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義章卷第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義章卷第六

遠法師撰

染法聚煩惱義中此卷有七門(十使義 十纏義 十障義 十四難義 十六神我義 六十二見義 八萬四千煩惱義)。

十使義十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三性分別二 利鈍見修分別三 相應不同四 約境隨界分別五 九十八使等分別六 緣縛不同七 成義差別八 發業潤生九 因起次第十)

第一門中。先總釋名。後辨其相。所言使者。如地論說。隨逐縛義。名之為使。蓋乃就喻以名煩惱。如世公使隨逐罪人得便繫縛。煩惱亦爾。久隨行人。繫縛三有。不令出離故名為使。毘曇成實亦同此說。故雜心雲。使之隨逐。如空行影水行隨。成實說言。使之隨逐。如母隨子。亦如瘧病鼠毒未發。如熱鐵黑相。如種中牙。如債未還。此等皆是隨逐義也。有人釋言。驅役名使。於義無爽。但非經論。名義如是。次辨其相。使義開合廣略不定。今就一門且論十種。所謂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取貪瞋癡慢及疑。言身見者。亦名我見。五陰名身。身中見我取執分明。從其所迷故名身見。故雜心雲。於五陰中。審爾計著名身見也。以見我故。從其所立亦名我見。相狀如何。身見有二。一眾生著我。二法著我。於五陰中。建立我人。名眾生著我。於陰界入。取性執相。名法著我。此二如前無我章中具廣分別。言邊見者。斷常乖中。故名邊見。相狀如何。若依毘曇。唯於苦中計斷取常。名為邊見。若依成實。一切法中。取斷計常。皆名邊見。故彼成實邊見品雲。一切法常是名常見。一切法斷是名斷見。一切法有是名常見。一切法無是名斷見。身與神異。身滅神在。是名常見。身與神一。身滅神亡。是名斷見。地水火風苦樂壽命七分。是常是名常見。七分斷滅。是名斷見。死後更作。是名常見。死後不作。是名斷見。如是一切皆名邊見。問曰。無常橫計為常。說為邊見。常計無常。何故非邊見。此義如前八倒章中具廣分別。言邪見者。謬執乖正。故名邪見。相狀如何。如經中說。謗無因果一切諸法。是其相也。問曰。五見斯皆是邪。何故謗無偏名邪見。成實釋雲。此見重故。偏名為邪。言戒取者。於有漏法取為能淨。故云戒取。相狀如何。戒取有二。一者獨頭。二者足上。不依諸見。直取苦行烏雞戒等。以為聖道。說為能淨。名為獨頭。依諸見起。名為足上。諸見是其戒取之本。戒取腳足。取此諸見。以為能淨。名足上也。問曰。戒取所取非一。或取苦行以為能淨。或取持戒。或取佈施。或取禮拜糞掃衣等。或取諸見。以為能淨。如是非一。何故經中但云戒取不說施取苦行取等。雜心釋言。是中略故。且雲戒取。若具應言戒等取也。問曰。等略以何義故偏就戒名不就餘者。釋言。戒行取執者多。故偏言耳。取云何。取多。諸內道人多取持戒。以之為道。諸外道人。多取烏雞鹿狗戒等。以之為道。是故名多。自餘一切苦行等事。唯外道取非佛弟子。是故名少。從多立稱。故名戒取。言見取者。取諸見等。以為第一。故云見取。相狀如何。見取有二。一者獨頭。二者足上。言獨頭者。不依諸見。直取有漏下劣之法。以為第一。故名獨頭。如不淨中妄計為淨。苦計為樂。無想天報謂涅槃等。言足上者。依諸見起故名足上。諸見是其見取之本。見取腳足。依此足上取為第一。名足上也。問曰。見取所取非一。何故經中但云見取不說餘者雜心釋言。是中略故但名見取。若具應言見等取也。又問。等略何故就見以彰取名不就餘者。以從多故。一切世人。多取己見以為第一。故偏說之。又取見者。心則堅強。執固難捨。故偏說見。所言貪者。於境染愛。名之為貪。貪相如何。於中廣略開合非一。或分為二。一愛己身。二愛所須。或分為三。前二如上。加愛妻色。或分為四。前三上。加愛親戚。或分為五。前四如上。加愛名稱。或分為六。前五如上。加愛豪貴勢力自在。或分為七。前六如上。加愛死滅。如論中說。無有愛等。或分為八。前七如上。加愛己見。或分為九。前八如上。加愛善法。如說愛佛愛菩提等。若廣分別。貪有無量。若依大乘。此等一切皆是貪使。若依小乘。善貪非使。又小乘中。依如毘曇。唯貪是使。慳等非使。若依成實。多欲惡欲慳著憍逸。如是一切皆是貪使。所言瞋者。違境忿怒。故名為瞋。依如毘曇。唯瞋是使。自餘忿恚惱恨嫉害。如是一切。斯不名使。若依成實。忿恚惱恨嫉妬殺害狠戾專執不忍不悅不調等事。悉是瞋使。大乘亦爾。言無明者。依如毘曇。癡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若依成實。邪心分別。無正慧明故曰無明。何故如是。毘曇闇惑為過。成實唯以取執為患。故說不同。大乘法中。癡闇取執。並是過患。兩義兼取。名義如是。體相云何。宗別不同。所說亦異。有一論師。宣說無法。為無明使。彼人所說。無智慧處即是無明。更無別法。如人不語正名無語。是中更無不語法生。成實論中。非破此義。經說無明為生死因。若是無法。云何為因。若依毘曇。有二分別。一對諸使以別無明。無明有二。一者不共。二者相應。言不共者。於彼諦理及以色聲香味觸等。緣而不了。不與一切諸使和合。名為不共。言相應者。除前不共。自餘一切諸煩惱中無智之心。與諸使合名為相應。二約境分別。無明有二。一者迷理。於四真諦。闇惑不了。二者迷事。於陰界入色香味等。不能正解。起諸業行。此等皆是無明使也。依如成實。無明亦二。一者取性。二者現起。言取性者。一切凡夫執性之心。此之取性。遍通一切善惡無記三性之心中。故彼成實無明品雲。一切凡夫未入空者。常有邪見。名為無明。彼文復言。貪中無瞋。瞋中無貪。無明不爾。一切處有。明知。是通。此之取性。是無明中根本正使。有人釋言。此取性者。是十使地。非無明使。彼人何故作如是說。言此微細不能驅役往來生死故不名使。此語不然。依何文證得知非使。如成實中解無明使。正說於此。云何言非。若言此是十使地故非無明使。與十為地。何妨是其無明使乎。又若取性是十使地。不得說為無明使者。三苦之中即行即苦。是三苦體。亦應非是三苦之中行苦所攝。然彼雖是三苦之體。而得攝在行苦之中。此亦應然。若言取性不能驅役令非使者。三有受生。皆由取性。若離取性雖有諸業。不能牽果。是則取性驅役最強。何為非使。又復論中。隨逐解使。不以驅役解釋使義。驅役之言。自出人口。不關經論。何為用此辨定是非。然彼論中。隨逐解使。隨逐之中。無過取性。何為非使。以斯徵窮。取性是使。不得言非。言現起者。作意而生。止在不善。不通餘心。何者是乎。論文不定。人釋種種。有人釋言。貪瞋癡慢及諸見中。各有九品。分前八品。為無明使。第九一品。為餘九使。此言定非。十使之中。皆有九品。云何說言。貪瞋等中無前八品。無明使中。無第九品。是大難解。又如論說。於欲界中貪瞋癡慢。各有九品。斷前六品。成斯陀含。斷後三微。成阿那含。若貪瞋等無前六品。竟何所斷。無明使中。無有後三。復何所除。以此推研。此言叵依。又人復言。簡去鈍使。直就五見。隨義以分。五見之中前之八品。見心未明。不得名見。但可說之為無明使。此同前破。又成實中。不以闇障為無明使。何須分取不了之心為無明使。又成實說。邪明之中。無正慧明。名為無明。若五見中前之八品。見未成故非見使者。前之八品。邪明未成。亦應不得說為無明。又成實言。邪見未成。說之為疑。今云何言邪見未成說為無明。以此推窮。定知。不以見前八品為無明使。若爾用何以為無明。當知。無明就諸使上。隨義以分。無別心體。云何義分。解釋有三。一就餘九使。隨義以分。餘九使中。有闇障義。斯是無明。故因緣中無明支者。過去煩惱。悉名無明。又論說言。一切煩惱。迷覆人心。皆令盲冥。盲冥猶是無明義也。二三毒分別。除貪除瞋。自餘一切。悉是無明。故論說言。除貪除瞋。餘之八使。從捨生故斯名癡也。三就邪見無正慧明。說為無明。此就五見。隨義以分。於五見中。邪心推求。斯名邪見。即此五見。無正慧明。盡是無明。故論說言。邪見之心。無正慧明。名無明也。若無別體。應無十使。釋言。義別故得有之。雖有三解。准依論文。後釋應是無明使體。成實如是。大乘法中。無明有二。一事中無知。不解世法。二性結無明。迷於理實。於中有三。謂麁中細。麁者與彼四住相應。如小乘說。中者所謂恆沙無明。細者所謂無明住地。此等皆是無明使也。問曰。何故小乘法中。不染無知非無明使。大乘是使。小乘法中。但為斷除染污煩惱得滅。便不用。不求如來一切種智。故不說使。大乘法中。求佛種智。不染無知。障佛種智。故說為使。言慢使者。陵物名慢。慢相云何。如涅槃說。慢有八種。八名是何。一直名慢。二名大慢。三名慢慢。四不如慢。五名憍慢。亦名傲慢。六名我慢。七增上慢。八名邪慢。此義廣釋如八慢章。所言疑者。於境不決。猶預曰疑。疑有二種。一者疑事。如夜觀樹疑為是人為非人等。二者疑理。疑諸諦等。小乘法中。唯取疑理說為疑使。大乘通取皆須斷。故十使名相。辨之麁爾。

