂靜。又復下地作善之時。但為受樂不為於捨。是故下地無捨受報。如此說者。三禪已還無有報心。而命終者。無報捨。故一師所立。三品善中。上下二善。能得捨受。中善得樂。如此說者。三禪已還。亦有報捨。有報捨故。三禪已還。報心之中。亦得命終。成實法中。同向後說。三品善中。上下二善。能得捨受。下者能得三禪已還捨受之報。上者能得四禪已上捨受之報。良以善法起不頓成。始微次著終則微妙離相寂靜。是故上下同得捨受。中得樂受。問曰。捨受既從善生酬遂善因應名為樂。以何義故說名為捨釋言有以。下善所得。通應名樂。以輕微故。覺心不了。故名為捨。上善所得實是勝樂。以寂靜故。捨麁覺心。故說為捨。問曰。所感上下二樂名為捨者。能感之善應名無記。釋言。不類。夫無記者。不能記得當來果報。方名無記。良以記法生果為義。但令生果。斯名為記。樂者是其覺知為義。上下二樂。覺心微少。故不名樂。說為捨矣。問曰。下善所得樂果。覺心微故便名捨者。下不善業所得微苦。覺心亦少。以何義故。不名為捨。釋言。不類。苦性麁重。違心義強。皆有覺知。故不名捨。樂性輕薄。起不違心。生覺義微故說為捨。問曰。苦樂並從業生。以何義故苦麁樂微。釋言。三界有為之法。體是無常生滅行苦。彼苦受者。用彼微細行苦為體。苦上生苦。苦增故麁。彼樂受者。亦用微細行苦為體。苦上生樂。浮薄故微。以苦麁故。輕重之苦。皆名苦受。以樂微故。麁為樂受。細為捨受(此二門竟)。

第三門中。就處論之。處謂三界五道差別。先就三界分別其相。苦受業者。依如毘曇。起在欲界。所得果報。亦在欲界。若依成實。苦受之業。起通三界。系屬欲界。欲界正起。上界寄起所得果報。起通三界。系屬欲界。欲界是其正受報處。上界是其寄受之處。問曰。上界云何起苦。釋言。上界報欲盡時生憂惱心。憂惱即是苦受攝也。故彼論言。苦樂隨身至於四禪。憂喜隨心至於有頂。憂苦並是苦受攝故。樂受業者。依如毘曇。在欲色界三禪已還。所受之報。亦在欲色三禪已還。若依成實。樂受報業。三界遍起。系屬在於三禪已還。三禪已還。是正起處。三禪已上。是寄起處。所得之報。亦通三界。系屬在於三禪已還。三禪已還。是正受處。三禪已上。是寄受處。捨受業者。起通三界。受報不定。若依成實。三界受之。問曰。捨受既通三界。何故經中。說四禪上有捨受乎。成實釋言。四禪已上。更無餘受。故偏說捨。然實捨受。非不通下。若依毘曇。唯四禪上有捨受報。下地無之。下地設有受。是方便捨。三界如是。次就五道分別其相。苦受業者。五趣通起。受報亦然。下三趣中。受總報若。人天二趣。受別報苦。樂受業者。依如毘曇。五趣遍起。所得樂果。有總有別。總報之果。唯在人天。別報樂受。唯除地獄遍餘四趣。此云何知。如雜心說。善業有四。一現報業。二生報業。三後報業。四不定報業。此四種中。地獄造三。除現報業。以地獄中無善報故。餘四趣中。具起四業。明知。餘趣通有善報。若依成實。實受之業。五趣通起。所得樂受。亦遍五道。故彼論言。善業大利。得人天報乃至涅槃。善業小利乃至三塗亦得少樂。捨受業者。依如毘曇。人天通起。報在色天。若依成實。捨受之業。五趣通起。受果亦然。三受報業。略述如是。

三界系業義五門分別(釋名一 能系二 所繫三 處分別四 治斷五)

第一釋名。三界系者。所謂欲色無色系業。欲謂欲界。染愛塵境。名之為欲。欲別上界。名為欲界。然欲界中。亦著己身。但欲五塵。下有上無。為別上界。就欲名矣。色謂色界。對下以名。應名無慾。以此界中著內色形。從其所著故名為色。色別上下稱曰色界。言無色者。謂無色界。從其所取。應名心界。以此界中絕其色報。背下彰名。故云無色。以斯別下名無色界。言系業者。釋有四義。一就業體以辨系義。有漏之業體屬三界。是故名為三界系業。二就得果以辨系義。有漏之業受報之處。定在三界。是故名為三界系業。三就業果相對辨系。於三界中。業果相縛。是故名為三界系業。故成實雲。始從地獄乃至他化。於中受報名欲界系。始從梵世至色究竟。於中受報名色界系。始從空處乃至非想。於中受報名無色系。四對惑辨系。為其當界煩惱緣縛。故名系業。問曰。業果共相縛故名為系者。以何義故不名系果。偏雲系業。釋言。就果說系亦得。今據業門故名系業。又業是本故偏說之。又問。煩惱亦能系果。以何義故不說煩惱以之為系。偏雲系業。釋言。煩惱理亦是系。今就業門故云系業。又業正種故偏說之。問曰。無記不定報業何界繫乎。成實釋言。是欲界系。所以者何。能是欲界業果報故。又問。系業系法何別。釋言。系業局在三業。不通餘法。若論系法。通業煩惱及彼相應心心法。等皆名系法。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能系。於中有四。一漏無漏相對分別。有漏是系。無漏不定。小乘法中。一向不系。大乘法中。無漏有二。一者真證。一向不系。二者緣照。亦系不系。望分段果。不集不招。故名不系。望變易果。因果相縛。亦名為系。謂於變易世間之中。受果報故。二就善惡無記分別。若言業體定屬三界。又為當界煩惱縛故名系業者。一切有漏善惡無記。斯名系業。若言得果定屬三界。又在三界因果相縛。名為系者。有漏善惡名為系業。無記不系。無果報故。就彼善惡二業之中。不善之業定系欲界。善業有二。一定二亂。亂者所謂施戒等善。系屬欲界。定者所謂八禪定業。八中四禪。系屬色界。四空定業。系屬無色。三就身口意業分別。身口二業系屬欲色。意業一種。通系三界。四就罪福不動分別。罪者所謂不善之業。福者所謂散善之業。言不動者。八禪定業。此三種中。罪福二業。系屬欲界。不動業者。繫上二界(此二門竟)。

次辨所繫。於中有二。一對系業。明其所繫。二對系法。明其所繫。業所繫中分別有四。一就有漏無漏分別。依如毘曇。有漏報法從業所生。是業所繫。無漏不從有漏業生。非業所繫。若依成實。一切有漏皆從過去有漏業生。是業所繫。無漏之法。亦從過去施戒等生。但是業果而非業系。何故如是。經中說有不系受故。又無漏法起必藉因。生必託緣。過去所修施戒等善。以之為緣。方便無漏以之為因。因力大故。所以不系。論釋如是。若言因果共相屬著名之為系。理亦無傷。大乘法中。真證無漏。非業所繫。變易無漏。是業所繫。二三性分別。依如毘曇。無記法中報無記法。是其業果。為業所繫。餘非業系。若依成實。有漏法中三性之法。皆從過去有漏業生。是業所繫。故彼論言。我說業報有其三種。善惡無記。言善報者。有人過去修善法故今報純善。不善報者。不能男等貪慾之報。毒蛇蠍等瞋恚之報。如是一切。無記之報。義在可知。是業報故。是業所繫。又彼論言。諸所生法皆業為本。若無業本云何能生。故知。諸法皆業所繫。三內外分別。毘曇法中。眾生內報從業而生。是業所繫。外山河等一切境界。不從業生。非業所繫。問曰。一切山河大地乃是眾生依報之果。云何說言非業所繫。又人作善便生好處。若人造惡便生惡處。云何說言非業繫乎。毘曇釋言。外山河等。還用外法四大為因。不由業起故非業系。言作善業生於好處作不善業生惡處者。業力如風。善業風故。吹諸眾生。好處受樂。惡業風故。吹諸眾生。惡處受苦。然所住處。不由業起。故非業系。若依成實。一切內外皆是業果。並是所繫。問曰。外法非眾生數。先自有之。不由業有。云何說言是業繫乎。又復外法同類相生。如豆生豆麥生麥等。何用於業而雲業果業所繫乎。成實釋言。外法雖復非眾生數。而是眾生共業果故。亦從業起。若言外法同類相生不由業者。是義不然。云何不然。如彼眾生。雖從父母和合所生。亦假於業。外法亦爾。雖復同類。迭相因起。由業。何傷。又一切物。不盡從於同類因生。如劫初時。一切萬物無因而起。明知。由業。由業生故是業所繫。四三聚分別。言三聚者。所謂色心非色非心。依如毘曇。色法之中。唯報五根及彼扶根色香味觸。是其業果。業之所繫。自餘一切方便長養眼等五根及外五塵。皆非業果。非業所繫。心法之中。唯有報生心心數法。是其業果。業之所繫。自餘一切三性心法。皆非業果。非業所繫。非心法中。唯有命根無想天報眾生種類及彼相應生住滅等。是其報法業之所繫。餘皆非報。非業所繫。若依成實。有漏法中。一切色法。一切心法。及非色心。通是業果。是業所繫。上來四門。對業分別。次對系法明其所繫。依如毘曇。欲界地中一切有漏。為欲界中煩惱緣縛。名欲界系。色界地中一切有漏。為色界中煩惱緣縛。名色界系。無色亦爾。成實論中不存此義(此三門竟)。

