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義章卷第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義章卷第四

遠法師撰

義法聚中此卷五門(十七因義 十一空義 十二因緣義 十八空義 二十二根義)。

十因義七門分別(列名解相一 十因生法二 對二因分別三 對六因分別四 對緣分別五 對果分別六 對人辨異七)

第一門中先列十名。後辨其相。十因義。出地持論。能生曰因。因義不同。一門說十。十名是何。一隨說因。二以有因。三種殖因。四者生因。五者攝因。六者長因。七自種因。八共事因。九相違因。十不相違因。名字如是。隨說因者。是名不足。若具應言隨名隨想隨說因也。其義云何。廢名息想。去其言說。以求諸法。諸法體同。猶如幻化。因緣虛集。非有非無。無一定相可以自別。賴名藉想。假於言說。設施彼法。法隨名等方有種種事相差別。事相所隨名相言說。是則法因。名隨說因。故論說言。彼一切法名名已。想想已。說此諸法名想言說。名隨說因。此因最寬。諸法差別。皆由名故。以有因者。諸法相望。迭相由藉。以有此故。得有彼法。名以有因。於中有二。一相順以有。如論中說。以有手故。有所作等。二相違以有。如論中說。以有飢渴。求飲食等。此因寬長。所生之果。亦寬亦長。遍一切處。無不有故。種植因者。如彼世間種植之事。人功水土種子和合。名為種植。以此種植與彼芽莖乃至菓實以為因故。名種植因。此因亦寬。時分最促。所生極長。以此因中具攝種子人功水土故。名為寬。但取一運和合之時。說為種植。故攝為促。所生之果。始從芽莖乃至成就。故名為長。言生因者。直取種子。親能生芽。故名生因。是因狹促。所生亦促。以此生因局在種子。不通水土。故名為狹。芽生已前。說為生因。不通於後。故稱為促。所生之果。局在於芽。所以不長。斯乃且就外事為言。若據染法。至果長通後。當辨之。言攝因者。水土潤澤。攝生於芽故名攝因。是因狹促。所生亦促。偏取水土。不收種子。故名為狹。局在芽前。不通於後。故名為促。所生之果。局在於芽。故說為短。言長因者。芽莖已後。次第增長。是名長因。是因狹長。所生亦長。以是因中不攝水土故。名為狹。從芽已後。乃至成熟。皆是長因。故名為長。若就內法。因增向果。亦有長義。所生之果。亦統始終。故名為長。自種因者。還就種子。望後芽莖乃至成熟同類相起。簡別異類。故名自種。如麥生麥穀生穀芽。是因狹促。與生因同。所生是長。從芽至熟。皆是自種所生果。故共事因者。如論釋言。從以有因乃至自種。名共事因。此等和合。共成世間因種事。故名為共事。前隨說因。以何義故不名共事。以彼言說但可別法。不能生長故非共事。是因寬長。無不在故。果無別體。不可論之。相違因者。有為之法。有成有壞。相違之法。違害前事。令其滅壞障礙於生。名相違因。如彼論說。相違有六。此中唯取生相違法。為相違因。不相違者。相順之法。助成前事。名不相違。何者是乎。若別論之。牙生已後。所依水土。是不相違。通以論之。種殖已後。所依水土。皆名不違。此之十因。統通諸法。今且就彼因種之事。以顯其相。

第二明其十因生法。如論中說。十因具生染淨無記一切諸法。先明無記。就無記中。有內有外。外謂非情。內謂眾生。外中十因。釋不異前。內中有四。一是報生。二是威儀。三是工巧。四是變化。報生一門。從染因起。攝屬染法。餘之三種。論中不說。今宜辨之。能變化心。經論之中。或說為善。或名無記。今此且就無記。以說因相。如何名想。言說辨宣威儀工巧變化。名隨說因。以有所須及有所為。起此三事。名以有因。方便之心。對緣初起。能生於後。名種殖因。初心方便。能生於後。名為生因。外緣生攝因。次第漸增。名為長因。當分相起。名自種因。從以有因乃至自種。名共事因。與此相違。名相違因。順起不乖。名不相違因。無記如是(此一門竟)。

染法因者。如論中說。十二因緣。隨言分異。名隨說因。以有因者。釋有三義。一者通就十二因緣。相望以釋。以有前支。後支得生。名以有因。二就因果相對分別。以有過因。現果得生。以有今因。來報得起。名以有因。三就受生強者。以說三有受生。皆由於愛。故論說言。唯愛能令諸有相續。以有愛故。諸有支生。名以有因。論依後釋。故論言。顧念味著。諸有支生。名為以有。味猶愛也。種殖因者。釋有兩義。一業煩惱相對分別。業為正種。煩惱緣助。是二和合。名種殖因。二就內外相對分別。結業為種。惡友邪法六塵境界。以之為緣。因緣和合。能生於後。名為種殖。論依後釋故。論說言。無明等法現法種子。生餘生死。名種殖因。言攝因者。訓釋有二。一業煩惱相對分別。業為正種。煩惱緣助。煩惱之緣。潤彼業種。攝生後果。名為攝因。二就內外相對分別。業與煩惱。合為正種。惡友邪法六塵境界。以之為緣。攝無明行。令生後果。名為攝因。論依後釋故。論說言。於現在世。不近善友。不聞正法。習不正思。無明等生。名為攝因。惡友邪法。如似水土。習近聽受。不正思惟。如似人功。由是力故。令無明行生後果報。是故名為無明等。生此生。皆由惡友邪法不正思惟。是故名彼以為攝因。言生因果者。訓釋有二。一業煩惱相對分別。業為正因。煩惱為緣。業之正因能生後果。故名生因。二者內外相對分別。煩惱與業同為正因。惡友邪法。以之為緣。因能生果。故名生因。論依後釋言長因者。無明行等。漸漸增長。至未來世生死果報。是名長因。故論說言。無明至後有。增進相求。至餘生死。名為長因。准前世間種殖之事。應從生後增向老死以為長因。但今論家。因增向果。亦名為長。何故如是。後據內心。心有漸習趣果之義。增長義顯故說為長。彼前外種非是心法。無有漸習向果之義。增長不顯。故不名長。若互相從。皆得無傷。自種因者。六道種子。當分生果名自種因。故論說言。各各種子無明等生名為自種。六道因別故云各各。彼彼因中。皆悉從於無明行等。生後果報。是故說為無明等生。共事因者。始從以有乃至自種。共成一種因緣之事。故云共事。隨說因者。但能別法。不能生長故不說共。相違因者。無漏道品。能違染法。名相違因。不相違者。猶是向前以有等事相對故來。染因如是(此二門竟)。

次辨淨因。如論中說。始從種性乃至涅槃。隨說故別名隨說因。以有生死。樂求淨法。名以有因。種殖因者。種性地中所成善法。如似種子。善友正說。如似水土。解行之初。依先種子。對緣始習。能生於後。名種殖因。近善知識。聽受正法。堪能攝起出世道品。名為攝因。地前所修。能生出世無漏道品。以為生因。言長因者。若類世間種殖之事。初地已上。運運增長。趣順菩提。名為長因。若類染法。種性已去。乃至佛果漸次增長。皆名長因。三乘種子。當分生果。名自種因。從以有因乃至自種。名共事因。共成一種修道事。故染法違淨名相違因。淨緣順淨名不相違。故論說言。染法相違。是淨法因。淨法相違。是染法因。生法如是。

第三約對二因分別。言二因者。如地持說。一是生因。二方便因。親而起體名為生因。疎而助發名方便因。二因如是。今對十因辨明其相。如論中說。種子於芽。是名生因。餘名方便。然此非謂唯取十中第四生因以為生因。於十因中。但使種子能生芽。義皆屬生因。餘名方便。總相雖然。別猶難解。今宜辨之。就外無記。十因之中生因一種。唯是生因。隨說因攝因長因相違因不相違因。此之五因。唯是方便。隨說因者。以言別法不生法故。非是生因。攝據外緣故非生因。如地持說。芽莖已後。方名為長。故非生因。若就心法。不同此釋。相違因者。但能滅法。與彼滅法以為方便。不能生法。故非生因。不相違者。與攝因同。故非生因。自餘四因。義有兩兼。以有因中。通其緣正。以有種子。令芽得生。是其生因。以有水土。令芽得生。是方便因。種殖因中。亦通緣正。種子於芽。是其正因。水土於芽。是方便因。自種因中。種子於芽。以說自種。判屬生因。種子望彼莖葉等事。以為自種判屬方便。非親生故。共事因中。亦其二因。生及方便。相同以有乃至自種。總攝彼等。為共事因(此一門竟)。

今次就彼內無記因。攝以為二。生因一種。唯是生因。自分生故。隨說因攝因相違因不相違因。此之四種。是方便因。以有因中。具有二因。以有最初起無記心。能生於後。判屬生因。以有外境。能生於心。是方便因。種殖之中。亦具二因。相同以有。長因之中。具攝二因。最初種子次第增長。生初威儀工巧變化。是其生因。餘名方便。自種因中。亦具二因。以方便心。望初威儀工巧變化。以說自種。如是自種。即是生因。望後威儀工巧變化。以說自種。是方便因。非親生故。共事因中。亦具二因。同前以有乃至自種。總攝彼等。為共事故(此二門竟)。

次攝染因。以之為二。十因之中。生因自種。此之二因。唯是生因。問曰。向前無記法中自種因者。亦是生因。亦方便因。今此何故唯既生因。釋言。有以。無記法中。種子望芽。亦是自種。望餘莖等。唯是自種。而非生因。故兼兩義。今此染中結業。望生乃至老死。皆是自種悉是生因。是故自種唯是生因。何故如是。染法力強。一因堪能親生多果。故望生死俱是生因。無記力弱。一種不能親生多果。故望唯莖等。不名生因。若使染中通望老死為生因者。何故論言種子於芽是名生因。彼乃且就無記言耳。隨說攝因違不違因。此之四種。唯是方便。義同前釋。餘之四因。義有兩兼。於四因中。正因生果。齊是生因。緣因起報。悉是方便。如以有中。以有結業。生於後果。判屬生因。以有外緣。起於後報。判屬方便。種植因中。云何具二。種植因者。內外和合。方名種殖。就種植中。分取結業生於後果。判屬生因。外緣生果。判屬方便。長因之中。云何具二。如論中說。從無明行乃至老死。漸次增長。是名長因。就此生果增長之中。因增至果。判屬生因。因因自增果。果自長判屬方便。問曰。何故因增至果得非生因。因因自增果。果自長說為方便。釋言。有以。從因生果。因果位別。因滅果興生相顯現。故說生因。因還望因。果還望果。無如是義。故不名生。但名方便。若通說生。理亦無傷。共事因中。云何具二。若更分別。不異以有乃至自種。總說彼等。為共事故。染法如是(此三門竟)。

次攝淨因。以之為二。十因之中生因一種。唯是生因。隨說攝因違不違因。唯是方便。隨說攝因及不相違。成之方便。相違因者。退之方便。自餘五因。義有兩兼。以有因中。通其內外。以有最初道品種子。生後道品。判屬生因。以有外緣。能生出道。判屬方便。種殖亦爾。內外和合。名為種殖。於中分取道品種子能生於後。判為生因。分取外緣能生於後。說為方便。長因之中。從道向道。漸次增長。是其生因。增長向滅。是方便因。問曰。何故染法之中。從因向果名為生因。淨法向果乃名方便。釋言。有以。染法之果所謂生死。生死有為。可生法故。長因向彼。是其生因。淨法之果。所謂涅槃。涅槃無為。非可生法。是故長因增長。向彼但名方便。問曰。向前染法之因。因因相起但名方便。何故淨中道。道增長說為生因。釋言。染麁從因向果。生相顯現。故名生因良以對彼麁顯生故。因因相起。生相不顯。不名生因。淨法是細道增向滅。一向非生。良以對彼非生法故。說道相起以為生因。自種因中以道望道宣說自種。是其生因。以道望滅。宣說自種。是方便因。共事因中。亦具二因。若更分別。不異以有乃至自種。總攝彼六為共事故二因如是。

第四門中約對六因。具相收攝六因之義。如阿毘曇大智論中亦具分別。六名是何。一所作因。謂法起時。諸法彼不障。名所作因。大智論中。名無障因。二共有因。諸法起時。共有之法。生住滅等共相助成。名共有因。三自分因。一切諸法。同類相生。名自分因。大智論中。名自種因。四者遍因。十一遍使增長一切染污之法。名之遍因。何者十一。苦下五見疑及無明。以為七。集下二見邪見見取疑及無明。即以為四。通前十一。五相應因。諸心心法相應造境。名相應因。前共有因。相依體立。此相應因。相依有用。六者報因。諸業煩惱。得苦樂報名為報因。此義廣釋如六因章。今對十因。共相取攝。於中先對外無記因。攝之為六。就此十中。除相違因餘九是其三因所攝。就餘九中。隨說攝因及不相違。此之三種是所作因。生因長因及自種因。此之三種是自分因。同類之法。自相起故。以有因中。具有三因。一所作因。以有水土。牙莖等生。名以有中所作因也。二共有因。謂外色中生等四相。與彼外色。相扶體立。名共有因。三自分因。以有前色生後色故。名自分因。種殖因中。具有二因。謂自分因及所作因。種子與彼水土。和合名為種殖。種望牙等。是自分因。水土潤澤。望彼牙等名所作因。共事因者。具有三種。謂所作因自分因共有因。若更分別。不異以有乃至自種。總攝彼六為共事故(此一門竟)。