第二門中。三性分別。言三性者。所謂善惡無記法也。若依毘曇。欲界地中身邊兩見。一向無記不記。不因是見墮惡道。故地論中。亦同此說。餘之八使。一向不善。上二界中一切諸使。悉是無記。若依成實。三界上下一切十使。悉是不善。故彼成實雜問品雲。身邊二見是諸見本。云何無記。問曰。十使若俱不善。善無記中取性無明是不善不。有人釋言。善無記中取性無明。是善無記。非是不善。此義不然。凡言不善。違理為義。此既違理。何為不得說為不善。若是不善。云何得在善無記中。釋言。性惡在於相善及無記中。竟有何咎。若使性惡不得在於善無記中。生滅行苦。亦應不在樂捨受中。以此類彼。其義相似。問曰。若使善中取性是不善者。善與取性為一為異。若當是一。取性不善。善亦不善。善是善故。取性亦善。斷取性時。善亦應斷。若當是異。取性便非相善之體。取性有漏。善應無漏。釋言。不定善據其相取性據體。體相別故。不得定一。不定一故。善感樂受。性招行苦。善資出世。取性障道。得出世時。斷除取性。善資不亡。不定異故。善業受果。必依取性。取性是漏。善名有漏。善中取性。一異如是。無記亦然。問曰。上界所有十使若是不善。是不善為繫上界為系下地。此義不定。上界所有善無記中取性無明。性雖不善非起不善。系屬上界。若論現起。十使不善。系屬欲界。彼成實中欲界不善。得寄起故。問曰。若爾上界起使系屬欲界。是則上界應無煩惱。若無煩惱。應是無漏。應是出世。釋言。上界現起不善。唯屬欲界。與上界合。故非無漏。又彼善中有取性故。不名無漏。非無漏故。不名出世。大乘法中。義有兩兼。若望果報。同阿毘曇故。大品雲。上界十使。是其無記。對理而辨義同成實。一切十使皆是不善。

第三利鈍見修分別。先辨利鈍。依如毘曇。前五是利。推求性故。後五是鈍。非推求故。若依成實。總相兼分相同毘曇。以實細論。前五唯利。後五種中貪瞋慢疑一向是鈍。無明不定。若就五見以說無明。無明是利。彼說邪明為無明。故就餘說者。無明是鈍。大乘法中。俱有此相。若復通論。十使之中。俱有利鈍。數起名利。不數名鈍(此一門竟)。

次分見修。如毘曇中。苦忍已去十五心來。名為見道。須陀已上終至無學。名為修道。若依成實。總相觀諦。不得說言苦忍已去。但得說言無想位中名為見道。修道如前。大乘法中。初地見道二地已上。名為修道。見修如是。就十使中。五見及疑。唯障見諦。名為見惑。貪瞋慢癡。通障見修。障見諦者。判為見惑。障修道者。判為修惑。毘曇法中。依見所起貪瞋癡慢。能障見諦。緣事生者。能障修道。成實法中。貪瞋癡慢皆帶取性。取性重者。能障見諦。取性微者。能障修道。大乘所說一切煩惱。無不迷理。於中麁者。判為見惑。細為修惑。問曰。此二起在何處。若依毘曇。見道已前。二輪並起。須陀已上。單起修惑。成實法中。文無定判。准義以分。見道已前。單起見惑修惑成就而不現行。須陀已上。單起修惑。問曰。何故毘曇法中。見諦已前二輪並起。成實見前單起見惑。釋言。毘曇約境分惑。迷理生者。判為見惑。緣事生者。判為修惑。凡夫本來常具此二。是故並起。成實法中。一切十使。斯帶取性。因皆迷理。但約輕重以分二惑。凡夫所起一切煩惱。取性心重。入見道時。重取永亡。故凡所起悉名見惑。聖人煩惱取性輕薄。凡夫起惑不能如是。是故凡夫不起修惑。但可成就。問曰。修惑由來未起。云何成就。釋言。見惑是修惑因。以有見因修果定起。故曰成就。問曰。成實破毘曇家離欲界欲初禪未現已得成就。彼文破曰。云何未入已得成就。如人不識一字自言解書。是所不應。准彼類惑。不應未起已得成就。釋言。惑心與善心異。不得相類。惑則久習堅強難斷。雖復未起。剋必當生。故說成就。善法難生。雖有前因。未必當起故。未起者不名成就。不類在斯。大乘法中見修二惑。凡時並起。無明住地。先常行故。見諦已上。唯起修惑。見修如是。

第四明使相應不同。於中有二。一約六識以明諸使相應不同。依如毘曇。貪瞋二使及相應無明。皆通六識。不共無明及餘七使。唯在意地。若依成實。取性無明。遍通六識。自餘一切。唯在意地。大智論中。同毘曇說。二對五受以明諸使相應差別。言五受者。所謂苦樂憂喜及捨。五識地中逼惱名苦。適悅名樂。意識地中愁惱名憂。慶悅名喜。捨通六識。五受如是。相應云何。依如毘曇。使與五受同時相應。彼說。欲界具有五受。就此地中。不共無明唯捨相應。疑使與彼憂捨相應。以疑惱故。與憂相應。息時在捨。故捨相應論言。欲界喜麁疑細。是故不與喜受相應。在意地故。不與苦樂二受相應。身邊兩見戒見二取。及與慢使喜捨相應。異見暢心高慢揆意。故喜相應。息與捨俱。故捨相應。非憂慼行。是故不與憂苦相應。在意地故。非樂相應。邪見一使。憂喜及捨三受相應。彼邪見人。聞有因果則生憂惱。故憂相應。聞無則喜故喜相應。息與捨合故捨想應。在意地故。不與苦樂二受相應。貪與喜樂捨受相應。以通六識染著行故。喜樂相應。息在捨故。與捨受相應。非違惱行。是故不與憂苦相應。瞋與憂苦捨受相應。對貪可知。相應無明。五受相應。以常遍故。彼說。初禪無憂無苦。有餘三受。彼眼耳身三識。身中猶有樂受。定內有喜。定外有捨。就此地中。不共無明。唯捨相應。五見疑慢喜捨相應。在意地故。問曰。欲界疑喜不俱。何故初禪疑喜相應。論言。是中無餘根性。故與相應。彼說定內無餘根性。不論定外。問曰。疑心不決。應惱。云何得與喜受相應。釋言。此喜非解理喜。故得相應。雖與相應。但有喜體而無喜用。餘禪亦爾。貪使及與相應無明。喜樂及捨三受相應。彼無瞋使。所以不說。二禪地中。唯有喜捨。於此地中。不共無明。唯捨相應。自餘一切喜捨相應。三禪地中。唯有樂捨。於此地中。不共無明。唯捨相應。自餘一切。樂捨相應。四禪已上。唯有捨受。一切煩惱。皆捨相應。若依成實前後相應。不在同時。從前受心生後十使。相應不捨。故名相應。彼說。欲界乃至四禪。皆具五受。於中貪使。喜樂相應。瞋使與彼憂苦相應。自餘八使。捨受相應。取性無明。五受相應。空處已上。無有苦樂。有餘三受。於中貪使。唯喜相應。瞋使唯與憂受相應。自餘八使。唯捨相應。取性遍通。約識就受。辨之麁爾。

第五約境隨界分別。先對境論。境謂理事。理謂四諦。事謂一切陰界入等。依如毘曇。身邊二見。唯迷苦諦。果處起故。戒取次寬。迷苦及道。不迷集滅。何故如是。世間之人。多謂苦行能盡往業。故說迷苦。如須跋等。或復有人。取著諸見及施戒等。非真道法。以為真道。說為能淨。迷覆真道。故說迷道。是故論言。內迷之者。見苦則斷。外迷之者。見道方除。何者內外。而復說言迷內迷外。釋言。戒取緣有漏生。苦諦是其有漏法中之理。理性故說名為內。道諦是其有漏法外之理性故。說之為外。若人直謂現受苦果酬其往因而得脫者。名為內迷。良以受苦不能壞障得解脫。故取為能壞。取為能脫。故說為迷。若人取彼持戒等行。以為真道。說為能淨。迷覆真道。故說為外迷。彼內迷者。見苦之時。知苦不能壞障得脫。彼見方斷。外迷之者。見真道時。方知戒等非真道。故彼見方斷。是故說為道非道淨。世間無人取集能淨。故不迷集。戒取之人。為求滅果。終不取滅為能淨因。故不迷滅。又說。滅諦離過。清淨非顛倒見。故不迷滅。問曰。世人取苦能淨名迷苦者。彼戒取人。取戒取施取諸見等以為能淨。彼戒施等體。正是集。何故不得說為迷集。釋言。有義。外道即取苦為能淨。故名迷苦。戒施諸見體雖是集。外道之人。不謂是集取為能淨。轉之為道。方說能淨。是故但得說為迷道。不名迷集。何故如是。戒取之心。多傍教生。聖教之中。宣說勤苦能出生死。是故即取苦為能淨。佛經之中。不說集因是能淨。但說修道以為能淨。是故外道。不取為集說為能淨。轉之為道。方說能淨。不類在斯。問曰。外道雖取戒等以之為道。本不緣道。云何得名迷道諦乎。執此乖彼。故說為迷。問曰。毘曇說。理苦集為苦集諦。不論其事。滅道亦然。而彼外道所取苦行為能淨者。乃是事。苦取持戒等。以之為道。乃迷事道。不迷於理。云何得名迷苦道諦。釋言。有義。彼雖迷事。以事類理。故得說為迷苦道諦。云何類乎。事苦既能治往業。理亦應然。故說迷理。道中亦爾。如佛所說。對治事道。非真道故。理亦應非。故說迷理。何者是其事苦事道。何者是其理苦理道。而言迷事類迷於理。從彼過去業煩惱因。得六趣報。名為事苦。有為之法。念念生滅。前能生後。義說為集。後從前起義說為苦。此是理苦。六道報別。名為事苦。一切有為有漏之法。但從前生莫問遠近。斯名為果。於此果上。苦無常等四義莫通說為理苦。就彼道中三十七品。戒定慧等。名為事道。即彼事中道如跡乘四義窴。通說為理道。理事如是。故說事類迷於理。戒取如是。邪見見取及與疑使。通迷四諦。邪見之心。謗無四諦。故名通迷。見邪取之心。於果五陰。取為第一。名為迷苦。於因五陰。取為第一。名為迷集。取梵天等無想天等。以為涅槃。名為迷滅。於彼戒取所立之道。取為第一。名為迷道。又復取彼四諦之下邪見等心。以為第一。從其所取。亦即名為迷四真諦。問曰。若使取四諦下諸見為勝。便從所取名迷四諦。戒取亦取四諦下見以為能淨。何故不言迷四諦乎。釋言。不類。彼見取者。即取諸見。以為第一。不轉為道方說第一。故隨所取名迷四諦。戒取不爾。轉之為道。方說能淨。故隨所立名迷道諦。問曰。論中宣說三見三隨轉。身見邊見隨疑有邪見隨戒取見取隨。云何戒取唯迷苦道。見取通四。彼言隨者。小分言耳。於苦道下。得言見取隨戒取生。集滅諦下。但隨邪見。若論疑使。通疑四諦。自餘一切貪瞋癡慢。通迷四諦。及障修道。若依成實。十使煩惱。通迷四諦。故彼成實雜問品雲。一切諸結。見滅諦時斷。滅者是其四諦之理。故通迷諦。彼說如何。如彼身見。於果處起。即是迷苦。見我是常不從因緣生。即是迷集。言我不滅。即是迷滅。以計我常無道能除。即是迷道。邊見亦爾。戒取之中。謂苦能治。即是迷苦。不知邪行是苦因緣。即是迷集。妄取邪行以為能淨。即是迷道。以說邪行為正道故。無心斷除趣向滅諦。即是迷滅。餘使如上。邪見見取及與疑心。唯迷四諦。貪瞋癡慢。通迷見修。大乘亦爾(此一門竟)。