次就處所分別系相。依如毘曇。欲界系業。唯欲界起。受報之時。亦在欲界。色界系業。起在欲色。受報之時。唯在色界。不通餘處。無色界業。三界通起。受報之時。必在無色。問曰。何故下界之中得起上業。身在上界不起下業。釋言。以其界地斷故。身生上界。下地法斷。是故在上不起下業。問曰。若既欲界系業唯欲界受非餘處者。如經中說。洗僧之福。得生梵世。洗僧散善。是欲界業。云何而得上界受乎。釋言。洗僧福德因緣導生禪定。故生梵世。非洗僧福親能生彼。經就遠緣故。說洗僧得生梵世。又問。禪定是上界業。唯上界受非下界者。經說。修慈正報梵世。後生欲界身心無惱。云何而言非下界受。釋雲。慈體是上界業。唯上界受。經中所說。後生欲界身無惱者。彼修慈時。前後方便。身口柔軟不惱眾生。此之方便是欲界善故生欲界。身心無惱。若依成實。三界系業當地亦起。在他界中亦得寄起。如在欲界修起八禪。則是下界寄起上業。又在上界起邪見等。則是寄起下界不善。又如初禪婆伽梵王語諸梵眾。汝但住此。我能令汝盡老死邊。汝等不須詣瞿曇所。亦是寄起欲界不善。又諸梵等。見佛禮拜發言讚歎。則是寄起欲界善業。問曰。上界邪見等心是無記法。云何說言下界不善。成實釋言。經說。邪見是苦因緣。其猶苦報所有四大一切皆苦。邪見如是。云何無記。是不善故。系屬欲界。又成實中。三界之果。亦得寄受。如上二界。報欲盡時。心生憂惱。此之惱苦。系屬欲界。上界寄受。又經中說。洗僧之福。得生梵世。亦是上界寄受欲果。又經中說。修慈因緣。正生梵世。後生欲界身心無惱。亦是欲界寄受上報。大乘法中。同成實說。一切諸業。皆得寄起。悉得寄受。乃至正報。亦是寄受。非直殘氣(此四門竟)。

次辨治斷。於中有二。一總明治斷。二隨位別論。所言總者。毘曇法中。不善思業。煩惱相應。正斷其體。以斷體故。此業盡處。名為數滅。自餘一切身口惡業。及諸善業。但斷業思繫縛之義。不斷業體。不斷業體。故不名數滅。成實法中。斷煩惱故。令業不起。名為斷業。然彼宗中。由斷煩惱。令業不起。悉是數滅。不同毘曇。有是有非。故彼論言。見斷法者。謂示相慢及彼所起諸餘法也。修斷法者。不示相慢及彼所起諸餘法也。示相我慢是見諦惑。所起法者。謂此所生業及苦果。不示相慢是修道惑。所起法者。謂此所生業及苦果。故知斷處則是數滅。大乘法中。亦斷業體。以知諸業妄想心起本無法故。總相如是。次約諸位別以論之。依如毘曇。三塗惡業。有是見斷。有是修斷。凡夫先來。依見諦惑。所起之業。見道時斷。凡夫先來。依修道惑。所起之者。欲界修道九無礙斷。此義如後四業章中具廣分別。欲界地中人天所受別報惡業。得那含時一切皆斷。人天善業。得那含時。永斷繫縛。生上地時。永更不行。上界善業。隨地各別九無礙道斷其繫縛。生上地時。入涅槃時。永更不行。若依成實。三塗惡業。一向在於見道中斷。問曰。毘曇三塗業中分為兩分。有是見斷。有是修斷。何故成實。三塗惡業唯見道斷。釋言。兩宗辨惑各異。毘曇法中。凡夫並起見諦修道二輪煩惱。迷理生者。是見諦惑。緣事生者。是修道惑。此二種惑。併發三塗不善意業。造業已竟。恆有能得法。得彼往業。系屬行人。入見道時。見惑所起不善家。得一切皆斷。欲界修道九無礙時。修惑所起不善家。得一切皆斷。故分兩處。身口二業。唯修惑起。彼是世斷剎那斷故。無得得之。但為欲界業思。繫縛。斷業思時。彼縛亦斷。故名為斷。成實法中。凡夫之時唯起見惑。修惑成就而不現行。何故如是。彼宗之中。一切煩惱皆有取性。凡夫起惑取性則重。見道時斷。是故凡夫所起煩惱。悉名見惑。聖人起惑。取性輕微。凡夫起惑。不能如是。故凡夫時。不起修惑。良以彼宗凡時唯起見諦惑。故三塗惡業。悉見惑起。是故一切唯見道斷。欲界人天別報惡業。及與欲界一切善業。得那含時。一切不行。於中雖有禮拜等善。名用心起。是無漏善。非欲界業。上界善業。隨斷結處。一切不生。於中雖修禪定等業。名用心起。非是系業。大乘法中。三塗惡業未起之者。至種姓時。畢竟不起。已起之者。有重有輕。重為定系。輕為不定。所言定者。有三種定。一者時定。現生後時定受報故。二者報定。定得果故。三者處定。定於三塗受果報故。言不定者。亦有三種。一時不定。現生後時無定在故。二報不定。遇緣則受無緣不受。三處不定。於六道中。得受便受。無定所故。彼定業者。種姓時斷。不複用之。受惡果報。以種姓上生自在故。彼不定業。初地時斷。故地經中宣說。初地離惡道畏。又地持雲。解行菩薩。轉惡趣報入歡喜地。明知。初地惡業永盡。解行已還。以悲願力用之受生。故地持雲。種姓解行。或生惡道。又涅槃雲。地前菩薩。過去世中微塵等業。以願力故。一切悉受。問曰。論說種姓菩薩超過聲聞辟支佛上。聲聞法中入見道時。已於惡道畢竟不受。云何種姓乃至解行猶受惡道。釋言。二乘於生死中一向厭離。不願不墮。故見道時。三惡道業畢竟不受。地前菩薩。悲願隨物。故於三塗受惡果報。若爾地上何故不受。以業盡故。欲界人天別報惡業。亦至初地畢竟永盡。惡業如是。人天善業未起之者。至初地時。見法空寂。捨離取著。不復更起。若復通論。種姓已上。見諸法如。不復起之。已起之者。亦有二種。一者定系取性心起。二者不定隨順世諦。假名心起。彼定系中。有正有習。不定亦然。定中正者。種姓時盡。不複用之受生三有。以種姓上於六道中生自在故。定中習者。種姓已上。以悲願力轉為不定。用之受生。至初地時。究竟窮盡。故初地上名出世間。故彼法花優婆提舍。宣說初地為離分段。又楞伽雲。初地菩薩。得二十五三昧。離二十五有。明知。初地三有報盡。不定之中所有正業。初地已上。猶用受身。彼初地上雖復內有法性之身。猶雜彼報。故大品中。宣說七地有其肉身。良在於此。至八地時。究竟窮盡。故涅槃雲。八地已上名阿那含。不復還來二十五有。又不更受臭身蟲身。不定之中。微細習氣。至佛乃窮。以十地還未窮盡故。不得名為斷有頂種。唯佛盡故。獨佛善斷有頂種也。三界系業。略之云爾。

三時報業義五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定其業體二 界趣分別三 因緣分別四 得果多少遲速分別五)

第一釋名辨其相。三報業者。所謂現生後報業也。受果於今。名之為現。次現報起。目之為生。過生方受。謂之為後。現起善惡。造作彼報。名三報業。名義如是。相狀如何。開合不定。或分為二。謂定不定。三時定受。名之為定。不定受者。名為不定。或分為三。以時統攝。無出現生後時業也。良以受報無出現生後報時故。定不定業得現報者。通名現業。生後亦然。或分為四。如經中說。前三種上。更加一種不定報業。則以為四。若現作業。現還受之。現若不受。於即不受名現報業。若現作業。次生應受生。若不受於即不受名生報業。若現作業生後應受。後若不受。於即不受名後報業。若現作業。於三時中。遇緣便受。不遇不受。名不定報。或離為八。向前四業。望果各有定與不定。故有八也。相狀如何。有業屬現還於現時定受果報。則以為一。有業屬現而於現在受果不定。遇緣便受不遇不受。則以為二。有業屬生而於生時定受果報。則以為三。有業屬生而於生時受報不定。緣會便受不遇不受。則以為四。有業屬後而於後時定受果報不可移轉。則以為五。有業屬後而於後時受報不定。緣會便受不會不受。則以為六。有業不定屬於三時。而於三時定得果報不可差脫。則以為七。有業不定屬於三時而於三時受報不定。緣會便受不會不受。則以為八。此八種中。義別有四。如經中說。一者時定而報不定。二者報定而時不定。三時報俱定。四時報俱不定。相狀如何。就彼三時定業之中。分為兩句。定得報者。以為一句。時報俱定。不定得者。復為一句。時定而報不定。就彼不定三時業中亦分兩句。定得報者。以為一句。報定而時不定。不定得者復為一句。時之與報。二俱不定(此一門竟)。

次辨業體。若對三報以定其業。此相易分。一切業中現所受者。說為現業。次生受者。說為生業。後中受者。說為後業。若就四業以定其相分別有二。一隨心分別。求現報者。說為現業。求生報者。說為生業。求後報者。說為後業。心無期為。而造業者。說為不定。二就業相隨義分別。如成實說。利而不重。是現報業。所謂於佛及諸賢聖父母等所。數起善惡。數起名利。起不殷至說為不重。以求上境數起善惡。故得現報。若於上境重心作業。此報廣大。非現能受。是故偏簡不重之者為現報業。問曰。若言利而不重得現報者。末利夫人一食施佛。便得現果。何待利乎。釋言。有以。利而不重得現報者。是現報業而得現果。就因為論。不據其緣。末利夫人一食施佛而得果者。約心以分。是現報業。求現報故。若就業相以分四業。此不定業。得現果報非現報業。以不利故。但可為緣助彼過去不定報業而受今果。不關緣事。重而不利。是生報業。謂五逆等於一境上。不過起於一逆兩逆。故曰不利。於上境界。起此違害。非極重心。不能成辨。故說為重。此報重故。不得現受。何故如是。以身小故。則無大苦。以命促故。便無久惱。是故現在不受重報。五逆之業。引報促故。不至後中。故生受之。亦利亦重。是後報業。所謂輪王菩薩業等。彼業難成。非數不就。是故須利。彼報難階。殷至方剋。是故須重。以難成故。後中受之。不利不重。是不定業。就此業中。現及不定。善惡通論。生報業中。偏說其惡。後報業中。偏彰其善。蓋隱顯耳(此二門竟)。