次就內法無記十因。具相收攝。除相違因。自餘九因。四因所攝。謂所作因共有因自分因相應因。相狀如何。隨說攝因不相違因。此之三種是所作因。生因一種。是自分因。以有因中。具有四因。以有六根及外境界。起無記心。是所作因。以有同時諸心法等。互相助成。是共有因。以前起後。是自分因。諸心心法。相應造緣。是相應因。種殖因中。具攝二因。就種殖中分取。種子能生於後。是自分因。分取六根及外境界。是所作因。長因之中。亦具二因。同類相起。是自分因。心心相次是所作因。自種亦爾。共事因中。具有四因。同前以有乃至自種。總攝彼六為共事故。相違因者。望壞彼法為所作因。非報法故無其報因。非染法故無其遍因(此三門竟)。

次對染因明相收攝。還除相違。餘九是其六因所攝。隨說攝因及不相違。此之三種是所作因。生因自種。是其報因。以有因中。具有六因。以有根塵。生業煩惱。名所作因。心心法等。相扶體立。名共有因。業煩惱苦同類相起。以前生後。名自分因。以有遍使增長一切染污之法。即是遍因。有同時心心數法。相應造緣。名相應因。以業煩惱生彼當果。即是報因。種殖因中。具攝二因。所謂報因及所作因。謂業煩惱。對緣現起能生後果。名為種殖。是種殖中業與煩惱。生於當果。即是報因。外緣生果。是所作因。長因之中。具有三因。煩惱業苦當分增長。是自分因。煩惱增長。起身口業。是所作因。作業煩惱。增長生苦。是其報因。共事因者。具攝六因。若更分別。不異以有乃至自種。總攝彼等為共事故(此三門竟)。

次對淨因明相收攝。還除相違。餘九是其四因所攝。隨說攝因及不相違。是所作因。以有因中。具攝四因。謂所作因自分因共有因及相應因。依於善友正說法等。增長道品。是所作因。道品法中。以前生後。同類相起。是自分因。同時具有定道無作。是共有因。無漏心法相應造緣。是相應因。種殖因中。具有二因。謂所作因及自分因。種殖之中。最初道品。對緣現起。名為種殖。是種殖中。最初道品。同類生後。是自分因。異類相起。是所作因。善友等緣。能生於後。亦是所作。生因不定。小乘法中。淨法種子。必是有漏。以此種子生於出世無漏之道。異類相起是所作因。大乘法中。淨法種子。必是無漏。以此種子生於出道。同類相起。是自分因。就長因中。若有漏道。若無漏道。當分增長。是自分因。若從有漏增向無漏從道向滅。是所作因。自種因中。小乘種子。望於出道及望涅槃。以說自種。異類相望。是所作因。大乘種子。望於出道。以說自種。同類相望。是自分因。望於涅槃以說自種。是所作因。共事因中。備攝四因。謂所作因自分共有及相應因。若具分別。不異以有乃至自種總攝彼等。為共事故。非染法故。無其遍因。非報法故。無其報因。

第五約對四緣分別。如地持說。何者四緣。一者因緣。二次第緣。三者緣緣。四增上緣。六因之中。相應共有自分遍因及與報因。此之五種。是其因緣。所作因中。分作三緣。就所作中。六塵生心。是其緣緣。心法次第。藉前生後。是次第緣。自餘一切萬法不障。是增上緣。此義廣釋。如四緣章。今對十因共相收攝。於中先攝外無記因。以為四緣。就十因中。除相違因。餘之九因。二緣所攝。所謂因緣及增上緣。九中三因。一向是其增上緣攝。謂隨說攝因不相違因。三因一向因緣所攝。所謂生因長因及自種因。以六因中自分攝故。自餘三因。二緣所攝所謂以有因種植因共事因可八見以有因中。以有水土。令芽得生。是增上緣。以有種子。令芽生者。是其因緣。自分攝故。種殖因中。分取種子。望彼芽生。是其因緣。自分攝故。分取水土能生於芽。是增上緣。共事因中。亦具二緣。同前以有乃至自種。總攝彼等。為共事故。相違因者。望壞彼法為增上緣(此一門竟)。

次說內法無記十因。以為四緣。就此十中。除相違因。餘之九因。四緣所攝。隨說因者。是增上緣。以有因中。具攝四緣。就中分取相應共有及自分因。以為因緣。六根生心。是增上緣。六塵生心。是其緣緣。心法次第。以前生後。是次第緣。種植因中。具攝四緣。分取種子能生於後。是其因緣。自分攝故。六根生心。是增上緣。外緣生心。是其緣緣。從初種殖次生後心。是次第緣。生長自種。具攝二緣。同類相起。是其因緣。次第相起。是次第緣。攝因不違。各具二緣。所謂緣緣及增上緣。六根生心。是增上緣。六塵生心。是其緣緣。共事因者。具攝四緣。同前以有乃至自種。總攝彼等。為共事故。相違因者。望壞彼法。為增上緣(此二門竟)。

次攝染因以為四緣。就染因中。還除相違。攝餘九因。以入四緣。隨說因者。是增上緣。以有因者。四緣所攝。以有結業。能生後果。是其因緣。以有前心。生於後心。是次第緣。以有六塵。生於六識。是其緣緣。以有六根。生於六識。是增上緣。以有惡友倒說法等。增長結業。生於後果。亦是增上。種殖因者。四緣所攝。結業生果。是其因緣。心心相起。是次第緣。習近惡友。是增上緣。聽受邪法。是其緣緣。生因自種。二緣所攝。報因生果。是其因緣。心心相起。是次第緣。攝因及與不相違因。二緣所攝。習近惡友。是增上緣。聽受邪法。是緣緣。長因之中。具有三緣。所謂因緣次第增上。從無明行。增長生果。是其因緣。報因攝故。從因生因。從果生果。亦是因緣。自分攝故。從於無明乃至生死。心心相起。是次第緣。從於煩惱生於善業。是增上緣。共事因中。具攝四緣。若更分別。不異以有乃至自種。總攝彼等。為共事故。相違因者。望壞彼法為增上緣(此三門竟)。

次攝淨因。以為四緣。除相違因。餘之九因。四緣所攝。就此九中。隨說因者。是增上緣。以有因中。具攝四緣。以有前道。生於後道。是其因緣。自分攝故。以有同時心心數法。亦是因緣。相應攝故。以前生後。是次第緣。以有道法。緣之起道。是其緣緣。以有善友正說法等。攝生從道。是增上緣。種殖因中。具攝四緣。就種殖中。分取最初無漏道品。能生於後。是其因緣。自分攝故。境界生心。是其緣緣。六根生心。是增上緣。心心相起。是次第緣。生因長因及自種因。三緣所攝。同類相生。是其因緣。自分攝故。異類起者。是增上緣。就此道中。心心相起。是次第緣。攝因不相違因。二緣所攝。謂增上緣及與緣緣。近友生道。是增上緣。緣法起道。是其緣緣。共事因者。具攝四緣。同上以有乃至自種。總攝彼等。為共事故。相違因者。望壞彼法。為增上緣。四緣如是。問口論中攝彼十因。以為生因及方便因。攝彼二因。以為二緣。其生因者。說為因緣。方便因者。是增上緣。今云何言十因之中具攝四緣。釋言。論家就無記因生外法者故為此判。若就內法。亦具四緣。故彼論言。次第緣緣緣是心法攝。四緣如是。

第六門中。對果分別。若對十因。還有十果。云何十果。如向因中。隨分所作。即是十果相顯可知。又彼論中宣說五果。一者依果。二者報果。三士夫果。四增上果。五解脫果。言依果者。如論中說。習善增善。習惡增惡。如是一切同類相起。是名依果。言報果者。有漏之業。所生苦樂。是名報果。士夫果者。雜心之中。名功用果。士夫是人。士夫所作。一切諸事。各有成辨。名士夫果。二十二根。名為增上。各有果生。名增上果。斯乃且就內法為言。外法之中。增上緣起。當知。亦名增上果也。無漏道品。得解脫證。名解脫果。世俗斷結。非畢竟盡。非解脫果。五果如是。今對此果。明因所得。於中先就外無記因。以明得果。就十因中。除相違因。餘之九因。能得三果。所謂依果士夫果及增上果。隨說攝因不相違因。此之三因。得增上果。以有種殖能得三果。分取種子能生後者。得其依果。分取水土能生後者。得增上果。分取人功。能成外事。名士夫果。生因長因及自種因。能得依果。同類之法。迭相起故。共事因者。能生三果。同彼以有乃至自種。以接彼等為共事故。相違因者。望壞彼法為增上果。然此無記。非報因故。無其報果。若望業行。說為依報。如後染淨二因中說。非無漏故。非解脫果(此一門竟)。

次就內法無記十因。以明得果。除相違因。餘之九因。能得三果。所謂依果士夫果增上果。隨說攝因不相違因。得增上果。以有因者。能得三果。以有六根及外境界。起無記心。是增上果。以人能起。是士夫果。以前起後。是其依果。種殖因者。能得三果。相同以有。生因長因及自種因。能得依果。同類起故。共事因者。亦得三果。同前以有乃至自種。相違因者。望壞彼法。為增上果。然此無記非報因故。無其報。果非無漏故。無解脫果(此二門竟)。

次對染因以明五果。染因之中。亦除相違。餘之九因。能得四果。除解脫果。隨說因者。得增上果。以有因者。能生四果。無明得行等。以前起後。得其依果。以有結業。能生後果故。有報果。以有眾生。造諸業行。所作成辨。名士夫果。以有六根。生六識等。名增上果。種殖因者。能生三果分取結業能生後報。故得報果。分取外緣攝生後報。名增上果。由身造因。受於來報。是士夫果。又近惡友起業煩惱。終得來報。即是惡友士夫果也。然種殖因。望於當果。以說種殖。異類相生故無依果。生因自種。能生報果。攝因之中。有其二果。以彼外緣攝生後報。是增上果。就攝因中。由近惡友。攝起結業。能生後報。即是惡友士夫果也。長因之中。有其二果。從因增長至於生果。是其報果。因因漸增。果果自長。如是長因。能生依果。共事因者。能生四果。不異以有乃至自種。相違因者。望壞彼法。為增上果。非無漏故。無解脫果(此三門竟)。

次對淨因以明五果。就淨因中。除相違因。餘之九因。能生五果。隨說因者。得增上果。以有因者。能生五果。以前起後。能生依果。信等諸根。各有所生。是增上果。人能修起。是士夫果。能得涅槃。是解脫果。小乘法中。暖等四心。是小乘性。性是有漏。得色界報。名為報果。大乘法中。緣照無漏。得變易報。名為報果。種植因者。亦得五果。如以有說。生因一種。能得三果。同類相起。得其依果。異類相起。得增上果。小乘種性。得分段報。大乘無漏。得變易報。是其報果。攝因得二。近友聽法。如是等緣。得增上果。由人修起。得士夫果。長因得四。同類相起。能得依果。信等相起。得增上果。終得涅槃。名解脫果。起變易報。名得報果。自種因者。亦得四果。與長因同。共事因者。能得五果。同前以有乃至自種。總攝彼等。為共事故。相違因者。望彼退道。為增上果。非報因故。無其報果。

第七門中。就人辨異。人別有三。一者凡夫。二聲聞緣覺。三是菩薩。人別既殊。所知亦異。凡夫於此但知其事。不達餘義。二乘於此。但知假名因緣而有無有定性。不窮其實。菩薩知此非有非無。幻化緣起。無有定相。十因之義。略辨如是。