次就界論。界謂三界。依如毘曇。十使之中。瞋唯欲界。餘使皆通。何故如是。如雜心說。上界無其無慚無愧慳嫉憂苦六惱性。故又得禪定寂止養身。故無瞋恚。又慈悲成故無瞋恚。若依成實。十使皆通。故彼成實雜問品雲。上界亦有妬嫉等。故有其瞋恚。云何知有。如彼梵王語諸梵眾。汝但住此之足。能令汝盡老死邊。莫詣瞿曇。即是嫉妬。嫉妬即是瞋使所收。餘通可知大乘法中。雖無文證。理亦應通。

第六門中。就前十使。辨明九十八使等義。於中有五。一分十使為九十八使。二就九十八使明十一遍。三就九十八使明九上緣。四就九十八明十八無漏緣使。五就九十八辨明百八諸煩惱義。初言分十為九十八者。依如毘曇。彼前十使界行種別為九十八。界謂三界。行謂五行。四諦修道名為五也。種謂十種。將彼十使。隨行分別。有三十六。苦下有十。集下有七。所謂邪見見取及疑貪瞋癡慢。滅下有七。與集相似。道下有八。謂前七上加一戒取。修道有四。貪瞋癡慢。此等增減。廣如上釋。此三十六。隨界分別為九十八。欲界地中具三十六。色界地中有三十一。謂五行下。各除一瞋。餘者具有。無色亦爾。有三十一。是故通合有九十八。毘曇如是。成實論中。但言十使為九十八。不列名字。然彼宗中。十使煩惱。俱迷四諦。並通三界。不知若為作九十八。人家相傳釋有兩種。一言十使在於九地。始從欲界乃至非想。即為九十。修道四使已起未起。離之為八。通前合有九十八使。何故修惑不隨地別。以非發業招生惑故。第二說者。十使煩惱迷於四諦。即為四十。通修道中四使煩惱有四十四。各有已起未起之別。為八十八。通本十使為九十八。既非經論。難輒依信。辨相如是(此一門竟)。

次就諸使明十一遍。如毘曇說。苦集諦下見疑無明。說為遍使。遍使不同離分十一。相狀如何。苦下有七。所謂五見疑及無明。此無明者。唯取不共及與疑等相應無明。不取貪等相應無明。集下有四。邪見見取疑及無明。無明差別義如前判。此之十一遍。能緣縛自地之中五行煩惱。故名遍使。問曰。何故唯說此等以為遍使。有二種義。一緣真起。簡苦集下貪瞋及慢。然十一遍。親緣諦生。苦集諦下貪瞋慢等諸見後起。不親緣諦。故不說遍。問曰。縱使不親緣諦。說遍何傷。釋言。有以。苦集理通。貪瞋慢等不親緣故。緣縛不遍。是故不論。二苦集性。簡滅道下諸使煩惱。問曰。何故簡滅道下諸煩惱乎。彼緣滅道。不能遍縛五行煩惱。非是遍使。所以簡之。若依成實。四諦之下一切十使。斯名為遍。問曰。遍使遍緣遍因有何差別。釋言。緣使二種相望。互有寬狹。緣則通於諸心心法。故名為寬。但緣外境不緣相應共有之法。故名為狹使則通緣一切外境。及縛相應共有之法。故名為寬。局在見疑無明煩惱。不通諸餘心心數法。故名為狹。若以緣使望彼遍因。互為寬狹。使之與緣。縛三世一切有漏。故名為寬。局在心法。不通非色非心之法。故名為狹。設論遍因。通攝一切諸心心法及生住等非心之法。故名為寬。於三世中。前望於後。名之為因。非同時因。後非前因。故名為狹。遍因如是(此二門竟)。

次就諸使上緣分別。依如毘曇。十一遍中。除身邊見諸餘九使。能緣上地。在欲界者。緣上八地。在初禪者。緣上七地。乃至在於無所有處。緣上一地。非想地中。無上地故。無上緣使。此等諸使。雖緣上地。而不繫縛。以其微細緣不及。一切上使。皆不下緣。是所厭故。問曰。身見及與邊見。何故除之。以於自地果處起故。若依成實。一切十使皆緣上生。亦緣下起。隨其所緣。亦緣亦縛。故彼成實雜問品雲。如人貪心。貪於上地。瞋恚之心。憎惡上地。亦以彼法。而自高舉。計彼有我。取為斷常。故知。緣上。彼文復言。色無色界。亦能緣於欲界境界。明知緣下。宗別不同。各隨一義(此三門竟)。

次就諸使明其十八無漏緣使。如毘曇說。九十八中。有十八使緣無漏生。名無漏緣。何者是乎。滅道諦下各有三種。邪見及疑不共無明。即以為六。三界各六。故有十八。問曰。何故唯說此等為無漏緣。釋有四義。一緣真起。親緣滅道。簡滅道下貪瞋慢等有漏緣使。二盡道。性盡者名滅。簡苦集下一切煩惱。三名不滿。簡道諦下戒取煩惱。戒取所迷不通四諦。故名不滿。四獨作頭。簡去見取。以見取使隨他生故。故雜心雲。貪緣不應責。非為不饒益。寂靜第一淨。彼非無漏緣。貪緣不應責者。貪於滅道。是功德法。非貪使故。不應呵責。非為不饒益者。滅道非是違損法。故不生瞋使。言寂靜者。以寂靜故。不生慢使。言第一者。滅道是其身第一法故。取為第一。而非見取。所言淨者。滅道淨故。取之為淨。而非戒取。是故唯說邪見無明及與疑使。為無漏緣。此等雖緣。而不繫縛。無漏微細。緣不得故。若依成實。十使煩惱。通緣滅道。一切皆是無漏緣使故。彼成實雜問品雲。有人貪滅憎惡泥洹以自高便生慢心。緣道亦爾。明知。貪等亦無漏緣。不獨邪見疑無明等(此四門竟)。

次辨百八煩惱之相。如毘曇說。於彼九十八使之上。加以十纏。即是百八諸煩惱也。

第七次明緣縛不同。於中有三。一明諸使相緣多小。二明諸使縛義不同。三明諸使縛境差別。言多小者。如欲界中苦下十使。一一皆為十四使緣。如彼身見。起已謝往。後起十使皆得緣之。以同品故。集下四使。邪見見取疑及無明。亦得緣之。以此遍使遍緣一切有漏法故。餘皆不緣。以非自品非遍緣故。身見既然。苦下餘九類。亦齊爾。上界除瞋十三使緣。集下七使。一一亦為十四使緣。如彼集下邪見煩惱。起已謝往。後起七使皆得緣之。以同品故。苦下七遍亦得緣之。以廣緣故。餘皆不緣。以非自品非遍緣故。邪見既然。餘六皆爾。上界除瞋十三使緣。滅下七使。一一皆為十五使緣。自品四使。謂貪瞋慢及與見取。以此自品有漏緣故。苦集諦下十一遍使。亦得緣之。以廣緣故。自品之中三無漏緣。緣滅諦生故不緣使。餘非自品。非遍使故。一切不緣。上界除瞋十四使緣。欲界道下八使煩惱。一一皆為十六使緣。自品五使。謂食瞋慢戒取見取。以此自品有漏緣故。並十一遍。以廣緣故。自品之中三無漏緣。緣道諦生故不緣使。餘非自品。非遍使故。一切不緣。上界除瞋十五使緣。欲界之中修道四使。一一皆為十五使緣。自品四使及十一遍。餘皆不緣。以非自品非遍使故。上界除瞋十四使緣(此一門竟)。

次明諸使縛義不同。縛有二種。一者緣縛。二相應縛。兩義分別。一對非使。以辨二縛。十使煩惱。緣外六塵。緣而繫縛名為緣縛。同時之中。縛想受等諸心數法。名相應縛。二諸使相望。以辨二縛。於中略以四句分別。一者緣縛而非相應縛。二者相應縛而非緣縛。三者緣縛亦相應縛。四非緣縛亦非相應縛。初言緣縛非相應者。就彼有漏緣使之中。除其自品相應無明。自餘一切。更互相望。得相緣故。名為緣縛。不同時故。非相應縛。有漏緣使。望無漏緣亦是緣縛。得緣彼故。非相應縛。不同時故。言相應縛非緣縛者。無漏緣中邪見及疑。望其自品相應無明。是相應縛。以同時故。非是緣縛。以無漏緣不緣使故。所言緣縛。亦相應者。就彼有漏緣使之中。除不共無明。自餘一切。望其自品相應無明。亦是緣縛。亦相應縛。如彼身見。前起已滅。後起之者。緣前身見相應無明。名為緣縛。後起身見相應無明。緣前身見亦是緣縛。問曰。後起相應無明不別緣法。云何能得緣前身見。與後身見相應緣故。身見無明同時起者。名相應縛。諸使齊爾。不共無明。望相應無明。無相應義。是故除之無二無明一時並。故又不共無明望於餘使。亦無相應義。是故除之。無漏緣使。不緣有漏。是以不說。言非緣縛非相應者。無漏緣中不共無明。望相應無明及望餘使。非是緣縛。緣無漏故。非相應縛。不同時故。無漏緣中邪見及疑。除相應無明。望於餘使。亦非緣縛。緣無漏故。非相應縛。不同時故(此二門竟)。