次就界趣分別其相。界謂三界。趣謂六趣。先就三界分別其業。於三界中。一一皆得具起四業。總相如是。若隨人地以別論之。則有無量。人謂凡聖。地謂九地。始從欲界乃至非想。凡夫於彼九地之中。隨身何處。但令自地煩惱未盡。於自地中。具起四業。若結盡者。在欲界中。退種姓人。於自地中。具起四業。以彼可退還生自地故有生業。餘三可知。若不退者。於自地中。但造三業。除生報義。起餘三種。以不退者次身必定生上地故。在上八地。自地結盡。莫問退性及不退性。於自地中。皆造三業。除生報業。自地結盡。次身必定生上地故。一切上界。皆無退故。不簡退者。自地如是。於上地中。結未盡處。具起三業。除現報業。身在下故。身在欲界。於上地中。結已盡處。退種姓人。亦起三業。除現報業。身在下故。退種姓人。容可退上生彼地故。得有生業。後及不定義在可知。若不退者。但造二業。除現生業。有餘二種。身在下故。除現報業。以不退者彼地結盡。次身必定生上地。故除生報業。若身在於初禪已上。至無所有。於上地中煩惱盡處。莫問退者及不退者。於上地中。皆起二業。所謂後報及不定報。身在下故。不造現業。天無退故。次身隨逐有結處生。故結盡處。不造生業。身在上地。於下地中。一切不起。下結斷故。毘曇如是。若依成實。凡夫身在一切地中。於其自地。結盡不盡。皆起四業。於上地中。所得禪處具起三業。除現報業。起餘三種。於下地中。亦起三種。除現報業。以彼宗中三界之業得寄起故。凡夫如是。次論聖人。若論聖人。身在欲界二禪三禪及第四禪。但令自地煩惱未盡。皆於自地具起四業。以此四地多生處故。身在初禪。於自地中。煩惱未盡。唯造三業。除其後報。何故如是。初禪之中天。雖有三處但有二。梵身一處。梵輔大梵。同在一處。聖人一處不重生故。無後報業。毘曇如是。若依花嚴大智論等。初禪有其四天三處。是則聖人在初禪中亦起四業。一切聖人身在四空。於自地中煩惱未盡。皆起二業。所謂現報不定報業。現報之業。隨身受之。故有現業。不定之業。現在得受。故有不定。無多處故。無其生報及後報業。一切學人。隨所在處。自地結盡。於自地中。但造二業。所謂現報不定報業。於自地中。不重生故。不造生業及後報業。問曰。凡夫退種姓者。於自地中。煩惱雖盡。猶起四業。聖人亦有退種姓者。何為不得具起四業。釋言。聖人雖有退者。終不經生。是故不得具起四業。自地如是。一切聖人。隨在何地。於上地中。所得之處。結未盡者。具起三種。除現報業。身在欲界。於上地中。結已盡處。退種姓人。亦起三種。除現報業。退種姓人。容可退上生彼地。故不退之者。於彼上地。結已盡處。但造一種。不定報業。身不在彼故無現業。更不生彼故無生報及後報業。一切聖人。身在初禪至無所有。於上地中結盡之處。但造一種不定報業。以生天者無退轉故。何故聖人生天無退。以色界上無退緣故。於下地中一向不造。學人如是。無學云何。釋言。無學得造現報及不定業二種善業。雖無文證。准彼那含。造業可知。毘曇如是。成實法中人釋不同。有人說言。聖人一向不造新業用之受生。設令造者。但起現報不定報業。不作餘二。論文似爾。故彼成實三報品雲。無學聖人。不集諸業。學人亦然。雖有此言。其義難解。云何難解。有人先在見道已前修得初禪。依此初禪入見諦道。乃至那含後更修得二禪三禪乃至非想。用之上生。則是聖人造業受生。云何不造。以此難故。今更釋之。無學聖人。一向不造。學人不定。結盡之處。一向不造。與羅漢同。結未盡處。得有造義。問曰。聖人作業生者。何故論言一切聖人散壞諸業不集不積滅不然等。答曰。聖人結盡之處。不集不造。非有結處亦不造義。故彼成實三報品中問曰。若人離此地欲還能集起此地業不。論自釋言。有我心者。還復起之。無我心者。不復更起。無我心者。是其聖人。聖人於彼離欲之處。方始不起。明知。未離得有起義。問曰。聖人得造業者造何等業。於中略以三門分別。一辨惑相。二約惑辨業。三就地分別。言惑相者。一切聖人修道煩惱伏斷不同。乃有四種。一未伏未斷。未得上禪伏下煩惱名為未伏。未有聖慧斷下煩惱名為未斷。二已伏未斷。已得上禪伏下煩惱名為已伏。未有慧除名為未斷。三已伏少斷。已伏同前。言少斷者。如斯陀含。欲界修惑已斷六品。三微猶在名為少斷。一切地中同有此義。四已伏已斷。已伏同前。言已斷者。已有聖慧斷之畢竟。此之四義遍通諸地。惑相如是。次約諸惑有無之義。明其起業多少不同。當知。聖人於彼未伏未斷之處。具起四業。就所起中善具起四。不善唯二。謂現不定。聖雖造惡。但起意業不發身口。又意業中輕而不重。是故唯造現及不定。餘二全無。於彼已伏未斷之處及少斷處。但造善中現與不定。餘悉不起。於彼已伏已斷之處。一切不造。設令起之。是習非正。不能牽報。次就地論。依如彼宗。聖人身在欲界二禪三禪四禪。煩惱未盡得起四業。若已盡者。一向不造。若在初禪煩惱未盡。得造三業。除其後報。若已盡者。一向不造。於上地中。結未盡處。得造三業。除現報業。結已盡處。一向不造。於下地中。一向不為。成實如是。大乘法中。分段之業。種姓已上一向不為。若別分之。不善四業。種姓已上。一向不作。人天善業。初地已上。一向不為。地前菩薩。縱令受身。但以悲願受於本業。初地已上。得法性身。設有人天微細習身。乃是本業非是新作。種姓已上。不造業故。不須約就界地論之。種姓已前。位分未成相同凡說。以實論之。十信已上。亦能不起分段之業。聖人造業差別如是。問曰。頗有自地煩惱猶未窮盡而得造作上地業不。釋言。得有。謂欲界中煩惱未盡。修習成就未來禪定。此則是也。未來禪定與彼初禪。同招梵果。故名上業。問曰。此業四種業中得具幾業。此義不定。依如毘曇。凡夫修得則具三義。除現報業。聖人修得。則具二業。所謂生報不定報業。相狀云何。或有凡夫。欲愛未盡。修得未來。得未來竟更斷殘結。得初禪定。是人命終。用此未來及初禪定。而生梵處。此則名為生報之業。復有凡夫欲愛未盡。修得未來。則於欲界經生已後。復斷殘結。用此未來及初禪定。生於梵處。此則是其名為後為後報之業。不定。凡夫如是。聖人何故但造二業。聖人之中。初二果人。欲愛未盡。得未來禪。是人後時斷欲愛。盡用此未來及初禪定。而生梵處。此則是其生報之業。不定可知。以何義故非後報業。聖人欲界。經生之者。終不上生。不同凡夫經生而往。故非後業。又未來禪禪中下品。設生梵處。唯得初天一身果報。不至二身。故非後報。若依阿育王傳。欲界地中經生聖人。亦得上生。依如彼說。聖人亦用未來禪定為三報業。與凡夫同。界別如是。次就趣論。依如毘曇。不善四業。五趣具起。善中四業。人天鬼畜四趣。具起。地獄之中。但有三種。除現報業。地獄之中。無善報故。雖有三種。成而不行。此義難解。如仙譽王殺婆羅門生地獄中。發生信心生甘露國。如慈童女在地獄中發生慈心捨地獄身。如涅槃說。魔王教彼地獄眾生。專念如來。於施隨喜。此等皆於地獄之中發生善心。云何不行。釋言。論說善不行者。當應就彼方便為言。以地獄中無聞思修。名善不行。生得善根。非令不行。向前所舉。當應悉是生得善矣。若依成實。善惡四業五趣皆起。彼說三塗有善報故(此三門竟)。

次辨因緣。現報業中。若當一作而獲報者。但可名緣不得名因。斯乃現緣助於過去不定報業。得今果故。若當數作而得果者。得名為因。用其多作。方名因故。論中宣說。利而不重。是現報業。現業得果。是甚難故。多作之者。方得為因。若論生後不定報業。一作多作皆得為因。亦得為緣。經生業熟。得果易故。於中親生。說之為因。疎助他者。說之為緣(此四門竟)。

次明得果多少遲速問曰。幾業得一身報。雜心釋言。生後不定得一身果。現報業者。但得別報苦樂等受。不得一身。多少如是。言遲速者。問曰。頗有前念作業後念之中則得報不。論言。不得。業未熟故。要經多時方乃得報。三時報業。略辨如是。