十一空義

十一空義。出涅槃經。所言空者。顯理之目。理寂名空。空隨詮辨廣略不定。或總為一。如大品說。名為獨空。廢詮談理。不分多門。故名為獨。非法唯空說為獨矣。或分為二。我空法空。或分為三。空無相願。或分為四。四有兩門。一如維摩說。謂空無相無作無起。法無定性。名之為空。無因緣相。名為無相。無果可作。名為無作。故彼經言。唯行無作。而現受身。因無所起。名為無起。故彼經言。雖行無起。而起善行。二如大品說。謂有法空無法空自法空他法空。已如上釋。或說為五。如無量壽經說。空無相無願無作無起。是其五也。空與無相。義同前釋。無彼妄相願求之心。說為無願。無作無起。亦如上釋。或分為七。如大品說。此如上釋。或分為九。如雜心說。或分十一。如涅槃說。或分十四。如大品說。或說十八。如大品說。或復說為二十二空。或復說為二十五空。如涅槃說。廣則無量。今據一門。且論十一。所謂內空乃至大空。此十一中前十相空。精起法中破以明空。後一真空。真心體中性寂名空。此云何知。前之十空。猶六地中十法平等。地持名為妄想。境界十法平等。故知。相空。其大空者。地經名為阿梨耶識觀。故知。真空。人復說言。前十境空。後一智空。此亦有以。於妄分齊。心外有法。破之顯無。故曰境空。於真分齊。心外無法。一切諸法。皆即心說。就之辨空。名為智空。復前十中初之八空。將無破有。第九一空。用有破無。第十空空。以非有無雙破有無。與地經中十平等同。前八空中初之七空。明無性空。破去眾生及法自性。後一明其無相之空。破遣眾生及法之相。前七空中初六。破遣眾生之性。後一性空破遣法性。前六空中初五。約就現在觀空。後一約就過去觀空。就前五中。初之三門。就事觀空。後二就法。言內空者。眾生五陰。是其內法。是內法中。無有我人眾生壽命常樂我淨故。名為空。未空法體。言外空者。非情之法。說以為外。是外法中。亦無我人眾生壽命常樂我淨故。名外空。此二別觀。內外空者。總觀向前內外諸法。無我人等。名內外空。何故前別而後總乎。釋有兩義。一隨觀難易。分為三種。始時觀內。未及其外。第二觀外。不及其內。故先別觀。第三觀熟方能合觀。故後總也。問曰。諸法總知則易。別知則難。故二乘人。但能總相。知於苦等不能別知。菩薩方能差別異知。方何。今此先別後總。釋言。有以。法有兩種。一是同相。二是別相。空無我等諸法。齊通名為同相。色受想等事相。各異名為別相。於此二中。若欲尋伺以知其別。總易別難。故先觀總。後觀其別。若欲尋別以知其同。別易總難。故先別觀。後為總觀。今依後門。先別後總。此之一義。隨觀難易故分三種。二對患不同故分三種。人別有三。一者著內情多。著外情少。故先觀內。二著外情多。著內情少。故須觀外。三內外俱著。故須總觀。此前三種。就事觀空。次後兩門。就法明空。法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苦無常等生滅法數。是其有為。三無為等。是其無為。有為法中。無我人等。名有為空。無為法中。無我人等。名無為空。問曰。向前內外等中。離合為三。今此有為無為法中。何不如是。唯別無總。釋言。准量理亦無傷。但今為明內外二法同是有故。合觀則難。是故第三內外。總觀有為無為。有無位別。合觀則易。故無第三有無總也。此前五種。就現境界以明空義。無始空者。更無別義。但就過去觀前五空。名無始空。明此諸法非今始觀方無我人。無始已來常自空也。問曰。何故唯就過去說無始空。不就未來說無終空。准量應得。但今為明過去法者起患根本。無始已來所執著處故。須觀之。過現既空。類當可知。故略不論。又三世法。次第相生。過為現本。現為過末。現為當本。當為現末。現法易觀。故先就之。以觀空理。現由過生故。後就本觀無始空。以本類末。義在易知。故觀過現。類知未來。不假就當觀無終空。又問。若爾六通之中。亦應如是但知過現。何用天眼知未來乎。釋言。不類六通知事。三世事異故須別知。空義理同。可以類知。故不別論。此前六種。是眾生空。第七法空。言性空者。觀法虛假無有自性。名為性空。前七破性。下一破相。破遣眾生及諸法相。見因緣相亦無所有。是以經言。無所有者。如人無子。名之為空。非是子明無性空。又如貧人無物名空。亦非就物明無性空。如人無子。遣眾生相。如貧無物。破遣法相。此前八空。以無遣有。第一義空。以有遣無。名前八空。為第一義。彼第一義。亦皆空寂。是故名為第一義空。是以經言。云何名為第一義空。是眼生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去無所至。推其實法。了不可得名第一義。云何名為第一義空。有業有報。不得作者。故名為空。良以宣說因緣業報。為第一義故。因緣外無別有彼第一義諦。性不可得故名為空。此前九空。別遣有無。第十空空。存無雙遣。是以經言。是有是無。是名空空。是是非是。是名空空。是有是無。是名空空者。就詮彰理。是是非是。是名空空者。拂相顯寂。言是有者。牒前第九有遣無也。言是無者。牒前第八無遣有也。是名空空。就詮彰理。謂前所牒有無法性。即是第十空空義也。雖言有無。是其空空義。猶未顯故。後拂相以顯理寂。非是有無二相並立。說為空空。蓋乃有無二相。雙捨名空空也。義意如是。言是是者。牒前經中是有無二種是也。言非是者。遣前是有是無是也。理非有故。是有非是。理非無故。是無非是。兩是俱非。故號空空。相狀如何。因緣之法。有無同體。以同體故。無法為有。有法為無。無為有故。有則非有。有為無故。無則非無。是以有無皆非自性。非自性故說為空空。此前十門。是其相空。破遣情相。以明空理。第十一空。就實辨空。就彼真性緣起行德。說為空也。是以經言。波若波羅蜜。名為大空。波若之體。即是真實如來藏識。如來藏中。統含法界恆沙佛法。恆沙佛法同一體性。互相緣集。無有一法別守自性。故說為空。法界皆空。空寧不大。是以就實說為大空。地經之中。亦同此說。故彼文中。阿梨耶識。名為大空。前十相空即是。地經第六地中十法平等。雖不一一名數相對。其義大同。後一真空。即彼所顯無生法體。又彼六地所得十空三昧之中。生空法空第一義空即是。此中前十相空大空已後餘之七空即是。此中大空不攝。十一空義。略辨如是。

十二因緣義八門分別(釋名辨體一 開合廣略二 約時分別三 界地分別四 三性分別五 淺深分齊六 就人分別七 約智分別八)

第一釋名。並辨其體性。十二因緣者。謂從無明乃至老死。是其名也。言無明者。癡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過去世中煩惱非一。以何義故偏說故明。釋有兩義。一彰通隱別。故說無明。過去世中一切煩惱。皆有闇惑迷理之義。就斯通義故說無明。二舉強攝弱故說無明。無明煩惱。迷於本際。集起生死。其力最強。從強以名。故說無明。但說無明。當知。一切餘結皆隨。譬如世間王來王去餘眾皆隨主得其名。此亦如是。釋名既然。體相云何。於中差別乃有四種。一迷理無明。所謂迷於二諦之理。故經說言。不知諸諦第一義故。名為無明。如是等也。二發業無明。所謂三根三道煩惱。三根煩惱能發思業。三道煩惱發身口業。三覆業無明。謂造業已。重於前境起貪瞋等。覆助前業。令其增長。四潤生無明。亦名受生。謂受生時諸煩惱等。若依毘曇。九十八使一切煩惱。皆能潤生。斯則潤生。受生無別。若依成實。唯愛能潤。餘但遠助。若據斯義。潤生則狹。局唯在愛。受生則寬。通於餘結。地經亦然。故經言。愛水為潤。無明覆弊。我心溉灌。如是等也。所言行者。諸業集起。名之為行。集起有二。一就業體。緣中集起。名之為行。二就功能。集起後果。故名為行。名義如是。體相云何。於中具以七門分別。一就性分別。行雖無量。要唯善惡。善惡二業。能得報故。無記無報。是故不說。二就具分別。所謂一切身口意業。三約果分別。如地經說。所謂罪福不動業也。三塗惡業。名之為罪。欲界地中人天善業。名之為福。上二界中八種定業。說為不動。四對報分別。所謂苦樂不苦不樂。三受之業。五就處分別。謂三界系。六就時分別。所謂現報生報後報不定報業。七隨相分別。相別有四。一黑二白三黑白雜四不黑不白。四中前三。是其有漏分段之因。後一無漏變易之因。業行無量。且論斯耳。此等後業聚之中具廣分別。所言識者。分別之義。於中分別乃有三種。一種子心識。作行以後。受生已前所有心識。為業煩惱所熏發故。能生後果。說為識支。若復通論。無明行中所有心識。亦是識支。二求生心識。在於中陰。三受生心識。名為識支。謂受生時。最初一念染污之心。於彼父母精血等事。妄想起於華池等愛。非起淫愛。言名色者。心從詮目故號為名。身形質礙。稱之為色。良以心法。冥漠難彰。非詮不辨。故從詮目說以為名。故楞伽雲。以名宣說無色四陰。故說為名。色相形現。可以現見。當相名色。十二因緣。通而論之。皆是名色。良以此支色心始具。名色相分段。故偏名支。言六入者。生識之處。名之為入。入別不同。離分六種。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前色增長。今為五入。前名增長。今為意入。所言觸者。觸對塵境。目之為觸。若依成實。對後受支說想為觸。觸假之初故名為觸。若依毘曇。以心法中觸數為觸。此之觸數。依根就塵。能令根塵共相觸對。故名為觸。大乘法中亦同此說。然觸有五。一增語觸。謂意地觸能發法故。二有對觸。謂五識中相應之觸觸對現境。故名有對。三者明觸。謂無漏觸。四無明觸。謂諸煩惱相應之觸。五處中觸。所謂一切有漏之觸。故雜心雲。增語及有對明無明處中。五中前二。約根以分。後之三種。隨性以別。此之五種大小不同。小乘法中所說不定。若取報觸以為觸支。增語有對及與處中。是其觸支。餘二則非。以明無明非報法故。若說一切有漏之觸以為觸支。除其明觸餘四皆是。明觸無漏。是故不取。大乘法中所說不定。若說分段。與小乘同。若說變易十二緣者。五觸皆是觸支所攝。所言受者。領納名受。於中分別廣略不定。或總為二。或分為二。一是身受。二是心受。五識相應。名為身受。意識相應。名為心受。或說為三。所謂苦樂不苦不樂。或說五受。所謂苦樂憂喜及捨。或說六受。謂六根中所生受也。或說十八。謂六根中各分苦樂不苦不樂三種受故。或復宣說三十六受。前十八中染淨分故。或說百八。如龍樹說。前三十六三世分之。故有百八。所言愛者。染境名愛。現在世中煩惱非一。以何義故偏名為愛。未來生死。由愛牽起。愛力功強。故偏說之。雖但說愛。餘結皆隨。亦如世間王來王去餘眾皆隨。於中分別。略有二種。一愛己身。二愛所須。廣分有五。一於順情未得法中起欲得愛。二於順情已得法中起不失愛。三於違情未得法中起不得愛。四於違情已得法中起求捨愛。五於非違非順法中起處中愛。非極違情不生厭故。所言取者。前愛增上。取著境界故名為取。若具分別。取有四種。一是戒取。二是見取。三是欲取。四是我取。此之四種諸論不同。若依毘曇。一切三界戒取之心。說為戒取。一切三界身見邊見邪見見取。通名見取。欲界一切諸鈍煩惱。通名欲取。上二界中諸鈍煩惱。緣自身起。通名我取。若依成實。身見一使。名我語取。實無我體。但著我名。故云我語。依此身見起於邊見。取著斷常。若見斷者。則著五欲。名為欲取。以無後世。貪現樂故。若見常者。有利有鈍。若鈍根者。則取持戒。望後世樂。名為戒取。若利根者。計神是常苦樂不變則無罪福。故起邪見。說為見取。若依毘曇。直說四取以為取支。則為具攝一切煩惱。若依成實。四取不攝諸鈍煩惱。是則取支通攝四取及餘一切諸鈍煩惱。所言有者。現在行業。能有當果。故名為有。此既是業。何不名業。乃名有乎。當果未有。由業有之故從功能說為有耳。論其體相。與行支同。所言生者。來報始起說名為生。生之體狀。與識支中受生識同。言老死者。衰變盡壞。名為老死。與前名色六入等同。此之十二。迭相因由。互相緣藉。故名因緣。如四諦中論因緣者。業能親生。說之為因。煩惱疎助。說之為緣。今此不然。莫問一切煩惱業苦。從前生後。斯名因緣。名義體相。辨之麁爾。