次就諸使縛境差別。於中有三。一明諸使縛境總別。二約三世明縛不同。三隨六識明縛有異。言總別者。依如毘曇。貪瞋及慢。是自相使。餘之七種。是共相使。云何自相。論自釋言。貪瞋及慢。別緣事生。不能總緣一切法起故名自相。如彼貪心。要於所見所聞境界。而起貪心。不能於彼不見不聞不思惟處而起貪心。貪心既爾。瞋慢亦然。云何共相。見疑無明。總緣一切境界法起故云共相。依如成實雜問品中。應非此義。彼說十使皆有總緣別緣之義。總皆名共。別皆名自。不得偏說。如以貪使或時總緣四天下起。云何定別。又彼論中。引長爪經證貪瞋等。是總煩惱。如我見人。聞一切有。皆生忍心。忍即是貪。聞一切無心皆不忍。不忍是瞋。執我自高則名為慢。又邪見人。聞一切無。心則貪喜。聞一切有心則瞋惱。恃此自高。即是其慢。云何名別。見疑無明當知。亦有別緣之義。云何定總。是故十使皆有總別。成實如是。理實十使皆有總別毘曇所說。從多言耳。次約三世明縛不同。如毘曇說。貪瞋慢使。若過去者。於彼三世有漏法中。唯縛彼使所緣境界所不緣者。則無縛義。所緣定故。若現在者。亦於三世有漏法中。唯縛彼使所緣境界所不緣者。使則不縛。所緣定故。在未來者。有生不生。若不生者。緣縛三世一切有漏。以未起故。三世有漏。一切皆有可縛之義。若論生者。隨緣別縛。譬如有人遙射體多人。若未放箭多人皆有可射之義。若已放竟隨所著者則名被射。餘不著者不名被射。貪等亦然。未起之者。通縛一切。當起之者。隨緣別縛。自餘七使。隨在過去現在未來。皆縛三世一切有漏。以彼見等共縛使故。此總相言。非是別相。差別之相。如後門說。若依成實。三世十使。一一皆縛三世有漏。次隨六識相縛有異。如論中說。五識之中貪瞋煩惱。若過去者。唯縛過去五塵境界。若現在者。唯縛現在。若未來者。則有二種。一者生法。二不生法。若生法者。隨緣別縛。若不生者。通縛三世色等五塵。若在意地。十使煩惱。於三世中。隨何世起。皆縛三世有漏諸法。若無漏法緣而不縛。總相如是。於中分別。貪瞋及慢。於三世法。別緣別縛。見疑無明。總緣總縛。若依成實。十使煩惱。唯在意地。一一皆能總縛三世。亦得別緣。縛不同。辨之麁爾。

第八明其成義差別。依婆蹉部。有三種成。一者人成。彼宗之中。說有人故。二者結成。煩惱定故。三者事成。境界定故。若依毘曇。有二種成。一者結成。煩惱定故。二者事成。境界定故。毘曇法中。不說有人故無人成。譬喻者。說唯有結成。人事不成。彼宗之中。不說有人故無人成。境界不定故無事成。如一境界。或時生貪。或時生瞋。或時生癡。或復生慢。或復生善。是故不定。以不定故。名為不成。依如毘曇。當分生時。即名事成。成義如是。

第九明其發業潤生差別之相。先明發業。後辨潤生。發業之中。宗別不同。依如毘曇。修道煩惱。親能發起身口二業。緣事起故。見諦煩惱。不能親發身口二業。迷理惑故。故雜心雲。修道煩惱。剎那等起。起身口業。見道煩惱。作因等起。起身口業。修道煩惱。云何名為剎那等起。前念是其修道煩惱。後念即起身口二業。名剎那起。見諦煩惱。但能遠生。名因等起。不能親生。故非剎那。問曰。若使緣事煩惱動身口者。見諦所斷。貪瞋慢等。緣四諦下諸見而生。亦是緣事。何故不能親動身口。釋言。有以。彼四諦下貪瞋慢等。唯緣諸見。不緣色聲香味觸等。是故不即起身口業。但能遠起身口如是。意業云何。彼宗之中思為意業。思是通數。皆與一切煩惱相應。二輪煩惱。皆能起之。若依成實。見諦煩惱。具能發起善惡二業。修道煩惱。一向不能起不善業。何故如是。在凡夫時。修道煩惱。但可成就。而不現行。是故不發。得聖之時。修道煩惱。雖復現行。以輕微故。不發惡業。善業云何。釋者不同。有人釋言。三果聖人。但潤凡時有漏善業。人天受生。不造新業以之受生。此義不然。如成實說。三果聖人。一切地中所有煩惱。隨所斷處。則不造業。以此准驗。定知修惑未斷之處。得發善業。又復現見諸學人等。得聖道已。修起八禪。用之上生。云何不造。以彼聖人造善生故。修道煩惱。得發善業(此一門竟)。

次辨十使潤生差別。若依毘曇。於三界中。一切十使皆能潤生。若依成實。唯愛能潤故。成實論雜問品雲。唯愛能令諸有相續。邪見等中。無如是事。地經論中。亦同此說。故彼文言。愛水為潤。若言受生。癡見亦能起。彼文言。無明覆弊。我心溉灌。

第十明其相生次第。於中兩門。一直就十使明相因起。二約地以論十使之中因起如何。無明為本。依無明故。便起疑使。依彼疑後或生邪見。或起我見。依於我見。便起斷常。說為邊見。由常見故。為我未來更求勝處。受持禁戒。故起戒取。於彼戒取所取法中。計為第一。便起見取。由見取故。順則生貪。違則生瞋。持此自高。便生慢使。一義如是。又更分別。無明為本。因之起疑。疑後決定便入二中。一入有中。便起身見。以身見故。說身死後或時如去或不如去。若說如去。則是常見。說不如去。即是斷見。若見常者。為神修善。持戒苦行。便起戒取。若見斷者。以無後世。貪現五欲。便生貪心。以貪心故。他侵生惱。便起瞋心。二入無中。起於邪見。以邪見故。取邪為正。便生見取。以見取故。恃己所見。欺陵他人。便起慢心。因起如是。一切且然。未必皆爾(此一門竟)。

次就地別以論因起。地謂欲界乃至非想。依如毘曇。同地之中。十使相望。皆得相生。若望他地。上得生下。下不生上。上地命終。得起下結。故言生下。要斷下結。得上禪定。得禪定已。方起上結。故不生上。十使之義。略雲如是。

十纏義門分別(釋名辨相一 對使垢料簡同異二 纏依差別三 見修分別四 六識分別五 就界分別六 就位分別七)

第一門中。先釋其名。後辨其相。所言纏者。煩惱纏心。名為纏。又縛行人。亦名為纏。以實通論。一切煩惱。無非是纏。今據一門。且論十種。十名是何。如雜心說。無慚與無愧睡悔慳嫉掉眠忿及與覆是。上煩惱纏。內無羞恥故。名無慚。外無赧懼說為無愧。眠之與睡。論釋不同。若依成實。心重欲眠。名之為睡。攝心離覺。說以為眠。若依毘曇。一切煩惱。睡著境界。不能堪忍。說之為睡。身心昏昧。略緣境界。目之為眠。五識名身。意識名心。是二昏昧。名為眠也。於作善事。追變名悔。於己身財。堅著名慳。於他勝事。妬忌名嫉。躁動名掉。憤惱曰忿。隱過名覆。名義如是。就此十中。無慚無愧。是不善地。慳嫉忿覆是小煩惱地。睡眠掉悔是別心數以此十種。有急縛義。故說為纏(此一門竟)。

次對使垢料簡同異。此之一義。廣釋如前六垢章中(此二門竟)。

次對十使明依不同。如毘曇說。無愧睡與眠。此三無明依掉。慳及無慚。是從貪慾生。覆纏二使。依悔。即因猶豫。忿嫉瞋恚。依明智之。所說論文如是。以癡覆心。不知羞恥。作惡無愧。又以癡故。煩惱起時。不自開曉。睡著境界。不能堪忍。說之為睡。復以癡故。昏障覆心無所覺知。說以為眠。是故此三同依無明。以有貪故。追求五欲。不能止息。說之為掉。以有貪故。慳惜己物。不能捨離。說以為慳。以有貪慾。於追求中。無有羞恥。說為無慚。是故此三同依貪慾。以有愚癡貪慾心故。作惡覆藏不知發露。說之為覆。故說覆纏二使依也。所謂依於貪慾無明。以有疑故。作善追變。說之為悔。故說悔心因於猶豫。以有瞋故。於他忿惱。說之為忿。忌他勝己。說之為嫉。故說忿嫉依於瞋恚。若依成實。覆慳二纏。是其貪使。忿嫉二纏。是其瞋使。餘悉非使(此三門竟)。

次就見修分別十纏。十纏之中。無慚無愧睡之與掉。此之四種。通障見修。餘之六種。唯障修道。若依成實。十纏煩惱通障見修(此四門竟)。

次就六識分別諸纏。若依毘曇。無慚無愧睡掉及悔。通於六識。餘五在意。若依成實。一切在意。五識中無從想生(此五門竟)。

次就三界辨其通局。依如毘曇。睡掉二纏。遍通三界。彼說。煩惱睡著境界。名為睡。故上界有之。自餘八纏。唯在欲界。成實論中。雖無文說。准義以求。上界但無睡眠及慳。得有餘七。彼宗上界。有不善故有無慚愧。彼有疑故亦得有悔。有瞋使故得有忿嫉。有貪使故得有覆纏。不善亂心。故得有掉(此六門竟)。

次就位辨。依如毘曇。凡夫乃至斯陀之人。具足十纏。那含之人。但有睡掉。無餘八種。羅漢全無。若依成實。斯陀已前。相同毘曇。那含之人。斷欲結故。無慳睡眠。有餘七種。羅漢全無。問曰。羅漢若無眠者。何故經中說羅漢眠。龍樹釋言。眠有二種。一有夢眠。神應渾濁種種異見。二無夢眠。靜息而已。彼阿羅漢已捨夢眠。有無夢眠。何故有此。論自釋言。四大之身。法須飲食眠息將養。是故有之。不為安穩著樂故眠。論復釋言。羅漢有二。一慧解脫。二俱解脫。俱解脫者。具得八禪。以得禪故。得色界地微妙四大來在身中。身則安樂。是故無眠。慧解脫者。不得上禪。不得禪故。不得上界勝妙四大來入身中。是故有眠。羅漢如是。佛復云何。龍樹釋言。佛永無眠。為化眾生。示現有之。十纏之義。略辨如是。