曲穢濁業義

曲穢濁業。如毘曇說。彼論宣說。曲者從諂起。穢從瞋恚生。欲生謂為濁。世尊之所說。諂心不端。難出生死。難入涅槃。猶如曲木難出稠林故名為曲。從斯曲法所起三業。皆名為曲。以其因果相似法故。瞋恚之心。能穢自他。故名為穢。穢法所起身口意業。名之為穢。果似因故。貪心濁亂。猶如濁水。故名為濁。濁法所起身口意業。名之為濁。問曰。餘結亦能起業。何故不說。釋言。今據一門為論。餘結起業。皆入是中。所以不說。曲穢濁業。略之麁爾。

黑白四業義兩門分別(釋名一 辨相二)

第一釋名四業之義。眾經通說。名字是何。一黑黑業。二白白業。三黑白業。四不黑不白業。言黑黑者。是不善業。不善鄙穢。名之為黑。因果俱黑。名黑黑業。言白白者。是其善業。善法鮮淨。名之為白。因果俱白。名白白業。言黑白者。是其雜業。善惡交參。名黑白業。所言不黑不白業者。是無漏業。如涅槃雲。無漏寂靜離黑白相。是故名為不黑不白。問曰。無漏白中最勝。以何義故名為不白。成實釋言。一切世人重有漏善。故名彼善以之為白。無漏捨彼。故名不白。又得涅槃寂靜之果。離於白相。從其所得故云不白。又無漏業。白中最勝。過於餘白。故云不白。如轉輪王。體實是人。以殊勝故。世間咸言轉輪聖王清淨過人。無漏亦爾。故云不白。龍樹釋雲。是無漏業。與空無相無作相應。離分別相。是故名為不黑不白。又有漏業。黑白相待。無漏離待。故名不黑不白業也。名字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其相。論釋不同。若依毘曇。色界善業名為白白。三塗所受一切惡業。名為黑黑。鬼畜之中別報善業。欲界人天一切所受善惡二業。名黑白業。亦名雜業。此前三種。對治無漏。是第四業。故雜心雲。色有中善業。是白有白報。黑白在欲中。俱黑說不淨。若有思能斷是諸業。無餘。當知。第四業。問曰。何故色界善業偏名為白。白相顯故。離無慚愧及瞋恚故。欲界善業。何故非白。雜不善故。無色善業。何故非白。彼實是白。白相不顯。是以不說。云何不顯。造因之時。不具三業十善道相。受報之時。但有生陰而無中陰。又生陰中。但有四陰而無色陰。以如是等白相不具故不名白。何故三塗一切惡業皆為黑黑。以其因果一向黑故。故彼成實破毘曇雲。有人宣說。色界善業以為白白。三塗之業。以為黑黑。欲界人天所受之業。以為黑白。十七學思。為不黑白。是義不然。准彼以驗。故知毘曇三塗惡業以為黑黑。何故宣說。鬼畜之中別報善業以為雜業。彼作因時。與惡和雜。得報之時。與苦參受。故說為雜。問曰。何故別報善業偏在鬼畜不通地獄。地獄苦重能感之因唯不善故。鬼畜報輕能感之因得雜善故。此云何知。如雜心中辨明現報生報後報不定報業。此四善業。地獄有三。除現報業。以地獄中無善果故。餘四趣中。具造四業。明知。鬼畜有善業果。以其得造現報善故。又如經說。阿修羅等受報如天。明有善業。問曰。若言鬼畜之中有善果者。何故成實破毘曇。雲有人宣說三塗之業為黑黑乎。彼舉惡業不妨有善。若有善者與成實同。成實論家竟何所破。釋言。同者成實不破。於中異者。成實破之成實宣說。地獄之中。初出炎火。則得寒氷觸身之樂。並豬犬等食糞之樂。如是一切皆是善果。毘曇說為不善之報。此乖成實。成實。破之。不破善果。何故人天一切善惡悉為雜業。以因雜惡果雜苦故。第四業者。如彼論說。有其十七無漏學思。為第四業。思是思數。此是業體。故偏說之。何者十七。如彼論說。說有十二思。斷於黑報業。四思能斷白。一思二俱離。是則通合有十七思。所言十二斷黑業者。見道之中。有其四思。修道之中。有八思。是故通合有其十二。見道四者。謂四法忍相應思也。此四正斷欲界地中三塗惡業。故云斷黑。問曰。忍體亦斷惡法。以何義故偏說思乎。釋言。忍心非不斷惡。但思是業。今為辨業故偏說之。相從以論。忍等是其思業眷屬。亦得名思。問曰。法智相應之思。何故不說。釋言。法智累外證除。非正斷故。所以不論。又問。比忍相應之思。何故不說。釋言。比忍相應思者。但斷上界無記染思。不斷不善。所以不說。修道八者。欲界地中修道對治有九無礙九解脫道。九無礙中前八。無礙相應思也。此八正斷欲界黑業。故云斷黑。問曰。毘曇說三塗業以為黑黑。見道中斷。是中何處更有黑業。而言修道八思斷黑。此如上釋。凡夫具依見修二惑發三塗業。見道煩惱。迷理生故。但發意業。修道煩惱。緣事起故。具發三業。見修煩惱。所發意業起已。謝往有得得之。入聖道時。斷彼業得令不屬己。名之為斷。見惑所起。見道中斷。修惑所起。欲界修道九無礙斷。第九一品在後別論。故說前八斷黑報業。修惑所起身口二業。以其世斷剎那斷故。無得得之。但為修惑緣縛彼業。修惑斷時。修業免縛。名之為斷。斷之品數。與斷修惑所發意業。其義相似。所言四思能斷白者。四禪地中修道煩惱相應染思。皆能繫縛自地善業。一一地中。各有九品無礙解脫。斷其繫縛。就彼四禪九無礙中。分取第九相應思業。以為四思。此四正斷四禪善上繫縛之義。名為斷白。不斷善體。問曰。四禪九無礙思皆能斷除善上繫縛。以何義故偏說第九能斷白乎。釋言。前八非不能斷。但彼四禪地地之中九品染思。共縛自地一切善法。前八重縛。雖復斷竟。第九一重繫縛。猶在令自地中一切善法皆不得脫。故不名斷。彼第九品無礙起時。斷彼微品染污業思。令自地中一切善法皆得解脫故。偏就之以說斷白。所言一思二俱離者。欲界修道九無礙中第九品邊相應業思。以之為一。此思正斷黑黑業中第九微品。並斷欲界一切雜業。名為俱離。故雜心雲。斷黑黑業及黑白業名俱離矣。於彼黑業及雜業中。不善意業斷其得體。自餘一切不善身口。及雜業中一切善法。但斷繫縛不斷得體。問曰。欲界前八無礙非但斷黑亦斷雜業。以何義故不名俱離。釋言。前八斷黑業時。雜中惡業。隨分亦斷。但雜善上繫縛未盡。是故不得說斷雜業。彼雜善業猶為自地微品黑業及雜惡業所繫縛故。問曰。若言雜善之上繫縛未盡不得名為斷雜業者。前八無礙斷黑未盡。亦應不得說斷黑業。釋言。惡業斷體名斷。以斷體故。隨分盡處得與斷名。善斷繫縛不斷其體。善斷縛故。欲界地中九品不善。共縛欲界一切善法。前八無礙。雖斷善上八重繫縛。第九一重繫縛。猶在。繫縛在故。一切善法未有脫處。故不說斷。問曰。若使惡斷體故隨分盡處得名斷者。前八無礙亦斷雜中八品惡業。以何義故不說斷雜。釋言。彼惡與欲界善合為雜業。雖斷雜惡。雜善未出故不說斷。其猶頭頂手足等事共成人身。雖斷手足不名殺人。此亦如是。問曰。若言前八思時雜善未出。雖斷雜惡不名斷者。黑業之中。雖斷意業。身口二業。未免緣縛。以何義故。得名斷黑。釋言。有以。彼黑業中意為正業。身口隨業。意為正故。前八思時。雖身口業未免緣縛。正業已除故說斷黑。如人斬頭或復截腰。手足雖在而名被殺。雜中雖斷不善意業。善中意業。被縛未出。善惡身口。亦未免縛。故不說斷。問曰。無色無漏業思。何故不說為無漏業。理亦通是。但非前三對治法故。所以不論。毘曇如是。成實法中四業。復異彼說。色界無色界業。一向是白。及欲界中純善之業。亦名為白。阿鼻之業。一向是黑。自餘地獄及鬼畜中純苦之業。亦名為黑。欲界人天。非純樂業。及下三趣非純苦業。通名為雜。一切無漏。通名不黑不白業也。就無漏中別而論之。唯取思心以為業體。故彼成實九業品雲。意思名業。通則俱是大智論中。地獄之業。鬼畜少分。是其黑業。論自釋言。是中眾生。大苦悶極故名為黑。一切天業。是其白業。論自釋言。三界諸天所受樂報。自在明瞭故名為白。人及修羅八部神等所受之業。名黑白雜。以此業中有善有惡受報之時苦樂雜故。一切無漏。能破不善及有漏善。並拔眾生善惡之果。名不黑不白。涅槃經中。三塗之業名之為黑。上二界業。說之為白。欲界地中人天之業。以之為雜。一切無漏。為不黑不白。四業如是。

五逆義七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三業三毒分別二 輕重分別三 多少次第四 人處分別五 受報久近六 可盡不盡分別七)