第二門中開合廣略。明因緣相。因緣之法。廣略不定。如涅槃經梵行品說。或說為一。謂十二因緣唯一有為。或說為二。謂十二緣唯因與果。過無明行。現愛取有。是其因分。現在識等。當來生死。是其果分。或說為三。於中乃有三門不同。一三世分別。無明與行。是說過去。識支不定。若取因中種子心識。以為識支。是屬過去。若取最初受生心識。以為識支。是屬現在。若說求生心識。為識。義則不定。望其過因。說為現在。望其現報。說為過去。名色六入乃至觸受。一向現在。愛取有三。義則不定。論其體性。起在於今。判屬現在。論其功力。能有當果。以因從果。判屬未來。地經之中。據斯說也。若如是者。過去之因。何不從果判為現在。釋言。有以。過因現果。起之已定。故隨世別。不相從說。未來未有。由因故有。是故攝因。從果為未。生死二支。定屬未來。此是第一三世分別。二三道分別。如地經說。無明愛取。是煩惱道。行有二支。是其業道。識與名色六入觸受生死。七分說為苦道。無明愛取。並是煩惱。以何義故。過說無明。現彰愛取。是義應齊。但今為分三世別異。隱顯互論。等分三世。非無所以。釋有兩義。一本末分別。無明是本。理在先彰。過去說之。愛取是末。理在後論。現在說之。二強弱分別。無明煩惱。迷其本際。建集生死。其力功強。過去說之。愛之與取。牽生未來。其力增上。現在說之。行有二支。同皆是業。何故過去彰其行名。現在說有。理亦應齊。為分三世差別異名。等分三世。非無所以。過去世中集起已定。當相名行。未來未有。由業有之。故就功能說為有耳。識等五果生死二報。同皆是苦。以何義故。現彰識等。未說生死。理亦應齊。為分世別。隱顯異名。等分三世。亦有所以。現報起竟。故就報體說為識等。未來未起。就過以名。令物生厭。故說生死。此是第二三道分別三苦分別。如地經說。無明行識乃至六入。名為行苦。觸受二支。名為苦苦。餘因緣分名為壞苦。三苦相通。何故如是。理實齊通。但今為明。觸受二支。現諸緣生。心性是苦。於彼苦上。加現事惱。苦上加苦。故云苦苦。無明行等起今。義顯故說為行。行體是苦故名行苦。愛取有等。趣向未來。生老死等。敗壞之果。故名為壞。壞體是苦。故名壞苦。此隨麁細隱顯論之。非盡道理。此是增數三門分別。或說為四。如涅槃說。謂無明行生及老死。愛之與取。攝入無明。有攝在行。識等五果。攝入生死。故說四也。或分為五。如涅槃說。謂受愛取有及生也。識等五果。攝入受中。無明攝入愛取之中。行入有中。死入生中。故說五也。或說為六。如涅槃說。所謂三世因之與果。或說為七。如涅槃說。謂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及取也。餘略不論。或說為八。如涅槃說。謂識名色乃至於有。無明攝入愛取之中。行入有中。生死攝入識等支中。故但說八。或說為九。如城喻經說。除前三支宣說餘九。或說十一。如為薩遮尼乾子說。除生一法說餘十一。薩遮尼乾子弟共姊生。佛護其意。不說生支。或時具說十二因緣。廣如經辨。此之廣略。隨化故爾。

第三門中。就時分別。於中有六。一五世分別。二就三世分別。三就二世分別。四就一世前後分別。五就同時別體分別。六就同時同體分別。言五世者。如涅槃說。過去過去立其二支。如彼經說。煩惱因緣生於煩惱。是其一也。業生煩惱。是其二也。此明過去過去世中煩惱及業。生於其次過去世中無明支也。其次過去建立二支。如彼經說。煩惱生業。是其一也。謂過無明。生於行支。業生於苦。是其二也。謂從過行生現五果。現立四支。如彼經說。苦生煩惱。是其一也。從現五果。生於愛支煩惱。生煩惱是其二也。從愛生取。煩惱生有。是其三也。從取起有。有緣生苦。是其四也。從現有支。生未來苦。其次未來。建立三支。如彼經說。業緣生業。是其一也。謂未來世業業相生。如從意業發身口業。業生煩惱。是其二也。謂未來業。起於未來受生煩惱。煩惱生苦。是其三也。謂從未來受生煩惱。生於未來未來生支。未來未來。唯立一支。如彼經說。苦緣生苦。是其一也。從彼生支起老死等。唯彼三世十二因緣。生起老死。應是二支。但彼直就能生因緣。立十二支。不取所生。故從生支起於老死。唯名一支。五世如是(此一門竟)。

次就三世以分別者。因緣之法體通前後。今據三世隱顯論之。過去世中未造業前一切煩惱。判為無明。行支不定。若取因中種子心識以為識支。行支則短。當造業時。說為行支。造業已後。判屬識支。若取求生及受生心。以為識支。行支則長。造業已後未死已前。斯屬行支。識支不定。若說種子心識為識。在於過去造業已後未死已前。若說求生心識為識。在於中陰。所望不定。望過去因。說為現在。望現在果。說為過去。若說最初受生心識以為識支。定屬現在。行識二支。時分不定。若取因中種子心識以為識支。識支則長。行之則短。當造業時。說為行支。造業已後受生已前。判屬識支。若取最初受生心識。以為識支。行支則長。識支則短。造業已後受生已前。判屬行支。最初一念受生心識。判屬識支。故論說言。生有及死有。當知一剎那。名色支者。前後不定。若說種子及求生心。以為識支。於現在世。初生以後。悉是名色。若說初生以為識支。第二念後方是名色。向後長短。經有成判。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名色支。言五分者。毘婆沙雲。胎中五時名為五分。亦人一報攝為十時。胎外有五。胎內有五。如涅槃說。胎內五中。眼耳鼻舌四根未具。判屬名色。四根具已未出胎來。判屬六入。所言觸者經有成判。未別苦樂。是名為觸。出胎以後。匍匐已前。不能思量分別違順苦樂等事。是故名為未別苦樂。觸境方覺。故名為觸。所言愛者。如經中說。染習一愛。是名為愛。愛有二種。一者食愛。二是色愛。匍匐以後。未有色愛。但有食愛。名習一愛。自斯已來。判為愛支。具二愛已。未有思想追求境界。是時名愛。已有思想追求前境。未能造境身行欲事。是時名取。身行已後。乃至未來受生已前。判之為有。未來世中。最初一念受生心識。說為生支。名色已後。判為老死(此二門竟)。

次就二世分別十二。於中有二。一就過去望現說具。二就現在望後說具。何者過去望現說具。若就三世隱顯以論。過去唯有無明與行。現在唯有識等五果。就實通論。過去非直有無明行。當知。亦具愛取及有。現在非直有於識等。當知。亦有生及老死。過去世中。發業煩惱。說為無明。潤業煩惱。說為愛取。故地經云。先際之因。謂無明愛。過去世中所發之業。名之為行。所潤之業。名之為有。現在世中當其報體。名為識等。就過以彰。即是生死。識即是生。名色已後。即是老死。何者現在望後說具。若就三世隱顯論之。現因唯有愛取及有。當知。當果唯有生與老死。據實通論。現因非直有愛取有。當知。亦具無明及行。未來非但有生老死。當知。亦具識等五果。現在世中發業煩惱。說為無明。潤業煩惱。說為愛取。故地經中先際之因。名無明愛。後際亦爾。現在世中所發之業。說之為行。所潤之業。說之為有。未來世中所有報體。說為識等。就過去說。為生老死(此三門竟)。

次就一世前後明具。現望過去。非但有彼識等五果。當知。亦有生死二報。具有之義。備如前辨。現望未來。非直有其愛取有因。當知。亦具無明及行。具有之義。亦如前辨(此四門竟)。

次就同時別體明具。如毘婆沙具廣分別。彼論名為剎那因緣。此奢摩達之所建立。相狀如何。彼文且就貪心起殺。明具十二。餘類可知。貪起殺時。貪相應愚。說為無明。彼相應思。即名為行。彼相應心。說之為識。起有作業。必依色心。說為名色。必依六根。說為六入。彼相應觸。說為觸支。彼相應受。說為受支。貪即名愛。貪相應纏。說之為取。何者是乎。與貪相應。有無慚愧睡及掉纏。通則俱是。於中分別。睡纏一種。於境睡著。不能堪忍。取執義顯。說之為取。身口作業。能有當果。說名為有。無作亦是。彼文不說彼前諸法。有生住滅。生為生支。變異名老。滅壞稱死。此雖同時。體性各異(此五門竟)。

次就同時同體之法明具十二。十二因緣。根本唯心故。經說言。十二因緣。唯一心作。唯心作者。謂依妄心。便有一切色境界起。如依夢心便有一切夢境界生。即彼心中闇惑之義。說為無明。集起之義。說之為行。了別之義。說以為識。心與色相。說為名色。是名色中隨別不同。離為六入。心觸前境。說為觸支。心能領納。即說為受。是心染境。即說為愛。心有取執。即名為取。能生後義。說之為有。相起名生。虛無名滅。滅名老死。此十二中。就餘十一說為無明。餘十一外。無別無明自性可得。乃至宣說前之十一。以為老死。前十一外。亦無老死自性可得。以十二緣同一體性。互相緣起。故十二緣。皆無自性。無自性故。悉皆空寂。時分如是。

第四約就界地分別。界謂三界。地謂九地。先約界論。毘婆沙中一論師說。欲界地中。具十二支。色界十一。除名色支。何故如是。色界六根一時頓生。生即六入。故無名色。無色有十。無名色支及六入支。何故如是。彼處無色。故無名色。彼無五根。故無六入。若就彼說。應當說言識緣於觸。評者言曰。於三界中悉具十二。欲界具有義在可知。於色界中。雖復六根一時頓生。初生六根。未能勐利。判為名色。後轉勐利。說為六入。故具十二。無色界中。無色有名。雖無五入。而有意入。故具十二。若就彼說。應當說言識緣於名名緣於意。一一細論。通局眾多。非可具辨。約界如是(此一門竟)。

次約地論。依毘婆沙。身在欲界。未離欲結。於欲界中。起愛起取。亦起於有。於未來世。有生老死。此人則是欲界地中。一愛取有一生老死。此人後時。斷離欲愛。初禪未離。於初禪地。起愛取有。未來當有初禪生死。此人現在。具欲初禪二愛取有二生老死。此人更斷初禪之愛。二禪未離。於二禪地。起愛取有。未來當受二禪生死。此人現具三愛取有三生老死。如是轉增。乃至斷離無所有愛。非想結在於非想地。起愛取有。未來當受非想生死。此人現具九地之中九愛取有九生老死。此人命終。生非想地。用前非想愛取二支。為過無明。用非想有。為過去行。用前未來非想生死。為現五果。此人爾時。於下八地愛取及有。非過去因。下八地中生老死報。非現在果。亦非未來。何故如是。論自釋言。因果成處。則可宣說過去現在及與未來。此人於下。因果不成。故不得名過現未來三世因緣。此人後時。退生識處。用本所起識處地中愛取二支。為過無明。用本有支。為過去行。用本所有識處地中未來生死。為現五果。望上望下。一切所有。悉非過去現在未來。義同前解。如是轉下。乃至退生欲界地中。用本欲界愛取二支。為過無明。用本有支。為過去行。用本欲界未來生死。為現五果。餘一切地所有因果。悉非過去現在未來。義同前釋。身在欲地。起因受果。其義既然。在上亦爾。界地分別。其狀如是。

第五門中。三性分別。望理以論。十二因緣。違理而生。斯是不善。隨相論之。於中亦有善惡無記三性差別。無明支者。依如毘曇。有其二種。一是不善。二穢污無記。欲界地中一切煩惱。除身見邊見。餘悉不善。以與無慚無愧俱故。欲界地中身邊二見。及上二界一切煩惱。皆是穢污。不與無慚無愧俱故。說為無記。若依成實。一切煩惱。斯是不善。大乘法中所說不定。若望果報。同毘曇說。故地持雲。起身見人。不謗所知。不因此見墮於惡道。若望於理。同成實說。行支有二。一善二惡。樂因名善。苦因名惡。識支有三。一種子之識與行支同。二求生心識。三受生心識。與無明同。此二必用煩惱心故。問曰。若使受生心識必由煩惱。云何名報。然彼識支。雖是穢污。命根是報。又復所緣父母精血攬為體者。亦是報法。從此判為報無記耳。名色六入乃至觸受。一向無記。於中非無善惡之義。今對往因說為報。故斯名無記。愛取二支。同無明說。有同行說。生同識說。老死同前名色等說(此五門竟)。

第六明其淺深分齊。於中增數次第辨之。要攝唯二。一真二妄。十二因緣所起。真妄所集。唯真不生。單妄不成。真妄相依故。有因緣集起之義。據妄攝真。皆妄心作。就真攝妄。皆真心作。隨心麁細。分齊有三。一事相因緣。二妄想因緣。三真實因緣。一因緣法隨義分三。所言事者。六識分齊所起生死煩惱業苦。當知。即是事相因緣。言妄想者。則前事相。以理求之。唯是妄想虛搆集起。如夢所見。心外畢竟。無事可得。即是妄想因緣之義。言真實者。即前妄想因緣之體。窮其本性。唯是真識緣起所集。真外畢竟無妄可得。即是真實因緣之理。故地經云。十二因緣皆一心作。皆心作者。謂真心作。又勝鬘雲。自性淨心不染而染。即是生死因緣集起。又如不增不減經說。即此法界。輪轉五道。名曰眾生。楞伽亦云。如來之藏。是其一切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猶如伎兒變現諸趣。以斯驗求。生死因緣。皆是真作。如夢所見皆報心作。如波水作。如夜見繩以之為蛇蛇是繩作。如是一切。以真作故。因緣即真。故涅槃雲。十二因緣。名為佛性。見十二緣。名為見佛。亦名見法。亦名見僧。勝鬘亦云。生死二法。是如來藏。隨義淺深分齊有五。一事相因緣。如毘曇說。二虛假因緣。假有無性。如成實說。三妄想因緣。如陽炎水揵闥婆城。遠望似有。近觀本無。非但無性。相亦叵得。四妄想因緣。皆妄心作。如夢所見。心外無法。五是真實集用因緣。皆真心作。真外無法。五中初二。猶是三中事相因緣。中間兩種。猶前三中妄想因緣。後之一種。猶前三中真實因緣。分齊如是。