十障義四門分別(釋名第一 立障所依第二 辨相第三 治斷處所第四)

第一釋名。十障之義。出十地論。名字是何。一凡夫我相障。二邪行於眾生身等障。三闇相於聞思修等諸法忘障。四解法慢障。五身淨我慢障。六微煩惱習障。七細相習障。八於無相有行障。九不能善利益眾生障。十於諸法中不得自在障。初言凡夫我相障者。此對初地無我真解。以我為障。我有二種。一自在名我。謂八自在。此就用也。二自實名我。此據體也。實有二種。一者理實。所謂佛性。是故經言。我者所謂如來之藏。二者情實。所謂凡夫妄情所立生法自性。論其理實。得之在聖。妄情所立。起之在凡。為別真我。就人以分。故舉凡夫。凡謂生死凡鄙之法。夫謂士夫。凡法成夫。故曰凡夫。此猶我人之別名也。執實名我。取我體狀。目之為相。礙聖名障。邪行於眾生身等障者。此對二地持戒淨行。說彼惡業。以為障也。惡業乖正。目之為邪。集起名行。行起在緣。集必依具。言於生者。即是緣也。言身等者。即是具也。舉身統攝口意二業。故名為等。礙彼戒行故名為障。闇相於聞等諸法忘者。此對三地聞法之解。說闇為障。心無慧明。故稱為闇。闇狀名相。此是障體。闇心迷境。境謂聞等三慧之法。於此法中。不能照了明記在心。故名為忘。解法慢者。此對四地出世真證。說三地中解心為障。此解當地雖能解法。取相而知。名解法慢。慢故是障。前三地中。以我邪行闇忌為障。今此何故說解為障。彼前三地。世間行故。以福舍罪。四地已上。出世行故。以智捨相。是故不類。身淨慢者。此對五地十平等心。以彼四地取淨為障。前四地中。得淨法身。取身淨相。名為我慢。慢故是障。微煩惱習者。此對六地十法平等說。五地中取染淨法分別。慢心以之為障。然慢有三。謂上中下。前解法慢以之為上。障於四地下忍之心。身淨為中。障於五地中忍之解。取染淨慢。慢中最下。障六地中上忍之智。六地所除。對前中上。故說為微。性是取慢惑障之法。就過說惱。據微煩惱。顯前中上。類亦同然。俱是煩惱。何故前二說為慢乎。為障出世。所除之障。隨道取執。為過輕微。不同前三性相俱違。故約所取以別其障。說為慢矣。就初障慢類後皆爾。然此微是其麁家殘氣。故名為習。細相習者。此對七地發起勝行。說六地中樂空為障。以六地中得法平等於空樂住。不能即空發起勝行。所以為障。取有為麁。著空為細。細狀名相。麁家殘氣目之為習。然其所取。雖別空有。執性同故。猶得說為麁家習也。言於無相有行障者。此對八地無功用行。說七地中功用為障。第八地中。報行純熟。捨離功用。名曰無相。望於無相。名功用修。以為有行。礙於無相。故目為障。不能善益眾生障者。此對九地無礙說法。以彼八地不能為障。前八地中。雖能淨土教化眾生。不堪無礙辨才益物。名為不能。以不能故。說之為障。言於諸法不自在者。此對十地自在之智。說九地中無智為障。前九地中。雖復無礙辨才說法。未能於佛所知深法照用無礙。名不自在。又復不能受佛如來雲雨說法。降注法雨滅惡生善。名不自在。以不自在故說為障。

第二明其立障所依。論主依何立此十障。斯乃依於相續解脫二十二愚。立此十障及第十一微細智障。二十二者。初地有二。乃至佛地各有二種。是故通合有二十二。初地二者。一眾生著我法著我愚。是利煩惱。二增上中惡趣起煩惱。煩惱有三。謂下中上。中上煩惱。能發惡業。受惡趣報。對果名因。名增上中惡趣煩惱。論主就初說為凡夫我相障也。第二地中二種愚者。一者微細犯戒行愚。是彼二地律儀戒障。二者種種業趣行愚。是彼二地攝善攝生二種行障。不知種種善惡業。故不能攝善。不能攝生。論主就初說為邪行身等障也。第三地中二種愚者。一聞持滿足愚。障彼三地聞法解心。二欲愛愚。障彼三地八禪定等。論主就初說為闇相於聞等障。四地二者。一法愛愚。愛三地中聞法解心。二正受愚。愛三地中禪定行等。論主就初說為第四解法慢障。五地二者。一背生死向涅槃愚。謂四地中取淨之慢。障彼五地十平等心。及障彼地大慈悲等利眾生行。二者一向背於涅槃向世間愚。障彼五地諦觀等行。論主就初說為第五身淨慢障。六地二者。一多行相愚。謂五地中。取染淨等分別慢相。障六地中十法平等。二不能觀察多行生愚。障六地中因緣行觀。論主就初說為第六微煩惱障。七地二者。一微細相行愚。謂六地中樂空之心。障七地中十方便慧發起勝行。二無相思惟方便行愚。障七地中修無功用。論主就初說為第七細相習障。八地二者。一者無相無開發愚。謂七地中功用行心。障八地中無功用行。二自在愚。障八地中淨佛國土三自在行及十自在。論主就初說為第八有行障也。九地二者。一不能於諸法及法名字總持自在愚。障九地中智成就行。二樂說法自在愚。障九地中說成就等。論主就後說為第九不能善益眾生障也。十地二者。一者大神通愚。謂障十地神通無上有上行等。二者微細秘密行愚。謂障十地七種智等。論主就後說為於法不自在障。十地望佛亦有二愚。一者一切爾炎微細正受愚。謂無明地。障彼如來一切智德。二障礙愚。謂事中無知。障彼如來一切種智。地論說言。第十地中有智障者。當知是彼障礙愚也。立障所依。辨之麁爾。

第三門中。言辨相者。開合不定。或云一二乃至眾多。所言一者。一切煩惱總為一障。或分為二。所謂見修。十中初一是見諦惑。餘之九種是修道惑。就業煩惱。亦得分二。第二第八是其業障。餘是煩惱。或說為三。所謂見愛及與無明。初一是見。第二能起犯戒。煩惱即是其愛。後八無明。或說為六。世間有三。出世亦然。三地已還名為世間。四地已上名為出世。世中三者。一是解障。謂執我心障無我解。二是行障。所謂邪行障於戒行。三者是其智用之障。所謂闇相障彼三地明淨之知。出世三者。始從解法乃至細相。是其解障。分別有無。障彼非有非無之解。二者行障。謂於無相有行障也。障彼八地無功用行。餘之二種。是智用障。不能利生。不知法故。或說為十。始從我相乃至於法不得自在。或說二十。謂二十愚廣如上辨。若廣分別。數別難窮。障相如是。

第四明其除斷處所。於中有五。一序異說。二破邪執。三立正義。四難正義。第五釋通。言異說者。有人說言。此十障中障初地者。初地始心無礙正斷。乃至障彼第十地者。十地始心無礙正斷。何故得知涅槃經說。初依菩薩以為凡夫。具煩惱性故知。地前一向不斷。又仁王中宣說地前。以為伏忍。故知不斷。又如地論三地中說。諸見縛者。初地時斷。明知。初障初地始除。又小乘中。障見諦惑。苦忍已去無礙正斷。障修道惑。斯陀行後無礙正治。以小類大。其義相似。唯佛地障。十地終心無礙正斷。如來地中解脫證除。以佛無學累外淨故。此是一論。又復人言。障初地障。初地始心無礙正斷。乃至障彼佛地之障。佛智初起無礙正斷。故經說言。無明住地。佛菩提斷。此是兩論。異說如是(此一門竟)。