第一門中。釋名辨相。言五逆者。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此之五種。經名為逆。亦名無間。何故此五偏名為逆。以其背恩違福田故。殺父殺母背恩故逆。餘三違於福田故逆。殺阿羅漢破和合僧。違僧福田。出佛身血違佛福田。問曰。三寶皆是福田。以何義故不說違法。釋言。謗法重於五逆。是故不入五逆罪中。其猶五逆不入四重。此五何故名無間業。釋有四義。一趣果無間故曰無間。故成實言。捨此身已次身即受。故名無間。二受苦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一劫之中苦苦相續無有樂間。因從果稱名無間業。三壽命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一劫之中壽命無絕。因從果因名為無間。四身形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阿鼻地獄。縱曠八萬四千由旬。一人入中。身亦遍滿。一切人入。身亦遍滿。不相障礙。因從果號名曰無間。名義如是。次辨其相。前之四種。相顯可知。破僧難識。今宜廣辨破僧之義。汎釋有二。一破羯磨僧。二破法輪僧。於中略以六句分別。一明破法。二明破人。三明破時。四明破處。五明破相。六明破性。言破法者。法有二種。一邪二正。邪為能破。正為所破。就正法中汎釋有三。一出家眾法。謂百一羯磨。出家之者。詳崇不乖。方得成僧。若不如是。不名為僧。是故名為出家眾法。二出家行法。所謂四依。一盡形壽樹下常坐。二盡形壽著糞掃衣。三盡形乞食。四盡形有病。服陳棄藥共行此法。方名出家。方名為僧。若不行此。不名為僧。是故名為出家行法。三隨行別法。所謂禮拜學問誦經坐禪念定。乃至修習無漏聖慧。如是一切隨人異習。非出家者。同崇之法。是故名為隨行別法。三中前二。是其僧法。出家之行。後之一種。道俗通行。不止出家。不名僧法。就僧法中。初者是其羯磨僧法。第二是其法輪僧法。是僧者。是其所破。非僧法者。非是所破。所破如是。何者能破。破羯磨中更無別法。破法輪僧用於五邪。一者乞食。二者糞掃衣。三樹下坐。四不食酥鹽。五不食魚肉。前三相似。後二妄語。以此五種翻違正法。故名為破。破法如是。次辨破人。於中有三。一明所破。二明能破。三就能所辨定多少。就所破中有其二種。一羯磨僧。出家之中。具戒比丘。四人已上。不簡凡聖。在一界內。於彼百一羯磨之法。同遵不乖。名羯磨僧。二法輪僧。出家之士。不簡凡聖。同行如來四依正法。和而不乖。名法輪僧。有人說言。四真諦者。是其法輪。會諦之人。名法輪僧。然彼四諦。乃是隨人別行法中法輪之義。非僧法中戒僧法輪。若當四諦是法輪者。調達破僧。應說五諦翻違四諦。以說五邪翻四依故。明知。四依是其法輪。若言聖人會諦之者是法輪僧。在家聖人。應名為僧。彼非僧故。明知。不以會諦之人為法輪僧。良以世人所取謬濫。今以四句辨之。令異辨相。云何。一者法輪而非無漏。謂出家凡夫奉行四依。故名法輪。未證聖道。故非無漏。二者無漏而非法輪。謂在家聖人。內有聖解。故名無漏。不行四依。故非法輪。三者無漏亦是法輪。謂出家聖人。內有聖解。故曰無漏。奉行四依。故名法輪。四非無漏。亦非法輪。謂在家凡夫。內無聖解。故非無漏。不行四依。故非法輪。以此辨之相別可知。此二僧中。破羯磨僧。通破凡聖。凡僧乖聖。亦名破故。破法輪僧。在凡非聖。聖信成就。不可壞故。所破如是。次辨能破。破羯磨僧。見愛俱能破。法輪僧局在見行。以利根人方能破故。又破羯磨。通其淨行毀禁之人。除犯重者。皆能破之。破法輪僧。局在清淨。以毀禁人人不信故。不能破僧。故雜心雲。久清淨人乃能破僧。能破如是。次就能破所破之人辨定多少。破羯磨僧。於一界內極少八人得成破僧。彼此成眾。別作法故。破法輪僧。於一界內極少九人。方得成破。何故須九。正眾四人。是其所破。邪眾五人。是其能破。故須九也。邪眾之中。何故須五。調達一人自稱為佛。餘四為眾。故須五也。問曰。邪中有佛有眾故。須五者。正中亦有佛之與眾。何不說十乃說九乎。釋言。正中雖復有佛。佛非僧攝。是故不論。邪中調達雖自稱佛。體實是僧。故說為五。又正破時佛不在眾。若佛在眾。調達比丘。無有威德。不能破僧。故不論佛。問曰。破彼羯磨僧時。兩眾異處別作羯磨。故須彼此並皆成眾。破法輪者。但破行法不關眾事。何須彼此皆成眾乎。釋言。有以。破法輪者。必須羯磨和眾忍可邪法方行。故須彼此皆成眾矣。破人如是。次辨破時。於中有二。一明破時。二明破竟久近之時。正破時者。破羯磨僧。時節寬長。從佛在世乃至法末。皆得破之。破法輪僧。時節短促。唯佛在世不通末代。故雜心雲。不結界前後。牟尼般涅槃。瘜肉未出時。及無第一雙。於此六時中。則無破法輪。不結界一。破僧前二。破僧後三。牟尼涅槃四。瘜肉未出五。無第一雙六。此六時中。無破法輪。不結界者。破法輪時。必依羯磨。羯磨依界。故不結界。不得破僧。言前後者。彼破僧前及破僧後。此二時中。眾僧一味。不可破壞。故無破僧。已涅槃者。佛涅槃後。無正師故。亦無邪師。故無破僧。所言瘜肉未出時者。調達惡人。起於惡戒惡見之患。如瘡瘜肉。此未出時。亦無破僧。無第一雙。舍利目連。此之二人。弟子中標名第一雙。此未有時。則無破僧。何故如是。調達見佛有勝弟子。學佛別蓄勝弟子故。又此二人能和合僧。故有此雙。方起破僧。蓋乃是其佛力法力一切眾生善根之力故使然矣。問曰。世尊未出之時亦無破僧。何故不論。釋言。六時不破僧者。有僧時說。佛未出時。本未有僧知。後就何說為不破。是以不論。以此六時不破僧故。名為短促。問曰。破僧前後二時。一王舍城調達比丘。宣說五邪。行籌和眾。五百新學。受籌之時。二在伽耶邪正兩眾別作法時。此二時中。何時正破。釋言。二時俱有破義。王捨行籌。破行法時。伽耶布薩。破眾法時。是故二時皆名破僧。問曰。伽耶別作布薩。乃破眾法不關行儀。何故名為破法輪乎。彼作羯磨。忍邪必定故。亦名為破法輪矣。此正破時。破竟久近還復和合。如經中說。不經一宿。僧還和合。何因故和。由舍利弗及目連故。目連以通。令其調達眠而不覺。又現勝通。化彼新學五百比丘。令其生信。舍利辨說。令其生解還來歸正。故得和合。破時如是。次辨破處。如論中說。破羯磨僧。在三天下。除欝單越。彼無僧故。破法輪僧。唯在閻浮不在餘方。何故如是。論自釋言。此有正道故有邪道。此有正師故有邪師。故在閻浮。又破羯磨。局在界內。所損之處。亦在界內。破法輪者。破處局在一界之內。所損遍滿三千世界。故律經言。三千世界一時之中應學。不學應誦。不誦應習禪定。不習禪定。乃至應入無漏聖道。不得入之。破處如是。次辨破相。破羯磨僧。要是大僧一界之內。下極八人分為兩眾。彼此各作如法羯磨。方名破僧。若一處作一處不作。此直名為別眾羯磨。不成破僧。又設二處並作羯磨。若當作其非法羯磨以法羯磨皆不成破。以其所作非僧法故。破法輪者。亦是出家具戒之人。在一界內。下極九人。正眾有四。邪眾有五。調達一人自稱大師。宣說五邪。四人忍可違背正眾。不得同崇四依之法。名破法輪。有人釋言。調達五人。化彼正眾。四人從邪方名破僧。故須九人。是義不然。化正從邪。破僧所損非是破僧。所言破者。本是一和。今分兩和方名破僧。與破羯磨大況相似。問曰。向前破羯磨中兩眾皆作如法羯磨。方名破僧。破法輪中。何不如是。一正一邪。乃名破乎。釋言。兩異不得相類。前破羯磨。情乖故破非是法乖。故無別法。破法輪者。法乖故破。故立邪法翻違正軌名為破矣。破相如是。次明破性。破僧何性。若論破罪。是其口業不善之性。若論所破。不和合性。不和性者。是四相中第四壞相。三性之中是不隱沒無記性也。破僧如是。此破僧中。破羯磨僧罪輕非逆。破法輪僧。罪重故逆。上來第一釋名辨相(此一門竟)。

次就三業三毒分別。言三業者。五逆之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是其身業。破僧之罪。是其口業。言三毒者。前之四種瞋心所起。破僧一種。貪嫉心發。以貪名聞。妬嫉心故破壞僧輪(此二門竟)。

次辨輕重。殺父最輕。殺母次重。殺阿羅漢罪復轉重。出佛身血轉轉彌重。破僧最重。故成實雲。破僧最重。何故如是。離三寶故。令僧離佛。亦礙法寶。又於佛所起深嫉心。違轉正法。復惱大眾。應入聖者。不得入聖。坐禪學問讀誦禮拜。如是等事。一切不得。所以最重(此三門竟)。