第七門中。就人分別。人謂凡夫二乘菩薩。今就此等以辨因緣。於中有三。一明所有。二明起滅。三明所解。言所有者。因緣有二。一是分段。二是變易。若論分段。凡夫具有善道惡道二種因緣。二乘人中。惡道因緣。盡在見諦。故須陀洹。名為觝債。觝三塗債善道因緣。終至無學。無學猶有生死殘果。大乘人中。惡道因緣。盡在初地。故經說言。初地菩薩。離惡道畏。問曰。經說。種性已上大力菩薩。為變易死。惡道因緣。是分段故。今云何言初地始盡。釋言。惡道義別三階。一惡業為因。四住為緣。受惡趣報。在於外凡常沒位中。二惡業為因。四住正緣緣力微薄。悲願佐助。受惡趣身。在於外凡善趣位中。三惡業為因。悲願為緣。受惡趣生。在於種性解行位中。勝鬘以彼種性已上離前二種。名離分段。非無第三故。地持言。種性解行。或墮惡道。善道因緣。至佛乃盡。是故經中說。佛一人斷有頂種。問曰。經說。初地菩薩。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今云何言至佛乃盡。釋言。善道亦有三階。善業為因。四住為緣。受人天報。在種性前。二善業為因。四住正緣緣力微薄。悲願佐助。受人天身。在種性上。三善業為因。悲願為緣。四住殘氣。隨而佐助。受人天報。在初地上。經以初地離前二種故。說初地破二十五有。非無第三故。地持中宣說。解行轉惡趣報。入歡喜地。不言轉善。又大智論說。初地上猶有肉身。良在於此。彼初地上。雖復有之。但於應化人天身中。微有淺氣。無純受者。分段如是。變易因緣。凡夫但有一無明支。無明住地先成就故。二乘之人。有無明行。而未受報。彼何時受。不愚法者。此身滅已。淨土中生。即便受之。愚法之人。未來無餘涅槃之後心想生時。方乃受之。大乘人中。十住已上有無明行。種性已上受生死果。至佛乃盡。所有如是(此一門竟)。

次明起滅。先論分段。凡夫於彼分段因緣集起不滅。二乘求滅不能學起。大乘之人。亦滅亦起自斷故。滅化他故起。故經說言。亦不畢竟滅有為法。化眾生故。次論變易。凡夫於彼變易因緣。未起未滅。二乘學起而未能滅。問曰。二乘亦能滅智入般涅槃。云何不滅。釋言。二乘雖暫滅智。後必還生。非是永盡。故不名滅。大乘之人。亦起亦滅。始學故起。終盡故滅(此二門竟)。

次約所解以辨因緣。凡夫於彼因緣法中。見有我人未流轉起十二緣。以有我故。所起因緣便有系屬。名為我所。二乘解知無我無人。但諸因緣共相集起。以無我故。因緣之法。無所繫屬。故非我所。大乘之人。深解因緣非有非無。離於二邊。是義云何分別有三。一就法相明非有無。十二緣法。從緣集生。本無自性。是故非有。從緣集故。不得言無。見法非有。是其逆觀。見法非無。是其順觀。二相實相對。明非有無。妄情所起十二緣法。名之為相。所依真諦。說以為實。故經說言。十二因緣。皆依一心。依情起相。名為非無。據實本寂。說為非有。見實非有。是真諦觀解相非無。是世諦觀。三就實中體用分別。真諦常寂。無緣可得。名為非有。即此真識。隨妄流轉。起十二緣。說為非無。又佛菩薩隨世起用。亦名非無。見法非有。是實性觀。知法非無。是實相觀。就人如是。

第八門中。約智分別。智門非一。今且約彼四十四智七十七智。辨因緣相。於中略以五門。分別。一先定三觀。二明七方便。第三約彼七方便義。辨明四十四智差別。第四約前三種觀義及七方便。辨明七十七智不同。五隨人辨異。言三觀者。若依毘曇。說陰界入。以為三觀。此觀在於念處位中。若依成實。說觀無常無我及苦。明之為三。四觀在於四現忍中(此一門竟)。

七方便者。先就色論。後類諸法。七名是何。一者觀色。二觀色集。三觀色滅。四觀色道。五觀色味。六觀過。七觀色出。言觀色者。觀色果報。苦諦觀也。觀色集者觀色因緣。集諦觀也。觀色滅者。觀色盡處數滅無為。滅諦觀也。觀色道者。觀色對治無漏之道。道諦觀也。觀色味者。觀察前色能生愛味。觀色過者。觀察前色能生苦過。觀色出者。觀色得滅出離生死。何故不說觀色生道。釋言。生道即是第八第一義觀。為是不論。色中既然。諸法同爾。此七能與第一義觀為方便故。名為方便。此之七種位。在何處。若依毘曇。前四方便。有四現忍及見道中。後三在於修道之中。依如成實。此七門在聞思地中(此二門竟)。

次辨四十四智差別。四十四智。如成實說。此猶是前七方便中初四門觀。就十二緣為此四觀故。有四十四智差別。十二因緣次第相生。因果相屬有十一對。就此十一。從末尋本。逆以推之。先就老死對生為四。一觀老死苦。二觀老死集。三觀老死滅。四觀老死道。次第逆推乃至行支。對前無明。亦有此四。所謂觀行苦行集行滅及行滅道。無明望前。更無集因。所以不說。何故逆觀。據果尋因。順諦觀故(此三門竟)。

次辨七十七智差別。七十七智。如成實說。論文但言。如經中說。現在世中生緣老死。不離生緣老死。過未亦然。是法住智。滅相觀者。是泥洹智。如是次第乃至無明。皆悉同然。不廣分別。為是論家種種異釋。窮其體相此智。猶是七方便中第二集觀。及無常等三觀所攝。以何義故。七方便中偏為集觀。十二緣法。因緣為宗。集是緣義。故偏為之。集觀之中有六十六。三觀之中有其十一。彼此合說有七十七。前六十六。觀因生果。住持不滅。名法住智。後之十一。觀苦無常空無我等。趣向涅槃。名泥洹智。故論說言。增長生死。名法住智。損減生死。名泥洹智。相狀如何。現在世中。十二因緣次第相生。因果相屬。有十一對。過未亦然。便有三十三對因緣。今先就彼三世之中生緣老死。辨其觀相。餘類可知。現在世中生緣老死。有二集觀。一生緣老死。二者不離生緣老死。此二何別。毘婆沙雲。初是正觀。後是審觀。何故須審。成實釋言。諸外道人。多迷因緣。或說冥性為眾生因。或說梵天以為因等。佛為破之。彰因作果是實不虛故。說不離現在世中生緣老死。既有此二。過未同然。即分為六。此六集觀在聞思地。四現忍中。總觀三世生緣老死。作三種觀。謂無常苦及空無我。三觀雖殊。同趣涅槃。總攝為一。名泥洹智。以此通前。合有七智。問曰。何故集觀之中。三世分六。泥洹智中。三世為一。釋言。集觀觀因生果。生果不同。世別分之。泥洹智者。破生死相。趣向寂滅。寂滅平等。三世合一。三世之中生緣老死。既有此七。次第逆推乃至無明緣行亦然。十一對中。皆有七智。是故合有七十七智。問曰。何不從無明行乃至老死。先從老死至無明行。因緣法中。有二次第。一順二逆。從始至終。是順次第。從終至始。是逆次第。觀法多途。不可一定。復此是聲聞觀法。聲聞鈍根。從末尋本。其觀易成。是故然矣。又問。因緣相生無窮。老死望後。何故不說緣生之義。老死望後。更無所生。是故不說。若爾何故地經之中宣說。老死與後作因。釋言。老死轉望未來。實有因義。菩薩能見故彼說之。七十七智聲聞觀法。老死為因。聲聞不見。故此不論。又復聲聞亦知老死緣生後義。今此且據一分為言。是故不說(此四門竟)。

約人辨。通而論之。四十七智七十七智。三乘同起。隨別論之。四十四智七十七智。並是聲聞觀行之法。依如論文。聲聞人中有利有鈍。四十四智。鈍人觀行。七十七智。利人觀行。何故如是。前四十四。觀果由因。為觀易成。鈍人能作故言為鈍。七十七智。觀因生果。為觀難熟。利人方堪故說為利菩薩於此因緣法中。觀門無邊。廣如地經。不可具辨。因緣之義。厥趣麁爾。

十八空義三門分別(辨相一 異同二 修入次第三)