次破邪執。若言初障。初地始心無礙正斷。乃至第十。十地始心無礙斷者。是義不然。云何不然。如地論中。對十一障。說十一地。遠離初障。宣說初地。乃至遠離第十一障。說如來地。又如相續解脫經中。對彼二十二種愚故。說十一淨。二十二愚。備如前列。對初二愚。說初地淨。乃至對彼最後二愚。說佛地淨。若言十地作無礙道正斷十障。彼如來地亦應如是。而如來地。望彼微障解脫證除非無礙者。十地亦爾。何勞致疑。若言佛地是無學故累外證除全異十地。十地望前。隨分成處。更不進習。亦是無學。與佛何別。又若佛地。是無學故。出處說地。菩薩學中。斷處說地。是則佛地。是無學故。出處解脫。菩薩在學。應當斷處說為解脫。因果雖殊。同以出處為解脫道。因果雖異。何為不得同就出處說為地乎。若言經說初依菩薩具煩惱性令使地前全不斷者。即涅槃中宣說。地前雖未階於初不動地。而能壞一切生死。是故名為不可思議。云何不斷。又大涅槃解不到到。言不到者。謂大涅槃。所言到者。菩薩永斷貪慾瞋癡。是故能到。身口意淨。不犯四重五逆者。故能到不謗方等。不求闡提。是故能到。何處菩薩永斷貪等到大涅槃。種性已上。此云何知。即彼文言。須陀洹人八萬劫到。乃至辟支十千劫到。此言到者。到前菩薩所到涅槃。然彼須陀八萬劫到。乃至辟支十千劫到。到種姓地。名到涅槃。故知菩薩永破貪等到涅槃者。種姓已上永斷貪等到於涅槃。云何不斷。又華嚴中辨十住義雲。言菩薩最初發心便成正覺。見法實相具足慧身等諸如來。云何不斷。又華嚴中宣說。地前有其永斷。何故不依彼文如何。華嚴經中辨十住義。十住位分在於習種。彼偈說言。第四生貴真佛子。從諸賢聖正法生。有無二邊悉不著。永離生死出三界。云何不永。又地持中宣說。種性二障清淨云何不斷。若言地前名為伏忍證不斷者。即仁王中說。至金剛悉名為伏。唯佛一人。方能永斷。應十地還悉不永斷。經雖說伏。前立義家地上名永。彼雖宣說地前為伏。何得於中全無永斷。又若宣說地前為伏。於中無永。仁王宣說初二三地。以為信忍。應當無證。彼名信忍。於中有證。彼雖說伏。何妨有永。又若宣說地前為伏。於中無永。地經宣說。三地已還悉是世間。但厭不斷。應三地還亦無永斷。彼說為厭。於中有永。地前名伏。何為無永。又若地前唯伏不永。則無無漏。若無無漏。大力菩薩用何受於變易生死。以此一驗。其理足定。若言地論說諸見縛初地時斷證非地前。經中亦說。無明住地唯佛所斷。乃至後身猶被覆障。十地已還。應無斷義。彼言佛斷。十地已還。實有斷除。地論雖說見縛在於初地時斷。地前菩薩。何為不斷。又地持雲。先解行住見如是法。如是縛斷。見縛猶是凡夫我障。彼論既說解行中斷。云何說言初地已去無礙正除。又地持中說。煩惱障有三處過。一增上中惡趣煩惱過。過解行住入歡喜地。二微細煩惱過。過遠行住入不動地。三者微細習氣行過。過無礙住入第十地。彼增上中惡趣煩惱。猶是初地二種愚中第二種愚。與彼我相同障初地。惡趣煩惱初地出過。非始斷故。凡夫我相。亦應如是云何說言初地始斷。若言初地斷處名過不以出處名為過者。是則第二微細煩惱。二地已上漸次斷除。八地時盡。應說二地以之為過不至八地。第三習氣。八地已去漸次斷除。十地窮盡。應說八地以之為過不至十地。然彼斷處不名為過。而至出處。方名過故。明知。第一惡趣煩惱。初地出過。非是始斷。又地持中說。解行住依世俗禪。修習一切菩提分法。發諸大願。斷惡趣報。入歡喜地。然彼所斷。猶是初地二種愚中第二惡趣煩惱之果。彼果既是解行中斷彼因。何為解行不除。又地持中說。解行住有五畏等初地之障。彼雲。解行行上忍時。斷此過相。入歡喜地。得歡喜故。是諸過相。悉無復有。若初地障解行不斷。云何說言解行上忍斷此過相入歡喜地。若初地上方始漸斷。云何說言得歡喜時諸過悉無。又地持雲。解行菩薩有軟中上方便展轉淨解脫。非無罪清淨。歡喜住中。出障解脫無罪清淨。若初地障解行不斷。云何得名展轉清淨。若初地上方始斷者。云何得名出障解脫無罪清淨不名無礙。又如七卷金光明經三身品說。地前菩薩。聞法思惟修行精進。破懶惰障。次破罪障。次破不尊重障。後破掉悔心障。破四障已。入歡喜地。依歡喜地。拔利益障。已入第二地。依第二地。破逼惱障。已入第三地。乃至最後。依第十地破於一切所知之障。拔除一切根本心障。入如來地。以斯准驗。定知。初障非是初地無礙正斷。若言小乘障見諦惑苦忍已去方始斷除令大亦同者。此如後釋。又若初地無礙之道十三住。分判屬初地。不在解行。彼小乘中須陀人。進斷欲界六品修惑。彼無礙道四果別分。應屬斯陀不屬初果。斯陀進斷欲界修惑七八九品。彼無礙道四果別分。應屬那含不屬斯陀。那含進斷上二界結。彼無礙道。應屬羅漢不屬那含。然彼進斷上結。無礙四果別分。悉屬下果。初地無礙何為不得判屬解行。乃令屬後。說初地斷。又若初地障初地斷者。彼無礙道。聞思修證四種心中何心所攝。若用證斷。便是證除。不名無礙。若用修斷。修為世間。為是出世。若是出世。地論宣說。聞思修等。但是智因。能生出世。而體不能滿出世間。云何得判以為出世。又地論言。不現三界心心數法分別修智。名為世間修道之智。云何出世既非出世。何得判之以屬初地。若是世間。便屬解行。何得宣說初地正斷。初障既非初地正斷。乃至最後微障亦然。此是一非。若言初地乃至佛地皆依無礙正斷諸障。是義不然。菩薩無礙。備如前破。若當佛地無礙斷者。便名佛智以為金剛。何故宣說十地終心為金剛乎。又大品雲。無礙道中名為菩薩。解脫道中。名之為佛。云何說言佛為無礙正斷無明。經中說言。無明住地菩薩斷者。彼說證除。何關無礙(此二門竟)。

次立正義障有總別。所言總者。凡夫我障以為一品。乃至障佛微細智障。各為一品。所言別者。直就凡夫我相障中。品別百千。乃至第十品別例然。唯第十一微細智障品定為一。不別為多。以窮終故。障相如是。若對總障以明斷處。初地家障解行地滿所修諸行。為無礙道。正斷彼結。故地持雲。諸見結者。解行時斷。彼文復言。解行住中行下忍時。五怖畏等諸過之相。增中忍時。中上忍時。下行上忍時。斷此過相入歡喜地。又彼復言。解行住中有軟中上方便展轉淨解脫故知。解行無礙正斷。初地心起解脫證除故。地持雲。五怖畏等一切過相。得歡喜時。悉無復有。彼文復言。歡喜住出障解脫無罪清淨。解脫種種煩惱上纏故知。初地累外證除。凡夫我障斷處如是。乃至最後微細智障。十地終心無礙正斷。佛地證除。然彼最初無礙道者。義說不定。若當分因以別。其果判屬解行。若當攝因以從果者。得言此道與彼初地為方便。故判屬初地。諸地無礙類皆同爾。若對別障以明斷者。就彼凡夫我相障中。品別無量。彼初品者。解行終心無礙正斷。初地始心解脫證除。第二品者。即前證邊。復有緣照對治心起。為無礙道。斷除彼結。無礙謝已。第二念中真證心證心現為解脫道。證除彼結。第三品者。即彼第二證心起時。復有緣照對治心生。為無礙道。治第三品。彼心謝已。第四念中真證心起。解脫證除。如是次第乃至十地治斷齊然。是故十地名為漸淨。不同佛地頓得清淨。然第十一微智障者。局唯一品。金剛心起無礙正斷。種智初起解脫證除。更無異品。故地持雲。如來住者。頓得清淨。不如餘住。漸次清淨正義如是(此三門竟)。

次難正義。若言初障。解行終心無礙斷者。何故地前不名見道。不名出世。不名歡喜。又若地前無礙永斷。何故仁王宣說地前以為伏忍。又若地前無礙永斷。何故經說初依菩薩具煩惱名為凡夫不名為聖。又若解行斷初障者。何故地論說諸見縛初地時滅。又若初障解行終心無礙斷者。彼小乘中障見諦惑。亦應以彼世第一法為無礙道正斷彼結。然小乘中。障見諦惑。要苦忍等見道心斷。大乘亦爾。何得異解(此四門竟)。

次解邪難以通正義。何故地前正斷見惑。而不得名為見道者。大乘法中見有二種。一者解見。緣觀諦理而斷煩惱。二者證見。緣觀心滅真照現前。若通論之。解行終心。緣觀諦理斷除見惑。亦得名見。故地持中。說諸見縛解行時斷。但大乘中。滅觀真見方是出世。出世分中。宣說見道。故解行中。雖能緣見。不與其名。如七地中修無功用而不得名無功用。何故不名為出世者。良以對彼滅觀真德為出世故。地前緣見三界心心數法為體。故非出世。何故不名為歡喜者。正與惑對未得出離。心無安泰故不名喜。如未來禪雖斷欲結以未出故無其喜支。此亦同爾。已能永斷。何故仁王說為伏忍。釋言。地前具有三義。一有斷義。謂於四住增上及中並麁無明漸次斷除。趣入歡喜。故地持中。說種性地二障清淨。解行住中斷諸過相。入歡喜地。二有伏義。於細四住及中無明。但能遮伏未能永斷故。仁王中說為伏忍。三有未斷未伏之義。於彼四住微細習氣及善煩惱並細無明。未能斷伏故。彼相續解脫經說。地前菩薩。煩惱亦行。善法亦行。是故不名上波羅蜜。彼仁王中。為別五忍。對後彰劣故。就伏邊說為伏忍。不可執此定言不斷。若以仁王說為伏忍。即令於中全無斷者。仁王亦說金剛已還皆名為伏。唯佛一人方能永斷。十地已還。悉應不斷。彼說為伏於中有斷。地前亦爾。何勞致疑。又若仁王。宣說地前名為伏忍。即使於中全無永斷。仁王宣說初二三地名為信忍。豈可於中唯信無證。彼說信處於中有證。彼說伏處何為無斷。何故經說。初依菩薩具煩惱性名凡夫者。地前菩薩。雖斷五住。無一住中遍漏盡之處。名具煩惱性。非全無斷。如小乘中。貪瞋癡慢見諦道中雖分除義。由斷不盡不與斷名。此亦如是。又復地前雖除六道分段生死。殘氣猶在於六道中。無漏盡處故名凡夫。非無聖德。論言。見縛初地斷者。彼說證除不關無礙。如說無明佛菩提斷。豈是無礙。此亦同爾。若以小乘類同大乘。是所不應。小乘望大有三不同。相類。所言三者。一小乘中見道已前全無無漏。大乘有之。小乘無故不斷煩惱。大乘有故能為無礙。正斷初障。二小乘中唯有一種緣照無漏。更無真證。是故所有斷結無漏。判屬出世大乘之中有二無漏。一是緣觀斷結無漏體是世間。二是滅觀無結無漏體是出世。以彼世間有緣治故。能為無礙。正斷見惑。滅觀真德體是出世。故說初地解脫證除。三小乘中智解微淺。以微淺故。未見未斷名為世間。有見有斷即名出世。大乘智深。有見有斷判為世間。息見息斷無見為見無斷為斷。方為出世。以此三別。是故大小不得相類。望彼初地。說治既然。乃至望佛說治齊爾。十障之義。略辨如是。