次辨多少次第之義。言多少者。一人極多得造幾逆。若論佛在得具造五。先作破僧後造餘四。若佛去世極多造三。謂殺父母及殺羅漢。問曰。前說。一人不過起於二三。今云何言得具起五。釋言。義推得有具理。就人別論。無過二三。言次第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此四相望無其次第。隨何在先皆得起之。若以破僧對殺父母殺羅漢等。破僧在先。久清淨人。能破僧故。若先殺父殺母羅漢。人不信受。何能破僧。若以破僧對出佛血。次第不同。若依雜心。要先破僧。後出佛血。清淨之人。能破僧故。四分律中。先明出血。後明破僧。彼說云何。提婆達多。先教世王殺害其父。自欲殺佛。望為新王新佛化世故。先害佛。以害佛故惡名流佈。利養斷絕。五人相將家家乞食。因即起於破僧之心。遂便破僧。故知破僧定在其後。二說云何。並是聖言。難定是非。若欲和會。律中所說。就最初者。出血無犯故得破僧。雜心所論。據彼後時所防者語。必先破僧後得出血。若先出血不得破僧(此四門竟)。

次就人處分別其相。言就人者。依如雜心。唯男與女。能成逆罪。唯男不能成其逆罪。就五逆中。破僧之罪。局唯男子不通男女。成實無文。准彼所明七惡律儀。不能男等得有成義。五逆應然。於中破僧。其唯男子餘通男女。不能男等亦能起之。言就處者。所謂三界五道處也。三界之中欲界能起。上界不能。五道之中人趣起之。就人趣中。破僧出血局在閻浮。餘通三天。除欝單越(此五門竟)。

次明受報時節久近。五逆之罪。若有作者。阿鼻獄中一劫壽報。問曰。有人具造五逆。是人為當一劫之中具受五報。為當前後。如阿含中。同在一劫。火有厚薄。涅槃亦然。若依毘曇。具五逆者。五劫受報。不在一時。成實亦然。故彼論言。是罪重故久受重苦。於是中死還是中生。若此劫盡。生於他方阿鼻獄中。問曰。五逆是生報業。次身受者可是生業。後餘劫中所受之者。便是後業。云何名為生報業乎。釋言。重罪報分相排。所以無過。若無初逆。不至後劫。是故猶名生報業矣(此六門竟)。

次明五逆可盡不盡。五逆之罪。是定報業。假修對治。但可令輕。不可令盡。故成實雲。五逆之罪。但可令滅。不可都盡。如王法中有重罪者。但赦令輕不可全放。故彼闍王殺父之愆。諸佛懺悔。如來但言阿闍世王重罪微薄。不言滅盡。五逆之業。略之云爾。

六業義

六業之義。如成實說。所謂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之業及不定業。是其六也。三塗業者。如經中說。十不善業。上生地獄。中生畜生。下生餓鬼。又身口意具起不善。生地獄中。具二重者。生畜生中。具二輕者。生餓鬼中。如彼成實六業品中。無量分別。不可具論。人天業者。散善下業。生於人中。散善上業。生於欲天。八禪定業。生色無色。不定業者。如論中說。微善下惡名不定業。微末之善。或三塗受。或在欲界人天中。受故曰不定。下惡亦然。問曰。三塗無善業果。云何下善三塗中受。論釋不同。毘曇法中。地獄之中。全無善果。鬼畜分有。成實法中。下三惡皆有善果。六業如是。

七不善律儀義五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開合廣略二 對治分別三 得捨成就四 形趣分別五)

第一門中。釋名辨相。不善律儀。無作惡也。惡法違損。稱曰不善。禁製之法。名之為律。律猶法也。惡行順法。稱之為儀。問曰。惡法何所禁乎。釋言。禁善通名禁矣。律儀不同。一門說七。謂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相狀如何。如論中說。殺律儀者。屠牛屠羊屠犬獵師司獵魁膾守獄養豬養雞捕魚捕鳥咒龍等事。如是一切。是殺律儀。問曰。養豬養雞等事皆非是殺云何名為殺生律儀。養皆為殺故入殺中。盜律儀者。謂常作賊以活命等。淫律儀者。如論中說。非道行淫及淫女等。妄語律儀。論言。所謂常習歌戲及俳兒等。兩舌律儀。謂喜讒謗讀誦。讒盡遘合國事。如是等也。惡口律儀。論言。獄卒及常惡口自活命等。綺語律儀。謂常合集不正言辭令人笑等(此一門竟)。

次辨開合。總之唯一。就具分二。前三身業。後四口業。相別有七義。如上辨。對因分別有二十一。謂前七種隨上中下三品心發。是故合有二十一種。約惑分別有六十三。前二十一隨貪瞋癡三煩惱起。是故通合有六十三。問曰。有人先依下心得惡律儀。後更以彼中上心起。更得以不。論釋不同。若依毘曇。一得已後終不重得。與善律儀其義相似。若依成實。隨何心起。念念更得。又問。有人貪心之中得惡律儀。是人後時更以瞋癡起於不善。重得以不。論亦不同。類前可知(此二門竟)。

次對境論。問曰。為望所殺所盜所淫等所而發律儀。為於一切眾生邊得。答曰。一切眾生邊得。若望別境。但得不善不名律儀。以其律儀類通故爾。由類通故。殺一眾生得二無作。一惡業無作。二律儀無作。望餘眾生。但得一種律儀無作。問曰。已知不善律儀。普於一切眾生邊得。為於現在眾生邊得。亦於過未眾生邊得。論釋不同。若依毘曇。唯於現在眾生邊得。過去未來不可殺故。若依成實。通於三世眾生邊得。三世皆得起恶心故(此三門竟)。

次明得捨成就之義。先明其得。依如毘曇有二種得。一者作得。二受事得。言作得者。有人生在屠殺兒家。未殺已來未得律儀。一殺已後得惡律儀。乃至盡壽。更無新得。言受事者。有人生在非屠殺家。作如是言。我當盡壽殺生自活。爾時即得不善律儀。乃至盡壽。更無新得。盜等皆然。若依成實。隨行惡時。念念皆得不善律儀。不局前二。問曰。七種具作具受方得律儀。不具亦得。毘婆沙說。具足乃得。若不具者不名律儀。毘曇成實不具亦得。故成實言。若具不具皆得律儀。雜心說言。不能言者。得身律儀。非口律儀。明知不具。次辨其舍。依如毘曇。有四時捨。一受善戒。二者命終。三得諸禪。四二形生。設有眾生。發深善心。作永斷意。若不受戒。皆不能捨成實法中。有三時捨。一受善戒。二者命終。三發深善心。要期不作。此三時中。捨惡律儀。得禪捨者。彼論不說。二形生者。論言不捨。故彼論言。不能男等亦得律儀。云何二形能捨律儀。問曰。有人受八戒時。捨惡律儀。至明清旦。捨八戒已還復得彼惡律儀不。有人言得。復有人言。受八戒時捨惡律儀。得善律儀。至明旦已捨善律儀。亦更不得不善律儀。以無作事及受事故。捨義如是。次辨成就。問曰。幾時成就惡戒。依如成實。未捨已來現在時中念念成就。以惡律儀念念生故。過未不成。毘曇法中。最初一念現在成就。第二念後。若未當捨。念念之中現在成就。及成過去。非心法故不通未來(此四門竟)。

次就形趣分別其相。趣謂五趣。五趣之中。唯人成就。餘趣之中。但有業道無惡律儀。故成實言。但人成就。毘曇亦爾。問曰。成實宣說龍等得善律儀。何故不得惡律儀乎。以善律儀從師而受。以緣強故。所以得之。惡不如是。所以不得。趣別如是。形別如何。依如毘曇。男女二形。得惡律儀。餘皆不得。成實法中。不能男等亦皆得之。不善律儀。略之云爾。

八種語義

八種語者。所謂見聞覺知而說不見不聞不覺知說。相狀如何。今先明其見聞覺知四種心異。後明見等發語差別。見聞覺知分別有三。一隨根分別。如毘曇說。眼識隨生見。耳識隨生聞。鼻舌及身塵到方知合名為覺。意識名知。二約境分別。如成實說。六識之心。得現境界。名之為見。故論說言。見名現信不現境界藉教而知。說之為聞。故論說言。聞名信於賢聖之語。於彼不見不聞境界。依前見聞。譬度知者說以為知。故論說言。知者比知前三心。後重分別心名之為覺。云何分別。先因見已後重思惟起於見想。或忘前見起不見想。此則是其見後覺也。聞知後覺類亦可知。然此覺心。非直從於見聞及知。三心後起。蓋亦從於不見不聞不知後生。如先不見。後忘不見生於見想。此則是其不見後覺不聞不知生覺例然。此是第二約境分別。三就四心隨義分別。識心名見。得現境故。想心名聞。境不現故。又復想心知於假名。故說為聞。受心名覺。覺違順故。行心名知。強分別故。四心如是。次明見等發語不同。要略唯八。廣則眾多。廣相如何。若依毘曇所說。見等發語不同有三十二。十六正語。十六邪語。是故通合有三十二。十六正語者。心境俱實有其八語。境虛心實。復有八語。故有十六。心境實者。有人實見亦生見想。他問見不。答言。實見。聞覺知等。亦復如是。即以為四。有實不見不見生不見想。他問見不。答言。不見。聞覺知等亦復如是。復以為四。通前即為八種實也。境虛心實八種語者。有實不見後忘不見便生見想。他問見不。答言實見。其境雖虛以心實故亦名實語。聞覺知等類亦同然。即以為四。有人實見後忘此見生不見想。他問見不。答言不見。雖不稱事。以心實故亦名實語。聞覺知等類亦同然。復以為四。通前為八。此前十六。是其正語。就邪語中。心境並虛。有其八語。境實心虛。復有八語。是故通合有十六語。境心並虛八種語者。有人實見還生見想。他問見不。答言不見。聞覺知等類亦同然。即以為四。有實不見生不見想。他問見不。答言。實見。聞覺知等亦復如是。復以為四。通前為八。境實心虛八種語者。有人實見後忘此見生不見想。他問見不。答言。實見。雖當前事。以心虛故亦名妄語。聞覺知等類亦同然。即以為四。有實不見後忘不見便生見想。他問見不。答言。不見。雖當前事。以心虛故亦名妄語。聞覺知等亦復如是。復以為四。通前為八。並上八種合為十六。彼成實論所明見等發語差別。人釋不同。有人釋言。見聞及知。此三是本。各別發語。覺者是前三種之後重分別心。無別所知。不別發語。若存此義。所發但有二十四語。見中有八。四正四邪。聞知亦然。是故通合有二十四。於中具辨與前不異。驗求成實覺亦發語。云何得知。如彼成實八語品中。明見發語差別已竟。聞覺知等亦復如是。論中既以聞覺知等類同見心。明知覺心亦別發語。若存此義。所發亦有三十二語。與上相似。問曰。覺心云何發語。有人先來曾起覺心。亦生覺想。他問覺不。答言。實覺。此是初句。有人先來不起覺心。生不覺想。他問覺不。答言。不覺。此是兩句。有人先來曾起覺心。後忘覺心生不覺想。他問覺不。答言。不覺。雖違前覺不違已想。猶名實語。此是三句。有人先來不起覺心。後忘不覺便生覺相。他問覺不。答言。實覺。以稱想故亦名實語。此四正語。後四邪語。翻上可知。八種語義。略辨如是。