第一辨相。十八空義。出大品經。法性虛寂。故名為空。此空乃是法界門中一門之義。門別雖異。妙旨虛融義無不在。無不在故。無法非空。是以經中或說色空。乃至宣說一切法空。良以諸法無不空。故隨詮辨異。廣略難定。是以經中或說一二乃至眾多。所言一者。癈詮論空。空如一味。一味之空。妙絕眾相。故名為一。故大品中說為獨空。獨者猶是不二之謂。經中或復說空為二。所謂生空及與法空。或說為三。謂空無相及與無作。問曰。空門可名為空。無相無作。云何名空。龍樹釋言。此三種體一。隨行分異。行者觀空無相可取。是時空門。轉名無相。觀無相中。作起叵得。是時無相。轉名無作。名雖變改。其體不殊。是故此三俱皆是空。如一智慧。或名念處。或名正道。或名覺支。或名為力。或名無畏。或名無礙。此亦如是。經中或復說空為四。如大品說。一法相空。二無法空。三自法空。四他法空。此義如前四空章中具廣分別。或說為五。謂五陰空。或分為六。所謂五陰及眾生空。又如大品習應品中。說空為七。所謂性空.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此七猶是十八空中後之七也。以何義故偏說此七。論自釋言。廣有十八。略為七空。其猶道品。廣則具有三十七品。略唯七覺。此亦如是。以此七種。多利眾生。故偏說之。論其體相。與十八中後七相似。又如地經說空為十。所謂信空.性空.第一義空.第一空大空.合空.起空.如實不分別空.不捨空.得離.不離空。此如地論具廣分別。又六地說十平等。亦是十空。如涅槃中。說十一空。此之十一。如前章中具廣解釋。又如大品嘆淨品中。說十三空。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相空。然猶是十八空中初十三空。若更解釋。不異於彼。問曰。何故十八空中。偏說此等。不論餘五。論自釋言。此十三空。破法周盡。故偏說之。餘有五空。總相說空。更無別法。是故不論。又如大品六度相攝品中。說十四空。前十三空上。更加一種一切法空。即是十四。此一切空。攝十八中後之五空。通名一切。問曰。何故說此十四不說十八。論自釋言。十四空中。一切法空。攝法周盡。設有餘空。皆入其中。是故但說此之十四。經中或復但說十八。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名字如是。然此十八。隨詮差別。非是觀入淺深次第。言內空者。如論釋言。眼等六入。名之為內。是內法中。無我我所。及無眼等故名為空。言外空者。如論釋言。色等六入。名之為外。是外法中。無我我所。及無色等。故名為空。內外空者。總觀向前十二入法。無我我所。及無彼法。名內外空。又內外等。如念處說。何故前別而後總矣。此義如前十一空具廣分別。言空空者。如論釋言。以空破空。故言空空。破何等空。依如論辨。破前三空。故說空空。不如涅槃。有無雙遣為空空也。又釋。破餘十七空故。名為空空。有相之法。可須空破。空是理法。何須破乎。論自釋言。如人服藥為破諸病。是病破已藥亦應出。若藥不去。藥復是患。行者如是。先以空義對治煩惱。若復著空空復是患。故須破之。言大空者。如論釋言。聲聞法中。宣說法空。以為大空。摩訶衍中。說十方空。以為大空。破十方界。廣多無邊。名之為大。破彼大方。故名大空。問曰。外道宣說有方。佛法不爾。今此云何。說有十方。破以為空。龍樹釋言。聲聞法中。雖不宣說三千界外。更有十方無邊世界。大乘法中。隨順世諦。三千界外。更有十方無邊世界。就真諦。破以為空。何者是乎。謂因四大和合之中。分別彼此。故說有方。第一義中四大本無。依何說方。是故名空。問曰。若使第一義中無彼方故名大空者。第一義空。應名大空。論自釋言。第一義諦。理實是大。初得名故。餘不名大。問曰。何故宣說大空破於諸方。論言。為破大邪見故。如諸外道。計有定方實而不空。故須說空破彼定見。又為除彼有無邊見故說方空。如修慈者。緣十方界。而修慈心。彼於十方。若謂有盡。墮有邊見。若謂無盡。墮無邊見。以是二見。即失慈心。故說方空。除彼二見。令慈不壞。問曰。何故涅槃經中。說波若空以為大空。十地經中。說真識空。以為大空。彼大品中。說十方空以為大空。釋言。涅槃十一空中。相實俱論。彼前十空。是其相空。後一大空。是其真空。真智體中。備含法界。法界皆如。故名大空。地經亦爾。初說生空法空第一義空。是其相空。梨耶識空。是其真空。梨耶識中。統含法界。法界皆如。故名為大。彼大品中十八空者。並是相空。非是真空。以非真故。不得就實說為大空。但破大方名為大空。良以十八非真空。故龍樹說為小智慧門。波若體寂是真空故。龍樹說為大智慧門。大智門者。即是涅槃所說大空。以十八空破相之理故名為小。真照波若。契實離相。故名大矣。云何名為第一義空。如論釋言。諸法實相。是第一義。實相亦空。名第一義空。何者實相諸法之實。所謂空理。空是一切諸法之實。實之體狀故名實相。實相既是諸法之實。云何可空。論自釋言。實不可著故說為空。以說諸法為實相故。諸法之外。無別實相自性可得。故曰空耳。又說涅槃為第一義。是涅槃空名第一義空。有為空者。陰界諸入十二緣等。因緣集起。故曰有為。所言空者。論釋有二。一有為中無我我所。及離常相故名為空。二者有為因緣法相。不可得故名之為空。就初門中離我我所。生空所攝。離常相者。亦是生空。亦是法空。故論釋言。若說我常。是常空者。則入生空。若說陰常是常空者。則入法空。第二門中。無因緣相。一向是其法空所收。不同涅槃就彼有為唯明生空。無為空者。得法實相。離生住滅。契證涅槃。名無為法。實相法中。亦無無為自相可得。名無為空。問曰。若說無為空者。與邪見人謗無涅槃有何差別。論自釋言。彼邪見人。不信涅槃。然後生心。謗無涅槃。無為空者。但破定取涅槃之相。故名為空。不同邪見。然此空者。破法體相。不同涅槃十一空中就無為法明無我人說為空也。畢竟空者。如論釋言。以有為空及無為空破。畢竟無有遺餘。名畢竟空。譬如羅漢永盡諸漏名畢竟淨。此空亦爾。無始空者。法起非今。名為無始。無始法空名無始空。何故不說有始空乎。論自釋言。有始大惑。說有始故。最初之身則無因緣。是故菩薩。先捨是過。觀法無始。觀無始時。有始已捨。是故不須說有始空。但於所觀無始法中。取相未捨故。今宣說無始法空。言散空者。如論釋言。散名別離。如似五陰和合為人。若分五陰。離張破散。人不可得。故名為空。如是一切。言性空者。如論釋言。一切諸法性。自空故名為性空。如世間水體無熱性。雖假大熱暫時為熱者停還冷。諸法必是。雖假眾緣和合似有。若離眾緣性不可得。故知。諸法體性是空。問曰。前說畢竟空者。即是性空。今此何故重說性空。論自釋言。今性空者。破諸法性。如彼水中無其熱性不無水相。畢竟空者。破諸法相。乃至因緣法相亦無。又性空者。菩薩所行。畢竟空者。是佛所行。自相空者。諸相有二。一者同相。亦名總相。二者別相。亦名異相。苦無常等。是其同相。色香味等。是其別相。此二皆空名自相空。性相何別而分二空。論言無別。但名異耳。又性據體。相是外狀。如似比丘受持禁戒是比丘性。剃髮染衣是比丘相。又如梵志自受己法。以之為性。頂有周羅。執三岐杖以之為相。亦如火大。熱以為性。赤色為相。如是一切性相別故。分為二空。問曰。直說相空便足。何須宣說自相空乎。為明諸法自體相空故說自耳。諸法空者。陰界入等名為諸法。是諸法中相別。種種一切皆空。名諸法空。問曰。若說諸法空者。是義不然。一切諸法。各有自相。云何言空。答曰。諸法自相不定。故說為空。不可得空者。生死涅槃一切諸法。性相寂滅。求不可得。故名為空。於中有三。一者於彼陰界入中。求我叵得。名之為空。二者於彼諸因緣中。求法自性不可得。故名之為空。如五指中求拳叵得。三求法因緣亦不可得。名之為空。問曰。為小智故求法不得。為實無故求法不得。論自釋言。法實無故。求不可得。然此空者。與畢竟空及自相空。有何差別。而復說之。論言。有人聞說上空。心生怖畏。是故今說。因緣之中。求不可得故說為空。無法空者。如論釋言。諸法滅已名為無法。是無自性亦不可得。故名為空。有法空者。諸法但從因緣而有。有即非有。故名為空。無法有法空者。有人執取有無二法。求不可得故。說無法有法空也。此前二空。別破有無。今此總破。又前二空。破所取法。今此破於能取之情。又如論釋。有法空者。破法生住。無法空者。破法滅時。今此無法有法空者。前後通破。又如論釋。觀現在法及無為法。一切皆空名有法空。觀於過去未來法空。名無法空。以現無故。觀三世法及無為法。一切皆空。名為無法有法空也。若廣分別。數別無量。

第二門中。以十八空。對波若空。辨其同異。論自問言。波若之空與十八空。為同為異。若言異者。離十八空。更複用何為波若空。若言同者。云何說言菩薩欲住十八空者當學波若。論自釋言。亦同亦異。所言異者。波若之空。見法實相。滅一切法差別之相。十八種觀。破諸法相。令諸法空故名為異。以此異故。欲住十八。當學波若。所言同者。論自釋言。十八是空。無所有相。波若亦空。無所有相。十八空中。離相不著。波若亦爾。故稱為同。以其同故。修學波若。則為修學十八空也。

第三明其修入次第。依如論中。所修有二。一小智慧門。謂十八空。二大智慧門。謂波若空。彼十八空。破相之空。隨詮局別名之為小。彼波若空。契實離相。名之為大。又緣觀心緣十八空。名之為小。滅觀波若。照諸法空。名之。於此二中。先學小門。後學大門。所學小門。即涅槃中前之十空。所入大門。即涅槃中後一大空。又學小門。即是世間因分行德。證入大門。即是出世果分行德。若通詮教。則有三種。一小智慧門。謂波若經。二中智慧門。謂十八空。三大智慧門。謂波若空。於此三中。先學小門。次學中門。後入大門。云何學小。依波若經。受持讀誦。正念思惟。如說修行。云何學中。依前修習小慧門故。得十八空。如入大海便得寶物。云何學大。依前修習十八空觀破相力故。便入甚深波若真空。得此空故。心相寂滅。猶如虛空。畢竟平等。無緣無取。十八空義。略之云爾。

二十二根義七門分別(釋名辨體一 分相二 治斷差別三 得果不同四 就人分別五 得捨成就六 因起次第七)

第一釋名。辨其體性。能生曰根。根義不同。廣略難定。今據一門說二十二。名字是何。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即以為六。男根女根及以命根。通前說九。苦樂憂喜捨。通前十四。信進念定慧。通前十九。未知根知根及無知根。通前合有二十二也。初六根者。對色名眼。乃至第六對法名意。此之六種。能生六識。故名為根。男女根者。剛決為男。柔弱為女。身形小分。能別男女。從其所別。名男女根。根體即是身根小分。所生之識。即是身識少分。言命根者。若依成實。現在時中。色心相續。名之為命。過去之業。能生於命。與命作根。故曰命根。若依毘曇。別有非色非心命報。此之命報。能持色心。相續不斷。故名為根。地持論中。亦同此說。故彼文言。生理不壞。是其命根增上果也。言苦根者。五識地中逼惱名苦。能生瞋結故名為根。言樂根者。五識地中。適悅名樂。能生貪結故名為根。言憂根者。意識地中逼惱名憂。憂能生瞋故名為根。言喜根者。意識地中慶悅名喜。能生貪結。故名為根。言捨根者。六識地中中容受心。捨前四受。故名為捨。能生癡結。目之為根。若在淨中喜樂及捨。能生淨法。故名為根。言信根者。於境決定。名之為信。信能生道。故名信根。精進根者。練心於法。名之為精。精心上達。目之為進。根同前釋。言念根者。守境名念。根同前釋。言定根者。住緣不亂。名之為定。根同前釋。言慧根者。於法觀達。目之為慧。根同前釋。問曰。善法差別無量。以何義故偏說此五。以之為根。釋言。此五遍生諸善。其力功強。故偏說之。又是五種。大煩惱地之對治故。偏說為根。此義如後道品中釋。未知根者。毘曇名也。成實名為未知欲知。此見道中無漏慧也。毘曇何故說為未知。釋有三義。一義釋雲。在於見道十五心中。解脫之智。知諦未遍。故名未知。無道比智知上界道。故云未也。第二義者。在於見道十五心中。未曾有知重知諦理。故名未知。問曰。若言未重知故名未知者。彼見道中一一諦下。皆有忍智。忍為初知。智為後知。云何不重。論自釋言。忍非智故。所以無過。何故非智。忍雖觀諦與疑得。俱不能決了。是故非智。故論說言。諸忍非智。良以諸忍非是智。故不名重知。問曰。若使忍非智者。亦應非見。釋言。不類見者。是其推求之義。忍心推求。故得名見。智者是其決斷之義。忍不決斷故不名智。第三義者。智望忍心得名重知。重知未遍。故名未知。上界道諦。未重知故。毘曇如是。彼成實中。名為未知欲知根者。見道位中。未有容豫解脫智知故名未知。為欲簡去解脫道故。說為未矣。以解脫道修道攝故。言欲知者。去解脫中知之不遙。故名欲知。此言即是簡前之謂。見道已前。去解脫中知之玄隔。不得名欲。今為簡彼故說欲耳。此見道中無漏聖慧。能生於後。故名為根。言知根者。是修道中無漏慧也。准依毘曇。釋有三義。第一義者。修道門中。用解脫智。知諦週遍。故名為知。第二義者。修道門中。於彼諦理。有智重知。故名為知。第三義者。彼見道中智。望諸忍得名為重。重知未遍。故名未知。今修道中道比智。起重知週遍。故名為知。若依成實。釋有兩義。一義釋雲。修道門中。有解脫智知於諦理。故名為知。此之一義。名當初果。第二義者。以修道智重觀諦理。故名為知。此之一義。名當斯陀那含果也。此能生後。故名為根。無知根者。成實說為已知根也。若依毘曇。無學果中。觀諦已窮。不求更知。故曰無知。若依成實。先已知竟。故曰已知。無學果慧。能生後善同類相起。故名為根。問曰。信進念定慧根。及三無漏所生善法。於五果中。是何果乎。地持宣說。是增上果。二十二根。望其所生。皆悉名為增上緣故。此望何善說為增上。謂望下善。若望同類及與上善。能生名為自分因。故因緣所收。所生善法。名為依果。何者是其三無漏根所生下善。謂學等見無學等見。聖人順舊遊觀無漏。名等見矣。問曰。經說貪瞋癡等為不善根。無貪瞋等為三善根。二十二中。何故不說。釋言。略故所以不論。更無餘義。如六通中無法智通聖自在通。此亦如是。名義且爾。體狀云何。初眼根者。依如毘曇。以彼四大造色為體。體異四大。若依成實攬大成眼。眼即四大。離大之外。無別造色以為眼體。耳鼻舌身。類亦同爾。意根體者。依如毘曇。心王為體。想受行等。皆非意根。法入收故。若依成實。無別心數。識想受行能生後義皆是意根。然成實中。行末之心生五識者。不名意根。以其所生非意識故。自斯以外。一切心識。悉是意根。若依毘曇。一切六識。迭互相生。皆是意根。男女二根與身根同。身根少分。為此二故。良以此二既變心識。其力功強。別人相顯故。就身中分出此二。命根體者。依如毘曇現在世中。別有非色非心命法。為命根體。若依成實。過去世中善惡之業。為命根體。五受根者。依如毘曇。心數法中受數為體。若依成實。受心為體。更無別數。信等五根。論說不同。若依毘曇。善大地中信數。為信根體。精進數為精進根體。通大地中念數為念根體。定數為定根體。慧數為慧根體。若依成實。用彼信心為信根體。乃至慧心為慧心慧根體。無別數法。後之三根。若依毘曇。是智慧性。論其眷屬。是五陰性。同時心王。即為識陰。同時受數。即為受陰。同時想數。即為想陰。自餘教法。以為行陰。道共無作。即為色陰。若依成實。慧心為體。更無餘法。體性如是。

第二門中。分別其相。於中有六。一漏無漏分別。二三性分別。三三聚分別。四三界分別。五據因分別。六就果分別。漏無漏者。男女二根憂根苦根。一向有漏。三無漏根。一向無漏。信等五根。及以意根通漏無漏。與三無漏相應之者。名為無漏。餘名有漏。眼等五根及與命根。大小不同。小乘法中。一向有漏。大乘不定。法身眼等。法身之命。是其無漏。餘皆有漏。喜樂及捨。諸論不同。毘曇大乘。與信等同通漏無漏。成實法中。喜唯有漏。何故如是。彼論釋言。喜者從於取假名生。著我故起。故唯有漏。樂捨二受。通漏無漏。不從分別取著生故。有漏業果。名為有漏。就無漏法。義說之者。名為無漏。此義如彼八禪義中具廣分別(此一門竟)。