十四難義

十四難義。出涅槃經。彼大品經佛母品中。亦具分別。所言難者。執邪徵正。目之為難。亦可邪執礙於聖道。能與出世為留難。故名之為難。難別不同宣說十四。就十四中。常無常見。有其四種。邊無邊見。亦有四種。如去不如去。復有四種。身神一異有其二種。是故合有十四難也。常無常中四種見者。一神及世間二俱是常。二神及世間二俱無常。三神及世間亦常無常。四神及世間非常非無常。今先就神分別其相。後就世間。所言神者。謂諸凡夫顛倒憶想。橫計我人。名之為神。言神常者。有諸外道。說神是常。於中有二。一鈍二利。鈍根之者。為是神故。修持所行。未來受報。又為苦行令神得脫。利根之者。說神定常苦樂不變則無罪福。多起邪見。言無常者。有諸外道。說神無常。計無常故。為今世樂。多起放逸。所言亦常無常者。有諸外道。說神有二。一細二麁。細者是常。身死神在。麁者無常。身死神滅。如仙尼說。所言非常非無常者。有人見彼常與無常二俱有過。云何有過。若神是常。則無罪福苦樂等報。猶如虛空風雨不變。若神無常。便為苦樂之所變改。猶如牛皮風雨在中則便瀾壞。以是過故。說神非常亦非無常。雖復宣說非常無常。以我心故必說有神。就神如是。次就世間明常無常。言世間者論說有三。一眾生世間。二五陰世間。三國土世間。於此三中。隨人取別。亦有常等四種異見。言世常者。有人說。彼三種世間。自然而有。不從因起。名之為常。言無常者。有人宣說。一切世間終歸斷滅。更無後續。故曰無常。所言亦常亦無常者。有人說言。世間之中麁者。無常。微塵是常。是故名為亦常亦無常。所言非常非無常者。有人見彼常與無常二俱有過。是故宣說非常無常。此等四種。執定不捨。故名為邪。問曰。神者本來無法。於中妄取可名為邪。世間是有。設令取之。云何名邪。論自釋言。但破世間定執常等。不破世間。如人見蛇妄謂瓔珞。有明眼者語。言是蛇非是瓔珞。佛亦如是。破彼常等。不破世間。現見世間。無常生滅。云何定常。業報不失。云何說言定是無常。前二既非。寧有第三亦常無常。有為生滅業果不失。寧得定說非常無常。以是義故。常等四種。皆悉是邪(此一門竟)。

邊無邊中四種見者。一神及世間二俱有邊。二神及世間二俱無邊。三神及世間亦有邊無邊。四神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今先就神分別四種。後就世間神有邊者。有人宣說。眾生神我猶如微塵。或如芥子麻麥黍豆。或如棗等寸燈尺蛇蛛母中縷。或有說言。小人神小。大人神大。或云。一等如是。一切名為有邊。神無邊者。有人說言。神遍虛空無處不有。身所至處能覺苦樂。若無身處則不能覺。覺雖不遍神實周普。言神有邊亦無邊者。有人說。神有麁有細。麁者作身。細者常身。作身有邊常身無邊。言非有邊非無邊者。有人見彼邊與無邊二俱有過。故說非邊非無邊也。雖復宣說非邊無邊。而不離神。就神如是。次就世間明邊無邊。於中先就眾生五陰明邊無邊。言有邊者。說有種種。有人以想分別思惟。眾生陰身。求其根本不得其始。便作是念。若無原始。亦無中後。無初中後便無世間。是故世間應當有始。以有始故。名為有邊。此是一論。復有宣說。八萬劫外冥性為始。始是其邊。此義云何。如僧佉經說。迦毘羅仙。得世俗禪。發宿命通。能知宿命。見過去世八萬劫事。過是已前。不復能見。便作是念。八萬劫外。不應無法。應有冥性。冥性微細。五情不知。從彼冥性。初生覺心。涅槃經中。名之為大。所謂最初中陰心識。從彼覺心生於我心。涅槃經中。名之為慢。從此我心生二種法。一色二心。就色法中。初從我心生五微塵。所謂色聲香味及觸。從彼五塵生於五大。所謂地水火風及空。從聲一塵生於空大。聲觸二塵生於風大。色聲觸塵生於火大。色聲觸味生於水大。從於色聲香味觸塵生於地大。地大從於多塵生故。最能生成一切萬物。次從五大生於五根。從火生眼從空生耳。從地生鼻。從水生舌。從風生身。復更生於五作業根。一手二腳三口聲四男根五女根。復有一種心平等根。所謂完心。諸大合成。故云平等。色法如是。就心法中有其三種。謂染麁黑。染者是貪。麁者是瞋。黑者是癡。如是次第從細生麁。後還從麁以至於細。如微塵中有其瓶瓫諸器之性故。從微塵出彼瓶等。瓶等壞時還作微塵。世性如是。此性是常。從來有之。是故說之為眾生邊。此是二論。復有人言。自然之性。是世間邊。貧賤富貴。皆是自然不由往因。此是三論。復有人說。微塵是其世間之邊。微塵是常。不可破壞。不可燒斫。以微細故。但由罪福。故有離合。罪福業集塵合成身。罪福業盡塵還離散。是故微塵是世間邊。此是四論。復有人說。自在天王。是世間邊。由彼出生一切人民。故說為邊。此是前邊。此是五論。復有人說。一切眾生。受苦樂盡自然至邊。譬如山頂轉於縷丸縷盡自止。止處是邊。此是後邊。此是六論。言無邊者。有人宣說。眾生五陰廣多無量。故曰無邊。復有宣說。眾生五陰前無原始。後無盡時。故曰無邊。問曰。此說與佛法同。何過之有。以其定執眾生相故。言亦有邊亦無邊者。有人宣說。眾生五陰前後有邊十方無邊。或有宣說。十方有邊前後無邊。言非有邊非無邊者。有人見彼有邊無邊皆悉有過。故說非有邊非無邊也。雖復宣說非有非無。以其定執眾生五陰。所以是過。次就國土明邊無邊者。言有邊者。有人宣說。微塵是其世間之邊。微塵聚集世間便成。微塵散故世間便壞。是故微塵是世間邊。此是一論。復有人說。自在天王是世界主。造作天地一切萬物。萬物滅時天還攝取。如是天主。是世間邊。此是二論。復有人說。自然之性是世間邊。國土世界自然而有。言無邊者。有人宣說。國土世間前後十方皆悉無邊。言亦有邊亦無邊者。有人宣說。國土世間前後有邊十方無邊。十方有邊前後無邊。或有宣說。上下有邊八方無邊。或有宣說。八方有邊上下無邊。言非有邊非無邊者。有人見彼有邊無邊二俱有過。便著非有非無邊也。以其定執所以是過。上來廣辨邊無邊等四見差別(此二門竟)。

次辨如去不如去等。於中有四。一者如去。二不如去。三亦如去亦不如去。四非不如去。言如去者。如從前世來生此間。去向後世亦復如是。故云如去。不如去者。有人說言。如從前世來生此間。死後斷滅不如前。去名不如去。言亦如去不如去者。有人說言。身之與神合以為人。如從前來。死後神去身不如去。言非如去非不如去者。有人見彼去與不去斯皆有過。故說非去及非不去。雖唯說不去及非不去。不能捨神(此三門竟)。

次辨身神一異之義。於中有二。一身與神一。二身與神異。所言一者。有人說言。身即是神。所以者何。分折此身。更別求神。不可得故。又受苦樂。皆是其身。是故得知身即是神。所言異者。有人說言。身與神異。身相麁現。神即微細。五情不得。散心凡夫不能得見。攝清淨禪定之人。乃能見之。故知。是異。若不異者。身死之時。神即隨滅。以其異故。身滅神在。十四難義。略之云爾。

十六神我義

十六神我。出大品經。神謂神主。我謂我人。神我不同。略說十六。名字是何。一名為我。二名眾生。三名壽者。四名命者。五名生者。六名養育。七名眾數。八名為人。九名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見者。此等皆是我之別名。初言我者。論自釋言。於五陰中。起我我所。故名為我。何者是我。何者我所。是義不定。若異五陰別計有我。則名五陰。以為我所。若取五陰。以為我人。於五陰中。隨取何陰。以之為我。即名為我。餘陰為所。言眾生者。計有我人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問曰。佛法亦說五陰集成眾生。與彼何異。釋言。佛法說生。假名無其體實。彼說有體。是故不同。所言壽者。計有我人命根成就住有分限故名壽者。所言命者。即如向說。我眾生壽等命根成就故名命者。所言生者。計有我人能起眾事如父母生子故名生者。言養育者。計有我人假藉衣食而得增長故名養育。言眾數者。從彼我人有陰界等眾法之數故名眾數。又取我人為陰界等諸法之數。如說諸陰以為我所。所言人者。諸有神主能行人法故名為人。所言作者。計有我人用手足等能作眾事故名作者。言使作者。計有我人能使役他名使作者。所言起者。計有我人能起罪福故名起者。言使起者。計有我人能使役他起罪福業。名使起者。所言受者。計有我人後身受報故名受者。言使受者。計有我人能令他人受苦樂果名使受者。所言見者。計有我人用眼見色故名見者。所言知者。計有我人用餘五情知餘五塵故名知者。問曰。神我局唯十六為更有乎。論自釋言。略說十六。廣則無量。十六神我。略之云爾。

六十二見義

六十二見。出長阿含梵動經中。彼經所說本劫本見有十八見。末劫末見有四十四。是故通合有六十二。言本劫者。過去時也。言本見者。於彼過去起常見也。言末劫者。未來時也。言末見者。於未來世。起斷見也。相狀如何。如彼經說。本劫見中常論有四。常無常論有四。邊無邊論有四。種種論有四。無因而有論有二。是故通合有十八見。常論四者。有人入定憶識過去二十劫事。便作是言。我入定意見過去世二十劫中成劫壞劫。其中眾生不增不減。常聚不散。故知是常。唯此為實。餘皆妄語。是為初見。或復有人。三昧定意憶識過去四十劫事。便作是言。我入定意見過去世四十劫中成劫壞劫。其中眾生。常聚不散。故知是常。唯此為實。餘皆妄語。是為二見。或復有人。三昧定意憶識過去八十劫事。便作是言。我以定意見過去世八十劫中成劫壞劫。其中眾生。常聚不散。故知是常。唯此為實。餘皆妄語。是為三見。或復有人。以捷疾智善能觀察。作是說言。我及世間皆悉是常。是為四見。問曰。此四攝常盡不。答言。不盡。今此且言見二十劫四十八十。以實論之。或有眾生。見於一切乃至八萬。今略不論(此一門竟)。