九業義三門分別(列名辨釋一 三性分別二 就趣分別三)

第一門中。列名辨釋。九業之義。出成實論。名字是何。如彼論說。欲界系業有其三種。一者作業。二無作業。三者非作非無作業。色界亦爾。即以為六。無色有二。一無作業。二者非作非無作業。通前為八。及無漏業。通前為九。言作業者。謂身口業。無作業者。所謂身口無作業也。無作差別。汎釋有九。一形俱無作。所謂五戒出家戒等二心俱無作。所謂禪戒無漏戒等。三要期無作。謂八戒等乃至一切善惡諸業。皆有要期。相狀如何。如似世人。起要期心。我齊某時。常為此業。隨所要期。分齊已來。無作常生。過期則止。故曰要期。四悕望無作。如有人言。我從今日常為此業。不作期限。自從悕心。未息已來。無作常生。心息便止。故曰悕望。五作俱無作。如人造作善惡業時。即有善惡無作隨生。六從用無作。如人造作橋樑等事。隨人受用。無作隨生。名為從用。七事在無作。如人造作塔廁等事。未壞已來常有善生。名為事在。八異緣無作。如人手書而成口業。如是一切。九助緣無作。如人教他自得罪福。此前九種。身口無作。依如成實。更有一種。心法無作。唯從心生。毘曇無之。此無作中。除卻心俱道共無作。餘者皆名無作業矣。所言非作非無作者。所謂意業。思是意業。不同向前身口作業故名非作。不同身口無作之業名非無作。無漏業者。所謂無漏身口意業。道共無作。是身口業。無漏思心。是其意業。問曰。無色以何義故無其作業。以無身口造作業故(此一門竟)。

次就三性分別其相。言三性者。所謂善惡無記業也。欲界作業通其三性。色界作業唯善無記。不通不善。若言寄起欲界惡業。得有不善。毘曇法中。悉無寄起。界地斷故。欲界無作。唯善與惡不通無記。無記羸劣。不能發生無作業。故色界無作其唯善業。若言寄起下界惡業。得有不善。無色無作與色界同。欲界非作非無作者。該通三性。色界非作非無作者。當界以論唯善無記。若言寄起欲界惡業。得有不善。無色非作非無作者。與色界同。無漏業者。局唯在善(此二門竟)。

次就趣論。趣謂五趣。若依毘曇成實法中。人天二趣。具起九業。餘之三趣。唯起欲界三種之業。自餘六業。皆悉不起。依雜阿含天品之中。有鬼神母。名富那婆藪。佛為說法得入聖道。桉如彼文。鬼道亦得起無漏業。方等經中。亦同彼說。然彼既能起無漏業。明知亦能起上界業。以無漏法依禪生故。九業如是。

十不善業義七門分別(釋名一 辨體二 業起次第三 資料簡寬狹四 作無作五 三毒分別六 界趣分別七)

第一釋名。十不善業者。所謂殺生乃至邪見。多生相續名曰眾生。隔絕相續目之為殺。於他資財。非理侵奪。故名為盜。姦行違禮稱曰邪淫。此三身業。問曰。一切打縛等事。亦是身業。何故不說。以彼輕故。所以不論。又打縛等。是殺眷屬助成殺業。但舉正業助亦隨之。是故不論。又十業道。唯論根本。彼是方便。所以不說。言不當實故稱為妄。妄有所談。故名妄語。言乖彼此。謂之為兩。兩朋之言。依於舌起故曰兩舌。言辭麁鄙目之為惡。惡從口生故名惡口。前言兩舌。此言惡口。綺互言耳。邪言不正。其猶綺色。從喻立稱故名綺語。此四口業。順境染愛目之為貪。違境忿怒說以為瞋。迷正道理。邪心推求。故曰邪見。問曰。三根三毒之中皆說為癡。今此何故說為邪見成實釋言。夫邪見者。癡中增上。暢思煩惱。必是增上。故說邪見。此後三種。是意業道。然此十種起作名業。能通曰道。總相如是。於中別論。釋有三義。一對思以辨不善業。思能起殺等故名為業。殺等十種。通暢前思。名為業道。二對果以釋。殺等十種。能起來報。故名為業。通人至果。稱曰業道。三當相辨釋。殺等十種緣中集起。故名為業。若望業思。通思名道。若望後報。通人至果。故名為道。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辨體性。先論身業之中有作無作。先辨作業。宗別不同。所說各異。毘曇法中。說方便色為身作業。此方便色。是其色入為眼所行。問曰。若此是色入者。於青黃等二十色中何色攝乎。所謂高下正不正等。若依成實。是假名色法入所收。是義云何。於色塵上。相續之中能有損益。是身作業。有人宣說。成實法中。身業用彼思為正體。身為業具。是義不然。業前方便思為正主。身口為具。正論成業。是則身業假色為體。故成實論業相品雲。色法相續餘處生時。能有損益。名為身業。不言思是。明知不用思為正體。色法相續。後起異前。名餘處生。次辨無作。依如毘曇。亦是色性法入所收。若依成實。非色心性法入所攝。次論口業。於中亦有作無作別。先辨作業。依如毘曇。聲入為體。為耳所行。若依成實。是假名聲法入所收。於實聲上。前後相續能有損益。是口作業。次辨無作。與身業同。次論意業。依如毘曇。意但有作無無作業。以心法中三性不並。善時無惡。惡時無善。故無無作。故論說言。以三種故意無無作。就作業中。思為正主。餘心心法相從名業。若依成實。通作無作。思為作業。隨此作邊。無作法生名無作業。此無作業。亦非色心。業性如是(此二門竟)。

次明業起次第之義。於中有二。一明業起次第之相。二明業道通局之義。言次第者。業起次第乃有四重。第一先起三根煩惱。第二次起不善業思。第三次起三道煩惱。第四次起身口七業。如欲殺生。或先起貪。或起瞋癡。次起思心。思欲斷命。從此思後次起重貪。或重瞋癡。通暢前思。然後重起威儀之心。發動身手。隔斷彼命。如殺既然。盜等亦爾。次第如是。言通局者。業道相對四句辨之。一業而非道。所謂思心籌慮造作故名為業。前無所通。故不名道。二道而非業。所謂思後貪瞋邪見通暢思前。故名為道。而非作性。故不名業。三亦業亦道。謂身口七業。緣中起作。故稱為業。通暢前思。故名為道。四非業非道。所謂思前三根煩惱體非起作。不同思等。故不名業。前無所通。故不名道。然此四種。若望來果。俱得稱業。齊得名道。能作來果。故通名業。能通至果。故通名道。問曰。思前三根之中有思業不。若依毘曇。思是通數一切處有。故三根中亦有思業。但諸心法。隨時受名。故隱不論。若依成實。心起先後。三根之中。不得有思。問曰。思時有貪等不。若依毘曇。不善心邊常有煩惱。故思心邊亦有貪等。亦以心法隨時受名。所以不彰。若依成實。無別思數。愛分之願。說名為思。是思業外更無別體貪等可得。若就思心隨義說有。理亦無傷。問曰。思後三道之中有思業不。是義與前三根相似。問曰。正起身口業時。得有思心及三道不。若依毘曇。皆具有之。彰義隱顯。所以不說。依曇無德。爾時但有運動身口惡威儀心。是故一切不善業中。皆有非威儀突吉羅罪(此三門竟)。

次辨寬狹。於中以其十不善業對彼三邪七惡律儀。以明寬狹。此三門中。身口意等三種邪行。一向是寬。具四義故。何者四義。一具身口意。二通根本及與方便。三通輕重。四通作無作。具此四義。是故最寬。十不善業。望七律儀互有寬狹。十不善業。三寬一狹。言三寬者。一通三業。二通輕重。三通作無作。言一狹者。唯在根本不通方便。七惡律儀。三狹一寬。言三狹者。翻前可知。言一寬者。通其根本及與方便。言根本者。謂屠殺等。言方便者。謂蓄養等(此四門竟)。

次辨有作無作之義。於中先就根本業道明作無作。就彼身口七業之中。邪淫一種。一向具足作與無作。究竟成業。要在自身。是故有作。隨作即有無作罪生。故有無作。自餘業道。無作是定。作業不定。無作之業。若身自作。若教他作。皆悉隨生。故稱為定。若論作業。自作則有教他。則無。故曰不定。根本如是。次就方便明作無作。當知。一切前後方便。作業是定無作不定。云何不定。重心作者則有無作。輕心作者則無無作。故曰不定。有作無作。略辨如是(此五門竟)。