次就三性分別諸根性者。所謂善惡無記。信等五根三無漏根。一向是善。男根女根。一向無記。意根一種。該通三性。眼等五根。大小不同。小乘法中。一向無記。大乘不定。法身眼等。體性是善。餘皆無記。命根一種。論說不同。若依毘曇。命是報法一向無記。若依成實。說過去業以為命根。唯善與惡不通無記。人天命根。是善非惡。三途命根。是惡非善。大乘不定。法身之命。體性是善。餘皆無記。五受根者。毘曇法中。憂通善惡。不通無記。論自釋言。方便生故。非報無記。非習學法。非是威儀工巧變化。餘通三性。成實法中。所說不定。受陰之中。一切五受悉是無記。行中義說該通三性。大乘法中。文無定判。隨義以推。五受之根。並通三性。憂慮世事非損益者。是無記憂。餘同毘曇(此二門竟)。

次就三聚分別諸根。言三聚者。所謂色心非色非心。眼等五根。男女二根。此七是色。意根五受信等五根及三無漏。此之十四。是其心法。命根一種。諸論不同。若依毘曇。是其非色非心之法。成實法中。是色是心及非色心。彼說過業。以為命根。於中通具身口意業。就三業中。通作無作。身口作業。說之為色。意地作業。說以為心。三業無作。是非色心(此三門竟)。

次就三界分別諸根。界者所謂欲色無色。於中兩門。一分三界非三界別。二就三界辨其通局。所言三界非三界者。二十二根中。男根女根憂根苦根。定三界法。三無漏根。定非三界。信等五根意樂捨根。此之八種。與三無漏相應之者。不屬三界。餘皆三界。眼等五根及與命根。大小不同。小乘法中。定屬三界。大乘不定。法身眼等法身之命。不屬三界。餘皆三界。喜根不定。成實法中。定屬三界。毘曇大乘有是有非。無漏相應。不屬三界。餘皆三界。次就一向在三界者辨其通局。男根女根。定屬欲界。憂根苦根。毘曇法中。定在欲界。成實大乘麁在欲界。論其細者。苦極四禪。憂至非想。故經說言。苦樂隨身至於四禪。憂喜隨心至有頂也。喜根樂根。毘曇法中。在欲色界。成實大乘麁同毘曇。論其細者。樂在欲色。喜至非想。眼等五根。小乘法中。在欲色界。大乘法中麁同小乘。細通三界。故涅槃雲。如非想天。亦色非色。彼有色故。亦有眼等。意命捨根信等五根。遍通三界(此四門竟)。

次就因義分別諸根。眼等五根男女二根。是報法故。一向非因。命根一種。論說不同。若依毘曇。與眼等同。一向非因。若依成實。說過去業。為命根故。一向是因。三無漏根。大小不同。小乘法中。一向非因。破生死故。大乘法中。有因非因。緣照無漏。能招變易。一向是因。真證無漏。不招生死。說為非因。信等五根。是有漏者。一向是因。是無漏者。同三無漏。意根一種。與因相應。說之為因。非因相應。說為非因。五受根者。論說不同。若依成實。受陰中者。一向非因。行中義說。有因非因。若依毘曇。與諸煩惱結業俱者。一向是因。餘皆非因(此五門竟)。

次就果報分別諸根。眼等五根男女二根。一向是報。信等五根及三無漏根。一向非報。意根一種。通報非根。命根一種。毘曇是報。成實非報。五受根者。成實是報。如彼論說。乃至一切無漏中受。亦皆是報。若依毘曇。除卻憂根。餘之四種。通報非報。報心俱者。說之為報。非報俱者。名為非報。憂根一種。一向非報。何故如是。憂根從於想分別生。是故非報。又復憂根。離欲時斷。報法不爾。是故非報。

第三明其治斷差別。義有三種。一者見斷。二者修斷。三者無斷。見道除者。名為見斷。修道除者。名為修斷。無漏不為二輪所除。名為無斷。約此三義。分別諸根。依如毘曇。眼等五根男女二根及與命根。此八是報。唯是修斷。問曰。報法不可斷除。云何說斷。依如彼宗。不斷報體。但斷報上煩惱緣縛故名為斷。問曰。何故唯修道斷不通見斷。釋言。有以。緣此所起貪瞋癡等。皆是事惑緣。事之惑修道所除。是故此等唯修道斷。若依成實。此八種中命根是業。餘七是報。此業與報。亦見諦斷。亦修道斷。斷相云何。彼成實中斷煩惱故。令彼業果畢竟不起。名之為斷。斷見惑故。令彼三途業果不生。名為見斷。斷修惑故。令彼人天業果不起。名為修斷。故成實言。見斷法者。謂示相我慢及彼所起諸餘法也。修斷法者。謂不示相慢及彼所起諸餘法也。示相我慢。是諦惑。推求而生。故曰示相。所起餘法。是其業果。不示相慢。是修道惑。非推求生。名不示相。所起餘者。是其業果。問曰。毘曇何不如是。釋言。宗異不可一類。彼毘曇中。斷煩惱因。令其業果畢竟不起。是非數滅。是故不說。故雜心雲。入見道時。第八生後一切果報。皆非數滅。大乘法中。眼等五根及與命根。亦見諦斷亦修道斷亦是無斷。法身眼等常住之命。是無斷也。男女二根。據實以論。唯見諦斷。入淨心時。得淨法身。捨離一切男女形故。隨相別分。女根一種。唯見諦斷。故地持言。菩薩於初阿僧祇時。已捨女身。男根一種。通見諦斷及修道斷。男報殊勝。在後捨故。意根一種。亦見諦斷。亦修道斷。亦是無斷。與見惑俱名為見斷。與修惑俱名為修斷。與無漏俱名為無斷。憂根一種。依如毘曇。亦見諦斷亦修道斷。與見惑俱。名為見斷。與修惑俱。名為修斷。苦根一種。毘曇法中。唯是修斷。若依成實。憂苦是報。斷除之法。與眼等同。喜樂捨根。依如毘曇。亦見諦斷。亦修道斷。亦是無斷。與意根同。若依成實。喜是有漏。唯見諦斷。及修道斷。不通無斷。斷除之相。與眼等同。樂捨二受。通漏無漏。有漏之者。亦見諦斷。亦修道斷。無漏之者。是其無斷。信等五根。依如毘曇。是修道斷。及與無斷。是有漏者。說為修道。但斷緣縛。不斷善體。是無漏者。說為無斷。若依成實。是有漏者。亦見諦斷。亦修道斷。是無漏者。說為無斷。三無漏根。小乘法中。一向無斷。大乘法中。緣照無漏。亦見諦斷。亦修道斷。真證無漏。一向無斷。治斷如是。

第四明其得果不同。言得果者。謂得出世四沙門果。如雜心說。九根得初果。或獲二沙門。說有十一根究竟第四果。所言九根得初果者。須陀洹果。其是初果。信等五根意根捨根未知知根。用此九根。得彼初果。於中信等。常相隨逐。是故有之。行必依心。故有意根。初果必依未來禪得。未來禪中。唯有捨根。更無餘受。是故有捨而無餘受。未知無礙知根解脫。故有九也。剋實同時唯有八根。若在因中。則無知根。若在果中。無未知根。因果通論故。說九根得初果也。所言或獲二沙門者。斯陀那含。是其二果。得此二果。或用九根。或用八根。多少不定。故言或也。何故不定。斯陀人中。有其次第超越之異。次第用八。超越用九。是故不定。云何次第。有人先在外凡地時。於彼欲界九品惑中。全未斷除。設有斷除。未盡六品。是人後時入見諦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時。證須陀果。須陀果上。更起修道。斷彼欲界六品惑盡。證斯陀含。名為次第。云何超越。有人先在外凡地時。依未來禪。斷除欲界九品惑中。或六或七乃至八品。後入見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時。不證初果。超證斯陀。故名超越。彼超越者。用上九根。得第二果。與初果同。彼次第者。但用八根得第二果。除未知根。此次第者。若用無漏斷結證果。所用八根。同是無漏。皆是向體。亦是果體。若用等智。斷結證果。信等五根意根捨根。此之七種。通漏無漏。現行之者。一向有漏。同治修中。所成就者。一向無漏。云何同治。彼欲界結。未來禪中。世俗淨智。亦能斷治。無漏法智。亦能斷除。以同除故。修無漏時。亦成等智。修有漏時。亦成無漏。同治如是。彼有漏者。非是向體。亦非果體。彼無漏者。是其向體。亦是果體。第八知根。一向無漏。但可成就而不現行。然此知根。以無漏故。亦是向體。亦是果體。斯陀如是。那含人中。亦有次第超越之異。次第用八。超越用九。故云或也。云何次第。次第有二。有人先在外凡地時。於欲界結全未斷除。設令斷除。未盡六品。是人後時。入見諦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時。證須陀洹。須陀果上。更起修道。斷六品盡。證斯陀含。斯陀果上。更起修道。斷後三品。證那含果。此一次第。或復有人。先在外凡。用世俗智。斷除欲界九品惑中。或六或七乃至八品。是人後時。入見諦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時。證斯陀含果。斯陀含果上。更起修道。斷後餘結。證那含果。此二次第。云何超越。有人先在外凡地中。修得初禪乃至非想。後入見道。至第十六道比智時。越前二果。證阿那含。以欲界結先斷盡故。彼超越者。用上九根。證那含果。此九根中。信等五根意根未知根及與知根。一向是定。餘一不定。或喜或樂或復是捨。依初二禪入見諦道。即有喜根。若依三禪。入見諦道。即有樂根。若依四禪。未來中間。入見諦道。則有捨根。超越如是。次第之人。但有八根。信等五根意根捨根及與知根。此次第人。若用無漏而斷結者。八俱無漏。皆是向體。亦是果體。若用等智。斷結證果。前之七根。通漏無漏。彼現行者。一向有漏。同治修中。所成就者。一向無漏。故彼有漏者。非是向體。亦非果體。彼無漏者。亦是向體。亦是果體。第八知根。一向無漏。以無漏故。亦是向體。亦是果體。然此知根。亦但成就而不現行。言十一根得四果者。羅漢之果。十一根得。信等五根。喜樂捨意知根無知根。此十一根。能得究竟羅漢果也。於中知根。是無礙道。無知根者是解脫道。問曰。諸受不得並起。云何得具喜樂捨根。釋言。一往得羅漢者。不具三受。如是之人。但用九根。得第四果。喜樂捨中。隨何現起。餘二則無。若逕一退後重得者。具其十根。八根如上。喜樂捨中。有二無一。若逕二退後重得者。得具十一。於三受中。前後具之。謂先依於未來中間及第四禪捨根得果。後還退失。復依三禪樂根得果。後還退失。復依初禪二禪喜根。得羅漢果故有三受。問曰。羅漢曾逕二退。得具十一。彼那含果。何故不然。釋言。不類那含。人中有次第者。有超越者。彼次第者。一向用於未來禪定。斷結得果。未來禪中。唯有捨根。更無餘受。何故如是。欲界煩惱。唯未來禪所斷除故。如是之人。設令退起欲界煩惱。失那含果。後重得時。必還依於未來禪中捨根而得故。無餘受。彼超越者。或依初禪二禪喜根。入見諦道。證那含果。或有依於三禪樂根入見諦道證那含果。或復依於四禪捨根。入見諦道證那含果。隨所用者。終無退理。以見諦道唯是無漏。不可退故。以無退故。不得退已重用餘根。是故那含極多九根。不類羅漢。良在於此。毘曇如是。若依成實。三無漏根體唯是慧。若據斯義。是則初果三根所得。所謂慧根未知根知根。未知無礙。知根解脫。其次二果。三根所得。所謂慧根及以知根。第四果者。三根所得。所謂慧根知根知已根。知根無礙。知已解脫。若復隨義。具以論之。得說十根。得於初果。信等五根意樂捨根未知知根。其次二果九根所得。除未知根。餘皆如上。第四果者。十根所得。謂信等五根意樂捨根知及知已。於中知根是無礙道。知已解脫。問曰。何故義說樂捨不說喜乎。此如前釋。無漏之法已在身中。義說為樂。調停名捨。喜取假生。著我故起。是故無之。

第五門中。就人分別。外凡人中。極少之者。成就八根。謂無色界所有凡夫。具有命根意根捨根信等五根。又闡提人生阿鼻者。亦具八根。謂身意命及五受根。極多之者。具十九根。除三無漏。內凡夫人。具十八根。除三無漏。男女根中。有一無一。以二形者不能修起七方便故。見諦道中。具十九根。除去知根及無知根。男女根中。有一無一。以二形人無得聖故。須陀斯陀。此二果人。具十九根。除未知根及無知根。男女根中。有一無一。那含之人。具十八根。除未知根及無知根。男女根中。有一無一。並除憂根。以彼憂根唯局欲界不善地故。羅漢之人。亦具十八。除未知根及與知根。男女根中。有一無一。並除憂根。人別如是。