所言亦常亦無常者。如經中說。有諸沙門婆羅門等。起如是論。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入四見中。齊見不過。何者四見。如此世界劫初成時。大梵已還空無眾生。彼光音天有一天子。光音天中福命將盡。生於初禪大梵天中。彼天生已。便於是處生愛著心。作是念言。願餘眾生。共我生此。時光音天有諸天子。福命將盡。生此天中。彼先生者。便作是念。我於此處。最尊最貴。為眾生父。自然而有。無造我者。我福是常。餘皆我作。我所化生。皆是無常。後生諸梵。亦生是心。是諸梵中。有命終者。來生人間。後修定意。憶識往事。便作是言。彼大梵王自然而有。無造作者。一向是常。後生諸梵。為他造作一向無常。是故世間亦常無常。此實餘虛。是為初見。第二見者。如向後生諸梵之中。或有戲咲放逸懈怠。以戲咲故身體疲極。便失定意。以失意故。命終下生。後修定意。憶識往事。便作是言。彼不戲者。常住彼天。永無遷變。彼是其常。我等戲故。致此無常。是故定知。我及世間亦常無常。是為二見。第三見者。如向後生諸梵眾中。或著相者。生欲染心。便失定意。以失意故。命終下生。後修定意。憶識往事。便作是念。彼梵眾中。不相著者。常住彼天。我等相著。致此無常。流轉生死。是故定知。我及世間。亦常無常。是為三見。第四見者。或有眾生。以捷疾智分別思量。我及世間亦常無常。此實餘虛。是為四見(此二門竟)。

邊無邊中四種見者。一有邊見。二無邊見。三亦有邊亦無邊見。四非有邊非無邊見。言有邊者。有人入定觀察世間。齊己所見生有邊想。便言。世間一向有邊。是為初見。言無邊者。有人入定觀察世間。生無邊想。便作是言。世間無邊。是為二見。言亦有邊亦無邊者。有人入定。觀察世間上下有邊四方無邊。四方有邊上下無邊。便言。世間亦有邊亦無邊。是為三見。言非有邊非無邊者。或復有人。以捷疾智觀察世間。為非有邊及無邊。便言。世間非邊無邊。此義如前十四難中具廣分別。是為四見(此三門竟)。

捷種種論中四種見者。有人念言。我於善惡業報之中。不知不見。若有聰明多智之人。來問我者。我不能答。羞愧於彼。以羞彼故。於其善惡業果之中。隨我意解。彼設問者當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是實。此事不實。此事是異。此事不異。此事非異非不異等。是為初論。或復有人。作如是見。我實不知。為有他世。為無他世。若有沙門婆羅門等。實有天眼及他心智能知遠事。彼來問我。我若答之。則為妄語。畏妄語故。即用彼人所知之者。以為歸依。彼設問者。取彼所見。當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不如是。此事是異。此事不異。此事非異非不異等。是為二論。或復有人。作如是論。我實不知。何者是善。何者不善。我若宣說此法是善此法不善。則有所愛。若有所愛。則有所恚。若有愛恚。則有受生。畏受生故。用此非善非不善義。以為所歸。彼設問者。用此非善非惡答之。此事如是。此事是實。此事是異。此事不異。是為三論。此事異者。異於善惡。此不異者。與彼虛空相似不異。或復有人。愚癡闇鈍。一切法中。自無所知。他有問者。隨他言答。取他世人所立諸見。用以答之。此事如是。此不如是。此異不異。是為四論(此四門竟)。

無因見中二種見者。有人先生無想天中。後生人間。修習禪定。憶識往事。便言無因而有世間。是為初見。或復有人。以捷疾智分別觀察說言。世間無因而有。是為二見。上來十八。於本劫中起常見也(此本見竟)。

末劫末見四十四者。有想之論有十六見。無想論中有其八見。非有想非無想論亦有八見。斷滅論中有其七見。現在泥洹有其五見。是故通合有四十四。有想論中十六種者。以想對色。有其四句。對邊無邊。復有四句。對苦對樂亦有四句。多少相對復有四句。對色四者。我此終後有色有想。是為初見。無色有想是為二見。亦有色亦無色有想。是為三見。非有色非無色有想。是為四見。邊中四者。我此終後有邊有想。是為初見。無邊有想。是為二見。亦有邊亦無邊有想。是為三見。非有邊非無邊有想。是為四見。苦樂等中四種見者。我此終後有苦有想。是為初見。有樂有想。是為二見。有苦有樂有想。是為三見。非有苦非有樂有想。是為四見。多少四者。我此終後有其一想。是為初見。有若干想。是為二見。眾多非一。故名若干。有其小想。是為三見。緣境狹故。稱之為小。有無量想。是為四見。緣境寬故。說為無量(此一門竟)。

無想八者。對色有四。對邊無邊。復有四種。故有八也。對色四者。我此終後有色無想。是為初見。無色無想。是為二見。亦有色無色無想。是為三見。非有色非無色無想。是為四見。對邊四者。我此終後有邊無想。是為初見。無邊無想。是為二見。亦有邊亦無邊無想。是為三見。非有邊非無邊無想。是為四見。以無想故。不可說為苦樂等四。苦樂等四。在心法故。又無想。故不可說為一與若干小與無量(此二門竟)。

非有想非無想中八者。對色有四。對邊無邊。復有四種。故有八也。色中四者。我此終後有色非有想非無想。是為初見。無色非有想非無想。是為二見。亦有色亦無色非有想非無想。是為三見。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是為四見。邊中四者。我此終後。有邊非有想非無想。是為初見。無邊非有想非無想。是為二見。亦有邊亦無邊非有想非無想。是為三見。非有邊非無邊非有想非無想。是為四見。以其非有非無想故。不可說為苦樂等四。又以非想非無想故。不可說為一與若干小與無量。問曰。何故不說亦有亦無想乎。理實應有。若更說之。不異前二。所以不說。若說亦有不異初門。若說亦無不異第二。是故不論(此三門竟)。

斷滅七者。有人說言。我今此身四大六入。父母所生。乳餔所養。衣食所成。摩捫擁護。然是無常終歸斷滅。是為初見。復有人言。我今此身不得滅盡。至欲界天。斷滅無餘。是為二見。復有人言。欲界天身。不得滅盡。色界地身。諸根具足。彼報盡竟。斷滅無餘。是為三見。復有人言。色界地中。不得滅盡。空處報盡斷滅無餘。是為四見。復有人言。空處地中。不得滅盡。識處報盡。斷滅無餘。是為五見。復有人言。識處地中。不得斷滅。無處有盡斷滅無餘。是為六見。復有人言。無所有處不得滅盡。非想報盡斷滅無餘。是為七見(此四門竟)。

現在泥洹五種見者。有人說言。我今此身即是泥洹。所以者何。我於現在五欲。自恣受於快樂。是故此身即是泥洹。過是更無。是為初見。復有人言。此現在身。非是泥洹。更有泥洹。微妙第一。我獨知之。餘人不達。如我斷滅欲惡不善。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行。齊是名為現在泥洹。過是更無。是為二見。復有人言。更有泥洹。微妙第一。我獨知之。餘人不達。如我現在。滅離覺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二禪行。齊是名為現在泥洹。過是更無。是為三見。復有人言。更有泥洹。微妙第一。唯我獨知。餘人不達。如我除喜行捨。憶念安慧受樂入三禪行。齊是名為現在泥洹。過是更無。是為四見。復有人言。更有泥洹。第一微妙。唯我獨知。餘人不達。如我現在斷苦斷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齊是名為現在泥洹。過是更無。是為五見。問曰。何故不說四空以為泥洹。理亦應說。略不論之。六十二見。辨之麁爾。

八萬四千煩惱義

八萬四千諸煩惱者。經但有數。不列其名。何由可識。當應翻彼八萬四千諸度法門即為八萬四千煩惱。其猶六弊翻對六度即為六弊。此亦如是。所對八萬四千度門。後當別論。煩惱門竟。

大乘義章卷第六

 

上篇:大乘義章

下篇:三論玄義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禪門要略

夫人修禪學慧法門。先明方便。後明正觀。方便者凡有五...

宗鏡錄(100卷)

宗鏡錄卷第一 宗鏡錄卷第二 宗鏡錄卷第三 宗鏡錄卷第...

華嚴五十要問答

鍥華嚴五十要問答序 五十要問答二冊者。華嚴第二祖雲...

安樂集

安樂集卷上 釋道綽撰 此《安樂集》,一部之內總有十二...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隋大業年中三藏笈多譯 歸命一切...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東晉西域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大乘密嚴經

大乘密嚴經卷上 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奉 制譯 密嚴會品...

【註音版】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

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菩薩戒本持犯要記 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菩薩戒者。返流歸...

拔陂菩薩經

拔陂菩薩經 僧祐錄雲安公古典是般舟三昧經初異譯 聞如...

十善業道經節要(附說十惡果報)

十善業道經節要(附說十惡果報) 沙門 蕅益 編訂 戒殺...

佛說慢法經

佛說慢法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佛告阿難:「有人事佛以後...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佛教詞典】金剛怒目

(雜語)薛道衡游鐘山開善寺。謂小僧曰:金剛何為怒目...

【佛教詞典】二觀

事觀和理觀。事觀是觀察一切因緣生的事相;理觀是觀察...

節約時間的20個方法

1.對於過去失敗或未做的事情不要有內疚感。 2.提醒自...

如果佛性本俱,過去現在未來也本俱嗎

問: 如果佛性本俱,是過去本俱,是現在本俱,還是未...

丈夫有婚外情該怎麼辦,是否可報復

問: 丈夫有了婚外情,妻子該怎麼辦,是否也可報復?...

貪心的代價

在舍衛城裡有一名叫須項的婆羅門,十分擅於農事。他總...

因不忍而導致的慘劇

忍就是忍耐的意思了,你能夠安住你的心不動,人家把對...

在家居士修學佛法的必備資糧

在家居士在修學佛法的歷程中,有一些必備的資糧,而首...

福能空罪,慧能破愚

每有久住叢林之人,未開佛法知識,未閱佛祖經典,一向...

如何面對蚊蟲的問題

古人說,修道人他如果修得很有功夫的時候,自然蚊蟲就...

發心應學二事

發心應學二事, 一智慧,二慈悲方便。 欲學智慧,莫若...

禪的最高境界是不著相

禪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著相。所謂不著相就是看空世間一切...

全球正在拒肉千里

素食改變美國家庭 家住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溫勃先生現...

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一、建立婚姻的共識 我們講建立佛化家庭,是希望從你們...

【視頻】晚課(寺院導覽)

晚課(寺院導覽)

【視頻】淨覺寺悟提法師《華嚴字母唱誦字幕版》

淨覺寺悟提法師《華嚴字母唱誦字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