次對三毒分別諸業。依如毘曇。一切業道。皆三毒起。成則不定。殺生惡口及瞋業道。瞋心所成。盜淫及貪。貪慾究竟。邪見業道。唯癡心成。餘三業道。具三事成。若依成實。邪淫一種。從三事起。唯貪慾成。自餘業道。皆三事起。具三事成。宗別各異。難以會通(此六門竟)。

次就界趣分別業道。界謂三界。依如毘曇。十不善業。系屬欲界。唯欲界起。若依成實。系屬欲界。起則不定。殺盜邪淫惡口兩舌。唯欲界起。妄言綺語欲色俱起。如梵天王。自言尊勝能令諸梵盡老死邊。即是妄語。此不應法。即是綺語。貪及邪見三界皆起。彼邪不善。得寄起故。趣謂五趣。如毘曇說。地獄五業道。欝單越有四。餘方各有十。及餘惡趣天。地獄五者。地獄唯起惡口綺語貪瞋邪見五業道也。受罪之時。惡罵獄卒故有惡口。惡口違法。即是綺語。爾時忿怒即是瞋恚。貪及邪見成而不行。欝單四者。唯有綺語貪瞋邪見。彼有欲詠故有綺語。貪瞋邪見成而不行。問曰。彼方有行欲事。何故不說有淫業道。釋言。彼方無有夫妻共相配匹。雖共行淫無相凌奪。不名邪淫。是故不名邪淫業道。問曰。欝單有行欲事。欲因貪起。云何說言貪心成就欲不現行。釋言。彼方起淫之貪。其實現行。但此貪心所起之淫。非十惡收。能起之貪。亦非不善業道所攝。故雖起此不名貪慾業道現行。如人夫妻共相纏愛。不名業道。彼亦如之。問曰。若彼起淫之貪非業道者。善惡無記三性之中。何性所收。若性是善。貪慾煩惱不應名善。若是無記。論說欲界一切煩惱除身邊見餘悉不善。不言貪慾是其無記。若性不善。便是十惡業道所攝。何得說言不名貪慾業道現行。夫妻相愛事亦同爾。釋言。此貪性是不善。性雖不善其過輕微。三毒所收。非業道攝。故雖現起不名貪慾業道現行。問曰。欝單既有綺語。綺語必依貪瞋癡起。亦依彼成。何故不名貪等現行。釋言。彼方所有綺語。實依癡起但佛經中。宣說邪見。以為業業。不說癡心以為業道。是故彼癡雖復現行。但是癡毒。猶故不名邪見現行。無推求故。良以彼方邪見。不行故無斷善破僧事等。問曰。彼方有歌詠等。此不應法。即是妄語。何故不說有妄語乎。彼無誑心故非妄語。餘方十者。餘三天下各具十也。惡趣天者。謂餘鬼畜及與天趣皆具十也。若依成實。唯欝單越與毘曇同。自餘三方三惡及天皆具十業。彼地獄中重處。雖少輕處具有十不善道。辨之略爾。

十四垢業義

十四垢業。出長阿含善生經中。何者十四。如彼中說。有四結業。即以為四。依於四處作諸惡行。復以為四。通前為八。六損財業通前十四。四結業者。謂殺盜淫及與妄語。問曰。何故不說兩舌惡口綺語。以在家者不能離故。所以不說。言四處者。所謂愛恚怖癡處也。此之四種。起業所依。故云四處。六損財者。一是耽酒。二是博戲。三是放蕩。四迷妓樂。五惡友相得。六是懈惰。飲酒之過有其六失。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鬪諍。四惡名流佈。五瞋怒暴生。六智慧目損。博戲之過亦有六失。一財物耗減。二雖勝生怨。三智者所嘖。四人不敬信。五為人疎外。六生盜竊心。放蕩之過亦有六失。一不自護身。二不護財貨。三不護子孫。四常自驚懼。五諸苦惡法常自纏身。六憙生虛妄。迷於妓樂亦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求琴瑟。四波內早。五多羅槃。六首呵那。此後三門。胡語不翻。不知是何。惡友相得亦有六失。一方便欺誑。二好憙屏處。三誘他家人。四圖謀他物。五財利自向。六好髮他過。懈惰之過亦有六失。一者富樂不肯作務。二者貧窮不肯勤修。三者寒時不肯勤修。四者熱時不肯勤修。五者時早不肯勤修。六者時晚不肯勤修。十四垢業。辨之麁爾。

十六惡律儀義

十六惡律儀。出涅槃經。無作之惡。常生相續。說為律儀。律儀不同。宣說十六。一為利養羊。肥已轉賣。二為利故。買買已屠殺。三為利養豬。肥已轉賣。四為利故。買買已屠殺。五為利養牛。肥已轉賣。六為利故。買買已屠殺。七為利養雞。肥已轉賣。八為利故。買買已屠殺。九者釣魚。十者捕鳥。十一獵師。十二劫盜。十三魁膾。十四兩舌專行破壞。十五獄卒。十六咒龍。毘曇論中。宣說十二。一者屠羊。二者養豬。三者養雞。四者捕魚。五者捕鳥。六者獵師。七者作賊。八者魁膾。九者守獄。十者咒龍。此與前同。十一者屠犬。十二者司獵。此二異前。言屠羊者。如毘曇說。以殺害心若賣若殺。悉名屠羊。攝十六中第一第二。言養豬者。亦以殺心。若賣若殺。悉名養豬。攝十六中第三第四。養雞亦爾。攝十六中第七第八。言捕魚者。殺魚自活。捕鳥獵師亦復如是。言作賊者。常行劫盜。言魁膾者。常主殺人以自存活。言守獄者。守獄自活。言咒龍者。謂咒龍蛇戲樂自活。言屠犬者。謂旃陀羅屠犬自活。言司獵者。所謂王家主獵者是然就屠羊者。雖不起心殺餘眾生。而於一切諸眾生所。得惡律儀。一切眾生。悉皆可有作羊理故。餘者皆爾。問曰。此等七律儀中幾律儀攝。釋言。若依涅槃所說。殺盜兩舌三律儀攝。以此三種損惱處多故偏說之。毘曇所說。唯殺盜攝。作賊是盜。餘皆是殺。十六律儀。辨之如是。

飲酒三十五失義

飲酒之過。有三十五失。出大智論。一者現世財物空竭。二眾病之門。三鬪諍之本。多致忿訟。四裸露無恥。五丑名惡聲人不恭敬。六覆沒智慧。七所應得物而不得之。已得之物而復散失。八私匿之事向他論說。九種種事業廢而不成。十憂愁之本。十一身力減少。十二形色損壞。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伯叔尊長。十六不敬沙門。十七不敬婆羅門。十八不知敬佛。十九不知敬法。二十不知敬僧。二十一惡人親附。二十二疎遠善人。二十三作破戒人。以其飲酒違戒法故。二十四心無慚愧。二十五不守根門。二十六縱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惡不憙見之。二十八貴重親屬及諸知識。所共擯棄。二十九行不善法。由其飲酒多生罪故。三十棄捨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三十二遠離涅槃。三十三多種世世狂癡因緣。三十四身壞命終墮諸惡道。三十五若得為人。隨所生處常當愚騃。酒過如是。應當斷之。

大乘義章卷第七

 

上篇:大乘義章

下篇:三論玄義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註音版】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蓮華世界詩

明雲棲會下妙意庵廣貴撰 佛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則...

注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

注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引 徐呂取韻切忌道著 歸德法雲灑...

蓮修必讀

蓮修必讀自序 佛法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凡詩歌偈...

四念處

四念處卷第一 隋天台山修禪寺智者大師說 門人章安灌頂...

佛說八無暇有暇經

佛說八無暇有暇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說灌頂王喻經

佛說灌頂王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

順權方便經

順權方便經卷上(一名轉女菩薩)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註音版】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稱讚大乘功德經

稱讚大乘功德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

佛說放缽經

佛說放缽經 安公雲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佛在舍衛祇洹精...

【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金色王經

金色王經 東魏天竺優婆塞瞿曇般若流支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常坐三昧

為天台宗所立四種三昧之一。又作一行三昧。依文殊師利...

【佛教詞典】有漏果報四相及不淨

種種生滅,盡是一漏落之相,故曰有漏。而有漏分晰之,...

以八正道度生死流

往昔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在摩竭國神祇恆河水邊時,世尊...

四十八大願——(第47願)即得不退轉地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

每個遇到的人都是你的啟示

愛與你相遇的每個人。每一個相遇的人都是你的啟示。你...

佛教徒能否養寵物

對於佛教徒能否養寵物這個話題,有很多人都可能思考過...

聖嚴法師《以勉勵代替責罵》

問: 有些父母對子女說話都是疾言厲色,連關愛也是責...

徹底斬斷娑婆想和發願來生矛盾嗎

問: 我們經常說要徹底斬斷娑婆想,與彌陀誓願無間隔,...

現代人的心靈荒蕪

自有歷史記載以來,人類一直為追尋美好、幸福生活而不...

訓練心

如果我們有了錯誤的知見,那麼即使是住在一個深暗的洞...

我們的仇敵是貪瞋癡三毒

煩惱為因,身語意這些諸行為緣,惡業就為果,障道受苦...

何為「眾生濁」

這個眾生濁是由行陰引生的。什麼叫行陰呢?就是我們內...

百煉成鋼我往西方

宋朝時,有一位姓黃的鐵匠,大家都叫他黃打鐵。他通過...

善根深厚的人,不會投生在這個世間

念佛不是要等的,這個因循等待可能就耽誤了我們自己。...

【視頻】《佛說淨業障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淨業障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大悲寶懺》文殊講堂唱誦

《大悲寶懺》文殊講堂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