第六明其得捨成就。先明其得。次明其舍。後明成就。所言得者。先無今有。名之為得。於中且就報根以說。報通三界。欲界地中。有四種生。一胎二卵三濕四化。是四生中。胎卵濕生。生必以漸。以其諸根漸次成就故。化生必頓。以其諸根頓成就故。漸生之者。最初一念頓得二根。所謂身根及與命根。爾時亦得意根捨根。一切受生。皆依染心。染心非報。所以不說。捨根亦爾。非報法故。所以不論。縱使非報。說得何傷。釋言。有以。染污之法。先來常有非今始得。是故不說。若使今染與先染同非新得者。今所得報與昔報同。何故說得。釋言。不類。報法世斷剎那斷故。今所得者。即是新得。染污不爾。對治方斷。未有未斷。隨所起者。皆是本法。不名新得。問曰。何故受生之時。唯用染捨不用餘受。論自釋言。受生命終唯依捨故。頓生之者。最初一念。或得六根。或七或八。若無形者。頓得六根。謂眼等五根及與命根。以化生者眼等五根必具足故。若一形者。頓得七根。六根如前。男女根中有一無一。若二形者。頓得八根。六種如上。加男女根。欲界如是。色界生者。最初一念。最頓得六根。眼等五根及與命根。彼處無其男女形故。無色生者。最初一念。唯得命根。餘非新得。彼無色故(此一門竟)。

次辨其舍。先有今失。名之為捨。於中具以五門分別。一就時分別。捨時雖眾。今此且就命終以說。二就處分別。處謂三界。三就性分別。善惡無記三性。心中皆得命終捨彼諸根。不同受生唯在不善穢污無記。四漸頓分別。一切化生。皆頓命終。其猶燈滅。胎卵濕生。有漸有頓。任報自死。漸而不頓。橫緣而死。容有頓者。如斬首等。五明所捨多少不同。於中先就欲界以論。欲界地中。若無記心漸命終者。或捨四根或五或六。無形之人。頓捨四根。所謂身根意根命根捨根。問曰。何故五根之中。唯捨身根。不捨餘根。以其身根最後壞故。一形之人。頓捨五根。四根如上。男女根中。隨捨一根。二形之人。頓捨六根。四根如上。加男女根。若欲界死。生上界者。必捨五根。所謂身根意命捨根男女根中。隨捨何根。二形之人。不上生故。下餘門中。類此應知。頓命終者。所捨不定。或捨四五六七八九。乃至捨十。相狀如何。或有眾生。於色根中。但有二根。所謂身根。餘色根中。有一無餘。如是眾生。頓捨五根。謂身意命根。餘色根中。有者捨之。或有眾生。於色根中。但有四根。所謂身根。餘色根中。有三無餘。如是眾生。頓捨七根。謂身意命捨。餘色根中。有者捨之。或有眾生。於色根中。具足五根。所謂眼耳鼻舌及身。無男女形。如是眾生。頓捨八根。謂眼等五根意命捨根。一形之人。頓捨九根。八根如上。男女根中。隨捨何根。二形之人。頓捨十根。八根如上。加男女根。無記如是。若不善心而命終者。捨根多少。與前相似。若善心中而命終者。如上無記。一一門中。皆悉加於信等五根。問曰。捨惡與捨無記有何差別。釋言。有異。無記力劣。為尚有其世斷及剎那斷。言世斷者。隔世則滅。不得成就。剎那斷者。念念盡滅。不得成就。以其世斷剎那斷故。命終之時。即是斷捨。不善力強。對治方斷。非是世斷剎那斷故。命終之時。不現行故。名之為捨。非斷滅捨。問曰。捨善與捨不善無記何別。善望前二互有同異。若欲界死。生上二界。與無記同。即是斷捨。若欲界死。還生欲界。與不善同。但不行故。名之為捨。非令盡滅。欲界如是。色界之中。若無記心而命終者。頓捨八根。眼等五根意命捨根。若善心中而命終者。頓捨十三。八根如上。加信等根。色界如是。無色界中。若無記心而命終者。頓捨三根。謂意命捨。若善心中而命終者。頓捨八根。三根如上。加信等根(此二門竟)。

次辨成就。於諸根中。決定有者。說其成就。若不定者。則不說之。二十二中。意命捨根。此三遍通。趣有一種。必成餘二。餘則不定。云何不定。若在無色。無眼等根。在四禪上。則無樂根。在三禪上。便無喜根。初禪已上。無男女根憂根苦根。斷善根者。即無信進念定慧根。凡夫則無三無漏根。若有身根。必成四根。所謂身根意命捨根。餘皆不定。若根缺者。則無眼耳鼻舌等根。若在色界及無形者。無男女根。在四禪上。則無苦樂憂喜四受。無信等根及三無漏。義如前解。若有眼根。必成五根。所謂眼身意命捨根。眼必依身。故成身根。餘三遍通。所以具有。餘皆不定。准前可知。耳鼻舌根。趣有一種。皆成五根。類眼可知。若有樂根。必成四根。所謂樂根意命捨根。餘皆不定。云何不定。聖人生在無色界中。得成下地無漏樂根。於此樂邊。無眼等根。凡在三禪則無喜根。生初禪上。無男女根憂根苦根。斷善根人。無信等根。凡夫則無三無漏根。若有喜根。必成五根。所謂喜樂意命捨根。有喜之處。必定有樂。故有樂根。餘三通故。所以有之。餘皆不定。聖人生在無色界中。得成下地無漏喜根。於此喜邊。無眼等根。生初禪上。無男女根憂根苦根。若在欲界。斷善根者。無信等根。一切凡夫。無三無漏。是故不定。若有苦根。必成七根。所謂苦根喜樂捨根身意命根。餘皆不定。根缺之者。則無眼耳鼻舌等根。無形之者。無男女根。欲界地中那含羅漢。則無憂根。若有命根。唯成命根。餘則不定。若在無色。無七色根。若在欲色。入滅定者。則無意根及餘心法。若有身根。必成二根。身根命根。餘皆不定。若根缺者。則無眼耳鼻舌等根。若在色界及無形者。無男女根。若入滅定。則無意根及餘心法。若有眼必成三根。謂眼身命。眼必依身。故有身。命是報生。故有命根。餘皆不定。若根缺者。無耳鼻舌。若生色界及無形者。無男女根。入滅定者。則無意根及餘心法。耳鼻舌根。但使有一。皆成三根。類眼可知。若有意根。必具三根。謂意命捨。餘皆不定。無色界中無眼等根。凡夫之人。生四禪上。則無樂根。生三禪上。則無喜根。生初禪上。無男女根憂根苦根。欲界地中斷善根者。無信等根。三界凡夫。無三無漏。若有捨根。必成三根。與意根同。若有樂根。必成四根。所謂樂根意命捨根。樂必依心。故有意根。命是報主。故有命根。在下之時。必成上法。故有捨根。問曰。在下云何必得成就上捨。釋有三義。一在下地。於上地中所未斷處。一切味定。皆悉成就。故得有之。二在下地。於上地中所修淨定。皆得成就。第三聖人身在下地。用上淨定及下無漏。斷上結時。同治修故。得成上地一切淨定及無漏定。是故有樂必成捨根。餘皆不定。云何不定。聖人生在四空地中。爾時成就三禪地中無漏樂根。無漏生上不失下。故彼樂根邊。無眼等根。凡夫生在三禪以上。則無喜根。有漏生上。則失下故。凡夫在於初禪以上。無男女根憂根苦根。若在欲界。斷善根者。無信等根。一切凡夫。無三無漏。是故不定。若有喜根必成五根。謂喜樂捨意根。命根有意命捨。義同樂說。云何有喜必成樂根。亦有三義。一在下地。於上地中所未斷處。一切味定。皆悉成就。故有樂根。二在下地。於上地中。所修淨定皆悉成就。故有樂根。第三聖人身在下地。用上淨定及下無漏。斷上結時。同治修故。得成上地世俗淨定及無漏定。故有樂根。以是之義。但有喜根。必成樂根。餘皆不定。云何不定。聖人生在四空地中。爾時有喜無眼等根。生初禪上。無男女根憂根苦根。若在欲界斷善根者。無信等根。一切凡夫。無三無漏根。是故不定。若有苦根必成七根。所謂苦根喜樂捨根身意命根。餘皆不定。根缺之者。則無眼耳鼻舌等根。無形之者。無男女根。欲界地中那含羅漢。則無憂根。問曰。若那含羅漢無憂根者。亦應無苦。以何義故。得有苦根而無憂根。釋言。憂者著欲故生。是故那含羅漢之人。有苦無憂。已捨欲故。見五欲樂壞之時。不生憂惱。苦則不爾。不從著欲分別而生。是故那含羅漢之人。有苦無憂。斷善根者。無信等根。凡夫之人。無三無漏。是故不定。若有憂根。必成八根。謂五受根身意命根。餘皆不定。如苦中說。若有男根。必成八根。所謂男根身意命根苦樂喜捨。餘皆不定。根缺之者。無眼等根。丈夫一形。則無女根。那含羅漢及凡夫中得八禪者。則無憂根。斷善根者。無信等根。凡夫之人。無三無漏。若有女根。且成八根。但無男根。餘皆同前。若有信根。且成八根。謂信等五根意命捨根。餘皆不定。生無色者。無眼等根。凡夫之人。生四禪上。則無樂根。生三禪上。則無喜根。生初禪上。無男女根憂根苦根。一切凡夫。無三無漏精進念定乃至慧根。皆同信根。若有知根必成十一。所謂知根信等五根喜樂捨根意根命根。餘皆不定。云何不定。生無色者。無眼等根。生初禪上。無男女根憂根苦根。在修道故。無未知根及無知根。問曰。前說斯陀那含九根所得。云何今言必成十一。釋言。有以。前據現用。喜樂捨等。不得併用。故有九根。今論成就故有十一。有無知根。且成十一。同前知根。但除知根。加無知根。有未知根。必成十三。前十一上。更加身根及與苦根。入見諦道。必在欲界故有苦根。餘皆不定。若根缺者。則無眼耳鼻舌四根。男女二根。隨人不同。有無不定。若依初禪乃至四禪。入見諦道。則無憂根。故曰不定。

第七門中。明其次第。一切受身六根為體。故先說之。既有六根。便可分別男女相異。故次明其男女二根。諸根相攝。不絕不斷。故次說命。諸根對境能生覺心。故次五受。此前染法。染必有治。治謂淨法。一切淨法。因信等生。故明信等。由信等故。出生聖道。聖分三位。是故後說三無漏根。二十二根。略之云爾。

大乘義章卷第四

 

上篇:大乘義章

下篇:三論玄義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註音版】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彌陀要解便蒙鈔序 切以。諸佛心要者。乃淨土妙門不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

明菩薩沙彌智旭述 此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觀心食法

既敷座已。聽維那進止。鳴鐘後斂手供養一體三寶。遍十...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光讚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

蓮華世界詩

明雲棲會下妙意庵廣貴撰 佛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則...

【註音版】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陳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佛說阿耨風經

佛說阿耨風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不增不減經

佛說不增不減經 元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注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

注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引 徐呂取韻切忌道著 歸德法雲灑...

蓮修必讀

蓮修必讀自序 佛法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凡詩歌偈...

【佛教詞典】沒特伽羅子故里

【沒特伽羅子故里】 p0695   西域記九卷二十頁云:伽...

【佛教詞典】七花八裂

禪林用語。有支離破碎之意。然亦用於讚賞自在通達無障...

淨土不攝非人

非人不是指鬼神咯,是指這個非人行沒有人的道德行為!...

生命操之在我,心境決定處境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

幾則有關往生征驗的蓮宗故事

這次我要講的專題是《蓮宗故事》。首先講清朝彭二林(...

倒霉不是偶然的,是過去世的業成熟了

在末法時代,現在我們這時候,正法也滅了,像法已經滅...

增福最快的方法是什麼

師父說:你們知道增福最快的方法是什麼嗎? 就是回家孝...

四十八大願——(第31願)淨國照見十方願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

印光大師《廣大靈感的觀音菩薩》

或曰:世人千萬,災難頻生,觀音菩薩僅是一人,何能一...

佛陀的十八種殊勝功德

在《大般若經》等大乘經典中,談到了佛的十八種殊勝功...

遭到譭謗應做如是思維

修道者如果遭遇到讒害和誣謗,不可嗔怨,不必計較。應...

別把般若妙法轉為世間福報

《楞嚴經》裡面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就是說你這個...

弘一法師的悲欣交集

弘一法師 (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學名文濤,...

只有求生西方最為可靠

印祖云:念佛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

【視頻】達摩大師血脈論(男聲念誦)

達摩大師血脈論(男聲念誦)

【視頻】《佛說療痔病經》大力法師讀誦

《佛說療痔病經》大力法師讀誦